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飲食指南:掌握3大低蛋白飲食法則,附完整低蛋白食物表與美味餐單
當被診斷患上腎臟病,面對飲食上的種種限制,尤其是「低蛋白飲食」,許多人或會感到困惑與無助。是否從此要與美食絕緣?蛋白質是否食得越少越好?其實,腎臟病飲食的關鍵並非「食得少」,而是「食得精明」。這份全面的腎臟病飲食指南,將為您拆解低蛋白飲食的迷思,深入淺出地歸納出必須掌握的「三大黃金法則」,教您如何攝取足夠熱量、選擇優質蛋白質,並精準計算每日所需份量。此外,本文附上詳盡的「低蛋白食物表」,從主食到應避免的食物清單,讓您採購時一目了然,更提供多款美味餐單及烹調秘訣,證明低蛋白飲食同樣可以色香味俱全。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策略,有效減輕腎臟負擔,延緩病情惡化,重拾生活品質。
為何腎臟病患者要採取低蛋白飲食?
認識低蛋白飲食:定義、目標與適用對象
什麼是低蛋白飲食?
當我們談及腎臟健康,飲食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其中,選擇合適的低蛋白食物,就是整個飲食策略的核心。低蛋白飲食並不是指完全不吃蛋白質,而是一種經過精密計算的治療性飲食方式。它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每日的蛋白質總攝取量,從而減少身體代謝蛋白質後產生的廢物。這就像是為辛勤工作的腎臟減輕負擔,讓它們可以不用那麼費力。一個規劃得宜的低蛋白餐單,能夠在提供足夠營養的同時,保護腎臟功能。
誰最需要低蛋白飲食?(特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
這種飲食方式並非人人適用,它主要是為特定健康狀況的人士而設。最需要執行低蛋白飲食的群體,就是尚未進入透析治療(洗腎)階段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當腎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時,醫生或營養師便會根據患者的狀況,建議開始進行低蛋白飲食。這是一個重要的治療部分,目標是延緩病情惡化,所以必須在專業指導下進行。
蛋白質與腎臟的關係:為何過多蛋白質是負擔?
蛋白質如何代謝成尿毒素
要明白為何要限制蛋白質,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它在體內的旅程。我們吃進身體的蛋白質,經過消化吸收後,會用來修補身體組織。但是,多餘的蛋白質會被身體代謝,然後產生含氮廢物,例如尿素氮。這些廢物需要經由腎臟過濾,最後隨尿液排出體外。健康的腎臟能夠輕鬆處理這些工作。但是,如果腎臟功能已經受損,過濾廢物的能力就會下降。結果就是這些含氮廢物會累積在血液中,形成所謂的「尿毒素」。
低蛋白飲食如何減輕腎臟負擔,延緩功能衰退
執行低蛋白飲食,就是從源頭減少含氮廢物的產生。當你攝取的蛋白質份量受到控制,身體需要處理的廢物自然就變少。這直接減輕了腎臟的過濾工作量,讓處於「過勞」狀態的腎臟得到喘息的機會。長遠來看,這種方式有助於保存剩餘的腎功能,減慢腎功能衰退的速度,是保護腎臟非常關鍵的一步。
執行低蛋白飲食的四大關鍵效益
一個設計完善的低蛋白餐,不只是一個飲食限制,它更能為身體帶來多個實質的好處。
改善尿毒症狀(如疲倦、噁心、皮膚搔癢)
當血液中的尿毒素濃度降低,許多由尿毒症引起的不適症狀,例如原因不明的疲倦感、食慾不振、噁心反胃,還有惱人的皮膚搔癢,都有機會得到明顯改善。身體感覺舒暢了,生活品質也會隨之提升。
減少蛋白尿,保護剩餘腎功能
蛋白尿(小便有泡沫)是腎臟損傷的一個警號,代表蛋白質從腎臟中流失。研究發現,過高的蛋白質攝取量可能會加劇蛋白尿的情況,進一步損害腎臟。採取低蛋白質食物為主的飲食,有助於降低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從而保護腎臟結構,盡力保留剩餘的功能。
延緩進入透析治療(洗腎)的時程
對於許多腎臟病患者而言,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多項臨床研究都證實,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嚴格執行個人化的低蛋白飲食,是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推遲需要開始洗腎時間點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之一。
穩定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酸性物質,同時許多高蛋白食物的磷含量也較高。當腎臟功能不佳時,調節身體的酸鹼度與移除多餘的磷質都會變得困難。限制蛋白質的攝取,有助於穩定體內的酸鹼平衡,並且能更容易地控制血磷水平,預防相關的併發症。
低蛋白飲食三大黃金法則:食得精明,而非食得少
執行低蛋白飲食,最常見的誤解就是以為單純「少吃」就可以。其實,真正的關鍵在於食得精明,而不是盲目地減少食量。要成功控制病情又不犧牲生活品質,就要掌握以下三大黃金法則,讓你輕鬆規劃每一頓低蛋白餐。
法則一:熱量要充足,避免身體自我消耗
熱量不足為何會產生更多毒素?拆解蛋白質異化作用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機器,需要燃料(熱量)才能運作。如果在低蛋白飲食中沒有攝取足夠的熱量,身體就會發出能量短缺的警號。這時候,身體會開始分解自身的肌肉組織來產生能量,這個過程稱為「蛋白質異化作用」。肌肉被分解後,同樣會產生含氮廢物,這不但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更會導致肌肉流失、體重下降及營養不良,與我們執行低蛋白飲食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攝取足夠熱量是低蛋白飲食的首要任務。
補充熱量的主要來源:善用「低氮澱粉」
要獲取充足熱量,同時又不增加蛋白質的負擔,聰明地選擇主食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善用「低氮澱粉」這類近乎不含蛋白質的低蛋白質食物。它們是補充熱量的最佳來源,例子包括冬粉、米粉、河粉、西米、藕粉、粉圓等。在設計你的低蛋白餐單時,可以將部分白飯換成這些低氮澱粉,既能吃得飽,又能有效控制蛋白質攝取。
增加熱量的烹調技巧:善用植物油
除了選擇對的食材,烹調方法也是增加熱量的好幫手。植物油,例如橄欖油、芥花籽油、粟米油等,是純粹的熱量來源,不含蛋白質、鈉或鉀。在烹調時,可以適度運用炒、煎、炸等方法,或者在拌菜、拌麵時加入少許植物油,都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熱量攝取,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運作。
法則二:重「質」不重「量」,學會分辨優質蛋白質
在限制蛋白質總量的同時,我們更要講究蛋白質的「品質」。身體對不同蛋白質的利用效率有所不同,選擇對的種類,才能讓每一克蛋白質都用在刀刃上。
什麼是高生物價蛋白質?身體最有效利用的選擇(動物性蛋白、黃豆製品)
高生物價蛋白質,可以理解為「優質蛋白質」。它們含有人體必需的完整胺基酸,身體的吸收利用率極高,能夠有效地用於修補身體組織,而且產生的含氮廢物較少。這類蛋白質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例如雞蛋、魚肉、瘦肉、家禽,還有植物性來源中的黃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
什麼是低生物價蛋白質?應減少的植物性蛋白質(五穀、乾豆類、麵筋)
相對而言,低生物價蛋白質就是「非優質蛋白質」。它們的必需胺基酸不完整,身體利用效率較低,容易產生較多含氮廢物,增加腎臟負擔。常見的例子包括五穀雜糧類、紅豆、綠豆等乾豆類,還有由麵粉製成的麵筋、烤麩等。在規劃低蛋白食物表時,應盡量減少這類食物的比例。
每日蛋白質攝取建議:至少2/3應來自高生物價來源
一個清晰的執行指引是,在每日限定的蛋白質攝取總量中,應確保至少有三分之二來自高生物價的優質蛋白質。這樣才能在最低的負擔下,為身體提供最有效的營養支持。
法則三:精準計算每日蛋白質攝取量
執行低蛋白飲食,不能單憑感覺,而是需要精準的計算,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每日建議攝取範圍:每公斤體重0.6至0.8克
一般而言,尚未進入透析治療的腎臟病患者,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建議控制在每公斤體重0.6至0.8克之間。舉例來說,一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應介乎36至48克。這個數字需要嚴格遵守,才能有效減輕腎臟的工作量。
為何個人化餐單至關重要?務必諮詢營養師
上面的建議攝取量只是一個通用範圍。每個人的病情階段、體重、活動量,還有是否合併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都不同,所需的蛋白質和熱量也大相徑庭。一個不合適的飲食計劃,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或其他併發症。因此,制定個人化的低蛋白餐單極其重要。你必須諮詢註冊營養師,讓他們根據你的最新身體狀況和抽血報告,為你量身設計一份安全又有效的飲食計劃。
營養師推薦:低蛋白食物選擇全攻略
掌握了低蛋白飲食的基本法則後,下一步就是學懂如何選擇合適的低蛋白食物。實際執行起來比想像中簡單,關鍵在於懂得分辨和替換。這份由營養師整理的完整攻略,會為你提供一份清晰的低蛋白食物表,讓你輕鬆規劃每一頓低蛋白餐,食得安心又美味。
低蛋白主食與澱粉類(首選推薦)
要有效控制蛋白質攝取,首先要從每日最大份量的主食著手。很多人忽略了米飯、麵條這些主食其實含有不少植物性蛋白質,累積起來的份量相當可觀。聰明的做法是選擇蛋白質含量極低,又能提供充足熱量的澱粉類食物。
低氮澱粉類(近乎零蛋白):冬粉、米粉、河粉、西米、藕粉、粉圓
這類食物被稱為「低氮澱粉」,它們幾乎不含蛋白質,是低蛋白飲食中最理想的熱量來源。在設計低蛋白餐單時,善用冬粉、米粉、河粉來取代部分主食,或者以西米、藕粉、粉圓製作點心,都能在不增加腎臟負擔的情況下,輕鬆補充身體所需能量。
主食選擇:為何白飯優於麵食?
在日常主食的選擇中,白飯是比麵食更好的選擇。主要原因是,以同等份量計算,由小麥製成的麵條、麵包,其蛋白質含量普遍高於白米飯。一碗白飯的蛋白質約為4克,但一碗麵的蛋白質可達8克。所以,選擇白飯能讓你更容易地將蛋白質的「配額」,留給營養價值更高的優質蛋白質食物。
H44: 特殊醫療食品:市售低蛋白米、低蛋白麵粉介紹
對於需要更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的人士,市面上有專為腎臟病患者設計的特殊醫療食品。例如低蛋白米和低蛋白麵粉,它們經過特殊處理,大幅降低了蛋白質含量。使用這些產品,不但能更精準地控制蛋白質攝取量,也能讓飲食有更多變化,可以製作低蛋白版本的麵包或麵條,提升生活品質。
優質蛋白質來源清單(適量選用)
低蛋白飲食並非完全不吃蛋白質,而是要「重質不重量」,在有限的份量內,選擇身體最能有效利用的「高生物價蛋白質」,以滿足身體基本需要,同時產生最少的代謝廢物。
H44: 動物性蛋白質:瘦肉、魚類、雞蛋、去皮家禽
新鮮的動物性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的最佳來源。選擇時應以瘦肉為主,例如豬柳、牛冧肉、魚柳和去皮的雞胸肉。雞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烹調前記得去除所有可見的脂肪和外皮,就能攝取到最純粹的優質蛋白。
H44: 植物性優質蛋白質:豆腐、豆漿等黃豆製品
在植物性食物中,黃豆及其製品(如板豆腐、豆漿)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其利用效率可媲美動物性蛋白質。對於想變換口味或素食者而言,黃豆製品是低蛋白質食物餐單中一個很好的補充。
低蛋白飲食應避開的食物(謹慎避開)
學會選擇對的食物很重要,懂得避開不合適的食物也同樣關鍵。以下幾類食物,在執行低蛋白飲食時應盡量減少或避免,以免增加身體負擔。
H44: 低生物價蛋白質食物:紅豆、綠豆、麵筋、烤麩
雖然紅豆、綠豆、麵筋、烤麩等都含有蛋白質,但它們屬於「低生物價蛋白質」。身體對這類蛋白質的利用率較低,代謝後會產生較多含氮廢物,直接加重腎臟的工作量。所以,應盡量避免食用,將珍貴的蛋白質攝取量留給優質蛋白質。
H44: 堅果與種子類:花生、瓜子、核桃、杏仁
堅果和種子類,例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雖然是健康的零食,但它們的蛋白質和磷含量都偏高。對於需要嚴格控制飲食的人士來說,最好是暫時避開,以免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
H44: 高磷食物:乳製品(鮮奶、芝士)、內臟類、加工食品
腎功能下降時,身體排出磷質的能力也會減弱。血液中磷質過高會引起皮膚搔癢、骨骼病變等問題。因此,除了蛋白質,也要注意食物的含磷量。乳製品(如鮮奶、芝士、乳酪)、動物內臟(如豬肝、雞腎)以及各類加工食品(如香腸、肉丸、汽水),都是典型的高磷食物,應該謹慎避開。
低蛋白餐單美味秘訣:告別單調乏味
很多人覺得準備低蛋白食物,就等於要告別美食,餐餐都淡而無味。其實只要花點心思,掌握一些小秘訣,你的低蛋白餐單一樣可以色香味俱全。以下會分享幾個簡單方法,讓你的低蛋白餐變得不再單調,輕鬆享受每一餐。
善用天然辛香料,取代高鈉調味品
控制鈉質攝取是腎臟病飲食的重要一環。與其依賴豉油、鹽或現成的調味醬料,不如轉用天然的辛香料。它們不但能為食物增添風味,而且不會為身體帶來額外負擔。
提鮮香料:蔥、薑、蒜、洋蔥、番茄、香菇
蔥、薑、蒜、洋蔥是中式料理的靈魂,爆香後能帶出濃郁香氣。番茄的天然酸甜味非常開胃,而曬乾的香菇則有獨特的甘醇鮮味,用來煮湯或燜燉都十分適合。善用這些基本食材,就能為菜式打好美味基礎。
增添風味層次:檸檬汁、白醋、香草、胡椒
想讓味道更有層次,酸味是很好的幫手。在菜式中加入少許檸檬汁或白醋,可以提升食物的鮮味,減少對鹽分的需求。另外,西式的香草(例如番茜、迷迭香)和黑白胡椒碎,也能帶來不同的香氣,讓簡單的低蛋白質食物變得不再平凡。
烹調技巧大公開:煮出可口低蛋白餐
除了調味,烹調方法也是決定味道的關鍵。以下介紹兩種實用技巧,讓你的低蛋白餐更吸引。
增加香氣的烹調法:以植物油快炒、香煎
利用植物油進行快炒或香煎,可以透過高溫產生「鑊氣」和焦香,大大提升蔬菜和主食的香氣。這個方法同時能增加熱量攝取,符合低蛋白飲食需要充足熱量的原則。
製作高熱量低蛋白點心:糖醋藕粉、果汁西米露
想在正餐之間補充熱量,可以自製一些簡單點心。例如將藕粉用熱水沖開,加入少許糖和白醋,就成了開胃的糖醋藕粉。或者將煮好的西米露配上新鮮果汁,既美味又能提供能量。這些都是很好的高熱量低蛋白質食物選擇。
簡易低蛋白食譜示範
看完理論,不如看看實際操作。這裡提供兩個簡單的低蛋白食譜,讓你輕鬆上手,豐富你的低蛋白食物表。
食譜一:什錦蔬菜炒河粉
食材:
河粉 一份
高麗菜、紅蘿蔔、洋蔥、青椒 切絲,適量
蒜末 少許
植物油 一湯匙
調味料:少量鹽、胡椒粉、白醋
做法:
1. 熱鍋下油,爆香蒜末及洋蔥絲。
2. 加入紅蘿蔔絲、高麗菜絲、青椒絲,快炒至軟身。
3. 放入河粉,用筷子輕輕撥散,與蔬菜拌勻。
4. 加入調味料拌炒均勻,即可上碟。
食譜二:香煎低蛋白蔬菜餅
食材:
低筋麵粉或低蛋白麵粉 適量
高麗菜、粟米粒、紅蘿蔔絲 適量
水 適量
植物油 少許
調味料:胡椒粉、香草碎
做法:
1. 將所有蔬菜與麵粉混合,逐少加水,攪拌成濃稠的麵糊。
2. 加入胡椒粉和香草碎調味。
3. 在平底鍋中掃上薄薄一層油,用湯匙舀入麵糊,鋪成小圓餅狀。
4. 以中小火將兩面煎至金黃熟透,即可享用。
低蛋白飲食生活實踐:外食與備餐攻略
要成功執行低蛋白飲食,除了掌握各種低蛋白食物的選擇,學懂在外用餐及日常備餐的技巧亦是關鍵。將低蛋白飲食融入生活並非難事,只要花點心思,無論是外食或自煮,都可以輕鬆準備美味的低蛋白餐,讓飲食控制變得更簡單和持久。
外食族生存指南:如何在餐廳點餐?
外出用餐是生活常態,即使需要控制蛋白質,也不代表要放棄社交和外出吃飯的樂趣。掌握以下在不同餐廳的點餐技巧,你便能應付自如。
麵店/粥店:選擇米粉、河粉或白粥,避開麵條與肉燥
在麵店或粥店,主食的選擇十分重要。應優先選擇由米漿製成的米粉、河粉或粿條,它們的蛋白質含量遠低於由麵粉製成的麵條、伊麵或水餃皮。點一碗湯河粉或炒米粉是不錯的選擇。假如想吃粥,應選擇不含肉類的白粥或蔬菜粥底,再自行搭配少量優質蛋白質配菜。同時,要避免加入肉燥、炸菜或腩汁等高鈉、高蛋白的調味。
自助餐/快餐店:挑選原則與避開陷阱(如勾芡、加工品)
自助餐或快餐店的菜式多樣,給予我們很大的彈性。挑選菜餚時,首要原則是「原型食物優先」。盡量選擇清蒸、快炒或白灼的菜式,例如蒸魚、炒時蔬和白飯。你需要特別留意一些隱藏的陷阱,例如芡汁通常含有太白粉和高鈉調味料,應盡量避免淋在飯上。此外,各種加工品如香腸、午餐肉、魚蛋和肉丸,不僅蛋白質品質較差,磷和鈉的含量亦非常高,應該直接避開。
火鍋場合:湯底、食材與醬料的選擇技巧
與親友打邊爐是樂事,只要懂得選擇,一樣可以放心享用。湯底方面,應選擇清淡的蔬菜湯、昆布湯或清水湯底,避免濃郁的豬骨湯、沙嗲鍋或麻辣鍋。食材應以大量的蔬菜為主,例如紹菜、生菜、冬瓜等,並搭配冬粉、芋絲等低氮澱粉作主食。肉類方面,應按營養師建議的份量,選擇新鮮的瘦肉片或魚片,避開貢丸、餃子等加工火鍋配料。醬料是致肥和高鈉的元兇,建議以蔥、蒜、辣椒、白醋和少量醬油自行調配,取代現成的沙茶醬或麻醬。
一日低蛋白餐單範例
為了讓你對低蛋白質食物的搭配更有概念,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一日低蛋白餐單範例。請記得,這只是一個參考,實際份量應根據你的營養師建議作個人化調整。
早餐建議:低蛋白米粥配少量魚鬆及蔬菜
以低蛋白米或白米煮成稀粥,搭配一小撮魚鬆提味,再加入一些切碎的灼熟蔬菜(如菜心、小棠菜),便是一頓溫暖又有營養的早餐。
午餐建議:白飯、清炒時蔬、一份手掌大小的蒸魚
午餐可以準備一碗白飯,配上一碟用蒜蓉清炒的時令蔬菜,再加一份約手掌心大小的清蒸魚。蒸魚時可以放上薑絲和蔥絲,淋上少量熟油和醬油,既簡單又美味。
晚餐建議:蔬菜炒冬粉配一份去皮雞肉
晚餐可以選擇冬粉作為主食。將冬粉泡軟後,與椰菜、紅蘿蔔絲、洋蔥等蔬菜一同快炒,既能增加飽足感又能補充熱量。蛋白質方面,可搭配一份白切或蒸煮的去皮雞肉。
點心建議:自製西米露或低蛋白餅乾
在兩餐之間如果感到飢餓,可以準備一些低蛋白點心。用西米、少量糖和水果粒煮成西米露,是補充熱量的好選擇。市面上亦有專為腎臟病患者設計的低蛋白餅乾,方便攜帶和食用。
低蛋白飲食常見問題(FAQ)
剛開始接觸有關低蛋白食物的資訊時,心中總會浮現不少疑問。我們整理了幾個在設計低蛋白餐單時的常見問題,希望可以為你解答。
實行低蛋白飲食是否代表完全不能吃肉?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實行低蛋白飲食的重點是「重質不重量」,而非完全戒絕某類食物。肉、魚、蛋這些動物性蛋白質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身體可以很有效地利用它們,所以它們是你蛋白質攝取的重要來源。你需要做的,是根據營養師的建議,精準控制每日的份量,而不是完全不吃肉。重點是要在限定的份量內,選擇對的種類。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攝取了足夠的熱量?
一個最直接的指標就是體重變化。執行低蛋白飲食時,熱量必須充足,這樣才能避免身體分解自身的肌肉來產生能量。你可以固定每週在同一時間、穿著類似衣物,用同一個體重計量度體重。如果體重持續穩定,就代表熱量攝取大致足夠。如果體重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持續下降,這就是一個警號,你應該主動聯絡你的營養師,檢視並調整你的低蛋白餐。
除了米飯和冬粉,還有哪些方便的低蛋白主食?
除了白飯和冬粉,其實還有很多方便又美味的低蛋白質食物選擇。你可以多利用「低氮澱粉」來作為主食或補充熱量。例如米粉、河粉、金邊粉、西米、藕粉和粉圓(珍珠)都是非常好的選擇。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所以能提供熱量,而且它們的蛋白質含量極低,讓你可以輕鬆變化餐單,不用局限於單一的低蛋白食物表。
嘴饞想吃零食怎麼辦?有適合的低蛋白選擇嗎?
當然有。想吃零食時,關鍵是選擇正確的低蛋白食物。市面上的零食,例如堅果、薯片、朱古力或奶類製品,通常含有較高的蛋白質、磷質或鉀質,所以不太適合。你可以考慮自己動手製作一些低蛋白點心,例如清甜的西米露、糖水藕粉羹,或者用市售的低蛋白麵粉製作餅乾。這些都是解饞的好選擇,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不會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
長期執行低蛋白飲食會否導致營養不良?
一個設計周全並在專業指導下執行的低蛋白飲食,並不會導致營養不良。它的目標是精準地提供身體所需的最低、最優質的蛋白質,同時確保你有足夠的熱量。所以,整個飲食計劃的重點在於「精準」和「均衡」。這也是為什麼你需要定期諮詢營養師,他們會根據你的驗血報告和身體狀況,為你量身訂造個人化的低蛋白餐單,確保你在減輕腎臟負擔的同時,獲得全面的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