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總是很累又很喘?破解5大關鍵,讓你游得更省力、更持久!

明明看見別人游水輕鬆自如,為何自己一落水就手忙腳亂,游不夠一個塘就氣喘如牛?你是否也以為游水只靠蠻力,越用力划水、越用力踢腿就會越快?事實上,游得疲累又緩慢的真正元兇,往往並非體力不足,而是用錯了方法,導致你在水中不斷與水對抗,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力氣。本文將為你徹底破解導致疲勞的5大關鍵,從最基礎的身體平衡、呼吸節奏,到進階的划手踢腿效率、動作協調性,助你告別「水中搏鬥」的困境,重新掌握游水的奧秘。只要掌握這些技巧,你將會發現,原來游水可以如此省力、持久,讓你真正享受在水中暢游的樂趣!

秘訣一:掌握水平平衡,像魚一樣漂浮而非掙扎

很多人覺得游泳很累,游了幾趟就感覺游泳很喘,這通常不是體力問題,而是我們在水中與自己「打架」。想像一下魚在水中的姿態,牠們輕鬆漂浮,毫不費力。游泳省力的第一個秘訣,就是學習像魚一樣,讓身體在水中保持水平,利用水的浮力,而不是消耗大量體力去掙扎求存。

破解身體下沉之謎:頭部與核心是關鍵

為何游水時雙腿總是往下沉?這個問題讓很多人游水 攰。答案通常藏在你的頭部和核心。頭部在游泳中就像船舵,同時也是一個平衡的砝碼。當你為了換氣或看前方而將頭抬得太高,你的臀部和雙腿就會因為槓桿原理而自然下沉。身體一旦傾斜,水的阻力就會倍增,你需要花費更多力氣踢水來維持平衡,所以游起來自然又累又喘。

解決方法是將視線盡量保持向下或微向前,讓頭頂與脊椎、臀部、腳跟形成一條直線。同時,你需要收緊核心肌群(腹部與下背),想像用一股力量將你的肚臍向脊椎方向拉近。一個穩定的核心能夠鞏固你的身體中段,防止身體像香蕉一樣彎曲,讓你能保持一個高效的水平姿態。

感受「水」的支撐:學會放鬆,善用浮力

水其實是我們最好的朋友。當你全身肌肉繃緊時,身體密度增加,自然更容易下沉。這時候你又會更緊張,形成惡性循環。學會放鬆是感受水支撐力的第一步。嘗試在水中輕輕漂浮,感受水承托著你的背部、臀部和四肢。

練習時,可以先從水母漂或仰漂開始,專注於深長而平穩的呼吸。你會發現,當肺部充滿空氣時,身體的浮力會明顯增加。將這種放鬆的感覺帶到你的游泳動作中,特別是頸部、肩膀和腳踝。一個放鬆的身體才能更好地順應水流,而不是與之對抗,游水累的感覺也會隨之減少。

流線型的重要性:從蹬牆出發就開始省力

每一次轉身或出發,都是節省體力的黃金機會。一個好的流線型姿勢可以讓你滑行得更遠,這段距離幾乎是「免費」的。流線型是身體在水中阻力最小的形態,它要求你雙臂緊貼耳朵向前伸直,雙手交疊,身體繃緊成一直線。

很多人在蹬牆後身體就散開了,雙臂沒有夾緊,或者身體不夠挺直,這會立即產生巨大阻力,抵消掉蹬牆帶來的動力。你必須花費額外的能量去重新加速。所以,每次出發前,先做好完美的流線型,然後才用力蹬牆。養成這個習慣,你會發現完成同樣的距離,疲勞感會大大降低。

秘訣二:破解呼吸密碼,告別氣促游得更持久

很多人覺得游泳很累,常常游幾個塘就開始游泳很喘,這往往不是體力不足,而是呼吸的節奏與方法出了錯。掌握正確的呼吸技巧,不單是為了吸入氧氣,更是讓你游得更省力、更長久的關鍵。學會與水和平共處,呼吸就不再是掙扎,而是你前進的助力。

換氣的黃金時機:順應身體轉動,而非抬頭掙扎

換氣最常見的誤區就是奮力將頭抬出水面,這個動作會立刻破壞身體的水平平衡,導致雙腿下沉,大大增加水阻,讓你感覺游水特別累。正確的換氣時機,應該是順著划手時身體的自然滾轉。當你其中一隻手臂向後推水時,身體會自然向那一側轉動,這時你的頭部只需順勢跟著轉動,嘴巴就能輕鬆露出水面吸氣。整個過程就像身體是一根滾動的圓木,頭部只是跟著轉動,而不是像地鼠一樣向上探頭。掌握這個時機,換氣就會變得毫不費力,並且不會打斷前進的動力。

建立你的呼吸節奏:從新手到進階

感到游水 攰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固定的呼吸節奏,導致呼吸時有時無,身體時常處於缺氧的緊張狀態。為自己建立一個穩定的節奏非常重要。對於初學者,建議練習「每三下划手換一次氣」。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左右兩邊都能輪流換氣,有助於維持身體平衡,避免泳姿變得歪斜。當你逐漸熟練後,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能和游泳強度,嘗試「每兩下划手換氣」,這樣可以更頻繁地吸入氧氣,適合速度較快的衝刺。無論是兩下還是三下,重點是形成一個規律,讓身體適應這個節奏,呼吸就會變得像走路一樣自然。

善用肺部浮力:你的內置浮板

我們的肺部其實是一個天生的浮板。當你穩定吸氣,肺部充滿空氣時,它會自然地幫助你的上半身浮起來,從而更容易維持高水平的身體位置。這就是為何憋氣時身體更容易漂浮的原因。如果你換氣時過於急促,吸氣不足,肺部的浮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你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去踢腿來防止下沉。嘗試在換氣時吸足氣,然後在水中用口鼻緩慢、均勻地吐氣,直到下一次換氣。善用這個內置浮板,你的身體就能獲得額外的支撐,踢腿的負擔減輕了,自然就能游得更輕鬆、更持久。

秘訣三:優化划手與踢腿,將每一分力氣轉化為前進動力

很多人覺得游泳很累,原因往往在於手腳的動作效率不高,做了許多「無用功」。划手與踢腿是你前進的兩大引擎,如果這兩個引擎只是空轉,卻沒有產生足夠的推進力,自然很快就會感到游水攰。優化這兩者的動作,就是將你付出的每一分力氣,都實在地轉化為前進動力的關鍵。

踢腿誤區:力量源自核心與大腿,而非小腿蠻力

你是否覺得踢腿踢到腳抽筋,身體卻沒有怎麼前進,結果就是游泳很喘?這通常是因為用錯了發力點。許多人直覺地用小腿和腳踝發力,奮力地拍打水花,但這其實是效率極低的方式。

正確的踢腿,力量的源頭應該是你的核心肌群與大腿。想像一下鞭子,力量是從手柄傳遞到末梢的。你的身體也是如此,由髖部帶動大腿,然後力量順勢傳遞到小腿,最後到達放鬆的腳背。整個動作應該是流暢而連貫的。請記得,大腿的肌肉遠比小腿強壯有力,用大腿主導的踢水才能產生強勁而持久的推進力。

練習時,可以專注感受由髖部發起的動作,保持腳踝完全放鬆,讓腳背像魚鰭一樣自然擺動。有效的踢腿,你會感覺到是腳背在向後「推水」,而不是在「踢水」。

划手奧秘:掌握高肘抱水,感受「抓水」推進

划手是前進動力的主要來源。一個常見的錯誤是手臂像風車一樣,直直地在水中劃過,這樣其實只是讓手臂「滑」過水,並沒有真正地抓住水。要提升效率,你需要學會「抓水」的感覺。

「抓水」的關鍵技術,就是「高肘抱水」。當你的手入水後,在開始向後划之前,要先讓手肘保持在較高的位置,略高於或平行於手掌,然後用你的前臂與手掌形成一個大的划水面,像抱住一個大球一樣,穩穩地「抓住」前方的水。

當你成功抱水後,再發力將身體拉過這個「支點」,同時將水用力向後推。這個動作能讓你利用到背部與核心的力量,產生極大的推進力。相反,如果手肘在划水時掉下來,低於手掌,你就只能用手掌那一點點面積去划水,效率自然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游得辛苦又緩慢的原因。

掌握高肘抱水,你會發現每次划手都能帶來更遠的滑行距離,讓游泳不再那麼費力。

秘訣四:提升動作協調性,游出流暢與效率

感覺游泳很累,很多時候並非單純體力不足,而是身體各部分未能有效合作。這種手腳不協調的情況,會讓你游水攰得特別快,因為大部分能量都在內耗中浪費掉了。想游得輕鬆,就要學會讓身體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在水中和自己打架。接下來我們會探討如何建立節奏感,並且利用核心力量將動作串連起來。

為何手腳不協調會讓你感覺在「水中打架」?

想像一下,當你的手正在奮力向前划,雙腳卻在胡亂踢水,產生不必要的阻力。這就像身體的一部分在加速,另一部分卻在煞掣。結果就是大部分力氣都互相抵銷了,前進的效率極低,自然會覺得游水累,甚至游泳很喘,因為你做的都是白費力氣的「無用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水中打架」,你不是在與水合作,而是在與自己的身體對抗,這絕對是體力的一大消耗。

建立節奏感:手腳配合的基礎練習方法

要改善協調性,第一步是建立穩定的節奏感。一個簡單有效的練習是「扶板單手划水」。首先,手持浮板,專注在穩定而輕快的踢腿上。然後,嘗試加入單邊手的划水動作。關鍵在於感受:當右手划水時,身體滾轉是否帶動了更自然的踢腿動作?目標是讓每一次划手都與特定次數的踢腿同步,例如自由式常見的六拍踢腿(即一次完整划臂循環配合六次踢腿)。這個練習能幫助你的大腦建立手腳之間的連結,從各自為政變成合作無間的團隊。

連結核心:用身體轉動串連手腳動作

真正高效率的游泳,力量並非單純來自四肢,而是源自核心的轉動。想像你的脊椎是一條中軸線,你的划手與踢腿動作,都是由肩膀與髖部的轉動所帶動的。當你的右手順勢入水時,身體會自然向右側轉動;這個轉動的力量會順勢傳遞到你的左腳,帶動一次強而有力的踢水。這種連貫的動作能將全身力量串連起來,讓你游得像一條流暢的魚,而不是一部零件鬆散的機器。記住,是身體轉動帶動手腳,而不是手腳在各自擺動。

秘訣五:制定聰明訓練策略,從根本告別疲勞

掌握了前面提到的技巧後,如果你還是覺得游泳很累,問題可能出在訓練方法上。許多人以為游水攰,只要拼命游、練體能就可以解決,但結果往往是越游越沒效率。其實,一個聰明的訓練策略,才是讓你游得輕鬆又長久的關鍵,讓我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質比量更重要:在體力充沛時專注技術練習

試想像一下,你已經筋疲力盡地游了幾十趟,這時候才想起要做技術練習,效果會好嗎?答案是幾乎沒有。當身體疲勞時,肌肉會不自覺地用錯誤的方式代償,你不但無法修正泳姿,反而可能在鞏固壞習慣,讓游泳很喘的問題更嚴重。所以,訓練的黃金原則是「先求質,再求量」。每次下水,都應該在體力最充沛的前段時間,專心進行一至兩項的技術鑽研(Drills),例如是呼吸或踢腿的練習。當你把動作做對了,效率自然提高,之後再進行長距離的耐力訓練,才會事半功倍。

善用輔助工具,針對弱點進行專項突破

游泳輔助工具並不是偷懶的道具,它們是幫助我們針對弱點、進行精準打擊的「秘密武器」。覺得自己的踢腿總是無力,甚至會令身體下沉?試試看用浮板(Kickboard),它可以承托你的上半身,讓你專心感受由核心和大腿發力的踢腿動作。如果你的問題是划手效率不足,可以將浮球(Pull Buoy)夾在兩腿之間,讓下半身輕鬆漂浮,這樣你就可以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上半身的划水、抱水和推水動作上。透過這種方式,你能更清晰地感受正確的發力模式,針對性地突破技術瓶頸。

規律練習與恢復:成功的基石

任何技術的掌握,都離不開規律的練習。游泳尤其如此,因為水感需要持續培養。偶爾才游一次,身體很難形成穩定的肌肉記憶,結果可能每次下水都像重新學習一樣,自然游水累。建立一個固定的訓練時間表,例如每週練習兩到三次,讓身體習慣在水中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訓練後的恢復同樣是成功的一部分。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都能幫助肌肉修復和成長。記住,進步不是在泳池裡拼命時發生,而是在你休息、身體變得更強壯之後體現出來的。規律的練習與充分的恢復,兩者缺一不可,這才是讓你持續進步、告別疲勞的真正基石。

常見問題 (FAQ)

為何越用力游反而越慢,而且更攰?

很多人覺得游泳很累,第一反應就是用盡全力划水踢腿,希望游得更快,但結果往往是越用力,身體越往下沉,前進速度反而變慢,而且很快就感覺游水很攰。這個現象的關鍵在於「水阻」。當你用蠻力游泳時,肌肉會過度繃緊,破壞了身體應有的水平姿態與流線型。這就像你試圖在水中推動一塊木板,而不是一支箭。繃緊的身體會產生巨大的水阻,你花費的大部分力氣都用在對抗自己製造出來的阻力,而不是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推進效率自然極低,感覺疲累也是必然的結果。真正的效率來自於放鬆身體,與水合作,利用技巧減少水阻,將力量有效地向後推水。

動作正確但仍然很喘,是肺活量不足嗎?

即使動作看起來標準,但游泳時仍然感覺很喘,許多人會直覺地認為是自己的肺活量不夠。事實上,問題的核心通常不在於肺部容量的大小,而在於「換氣效率」與「呼吸節奏」。游泳時感到氣喘,主因是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引發了大腦強烈的呼吸指令。如果你沒有在水中將廢氣(二氧化碳)徹底、平穩地呼出,每次換氣時,肺部就沒有足夠空間吸入新鮮氧氣。這種低效率的氣體交換會讓你陷入惡性循環,越游越喘。因此,與其擔心肺活量,不如專注練習在水中用鼻或口穩定地吐氣,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不急不促的呼吸節奏,確保每一次抬頭換氣都能吸到最足夠的空氣。

自由式換氣時總喝到水,應如何改善?

自由式換氣時喝到水,幾乎是每位初學者都會遇到的困擾。這通常源於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換氣需要將頭抬得很高。正確的換氣並非「抬頭」,而是配合身體的轉動「轉頭」。當你將頭部向上抬離水面時,身體就像蹺蹺板一樣,臀部與雙腿會立刻下沉,反而讓你的口部更接近水面,自然容易喝到水。理想的換氣,是利用身體向划水那一方滾轉的慣性,順勢將頭轉向側面,讓口露出水面吸氣。一個實用技巧是,嘗試在轉頭時,保持其中一邊的泳鏡仍然在水下,你的嘴巴其實是位於頭部前進時產生的「船頭波」的波谷中,那裡的水位會比周圍稍低,足以讓你輕鬆吸氣。

游完泳後腰痠背痛是正常現象嗎?

運動後輕微的肌肉疲勞是正常的,但如果每次游完泳都感到明顯的腰痠背痛,這通常是技術動作出了問題的警號,而非正常現象。在游泳,特別是自由式與蝶式中,腰背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核心肌群力量不足,導致身體在水中無法維持穩定的水平直線。當核心無力時,游泳者為了讓下沉的雙腿抬起來,會不自覺地過度挺腰,用腰部的力量去踢腿或維持平衡,長時間下來便會對下背部的肌肉與脊椎造成巨大壓力。要改善這個問題,除了回歸基本,專注於維持身體的水平平衡外,亦應加強陸上的核心肌群訓練,例如平板支撐等,讓核心有足夠力量在水中穩定你的軀幹。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