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痛、水腫、情緒差?生理期前運動7大關鍵擊破PMS:一篇看懂好處、推薦與禁忌

每個月總有幾天,被經痛、水腫、無名火或情緒低落輪流侵襲?在生理期來臨前,身體彷彿不再受控,這種無力感相信是許多女性的共同經歷。當我們談論經前症候群(PMS),往往只想到休息和服用止痛藥,卻忽略了最強大的盟友——「運動」。許多人誤以為經前或經期運動會加劇不適,但事實恰恰相反,懂得「順勢而為」,根據荷爾蒙週期調整運動模式,不僅能有效擊破PMS的種種困擾,更能將生理週期轉化為提升身心狀態的助力。本文將為你全面拆解運動對抗PMS的七大關鍵,從認識荷爾蒙週期開始,到針對水腫、情緒、疲勞等問題的推薦運動,再提供詳盡的運動菜單、禁忌及飲食策略,讓你告別每月一次的惡性循環,重新掌握身體的主導權。

「順勢而為」的前提:認識你的荷爾蒙週期

要規劃有效的生理期前運動,首先需要了解我們身體內部的運作。這並非要你對抗身體的自然節奏,而是學會「順勢而為」,與身體合作。整個策略的基礎,就是認識主宰我們每月身心狀態的荷爾蒙週期。當你掌握了這個獨特的生理時鐘,就能明白在不同時間點,身體適合哪種活動,從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理期運動推薦,並了解相關的生理期運動好處。

雌激素與黃體酮:主宰你身體狀態的兩大主角

我們的月經週期,就像一場由兩位主角輪流主導的舞台劇。這兩位主角就是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酮(Progesterone)。

雌激素可以視為我們的「活力荷爾蒙」。它有助於肌肉生長與修復,提升胰島素敏感度,並且能讓我們心情愉悅、精力充沛。當它水平較高時,你會感覺更有動力,體能也處於較佳狀態。

黃體酮則是我們的「安穩荷爾蒙」。它的主要任務是穩定子宮內膜,為可能的懷孕做準備。它的分泌會使體溫輕微上升,同時也可能帶來水腫、疲倦感和食慾增加等現象。

這兩種荷爾蒙水平的消長,直接影響了我們的體力、情緒、代謝以至運動表現。

月經週期四階段:不同時期的身體變化與感受

整個約28天的週期,可以根據這兩種荷爾蒙的變化,大致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身體感受都截然不同,適合的運動強度與類型也因而有所區別。

月經期(第1-7天):荷爾蒙低點,以舒緩為主

月經來潮的第一天,是週期的開始。此刻,雌激素與黃體酮都處於最低水平。身體可能會感到疲倦、腹部悶脹甚至經痛。這個階段,生理期做運動的目標應以舒緩和放鬆為主,例如溫和的伸展、散步或修復瑜珈,幫助促進循環,減輕不適。

濾泡期(月經後):雌激素上升,體力與心情最佳

月經結束後,身體進入濾泡期。雌激素開始穩定回升,它會修復子宮內膜,同時為你的身體和心情注入能量。你會發現體力逐漸恢復,精神狀態變好,專注力也提升。這段時間是提升體能、挑戰高強度訓練的黃金時期。

排卵期:體能高峰,適合挑戰表現

在週期的中段,雌激素水平達到頂峰,觸發排卵。這是你體能與力量的最高點,身體的耐力與爆發力都處於最佳狀態。假如你有目標想突破,例如嘗試更大的重量或挑戰個人最佳紀錄,排卵期前後的幾天會是絕佳時機。

黃體期(排卵後):黃體酮主導,分為前期與後期(經前期)

排卵後,身體便進入黃體期。黃體酮開始分泌並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雌激素水平則會下降。在黃體期前期,你的體力可能還維持得不錯。但進入黃體期後期(即月經來臨前約一星期),黃體酮與雌激素水平雙雙急速下降,這正是經前症候群(PMS)最容易出現的時候,例如水腫、情緒波動、疲勞感都會浮現。這時候的運動策略,就需要適度調整,轉向中低強度的活動。

擊破經前症候群(PMS)!運動是你的最佳解方

當談到生理期前運動,很多人可能會直覺地想多休息,但其實適度的活動,正是擊破經前症候群(PM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面對月經前的水腫、情緒波動、疲憊感,運動能從根本上提供幫助,這就是生理期運動好處的體現。它能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刺激大腦釋放讓人心情愉悅的安多酚,幫助你平穩度過這段時期。

改善【水腫、腹脹】:促進循環的溫和運動

月經來臨前,受荷爾蒙影響,身體的循環及代謝可能會減慢,導致水份滯留,形成惱人的水腫與腹脹感。這時候,關鍵在於透過溫和的運動,重新啟動身體的循環系統。

透過輕度有氧運動加速代謝

想改善水腫,輕度的有氧運動是絕佳的生理期運動推薦。透過快走、室內單車或橢圓機等活動,能溫和地提高心率,加速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份,讓你感覺輕盈一些。

針對腹部的瑜珈伸展,幫助消脹氣

除了全身性的活動,針對腹部的瑜珈伸展也能帶來即時的舒緩。一些溫和的扭轉或前彎動作,例如貓牛式,能輕柔按摩腹腔,促進腸道蠕動,有效幫助排出脹氣,減輕腹部鼓脹的不適。

穩定【情緒低落、焦慮易怒】:釋放快樂荷爾蒙

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是PMS的另一大挑戰。運動之所以能成為情緒的穩定劑,是因為它能促使大腦釋放安多酚(Endorphins),也就是俗稱的「快樂荷爾蒙」,能有效對抗荷爾蒙下降帶來的負面情緒。

戶外快走或慢跑:陽光與安多酚的雙重療效

嘗試到戶外快走或慢跑,不僅能享受運動帶來的安多酚,溫暖的陽光更能幫助身體合成維他命D,進一步提升血清素水平,帶來陽光與安多酚的雙重療效,讓心情自然開朗起來。

配合呼吸的伸展,轉移負面注意力

如果你感到心煩意亂,可以嘗試配合深呼吸的靜態伸展。將注意力從紛亂的思緒,轉移到身體的伸展感覺和一呼一吸的節奏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靜心,能幫助你從焦慮的情緒中抽離。

應對【疲勞、嗜睡】:以低強度活動維持能量

身體特別疲憊、只想賴在床上,是黃體期後期的典型寫照。這時候,完全靜止不動反而可能讓倦怠感加劇。進行低強度的生理期做運動,能幫助維持身體的能量流動,避免陷入更深的疲憊感。

陰瑜珈 (Yin Yoga):深度放鬆,補充能量

陰瑜珈是一種極度溫和且具修復性的選擇。它著重於長時間的靜態停留,讓身體在無壓力的狀態下深度放鬆筋膜與神經系統。它不像劇烈運動那樣消耗體力,反而對於補充消耗的能量特別有幫助。

散步:維持身體活動,避免陷入惰性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散步。目的不在於消耗多少卡路里,而是維持身體的基本活動,促進氣血流通,避免因完全不動而陷入惡性循環的惰性之中。即使只是飯後散步15分鐘,也能為身體帶來正面的改變。

月經來臨:生理期運動的科學實證好處

談到生理期前運動,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卻步,但其實了解生理期運動好處之後,你可能會改變想法。當月經來臨時,身體經歷著劇烈的荷爾蒙變化,適度的活動不僅是安全的,科學研究更證實它能有效改善多種經期不適。這並不是要你進行艱苦的訓練,而是透過聰明的方式,讓運動成為你週期中的最佳盟友。

關鍵機制(一):運動釋放「天然止痛藥」安多酚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運動過後感覺心情特別愉快,身體也變得輕盈。這背後的功臣,就是我們身體自行產生的「安多酚」(Endorphins)。安多酚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結構與嗎啡相似,能產生止痛和欣快感,因此被譽為身體的「天然止痛藥」。生理期做運動時,身體就會促進安多酚的分泌,為我們帶來一系列正面效果。

緩解經痛與頭痛:中低強度運動的最佳止痛效果

安多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緩解疼痛。當經痛或經期頭痛來襲時,進行中低強度的運動,例如快走、伸展瑜珈或輕鬆的單車,就能有效刺激安多酚釋放。這種天然的止痛效果,能幫助降低對止痛藥的依賴,用更自然的方式舒緩身體的不適。

提升正面情緒:對抗經期的情緒低落與煩躁

安多酚不只是身體的止痛藥,也是心靈的快樂泉源。它能夠與大腦的受體產生作用,減輕壓力感知,並帶來正面的情緒感受。這對於受經前症候群(PMS)或經期荷爾蒙波動影響,而出現情緒低落、焦慮或煩躁的狀況,有非常顯著的幫助。

關鍵機制(二):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期不適

除了釋放安多酚,生理期運動的另一項關鍵好處是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當我們活動身體時,心跳會適度加快,血液流動也會加速。這個看似簡單的生理反應,卻能針對性地改善許多經期獨有的困擾。

減輕腹部悶脹感:溫和運動幫助舒緩子宮收縮

經痛的其中一個主因,是子宮為了排出經血而進行收縮。溫和的運動能增加盆腔的血液流量,幫助放鬆過度收縮的子宮肌肉,從而有效減輕那種讓人坐立難安的腹部悶脹與痙攣感。

改善水腫與下背痠痛:加速身體代謝帶走多餘水份

加速的血液循環也代表新陳代謝率的提升。這就像啟動了身體的內部排水系統,能夠更有效率地將體內滯留的多餘水份與廢物帶走,明顯改善經期常見的四肢水腫問題。同時,血液循環暢順也能為繃緊的下背肌肉帶來更多氧氣,舒緩腰部的痠痛不適。

月經週期運動全攻略:不同階段的推薦與禁忌

黃體期後期(經前期)運動菜單

談到生理期前運動,重點在於順應身體的變化,選擇溫和而有益的活動。這段時間身體能量水平較低,容易感到疲倦和情緒波動,所以運動目標應從追求表現,轉為照顧身心平衡。

瑜珈與皮拉提斯(專注伸展與核心穩定)

瑜珈和皮拉提斯是絕佳選擇,因為它們著重於身體的伸展。這有助於舒緩經前的肌肉緊繃感和水腫。同時,它們能穩定核心肌群,對減輕因荷爾蒙變化引起的下背痠痛特別有幫助。

散步與健行

外出散步或輕鬆健行,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而且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對穩定經前起伏的情緒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這是一種簡單有效,又能享受生理期運動好處的方式。

低強度肌力訓練(較高次數、較輕重量)

如果你習慣肌力訓練,這段時間不必完全停止。你可以調整方式,選擇較輕的重量,然後增加重複次數。這樣既能維持肌肉活動,又不會對正準備進入月經期的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月經期(第1-7天)運動菜單

來到月經期,身體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排毒和更新過程。這時候的生理期運動推薦,會以極致溫和的修復性活動為主,讓身體在不增加額外壓力的情況下,得到舒緩。

貓牛式、嬰兒式等修復性瑜珈

進行一些修復性的瑜珈動作,是生理期做運動的理想選擇。例如貓牛式可以溫和地活動脊椎和骨盆。而嬰兒式則能深度放鬆下背和腹部,有助舒緩經痛不適,促進身心平靜。

靜態伸展與散步

簡單的靜態伸展,或者在家附近輕鬆散步,都是維持身體活動的好方法。目標是促進循環,幫助經血順利排出,而不是追求運動強度或消耗卡路里。

狀態良好時可進行輕量慢跑或單車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反應都不同。如果你感覺狀態不錯,血量不多,而且沒有嚴重經痛,那麼進行輕量的慢跑或踩單車也是可以的。重點是時刻留意身體的反應,感覺疲累便應停下來休息。

必須留意的運動「紅燈區」

了解哪些運動適合,也要清楚生理期運動禁忌。避開某些高強度或高壓力的動作,能讓經期過得更順暢,避免加重身體不適。

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

HIIT會讓心率急速飆升,對荷爾蒙水平較低、身體相對虛弱的經期身體來說,是一種過度的壓力。這不但無法帶來運動的好處,反而可能加劇疲勞感。

大重量的舉重訓練

進行大重量訓練時,腹腔內壓力會瞬間增大。這可能會對正在收縮的子宮造成不適或過度刺激。而且經期時身體恢復能力較弱,受傷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對腹部造成過度擠壓或劇烈扭轉的動作

某些瑜珈體位法或核心訓練動作,例如深度的腹部扭轉或劇烈的捲腹,會過度擠壓腹腔。在經期時應暫時避免這些動作,以免干擾經血排出或引起疼痛。

吃對食物,事半功倍:週期性飲食策略

談到生理期前運動,除了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飲食策略同樣是讓你感覺更好、表現更佳的關鍵。將適合的運動與聰明的飲食結合,就像是為身體裝上了一對強效引擎,能夠更順暢地渡過週期的每個階段。這並不是要你遵守嚴苛的節食規定,而是學會傾聽身體的需要,然後在對的時間給予它對的營養。

經前期:應對食慾、穩定情緒的飲食法

經前那幾天,特別想吃甜食或者高熱量食物,同時情緒又容易波動,相信你對這種感覺並不陌生。這其實是體內荷爾蒙變化的直接反應。這時候,選擇合適的食物,就能有效幫助你穩定血糖與情緒,讓你更有動力進行溫和的生理期前運動。

攝取複合性碳水化合物:提升血清素,穩定心情

你可以將大腦中的血清素想像成「快樂因子」。經前時期,它的水平會下降,這也是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糙米、番薯或者全麥麵包,能夠幫助大腦製造更多血清素。它不像精緻甜食那樣會讓血糖大起大落,反而能提供穩定而持久的能量與好心情。

補充鎂:放鬆肌肉與神經(堅果、黑朱古力)

鎂是一種天然的肌肉鬆弛劑,有助於舒緩經前常見的肌肉緊張與抽筋感覺。它同時也能安撫神經系統,幫助你放鬆下來。下次想吃零食時,可以選擇一把杏仁、核桃,或者一片高純度(70%或以上)的黑朱古力。它們不僅富含鎂,也是健康的脂肪來源。

攝取抗發炎食物:幫助緩解疼痛(深海魚、薑黃)

經痛的其中一個成因,與體內一種名為前列腺素的致炎物質有關。透過攝取天然的抗發炎食物,可以幫助身體平衡發炎反應,從而減輕疼痛感。三文魚、鯖魚等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是極佳的選擇。此外,在料理中加入薑或薑黃,也能發揮很好的抗發炎效果。

經期間:補充流失、緩解不適的營養素

來到月經期間,身體的任務轉變為補充流失的養分與維持能量。這個階段的飲食重點,在於支持身體的修復過程,讓你即使進行輕度的生理期運動時,也能感覺良好。

補充鐵質:為身體補充能量(紅肉、深綠色蔬菜)

每次月經,身體都會流失一定份量的鐵質,而鐵質是製造紅血球、輸送氧氣的關鍵元素。鐵質不足會直接導致疲倦、精神不振。適量攝取瘦紅肉、牛肉、豬肝等動物性鐵質,身體較容易吸收。素食者則可以從菠菜、羽衣甘藍、扁豆中獲取鐵質,並且與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例如燈籠椒、橙)一同食用,以提高吸收率。

維他命B群:幫助能量代謝(動物肝臟、全穀類)

維他命B群在身體的能量轉換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就像工廠裡的小齒輪,幫助將你吃下的食物轉化為身體可以使用的能量。當你感到疲勞時,確保飲食中有足夠的B群尤其重要。雞蛋、動物肝臟、牛奶及全穀類食物都是維他命B群的良好來源。

確保充足水份:維持身體機能,避免脫水

經期間感到水腫時,你可能會下意識地減少喝水,但這其實會產生反效果。身體在缺水時,反而會傾向於留住更多水份。飲用足夠的水,能夠幫助腎臟正常運作,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從而有效減輕水腫情況。充足的水份也能維持血液循環,避免因脫水引起的疲勞與頭痛。

建立個人週期覺察:規劃你的週期化訓練

前面討論的各種生理期前運動建議,都是建基於一個重要的概念:週期覺察。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荷爾蒙週期的反應也各有不同。與其盲目跟從一套標準化的訓練菜單,不如學習成為自己身體的專家,這才是規劃個人化訓練的起點。

記錄是關鍵:追蹤週期、症狀與運動感受

要真正了解身體,第一步就是開始記錄。這並非複雜的科學研究,而是為自己建立一份專屬的身體日誌,從中發掘運動與週期的關聯。

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或筆記本

你可以選擇市面上眾多的經期追蹤應用程式,或者準備一本簡單的筆記本。重點是持續記錄幾個關鍵項目:月經週期的第幾天、身體症狀(例如腹脹、頭痛、疲倦程度)、情緒狀態、以及當天的運動類型與運動後的感受。

找出屬於你自己的模式與規律

持續記錄兩至三個月後,你很可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模式。例如,你可能發現在月經前五天,體力總是明顯下降,但做瑜珈伸展卻感到特別舒服;或者在月經剛結束的那一週,進行肌力訓練時感覺力量十足。這些規律就是你制定個人化訓練計劃的最寶貴數據。

從「普適規則」到「個人化調整」

當你掌握了自己的身體模式,就能夠將普遍的生理期運動推薦,轉化為完全適合自己的方案。這代表你擁有了隨時調整的能力,讓運動真正為身體服務。

學會傾聽身體信號,而非盲從訓練計劃

訓練計劃是一個藍圖,但身體的即時感受才是最終指令。學會傾聽身體發出的信號,例如異常的疲勞、關節痠痛或力不從心的感覺。這些都是提醒你該調整運動內容的提示,而非意志力不足的表現。

根據當天血量與感受,靈活調整運動強度

即使在同一個週期階段,每天的狀況也可能不同。今天可能經痛輕微、精神不錯,適合進行輕量慢跑;明天或許血量增多、腰痠加劇,那麼溫和的散步或靜態伸展就是更好的選擇。靈活性是成功執行週期化訓練的關鍵,也是避免觸及個人生理期運動禁忌的智慧。

心態的重要性:將運動目標從「追求表現」轉為「身心平衡」

在生理週期中進行運動,調整心態與調整動作同樣重要。若一心只追求突破個人紀錄,很容易在荷爾蒙波動期間感到挫敗,甚至對運動產生抗拒。

接受表現波動是正常的

要明白,因為荷爾蒙的變化,體能與運動表現有所起伏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現象。這不代表你的努力白費或體能退步。接受這種波動,能讓你放下不必要的壓力,更輕鬆地持續運動。

視運動為一種自我關懷的方式

將生理期做運動的目標,從「消耗卡路里」或「提升表現」轉為「關懷身體」。今天選擇做一節舒緩的伸展,是因為身體需要放鬆;選擇去散步,是因為身體需要溫和的活動來促進循環。當運動成為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時,它就不再是負擔,而是你與身體和諧共處的美好時光。

關於週期運動的常見問題 (FAQ)

生理期做運動會讓經痛更嚴重或血量變多嗎?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疑問。事實上,適度的生理期運動好處很多,通常是幫助緩解經痛,而不是加劇它。當你進行中低強度的運動時,身體會釋放安多酚,這是一種天然的止痛劑,有助於放鬆肌肉和減輕子宮收縮帶來的不適。至於血量,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可能會讓你感覺運動期間的流量較為順暢,但它並不會增加整個週期的總血量。當然,關鍵是傾聽身體的聲音。如果你在生理期做運動時感到任何不適,就應該降低強度或者休息。

經期可以游泳嗎?有哪些衛生注意事項?

經期間游泳是絕對可以的,而且水的浮力有助於放鬆身體,舒緩腹部和背部的酸痛感。衛生方面是大家最關心的部分。水的壓力雖然可能暫時減緩經血流出,但並非完全停止,所以不能單靠這個。最衛生的做法是使用內置式的生理用品,例如衛生棉條或月經杯。它們在體內承接經血,可以有效防止經血外漏到水中。記得游泳結束後,要立即更換新的棉條或清潔月經杯,保持乾爽潔淨。

如果經前或經期真的完全不想動,可以徹底休息嗎?

當然可以。週期化運動的核心理念是順應身體的節奏,而不是強迫它。如果在生理期前或經期間,你感到極度疲勞、疼痛難忍,或者就是單純提不起勁,給自己放一天假是完全合理的選擇。強迫自己運動反而可能帶來壓力和反效果。休息也是一種重要的自我照顧。如果你覺得徹底不動會讓身體更僵硬,也可以嘗試一些極度溫和的活動,例如在床上做幾分鐘的伸展,或者只是在家裡慢慢走動一下。

運動初學者應如何開始週期化運動?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步不是馬上制定複雜的訓練計劃,而是從「觀察和記錄」開始。你可以先花一至兩個月的時間,用手機應用程式或筆記本記錄自己的月經週期,同時記下每天的能量水平、情緒變化、身體感受。當你找到自己獨特的模式後,例如發現總是在月經後一星期精神最好,在經前幾天特別疲倦,就可以開始做簡單的調整。在高能量的日子,嘗試平常的運動;在低能量的日子,不妨將常規運動換成散步或瑜珈。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開始。

經前特別想吃東西是正常的嗎?該如何應對?

經前食慾大增,特別是想吃甜食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這主要與荷爾蒙波動有關,特別是血清素(一種影響情緒和食慾的化學物質)水平下降。面對這種情況,與其完全壓抑,不如聰明地滿足它。你可以選擇一些健康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番薯,它們有助穩定血糖和情緒。如果想吃朱古力,可以選擇高濃度的黑朱古力,它含有鎂,有助於放鬆肌肉。同時,確保三餐定時定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有效增加飽足感,避免因飢餓而引發的暴食衝動。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