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得又慢又累?21個由新手到高手都必學的游泳知識,徹底改變你的水中效率
您是否常常覺得游泳時力不從心,明明拼盡全力,卻依然又慢又累?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游泳愛好者,從剛下水的初學者到尋求突破的泳手都可能遇到瓶頸。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於體力不足,而是對游泳的基礎科學、技術細節及訓練方法缺乏系統性認知。本文為您整合了21個由新手到高手都必須掌握的核心游泳知識,內容涵蓋游泳前的安全準備、水流動力的科學原理、四大泳式的技術要點,以至提升「水感」和核心力量的進階秘訣。無論您是想游得更輕鬆、突破速度平台期,還是希望更安全地享受水中樂趣,這份全面指南都將徹底改變您對游泳的理解,助您掌握水中效率的關鍵。
游泳前必備知識:您的個人化安全與準備清單
掌握正確的游泳知識,是提升水中表現的第一步。下水前的準備工作,就像一份個人化的安全與訓練清單,直接影響您的安全和學習效率。這份清單確保您每次下水都能處於最佳狀態。
出發前的自我評估:確保最佳身體狀態
出發前,花幾分鐘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是保障水中安全最基本的一環。
健康狀況檢查:何時應該避免下水
身體是誠實的。如果您感到疲倦、頭暈或任何不適,即使只是輕微的感冒,都應該暫停游泳計劃。因為身體需要集中能量對抗病菌,此時運動會加重身體負擔,並且影響水中表現。
慢性病申報的重要性(心臟病、高血壓等)
若您有心臟病、高血壓等長期健康問題,主動告知教練並不是例行公事。這項資訊讓教練能夠為您調整訓練強度,並且在突發狀況時,能為救援人員提供關鍵的健康背景,是保護自己的重要一步。
保障水中安全的基礎知識:藥物與酒精的影響
保障水中安全的基礎知識,還包括了解藥物與酒精的影響。酒精會減慢反應時間和影響判斷力。一些藥物,即使是成藥,也可能引致嗜睡或心跳變化。所以,游泳前避免攝取酒精,並且了解自己所服藥物的潛在副作用。
必備裝備與專業建議:從新手到進階
選擇合適的裝備,不只是為了外觀,更是為了功能性與舒適度。從基本到進階,每件裝備都有其學問。
核心裝備:泳衣/泳褲、泳鏡的選擇
核心裝備很簡單,就是合身的泳衣或泳褲,以及清晰的泳鏡。合身的泳裝能減少水阻,讓動作更流暢。一副好的泳鏡則能保護眼睛,並且讓您看清水中環境。
輔助訓練裝備:浮板、夾腳浮球等
當您開始技術訓練時,浮板和夾腳浮球便是好幫手。浮板主要用來獨立練習踢腿動作。夾腳浮球則固定雙腿,讓您專注於上半身的划手和轉體訓練。
針對性衣物選擇的知識:不只是保暖與防曬
除了基本泳裝,針對性的衣物選擇也是一門實用的游泳知識。它們的功能遠不止保暖與防曬。
成人初學者如何克服尷尬:防曬衣或T恤的利弊分析
許多成人初學者會對只穿泳衣感到不自在。穿著防曬衣或T恤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不過,普通棉質T恤吸水後會變重下垂,增加阻力並影響動作。相比之下,專為水上運動設計的防曬衣材質輕薄貼身,既能提供遮蔽,又不妨礙學習。
兒童保暖衣的專業知識:連身不過膝設計如何輔助浮力與姿勢
關於兒童保暖衣,這裡有一個專業的游泳冷知識。選擇連身但長度不過膝的設計最為理想。因為保暖衣的物料本身帶有輕微浮力,連身設計有助將浮力平均分佈在軀幹,輔助孩子更容易維持水平姿勢。同時,不過膝的剪裁確保了踢腿動作的靈活性不受限制。
游泳前後的黃金飲食法則
游泳前後的飲食安排,直接關係到您的體能表現與身體恢復。遵循簡單的黃金法則,能讓訓練事半功倍。
游泳前飲食:理想時間(2小時前)與份量控制
游泳前的飲食,理想時間是在下水前約兩小時完成。份量方面,應選擇輕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因為進食後血液會流向消化系統,如果立即游泳,肌肉與消化系統會爭奪血液,容易引起腹部不適或抽筋。
游泳後補給:為何應先補水,一小時後再進食
游泳後身體需要補充能量,但步驟很重要。首先應該補充水份,因為即使在水中,身體也會流失水份。然後,等待約一小時後再進食。這樣能讓身體的血液循環從運動狀態平復下來,腸胃也能更有效地吸收營養,幫助身體恢復。
核心游泳科學:從物理原理掌握水中奧秘
要深入了解游泳,一些核心的游泳知識其實源於物理學。當我們明白水中的基本原理,就能夠更聰明地訓練,而不是單純地使用蠻力。這些科學知識,正是高手們游得輕鬆又快速的秘密。
理解浮力與人體比重:為何您天生就能浮
您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只要放鬆身體,就能自然地在水中浮起來嗎?答案就在於「浮力」。這並非什麼魔法,而是一個簡單的科學事實。
人體平均比重(約0.98)的科學解釋
科學上,人體的平均比重約為0.98。水的比重是1,因為我們的身體密度比水輕一點點,所以水提供的浮力,就足以支撐我們的體重。這就是為什麼吸飽一口氣後,我們能像木頭一樣浮在水面。這項基礎游泳知识解釋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漂浮能力。
影響浮力的個人因素:脂肪肌肉比例、肺部空氣、水的鹽度
當然,每個人的漂浮能力都有少許不同。這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第一是脂肪與肌肉的比例,脂肪的密度比水低,所以脂肪比例較高的人會更容易浮。第二是肺部的空氣,我們的肺就像一個內置的救生圈,吸飽氣時浮力最大。第三是水的鹽度,鹽水的密度比淡水高,這就是為什麼在海中游泳會比在泳池更容易浮起來。
游得更快的關鍵知識:推進力 vs. 水阻力
想游得更快,就要處理好一對矛盾的關係:推進力與水阻力。我們划水和踢腿是為了產生向前的「推進力」,但同時身體前進時,水也會產生一股向後的「水阻力」。游泳的效率,就取決於如何最大化推進力,並且最小化水阻力。
流體動力學入門:水如何同時產生阻力與助力
水是一個很奇妙的媒介。它既是我們的阻礙,也是我們的幫手。當我們向前游,迎面而來的水就是阻力。但是,我們的手掌和腳掌向後推動的水,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就變成了讓我們前進的助力。掌握流體動力學的基礎,就是學會如何巧妙地利用這股助力。
為何減少阻力比增加力量更高效三倍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游泳冷知識:研究發現,減少水阻力,比增加力量,能讓您游得更快,而且效率高出近三倍。您可以想像一下,在水中推動一塊平放的木板,跟推動一塊豎立的木板,所花的力氣差別有多大。與其用盡全力去划水,不如先思考如何讓身體變得更「滑」。
減少阻力的三大技巧:水平姿勢、身體轉動、手臂前伸
要有效減少水阻,有三個基本技巧。第一是保持身體盡量水平,就像一支箭一樣,減少身體的迎水橫切面。第二是配合划手進行身體轉動,這能讓您像刀鋒一樣切開水流。第三是手臂盡量向前伸展,這有助於劃破水面,減少因身體移動產生的波浪阻力。
揭開人類的親水本能:關於嬰兒潛水反射的知識
人類與水似乎有著天生的連結。其中一個最有趣的證明,就是嬰兒的「潛水反射」(Mammalian Dive Reflex)。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游泳知识,揭示了我們身體深處的本能。
生理機制:心率減慢與血管收縮的自動反應
當嬰兒的臉部接觸到水時,身體會自動觸發一系列反應。他們的呼吸會暫停,心跳速度會顯著減慢,同時四肢的血管會收縮,將血液集中供應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這是身體為了在水中保存氧氣而設的自我保護機制。
這項基礎知識對早期學習的啟示
這個先天反射通常在嬰兒六個月大後會慢慢消失。這項知識啟示我們,人類在生命之初就已具備適應水中環境的本能。因此,讓幼兒及早接觸水,有助於培養他們對水的親切感和自信心,為日後的游泳學習打下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基礎。
四大泳式入門指南:技術要點與個人化發展藍圖
掌握基本的游泳知識,就等於掌握了在水中更有效率移動自己的方法。很多人以為游泳只有一種模式,但其實四種主流泳式各有特色,適合不同的目標和體能狀況。了解它們的原理,選擇適合自己的起點,再按部就班發展,才是建立長遠游泳習慣的聰明藍圖。
目標導向的泳式選擇
在決定學習哪種泳式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游泳是為了甚麼?目標清晰,選擇自然就變得簡單。
以健身減脂為目標:自由式與蝶式的優勢
若目標是提升心肺功能、鍛鍊全身肌肉與燃燒卡路里,自由式與蝶式是首選。這兩種泳式動作連貫,運動強度較高。自由式是速度最快的泳式,能讓你長時間維持均速運動,是理想的有氧訓練。蝶式則是全身力量的極致展現,運動強度極高,短時間內消耗的熱量非常可觀,對肌肉線條的塑造效果亦很顯著。
以康復或休閒為目標:蛙式與背泳的特點
如果游泳的目的是放鬆身心、進行低衝擊的復健運動,或是純粹享受水中漂浮的樂趣,蛙式與背泳會更適合。蛙式的節奏較慢,換氣時頭部可以完全離開水面,適合初學者克服換氣恐懼。背泳全程面部朝上,呼吸沒有任何障礙,身體仰臥的姿勢亦能讓頸部和脊椎得到放鬆,是極佳的休閒泳姿。
自由式 (捷泳):最高效的泳姿
自由式,又稱捷泳,是競技游泳中速度最快的泳姿。它的動作結構符合流體力學原理,能以最小的阻力產生最大的推進力,是學習游泳效率的絕佳起點。
基礎動作拆解:踢腿、划手、轉體與換氣
自由式的動作由四個核心部分組成。踢腿是由髖部帶動大腿,再傳力至小腿和腳掌,進行上下交替的鞭狀打水,主要作用是保持身體平衡和流線型。划手是主要的推進力來源,手臂輪流在水中做出S形的划水軌跡。身體轉動是關鍵,身體需要沿著中軸線自然轉動,這不但能讓划手更有力,並且能輕鬆地配合換氣。換氣是在身體轉向一側時,順勢將頭轉出水面吸氣,然後轉回水中呼氣。
H44: 常見錯誤與糾正:剪刀腳、過度抬頭換氣
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有兩個。第一個是「剪刀腳」,即踢腿時雙腿像剪刀一樣張開,這會產生巨大水阻。正確做法是保持雙腿靠近,以小幅度、高頻率的方式打水。第二個錯誤是換氣時將整個頭抬起望向前方,這會導致下半身下沉。正確的換氣,是將頭轉向側面,保持一邊的泳鏡仍在水中的感覺。
蛙式:最普及的泳姿
蛙式因其動作直觀和換氣相對容易,成為了許多人的入門選擇。它模仿青蛙在水中的動作,是一種節奏感很強的泳姿。
基礎動作拆解:蹬腿、划手與配合節奏
蛙式的動作講求一個清晰的節奏:「划手、換氣、伸臂、蹬腿、滑行」。划手是雙手由前方往兩側外划,然後在胸前內收。蹬腿的動作順序是「收、翻、蹬、夾」,即收腿、腳掌外翻、向後外側蹬水,最後夾腿伸直。整個動作的配合至關重要,當雙手向前伸直時,緊接著完成蹬腿動作,然後身體需要有一個短暫的滑行階段。
保護膝關節的正確蹬腿知識
一個有趣的游泳冷知識是,不正確的蛙式蹬腿有可能對膝關節造成勞損。很多人蹬腿時只用力將小腿向外踢,這會對膝蓋內側的副韌帶造成壓力。正確且安全的蹬腿技巧,是確保「翻腳掌」這個動作做得足夠,讓腳掌而不是膝關節成為主要的蹬水面,並且發力點應源自臀部與大腿。
背泳 (仰泳):唯一仰臥的泳姿
背泳是四種泳式中唯一面部朝上的泳姿。由於呼吸不受限制,它能讓人感到放鬆。同時,它對改善寒背和肩頸姿勢亦有幫助。
基礎動作拆解:交叉踢腿與手臂輪換
背泳的基礎動作與自由式相似,只是方向相反。踢腿同樣是上下交替的鞭狀打水,作用是保持身體水平和提供穩定性。手臂動作是雙臂輪流像風車一樣向後划水,手臂入水時應盡量伸直,以小指側先入水,然後在水中用力划至大腿旁。身體同樣需要沿著中軸線轉動,以增加划水幅度和力量。
保持直線前進的技巧
在背泳時游出直線是一大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保持頭部穩定,不要左右晃動。其次,可以利用泳池天花板上的標記物作定位,幫助自己判斷方向。最後,確保左右兩邊手臂的划水力量和幅度均等,任何一邊用力過猛或過少,都會導致身體偏離航道。
蝶式:最具挑戰性的全身運動
蝶式,又稱海豚式,是公認技術難度最高、對力量要求也最高的泳姿。它的動作優美而充滿力量感,能極大地鍛鍊全身的肌肉,特別是核心肌群。
專業學習路徑:先掌握身體波動(彈腰),再配合手腳
蝶式的學習有一個絕對不能跳過的基礎步驟,就是掌握身體的波浪式起伏。這個像海豚一樣的波動,並非單靠腰部發力,而是由胸部下壓開始,將力量傳遞至髖部和腿部,形成一個連貫的鞭狀動作。必須先熟練掌握這個核心的「彈腰」動作,才能有效地配合之後的手臂和腿部動作。
核心發力的重要性:蝶式的力量來源
蝶式的力量來源並非手臂或雙腿,而是身體的核心肌群。這項重要的游泳知識指出,所有動作都由核心驅動。強而有力的核心能穩定軀幹,並將上半身的划水力量和下半身的踢腿力量串連起來,形成一股巨大的推進力。如果核心力量不足,動作便會變得僵硬和脫節,游起來自然事倍功半。
進階游泳技術:突破平台期的專業訓練秘訣
當你掌握了基本的泳式動作,下一步就是鑽研更進階的游泳知識,這也是突破速度瓶頸的關鍵。很多時候,游得快與不快的差別,不在於蠻力,而是在於一些更細膩的技術與概念。這些專業的訓練秘訣,能讓你從「會游」進化到「懂游」。
超越動作本身:培養無形的「水感」
何謂「水感」(Water Feel):對水壓與水流的感知力
水感是游泳中最抽象,卻也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你的身體,特別是手掌與前臂,對水壓和水流的敏銳感知能力。擁有良好水感的人,能夠感覺到水是一個可以支撐和借力的實體,而不是空無一物的空間。你可以想像一下,在水中移動時,你的手就像一個雷達,時刻感受著水流的變化,並且找到最有效施力的地方。
「抓水」(Catch) 的概念:如何有效地找到支點
「抓水」就是水感的具體應用。當你的手臂入水前伸後,並不是急著向後划,而是要先用手掌與前臂「抓住」一團相對靜止的水。這就好比在陸上,你要拉動身體前進,會先抓住一個穩固的物件一樣。在水中,那團被「抓住」的水就是你的支點。一個有效的抓水動作,能讓你感覺到前臂有穩固的壓力,然後你做的就是將身體拉過這個支點,而不是無力地讓手在水中滑過。
核心肌群:身體的穩定器與力量引擎
重新定義核心:不只是腹肌,而是環繞軀幹的深層肌群
很多人一聽到核心,就只想到腹肌。在游泳知识的領域,核心肌群是一個更立體的概念。它不只是腹部那幾塊肌肉,而是像一個圓筒那樣,環繞你整個軀幹的深層肌肉群,包括腹橫肌、骨盆底肌、背部深層的豎脊肌群等等。一個強而有力的核心,是你游泳時的穩定基礎。
核心在游泳中的作用:力量傳遞與維持流線型
核心肌群在游泳中有兩個主要作用。第一,它是力量的傳遞樞紐。你划手和踢腿的力量,其實很多都源於身體的轉動,而核心肌群就是負責將這股轉動的力量,順暢地傳遞到四肢。第二,它負責維持身體的流線型。游泳時,身體越直、越水平,水阻就越小。穩定的核心能夠防止身體在水中過度晃動或下沉,讓你像一支箭那樣穿梭水中。
搖櫓 (Sculling) 訓練:提升推進效率的關鍵練習
搖櫓的科學原理:如何利用手掌與前臂創造持續推力
搖櫓是一項專門用來訓練水感與抓水技巧的練習。它的原理其實很科學,你的手掌與前臂就像船槳的葉片,透過在水中不斷以來回畫「8」字或向內外的擺動,持續地對水施加壓力。這個動作的重點不是大幅度的划水,而是利用手腕的細微角度變化,創造一股穩定而持續的推力。這項練習能讓你的神經系統學會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手掌這個「推進器」。
針對划水不同階段的推水搖櫓練習
搖櫓練習可以很有針對性。例如,將雙手前伸做的搖櫓,主要訓練抓水階段的感覺。將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做的搖櫓,則能強化划水最後推水階段的效率。透過不同位置的搖櫓練習,你可以分解整個划水動作,並且逐一強化每個階段的推進能力,這是很多專業泳手必做的訓練功課。
數據化訓練:頂尖選手如何利用運動科學分析游泳
對頂尖選手來說,游泳訓練早已超越單純的感覺。他們會利用運動科學,將訓練數據化。例如記錄每次訓練的划水次數(Stroke Count)、划頻(Stroke Rate)以及每次划水前進的距離(Distance Per Stroke, DPS)。這些數據能客觀地反映出你的游泳效率。透過分析這些數字,教練與選手可以準確判斷技術是否有改善,或者體能是否下降,然後作出相應的調整。這類知識,可算是一種專業泳手才知道的游泳冷知識,它揭示了科學訓練的魅力。
游泳的健康效益與風險:建立全面的安全與健康觀
要全面掌握游泳知識,除了學習泳式技巧,了解它對我們身體的長遠影響同樣重要。游泳是一項極佳的運動,但它也伴隨一些潛在風險。建立一個全面的安全與健康觀念,可以讓我們游得更安心,同時最大化運動帶來的好處。
全面的身心益處:不止是運動
游泳的價值遠超過單純的體能鍛鍊,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非常全面的正面影響。
心血管系統與全身肌肉的低衝擊訓練
游泳是一種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當我們在水中划手和踢腿時,心臟需要更努力地泵血,為全身肌肉提供氧氣,這能有效強化心肺功能。水的浮力可以支撐身體大部分的重量,所以游泳對關節的衝擊非常小。這讓它成為一種適合所有年齡層,特別是關節不適人士的理想運動,能夠在保護關節的同時,鍛鍊到全身的肌肉群。
水中健體 (Aquatic Fitness):可替代負重訓練的選擇
許多人以為增肌只能依靠陸上的負重訓練,但水中健體提供了一個高效的替代方案。水的密度比空氣高很多,所以我們在水中移動身體時,水會提供一股持續而且來自四面八方的阻力。這種阻力就像為肌肉進行溫和而全面的負重訓練,有助於提升肌力與耐力,效果不亞於傳統的健身器材。
精神健康效益:減輕壓力與改善情緒
當身體浸泡在水中,我們會感受到一種平靜與放鬆。游泳時重複而有節奏的動作,配合深長的呼吸,能幫助我們清空思緒,達到類似冥想的效果。運動本身亦會促進大腦釋放安多酚,這種物質能自然地改善情緒和減輕壓力。規律的游泳練習,是維持精神健康的一種有效方法。
必須正視的潛在風險與預防方法
享受游泳的樂趣之餘,我們也必須認識並學會預防一些潛在的風險,這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礎知識。
溺水的主要成因與自救技巧(仰漂、水母漂、立泳)
溺水的主要成因通常是體力透支、突然抽筋或恐慌。學會基本的自救技巧,是在意外發生時保持冷靜和等待救援的關鍵。仰漂是讓身體放鬆,臉部朝上自然浮在水面,以最節省體力的方式呼吸。水母漂則是身體蜷縮,讓背部浮出水面,用於休息和保持體溫。立泳(踩水)則讓我們在原地保持頭部出水,以便觀察四周環境。
對骨密度的影響:一個常被忽略的知識要點
這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游泳冷知識。由於游泳是低衝擊運動,身體骨骼承受的壓力不足,所以它對於提升骨質密度的幫助不大。骨骼需要像跑步、跳躍或舉重這類負重運動的刺激,才會變得更強壯。因此,如果想全面提升骨骼健康,建議將游泳與一些陸上負重運動結合進行。
其他健康問題:「外生骨贅」(Surfer’s Ear)、泳池衛生與氯氣影響
長期在冷水中游泳,耳朵可能因反覆刺激而出現「外生骨贅」,即耳道內骨骼異常增生的問題,佩戴耳塞是簡單的預防方法。同時,泳池的衛生狀況亦值得留意,水質不佳可能引致皮膚或眼睛感染。泳池中的氯氣雖然用作消毒,但對某些人的皮膚、眼睛或呼吸道也可能造成刺激,游泳後徹底沖身是一個好習慣。
常見問題 (FAQ):專家解答您的游泳疑難雜雜症
來到文章的最後部分,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游泳知識相關疑問。這些問題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泳手都可能遇到,希望以下的專家解答能為您解開迷惑。
學游泳需要「天份」嗎?解答此項迷思的游泳知識
將游泳視為一項可學習的「技術」,而非天賦
很多人在學習游泳的初期遇到瓶頸時,會歸咎於自己沒有「天份」。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解。事實上,游泳與學習踏單車或駕駛一樣,是一項可以透過正確方法掌握的運動「技術」。人體天生具備在水中漂浮的物理條件,剩下的便是學習如何有效率地移動和換氣。將游泳看成一門技術,您會發現成功與否的關鍵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學習的過程。
正確心態、專業指導與持續練習的重要性
要掌握游泳這項技術,三個元素缺一不可。首先是正確的心態,您需要相信自己能夠學會,並且對水建立信心。其次是專業指導,一位好的教練能夠針對您的個人問題,提供正確的技術示範與糾正,避免您養成難以改正的錯誤姿勢。最後,持續而規律的練習是將理論轉化為身體記憶的唯一途徑,只有透過重複練習,才能真正內化動作,發展出自然的水感。
冬季應否中斷游泳訓練?給您的專業建議
中斷訓練的弊端:水感、肌肉記憶與進度倒退
許多人習慣在冬季暫停游泳訓練,但這往往會讓之前的努力大打折扣。游泳是一項極度依賴「水感」和肌肉記憶的運動。一旦中斷數月,身體對水的熟悉度會明顯下降,心肺功能與相關肌群的力量也會衰退。當您在夏天重新開始時,很可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恢復到之前的水平,造成進度的停滯甚至倒退。
香港室內恆溫泳池的環境條件(氣溫與水溫)
天氣寒冷其實並不是中斷訓練的充分理由。香港大部分公眾及私人泳池都設有室內恆溫設施。根據康文署的標準,室內暖水池的水溫會全年維持在攝氏二十八度左右,而池邊的室內氣溫也會保持在舒適的水平。在這種環境下游泳,完全不會有寒冷的感覺,上水後只要迅速擦乾身體和穿上保暖衣物,便能有效預防著涼。
以健康目標為導向的持續訓練思維
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假如您學習游泳的初衷是為了改善健康,例如舒緩鼻敏感或哮喘症狀,這些健康問題並不會因為冬季來臨而消失。既然如此,用來改善問題的訓練為何要中斷呢?保持全年持續的訓練習慣,才能讓游泳帶來的健康效益最大化,真正達成您當初設定的目標。
泳鏡防霧知識:為何總是起霧與解決方案
蛙鏡防霧的科學原理:防霧鍍膜的損耗是必然現象
泳鏡起霧是一個非常惱人的問題,而這背後其實是簡單的物理學。全新的泳鏡內側都有一層非常薄的親水性防霧鍍膜。它的作用是讓微小的水蒸氣在鏡片上均勻鋪開,形成一層透明水膜,而非聚集變成阻礙視線的小水珠。這層鍍膜會因為接觸池水中的氯、物理擦拭或手指觸碰而逐漸損耗,所以任何泳鏡使用一段時間後都會起霧,這是一個必然的物理現象,也是一個有趣的游泳冷知識。
正確的保養與有效的防霧解決方案
要延長防霧鍍膜的壽命,最重要是避免用手或任何布料擦拭泳鏡內側。每次使用後,用清水輕輕沖洗即可。當泳鏡開始起霧時,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使用市面上的泳鏡專用防霧劑。只需在下水前噴灑少量在鏡片內側,再用清水稍微沖走多餘的噴劑,便能恢復清晰的視野。正確的保養和合適的工具,能讓您的游泳體驗更加舒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