減唔到肥原因大揭秘:你是哪種?診斷3大樽頸原型,13招終極突破平台期!

明明已經努力運動、小心控制飲食,體重卻依然停滯不前,甚至不跌反升?你可能並非不夠努力,而是不知不覺間陷入了最令人沮喪的「減肥平台期」。減唔到肥的原因千百種,但歸根究底,許多時源於我們未能對症下藥,找出個人獨有的「樽頸位」。本文將為你深入剖析三大常見的減肥樽頸原型:「勤力運動美食家」、「壓力爆食上班族」與「知識混亂節食者」,立即自我診斷,找出你所屬的類型,我們將提供針對性的終極突破方案,助你一舉擊破停滯不前的困局,重啟減肥進度!

點解愈減愈肥?你可能已陷入減肥平台期

經常覺得自己點樣都減唔到肥?明明已經很努力控制飲食和運動,體重計上的數字卻紋風不動,甚至有回升的跡象,這實在令人沮喪。其實,這很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訊號,代表你已經進入了所謂的「減肥平台期」(Weight Loss Plateau)。這並不是說你的努力白費,反而是身體正在適應變化的正常生理反應。

簡單來說,減肥平台期是指當體重下降到一定程度後,即使維持相同的飲食和運動習慣,體重也不再繼續下降的停滯階段。我們的身體天生就很聰明,它有一個內建的生存機制。當你持續減少熱量攝取和增加消耗時,身體會以為你正處於「饑荒」狀態。為了保護你,它會自動調整,變得更加「節能」。

這個「節能模式」就是最核心的減唔到肥原因之一。身體會透過降低基礎代謝率(BMR)來減少能量消耗。意思是,即使你在休息狀態,身體燃燒的卡路里也比以前少。而且,隨著體重下降,你進行相同運動時所消耗的熱量也會自然減少。當你的熱量消耗和攝取逐漸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時,體重自然就停滯不前了。

不過,遇上平台期不代表減肥之路就此告終。相反,它是一個提醒,告訴我們是時候檢視並調整策略了。身體已經適應了舊方法,我們就需要給它新的刺激。接下來,我們先來診斷一下,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減肥樽頸原型,然後再找出最適合你的突破方案。

你是哪一種類型?3大減肥樽頸原型自我診斷

總是覺得自己減唔到肥,明明已經很努力,體重數字卻停滯不前?這很可能是因為你用錯了方法。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體質都不同,減唔到肥原因也各有差異。想突破平台期,首先要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三大減肥樽頸原型,找出最貼近你的那一個。

減肥樽頸原型一:勤力運動美食家

「勤力運動美食家」的特徵

你熱愛運動,每星期都會抽時間到健身室報到,或者進行瑜伽、跑步等訓練,運動量絕對充足。你深信「運動就是為了吃得更多」,所以運動後總喜歡用美食犒賞自己,例如享用一頓豐富的大餐或者來一件精緻的甜品,認為這樣才對得起自己付出的汗水。

「勤力運動美食家」的減肥樽頸位

勤力運動美食家減唔到肥的主要原因,在於高估了運動的熱量消耗,同時低估了食物的熱量攝取。運動消耗三百個卡路里,可能只是一件蛋糕、一杯含糖飲品就能完全抵銷。雖然運動對增肌和提升心肺功能極為重要,但是在減重過程中,飲食控制始終佔據了七成以上的關鍵。如果將運動視為放縱飲食的藉口,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攝取了超出身體所需的熱量,形成「白做運動」的局面。

減肥樽頸原型二:壓力爆食上班族

「壓力爆食上班族」的特徵

作為一個典型的上班族,你每天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工作壓力巨大。你經常因為忙碌而食無定時,早餐隨便解決,午餐也是匆匆了事。到了晚上,積累了一整天的壓力需要釋放,便傾向於透過進食高油、高糖、高碳水的 comfort food(療癒食物)來尋求慰藉,而且進食速度很快。此外,睡眠品質普遍不佳,經常熬夜或思緒繁多而難以入睡。

「壓力爆食上班族」的減肥樽頸位

這種生活模式下減不到肥,核心問題源於壓力荷爾蒙失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身體會分泌過多的「皮質醇」,這種壓力荷爾蒙會促使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的囤積,並且增加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求。加上睡眠不足會擾亂體內的「瘦素」與「飢餓素」分泌,導致食慾失控,讓你更容易在晚上過量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減肥樽頸原型三:知識混亂節食者

「知識混亂節食者」的特徵

你對減肥非常有熱誠,並且嘗試過坊間流傳的各種方法,例如生酮飲食、168斷食、水果減肥法等等。你從網絡上吸收了大量減肥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互相矛盾,讓你感到混亂。你可能嚴格戒除某類食物,例如完全不碰澱粉質或油脂,對食物有著「好」與「壞」的二元標籤,而且對體重計上的數字極度敏感。

「知識混亂節食者」的減肥樽頸位

知識混亂節食者最常見的減唔到肥原因,是採用了無法持續的極端飲食方法。過度節食會讓身體進入「饑荒模式」,身體為了自我保護會主動降低基礎代謝率。這意味著即使你吃得很少,身體燃燒熱量的速度也變得更慢。一旦你無法再忍受極端的餐單而恢復正常飲食,體重便會迅速反彈,甚至比減肥前更重,這就是所謂的「溜溜球效應」。這種不穩定且營養失衡的飲食方式,正是你減肥失敗的根本原因。

突破平台期:人人適用的4大減肥基石

如果你正因為減唔到肥而感到困惑,不妨先檢視一下,是否忽略了最基本卻最關鍵的成功要素。很多時候,導致減不到肥的原因,並非方法不夠花巧,而是根基未打穩。以下這四大基石,無論你是哪種減肥原型,都是成功突破平台期的不二法門,它們簡單、直接而且極為有效。

減肥基石一:建立溫和「熱量赤字」

要成功減重,最核心的科學原理就是「熱量赤字」,意思是身體每日消耗的總熱量,必須大於你攝取的總熱量。我們可以將身體想像成一個銀行戶口,卡路里是貨幣,消耗是支出,攝取是收入。只有當支出大於收入時,戶口結餘(體重)才會下降。

不過,關鍵在於「溫和」。許多人減肥失敗,是因為製造了過於劇烈的熱量赤字,例如極端節食。身體會因此啟動保護機制,大幅降低新陳代謝率,並在恢復正常飲食後,更有效率地儲存脂肪,這就是體重反彈的主因。建議每日建立約300至500大卡的熱量赤字就足夠,這樣既能穩定減重,又不會讓身體感到過度飢餓,是可持續下去的健康策略。

減肥基石二:攝取足夠蛋白質

在減肥過程中,蛋白質是你最強大的盟友。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三大好處。第一,它能提供持久的飽足感,有效降低餐與餐之間想吃零食的慾望。第二,當身體處於熱量赤字狀態時,足夠的蛋白質可以保護肌肉不被分解流失。肌肉是燃燒熱量的重要組織,維持肌肉量就等於維持了你的基礎代謝率。

第三,身體消化蛋白質本身就需要消耗比消化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更多的熱量,這被稱為「食物熱效應」。因此,在總熱量不變的前提下,提高蛋白質的攝取比例,實際上能幫助你燃燒更多卡路里。確保每餐都包含一份優質蛋白質,例如雞胸肉、魚、雞蛋或豆製品,是突破減肥樽頸的聰明做法。

減肥基石三:飲足夠水份

飲水看似簡單,卻是經常被忽略的減肥關鍵。身體所有的新陳代謝過程,包括脂肪的分解與燃燒,都需要水份的參與。水份不足,代謝效率就會自然下降。充足的水份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更有效地運輸營養和排走廢物。

一個非常實用的技巧是,在餐前30分鐘飲一杯水。這可以增加飽足感,讓你自然地在正餐時吃得更少。至於每天應該飲多少水,一個簡單的參考公式是「體重(公斤)x 30-35毫升」。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你會發現身體狀態和減重進度都有意想不到的改善。

減肥基石四:獲取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是導致減唔到肥其中一個隱藏的元兇。當睡眠不足時,身體內的荷爾蒙會出現失衡。負責抑制食慾的「瘦素」(Leptin)分泌會減少,而促進飢餓感的「飢餓素」(Ghrelin)分泌則會增加。這就是為什麼睡眠不足時,我們總會特別想吃高熱量、高糖份的食物。

同時,睡眠不足亦會令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水平上升,這種荷爾蒙會促使身體,特別是腹部,傾向儲存更多脂肪。所以,即使你飲食和運動都做得很好,但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減肥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確保每晚有7至8小時的優質睡眠,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和調節荷爾蒙,是減肥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針對3大樽頸原型:你的個人化減肥行動方案

辨認出自己屬於哪種原型,是解決減唔到肥原因的第一步。接下來,讓我們跳出理論,進入實踐部分。以下是針對三種不同類型的朋友,度身訂造的行動方案,你可以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策略,讓減肥過程重回正軌。

「勤力運動美食家」的行動方案

你熱愛運動,也享受美食,這本身是很好的生活態度。問題在於如何平衡兩者,讓付出的汗水不會被輕易抵銷。你的突破點在於精準掌握「能量收支」。

行動一:學習估算食物份量

外出用餐時很難精確計算卡路里,但你可以學習用自己的手來估算份量。這是一個簡單又實用的技巧。例如,一份蛋白質的份量大約是一個手掌的大小和厚度;一份碳水化合物約為一個拳頭;而一份脂肪,例如堅果或牛油,則約為一個拇指的大小。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建立對食物份量的基本概念,避免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熱量。

行動二:建立「運動後營養」概念

運動後身體確實需要補充能量,但這不代表可以隨意大吃大喝。你需要建立正確的「運動後營養」觀念。運動後的黃金時間,身體最需要的是蛋白質和適量的碳水化合物,用作修補肌肉和恢復體力。你可以選擇雞蛋、無糖豆漿、雞胸肉或者希臘乳酪,而不是高糖分、高脂肪的獎勵餐。將運動後的補充視為「身體修復」的一部分,而不是「獎勵」,心態上的轉變會帶來巨大的差異。

行動三:加入阻力訓練提升基代

如果你平日的運動以跑步、游水等有氧運動為主,嘗試在訓練計劃中加入阻力訓練,例如舉重、器械訓練或自身體重訓練。增加肌肉量是提升基礎代謝率(BMR)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肌肉組織在休息狀態下消耗的熱量遠比脂肪多。這意味著當你擁有更多肌肉時,即使在沒有運動的時候,身體也會燃燒更多卡路里,讓你更容易維持理想體態。

「壓力爆食上班族」的行動方案

長時間坐在辦公室,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壓力成為你減不到肥的主要原因。你的策略核心是管理壓力,並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中創造活動機會。

行動一:準備健康零食清單

辦公室的抽屜是致肥陷阱,也是你的健康防線。與其等到壓力來襲時才隨手拿起薯片或朱古力,不如預先準備一份健康零食清單。將一小包杏仁、一個蘋果、無糖乳酪或幾條小黃瓜放在手邊。當你想吃東西時,健康的選擇近在咫尺,自然能減少攝取高熱量加工食品的機會。

行動二:建立睡前放鬆儀式

睡眠不足和壓力會影響荷爾蒙分泌,直接導致食慾增加和脂肪積聚。你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睡前放鬆儀式,改善睡眠質素。例如,在睡前一小時放下手機,調暗燈光,閱讀幾頁書,或者進行十分鐘的深呼吸和伸展運動。這個儀式向你的大腦發出信號:是時候休息了。持續下去,你會發現睡眠質素和日間的精神狀態都有所改善。

行動三:融入辦公室「微運動」

不需要每天都抽出一小時去健身房,你可以將運動融入辦公日常。例如,選擇走樓梯代替乘搭升降機;在講電話時站起來踱步;設定每小時的鬧鐘,提醒自己站起來伸展一下,或者走到茶水間喝杯水。這些「微運動」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能顯著增加你一天的活動量,對抗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

「知識混亂節食者」的行動方案

你嘗試過各種減肥方法,卻因為資訊混亂而感到迷茫,甚至對食物產生恐懼。你的首要任務是化繁為簡,重建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並將焦點從體重數字轉移。

行動一:重新認識三大宏量營養素

忘掉那些複雜的飲食規則,讓我們回到最基本的知識。人體需要三種主要的宏量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它們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來源和份量的區別。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你應選擇全穀物、蔬菜等複合碳水;蛋白質是構建肌肉的基礎,能提供飽足感;健康的脂肪則對荷爾蒙平衡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學習均衡搭配這三種營養素,而不是完全戒絕任何一種。

行動二:設定「非體重」的健康目標

體重計上的數字波動會讓你感到焦慮和挫敗。現在,嘗試將注意力從體重轉移到其他更能反映健康的指標上。這些「非體重」目標可以包括:感覺精力更充沛、睡眠質素變好、衣服穿起來更合身、體能變好可以多走一層樓梯、或者成功堅持一星期自己準備午餐。當你專注於這些正面的改變時,減肥就不再是痛苦的過程,而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行動三:從記錄飲食開始客觀分析

記錄飲食並不是為了嚴格計算卡路里,而是為了客觀地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你可以用一個星期時間,用手機或筆記本簡單記錄每天吃過的所有東西。不需要批判,只需要觀察。一星期後,你可能會發現一些自己從未察覺的模式,例如下午總會吃高糖零食,或者晚餐的蛋白質攝取不足。這個客觀的紀錄,是你調整飲食最有力的依據,也是擺脫知識混亂、找出個人化減唔到肥原因的關鍵一步。

關於減唔到肥的常見問題 (FAQ)

減唔到肥的過程總會遇到各種疑問,有時一些看似無關的小習慣,可能就是你減不到肥的關鍵原因。這裡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背後的科學原理。

點解做運動都減唔到肚腩?局部減肥可能嗎?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困擾。很多人努力做仰臥起坐,希望減掉肚腩,結果卻發現效果甚微。原因很簡單,因為「局部減肥」這個概念並不存在。身體燃燒脂肪是全身性的,並不會因為你鍛鍊了某個部位,就只消耗那個部位的脂肪。脂肪的減少順序主要由基因決定,我們無法控制身體先從哪裡開始減脂。

那麼,針對腹部的運動有用嗎?當然有。這些運動能夠強化你的腹部肌肉。當你透過飲食控制和全身性運動(例如跑步、游泳或高強度間歇訓練)成功降低整體體脂率後,結實的腹肌線條自然就會顯現出來。所以,想減肚腩的正確方法是,將重點放在創造全身的熱量赤字,再配合腹肌訓練去雕塑線條。

減肥期間體重不變甚至增加,但身形變瘦是正常的嗎?

絕對正常,而且這通常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很多人將體重計上的數字視為唯一的成功指標,但這往往會帶來誤解。當你開始結合飲食控制和阻力訓練時,身體會發生「成分重組」:脂肪量減少,同時肌肉量增加。

關鍵在於,相同重量的肌肉和脂肪,肌肉的體積遠比脂肪小。所以,即使你減去了一公斤脂肪,同時增加了一公斤肌肉,體重計上的數字可能沒有變化,甚至會稍微上升。但因為肌肉更緊實、體積更小,你的身形看起來會更纖瘦,衣服也會變得更合身。這代表你的減脂進度其實相當理想。建議除了量體重,也應該定期量度腰圍、臀圍,或者用拍照來記錄身形變化,這些指標更能反映真實的進度。

食代餐是有效的減肥方法嗎?

代餐看似方便快捷,能夠輕易控制卡路里,但它通常不是一個可持續的長遠方案。首先,許多代餐的熱量極低,長期依賴可能令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導致新陳代謝減慢,反而讓你日後更容易復胖。

其次,代餐提供的飽足感很多時候來自於沖泡時加入的大量水份,營養成分(特別是蛋白質和纖維)未必足夠,容易很快又感到飢餓。更重要的是,代餐讓你避開了學習如何選擇及搭配天然食物的過程。一旦停止食用代餐,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體重很快就會反彈。因此,學習選擇原型食物,建立均衡的飲食模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減肥之道。

進食速度太快會影響減肥效果嗎?

會的,進食速度是其中一個經常被忽略,卻又十分重要的減唔到肥原因。我們的大腦需要大約20分鐘,才能接收到由腸胃發出的「飽足」訊號。如果你進食速度太快,往往在身體感覺到飽之前,就已經攝取了遠超身體所需的份量。

日積月累下,這種不自覺的過量進食,會大大阻礙你的減肥進度。放慢進食速度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你可以嘗試將食物徹底咀嚼才吞嚥,在每一口之間放下餐具,或者在用餐時喝點水。這樣做不但能讓你更好地品嚐食物,還能給予大腦足夠時間去接收飽足的訊息,自然而然地控制食量,避免熱量超標。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