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好嗎?營養師詳解5大「生吃優缺點」,3類蔬菜生食營養更高!

生食蔬菜是否真的比較健康?不少人深信生吃能完整保留食物中的酵素和維他命,但事實並非如此絕對。某些蔬菜經過烹煮後,營養反而更易被人體吸收;亦有部分蔬菜,生食才能發揮最大營養價值,甚至有些食物絕不能生吃。究竟生食與熟食哪個更好?本文將由專業營養師為你詳細剖析生食的5大優缺點,並列出建議生食和必須煮熟的蔬菜清單,助你一文看清如何食得更健康、更安全。

生食vs熟食:一文看懂「生吃優缺點」

關於「生吃優缺點」的討論總是不絕於耳,很多人會問,究竟生食好嗎?有些人認為,生食的菜保留了最原始的酵素和維他命,對身體最有益。另一些人則主張,食物煮熟後更安全,也更容易消化。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有其道理,關鍵在於了解不同烹調方式如何影響食物的營養。

生食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完整保存食物中不耐熱的營養素。例如,維他命C和大部分的維他命B群都屬於水溶性維他命,它們對溫度非常敏感,一旦經過高溫烹煮,營養價值便會大打折扣。此外,某些植物中獨特的植化素,例如大蒜中的大蒜素或西蘭花裡的蘿蔔硫素,在生食狀態下活性最高,加熱反而會使其流失。因此,直接食用新鮮蔬果,的確是攝取這些特定營養的好方法。

不過,加熱烹調也並非一無是處。對於某些營養素而言,煮熟反而是釋放其營養潛力的鑰匙。烹煮的過程可以破壞植物堅韌的細胞壁,讓我們更容易吸收其中的養分。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番茄中的茄紅素和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這些脂溶性營養素經過加熱,並且搭配油脂烹調後,人體的吸收率會大幅提升。而且,煮熟食物能有效殺滅表面的細菌或寄生蟲,並分解某些蔬菜中天然存在的抗營養因子,讓飲食更安全,也減輕了消化系統的負擔。

總括而言,生食和熟食並不是絕對的對立,它們更像是一個互補的組合。沒有一種單一的方式適用於所有蔬菜和所有體質。聰明的做法是根據不同食材的特性,以及自身的健康需求,靈活搭配生食與熟食。這樣,我們既能從沙律中獲取豐富的維他命C,也能從炒菜中吸收足夠的茄紅素,實現營養攝取的最大化。

營養師盤點:5種蔬菜煮熟後營養更高

討論生吃優缺點時,許多人都認為蔬菜生食最能保留完整營養,這個想法其實不完全正確。雖然有些生食的菜式確實能提供較多的水溶性維他命,但是有幾種蔬菜,經過烹煮後反而會釋放更多關鍵營養素,讓身體更容易吸收。現在就來看看,哪5種蔬菜是「熟食派」的代表。

1. 蕃茄:加熱釋放更多茄紅素

蕃茄的明星營養素就是茄紅素,它是一種非常強的抗氧化物,對保護心血管健康很有幫助。有趣的是,生蕃茄的茄紅素大多被鎖在厚實的細胞壁內,身體難以直接吸收。當蕃茄經過加熱,尤其是加入食油一同烹煮,高溫就能有效破壞細胞壁,讓茄紅素大量釋放。研究顯示,這樣可以大幅提升人體的吸收率。所以,如果想補充茄紅素,煮熟的蕃茄料理,例如蕃茄炒蛋或意式肉醬,會是比生食沙律更有效的選擇。

2. 胡蘿蔔:煮熟讓β-胡蘿蔔素更好吸收

胡蘿蔔的情況與蕃茄十分相似。它的主要營養來自β-胡蘿蔔素,我們的身體會將其轉化為維持視力及皮膚健康必需的維他命A。這種營養素同樣藏在堅韌的植物細胞壁之中。如果直接生啃胡蘿蔔,身體能夠吸收到的β-胡蘿蔔素其實相當有限。相反,將胡蘿蔔切塊後用油快炒或放進湯裏燉煮,熱力與油脂就能幫助分解細胞壁,讓β-胡蘿蔔素更容易釋出,身體的吸收效率也會因此提高。

3. 菠菜:煮過後釋放更多礦物質

很多人喜歡用嫩菠菜葉做沙律,但其實菠菜煮熟後,對吸收某些營養素更有利。這是因為菠菜含有一種稱為草酸的天然物質,草酸會與鈣和鐵結合,從而阻礙身體吸收這兩種重要的礦物質。只要將菠菜用熱水燙過或清炒煮熟,就能夠大幅減少草酸的含量,這樣菠菜中的鈣、鐵、鎂等礦物質就能順利地被身體吸收利用。對於希望補充礦物質的朋友,熟食菠菜是更聰明的做法。

4. 蘆筍:烹煮有助吸收葉酸與維他命

蘆筍富含維他命A、C、E以及葉酸,這些都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不過,蘆筍的植物纖維細胞壁比較厚實堅韌,如果直接生食,我們的消化系統難以將其完全分解,營養吸收的效率自然會打折扣。透過蒸、烤或快炒等方式將蘆筍煮熟,可以有效軟化其纖維並破壞細胞壁,讓我們更容易吸收到蘆筍裏面豐富的維他命和葉酸。

5. 蘑菇:加熱提升鉀含量與抗氧化力

市面上大部分的蘑菇都建議煮熟後才食用,這主要基於安全和營養兩方面的考量。首先,烹煮可以分解某些菇類可能含有的微量天然毒素。從營養角度看,加熱可以破壞蘑菇堅韌的細胞壁,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營養,例如鉀質和多種具抗氧化能力的植化素。有研究指出,蘑菇經過烹煮後,其整體的抗氧化活性會顯著提升。因此,無論是炒、烤還是煲湯,熟食蘑菇都是獲取其營養的好方法。

發揮最大營養功效:3種更推薦生食的蔬菜

在了解各種生吃優缺點之後,關於「生食好嗎」這個問題,答案並不是絕對的。有些蔬菜煮熟後確實能釋放更多營養,但是,亦有一些生食的菜,因為含有獨特的熱敏感營養素,直接生食反而更能發揮它們的最大價值。

首先是我們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高麗菜。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蔬菜,它裡面含有一種叫做「黑芥子酶」的酵素。這種酵素可以將另一種物質轉化為具有抗癌潛力的異硫氰酸酯。但是,黑芥子酶非常怕熱,一旦經過高溫烹煮,它的活性就會大大降低,所以生食高麗菜,例如製作成沙律,是獲取這種有益成分的理想方式。

接著是洋蔥。很多人喜歡洋蔥煮熟後的甜味,但是生洋蔥的辛辣味其實來自一種重要的營養素—蒜素。研究發現,蒜素有助於降低血脂,並且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正面作用。這種活性成分在加熱後會被破壞,所以想透過洋蔥保護心血管健康,將它切絲加入沙律或三文治中,會是更好的選擇。如果覺得太辛辣,可以先將切好的洋蔥絲稍微吹風或浸泡冰水片刻,口感會溫和一些。

最後不能不提的就是大蒜。大蒜的保健功效廣為人知,而它的核心成分同樣是「大蒜素」。大蒜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和殺菌能力,但它非常不穩定,遇熱便會迅速分解。要最有效地釋放大蒜素,有一個小技巧。你需要先將大蒜切碎或搗成泥,然後靜置大約10到15分鐘。這個步驟能讓蒜頭中的酵素與蒜氨酸充分作用,產生最大量的大蒜素,之後再生食,效果最好。

警告!營養師提醒:這些食物絕不能生食

雖然了解各種食物的生吃優缺點很有幫助,但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重要前提:並非所有蔬菜或食材都適合直接放入口中。有些食物含有天然的毒素或抗營養因子,需要透過高溫烹煮才能分解,否則可能引起身體不適,甚至食物中毒。在探索各種生食的菜式時,請務必將以下幾類食物列入你的「必須煮熟」清單。

首先是大部分的豆類和豆莢類。例如黃豆、菜豆(又稱四季豆或芸豆)和豌豆等,它們在未經烹煮的狀態下含有植物血球凝集素(Lectins)和胰蛋白酶抑制劑。這些物質會妨礙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並可能刺激腸道,引發噁心、嘔吐和腹瀉等急性中毒症狀。所以,無論是製作豆漿還是烹調豆類菜式,都必須徹底加熱,確保這些有害物質被完全破壞。

其次,特定的根莖類蔬菜也絕不應生食。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馬鈴薯,生的馬鈴薯含有龍葵鹼,並且其澱粉結構人體難以消化,容易引起腹脹和不適。另外,新鮮的竹筍和樹薯(木薯)含有含氰配糖體,這種物質在人體內會轉化為有毒的氰化物,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烹煮才能去除毒性,確保食用安全。

此外,部分菇類也榜上有名。我們在市面上常見的金針菇、草菇等,雖然是美味的食材,但它們在生鮮狀態下可能含有某些需要加熱才能分解的物質。直接生食不僅難以消化,也可能對腸胃造成刺激。為了安全和最佳的營養吸收,所有菇類都建議煮熟後再享用。

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雞蛋。生雞蛋除了有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風險,其蛋白中還含有一種名為抗生物素(Avidin)的蛋白質。它會與我們體內的生物素(維他命B7)結合,阻礙人體吸收這種重要的維他命,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生物素缺乏。所以,將雞蛋徹底煮熟,才是最安全又有營養的食法。

生食安全須知:3大族群與清洗注意事項

討論過各種生吃優缺點後,安全永遠是飲食的首要考量。雖然生食能夠保留更多營養,但並非人人都適合直接享用未經烹煮的生食的菜。有些朋友在嘗試前需要特別留意,同時,正確處理食材也是確保食得安心的關鍵一步。

留意!3大族群生食前要三思

  • 免疫力較弱人士

長者、幼童、孕婦,還有正在接受化療或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朋友,都屬於免疫力相對較弱的族群。他們的身體防禦系統可能無法有效對抗未經高溫殺菌的食物中潛在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對他們而言,徹底煮熟食物是保障健康的重要防線。

  • 腸胃功能敏感或消化能力較弱者

生食蔬菜含有豐富的粗纖維,雖然對大部分人有益,但是對於腸胃功能敏感,或正處於腸胃炎、腹瀉狀況的朋友來說,就可能構成負擔。未經烹煮的纖維比較難消化,容易引起脹氣或腸胃不適。將蔬菜煮熟可以軟化纖維,讓腸道更容易處理。

  • 特定慢性病患者

特別是患有慢性腎臟疾病的朋友,需要嚴格控制鉀的攝取量。大部分蔬菜都富含鉀質,而生食會完整保留這些鉀質。當腎臟功能無法正常代謝鉀時,過高的血鉀水平會對身體造成危險。透過水煮等烹調方式,可以讓一部分鉀質溶於水中,從而降低蔬菜的鉀含量,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食得安心:生食的菜清洗全攻略

想知道生食好嗎,先要學會如何正確清洗。徹底清潔是降低食安風險的基本功,以下是幾個簡單又實用的步驟。

  • 流動清水是基本功

處理任何蔬菜水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使用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不要只是將食材浸泡在水中,因為這樣做無法有效沖走表面的污染物。應該在流動的水喉下,用雙手輕輕搓洗蔬菜表面,特別是葉菜類如生菜,最好將葉片逐一剝開清洗,確保每一處都潔淨。

  • 善用工具輔助

對於一些表面比較粗糙或有凹凸紋理的蔬果,例如青瓜、翠玉瓜或根莖類的蘿蔔,單靠雙手搓洗可能不夠。這時可以準備一把乾淨的軟毛刷,在流動的清水下輕輕刷洗食材表面,幫助清除藏在縫隙中的泥土與雜質。

  • 關於蔬果清潔劑

市面上有不少專用的蔬果清潔劑,但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單純使用流動清水加上物理搓洗,已經足以去除大部分表面的污物和殘留農藥。如果選擇使用清潔劑,務必根據產品指示徹底沖洗乾淨,避免化學物殘留。總體而言,最關鍵的步驟依然是充分的沖洗。

關於「生食好嗎」的常見問題 (FAQ)

總括而言,生食還是熟食比較好?

很多人在探討生吃優缺點時,都想得到一個最簡單的答案。事實上,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最佳策略是兩者並行。生食可以完整保留蔬菜中不耐熱的水溶性維他命,例如維他命C和部分B群。不過,熟食能破壞植物的細胞壁,讓茄紅素、β-胡蘿蔔素等脂溶性營養素更容易釋放出來,並且與油脂烹調後,人體的吸收率會更高。因此,聰明的做法是根據不同蔬菜的特性,以及個人的健康狀況,靈活搭配生食與熟食。

有哪些蔬菜是絕對不能生吃的?

是的,部分生食的菜可能含有天然毒素或難以消化的成分,必須經過加熱才能安全食用。例如,四季豆、扁豆等豆類含有皂素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生食會引致腸胃不適甚至中毒。生的馬鈴薯含有難以消化的澱粉,而且發芽的馬鈴薯皮更含有龍葵鹼。另外,金針菇、竹筍等食材也應徹底煮熟。處理這些食材時,加熱是最基本的安全步驟。

如果想煮熟蔬菜,怎樣才能保留最多營養?

烹調蔬菜時,想盡量鎖住營養,可以留意幾個要點。首先,烹調方法很重要。以蒸、快炒或微波的方式加熱,時間較短,而且與水的接觸較少,營養流失自然比水煮少。如果選擇水煮,建議用少量水,並且連同有營養的菜湯一同食用。其次,處理食材的次序也有影響。應該先清洗,後切塊,這樣可以減少水溶性維他命在清洗時流失。

急凍蔬菜的營養價值,會比新鮮蔬菜低嗎?

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事實上,急凍蔬菜的營養價值,很多時候不比市場上的「新鮮」蔬菜遜色,甚至可能更高。這是因為蔬菜在採收後,會立即以急速冷凍技術處理,這個過程能有效鎖住食材巔峰狀態的營養。相反,一些所謂的新鮮蔬菜,可能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和儲存,營養素反而會在過程中慢慢流失。所以,急凍蔬菜是一個方便又有營養的選擇。

腸胃比較敏感的人,適合吃生菜沙律嗎?

腸胃功能較弱或敏感的人士,在處理生食問題時要特別小心。生菜含有較多粗纖維,對腸胃的刺激較大,可能會引起脹氣或不適。建議可以從少量開始嘗試,並且選擇質地較軟的蔬菜,例如生菜、青瓜。另一個折衷的方法,是將蔬菜稍微汆燙或蒸煮幾分鐘,這樣既能軟化纖維,減輕腸胃負擔,又能保留大部分營養,是相對安全的做法。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