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餐盤革命:為何「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是下一波飲食潮流?(附3大香港實踐心法)

近年備受推崇的「從產地到餐桌」(Farm-to-table)飲食概念,強調食物來源的透明與新鮮。然而,當我們以為這已是永續飲食的終極答案時,一場更深刻的飲食革命——「第三餐盤」(The Third Plate)——正悄然來襲。這場革命的核心,並非單純追求食材的極致風味,而是提出一個顛覆性的主張:人類應該退後一步,讓大自然重新主導我們的食物系統。

本文將帶你深入探討由星級主廚Dan Barber提出的「第三餐盤」哲學,從健康的土壤、永續的畜牧業,到風味的真正來源,重新思考食物、烹飪與生態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提供3大香港在地實踐心法,助你將這股全球飲食潮流帶入日常餐桌,掀起屬於你自己的餐盤革命。

何謂「第三餐盤」?超越「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新哲學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餐盤上的食物組合,其實藏著一套價值觀?近年,繼「從產地到餐桌」後,一股更深刻的飲食革命正在醞釀,那就是「第三餐盤」概念。這不只是一個新名詞,它代表著下一波飲食新潮流,挑戰我們對「美味」與「永續」的既有認知,提倡一種「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的嶄新飲食哲學。它並非單純改良現有系統,而是邀請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食物、農田與生態的關係。

溯源飲食演進:從第一到第二餐盤的變革與局限

要理解第三餐盤的革命性,我們需要先回顧飲食的演進。想像一下傳統西餐的畫面:一塊厚重的牛扒佔據了餐盤的中心,旁邊只有幾根蘆筍或一小撮薯蓉作點綴。這就是「第一餐盤」的典型模樣,它反映了工業化農業時代的思維,以動物蛋白為絕對主角,蔬菜只是無關緊要的配角。

然後,飲食界迎來了進步。我們開始關注食材的來源,追求本地、有機、人道飼養。這就是「第二餐盤」,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從產地到餐桌」。餐盤上的牛扒可能來自吃草長大的牛,蔬菜也是本地農夫用心栽種的有機作物。這確實是一大進步,它提升了食物的品質,也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不過,它的根本局限在於,餐盤的結構並未改變。牛扒依然是主角,蔬菜依然是配角。這個模式只是在既有的、消耗大量資源的飲食框架下做出改良,並未真正解決問題的核心。

「第三餐盤」的核心:由大自然主導的整合性食物系統

這就是「第三餐盤」登場的時刻。它徹底顛覆了過去的權力結構。在第三餐盤上,主角不再是牛扒,而可能是一整根烤得焦糖化的紅蘿蔔,或是以滋養土壤的豆類及穀物製作的主食。那塊牛扒呢?它沒有消失,而是被轉化成濃郁的醬汁,為紅蘿蔔增添風味。

這個轉變的核心思想,是由大自然來主導我們的飲食。餐盤上的食物組合,不再是基於人類的口腹之慾,而是基於土地的健康與生態系統的需要。它推動一個整合性的食物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農作物、牲畜與土壤形成共生關係。我們選擇食用的,是那些能讓土地更肥沃、生態更多樣化的作物。這便是實踐第三餐盤後最深刻的心得,我們的每一次飲食選擇,都在直接支持一個更健康的地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永續,一種讓人類飲食順應自然、而非讓自然屈服於人類需求的未來。

風味之源:為何健康的土壤是「第三餐盤」的基石?

談論「第三餐盤」時,我們最終追求的是一種更深邃、更真實的美味,而這種美味的源頭,並非始於廚房,而是深深地根植於我們腳下的土壤之中。這正是「第三餐盤」理念的核心所在,它引導我們將目光從餐桌移向田野,重新認識到食物風味的真正基礎。要實踐「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的哲學,首先便要理解,健康的土壤猶如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它才是孕育一切美味的起點,也是我們探索下一波飲食新潮流的基石。

解構土壤肥沃的秘密

我們可以將一塊健康的土壤想像成一間營運成功的企業。首先,它擁有豐厚的「資產」,也就是大量的有機質,例如腐爛的植物和微生物殘骸,這些構成了土壤肥力的長期儲備。其次,它有著一支高效的「員工團隊」,即數以億計的細菌、真菌與蚯蚓等生物,它們日以繼夜地工作,將有機質分解,轉化為植物根部能直接吸收的養分。最後,它具備絕佳的「基礎設施」,也就是良好的團粒結構,能同時鎖住水分與空氣,為植物提供一個穩定舒適的生長環境。當這三者俱全,植物便能從中吸取到最完整、最多樣的微量元素,而這些元素,正是構成食物濃郁風味與豐富層次的關鍵。

現代農業的困境:化學耕作如何削弱土地與風味

然而,近數十年的現代農業很大程度上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為了追求產量與效率,耕作方式過度依賴化學肥料。這種做法,好比只為企業注入短期現金流,卻忽視了長期資產的累積與員工的福祉。化學肥料(主要是氮、磷、鉀)雖然能快速催谷作物生長,卻會破壞土壤的生態平衡,殺死那些辛勤工作的微生物「員工」,並使土壤結構崩壞、硬化。在這種貧瘠化的土地上,植物僅僅是機械式地吸收了生存所需的幾種主要元素,其風味自然變得單薄、空洞。我們在超市中買到的許多蔬果之所以食之無味,其根本原因往往就出在這裡:它們生長的土地,已經失去了孕育真正風味的生命力。

廚師的新角色:從烹飪者到土地的詮釋者

在「第三餐盤」的框架下,廚師的角色也迎來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不再僅僅是食材的終端處理者,而是轉變為土地的詮釋者與故事的講述者。一位真正追求極致風味的廚師,會主動走出廚房,與那些致力於恢復土壤健康的農夫合作。他們會優先選擇那些採用輪耕、覆蓋作物等永續農法所種植出來的食材,因為他們明白,這些食材本身就蘊含了土地的健康信息。他們的菜單設計,不再單純是個人創意的展現,更是對整個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的致敬。每一道菜,都在向食客訴說著一個關於土壤、農夫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這份「第三餐盤心得」的核心,便是讓食客透過味蕾,直接感受到一片健康土地所能賦予食物的,那種無可比擬的生命力與深度。

肉食革命:動物在「第三餐盤」中如何回歸生態?

談及第三餐盤,很多人會以為這代表完全放棄肉食,其實不然。這場飲食革命並非要我們成為素食者,而是要重新思考動物在食物系統中的角色。在「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的理念下,動物不再是餐盤上獨大的主角,而是回歸到整個生態系統,成為維持土地健康與生物多樣性不可或缺的一環。牠們的價值,遠不止於提供蛋白質,更是整個永續農業循環的關鍵參與者。

永續畜牧業的實踐典範

要理解動物如何融入生態,西班牙的伊比利豬(Ibérico pig)是一個絕佳例子。傳統上,牠們並非被圈養在狹小的豬舍內,而是自由放養於橡樹林(dehesa)中。在生命最後的增肥階段,牠們以掉落的橡果為主要食糧,透過不斷走動覓食,不僅活動了筋骨,其排泄物亦成為滋養林地的天然肥料。這種模式讓豬隻成為森林生態的一部分,牠們的生命與土地緊密相連,最終成就了風味獨特的火腿。另一個極致的例子來自西班牙農夫愛德華多・蘇薩(Eduardo Sousa),他生產鵝肝的方式完全顛覆傳統。他並非強迫灌食,而是利用鵝群在冬季遷徙前會自然大量進食的本能,讓牠們在農場自由覓食橄欖與橡果,自然地養出肥美的肝臟。這證明了順應自然,遠比對抗自然能帶來更美好的成果。

以風味衡量動物福利的終極指標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動物是否在一個健康的系統中成長?第三餐盤提出了一個非常直接的標準:風味。一隻在充滿壓力、不健康環境下長大的動物,其肉質味道必然平淡乏味。相反,一隻活得快樂、健康的動物,其風味必定層次豐富。蘇薩的鵝肝之所以被譽為極品,正因其風味印證了鵝群是在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他甚至設計了一套「無痛屠宰」系統,利用鵝的好奇心引導牠們走入安樂的密室,避免了傳統屠宰過程中的驚恐。因為動物在緊張時釋放的激素會嚴重破壞肉質,所以極致的美味,本身就是動物福利的最終證明。這份心得讓我們明白,對風味的極致追求,最終會引領我們走向更人道的畜牧方式。

海洋永續新思維:超越捕撈的「第三餐盤」方案

陸地如此,海洋亦然。繼「從產地到餐桌」後,下一波飲食新潮流將目光投向更整全的海洋生態。傳統漁業的思維是「捕撈」,但這種方式往往帶來大量浪費,例如被漁網壓傷但品質無虞的「次級漁獲」常被直接丟棄。有些具前瞻思維的廚師會特意採購這些漁獲,以行動向浪費說不。然而,更具革命性的方案是建立一個模擬自然的整合式水產養殖系統。例如西班牙的Veta La Palma濕地生態系統,它不僅是養魚場,更是一個包含了稻米種植、牛隻放牧,並為數十萬隻候鳥提供棲息地的完整生態區。這裡的魚以天然的水中生物為食,水鳥則幫忙控制魚群的數量與健康。在這個系統中,人類只是管理者,真正主導一切的是大自然。這便是第三餐盤在海洋議題上的終極答案:不再是單純從海洋索取,而是創造一個能讓所有生命共榮共存的豐饒生態。

香港在地實踐:如何將「第三餐盤」帶入生活

理解了「第三餐盤」這個顛覆性的概念後,你可能會想,這聽起來很棒,但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實踐起來會不會很困難?其實,將第三餐盤帶入日常生活,比想像中簡單。這不代表要徹底改變所有習慣,而是從一些小小的思維轉變開始,逐步讓我們的餐桌風景更貼近大自然。

購物清單革命:像「第三餐盤」主廚一樣採購

實踐「第三餐盤」的第一步,是從我們每週的購物清單開始。這是一場思維上的革命。過去我們習慣先問「今晚吃甚麼肉?」,然後才想配菜。現在,我們可以嘗試倒過來問:「這個季節,農田裡有甚麼最美味的作物?」這正是「人類退場 讓大自然接手」的核心精神,讓大自然的節奏主導我們的選擇。

下一次逛街市或超級市場時,可以將目光首先投向蔬菜區。讓那些時令的、充滿生命力的蔬菜成為你購物籃的主角,例如飽滿的本地番茄、清甜的粟米或是有機的根莖蔬菜。肉類和海鮮的角色,則從主角變成了最佳配角。我們不需要完全放棄它們,而是學習重質不重量。選擇一小塊來自本地農場、以永續方式飼養的豬肉,或者購買由信譽良好的漁戶捕獲的海產。這份第三餐盤心得,就是將資源留給品質最好,對環境最友善的食材。多走訪中環或大埔的農墟,直接與農夫交流,你會更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購物體驗也變得更有意義。

廚房裡的「第三餐盤」:菜單設計與烹飪技巧

採購回來後,廚房就是我們實踐「第三餐盤」的最佳實驗室。這也是繼「從產地到餐桌」後,下一波飲食新潮流的真正體現。菜單設計的邏輯需要完全翻轉。試著將一道蔬菜,例如烤椰菜花或甘筍,當作整頓飯的中心,然後思考如何用其他元素去襯托它的風味。

這意味著我們要學習新的烹飪技巧,去發掘蔬菜的無限潛能。透過烘烤、慢燉或輕微發酵,可以將蔬菜的甜味和複雜層次完全釋放出來,讓它們的風味變得跟肉類一樣豐富和令人滿足。至於肉類,則可以發揮其畫龍點睛的功效。用少量的煙肉爆香,為蔬菜增添油脂和鹹香;或者用雞骨熬製一鍋濃郁的高湯,作為穀物或麵食的基底。這種「全食材利用」的哲學也很重要,例如蘿蔔葉可以製成青醬,西蘭花莖可以切片快炒,這不僅減少浪費,也是對農夫心血的尊重。

在香港尋找「第三餐盤」的蹤跡

在香港,雖然「第三餐盤」這個名詞還未普及,但是它的精神早已在許多角落萌芽。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能找到它的蹤跡。

一些有遠見的餐廳,已經開始與本地有機農場合作,例如元朗的活機園(Zen Organic Farm)或大埔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將最新鮮的時令收成直接帶到餐桌上。他們的菜單往往以蔬菜為主導,肉類的份量不大,但製作精良。當你看到菜單上特別標明食材的來源農場時,這就是一個好信號。

除了高級餐廳,我們也可以在一些提倡素食或彈性素食的咖啡店和食肆,找到類似的理念。它們致力於將植物性飲食變得創意十足和美味可口。而定期舉辦的農夫市集,更是我們直接支持永續農業,與理念相近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連結的最佳平台。每一次有意識的消費選擇,都是在為香港的「第三餐盤」革命投下支持的一票,共同推動一個更健康、更美味的飲食未來。

「第三餐盤」的靈魂人物:Dan Barber 是誰?

談論「第三餐盤」這個革新性的飲食概念,就不能不提它的靈魂人物——Dan Barber。他不僅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世界級主廚,更是一位深刻影響著全球飲食文化的思想家,正是他,為繼「從產地到餐桌」後的下一波飲食新潮流,描繪出清晰的輪廓。

從星級主廚到飲食思想家

Dan Barber並非一般的廚師。他是紐約著名餐廳Blue Hill的主理人,更在Stone Barns農業中心將「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實踐到極致。然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敏銳地察覺到這種模式的內在局限。即使食材來源再優質、再在地,只要餐盤的結構依然以耗費大量資源的特定作物或肉類為中心,就無法真正實現可持續性。

於是,他放下廚刀,花了整整十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地,向頂尖的農夫、漁民、科學家與生態學者請教。他從一位追求極致風味的星級主廚,蛻變成一位深入探討食物系統根源的飲食思想家,目的只有一個:尋找一個能真正讓生態與美味共存的全新方案,一個讓人們的飲食選擇能回饋土地,而非單向索取的模式,也就是「第三餐盤」的核心精神——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

為何《第三餐盤》是一本必讀的飲食經典?

《第三餐盤》這本書,遠遠不止是一本食譜或飲食散文。它更像是一份宣言,一本引領未來飲食走向的啟蒙指南。書中,Dan Barber透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真實故事,帶領讀者重新思考「美味」的真正定義。他雄辯地證明,真正的頂級風味,並非僅僅來自廚師的巧手,而是根植於健康的土壤、多元的生態,以及一個完整且互相效力的農業系統。

閱讀這本書,你會獲得許多關於第三餐盤的心得。它徹底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觀念,將我們的視角從餐桌上的食物,延伸到其背後的土地、海洋與種子。它不僅回答了「我們該吃什麼」,更深入探討了「我們該如何與自然共存」這個根本問題。對於任何關心食物、環境與未來的讀者而言,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關於「第三餐盤」的常見問題 (FAQ)

「第三餐盤」與「從產地到餐桌」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會將「第三餐盤」跟近年流行的「從產地到餐桌」(Farm to Table) 混淆,它們聽起來很相似,但核心哲學卻有根本的不同。「從產地到餐桌」是一個很棒的進步,它讓我們開始關注食材的來源,選擇本地、時令並且友善環境的產品。不過,它的思考模式依然是:我想煮一塊牛扒,然後去找一塊最好的草飼牛扒。

「第三餐盤」則是繼「從產地到餐桌」後,下一波飲食新潮流的思考方向。它提出的問題完全不同,它問的不是「我想吃什麼?」,而是「這片土地需要我吃什麼,才能讓它變得更健康?」這是一個徹底的視角轉變。餐盤的主角不再必然是肉類,反而可能是那些能固氮養土的豆類、蔬菜或全穀物。肉類的角色,可能會變成提味的醬汁或配菜。所以,「從產地到餐桌」是在既有飲食框架內的改良,而「第三餐盤」則是對整個飲食系統的重新設計。

實踐「第三餐盤」是否意味著要完全放棄吃肉?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第三餐盤」的理念並不是鼓吹素食主義,而是提倡一種更符合生態平衡的飲食比例。在這個系統中,動物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牠們不是被圈養在工廠裡的蛋白質產品,而是整個農場生態系統的活躍成員。

想像一下,牛羊在休耕的田地上吃著覆蓋作物,牠們的排泄物成為了最天然的肥料,滋養了土壤,為下一季的蔬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這種「讓大自然接手」的循環模式,才能孕育出真正美味的食物。因此,實踐「第三餐盤」不是不吃肉,而是選擇食用來自這種永續系統的肉品,並且調整我們餐盤上的比例,讓蔬菜和穀物佔據中心位置,肉類則回到它應有的、更珍貴的位置上。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的飲食選擇真的能帶來影響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影響力比你想像中更大。我們每一次在街市或超市購物,其實都在為自己想要的食物系統投票。當越來越多人開始尋找並購買那些採用永續農法、能改善土壤健康的產品時,整個供應鏈就會感受到這股需求。

農夫會更有動力去轉用對環境更有利的耕作方式,因為市場會回報他們的努力。這就是「第三餐盤」理念中,「人類退場」的真正意義。它不是指人類消失,而是指我們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慾望,轉而支持一個由自然法則主導的食物系統。你的每一次選擇,都在為這個更美好的系統添磚加瓦,匯聚起來就是一股足以改變現狀的力量。

除了閱讀《第三餐盤》,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深入了解?

要深入理解這個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源頭開始。你可以去了解作者丹·巴伯 (Dan Barber) 以及他在紐約的餐廳「藍山餐廳」(Blue Hill at Stone Barns),那裡不僅是餐廳,更是一個實踐「第三餐盤」理念的農場與教育中心,是整個概念的活實驗室。

此外,觀看一些關於再生農業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或土壤健康的紀錄片,也能提供非常直觀的理解。在社交媒體上,可以追蹤一些致力於永續農業的廚師、農夫或組織,看看他們在世界各地是如何實踐的。當你有了更多了解後,不妨也開始分享自己的第三餐盤心得,與朋友交流,因為對話與分享,正是推動任何新潮流最有效的方式。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