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瘦得太快?揭示9大瘦太快原因,癌症警號不可不知 (附完整就醫攻略)
在沒有刻意節食或增加運動量的情況下,體重卻突然快速下降,旁人或會羨慕您「瘦身成功」,但您內心可能正感到困惑甚至不安。事實上,這種非自願性的體重減輕,絕不能掉以輕心,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健康警號。
本文將為您全面拆解「瘦太快」的謎團,首先會教您如何用醫學標準界定體重是否跌得「有意義」;繼而深入剖析背後可能隱藏的9大類原因,由內分泌失調、消化系統疾病,以至最令人憂慮的癌症警號,都會逐一探討。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提供一份完整的個人化就醫攻略,助您判斷應看哪一科醫生、看診前需準備什麼,讓您面對體重不明下降的情況時,不再徬徨無助。
釐清「瘦太快」警號:我是否需要立即求醫?
在我們深入探討各種複雜的瘦太快原因之前,首先要釐清一個關鍵問題:我目前的狀況,是否真的屬於醫學上需要關注的「瘦太快」?有時候體重數字的變動,可能只是正常的生理波動。但當體重下降得又快又急,就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警號。所以,讓我們用醫學界的標準,來客觀地評估一下自己的情況。
如何界定「瘦太快」?醫學對「有意義體重減輕」的黃金標準
朋友間可能會說「你好像瘦了」,但這始終是主觀感覺。醫學上判斷體重是否瘦得太快,有一套非常明確的客觀標準,稱為「有意義的體重減輕」(Significant Weight Loss)。符合以下任何一個標準,就代表你的體重變化值得高度關注。
標準一:短期快速下降(1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5%)
這是一個短期的警示指標。如果你在沒有刻意節食或增加大量運動的情況下,短短一個月內,體重就下降了超過原來體重的5%,這就屬於一個較為急速的變化。
標準二:中期持續下降(6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10%)
這是一個中長期的觀察指標。如果你的體重在半年內,持續地、非自願地下降了超過原來體重的10%,即使每個月的變化不大,但累積起來的幅度也足以構成一個需要留意的信號。
自我計算公式與實例(例如:60公斤人士的計算方式)
計算方法其實很簡單,你可以自己動手計一計:
* 短期標準計算: 原體重 (公斤) x 5% = 需留意的體重下降公斤數
* 中期標準計算: 原體重 (公斤) x 10% = 需留意的體重下降公斤數
舉個例子:
假設你原本的體重是60公斤。
* 按短期標準,一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 3公斤(60公斤 x 5%),就值得留意。
* 按中期標準,六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 6公斤(60公斤 x 10%),便需要正視。
懷疑自己瘦太快?個人化第一步快速自我評估清單
如果你的計算結果觸及了上述的黃金標準,下一步就是進行一個快速的自我評估。這有助你整理思緒,也能在求醫時,為醫生提供更清晰的資訊。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入手:
評估一:體重變化模式(刻意減重 vs. 非意願性下降)
首先問問自己,這次體重下降是你預期之內的嗎?你最近是否有為了健康或外觀,而刻意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如果是,體重下降就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但如果你的生活模式沒有任何改變,體重卻無緣無故地一直往下掉,這就是「非意願性體重下降」,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評估二:伴隨症狀檢視(是否有疲勞、盜汗、心悸、腹痛等)
體重下降很少是單獨出現的。你可以仔細回想一下,除了變瘦之外,身體還有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例如,是否比平時更容易感到疲倦乏力?晚上睡覺時會否無故出汗(盜汗)?有沒有心跳加速(心悸)、長期腹痛、腹瀉、食慾不振或者吞嚥困難等情況?這些伴隨症狀,都是尋找根本原因的重要線索。
評估三:飲食與生活習慣(近期食慾、活動量是否有重大改變)
最後,檢視一下近期的生活細節。你的食慾和以前相比有變化嗎?是胃口變差了,還是食量明明增加了,體重卻依然下降?你的日常活動量,例如工作性質或運動習慣,有沒有重大改變?有時候,巨大的工作壓力或情緒波動,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飲食和身體代謝,導致體重出現變化。
探究非自願體重下降:拆解9大類潛在疾病原因
探討瘦太快原因時,我們必須了解,非自願的體重下降往往是身體內部出現變化的訊號。當你並無刻意節食或增加運動量,體重卻持續下降,背後可能涉及九大類潛在的健康問題。以下我們會逐一拆解,幫助你更了解這些可能性。
原因一:內分泌系統失調(身體新陳代謝失速)
內分泌系統就像身體的總指揮,負責調節新陳代謝。當它失調時,身體的能量消耗速度就可能失控,導致瘦太快的情況。
甲狀腺功能亢進:身體「引擎」過熱,伴隨心悸、手震、怕熱
甲狀腺是控制新陳代謝速度的器官。甲狀腺功能亢進,代表這個「引擎」運轉得太快。身體會不斷燃燒能量,所以即使食量增加,體重仍然會下降。同時,你可能會感覺心跳很快、手部發震,並且特別怕熱。
糖尿病(尤其血糖控制不佳):身體能量(葡萄糖)不斷流失
當血糖控制不佳時,身體無法有效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是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過多的糖分會經由尿液排出,這就像身體的能量不斷流失。為了補充能量,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和肌肉,導致體重下降。
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艾迪生氏病):罕見但影響深遠的荷爾蒙問題
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內分泌問題。腎上腺負責分泌維持體力與食慾的重要荷爾蒙。如果功能低下,會直接引致食慾不振、疲倦和噁心,體重自然會跟著減輕。
原因二:消化系統疾病(營養吸收出現障礙)
我們吃的食物需要消化系統來吸收營養。如果這個環節出問題,就算吃得再多也無法轉化為能量。
吸收不良綜合症:如乳糜瀉(麩質不耐)、胰臟功能不足(脂肪便)
這類問題指腸道無法正常吸收特定營養。例如乳糜瀉患者對麩質過敏,會引致腸道發炎。胰臟功能不足則無法分解脂肪,造成營養流失,糞便會變得油膩(脂肪便)。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如克隆氏症,長期腹瀉與腹痛
這類疾病會造成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持續的腹瀉和腹痛不但影響食慾,發炎的腸道也無法好好吸收營養,導致體重減輕。
消化性潰瘍或慢性胃炎:影響食慾與營養吸收
胃部或十二指腸出現潰瘍,或是胃部長期發炎,都會引起腹部不適和疼痛。這些症狀會讓人不想進食,長期下來,營養攝取不足就會造成體重下降。
原因三:隱藏的惡性腫瘤(癌症)
癌症是導致瘦得太快的一個重要警號,因為癌細胞的生長模式會嚴重影響身體的能量平衡。
為何癌症是重要警號:癌細胞消耗大量能量並釋放發炎因子
癌細胞生長速度極快,需要消耗大量身體儲存的能量和營養。同時,癌細胞會釋放一些物質改變身體代謝,促進肌肉和脂肪分解,並抑制食慾。
需特別警惕的癌症類型:胰臟癌、胃癌、大腸癌、淋巴癌
特別是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如胰臟癌、胃癌和大腸癌,會直接影響消化和吸收。淋巴癌等全身性癌症也常以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作為早期症狀。
伴隨的「B症狀」警號: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極度疲倦
如果體重下降同時出現這三種症狀,特別需要提高警覺。這是身體內部可能存在嚴重發炎或惡性疾病的重要線索。
原因四:精神心理因素(情緒影響生理)
情緒和心理狀態對身體的影響遠超我們想像,有時甚至會直接反映在體重上。
憂鬱症與焦慮症:抑制食慾中樞,改變飲食習慣
強烈的情緒壓力,例如憂鬱或焦慮,會影響大腦中控制食慾的區域,讓人完全失去進食的興趣。有些人甚至會因為情緒問題而改變飲食習慣,導致體重顯著變化。
失智症:影響記憶、行為及身體代謝功能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忘記進食,或是在備餐過程中遇到困難。疾病本身也可能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共同造成體重下降。
原因五:慢性感染或發炎性疾病
當身體需要長期對抗外來病菌或內部發炎時,就像一部持續運作的機器,會消耗大量能量。
慢性感染:如結核病(TB)、愛滋病(HIV),身體長期處於作戰狀態
結核病菌或愛滋病毒等慢性感染,會讓免疫系統持續處於戒備狀態。這個「作戰」過程非常消耗能量和營養,病人通常會日漸消瘦。
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發炎消耗能量
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己身體的組織,引發全身性發炎。這種長期的內部消耗,同樣會導致體重減輕。
原因六:心、肺、腎等器官的慢性重症
當心臟、肺部或腎臟等重要器官出現嚴重問題,會全面影響身體的運作,體重下降是常見的連帶效應。
嚴重心臟衰竭:心因性惡病質,影響腸道吸收與增加能量消耗
心臟衰竭會導致血液循環不佳,腸道可能因供血不足而吸收不良。病人也可能因呼吸困難而增加能量消耗,兩者結合便會導致體重下降。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單是呼吸已極度消耗體力
對COPD患者來說,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花費極大的力氣。單是維持呼吸這個基本動作,就已經消耗掉大量卡路里,進食時也可能因喘氣而感到困難。
慢性腎臟病:尿毒症引致食慾不振與噁心
當腎臟功能嚴重衰退,體內會累積毒素,引發尿毒症。這些毒素會讓人感到噁心、食慾極差,自然無法維持正常體重。
原因七:藥物副作用
有時候,體重下降並非源於疾病本身,而是治療疾病所使用的藥物。
常見可能引致體重下降的藥物(甲狀腺素、部分精神科藥物、化療藥物)
例如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甲狀腺素,如果劑量過高,就可能造成類似甲亢的代謝加速效果。部分精神科藥物和化療藥物也可能因為影響食慾或引起噁心而導致體重減輕。
如何與醫生討論藥物對體重的影響
如果你懷疑體重變化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最好的方法是記錄體重和用藥時間,然後直接與你的醫生或藥劑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
原因八:口腔及吞嚥問題
進食是維持體重的第一步。如果這個步驟出現困難,營養攝取就會直接受到影響。
從咀嚼到吞嚥的困難:牙齒問題、假牙不合、中風後遺症
牙痛、牙齒鬆脫或假牙不合適都會讓咀嚼變得痛苦。中風後的吞嚥困難更會讓進食充滿挑戰和風險,導致食量減少。
食道阻塞或狹窄的可能性
如果感覺食物難以下嚥,或者有卡在胸口的感覺,可能是食道出現了狹窄或阻塞問題,需要進行詳細檢查。
原因九:高齡長者的多重因素
對於年長的家人,體重下降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生理退化:肌少症、味覺嗅覺減退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肌少症)。味覺和嗅覺的退化也會讓食物變得乏味,降低長者的進食意願。
社會與生活因素:獨居、備餐困難
獨居的長者可能因為行動不便或情緒低落而懶於準備三餐,或者因為經濟因素而影響飲食質量,這些生活上的挑戰也是導致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
瘦太快應該看哪一科?您的個人化就醫導航
了解了眾多可能的瘦太快原因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找出問題根源,而這往往始於找對醫生。面對體重無故下降,許多人會感到迷惘:我應該看哪一科?這份個人化就醫導航,將助您清晰地找到方向。
就醫決策樹:根據您的主要症狀選對專科
就像一個決策樹,您可以根據自己最主要的症狀,找到最合適的起點。當您發現自己瘦太快時,可以對照以下情況,作出初步判斷。
有心悸、怕熱、手震? -> 優先考慮「內分泌及糖尿科」
如果您在體重下降的同時,經常感到心跳加速、異常怕熱、容易出汗,甚至雙手有輕微顫抖的情況,這很可能指向內分泌系統的問題。這些症狀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典型表現,身體的新陳代謝如同失速的引擎,不斷空轉消耗能量,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是診斷及處理這類荷爾蒙失調的專家。
有腹痛、腹瀉、黑便? -> 優先考慮「腸胃肝臟科」
當瘦得太快並伴隨著腸胃不適,例如長期腹痛、慢性腹瀉、糞便帶有油脂或呈現瀝青般的黑色時,問題的核心很可能在於消化系統。這意味著身體可能無法有效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或存在消化道出血等情況。腸胃肝臟科專注於食道、胃、腸、肝、膽、胰的疾病,能透過內視鏡等檢查,直接找出病灶。
情緒低落、失眠、失去興趣? -> 優先考慮「精神科」
心理狀態與生理健康密切相關。如果您近來感到情緒持續低落、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睡眠質素變差,而體重也隨之下降,這可能與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有關。這些心理狀況會直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食慾,改變飲食習慣。精神科醫生能評估您的身心狀況,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
長期咳嗽、夜間盜汗、發燒? -> 優先考慮「感染及傳染病科」
若體重下降並同時出現持續數週的咳嗽、原因不明的輕微發燒,以及睡覺時會出汗到浸濕衣物(夜間盜汗),這些是身體正與慢性感染或發炎對抗的警號。結核病或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會長期消耗身體能量,導致體重減輕。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擅長診斷這類潛藏的感染問題。
沒有特定症狀,僅體重下降? -> 從「家庭醫學科」開始作全面評估
如果您只是單純瘦得太快,卻沒有上述任何一種特定的症狀,那麼家庭醫學科是您最理想的第一站。許多潛在疾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僅以體重下降來表現。家庭醫學科醫生能為您進行全面性的評估,避免您在不同專科之間徬徨。
為何家庭醫學科是理想的第一站
您可能會好奇,為何沒有特定症狀時,不直接去看專科?其實,家庭醫學科醫生在此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健康守門人」角色,能為您省去許多不必要的奔波。
進行初步、全面的篩查
家庭醫學科醫生受過廣泛的訓練,能從宏觀角度審視您的整體健康狀況。他們會詳細詢問您的病史、生活習慣,並安排初步但全面的檢查,例如血液常規、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血糖及發炎指數等。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偵探在搜集線索,能有效排除許多常見原因,或找到指向特定問題的蛛絲馬跡。
協助轉介至最合適的專科
經過初步評估後,家庭醫學科醫生能更有根據地判斷您的情況最可能屬於哪個專科範疇,然後為您作出精準的轉介。這不僅能確保您找到最合適的專家,更能避免您因自行猜測而掛錯科,節省寶貴的時間與金錢,讓您在尋找病因的路上走得更順暢。
就診前準備:如何有效與醫生溝通病情
面對瘦得太快的情況,看醫生是找出真正瘦太快原因的第一步。與其在診症室內才開始苦思如何描述病情,不如預先花點時間整理好重點。充分的準備不單止能讓您在有限的問診時間內,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狀況,更能協助醫生快速掌握關鍵線索,從而作出更準確的判斷,為您規劃最合適的檢查和治療方案。
準備您的「體重下降」記錄清單(附下載/複製模板)
一份清晰的記錄清單,是您和醫生溝通時最有力的工具。它能將您的主觀感受,轉化為客觀具體的數據和事實,讓醫生能更有效地進行評估。您可以參考以下幾個要點,來準備您的個人清單。
體重變化記錄:何時開始、多久內由多少公斤降至多少
這是最核心的資訊。請準確記錄體重是從何時開始明顯下降的。在多長的時間內,體重由多少公斤下降至現在的多少公斤。一個具體的描述會比模糊的「瘦了很多」更有幫助,例如:「近3個月,體重由65公斤下降至58公斤」。
伴隨症狀詳述:何時出現、頻率、嚴重程度
非自願的體重下降很少是單獨出現的。請仔細回想身體有沒有其他變化或不適,例如:持續疲勞、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心悸、手震、腹瀉、便秘、腹痛、食慾改變(變好或變差)等。請記下這些症狀是何時出現、發作的頻率(例如每天、每星期幾次)和嚴重程度。
個人病史與家族病史
您自己過往的病歷很重要,例如是否有糖尿病、甲狀腺問題、腸胃病、情緒困擾或癌症的診斷。同時,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的健康狀況也很有參考價值,因為某些疾病具有遺傳傾向。請將這些資訊一併整理好。
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與保健品清單
這不只包括醫生處方的藥物,也包含您自行購買的成藥、維他命、中藥或任何保健食品。有些藥物或補充品的副作用可能與體重下降有關,所以請將它們的名稱和劑量都清楚列出,最好直接帶同藥物或其包裝盒去看醫生。
看診時必問醫生的5個關鍵問題
準備好您的問題,可以讓您在離開診症室時,更了解自己的狀況和接下來的步驟,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以下5個問題,是您在看診時可以主動提出的。
根據我的症狀,您初步懷疑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能幫助您了解醫生的初步診斷思路。醫生可能會列出幾個可能性,並解釋他為何會這樣懷疑。這有助於您建立合理的期望,並理解後續檢查的目的。
我需要進行哪些檢查來確診?
這是非常實際的問題。了解接下來可能需要進行的檢查,例如抽血、影像學檢查(如超聲波、電腦掃描)或內視鏡檢查等,可以讓您有心理準備,並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等待結果期間,生活或飲食上應注意什麼?
在等待確診結果的這段時間,您可以主動詢問是否有任何生活方式或飲食上的調整建議。即使病因未明,醫生也可能根據您的症狀,提供一些有助於舒緩不適或維持體力的基本指引。
這些檢查的流程和潛在風險是什麼?
對於一些較具侵入性的檢查,例如內視鏡,了解其流程、目的和可能的風險,是您作為病人的權利。清晰的資訊能幫助您作出知情的決定,並減輕因未知而產生的恐懼。
除了體重問題,我還需要留意哪些新的身體警號?
這個問題顯示您對自己身體狀況的關注,並願意與醫生合作監察病情。醫生可以根據他的初步懷疑,告訴您需要特別留意的警號,一旦出現便要及時覆診或尋求協助。
醫療診斷流程:醫生如何找出真正病因
當你因體重問題求醫,醫生尋找瘦太快原因的過程,就像一位偵探在破解謎案。這個過程並非憑空猜測,而是遵循一套有系統、由淺入深的醫療診斷流程。醫生會先從最基本、非侵入性的方法入手,逐步收集線索,然後根據需要安排更深入的檢查,最終鎖定導致你瘦得太快的真正元兇。
第一步:詳細問診與身體檢查
診斷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你與醫生之間的詳細交流。醫生會仔細詢問你的體重變化歷史,例如是何時開始、下降速度如何。同時,醫生會了解你有沒有其他伴隨症狀,例如疲勞、發燒、腹痛或情緒變化。你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及正在服用的藥物,都是拼湊出完整圖像的重要資訊。接著,醫生會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透過觸診檢查淋巴結或腹部有否異常,聽診心肺功能,尋找任何可能指向特定疾病的蛛絲馬跡。
第二步:實驗室檢查
在問診和身體檢查之後,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實驗室檢查,主要是抽血和驗尿。這些檢查可以提供肉眼看不見的身體內部資訊,是篩查多種常見病因的有效方法。
血液常規檢查 (CBC):評估貧血、感染跡象
血液常規檢查(Complete Blood Count, CBC)是一項基礎檢查。它會分析血液中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與狀態。如果紅血球數量過低,可能代表有貧血,這有機會是慢性疾病或內部出血的跡象。如果白血球指數異常,則可能暗示身體正處於感染或發炎狀態。
生化功能檢查:評估肝、腎功能及營養狀況(如白蛋白)
這項檢查主要評估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是否正常。醫生會檢測你的肝臟、腎臟功能指數,確保這些重要的代謝器官運作良好。其中,血液中的白蛋白(Albumin)水平是一個很重要的長期營養指標。如果白蛋白水平偏低,可能反映你的營養攝取長期不足,或是肝臟合成功能出現問題。
特定指標檢查:甲狀腺功能、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發炎指數
如果初步評估指向某些特定方向,醫生會安排更針對性的檢查。例如,甲狀腺功能測試可以判斷是否存在甲狀腺功能亢進,這是導致新陳代謝過快和體重下降的常見內分泌問題。檢測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則可以篩查或評估糖尿病的控制情況。另外,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的檢測,有助於判斷體內是否存在隱藏的慢性發炎或感染。
第三步:影像學檢查(視乎需要)
當實驗室檢查未能提供明確答案,或結果指向特定器官的問題時,醫生便可能建議進行影像學檢查,以便更直觀地觀察身體內部結構。
胸部X光:檢查肺部感染或腫瘤
胸部X光是一種簡單快捷的檢查方法。它可以幫助醫生檢查肺部是否有慢性感染(如肺結核)或腫瘤的跡象,這兩者都可能是導致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的原因。
超聲波、電腦掃描(CT)或磁力共振(MRI):檢查腹部器官
如果懷疑問題源於腹部器官,例如胰臟、肝臟或腸道,醫生可能會安排超聲波、電腦掃描(CT)或磁力共振(MRI)。這些更精密的影像技術可以提供腹腔內器官的詳細圖像,有助於發現腫瘤、發炎或其他結構性異常。
第四步:內視鏡檢查(視乎需要)
如果你的症狀主要與消化系統有關,例如長期腹瀉、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內視鏡檢查。
胃鏡與大腸鏡:直接觀察消化道,並進行組織切片檢查
胃鏡與大腸鏡是透過前端帶有鏡頭的軟管,直接伸入消化道進行觀察。胃鏡可以檢查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大腸鏡則可以檢查整個大腸。這種檢查方式的最大優點是,醫生除了可以直接觀察黏膜的狀況,還可以在發現可疑病變時,即時進行組織切片檢查(Biopsy)。將採集的微小組織樣本送往化驗,是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吸收不良綜合症甚至癌症的黃金標準。
關於瘦太快的常見問題 (FAQ)
我們整理了一些關於體重下降的常見疑問,希望能夠解答你心中的迷思。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有助你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Q1: 長者體重下降是正常老化現象嗎?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解。很多人認為長者「縮水」是自然不過的事,但從醫學角度看,非自願性的體重顯著下降,並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雖然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肌肉量可能會自然流失,即「肌少症」,但這通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體重未必會有大幅度變化。如果一位長者在短期內瘦得太快,這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健康警號。它可能反映了多種潛在問題,例如牙齒或吞嚥困難影響進食、味覺退化導致食慾不振、潛在的慢性疾病,甚至是情緒問題。所以,將長者的體重下降簡單歸咎於老化,可能會錯過處理潛在健康問題的黃金時機。
Q2: 壓力大真的會導致體重下降嗎?
絕對是的。心理與生理健康息息相關,長期或巨大的精神壓力,是導致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之一。壓力會透過多種途徑影響體重。首先,它可能直接抑制我們大腦中的食慾中樞,讓你完全提不起勁進食。其次,壓力會引致荷爾蒙失調,例如皮質醇水平長期偏高,這會干擾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有些人更會因焦慮而出現腸胃不適,如胃痛或腹瀉,進一步影響營養吸收。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因為壓力而瘦太快,這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你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關注和支援。
Q3: 健康的減重速度應該是多少?
如果你是刻意減重,一個健康且可持續的速度非常重要。根據專業指引,理想的減重速度是每星期減去大約0.5至1公斤。這個速度能夠確保你減去的是身體多餘的脂肪,而不是寶貴的肌肉和水份。瘦得太快,例如每星期減重超過2公斤,身體可能會啟動防禦機制,降低基礎代謝率,這不但會令減重過程很快進入平台期,日後也更容易出現體重反彈。更重要的是,過快的體重流失會增加營養不良、脫髮、甚至膽結石等健康風險。這個標準同時也能幫助你判斷,非自願的體重下降速度是否已超出警戒線。
Q4: 在原因未明時,飲食上可以怎樣補充營養?
在等待詳細檢查和明確診斷期間,穩定體重和補充營養是首要任務。你可以先從調整飲食策略入手,目標是攝取高營養密度且易於消化的食物。建議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將一日三餐份量分拆成五至六餐,這樣可以減輕腸胃負擔,同時確保身體有持續的能量供應。食物選擇方面,可以專注於優質蛋白質,例如蒸魚、雞蛋、豆腐和乳酪,它們有助於維持肌肉量。同時,加入牛油果、堅果醬等健康脂肪,以有效增加熱量攝取。如果固體食物難以下嚥,可以考慮製作營養豐富的濃湯或奶昔。不過,這些飲食調整只是權宜之計,它不能取代找出真正瘦太快原因的醫療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