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無法放鬆?專家拆解4大關鍵步驟,徹底擺脫水中恐懼與動作僵硬

明明懂得游泳,為何每次落水依然像打仗一樣,全身肌肉繃緊?你或許嘗試過各種放鬆技巧,卻始終無法擺脫呼吸急促、動作僵硬的困局,游不了多遠便筋疲力竭,完全體驗不到別人所說的「水中飄浮」的寫意感覺。其實,問題核心並非體力不足,而是源於對水的深層恐懼、錯亂的呼吸節奏,以及與水對抗的無效動作。本文將由專家為你拆解箇中原因,並提供四大關鍵步驟,帶你由克服浮力恐懼、掌握呼吸節奏,到優化動作技巧,最後重塑游泳心態,徹底告別水中恐懼與僵硬,真正享受與水共融的樂趣。

為何你總是無法放鬆?游泳緊張的3大核心原因

很多人都面對游泳無法放鬆的問題,即使很努力學習,身體在水中依然僵硬。這並非單純的技巧不足,而是源於三個更深層次的核心原因。我們將逐一拆解,讓你明白身體為何會不自覺地與水對抗。

原因一:對水的恐懼——未與浮力建立信任

人類是陸上生物,對水存有本能的警惕。當你走進泳池,大腦會自動將水視為一個不熟悉的危險環境。這種深層次的恐懼,會讓你全身肌肉不自覺地繃緊。身體繃緊的目的,是為了「準備戰鬥或逃跑」,但這在水中卻完全是反效果。你越是緊張,身體就越僵硬。僵硬的身體不懂得利用水的承托力,反而因為肌肉密度高而更容易下沉。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怕水本身,而是你的身體還未學會信任水的浮力,不懂得將自己的重量安心交給水。

原因二:呼吸的恐慌——換氣節奏錯亂導致的惡性循環

在陸地上,呼吸是全自動的。但是在水中,每一次換氣都需要刻意計算時機與動作。這種轉變本身就容易引發焦慮。許多初學者因為害怕吸不到氣,換氣時會特別急促,甚至猛然抬頭。這個突兀的動作會立即破壞身體的平衡與水平姿態,導致下半身下沉。身體一旦下沉,下一次換氣就變得更加困難,也更容易嗆水。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怕吸不到氣,動作就越急;動作越急,身體就越不穩,結果真的吸不到氣。呼吸本應是放鬆的工具,現在卻成了恐慌的來源,令游泳放松變得不可能。

原因三:無效的動作——與水對抗而非順應,浪費體力

初學者往往會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就是將水視為阻礙前進的敵人。於是,他們會用盡全力去「打水」和「划水」,製造出大量水花,感覺好像很用力,但身體卻沒有有效地前進。這其實是在與水硬碰硬地對抗。高效的游泳,是一種順應水流的藝術。你需要感受水的壓力,並利用它作為支點來推動身體前進,而不是胡亂地攪動它。當你的動作都在與水對抗時,身體需要持續輸出巨大的力量,體力消耗極快,肌肉持續緊張。這種狀態下,身體自然無法放鬆,游泳也變成一件苦差事。

第一步:克服深水恐懼,相信浮力——解構游泳放鬆的科學基礎

很多人覺得游泳無法放鬆,往往源於對水最深層的恐懼,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的身體能夠浮起來。要達到真正的游泳放鬆,我們必須從根源入手,先理解並親身體驗水的承托力。這一步不是關於泳姿技巧,而是重建你與水之間的信任關係,而這一切,都建立在簡單的物理科學之上。

你的身體是天生浮具:人體浮力的科學原理

首先,讓我們建立一個核心概念:你的身體,其實就是一個天生的浮具。當身體進入水中,會受到水向上推的力,這就是「浮力」。只要浮力大於或等於你的體重,你就能浮起來。這個原理非常簡單,但卻是克服水中恐懼的基石。我們的身體大部分由水構成,整體的密度與水非常接近,這讓我們具備了漂浮的先天條件。

肺部是內置「救生圈」:吸飽氣如何提升浮力

要提升浮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我們體內那個強大的內置「救生圈」——肺部。當你深深吸一口氣時,肺部會充滿空氣。這讓你的身體在重量幾乎不變的情況下,體積大大增加。根據浮力原理,體積變大,所能獲得的浮力也就越大。你可以想像一個未充氣的氣球會下沉,但吹滿氣後就能輕鬆浮在水面。你的肺部就是這個氣球,每一次飽滿的吸氣,都在為你的身體注入浮力。

關鍵在密度而非體重:為何肌肉型或偏瘦者感覺較難漂浮?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為何我明明不重,卻總是沉下去?」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關鍵其實在於身體的「密度」,而不是體重。脂肪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它有助於漂浮。相反,肌肉和骨骼的密度比水大。這就解釋了為何肌肉結實的運動員或體脂率較低的偏瘦者,會感覺下半身特別容易下沉。這並非你的技巧有問題,而是一個正常的物理現象。理解這一點,你就能明白為何對這些人來說,學會徹底放鬆和運用肺部浮力,會是能否輕鬆漂浮的決定性因素。

掌握放鬆的第一課:學會信任水的承托力

理解了科學原理後,接下來就要靠身體去感受和信任。放鬆是學會與水共存的第一課。當你緊張時,肌肉會繃緊,身體變得僵硬,反而會破壞自然的浮力平衡。你需要有意識地將身體的控制權「交」給水,讓水去承托你。這個過程需要練習,目的是讓你的大腦接收到「水是安全且有支撐力的」這個新信號。

水母漂與仰漂(大字漂):建立安全感的兩個基礎練習

要建立這種安全感,可以從兩個最基礎的漂浮練習開始。
第一個是「水母漂」。在淺水區,深吸一口氣後,全身放鬆地抱膝,讓頭臉埋進水裡。你會感覺到背部像一個大浮球一樣被水穩穩托起。這個練習能讓你專注感受浮力,排除對呼吸的恐懼。
第二個是「仰漂」,也稱為「大字漂」。同樣深吸一口氣,輕柔地向後躺,將頭部完全放鬆地靠在水面上,確保口鼻露出水面。雙手和雙腳向外自然張開,呈大字形,以增加身體的穩定性。這個練習的目標,是在能夠呼吸的情況下,體驗全身被水承托的放鬆感。

常見問題排解:雙腳下沉時,如何微調姿勢找回平衡?

在練習仰漂時,很多人都會遇到雙腳慢慢下沉的問題,這在肌肉型或下肢較重的人身上尤其常見。當你感覺到雙腳開始下沉時,可以嘗試幾個微調:首先,將你的雙手由身體兩側,慢慢向頭頂方向伸展,利用槓桿原理平衡下半身的重量。其次,可以嘗試將臀部輕輕向上提,想像腰部成為一個支點。最後,確保你的頭部是完全放鬆後仰,下巴微微抬起,這有助於將身體重心更均勻地分佈。透過這些微調,你會慢慢找到屬於自己身體的平衡點。

第二步:掌握呼吸節奏——將「換氣」從恐懼來源變為放鬆工具

很多人之所以游泳無法放鬆,問題的核心往往在於呼吸。換氣這個環節,對初學者來說是恐懼的來源,但它其實是達成游泳放鬆的關鍵。只要掌握了正確的節奏與方法,換氣就能從一道障礙,變為幫助你穩定身體與心情的實用工具。

拆解換氣障礙:為何越急越往下沉?

在水中感到氣促時,人的本能反應是盡快將頭抬出水面吸氣。這個看似合理的舉動,卻是導致身體下沉的元兇。因為急促的抬頭動作會破壞身體的水平平衡,頭部一抬高,身體重心就會後移,臀部和雙腿便會像蹺蹺板的另一端一樣往下沉,反而增加了前進的阻力,讓你游得更費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鼻子嗆水的恐懼:建立「口鼻吐氣,嘴巴吸氣」的反射動作

鼻子嗆水的經驗,是許多人對換氣產生抗拒的根本原因。要克服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建立一個穩定的水中呼吸模式。當臉部在水中時,應該養成用口和鼻子同時、持續地向外緩緩吐氣的習慣。這個動作會在口鼻周圍形成氣泡與正向氣壓,能有效防止水流入。當需要換氣時,側轉頭部,用嘴巴快速吸氣,然後轉頭回水中繼續吐氣。將「口鼻吐氣,嘴巴吸氣」這個流程反覆練習,直至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反射動作。

換氣時機與身體的關聯:頭部動作過大如何影響平衡

理想的換氣,是身體動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突兀的動作。換氣時,頭部只需要跟隨身體轉動的慣性,輕輕側轉,讓嘴巴露出水面即可,並不需要刻意向上抬起。過大的頭部動作會破壞身體的流線型,不僅增加水阻,更會讓身體左右搖晃,失去平衡。你的目標是讓換氣融入划水與身體轉動的節奏中,動作越小,對前進的干擾就越少。

克服換氣障礙的3個實用呼吸練習

要將理論化為本能,需要循序漸進的練習。以下三個練習,可以幫助你安全地建立正確的呼吸節奏。

陸上模擬:用臉盆在家練習水中吐氣,建立節奏感

這是最安全的第一步。在家準備一個臉盆裝滿水,先在水面上方吸一口氣,然後將臉緩緩浸入水中,用口鼻持續吐氣,觀察水中的氣泡。當感覺氣快吐盡時,將臉抬離水面,用嘴巴吸氣,然後重複。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你專注於「水中吐氣」的感覺,不受泳池環境干擾,建立起一吸一呼的穩定節奏。

池邊韻律呼吸 (Bobbing):專注將氣吐盡,感受浮力變化

在泳池的淺水區,手扶池邊,雙腳踩地。吸飽一口氣後,身體往下蹲,將整個頭部沒入水中,並開始持續用口鼻吐氣。練習的重點是將肺部的空氣完全吐盡,你會感覺到身體的浮力明顯下降,然後才站起來,用嘴巴快速吸氣。這個練習讓你親身體驗吸氣與吐氣對身體浮力的直接影響,並強化「吐盡再吸」的呼吸循環。

整合練習:手持浮板,練習將呼吸融入踢水與划手

手持浮板,在泳池中練習踢水前進。保持踢水,同時練習將臉浸入水中吐氣。當需要換氣時,像練習自由式一樣,將頭部向側面轉動,用嘴巴吸氣,然後轉回水中繼續吐氣。浮板提供了足夠的浮力支撐,讓你可以專注於協調踢水與呼吸的節奏,是將呼吸技巧融入實際游泳動作的關鍵橋樑。

第三步:化「對抗」為「順應」——掌握高效技巧,體驗滑行放鬆感

如果你感覺游泳無法放鬆,反而像在水中搏鬥,那麼問題很可能出在你的動作上。許多人誤以為要游得快就要拼命用力,結果卻是不斷與水對抗,浪費大量體力。這一步,我們來學習如何化「對抗」為「順應」,掌握真正高效的技巧,讓你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滑行與游泳放鬆感。

導致無法放鬆的4大常見無效動作

在學習正確方法前,先來看看哪些常見的錯誤動作正在消耗你的體力,讓你無法放鬆。

踢水問題:費力「打水花」而非用大腿帶動的鞭式踢腿

很多人以為踢水就是要打出巨大的水花,於是拼命用小腿和腳踝猛踢。結果水花四濺,人卻沒有前進多少,而且小腿很快就感到疲勞。真正有效的踢腿像一條鞭子,力量由核心和髖部發動,經由大腿傳遞到小腿,最後由放鬆的腳踝和腳背將水向後推。這種方式更省力,推進力也更強。

划手問題:模仿高手屈臂,卻導致推水路徑不完整

看到游泳高手們優雅的高肘屈臂划水,很多人會急著模仿。但是在核心力量和水感不足的情況下,這種模仿往往效果不佳。手臂還沒將水推到大腿旁邊,就急著提手出水,這就損失了划水後半段最關鍵的推進力,效率大打折扣。初學者應先確保每一次划水路徑完整,從頭到尾都確實推水。

協調問題:手腳互相干擾,在水中掙扎浪費體力

手腳的協調性是流暢游泳的關鍵。如果手腳節奏不一,就像左右手互相打架。划手的速度跟不上踢腿的頻率,或者踢腿干擾了身體的轉動,都會導致身體在水中搖晃不定。這種內耗式的游泳方式,每一分力氣都可能被互相抵銷,自然游得辛苦又無法放鬆。

姿勢問題:頭部過度抬高,導致身體下沉、水阻大增

為了更順利地呼吸,許多人會下意識地將頭抬得很高,想盡力遠離水面。這個動作的代價其實非常大。根據槓桿原理,你的頭部一旦抬高,臀部和雙腿就會立刻向下沉。身體從原本的水平流線型,變成了傾斜的姿態,這會讓前進的水阻瞬間倍增,游起來自然非常費力。

達至游泳放鬆的高效流體力學原則

了解了常見的錯誤後,我們可以開始學習如何順應水的特性,讓游泳變得輕鬆。

保持水平流線型:頭為舵,引導身體成一直線以減少水阻

想像你的身體是一支在水中穿梭的箭。要滑行得又遠又快,外形必須盡量平滑。在水中,你的頭部就是船舵,引導著整個身體的方向。游泳時,視線可稍微望向池底前方,保持頸部與脊椎成一直線,這樣就能引導身體維持水平。水阻減小了,每一次划水和踢腿的效率自然會提高。

感受水的支撐與滑行:減少不必要動作,讓每一次划水更有效

高效的游泳並非一連串急促的蠻力動作,而是一個有節奏的「划水—滑行」循環。在每一次划水提供推進力後,可以給身體一個短暫的滑行時間。用心去感受水在身體下方提供的支撐力,以及那種不費力也能前進的感覺。學會適時「偷懶」,減少多餘的掙扎動作,才能真正體驗到游泳放鬆的樂趣。

善用輔助工具(如浮板、蛙鞋)專注單項練習,加速學習

要同時兼顧手、腳、呼吸和身體姿勢,對初學者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這時候,輔助工具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想專心練習踢水,可以利用浮板幫助上半身漂浮。覺得踢水干擾了划手練習,可以在兩腿之間夾一個浮球(Pull Buoy)。透過這種分解練習的方式,逐一改善每個環節,學習進度會快很多。

第四步:重塑心態——從「征服水」到「與水共存」,真正釋放身心

許多人即使掌握了所有技巧,依然面對游泳無法放鬆的困境。其實,你可能已經具備了所有身體上的條件,但最後一道關卡,在於你的心態。真正的游泳放鬆,並非來自於對水的「征服」,而是學會如何「與水共存」。這一步,我們將深入你的內心,從根本上改變你和水的關係。

拆解心理障礙:「我怕水」背後的自動化負面思維

當我們說出「我怕水」時,這句話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連串自動化的負面想法,例如「我會不會沉下去?」、「嗆到水怎麼辦?」、「我控制不了這個環境」。這些思維會瞬間觸發身體的防禦機制,導致肌肉繃緊、呼吸急促,讓你無法放鬆。

承認並接納恐懼:為何「不要怕」是最無效的建議?

朋友或教練一句輕描淡寫的「不要怕」,往往無法帶來任何幫助。因為恐懼是一種真實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否定它等於無視身體發出的警號。更有效的方法是承認它的存在。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緊張,這是正常的。」承認恐懼,你才能觀察它,理解它從何而來,而不是被它支配。接納這種感覺,是放鬆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將目標從「游得快」降為「玩得開心」:重建與水的連結

很多人游泳時,心中都帶著一個目標,可能是「要游完50米」或「姿勢要像選手一樣標準」。這種以表現為導向的心態,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現在,請你暫時放下所有目標。今天下水的唯一目的,就是「感受水」。試著在水中慢慢行走,感受水的阻力與浮力;用手輕輕撥水,觀察水紋的變化。將目標降為純粹的體驗和玩樂,壓力消失了,你與水的連結才能重新建立,身體自然會隨之放鬆。

游泳放鬆的正念練習

要真正達到游泳放鬆的狀態,我們可以借用一些正念練習,將專注力從恐懼的思緒中,帶回到身體的實際感受上。這些練習簡單而且安全,目的是讓你重新體驗在水中的平靜。

水中呼吸冥想:在淺水區專注感受氣泡與水流

找一個你能安心站立的淺水區,輕輕扶著池邊。深吸一口氣,然後將臉慢慢浸入水中,用口或鼻緩緩地吐氣。在這過程中,將你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幾件事情上:聽聽氣泡從你口鼻冒出時的咕嚕聲,感受氣泡拂過你臉頰的觸感,以及水流在你皮膚上輕柔的壓力。這個練習能讓你的呼吸變得深長而平穩,同時將思緒固定在當下,有效中斷焦慮的循環。

H44: 身體掃描漂浮:引導式地將身體各部位「交給水」

你可以先借助浮板或者在教練的協助下,輕鬆地在水面上仰漂。閉上眼睛,從你的腳趾頭開始,將注意力逐一轉移到身體的每個部位。想像你的腳趾完全放鬆,將它的重量「交」給水承托。然後是你的腳掌、小腿、大腿,一直到你的臀部、腰背、肩膀和頭部。每掃描一個部位,就在心中默念「放鬆」,感受那個部位的肌肉是如何慢慢鬆開,然後完全信任水的浮力。這個過程,是一個引導身體和潛意識學習「放手」的練習。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