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比賽被DQ?游泳比賽規則終極指南:詳解4大泳式、起跳等26個關鍵!

辛苦訓練多時,卻因一個微細的轉身動作或錯誤的觸壁方式而被取消資格(DQ),絕對是每位游泳運動員的噩夢。游泳比賽規則嚴謹且複雜,從起跳、泳姿細節到轉身技術,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讓所有努力付諸流水。為確保您在賽場上能專注發揮,避免因不熟悉規則而遺憾出局,我們整合了世界水上運動總會(World Aquatics)的最新指引,為您呈獻這份終極指南。本文將全面剖析由起跳、15米潛泳限制等通用規則,到自由泳、仰泳、蛙泳、蝶泳四大泳式的核心要求與常見犯規動作,乃至混合泳與接力賽的特定賽例,助您徹底掌握每一個關鍵細節,充滿信心地迎接挑戰。

通用游泳比賽規則:從起跳到終點

想深入了解游泳比賽規則,一切要從最基本的通用規則講起。無論你參加的是什麼泳式,這些規則都是每位泳手必須遵守的基礎。它們涵蓋了從比賽開始的哨聲,到觸碰終點池壁的每一個細節,是確保比賽公平公正的基石。掌握好這些通用指引,是避免被取消資格(DQ)的第一步。

起跳程序與搶跳(偷步)犯規

一場游泳比賽的成敗,往往在起跳一刻就已埋下伏筆。一個完美的游泳比賽起跳能讓你佔盡先機,但稍有不慎的「偷步」卻會讓你直接失去比賽資格。因此,理解標準的起跳程序至關重要。

標準起跳流程(自由泳、蛙泳、蝶泳)

對於自由泳、蛙泳和蝶泳,起跳流程有著統一而且嚴謹的步驟。首先,總裁判會吹響連續的短哨聲,示意所有泳手準備,大家可以除下外衣,準備走近起跳台。接著,總裁判會發出一聲長哨,泳手們便要立即站上起跳台,雙腳置於前方約略與肩同寬的位置。當所有泳手準備就緒,發令員會發出「各就位」(Take your marks)的口令,泳手需要立即擺出靜止的起跳姿勢。待所有泳手都完全靜止後,出發信號(通常是槍聲或蜂鳴聲)便會響起,比賽正式開始。

仰泳的特殊起跳流程

仰泳的起跳方式與眾不同,因為它是在水中開始的。流程上,總裁判同樣會先吹短哨示意準備。當聽到第一聲長哨時,泳手需要下水。接著,第二聲長哨響起,泳手便要迅速轉身,雙手握住出發握把,雙腳蹬在池壁上,身體準備好發力。同樣地,發令員會發出「各就位」的口令,泳手進入靜止狀態。在出發信號響起後,泳手才能蹬離池壁,展開比賽。

搶跳犯規的判定與後果

搶跳,也就是俗稱的「偷步」,是指在發令員發出「各就位」口令後、到出發信號響起前,泳手作出的任何身體移動。根據世界水上運動總會(World Aquatics)的指引,搶跳犯規需要由發令員和總裁判同時觀察並確認。一旦判定為搶跳,其後果十分直接,就是取消該項目的比賽資格。即使出發信號已經響起,只要裁判確認有泳手偷步,比賽仍會繼續,但犯規的泳手會在該組賽事結束後被正式通知取消資格。

15米潛泳限制規則

這是一條在游泳比賽規則中極其重要的規定,目的是為了增加比賽的觀賞性與公平性,限制泳手在水下潛泳的距離優勢。

適用泳式與規則內容

15米潛泳限制適用於自由泳、仰泳和蝶泳。規則列明,在出發和每次轉身後,泳手的頭部必須在15米的標記線前露出水面。換句話說,泳手可以在水下進行潛泳及海豚式打腿,但整個身體完全沒入水中的距離不可以超過15米。蛙泳雖然沒有這個15米的硬性規定,但它有另一套嚴格的出水時機要求,我們會在稍後的泳式詳解中再作介紹。

規則目的與重要性

這條規則的設立,主要是因為在水下進行海豚式打腿的推進效率,比在水面游泳更高。如果沒有距離限制,比賽可能會變成一場「潛泳大賽」,大大減低了觀賞性。15米線的設立,確保了泳手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競賽,讓觀眾能清楚看到技術的較量,同時也平衡了不同泳手在水下能力上的差異,使比賽更加公平。

泳道、干擾與設備通用指引

除了起跳和潛泳,比賽過程中的行為同樣受到嚴格的規範,以確保每位泳手都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發揮水準。

泳道使用規則

最基本的原則是,泳手必須在自己所屬的泳道內完成整個賽程。游進過程中越過水道線,干擾或阻礙其他泳手,會被取消資格。此外,泳手不能藉助水道線拉動身體前進,也不能在池底行走或跨步以獲得優勢。不過,在自由泳項目中,規則允許泳手短暫在池底站立休息,但前提是不能行走或移動。

禁止使用的輔助設備

為了確保比賽是純粹的體能與技術比拼,任何能夠輔助速度、浮力或耐力的裝置都是被禁止的。常見的例子包括但不限於腳蹼、手蹼、呼吸管等。泳手只可以佩戴符合規定的泳衣、泳帽和泳鏡。這些細節共同構成了游泳比赛規則的框架,保障了競技的純粹性。

四大泳式比賽規則詳解 (世界水上運動總會指引)

要掌握游泳比賽規則,就必須從最核心的四大泳式入手。自由泳、仰泳、蛙泳和蝶泳,每種泳式都有自己一套由世界水上運動總會 (World Aquatics) 制定的嚴格標準。了解這些細節,不單是為了避免在比賽中被取消資格 (DQ),更是提升技術水平、游得更有效率的關鍵。接下來,我們會逐一拆解這四種泳式的規則,讓你對每個動作、轉身和觸壁的要求都有更清晰的認識。

自由泳 (Freestyle) 規則 (SW 5)

泳式定義與限制

自由泳的規則,可說是最「自由」的。它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參賽者可以用任何泳式進行比賽。正因為捷泳 (Crawl Stroke) 是目前速度最快的泳式,所以大家在自由泳比賽中看到的選手,幾乎都在使用捷泳。

不過,在個人混合泳和混合泳接力賽中,「自由泳」的定義就稍有不同,它指的是蝶泳、仰泳和蛙泳以外的任何泳式。另外,規則規定,在整個游進過程中,除了出發和每次轉身後的15米內,泳手的身體必須有某部分露出水面。

轉身與觸壁技術要點

自由泳的轉身與觸壁規則相當寬鬆。泳手在轉身或到達終點時,只需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觸碰到池壁就可以。這可以是手、腳、頭或者身體其他部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泳手可以流暢地使用「翻滾轉身」(Flip Turn),因為他們可以在轉身過程中用腳觸壁和蹬牆。

常見犯規動作分析

雖然自由泳規則簡單,但仍有幾個常見的犯規陷阱。最常見的就是違反「15米潛泳限制」,即在出發或轉身後,潛泳超過15米,頭部才露出水面。其他犯規動作還包括在池底行走或跨步、拉扯泳道線來獲取前進動力,或是在轉身時完全沒有觸碰到池壁。

仰泳 (Backstroke) 規則 (SW 6)

起跳程序與準備姿勢

仰泳的游泳比賽起跳程序是獨一無二的,它採用水中出發。泳手在聽到長哨聲後下水,然後在第二聲長哨聲後迅速就位,面向出發台,雙手握住出發台下的握手器,雙腳則蹬在池壁上,腳趾可以放在排水槽內,但不能勾在排水槽的邊緣。

泳姿核心要求與滾動限制

仰泳的核心要求,就是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轉身動作除外)保持仰臥姿勢。身體可以沿縱軸滾動,這是產生推進力的關鍵技術之一。但是,身體的滾動幅度不能超過與水平面呈90度的位置,也就是說,不能轉為俯臥姿勢。同樣地,除了出發和轉身後的15米潛泳,泳手身體必須有部分露出水面。

轉身技術與規則細節

仰泳轉身是技術含量最高,也最容易犯規的環節。規則允許泳手在準備轉身時,肩部可以轉過垂直面變成俯臥,然後可以進行一次連續的單臂或雙臂划水來啟動翻滾轉身動作。完成翻滾後,蹬離池壁時,身體必須恢復仰臥姿勢。這個轉身動作必須是連續、一氣呵成的。

常見犯規動作分析

仰泳的犯規點相當多。例如,在出發信號發出前身體有移動、蹬離池壁時不是仰臥姿勢、游進時身體滾動超過90度變成俯臥、超過15米潛泳限制,或者在終點觸壁時不是保持仰臥姿勢,這些都是會被取消資格的動作。

蛙泳 (Breaststroke) 規則 (SW 7)

泳姿與動作週期要求

蛙泳是四種泳式中規則最嚴謹、最講求技術細節的泳式。它的核心是「一次划臂,一次蹬腿」的固定動作週期。在整個游進過程中,身體要保持俯臥,雙肩要與水面平行,不允許轉成仰臥。

手臂與腿部動作細則

蛙泳的手臂和腿部動作必須是同時和對稱的。雙手要由胸前在水面或水下同時伸出,然後向外、向後划水。除了出發和轉身後第一次划水外,手向後划水不能超過臀線。腿部方面,蹬腿時腳板必須向後、向外翻,不允許使用蝶泳式的海豚腿或自由泳式的交替打腿。

出發、轉身與觸壁的特別規定

蛙泳在出發和每次轉身後,有一個特殊的「水下動作」。規則允許泳手在水中做一次幅度較大的長划臂,一直划到大腿旁,然後在這次划臂結束、開始第二次划臂前提腿,並做一次蝶泳的海豚式打腿。頭部必須在第二次划臂雙手向內划水前露出水面。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轉身和到達終點時,泳手必須用雙手分開、同時在水面、水上或水下觸壁。

常見犯規動作分析

蛙泳的常見犯規包括:手臂與腿部動作不同步或不對稱、出現蝶泳腿(除了規則允許的一次)、轉身或觸壁時單手觸碰或雙手非同時觸碰、以及在每個動作週期中頭部沒有露出水面。

蝶泳 (Butterfly) 規則 (SW 8)

泳姿與身體位置要求

蝶泳要求泳手身體保持俯臥,雙肩在整個游進過程中要與水面平行,不允許轉成仰臥。泳手的身體動作呈現波浪形,是這種泳式獨有的美感和力量來源。

手臂與腿部動作協調性

蝶泳的動作精髓在於協調性。雙臂必須在水面上同時向前擺動,然後在水下同時向後划水。所有腿部上下打水的動作,即海豚腿,也必須同時進行。蛙泳式的蹬腿或自由泳式的交替打腿都是不允許的。

轉身與觸壁要求

蝶泳的轉身與觸壁要求與蛙泳完全相同。泳手在轉身或到達終點時,都必須用雙手分開、同時在水面、水上或水下觸碰到池壁。這也是蝶泳比賽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裁判觀察點。

常見犯規動作分析

蝶泳最常見的犯規動作,就是手臂或腿部動作不同步,例如左右手交替划水,或者雙腿出現交替打水。另一個常見的犯規點,就是在轉身或觸壁時,採用單手觸碰或雙手非同時觸碰池壁。

混合泳與接力賽的專項規則

除了掌握四大泳式的獨立規則,混合泳與接力賽的專項游泳比賽規則,更是考驗泳手全面技術與團隊合作的環節。這些比賽的樂趣在於其變化與策略性,但同時也有一些獨特的規則細節,是避免被取消資格(DQ)的關鍵。

個人混合泳 (Individual Medley) 規則 (SW 9)

個人混合泳可說是一位泳將全能技術的終極展示。比賽中,泳手需要獨力完成四種不同的泳式,這不僅挑戰體能,更考驗泳式之間轉換的流暢度與準確性。

四式順序詳解

在個人混合泳比賽中,泳式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泳手必須嚴格按照以下次序完成賽程,每一種泳式佔總距離的四分之一:
1. 蝶泳 (Butterfly)
2. 仰泳 (Backstroke)
3. 蛙泳 (Breaststroke)
4. 自由泳 (Freestyle)

這個順序是國際游泳比賽規則的標準,記住它是在比賽中不出錯的第一步。

泳式轉換規則

泳式轉換是個人混合泳最容易出現犯規的地方。規則的核心是:必須以當前泳式的終點觸壁規則,來完成該段賽程,然後才能開始下一個泳式。
* 蝶泳轉仰泳:完成蝶泳賽段時,必須雙手同時觸壁。觸壁後,身體可以自由轉動,並以仰泳的姿勢蹬離池壁。
* 仰泳轉蛙泳:完成仰泳賽段時,必須以仰臥的姿勢觸壁。觸壁後,泳手便可轉身,以蛙泳的出發和水中動作開始下一段賽程。
* 蛙泳轉自由泳:完成蛙泳賽段時,與蝶泳一樣,必須雙手同時觸壁。之後,便可以任何方式蹬牆,開始最後一段的自由泳衝刺。

混合泳接力 (Medley Relay) 規則 (SW 9)

混合泳接力賽最能體現團隊精神,由四位隊員各自負責一種泳式。每一棒的表現都對最終成績有著直接影響,而棒次順序和交接技巧更是比賽的勝負關鍵。

四式棒次順序

混合泳接力的泳式順序與個人混合泳有所不同,這一點必須特別留意。其棒次安排是:
1. 第一棒:仰泳 (Backstroke)
2. 第二棒:蛙泳 (Breaststroke)
3. 第三棒:蝶泳 (Butterfly)
4. 第四棒:自由泳 (Freestyle)

這個順序的安排其實相當合理。因為仰泳是唯一需要在水中出發的泳式,將它安排在第一棒,可以避免後續泳手需要跳入可能已有其他泳手的水道中,確保了比賽的公平與安全。

接力賽通用規則與交接技巧

接力賽的靈魂在於交接棒的瞬間。根據游泳比賽規則,後一棒泳手的腳,必須在前一棒隊友的手觸及池壁之後,才能離開出發台。提前出發,即「搶跳」,會導致整隊被取消資格。
一個實用技巧是,準備接棒的泳手可以站在出發台的前緣,身體向前傾,雙臂向後擺動。當隊友接近池壁時開始擺動雙臂,計準隊友觸壁的一刻,順勢完成游泳比賽起跳動作。這種方式可以爭取到最快的反應時間,又不易犯規。精準的交接,往往是勝負的分秒之差。

游泳比賽規則常見問題 (FAQ)

「自由式」比賽是否一定要用「捷泳」?

不少初次接觸游泳比賽的朋友,都會對「自由式」這個項目名稱感到好奇。根據世界水上運動總會的游泳比賽規則,自由式賽事允許泳手採用任何泳式進行比賽。因為捷泳(Front Crawl)是目前公認速度最快的泳式,所以選手們為了爭取最佳成績,幾乎都會選擇使用捷泳。

不過,有一個特殊情況需要留意。在個人混合泳和混合泳接力項目中,「自由式」的定義則是指蝶泳、仰泳和蛙泳以外的任何泳式。這項規定確保了泳手在該賽段不會重複使用前面三種已指定的泳式。

如何確認游泳規則為最新版本?

要獲取最準確和最新的游泳規則,最可靠的方法是直接查閱國際游泳管理機構「世界水上運動總會」(World Aquatics,前稱 FINA)的官方網站。他們會定期發布及更新所有水上運動的官方規則手冊。

此外,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游泳總會,例如香港的「中國香港游泳總會」(HKGSA),通常也會在其官方網站提供最新規則的翻譯版本或連結。在準備重要比賽前,查閱這些官方渠道的資料,就能確保你掌握的資訊是最新最準確的。

比賽對泳衣有什麼具體規定?

比賽對泳衣有相當嚴格的規定,主要目的是確保公平競賽,避免泳衣提供额外的速度或浮力優勢。根據世界水上運動總會的指引, approved 的比賽泳衣必須使用紡織物料製成。

一般來說,男子泳褲的覆蓋範圍不可高於肚臍,亦不可低於膝蓋。女子泳衣則規定為一件式,且不能覆蓋頸部、不可越過膊頭,長度同樣不能超過膝蓋。所有泳衣都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拉鍊或扣件。不同賽事可能有細微的差異,所以參賽前最好還是仔細閱讀該次比賽的章程。

為何個人混合泳和混合泳接力的泳式順序不同?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而答案與比賽的流暢度和游泳比賽起跳方式有關。兩種比賽的泳式順序設計,都是基於非常實用的考量。

個人混合泳的順序是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這個安排是為了讓單一泳手轉身時更加順暢。例如,泳手完成蝶泳時身體是俯臥的,觸壁後可以很自然地轉身並以仰臥姿勢開始仰泳。而仰泳結束後,再轉身變回俯臥姿勢開始蛙泳,整個過程的泳姿轉換都相對直接。

混合泳接力的順序則是仰泳、蛙泳、蝶泳、自由泳。這個順序的首要考慮是起跳方式。因為仰泳是四式中唯一採用水中起跳的泳式,將它安排在第一棒,可以避免後續隊員需要從起跳台跳過仍在水中的隊友,確保了交接棒的安全性與順暢度。隨後的棒次安排,則大致由較慢的泳式過渡到較快的泳式,讓比賽的觀賞性層層遞進。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