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低碳水飲食減重?營養師揭秘6大黃金法則,由定義、外食食譜到副作用全攻略
低碳水飲食是近年極受歡迎的減重方法,但你是否真正了解其原理?面對五花八門的資訊,你或許會感到困惑:究竟「低碳水」的標準為何?它與生酮飲食有何分別?對於經常外食的香港人來說,又該如何執行?為此,本文特邀營養師為你拆解低碳水飲食的奧秘,從核心定義、執行原則,到與生酮及均衡飲食的比較,全面剖析。我們將提供實用的「六大黃金法則」及專為香港外食族設計的餐單實例,更會深入探討其潛在副作用與適用人群,助你安全有效地達成減重目標。
咩係低碳水飲食?由原理到執行方法全面睇
近年越來越多人討論低碳水飲食,將它視為有效的體重管理方法。到底甚麼是低碳水飲食法?它並非單純節食,而是一種調整飲食營養比例的策略。想成功利用低碳水飲食減重,首先要從根本了解它的運作原理和具體定義。
低碳水飲食核心原理:改變身體能量來源
從燃燒葡萄糖到燃燒脂肪:身體新陳代謝嘅轉變
我們身體就像一部混合動力車,懂得使用不同的燃料。日常飲食中的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會被身體分解成葡萄糖,這是最優先、最方便使用的能量來源。當我們刻意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身體內的葡萄糖供應就會不足。為了維持正常運作,身體會啟動後備能源系統,轉而分解儲存的脂肪,產生能量。換言之,低碳水飲食的核心,就是透過改變飲食結構,促使身體從「燃糖模式」切換到「燃脂模式」。
為何減少碳水化合物有助穩定血糖與管理體重
當我們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製澱粉或糖分,血糖水平會迅速飆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會分泌大量胰島素,而胰島素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將多餘的血糖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這種血糖的大幅波動,也容易引起飢餓感,讓我們想吃更多東西。透過實行低碳水飲食,血糖升降的幅度會變得平緩,胰島素分泌也隨之穩定。這樣不僅能減少脂肪囤積的機會,還可以延長飽足感,自然地降低整體食慾。
「低碳水」嘅定義: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建議
了解原理後,我們需要一個清晰的低碳水飲食定義,才知道具體如何執行。「低碳水」並非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而是將其攝取量控制在一個特定範圍內。這個範圍比傳統的均衡飲食低,但又比極端的生酮飲食來得寬鬆。
低碳水飲食嘅具體數字:每日攝取50至150克碳水化合物
具體來說,大部分低碳水飲食法的指引,建議將每日的碳水化合物總攝取量控制在50至150克之間。這個數字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目標,讓執行者可以根據食物的營養標籤來規劃自己的低碳水飲食餐單。相較於每日需要攝取約250至300克碳水化合物的傳統飲食,這是一個顯著的下調。
佔總熱量比例:碳水化合物應控制在10%至20%
除了計算克數,另一個衡量方法是計算營養素佔總熱量的比例。在低碳水飲食中,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應控制在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至20%左右。相應地,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比例則需要提高,以補充足夠的能量和維持身體機能。這個比例讓飲食規劃更具彈性,適合不同熱量需求的人士。
低碳水飲食、生酮飲食、均衡飲食點揀好?
市面上各種飲食法五花八門,特別是低碳水飲食、生酮飲食和傳統均衡飲食,三者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但它們的差異其實相當大。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首先需要理解它們的核心分別。
三大飲食法比較:營養比例與嚴格程度
這三種飲食法最根本的分別,在於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建議攝取比例,這也直接決定了它們的執行嚴格程度。
低碳水飲食:較具彈性(碳水化合物 10-20%)
低碳水飲食法相對具彈性。它的目標是將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控制在總熱量的10%至20%之間。這種方法並非完全杜絕澱粉,而是聰明地減少份量,所以在執行上更靈活,也更容易長期堅持,是許多人初次嘗試低碳水飲食減重的首選。
生酮飲食:極為嚴格(碳水化合物 <10%)
生酮飲食的要求就極為嚴格了。它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壓低至總熱量的10%以下,甚至每日少於50克。目的是迫使身體燃燒脂肪產生酮體作為主要能量。由於限制極多,需要非常大的決心和紀律才能維持。
傳統均衡飲食:主流建議(碳水化合物 50-60%)
傳統均衡飲食是目前主流的健康指引。它的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最高,佔總熱量的50%至60%,將葡萄糖視為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的飲食模式。
如何選擇?根據生活方式與目標揀最適合你嘅飲食法
了解了定義上的分別後,更重要的問題是:你應該如何選擇?答案取決於你的個人目標、生活習慣和可以投入的程度。
外食族或新手:由低碳水飲食開始最理想
假如你是飲食新手,或者經常需要在外用餐,從低碳水飲食開始會是個理想的起點。因為它的選擇較多,執行起來的限制較少,無論是在便利店或茶餐廳,都相對容易找到合適的食物組合或低碳水飲食食譜,讓你更容易適應和堅持下去。
追求快速燃脂:了解生酮飲食嘅高要求
若你的目標是追求較快速的燃脂效果,你可能會對生酮飲食感興趣。不過,在開始前必須清楚了解它的高要求。執行生酮飲食需要精準計算食物份量,並且要準備好應對初期身體的適應期,對生活方式的影響也較大。
作為過渡階段:低碳水飲食可作生酮前後嘅銜接
低碳水飲食同時也是一個絕佳的過渡工具。你可以將它視為執行生酮飲食前的適應期,讓身體逐步習慣較低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同樣地,在結束生酮飲食後,也可以利用低碳水飲食作為銜接,慢慢恢復碳水的攝取,有助維持減重成果。
營養師親授:低碳水飲食新手入門六大黃金法則
掌握了低碳水飲食的基本概念後,你可能會好奇實際執行時應該從何入手。其實,成功的低碳水飲食減重計畫,並非單純戒食澱粉般簡單。它更像一門精準的飲食科學,需要遵循一些基本法則,才能在確保營養均衡的前提下,達到理想效果。以下就是為你整理的六大黃金法則,讓你輕鬆踏出第一步。
法則一:聰明選擇「好」碳水,而非完全杜絕
許多人對低碳水飲食法的第一個誤解,就是以為需要徹底戒絕所有碳水化合物。事實上,身體依然需要碳水化合物來維持基本運作,關鍵在於選擇「好」的、優質的碳水化合物。
辨識優質碳水化合物:全穀類、根莖類蔬菜、豆類
優質碳水化合物通常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和礦物質,它們消化速度較慢,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並且對血糖的影響較為平穩。在你的低碳水飲食食譜中,可以適量加入這些食物,例如糙米、藜麥等全穀類,番薯、南瓜等根莖類蔬菜,還有鷹嘴豆、黑豆等豆類。
必須避開的「壞」碳水化合物:精製澱粉、添加糖與加工食品
相對地,「壞」碳水化合物則是指那些經過高度加工、移除了大部分營養和纖維的食物。它們會被身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急劇上升,容易引發飢餓感和脂肪囤積。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開白飯、白麵包、麵食等精製澱粉,以及蛋糕、餅乾、含糖飲品等任何含有添加糖的加工食品。
法則二:以高品質蛋白質作為每餐主角
當你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時,身體需要新的能量來源,同時也要確保肌肉不會流失。這時候,高品質的蛋白質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提升飽足感與維持肌肉量:蛋白質的重要性
蛋白質不僅是構成肌肉的主要原料,它還能有效提升飽足感。在餐單中加入足夠的蛋白質,可以讓你感覺更飽、更滿足,自然而然地減少對零食和高碳水食物的渴求。這對於持續執行低碳水飲食減重目標非常有幫助。
推薦食材:雞胸肉、魚類、海鮮、雞蛋、豆腐
選擇蛋白質時,可以多樣化攝取。例如,雞胸肉是優質的低脂選擇,而三文魚、鯖魚等魚類則富含健康的Omega-3脂肪酸。此外,蝦、蜆等海鮮、雞蛋,以及植物性的豆腐和豆製品,都是非常理想的蛋白質來源。
法則三:擁抱優質脂肪,補充身體能量
傳統的減肥觀念總是讓我們對脂肪避之則吉,但在低碳水飲食的世界裡,脂肪的角色完全不同。它是你身體轉用脂肪作能量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燃料。
破除減肥迷思:豬排、雞皮在低碳水飲食中的角色
你沒有看錯,在嚴格執行低碳水飲食時,適量的豬排、帶皮的雞肉等含有天然脂肪的肉類是可以食用的。因為當碳水化合物攝取極低時,身體會轉而燃燒脂肪來獲取能量,所以不必過度恐懼食物中的天然脂肪。
推薦健康好油:初榨橄欖油、牛油果油、MCT油、堅果
當然,我們更推薦你主動攝取對心血管健康有益的優質脂肪。例如,在沙律中加入初榨橄欖油,使用牛油果油進行烹調,或是在飲品中加入少量MCT油。平日也可以將杏仁、核桃等堅果作為小食,它們是優質脂肪和纖維的絕佳來源。
法則四:嚴格禁止含糖食物與飲品
在執行低碳水飲食時,最嚴格的戒條之一,就是必須向「糖」說不。這裡指的主要是精製糖和各種形式的添加糖。
了解「醣」與「糖」的分別:戒精製糖是穩定血糖的關鍵
你需要理解「醣」(泛指所有碳水化合物)和「糖」(特指精製糖)的分別。低碳水飲食是「減少醣類」,但對於會劇烈影響血糖和胰島素的「精製糖」,則需要嚴格禁止。戒除所有含糖飲品、甜品、糖果和加工食品中的隱藏糖分,是成功穩定血糖、啟動燃脂模式的關鍵。
夜晚口痕點算好?低碳水零食替代方案
如果晚上突然想吃東西,可以選擇一些低碳水的零食。例如,一小份無糖希臘乳酪、幾粒杏仁或核桃、一隻水煮蛋,或是一小塊芝士,這些都能提供飽足感,同時又不會破壞你的低碳水飲食計畫。
法則五:攝取足夠纖維及水份,預防便秘
減少了米飯、麵包等主食後,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可能會隨之下降,部分人可能會遇到便秘問題。因此,必須有意識地從其他食物中補充纖維和水份。
推薦低碳水蔬菜清單:花椰菜、菠菜、西蘭花、蘆筍、櫛瓜
大部分的葉菜類和非澱粉類蔬菜都是低碳水飲食的好朋友。它們富含纖維,熱量低,而且營養豐富。建議每餐都加入大量蔬菜,例如花椰菜、菠菜、西蘭花、蘆筍、櫛瓜、白蘿蔔、青瓜等,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每日飲水量建議:至少2000毫升
充足的水份對於預防便秘同樣重要。水份可以幫助膳食纖維在腸道中發揮作用,促進腸道蠕動。建議每日飲用至少2000毫升的清水,如果運動量大或天氣炎熱,則需要喝得更多。
法則六:調整進食次序,外食最實用
對於經常外食的香港人來說,要精準計算每餐的營養成分並不容易。這時候,一個簡單的進食次序技巧就能幫到你。
進食順序:先吃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
無論是吃自助餐、茶餐廳還是快餐,都可以嘗試這個順序:先將餐中的蔬菜吃完,然後吃肉類、魚類、蛋等蛋白質食物,如果最後還有胃口,才吃那一小部分的澱粉(如飯或麵)。
利用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自然減少碳水攝取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先用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來增加飽足感,然後再攝取能提供持續能量的蛋白質。當你感覺到七、八成飽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想再吃下大量的高碳水澱粉,從而輕鬆達到減少碳水攝取的效果。
低碳水飲食食譜實戰:香港外食族餐單與食物清單
了解低碳水飲食的原理後,最重要的就是實踐。要將低碳水飲食法融入生活,一份清晰的食物清單和實用的外食攻略不可或缺。以下內容專為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人設計,無論是自己煮食還是經常外出用餐,都能輕鬆跟從,讓低碳水飲食減重計劃順利執行。
低碳水飲食食材「綠黃紅燈」完整清單
為了方便執行,我們可以將常見食材以交通燈號分類。這個簡單的原則有助於在選購和點餐時,快速作出正確判斷,建立一個清晰的低碳水飲食食譜概念。
綠燈區(盡情享用):大部分葉菜類、優質肉類、海鮮、雞蛋
這些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極低,同時富含纖維、蛋白質和健康脂肪,是構成你餐盤的基礎。它們能提供持久的飽足感,穩定血糖。
* 蔬菜類: 菠菜、生菜、西蘭花、椰菜花、羽衣甘藍、蘆筍、櫛瓜、青瓜等。
* 肉類: 雞肉(尤其雞胸)、牛肉、豬肉、羊肉等未經加工的原塊肉類。
* 海鮮類: 各種魚類(如三文魚、鯖魚)、蝦、蜆、帶子等。
* 蛋類: 雞蛋是營養完整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黃燈區(適量攝取):部分根莖類蔬菜、低糖水果、乳製品
此區的食物營養價值高,但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對較高,需要控制份量,適量享用。
* 根莖類蔬菜: 甘筍、洋蔥、南瓜、蓮藕。
* 低糖水果: 藍莓、士多啤梨、牛油果、番茄。
* 乳製品: 全脂牛奶、希臘乳酪(無糖)、芝士。
紅燈區(盡量避免):米飯、麵包、麵食、高糖水果、甜品
這些食物是精製澱粉和糖分的主要來源,容易引起血糖大幅波動,阻礙身體進入燃燒脂肪的狀態,應盡量從日常餐單中移除。
* 主食類: 白飯、糙米、麵包、麵條、意粉、薯仔。
* 高糖水果: 香蕉、芒果、提子、荔枝。
* 加工食品與甜品: 餅乾、蛋糕、雪糕、糖果、含糖飲品、醬汁。
【香港外食族專屬】低碳水飲食實戰攻略
對於經常外出用餐的香港人,執行低碳水飲食似乎充滿挑戰。但只要掌握以下技巧,在不同場合都能輕鬆應對。
便利店篇:營養師推薦嘅低碳水午餐組合
時間緊迫時,便利店也能配搭出健康的低碳水午餐。
* 組合一: 雞胸肉沙律(醬汁另上或只用少量)+ 溫泉蛋/烚蛋 + 無糖烏龍茶。
* 組合二: 烤雞髀/雞翼(去皮)+ 枝豆 + 無糖豆漿。
* 零食選擇: 原味堅果、芝士條、無糖乳酪。
茶餐廳/快餐店篇:點樣揀餸先唔中伏?(避開偽蔬菜、芡汁陷阱)
茶餐廳是外食族的日常,點餐時需要特別留意。
* 點餐原則: 主動要求「走飯」或「少飯」,或者將飯轉為「菜底」。
* 菜式選擇: 選擇蒸、烤、白灼或炒的菜式,例如蒸魚、切雞(走皮)、肉片炒菜。
* 避開陷阱: 避免粟米、薯蓉等高澱粉「偽蔬菜」。同時,濃稠的芡汁(如粟米汁、白汁)通常含有大量澱粉和糖,應盡量避開,可選擇豉油或另上。
聚餐篇:打邊爐、燒肉、西餐嘅低碳水生存法則
朋友聚餐也不用害怕,聰明選擇便能享受美食。
* 打邊爐: 選擇清湯湯底(如豬骨、番茄湯),集中享用新鮮肉片、海鮮、蔬菜和豆腐。避免丸類、餃子等加工食品和芋頭、粟米等高澱粉配料。
* 燒肉: 這是絕佳的低碳水選擇。主攻各類未經醃製的肉類和海鮮,配搭蔬菜和菇菌類。醬汁淺嚐即可。
* 西餐: 主菜選擇牛扒、魚柳或雞扒,將配菜的薯條或意粉換成沙律或烤蔬菜。
手搖飲品篇:口痕時嘅「低罪惡感」選擇指南
想喝手搖飲品時,可以選擇對血糖影響較小的款式。
* 安全選擇: 純茶(綠茶、烏龍茶、紅茶)是最好的選擇。
* 點餐技巧: 務必選擇「無糖」或「走糖」。如果想增加風味,可考慮加入少量鮮奶,但要避開珍珠、芋圓、奶蓋等高碳水配料。
一星期低碳水飲食餐單範本
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餐單範本,讓你對一整天的飲食配搭更有概念,實際操作時可根據「綠黃紅燈」原則靈活變換。
星期一至日嘅早、午、晚三餐具體配搭建議
- 早餐: 炒蛋配牛油果及少量藍莓 / 煙三文魚配忌廉芝士及青瓜片。
- 午餐: (外食)茶餐廳切雞(去皮)配油菜(走飯)/ (自備)三文魚扒配大量沙律菜及橄欖油。
- 晚餐: 煎牛扒配蘆筍及炒雜菌 / 豬骨湯煮椰菜、豆腐及肉片。
- 餐間小食: 一小把杏仁或核桃 / 希臘乳酪。
如何利用花椰菜米、蒟蒻麵、藜麥等替代主食
想念飯麵的口感時,市面上有許多健康的替代品。
* 花椰菜米(Cauliflower Rice): 將新鮮椰菜花切碎或攪碎,口感與米飯相似,碳水化合物含量極低,適合用來製作炒飯或作為主菜的配搭。
* 蒟蒻麵(Konjac Noodles): 由魔芋製成,幾乎不含熱量和碳水化合物,富含水溶性纖維。是代替麵條和米粉的理想選擇。
* 藜麥(Quinoa): 雖然含有一定碳水化合物(屬黃燈區食材),但它屬於全穀物,蛋白質和纖維含量高,升糖指數較低,可作為運動後或想稍微增加碳水攝取時的選擇。
我適合低碳水飲食法嗎?全面分析好處與潛在風險
決定開始一種新的飲食方式前,全面了解其利弊是十分重要的。低碳水飲食法近年來備受關注,特別是在體重管理方面,但它並非適合所有人。深入分析它的好處與潛在風險,才能判斷這套飲食法是否真正切合你的身體狀況與生活目標。
實行低碳水飲食的4大好處
有效管理體重與體脂
低碳水飲食減重的核心原理,在於改變身體的能量供應模式。當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大幅減少,身體會轉而燃燒儲存的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這個代謝轉換的過程,有助於直接減少體內脂肪的積存,從而達到管理體重和降低體脂率的效果。
穩定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
攝取大量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飯、麵包、甜食)會導致血糖水平急速升降。透過實行低碳水飲食,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劇烈波動,讓血糖整天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對於有胰島素抵抗問題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士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健康益處。
延長飽足感,減少飢餓感
低碳水飲食的餐單通常會提高蛋白質和優質脂肪的攝取比例。這兩種營養素的消化速度比碳水化合物慢,能夠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如此一來,正餐之間的飢餓感會自然減少,有助於抑制額外進食零食的慾望,更容易控制整體的熱量攝取。
改善心血管健康指標
部分研究指出,執行設計得宜的低碳水飲食,對心血管健康有正面影響。例如,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水平,同時提升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濃度,這些都是維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標。
注意!初期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與應對方法
認識「碳水流感」:疲勞、頭暈、四肢無力
在開始低碳水飲食的初期,身體需要時間適應由燃燒葡萄糖轉為燃燒脂肪的能量模式。在這個過渡階段,部分人可能會經歷類似感冒的症狀,俗稱為「碳水流感」(Carb Flu)。常見症狀包括感到疲勞、頭痛、頭暈、噁心、精神難以集中或四肢無力。這些反應通常在第一星期內出現,並且是暫時性的。
如何透過循序漸進及補充水份電解質來緩解不適
要順利度過這個適應期,可以採用幾個簡單的方法。首先,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不要在一天之內完全戒絕所有碳水化合物,而是分階段地逐步減少攝取量,讓身體有時間慢慢適應。其次,由於低碳水飲食初期會流失較多水份,因此確保飲用充足的水非常重要。同時,隨水份流失的還有鈉、鉀、鎂等電解質,適量在食物中補充鹽分,或多進食牛油果、深綠色蔬菜等富含鉀和鎂的低碳水食物,有助於緩解不適症狀。
哪些人不適合低碳水飲食?開始前請先諮詢專業意見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發育中兒童
懷孕及哺乳期間的婦女,以及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對營養有著特殊且大量的需求。碳水化合物是支持胎兒成長、母乳分泌及身體發育的重要能量來源。在此階段嚴格限制任何主要營養素的攝取,都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慢性病患者(尤其腎臟病、第一型糖尿病)
對於患有特定慢性疾病的人士,低碳水飲食法可能帶來風險。例如,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謹慎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而低碳水飲食通常伴隨較高的蛋白質攝取,可能加重腎臟負擔。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急劇改變會直接影響血糖和胰島素劑量的計算,必須在醫護人員的嚴密監察下才能進行調整。
職業運動員或需大量體力者
從事高強度訓練或競賽的職業運動員,以及工作需要大量體力消耗的人士,通常需要碳水化合物作為快速補充能量的燃料,以維持運動表現和體力。雖然身體可以適應以脂肪為能量,但這個過程較為漫長,而且對於需要爆發力的運動項目,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效率可能更高。因此,在沒有專業指導下,貿然採用低碳水飲食或會影響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