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蛋白質食幾多?人體蛋白質需求量終極指南:2大計算法、食物排行及3大迷思拆解
無論是為了增肌減脂,還是單純追求健康,「補充蛋白質」已成為都市人的飲食關鍵詞。但究竟每日蛋白質食幾多才算足夠?70公斤的上班族和健身愛好者的需求量一樣嗎?面對網上五花八門的資訊,你是否也感到無所適從?
這篇終極指南將為你一一解答。本文將從蛋白質的四大核心功能說起,教你運用兩大黃金法則(按體重及總熱量)準確計算個人需求,並提供詳盡的動物及植物性高蛋白食物排行榜。此外,我們更會拆解「高蛋白傷腎」等三大常見迷思,並附上針對不同目標(70克、90克及素食)的實戰餐單範本,助你告別估估下,食得精明又健康。
蛋白質為何重要?不可不知的四大核心功能
談到蛋白質,很多人會立即聯想到健身和肌肉。這個想法沒有錯,但蛋白質在我們身體內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於此。想準確掌握自己的人體蛋白質需求,首先要了解它對維持生命有多麼重要。蛋白質的英文「Protein」源自希臘文「Protos」,意思就是「第一」,足見其首要地位。從構成身體到維持機能,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
構成身體組織:從肌肉到毛髮的基礎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棟由不同材料建成的房子,而蛋白質就是最重要的「磚塊」。身體內大至肌肉、骨骼,小至皮膚、毛髮和指甲,都需要蛋白質作為構成的基本單位。
肌肉蛋白質合成(MPS)的關鍵作用
身體的肌肉時刻都在進行分解和重建的循環。運動或日常活動會對肌肉造成微小的損傷,這時身體會啟動「肌肉蛋白質合成」(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MPS)的過程來修復。這個過程需要利用從食物中攝取到的蛋白質,將其分解為胺基酸,再用這些胺基酸去修補和建造更強壯的肌肉纖維。所以,穩定的人體每日蛋白質攝取,是確保修補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
維持皮膚、骨骼與結締組織健康
蛋白質的貢獻不止在肌肉。皮膚的彈性、骨骼的韌性,還有連接骨骼與肌肉的韌帶和肌腱,都依賴一種名為「膠原蛋白」的蛋白質。我們的頭髮和指甲,其主要成分也是一種叫做「角蛋白」的蛋白質。因此,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等同於為全身的組織提供最根本的建築材料,讓它們保持健康和強韌。
維持生理機能:酵素、荷爾蒙與免疫系統
除了作為結構材料,蛋白質也是維持身體內部化學運作的關鍵。它參與製造酵素、荷爾蒙和抗體,確保身體各項生理機能可以正常運作。
構成抗體與酵素,支持免疫及消化功能
身體的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軍隊,而負責抵禦外來病菌的「抗體」,就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士兵。同樣,負責促進體內數千種化學反應,包括幫助我們消化食物、促進人體吸收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的「酵素」,其本質也是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維持免疫和消化系統正常運作的基礎。
平衡體液,預防身體水腫
你或許會好奇,蛋白質與水腫有何關連。事實上,血液中有一種稱為「白蛋白」的蛋白質,它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維持血液的滲透壓,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將水份「鎖」在血管內。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會下降,水份就容易從血管滲透到周圍的組織,引致水腫。
蛋白質攝取不足的警號
當身體長期無法獲得足夠的蛋白質時,它會發出一些警號。了解這些訊號,有助我們評估自己的人體蛋白質需求量是否達標。
肌少症與骨折風險增加
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量的關鍵。長期攝取不足,身體會開始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和胺基酸,導致肌肉流失,尤其在長者身上會引發「肌少症」。肌肉力量下降,加上骨骼中的膠原蛋白流失,會使人變得虛弱,並顯著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頭髮稀疏、指甲脆弱、皮膚發炎
由於頭髮、指甲和皮膚主要由蛋白質構成,所以攝取不足會直接影響它們的健康。你可能會發現頭髮變得稀疏、容易斷裂,指甲上出現紋路、變得脆弱,或者皮膚變得乾燥、容易發炎和出現過敏反應。
傷口癒合緩慢、免疫力下降易感染
身體修復傷口需要製造新的細胞和組織,這個過程極度依賴蛋白質。如果原料不足,傷口癒合的速度自然會變慢。此外,由於製造抗體的原料短缺,免疫系統的防禦力會下降,你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容易感冒或受到感染。
如何計算每日蛋白質需求量?兩大黃金法則
講到人體蛋白質需求,很多人都會好奇自己究竟需要食多少。計算人體每日蛋白質需求量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因為它會因應你的年齡、體重、活動量甚至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不過,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兩個非常實用又科學的黃金法則,為自己找出一個清晰的目標。
方法一:按體重計算(最常用)
這是目前最個人化,也是最廣泛被營養學界採用的方法。它的邏輯很簡單,身體的組成與大小,直接影響了維持機能所需的原料多寡。所以,根據體重來計算人體蛋白質需求量,是一個非常直接有效的方式。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的體重,再乘以一個對應的「蛋白質系數」,就能得出每日建議的攝取克數。
不同族群的蛋白質系數(一般成人、長者、運動員)
這個「蛋白質系數」會根據你的生活型態而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
一般成人:如果你是活動量不大的辦公室職員或普通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建議攝取 1.0 至 1.2 克蛋白質,以維持身體基本代謝和組織修復。
-
長者: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吸收和利用蛋白質的效率會下降。為了有效預防肌肉流失(肌少症),長者的蛋白質需求反而要更高,建議提升到每日每公斤體重 1.2 至 1.6 克。
-
運動員或健身人士:如果你有恆常運動或健身的習慣,身體需要更多蛋白質來修補因運動受損的肌肉纖維,並促進肌肉生長。建議的攝取量會提高到每日每公斤體重 1.6 至 2.2 克。
計算公式與即時範例:為不同體重人士計算每日攝取量
公式非常簡單:
體重(公斤) x 蛋白質系數(克) = 每日蛋白質需求量(克)
即時看看幾個例子:
-
一位 60 公斤的辦公室職員(一般成人):
60 公斤 x 1.2 克 = 72 克蛋白質 -
一位 70 公斤的健身人士(高活動量):
70 公斤 x 1.8 克 = 126 克蛋白質 -
一位 55 公斤的健康長者:
55 公斤 x 1.5 克 = 82.5 克蛋白質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輕鬆計算出個人化的蛋白質目標。
方法二:按每日總熱量計算
另一個方法,是從你每日攝取的總熱量,去推算出合理的人體蛋白質比例。這個方法著重於三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均衡分佈,確保飲食結構健康。
建議佔比(10%-20%)與克數換算教學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建議,蛋白質應佔我們每日總熱量攝取的 10% 至 20%。換算的步驟如下:
-
估算你的每日總熱量需求:假設你每日需要攝取 2000 大卡。
-
計算蛋白質應提供的熱量:
- 下限:2000 大卡 x 10% = 200 大卡
-
上限:2000 大卡 x 20% = 400 大卡
所以,來自蛋白質的熱量應介乎 200 至 400 大卡之間。 -
將熱量換算成克數:記住一個關鍵數字,每 1 克蛋白質大約提供 4 大卡熱量。
- 下限:200 大卡 ÷ 4 = 50 克
- 上限:400 大卡 ÷ 4 = 100 克
結果得出,如果你每日的飲食目標是 2000 大卡,那麼你的蛋白質攝取量應該在 50 至 100 克之間。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檢視整體飲食是否均衡。
優質蛋白質食物指南:動物性與植物性來源排行榜
計算出人體蛋白質需求量後,下一步就是從日常飲食中選擇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食物的選擇直接影響人體吸收蛋白質的效率與整體的健康效益。與其盲目地追求高蛋白食物,不如學習如何聰明地挑選,讓每一餐都食得更健康。
香港衛生署建議:「豆、魚、蛋、肉」的擇食次序
在選擇蛋白質食物時,我們可以參考香港衛生署提出的「豆、魚、蛋、肉」健康飲食次序。這個簡單的口訣,其實蘊含著重要的營養學問,它建議我們攝取蛋白質時的優先順序,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和維持均衡營養為目標。
為何將植物性蛋白質(豆)置於首位
將豆類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它們的健康益處非常突出。以黃豆為代表的豆類,不僅提供豐富的蛋白質,還含有膳食纖維、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更重要的是,它們的飽和脂肪含量極低,並且不含膽固醇。選擇植物性蛋白質作為人體每日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也是現代營養學所提倡的飲食方向。
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排行榜
動物性蛋白質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生物利用率高,是身體建立和修復組織的絕佳材料,尤其受到健身人士的青睞。不過,不同的動物性來源,其脂肪含量和營養價值也有很大分別。
高蛋白低脂首選:雞胸肉、魚肉(三文魚、鯖魚)、蝦
追求高效率補充蛋白質,同時又想控制脂肪攝取,雞胸肉、魚肉和蝦仁是理想的選擇。雞胸肉是經典的高蛋白、低脂肪代表。而三文魚和鯖魚等深海魚類,除了蛋白質,更富含對心臟和大腦有益的Omega-3脂肪酸。蝦仁同樣是低脂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其他優質選擇:雞蛋、奶類製品(牛奶、希臘乳酪)
雞蛋被譽為「完美的蛋白質」,因為它的胺基酸組成非常完整,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而牛奶和希臘乳酪等奶類製品,除了提供蛋白質,也是鈣質的重要來源,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特別是希臘乳酪,經過過濾程序後,蛋白質濃度比普通乳酪更高。
需要注意的來源:紅肉及其飽和脂肪
牛肉、豬肉等紅肉雖然富含蛋白質和鐵質,但是它們的飽和脂肪含量通常較高。長期過量攝取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所以,在規劃餐單時,建議將紅肉的攝取次數和份量控制在適當範圍內,並優先選擇較瘦的部位。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排行榜
植物性蛋白質的世界同樣多姿多彩,而且越來越多人因為健康或環保因素而增加其攝取比例。調整人體蛋白質比例,適度加入植物性來源,對長遠健康有正面影響。
完全蛋白質來源: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漿)、藜麥
在植物界中,黃豆和藜麥是少數含有全部九種必需胺基酸的「完全蛋白質」。黃豆製品非常多元化,例如豆腐、豆漿、豆乾等,都是方便又美味的選擇。藜麥則是一種高蛋白的「偽穀物」,可直接當作主食,提供能量和完整的蛋白質。
其他重要來源:鷹嘴豆、各式豆類、堅果
鷹嘴豆、扁豆、紅腰豆等各式豆類,以及杏仁、核桃等堅果,都是非常好的植物性蛋白質和纖維來源。它們雖然可能缺少一至兩種必需胺基酸,但這並不代表它們的營養價值較低,只要巧妙配搭,就能滿足身體所需。
素食者必讀:善用「蛋白質互補法」攝取完整胺基酸
對於素食者來說,要確保從植物中攝取到所有必需胺基酸,就需要掌握「蛋白質互補法」這個簡單而重要的技巧。
解釋肌肉合成的「全或無定律」
身體要進行肌肉蛋白質合成,就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需要所有必需的零件(必需胺基酸)同時到位。這就是「全或無定律」。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種必需胺基酸,合成效率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無法順利進行。這解釋了為何攝取「完整」的蛋白質如此重要。
實用組合:「豆類配穀類」確保攝取所有必需胺基酸
幸好,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食物組合來解決這個問題。大部分穀物(如白米、糙米、麵包)缺乏的是離胺酸,而豆類則富含離胺酸;反之,豆類缺乏的甲硫胺酸,卻能在穀物中找到。因此,只要將「豆類」和「穀類」一同進食,例如糙米飯配黑豆、全麥麵包塗鷹嘴豆泥,就能輕易地組成一套完整的蛋白質,確保身體獲得所有必需的胺基酸。
每日蛋白質餐單範本:輕鬆食夠70g、90g、素食目標
了解人體蛋白質需求如何計算是一回事,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看著食物營養標籤,仍然對如何配搭感到困惑。以下提供三個不同目標的每日蛋白質餐單範本,讓你更具體地掌握如何規劃飲食,輕鬆滿足人體每日蛋白質的攝取目標。
餐單一:70克蛋白質(適合一般上班族)
對於大部分時間在辦公室工作的上班族,每日攝取約70克蛋白質是一個理想的基礎目標,足以應付身體的基本運作與修復。
早餐建議:無糖豆漿 + 雞蛋
以一杯400毫升的無糖豆漿(約13-15克蛋白質)配搭一隻水煮蛋(約6-7克蛋白質)開始新一天。這個組合不但簡單快捷,而且能提供約20克的優質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能量,同時增加飽足感。
午餐建議:舒肥雞胸健康餐盒
市面上方便購買的健康餐盒是午餐的好選擇。一份以舒肥雞胸為主菜的餐盒,通常含有一塊約150克的雞胸肉,能提供超過30克的蛋白質。選擇配搭多種蔬菜和五穀飯,就能確保營養均衡。
晚餐建議:蒸魚 + 豆腐 + 蔬菜
晚餐可以選擇家常菜式。一塊手掌大小的蒸魚(例如烏頭或鱸魚)約有20克蛋白質,再配上半磚豆腐(約7-8克蛋白質),就能輕鬆達標。這個組合脂肪含量較低,對身體的負擔也較小。
餐單二:90克蛋白質(適合增肌或高活動量人士)
如果你有定期運動或健身的習慣,目標是增加肌肉量,那麼你需要更高的蛋白質攝取量來支持肌肉的修復與生長。這個餐單在70克的基礎上進行強化。
早餐強化:加入希臘乳酪或乳清蛋白
在原本的早餐基礎上,可以加入一小盒希臘乳酪(約10-15克蛋白質),或者在豆漿中加入一勺乳清蛋白粉(約20-25克蛋白質)。這樣早餐的蛋白質攝取量就能立即提升至30-40克。
運動後補充:即食雞胸肉或高蛋白飲品
運動後的黃金時間,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特別高。一包即食雞胸肉或一支高蛋白飲品,都能快速為身體補充20-30克蛋白質,有助於促進人體吸收蛋白質,把握肌肉合成的關鍵時機。
晚餐加量:增加肉類或豆製品份量
晚餐可以將蛋白質食物的份量加倍。例如,將魚的份量增加,或者在菜式中加入更多豆製品,如豆乾或毛豆。透過增加原型食物的份量,可以有效提高整體的蛋白質攝取,滿足更高的人體蛋白質需求量。
餐單三:60克蛋白質(素食者如何達標?)
素食者要滿足蛋白質需求,關鍵在於懂得選擇和配搭。透過精心的飲食規劃,攝取60克優質植物蛋白是完全可行的。
早餐建議:植物奶配搭堅果與種子
選擇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奶,例如豆奶或豌豆奶,再加入一湯匙奇亞籽或一把杏仁。堅果和種子不僅能提供蛋白質,還含有健康的脂肪和纖維,是營養豐富的早餐選擇。
午餐建議:以黃豆製品(豆腐、豆干)或鷹嘴豆為主食
午餐可以選擇以黃豆製品為主的菜式,例如紅燒豆腐、素肉燥飯(以豆乾製作),或者地中海風味的鷹嘴豆沙律。黃豆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是素食者的主要蛋白質來源。
晚餐建議:藜麥配搭雜豆,實踐蛋白質互補
晚餐可以利用「蛋白質互補法」的原則。將藜麥(本身是完全蛋白質)作為主食,配搭由多種豆類(如黑豆、紅腰豆)烹煮而成的菜式。穀物和豆類配搭食用,可以互補彼此缺乏的胺基酸,組成完整的蛋白質,讓人體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
特定族群的蛋白質需求:個人化調整策略
人體蛋白質需求並非一個通用數字,不同人生階段和生活方式,都會影響人體每日蛋白質需求量。計算出基礎需求後,我們還需要根據個人狀況作出調整。以下幾個族群就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人體蛋白質比例,制定個人化的攝取策略。
長者必讀:為何蛋白質需求不減反增?
很多人有一種舊觀念,認為長者應該飲食清淡,少吃肉類。事實上,這個想法並不完全正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吸收蛋白質以及利用它來合成肌肉的效率會下降。所以,長者反而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才能維持肌肉量和身體機能。
預防肌少症:每日每公斤體重 1.2 至 1.6 克
充足的蛋白質是預防肌少症的關鍵。研究指出,長者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應該提升到每公斤體重 1.2 至 1.6 克。這個份量能更有效地刺激肌肉生成,幫助維持肌肉力量和活動能力,對生活質素有正面影響。
運動與健身族群:增肌期 vs 減脂期需求大不同
對於有運動習慣,特別是進行重量訓練的朋友,蛋白質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你的攝取量會根據你的目標而變化,增肌期和減脂期的策略完全不同。
增肌期策略:每日每公斤體重 1.6 至 2.0 克
在增肌期,身體需要充足的原料來修補因訓練而受損的肌肉纖維,並且建造新的肌肉組織。所以,建議將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設定在每公斤體重 1.6 至 2.0 克,這樣才能為肌肉成長提供穩固的基礎。
減脂期策略:提高至每日每公斤體重 2.2 克以保留肌肉
減脂期通常伴隨著熱量赤字,這時候身體除了會燃燒脂肪,也可能會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肌肉,蛋白質的攝取比例需要進一步提高,建議達到每日每公斤體重 2.2 克。足夠的蛋白質也能提供飽足感,讓減脂過程更容易堅持。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的額外需求
懷孕和哺乳是兩個生理需求大增的特別時期。在這段時間,媽媽的身體不僅要維持自身運作,還要支持新生命的成長和哺育,所以對蛋白質的需求會明顯增加。
為胎兒成長與母乳製造提供充足原料
在懷孕期間,蛋白質是構成胎兒器官、血液和肌肉組織的基本材料。到了哺乳期,媽媽的身體需要利用攝取到的蛋白質來製造富有營養的母乳。因此,確保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對媽媽和寶寶的健康都非常重要。
蛋白質攝取常見問題 (FAQ):營養師拆解三大迷思
談到人體蛋白質需求,坊間總有各種說法,讓人感到困惑。究竟高蛋白飲食會傷腎嗎?蛋白質是否食得越多越好?為了釐清這些關於人體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的迷思,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並提供專業的解答。
迷思一:高蛋白飲食一定會傷腎?
「食太多蛋白質會傷腎」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事情並非如此絕對,關鍵在於個人本身的腎臟是否健康。
對健康腎臟的影響:目前研究結論
對於腎功能完全健康的人士,目前並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顯示,在合理範圍內增加蛋白質攝取會損害腎臟。我們的腎臟有強大的儲備能力,足以處理蛋白質代謝後產生的含氮廢物。所以,一個健康成年人為了健身或增肌而適度提高蛋白質攝取,腎臟是可以應付的。
對腎功能不全者的風險及建議
不過,如果本身已患有慢性腎臟病等腎功能不全問題,情況就完全不同。高蛋白飲食會加重腎臟的過濾負擔,可能加速腎功能的衰退。因此,這類人士必須嚴格控制人體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通常需要在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指導下,遵循低蛋白飲食的建議。
迷思二:蛋白質是否食得越多越好?
既然蛋白質對身體如此重要,那是不是代表攝取量越多,效果就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凡事都有一個限度,過度追求高人體蛋白質比例並不會帶來額外的好處。
健康人士的建議攝取上限
身體對於利用蛋白質來合成肌肉的效率有其上限。對大多數有運動習慣的人士而言,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6至2.2克的蛋白質,已足夠支持肌肉的修復與生長。超出這個範圍的蛋白質,身體並不會用來建造更多肌肉,而是會將其轉化為能量消耗掉,或者儲存為脂肪。
長期極高蛋白飲食的潛在風險
長期攝取遠超出身體需求的蛋白質,除了對增肌無益,還可能帶來其他問題。例如,飲食可能會變得不均衡,排擠了其他重要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脂肪的攝取。另外,極高的蛋白質攝取量長遠來看,也可能增加身體代謝的負擔。
迷思三:蛋白質要分開食還是一餐過食?
計算好每日蛋白質需求量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分配。將一整天的份量集中在一餐吃完,還是平均分配到各餐,效果其實大有不同。
分散攝取如何提高蛋白質合成效率
研究顯示,為了最有效地促進肌肉生長,分散攝取是更佳的策略。我們的身體在單一時間內,人體吸收蛋白質並用於肌肉合成的能力是有限的。若將每日所需的蛋白質平均分配到三至四餐,便能更持續地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讓身體全日都處於一個較佳的合成狀態,吸收利用效率自然更高。
一定要飲蛋白粉(Protein Powder)嗎?
市面上蛋白粉產品琳瑯滿目,令人不禁思考:要滿足蛋白質需求,是否一定要依賴這些補充品?
原型食物優先原則
營養學的大原則始終是「原型食物優先」。雞肉、魚、雞蛋、牛奶、豆腐、豆類等天然食物,不僅提供優質蛋白質,更含有維他命、礦物質等身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這些是蛋白粉無法完全取代的。所以,應先以均衡飲食為基礎,盡力從原型食物中獲取足夠的蛋白質。
考慮使用補充品的時機與選擇方法
蛋白粉作為一種營養補充品,在特定情況下確實非常方便。例如,在運動後需要快速補充營養,但又無法立即進食正餐時;或者對於蛋白質需求量極高(如專業運動員),單靠飲食難以達標的人士;又或是部分食量較小、難以從食物中吃夠蛋白質的長者。選擇時,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如乳糖不耐症可選用分離乳清或植物蛋白)及產品信譽來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