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後身體痕癢、眼紅?全面拆解「游泳池的氯對身體的影響」,附4大風險警示及8招自保全攻略

炎炎夏日,跳入泳池消暑本是樂事,但為何每次暢泳後,總伴隨著惱人的身體痕癢、眼睛通紅刺痛?許多人直覺地將矛頭指向「氯氣」,認為泳池那股獨特的刺鼻氣味就是元兇。然而,真相遠比想像中複雜,那股「泳池味」的真正來源,以及對我們身體造成刺激的元兇,其實是氯氣與汗水、皮屑甚至尿液等污染物結合後產生的「氯胺」及其他消毒副產物(DBPs)。本文將為你全面拆解游泳池氯氣的潛在影響,從即時的皮膚、眼鼻刺激,到長期暴露可能引發的呼吸系統損害,甚至是潛在的致癌風險,並提供一套完整的8招自保全攻略,教你如何從選擇泳池、下水前準備到上岸後護理,全方位保護自己及家人,讓你無憂享受游泳樂趣。

為何泳池氯氣會傷身?揭開「氯味」背後的化學元兇

很多人游水後都會遇到皮膚或呼吸道不適,這就直接關係到游泳池的氯對身體的影響。不過,泳池那股熟悉的「氯味」,其實並非氯氣本身那麼簡單。要真正了解氯如何影響我們,必先拆解一個常見的迷思,並認識氣味背後真正的化學元兇。

泳池「氯味」迷思:刺鼻氣味不等於氯氣濃度

不少人直覺地認為,泳池的「氯味」越濃,代表消毒效果越好,水質越乾淨。事實上,這個想法完全相反。一個管理得宜、水質潔淨的泳池,氯味應該是非常淡的。那股強烈刺鼻的氣味,其實是一個警號,暗示池水可能已被不少污染物「污染」。

氯(Chlorine)的真正角色:消毒殺菌的必要存在

首先我們要明白,氯本身是泳池衛生的守護者。它被加入池水中,主要目的是消滅水中的細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防止疾病傳播。在沒有其他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品前,氯是維持公共泳池安全衛生的必要存在。

氣味來源揭秘:氯胺(Chloramine)才是刺激元兇

那股刺鼻的氣味,並非來自純粹的氯,而是來自一種名為「氯胺」(Chloramine)的化合物。當用於消毒的氯,與泳客帶入水中的汗水、尿液、皮屑及化妝品等含氮有機物結合時,氯胺就誕生了。它才是導致眼睛紅腫、引發「游泳池身體癢」和呼吸道不適的主要刺激物。所以,氣味越濃,代表水中的污染物越多,生成的氯胺也越多。

有害副產物的形成:當氯遇上人體污染物

氯胺只是氯與污染物反應後產生的其中一種物質。這個化學反應過程會衍生出數百種化合物,統稱為消毒副產物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這些副產物才是構成健康風險的主要來源。

污染源分析:汗水、尿液、皮屑、化妝品如何改變池水

池水中的污染物幾乎全部來自泳客自身。汗水和尿液含有尿素及氨,它們是與氯反應生成氯胺的主要原料。此外,皮膚上自然脫落的皮屑、塗抹的防曬霜、乳液,以及殘留的化妝品,都為消毒副產物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有機物。

化學反應鏈:氯與含氮有機物結合,衍生消毒副產物(DBPs)

簡單來說,這個化學反應鏈是這樣的:泳池管理者加入氯,用以殺菌;泳客進入池水,帶來汗水、尿液等含氮有機物;氯與這些有機物發生反應,消耗了原本用來殺菌的「有效氯」,同時生成了氯胺及其他多種消毒副產物(DBPs),這些副產物對人體產生刺激甚至潛在的長遠影響。

認識兩大關鍵有害物:三氯胺與三鹵甲烷

在眾多的消毒副產物中,有兩大類特別需要我們認識,因為它們對健康的影響最為顯著。

三氯胺(Trichloramine):引發呼吸道不適的主要刺激物

三氯胺是氯胺的一種,揮發性極高,容易從水面逸散到空氣中,積聚在泳池水面之上。這正是泳客換氣時呼吸的區域。吸入三氯胺會直接刺激我們的呼吸道黏膜,引發咳嗽、喉嚨痛、氣喘等症狀,對本身有呼吸道敏感或哮喘問題的人影響尤其嚴重。

三鹵甲烷(TTHMs):具潛在致癌風險的長期威脅

另一類關鍵的消毒副產物是三鹵甲烷(Trihalomethanes, TTHMs),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氯仿(Chloroform)。這些物質不僅會透過皮膚接觸或吞嚥進入人體,更主要的是經由呼吸吸入。國際研究指出,長期及頻繁暴露於高濃度的三鹵甲烷,可能會增加患上膀胱癌等特定癌症的潛在風險,是值得關注的長期健康威脅。

泳池氯氣的4大潛在健康風險:從皮膚到呼吸系統的全面警示

談及游泳池的氯對身體的影響,許多人首先會聯想到消毒水的氣味與皮膚的短暫不適。不過,這些氯及其化學副產物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為深遠。這些風險可以從即時的感官刺激,延伸至呼吸系統的損害,甚至涉及長期的潛在健康隱憂。接下來,我們將會逐一拆解這四大風險,讓你更全面地了解如何保護自己。

風險一:即時感官刺激(眼、鼻、喉、皮膚)

這是最直接也最常見的影響。當我們沉浸在游泳的樂趣時,身體的感官可能已悄悄發出警號。這些即時反應,正是身體接觸到池水中的刺激物所致。

眼睛紅腫刺痛:結膜炎的成因

游水後雙眼通紅,甚至感到刺痛,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這通常被誤會是氯氣本身太濃所致。事實上,真正的刺激源頭是氯與汗水、尿液等污染物反應後產生的氯胺。這些氯胺會直接刺激眼睛的結膜,導致血管擴張及發炎,形成化學性結膜炎。

「游泳池身體癢」:皮膚乾燥、紅疹及加速老化問題

我們的皮膚表層有一層天然油脂作保護。池水中的氯和氯胺會去除這層保護膜,導致皮膚水分流失,變得乾燥緊繃。這就是俗稱的「游泳池身體癢」的主要成因。對於皮膚敏感的人士,這種刺激更可能引發紅疹或濕疹。長期頻繁接觸,更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加速皮膚老化。

鼻喉不適:引致鼻竇炎及喉嚨痛的黏膜刺激

氯胺是揮發性物質,容易從水面散發到空氣中。當我們游泳換氣時,便會吸入這些刺激物。它們會直接刺激鼻腔與喉嚨的黏膜,引起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及喉嚨乾痛等症狀。對於經常在泳池環境逗留的人,例如游泳教練,這種持續的刺激甚至可能增加患上鼻竇炎的風險。

風險二:呼吸系統損害(吸入比接觸更危險)

相較於皮膚接觸,透過呼吸吸入有害的化學副產物,對健康的威脅可能更大。這是因為這些物質可以直接深入我們的呼吸系統,造成更深層次的影響。

主要暴露途徑:有害物集中於水面之上,威脅泳者呼吸區

研究指出,三氯胺和三鹵甲烷等揮發性強的有害物,會從水中逸出,並且集中在水面上方約10至20公分的空氣層。這個高度正好是游泳者換氣時口鼻所在的位置。所以,無論你游哪一種泳式,每一次呼吸都可能讓你吸入比池邊空氣濃度更高的有害物質。

呼吸道症狀:誘發咳嗽、多痰、胸悶及喘息

吸入的氯胺會破壞保護肺部細胞的屏障,使呼吸道變得更脆弱和敏感。這會直接引發一連串的呼吸道症狀,例如持續咳嗽、痰液增多、胸口悶痛甚至呼吸時出現喘息聲。這些症狀在離開泳池後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氣喘風險:對運動員及過敏體質人士的特定影響

對於本身患有氣喘或過敏體質的人士,泳池中的刺激物尤其危險。這些化學物質會令肺部保護屏障受損,讓過敏原更容易入侵,從而誘發氣喘發作。有研究顯示,職業游泳運動員的氣喘患病率顯著高於一般人,這與他們長期暴露在高濃度氯胺的環境中有密切關係。

風險三:長期暴露的潛在致癌風險

除了即時與短期的影響,科學界亦開始關注長期及頻繁接觸泳池消毒副產物的潛在致癌風險。這主要與一類名為「三鹵甲烷」的物質有關。

關鍵物質:三鹵甲烷(TTHMs)與癌症的關聯研究

三鹵甲烷(TTHMs)是氯與水中有機物(如皮屑、化妝品)反應後生成的一系列副產物,其中以三氯甲烷(氯仿)最為人熟悉。多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長期透過飲用或吸入的方式暴露於高濃度的三鹵甲烷,與某些癌症的風險增加存在關聯。

目標器官:膀胱癌與結直腸癌的風險評估

在相關研究中,膀胱癌是被指出與三鹵甲烷暴露關聯性較強的癌症之一。這是因為人體吸收這些化學物後,其代謝物會經由尿液排出,令膀胱壁長期接觸到這些潛在的致癌物質。此外,一些研究亦提出其與結直腸癌的風險可能有關。

累積效應:頻繁及長期暴露的健康隱憂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累積效應。對於只是偶爾游泳的市民來說,風險相對較低。但是,對於每日都需要長時間在泳池訓練的運動員、游泳教練,或是一星期游泳數次的愛好者,長年累月的暴露會讓體內有害物質不斷累積,從而構成潛在的健康隱憂。

風險四:對生殖健康的潛在影響

除了上述風險,部分研究亦開始探討泳池中的消毒副產物對生殖健康的潛在影響。雖然目前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但已有一些發現值得我們關注。

對男性生殖系統的可能影響

有研究指出,長期暴露於三鹵甲烷等環境,可能對男性的生殖健康構成影響,例如影響精子的品質與數量。雖然這方面的研究仍需更多數據支持,但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需要留意的健康警示。

孕婦需要注意的潛在風險

對於懷孕的婦女,由於身體處於特別的生理階段,更應關注環境中的化學物質。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孕期暴露於較高濃度的消毒副產物,可能與誕下體重過輕嬰兒的風險有輕微關聯。因此,孕婦在選擇游泳作為產前運動時,應更謹慎地評估游泳環境的通風與水質。

安心游泳全攻略:8大實用貼士,將氯氣傷害減至最低

了解過游泳池的氯對身體的影響後,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主動將潛在傷害減到最低。以下為你整理了8個關鍵貼士,涵蓋游泳前、中、後的完整防護策略,讓你游得更安心。

選擇更安全的游泳環境

優先選擇室外或通風良好的室內泳池

氯胺這類有害副產物會揮發到空氣中,所以選擇室外泳池是理想的選擇,因為空氣流通可以有效吹散積聚在水面的有害氣體。如果選擇室內泳池,就要確保其通風系統良好,避免在密閉空間吸入過多刺激物。

選擇水溫較低的泳池(溫水會加速有害物形成)

溫水的確十分舒適,但是較高的水溫會加快氯與污染物反應的速度,這會產生更多有害的消毒副產物。因此,在選擇時,水溫較低的泳池相對是更安全的選項。

避開人流高峰時段

泳池中的污染物主要來自泳客。人越多,池水中的汗水、皮屑和化妝品就越多,這為有害副產物的形成提供了更多原料。所以,選擇平日下午或清晨這些人流較少的時段,池水會相對乾淨,對身體的影響也較小。

下水前的關鍵準備

徹底淋浴沖身:從源頭減少個人污染物

下水前徹底沖身,是保護自己和他人最重要的一步。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洗去身上的汗水、油脂和化妝品,這樣就能從源頭大幅減少帶入池中的有機污染物,降低氯胺的形成,同時避免游泳後身體癢的問題。

佩戴高品質泳鏡及泳帽

泳鏡可以有效阻隔池水直接接觸眼睛黏膜,減少刺激和紅腫。泳帽除了可以防止頭髮上的油脂和造型產品污染池水,還可以保護頭髮,避免其直接受到氯的侵蝕而變得乾旱。

卸妝並取下隱形眼鏡

化妝品是氯胺形成的其中一個源頭,所以下水前必須徹底卸妝。隱形眼鏡會吸附池水中的化學物質和細菌,容易引致眼部感染,所以游泳前一定要取下,可以考慮佩戴有度數的泳鏡。

上岸後的護理程序

立即用溫和沐浴露徹底清潔身體與頭髮

離開泳池後,應立即前往淋浴室。使用性質溫和的沐浴露和洗髮水,徹底清潔全身皮膚和頭髮,這樣可以洗走附在身上的氯、氯胺和其他殘留物,有效紓緩游泳池引致的身體癢情況。

游泳後為皮膚及頭髮保濕滋潤

氯會帶走皮膚和頭髮的天然油脂,導致乾燥。所以,清潔後要為皮膚塗上保濕乳液,為頭髮使用護髮素或髮尾油。這個步驟可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和油分,修復皮膚屏障,讓頭髮回復順滑。

【懶人包下載】一圖看懂「安心游泳」檢查清單

提供可下載的資訊圖表(Infographic),總結游泳前、中、後的所有防護要點

為了方便你隨時查閱,我們將以上所有要點,整理成一份清晰易明的「安心游泳檢查清單」資訊圖表。你可以在這裡下載,游泳前拿出來快速核對,確保做好萬全準備。

[點擊此處下載「安心游泳檢查清單」資訊圖表]

如何判斷泳池水質?教你解讀安全標準與現場觀察

要減低游泳池的氯對身體的影響,學懂判斷水質是相當重要的一步。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水中的化學物質或細菌,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了解官方的安全標準,還有運用自己的感官,為自己和家人選擇一個更安心的游泳環境。

香港官方水質指標解讀

在香港,所有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公眾游泳池,都需要遵守一套嚴格的水質指引。工作人員會定時抽樣檢測,確保池水符合衛生標準。了解這些指標,可以幫助你明白一個潔淨的泳池應該具備甚麼條件。

氯氣剩餘量 (Free Residual Chlorine)

氯的主要功能是消毒,但是泳池並非一次性加入大量氯就算完成。管理人員必須維持水中含有穩定而持續有效的「氯氣剩餘量」。根據指引,這個濃度應維持在百萬分之1至3 (1-3 ppm) 之間。濃度太低,殺菌效果會不足夠。如果濃度太高,就會過度刺激皮膚和黏膜,這也是導致游泳池身體癢的其中一個原因。

酸鹼度 (pH Value)

池水的酸鹼度(pH值)對游泳體驗和消毒效果都有直接影響。標準範圍是pH 7.2至7.8,屬於微鹼性。這個酸鹼度最接近人體的皮膚和眼睛,能夠減少刺激感。而且,氯的消毒能力在這個pH值範圍內才能發揮得最好。如果池水過酸或過鹼,即使氯氣剩餘量足夠,消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細菌總數與大腸桿菌含量

除了化學指標,微生物的含量也是關鍵。水質檢測會量度「細菌總數」,標準是每毫升池水樣本不能超過200個細菌菌落,這反映了水的整體潔淨程度。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指標是「大腸桿菌」,它是糞便污染的指標。因為它的存在意味著水中有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的腸道病菌,所以標準非常嚴格,是每100毫升樣本中都不能檢測出任何大腸桿菌。

泳客自救:現場感官判斷法

了解官方標準後,我們在現場又可以怎樣為自己把關?其實透過眼看和鼻聞,就可以對水質作出一個初步判斷。

觀察水質清澈度

這是一個最直接的方法。一個管理良好的泳池,池水應該是清澈透亮的,你可以清晰地看見池底的瓷磚和泳道線。如果池水看起來混濁、白濛濛一片,甚至看不清池底,這通常代表過濾系統運作不佳,或者水中的懸浮粒子和污染物過多,水質可能未如理想。

嗅聞是否有強烈刺鼻的「氯胺味」

很多人以為泳池有濃烈的「氯氣味」才代表乾淨,這其實是一個普遍的誤解。那股強烈又刺鼻的氣味,通常並非來自氯本身,而是來自「氯胺」。氯胺是氯與泳客身上的汗水、尿液、皮屑和化妝品等有機物反應後產生的副產物,它才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的主要元兇。一個水質控制得宜的泳池,只會有淡淡的消毒水味,甚至幾乎沒有味道。所以,如果你一進入泳池範圍就聞到非常濃烈的化學氣味,這反而表示池水中的污染物較多。

泳池氯氣FAQ:專家解答您的常見疑問

Q1:感冒或新冠病毒會經池水傳播嗎?

氯的消毒效能與病毒存活率

關於病毒傳播的疑慮,其實可以從科學角度找到答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的資訊,只要泳池按照標準維持適當的氯氣剩餘量(一般為1-3ppm)與酸鹼度,池水本身是相當安全的。氯是一種高效的消毒劑,能夠迅速破壞病毒的結構,使其失去活性與傳染能力。研究指出,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多種病毒,在合規的池水中都難以存活。因此,經由池水直接感染呼吸道病毒的風險極低。

真正的風險:更衣室與公共設施的接觸傳播

雖然池水相對安全,但真正的傳播風險,往往來自泳池周邊的環境。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共用更衣室的擠迫空間、觸摸未經妥善消毒的儲物櫃門柄、水龍頭或長椅等公共設施,才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游泳活動的整體風險,更多取決於場地的管理水平與個人的衛生習慣,而非池水本身。

Q2:帶兒童或嬰幼兒游泳有何額外注意事項?

兒童皮膚與呼吸系統的脆弱性

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身體仍在發育階段,他們的皮膚角質層比成人薄,屏障功能較弱,更容易受到池水中化學物質的刺激,這也是為何有些孩子會出現「游泳池身體癢」或紅疹的情況。同時,他們的呼吸系統也更為敏感,對於空氣中由氯與污染物反應而成的氯胺等揮發性刺激物,反應可能更為強烈。

控制游泳時間與加強游泳後護理

帶年幼子女游泳時,建議控制每次在水中的時間,例如分段進行,每隔一段時間便上岸休息。游泳結束後,必須立即帶他們用溫和的沐浴產品徹底沖洗全身及頭髮,將殘留的化學物質洗淨。沐浴後,為他們塗上無香料的保濕潤膚霜,能有效舒緩皮膚乾燥,減輕刺激。

Q3:我只在池邊不下水,會受影響嗎?

空氣中揮發性物質對長期停留者(如教練、家長)的影響

這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重點。即使您不下水,特別是在通風不良的室內泳池,仍可能受到影響。泳池中的消毒副產物(如氯胺、三鹵甲烷)具有揮發性,會從水面逸散到空氣中,並積聚在靠近水面的空間。對於需要長時間停留在池邊的游泳教練或陪伴子女的家長而言,長期吸入這些含有刺激物的空氣,亦會對呼吸系統構成潛在負擔,這也是探討游泳池的氯對身體的影響時,不容忽視的一環。

Q4:不良游泳習慣會加劇風險嗎?

解釋泳前不沖身、在池中便溺如何危害自己與他人健康

不良的游泳習慣絕對會加劇風險,並且是影響整個泳池環境質素的關鍵。泳前不徹底沖身,會將身上的汗水、皮屑、油脂、化妝品及護膚品直接帶入池中。這些有機物正是與氯反應、生成刺激性氯胺的「原料」。而在池中便溺的行為,更是直接將高濃度的尿素帶入水中,這會大量產生刺激眼睛與呼吸道的三氯胺,令整個泳池的空氣質素變差,危害所有泳客的健康。遵守泳池禮儀,不僅是公德心的表現,更是保護自己與他人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