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罐很痛?專家拆解4大痛感原因與3大驚人療效,教你讀懂「痛的語言」避開副作用
提及滑罐,不少人即時聯想到皮膚被強力拉扯的痛楚,甚至對療程卻步。究竟滑罐為何會痛?這種痛楚是身體的求救信號,還是好轉的必經階段?忍受痛楚背後,又是否物有所值?本文將由專家為你徹底剖析滑罐痛的4大深層原因,揭示其3大驚人療效,並提供獨家技巧教你讀懂「痛的語言」,讓你有效減痛同時避開副作用,真正安心地享受滑罐帶來的深層鬆解感。
滑罐會痛嗎?拆解滑罐痛背後的4大深層原因
很多人初次接觸或聽聞滑罐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滑罐很痛吧?」。這個問題確實是許多人卻步的主因。滑罐會痛嗎?答案是,它確實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痛感,但這種痛並非單純的皮肉痛,而是身體深層結構正在被調整的直接反饋。理解滑罐痛背後的原因,就像學會讀懂身體的語言,能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這個過程,並有效減輕不適感,避免不必要的滑罐副作用。
原因一:深層筋膜的強力拉扯與身體結構的「代償反應」
理解「傷處不等於痛處」:為何治療師不在你痛的地方處理?
在處理痛症時,一個很重要的專業概念是「傷處不等於痛處」。你感到疼痛的位置,很可能只是結構失衡下的「受害者」,而真正的「肇事者」卻在別處。專業的治療師會像偵探一樣,找出問題的根源(傷處),並在那裡進行處理,這也是為何有時治療師操作的位置並非你感覺最痛的地方。
睡袋比喻:解析筋膜如何像睡袋一樣,一處繃緊,另一處代償而產生痛感
我們可以將人體的筋膜想像成一個巨大的雙人睡袋。當睡袋裡的兩個人都舒適地躺著,空間是足夠的。但如果其中一人(傷處)因為姿勢不良或肌肉繃緊而蜷縮起來,就會拉扯整個睡袋的布料,導致另一人(痛處)的空間被擠壓,感到緊繃不適。這個被擠壓的位置就是你的痛點,但問題的根源,其實是來自另一邊的拉扯。
當滑罐處理問題根源(傷處)時,為何滑罐痛的感覺會特別強烈
當治療師找到真正的「傷處」,也就是那個蜷縮起來的人,並在該處進行滑罐時,就等於要用力將整個被拉扯的睡袋布料(筋膜)拉回原位。這個過程需要對抗原本已經繃緊僵硬的組織,因此拉扯感會特別強烈,產生的滑罐痛感覺也自然比處理「痛處」時更為深刻。這種痛,代表著治療正中要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原因二:氣血嚴重瘀堵部位的正常生理反應
「出痧」的科學解釋:微血管破裂與身體代謝廢物的過程
滑罐後皮膚上出現的紅色或紫黑色印記,俗稱「出痧」。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這是因為罐內的負壓導致皮下微血管破裂,讓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和缺氧細胞滲出到組織間隙。這個過程是一種可控的微創傷,它能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促進局部循環,並將這些代謝廢物清除掉。
為何氣血越不通暢,滑罐痛的體驗就越明顯?
如果一個部位的氣血循環長期不佳,也就是所謂的「瘀堵」,該處的組織會因為缺氧而變得僵硬、缺乏彈性。當滑罐的吸力作用在這些「黏住」的組織上時,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將其拉開,因此產生的痛感會更加明顯。這就像試圖拉開兩張被膠水黏住的紙,阻力越大,感覺自然越強烈。
從中醫角度看疼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中醫有一句經典名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句話完美地解釋了滑罐痛的本質。疼痛本身就是一個信號,告訴我們身體某處的氣血經絡出現了阻塞。滑罐過程中感受到的痛楚,正是打通這些阻塞點時的直接生理反應。
原因三:操作手法、吸力強度與潤滑介質的影響
傳統觀念的迷思:吸力越強、顏色越深就越好嗎?
一個常見的迷思是,滑罐吸力越強、出痧顏色越深,代表效果越好。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過強的吸力不僅會帶來劇烈的疼痛,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皮下組織損傷,反而影響恢復。專業的操作講求適度的吸力,目標是有效提起筋膜層,而非單純追求「瘀黑」的視覺效果。
解釋不同手法(如留罐、閃罐)與滑罐在痛感上的差異
拔罐有不同手法,痛感也各異。留罐是在定點產生持續的拉扯感。閃罐是快速拔放,痛感較短促。而滑罐是在皮膚上移動,它結合了負壓吸力與滑動摩擦力,對筋膜的拉扯是持續且動態的。當罐子滑過特別僵硬或有結節的部位時,痛感會瞬間加劇,這也是滑罐痛感覺通常較為強烈的原因。
潤滑不足或手法不當如何導致不必要的皮膚拉扯,加劇滑罐痛的感覺
潤滑是滑罐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潤滑油或乳液不足,罐口會直接與皮膚產生過大的摩擦力,造成表皮的拉扯和刺痛,而非深層的筋膜鬆解。不當的手法,例如移動速度過快或角度不對,同樣會引發不必要的疼痛和皮膚損傷。
原因四:身體正在修復的正面信號:「好轉反應」
解釋為何療程後感到疲倦、發癢,是血液循環加速、身體排毒的正常現象
療程結束後,有些人可能會感到疲倦、嗜睡,或者局部皮膚發癢。這些並非不良的滑罐副作用,而是身體的「好轉反應」。滑罐大大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身體需要調動能量去修復組織、代謝廢物,這個過程會消耗體力,所以會感到疲倦。而發癢則可能是因為血液循環加速或組織胺釋放,代表身體正在積極地進行新陳代謝。
將滑罐痛的短期不適,重新詮釋為身體邁向健康的積極過程
總括而言,滑罐痛是一種複合性的感覺,它包含了筋膜被拉開的酸脹感、瘀堵被打通的刺痛感,以及身體正在積極修復的信號。將這種短期的不適,理解為身體正在清除障礙、邁向更健康狀態的積極過程,能幫助我們更從容地接受治療,並體會到痛楚過後那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感。
忍受滑罐痛值得嗎?3大驚人療效讓你明白先苦後甜的價值
很多人都聽過滑罐很痛,甚至對這種痛感感到卻步。究竟忍受這種滑罐痛值得嗎?當你了解它背後帶來的三大驚人療效後,就會明白這種「先苦後甜」的體驗,為何能讓許多人即使經歷不適,仍然願意持續接受治療。讓我們一起看看,這短暫的痛楚能換來怎樣的身體轉變。
療效一:針對頑固痛症的「即時鬆解感」
滑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療程結束後那種難以言喻的「即時鬆解感」。對於許多長期受痛症困擾的人來說,這種感覺尤其珍貴。這種效果不僅是心理作用,更是身體結構得到即時釋放的直接反應。
案例分享:如何一次滑罐即時紓緩西醫難治的「敏感咳」與胸背抽痛
臨床上,有些持續數周甚至數月的「敏感咳」,患者咳至胸背肌肉都出現抽痛,即使服用西藥也效果不彰。這時,在背部的相關區域進行一次滑罐,便能即時放鬆因劇烈咳嗽而繃緊的呼吸肌群。當肌肉不再過度牽扯,咳嗽的刺激感會大幅減輕,後續的藥物治療亦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案例分享:快速處理辦公室族群的肩頸僵硬、腰背勞損,治療後即感「鬆了很多」
對於長時間使用電腦的辦公室族群,肩頸僵硬和腰背勞損幾乎是家常便飯。滑罐能夠快速處理這些因長期姿勢不良而導致的淺層及中層肌肉粘連。許多人在治療後馬上轉動頸部或彎腰,都會驚訝地發現活動幅度變大,並由衷地感嘆「真的鬆了很多」。
案例分享:有效緩解鼻敏感、哮喘急性發作時的身體不適
在鼻敏感或哮喘急性發作,導致呼吸不暢、胸悶氣促時,滑罐亦能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紓緩方法。透過在背部肺俞等穴位附近操作,可以幫助放鬆繃緊的呼吸輔助肌,為身體爭取更多空間,從而暫時緩解當下的不適感,為後續治療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療效二:從根本重整筋膜結構,創造身體活動空間
滑罐的價值遠不止於短暫的放鬆。它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從根本上重整筋膜的結構,為身體創造出更理想的活動空間。許多人覺得滑罐會痛,正是因為它在處理這些深層的結構問題。
不只是放鬆肌肉,更是拉開筋膜層之間的沾黏
一般的按摩主要針對肌肉本身,而滑罐的負壓吸力,能夠垂直地將皮膚、皮下脂肪、淺層筋膜到深層筋膜逐層提起。這個動作能有效地拉開因舊傷、勞損或發炎而產生粘連的筋膜層,恢復它們之間應有的滑動性。
解釋療程後身體活動幅度(如彎腰、轉頸)為何會顯著提升
當筋膜層之間的粘連被鬆開後,原本被「綁住」的肌肉和關節便能重獲自由。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滑罐後,不論是彎腰、轉動頸部或抬高手臂,都會感覺活動範圍立刻變大,動作也變得更流暢輕鬆。
長遠效果:預防因組織過度粘連而引發的慢性「風濕痛」
從長遠來看,定期處理筋膜粘連,可以預防組織因為長期「卡住」而導致的循環不良和慢性發炎。這對於預防一些中醫所稱的慢性「風濕痛」或「痹症」有著積極作用,避免小勞損演變成頑固的長期痛症。
療效三:促進深層循環與新陳代謝
除了結構上的調整,滑罐強大的負壓亦能對身體的深層循環和新陳代謝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也是解釋為何一些滑罐副作用,例如短暫疲倦,其實是身體正在積極修復的信號。
引入現代科學:解釋身體代謝瘀血時分泌「血基質氧化酶-1」的長效消炎止痛機制
現代研究發現,滑罐造成的皮下微血管破裂(即「出痧」),會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在代謝這些瘀血的過程中,身體會分泌一種名為「血基質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的酵素。這種酵素已被證實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長效的消炎止痛作用,其效果能持續數天,這也是滑罐止痛效果持久的原因之一。
即使滑罐痛,但其促進循環的效果遠超一般按摩
雖然滑罐痛的感覺可能比一般按摩強烈,但它對深層組織循環的刺激效果,也是徒手按摩難以比擬的。這種由內而外的深層活化,能更有效地將營養和氧氣帶到受損組織,並加速帶走代謝廢物,從根本上改善組織的健康狀況。
【獨家技巧】告別滑罐痛!3步教你讀懂「痛的語言」並有效減痛
滑罐很痛,這個印象確實讓不少人卻步。然而,滑罐的痛感並非無法管理,關鍵在於學會解讀身體透過疼痛傳遞的訊息。與其盲目忍耐,不如學習成為自己身體的專家。以下三個步驟,將由淺入深,教你如何與治療師有效合作,將滑罐痛轉化為可控的治療過程,讓你告別對滑罐的恐懼。
第一步:成為身體的偵探——個人化痛感解讀
滑罐會痛嗎?答案因人而異,而且痛的性質比強度更重要。不同的痛感其實是身體不同狀況的直接反映,學會分辨它們,你就掌握了減痛的第一把鑰匙。
如果你感到的是「刺痛/撕裂痛」:代表表層筋膜極度緊繃,應溝通減輕吸力、增加潤滑
當滑罐時出現尖銳的刺痛感,甚至感覺皮膚快要被撕開,這通常代表你的表層筋膜非常緊繃和缺水。這時候硬是忍耐只會造成不必要的皮膚刺激,甚至引發滑罐副作用。你應該立刻向治療師反映,請求減弱吸力,並且增加潤滑介質,讓罐體能更順暢地滑動,而不是強力拉扯皮膚。
如果你感到的是「酸脹痛」:代表深層肌肉勞損,痛感正常但可控,專注深呼吸有助緩解
如果你感覺到的是一種深層的、向外擴散的酸脹痛,這其實是一個正面的訊號。它代表滑罐的負壓已經到達深層的勞損肌肉和筋膜結節點,正在發揮作用。這種痛感是正常且有治療意義的,但你依然可以主動管理它。嘗試配合治療師的節奏進行深長而緩慢的呼吸,專注於將氣息送到酸痛的部位,這有助於放鬆神經,大大緩解痛楚。
如果你感到的是「悶痛或無感」:代表局部循環極差,更需忍耐初期的不適以打通瘀堵,理解這點能減少對滑罐痛的恐懼
另一種情況是感覺悶悶的痛,甚至不太有感覺。這不代表你沒問題,反而可能意味著該部位的氣血循環極度不暢,局部組織已經有些麻木。在這種情況下,初期的不適感是打通瘀塞的必經過程。理解到這種「悶痛」是為了恢復知覺和循環,能幫助你從心理上接納這個過程,減少對滑罐痛的未知恐懼。
第二步:術前有效溝通,你才是身體的主人
有效的治療是雙向的。你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治療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術前與治療師的充分溝通,是確保療程舒適與有效的基石。
如何向治療師描述你的痛感:學習使用1-10分的痛感等級量表
與其模糊地說「很痛」或「還好」,不如學習使用一個客觀的標準。你可以將痛感想像成一個從1到10的量表:1分是幾乎無感,5分是中等程度的不適,7-8分是強烈但尚可忍受的痛,而10分則是無法忍受的劇痛。在治療過程中,你可以清晰地告訴治療師:「現在的感覺大約是7分,可以稍微輕一點嗎?」這種精準的溝通能幫助治療師即時調整手法。
主動詢問並選擇合適的潤滑介質(如精油、乳液)
潤滑是滑罐過程中的關鍵。不同的介質,例如具有放鬆功效的精油、質地厚實的乳液或專用按摩膏,其順滑度和親膚感都不同。你可以主動詢問治療師當天使用的介質,甚至根據自己的皮膚敏感度或偏好提出選擇。足夠且合適的潤滑,能大幅減少皮膚的拉扯感,從源頭降低滑罐痛。
明確告知治療目標:是淺層放鬆還是深層處理?這會直接影響手法的力度
你今天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是想放鬆一下因工作而緊繃的表層肌肉,還是要處理困擾已久的深層痛症?這兩個目標所對應的滑罐手法和吸力強度會截然不同。清晰地告知你的治療目標,能讓治療師為你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方案,避免用處理深層問題的重手法,去對應你只想淺層放鬆的需求,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滑罐痛。
第三步:了解並選擇「輕吸力,大空間」的現代滑罐手法
傳統觀念中「吸力越強、罐印越深越好」的想法,在現代筋膜理論下正被重新審視。一種更舒適且可能更有效的新技巧,值得你去了解和選擇。
破解反直覺迷思:為何「拔罐越輕,能製造的空間越大」?
這聽起來可能違反直覺,但原理其實很簡單。我們的皮膚和筋膜是分層的。輕柔的吸力,只會提起最表層的皮膚與淺層筋膜,這樣筋膜層與深層肌肉之間就產生了最大的「空間」,讓黏連的組織得以鬆動和滑行。相反,過猛的吸力會將深、中、淺層的組織全部強力吸附在一起,反而鎖死了活動空間,變成硬碰硬的強力拉扯。
這種手法如何有效處理筋膜問題,同時大幅降低滑罐痛的程度
「輕吸力,大空間」的手法,重點在於「誘導」而非「強攻」。它透過製造出來的空間,讓繃緊的筋膜和肌肉有機會重新排列和恢復彈性,從結構上解決問題。因為吸力輕柔,對皮膚表層神經的刺激大大減少,自然能顯著降低滑罐痛的程度,讓整個治療過程變得更為舒適。
如何判斷你的治療師是否懂得運用這種更舒適、更有效的新技巧
你可以主動觀察和提問。一位懂得運用新技巧的治療師,通常不會一開始就將吸力調到最強。他們會從輕柔的吸力開始,觀察筋膜的反應,並且會向你解釋為何他們選擇這樣的手法。你也可以主動詢問他們對於「滑罐吸力與筋膜空間關係」的看法,從他們的回答中,便能判斷其手法的理念是否與時並進。
滑罐副作用有哪些?安全第一,並非人人都適合滑罐(禁忌總覽)
很多人覺得滑罐很痛是最大問題,但其實,更值得我們留意的,是潛在的滑罐副作用,並且了解清楚哪些人不適合進行。滑罐雖然好處多,但它並非人人皆宜的萬靈丹。在享受療效之前,我們必須先將安全放在第一位,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否在「禁區」之列,避免得不償失。
特定身體狀況與族群
有些特定的身體狀況與族群,在考慮滑罐時需要格外謹慎。
孕婦及正值經期的女性
對於懷孕的女性,腹部和腰骶部是絕對的禁區,因為滑罐的強力刺激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穩定。而在月經期間,由於滑罐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可能會導致經血量異常增多,所以也建議暫停。
長者、嬰幼兒及皮膚脆弱者
長者、嬰幼兒的皮膚通常比較薄弱,身體的調節能力也不及成年人。滑罐的吸力可能會對他們脆弱的皮膚和皮下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所以一般不建議進行。
極度疲勞、過飽、空腹或醉酒狀態者
當身體處於極度疲勞、過飽、空腹或醉酒等極端狀態時,氣血會比較紊亂。此時進行滑罐,會加速血液循環,容易引發頭暈、噁心、冒冷汗等類似「暈罐」的反應,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
患有特定疾病者
如果你本身患有某些特定疾病,滑罐就不是一個可以隨意嘗試的選項。
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滑罐會對血液循環系統產生顯著影響,所以心臟功能不全或高血壓控制不穩定的朋友,需要避免這種強烈刺激。而糖尿病患者,特別是末梢神經感覺較遲鈍的人,皮膚在拔罐後若有損傷,癒合速度會比一般人慢,感染風險也較高。
有出血傾向疾病者(如血友病、白血病或正服用薄血藥人士)
滑罐的原理之一是造成皮下微絲血管輕微破裂(即「出痧」)。對於患有血友病、白血病,或正在服用薄血藥(抗凝血劑)的人士,這會大大增加出血不止的風險,因此是絕對禁止的。
患有皮膚病(如濕疹、皮膚過敏)或治療部位有傷口者
這個道理很直接。如果滑罐的部位本身就有傷口、濕疹、皮膚過敏或潰瘍等問題,罐的吸力和摩擦只會加劇皮膚的損傷,甚至引發感染,所以必須避開所有皮膚不健康的區域。
肺部基礎疾病患者(如肺氣腫)
對於患有肺氣腫等肺部基礎疾病的人,在胸部或背部進行滑罐時,罐內的負壓可能會影響胸腔壓力,有引發肺泡破裂的潛在風險。安全起見,這類人士也應避免滑罐。
滑罐後點算?從罐印顏色與消退時間,讀懂你的身體密碼
滑罐很痛這回事,相信體驗過的朋友都深有同感。不過,療程後的重頭戲,其實是觀察那些留在皮膚上的罐印。它們不只是普通的瘀青,更像一張身體的即時成績表,讓我們可以從顏色深淺和消退速度,讀懂身體想傳達的訊息。
罐印顏色全解析
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同顏色的罐印,究竟代表什麼吧。
粉紅色:氣血正常
如果罐印是淡淡的粉紅色,而且很快就散去,這代表你的局部氣血循環不錯,身體狀況相當健康。
紫黑色:氣血瘀滯,長期勞損的警號
罐印呈現深紫色,甚至近乎黑色,通常表示該位置有氣血不通、瘀塞的情況。這很可能是長期勞損或舊患積聚的結果,常見於辦公室族的肩頸、腰背等部位。
鮮紅色:體內有熱,可能處於急性發炎狀態
若罐印呈鮮紅色,就代表體內有「熱氣」或正處於輕微的急性發炎狀態。例如你可能最近睡眠不足、飲食辛辣,或是身體某處正有發炎反應。
淡灰白色:氣血虛弱,此類體質最不宜過度拔罐
如果拔罐後,皮膚顏色不是變深,反而呈現淡白或淺灰色,而且摸上去感覺冰涼,這就是氣血虛弱的表現。這類體質的朋友,代表身體能量不足,最不適合過度或頻繁拔罐,因為會進一步消耗元氣。
罐內有水氣:體內濕氣重
有時候,取下罐後會發現罐內壁附有一層水氣或小水珠。這就直接反映了你體內濕氣偏重的情況。
罐印的褪色時間與水泡警示
除了顏色,罐印消失的速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健康指標。
正常褪色時間:3至5日
一般來說,健康的身體代謝能力良好,罐印大約會在3至5日內自然消退。
褪色過慢(超過5日)的警號:可能反映身體整體代謝機能較差
如果罐印停留超過一個星期才慢慢變淡,這可能暗示你的身體循環和新陳代謝機能相對較慢,需要多加留意。
拔罐後起水泡的成因及正確處理方法
起水泡是其中一個較少見的滑罐副作用,但偶爾也會發生。主要原因可能是吸力太強、留罐時間過長,或是個人體質濕氣特別重。如果出現細小的水泡,讓它自然吸收就可以。如果水泡較大,最好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處理,千萬不要自行刺破,以免造成感染。
關於滑罐痛與副作用的常見問題 (FAQ)
我們整理了一些關於滑罐痛與副作用的常見疑問,希望透過以下的問答,能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這項療程,讓你能在安心、知情的狀態下,享受它帶來的好處。
Q1:滑罐會痛嗎?這種滑罐痛是正常的嗎?
很多人初次接觸滑罐,最關心的就是「滑罐很痛」這個問題。直接回答滑罐會痛嗎?答案是,它確實會產生一種獨特的強力牽拉感,而這種感覺的強度,恰好反映了身體筋膜的緊繃程度與氣血瘀堵的狀況。這種滑罐痛是正常的,它更像一種身體的語言。一般而言,正常的痛感是「酸脹痛」,代表治療師正處理到你深層的勞損部位;如果感到的是無法忍受的「刺痛」或「撕裂痛」,則可能代表表層筋膜過於緊張或潤滑不足,應立即與治療師溝通,調整吸力或手法。因此,痛感本身是療程的一部分,也是一個重要的溝通信號。
Q2:既然滑罐痛,留罐、閃罐或刮痧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它們有何分別?
既然滑罐痛感較為明顯,自然會有人考慮其他選擇。其實,它們就像工具箱裡的不同工具,沒有絕對的「更好」,只有「更適合」。它們的分別在於作用的層次與目的:
- 留罐:在單一穴位或痛點上進行深層、靜態的強力抽吸,適合處理根深蒂固、範圍集中的勞損點。
- 閃罐:快速地反覆吸附與拔除罐子,力度較輕,主要作用於體表,適合驅散初期的風寒或喚醒局部肌肉。
- 刮痧:利用刮痧板在皮膚表面進行刮動,重點在於「刮」的動作,能有效處理表層的熱症和筋膜粘連。
- 滑罐:結合了「吸」與「推」的動態過程,能夠在大範圍內滑動,深入處理整片筋膜層的問題,因此在重整身體結構和創造組織空間方面,有其獨特優勢。
選擇哪一種方法,取決於你的具體狀況和治療師的專業判斷。
Q3:為避免副作用,療程後可以馬上沖涼(洗澡)或做運動嗎?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須知,答案是:不建議。滑罐後,皮膚的毛孔會擴張,微絲血管亦處於活躍的充血狀態,皮膚屏障變得相對脆弱。此時馬上沖涼,特別是冷水,容易讓風寒濕氣乘虛而入,可能引發感冒或令肌肉再次繃緊,這就是一種不必要的滑罐副作用。一般建議,至少等待2至3小時,待毛孔自然閉合、身體狀態穩定後,才用溫水進行沐浴。同樣道理,療程後身體正處於修復和重新平衡的階段,劇烈運動會干擾這個過程,建議當天好好休息,讓療效充分發揮。
Q4:可以在同一個位置反覆滑罐,直到不痛為止嗎?
這個想法千萬不可行。中醫常說「痛則不通」,但這不等於要用暴力將其打通。反覆在同一個位置強力刺激,直到不痛為止,這並非代表瘀塞已通,反而更可能是因為局部組織已過度受損,甚至神經因過度刺激而變得麻木。滑罐造成的「痧」是身體代謝廢物排出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讓身體自行清理和修復。在罐印未完全消退前,絕對不應在原位再次進行,否則只會對皮膚和軟組織造成不必要的累積性傷害,加劇滑罐副作用的風險。治療應循序漸進,給予身體足夠的恢復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