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氧正常不代表無事!慎防「使用呼吸輔助肌」致命警號,圖解8大體徵及緊急應對三部曲

當您或家人的血氧儀,顯示血氧飽和度 (SpO2) 讀數處於97%以上的正常水平時,或許會放下心頭大石。然而,若對方呼吸時顯得異常費力,這份安心感可能潛藏致命危機。這個經常被忽略的警號,正是「使用呼吸輔助肌」——身體為維持表面正常的血氧數字,而作出極度費力的代償行為,是呼吸系統瀕臨衰竭的明確先兆。

本文將徹底拆解儀器數字背後的迷思,透過圖文並茂的方式,教您準確辨識頸、肩、胸部出現的8大危急體徵,並提供清晰的緊急應對三部曲。學會辨識這個無聲的求救信號,比單純信賴一個數字更為重要,它可能是在呼吸衰竭發生前,為您和摯愛爭取黃金救援時間的關鍵。

拆解警號:血氧正常不代表安全?解構「使用呼吸輔助肌」的隱藏危機

當家人呼吸不順時,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拿出家用的血氧儀夾在手指上,看到數字顯示95%以上便鬆一口氣。但是,單純依賴這個數字,可能會錯過身體發出的危急求救信號,特別是當觀察到患者正在使用呼吸輔助肌時,情況可能遠比儀器數字所呈現的嚴重。

破除儀器迷思:為何血氧飽和度 (SpO2) 正常仍需警惕?

血氧飽和度 (SpO2) 這個數字,反映的是血液中紅血球與氧氣結合的百分比,但它無法告訴我們身體為了維持這個數字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在呼吸系統出現問題的初期,身體會啟動強大的代償機制,拼命工作以維持血液中的氧氣水平正常。

「走路與負重」比喻:深入淺出理解呼吸代償機制

我們可以將正常的呼吸想像成輕鬆地散步。現在,假設你的肺部因感染而出現問題,就像突然要在背上扛起一個沉重的背包。為了維持原來的行走速度(即維持正常的血氧水平),你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快腳步、加大步伐,甚至要動用全身的力量去前進。雖然你短時間內還能跟上隊伍,但這個過程極度辛苦,而且不可能持久。同樣道理,當呼吸變得困難時,身體會自動加快呼吸頻率、加深呼吸力度,來彌補肺部功能的不足。

生理學原理:身體優先消耗能量以維持血氧,辛苦的狀態比數字更重要

人體生理設計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大腦和心臟等重要器官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所以,身體會不惜動用大量能量,徵召額外的肌肉去完成呼吸,務求令血氧數字維持在正常水平。因此,當你看到一個人呼吸得非常吃力,即使他的血氧儀顯示正常,這其實是一個更早、更關鍵的警號。這代表他的身體已經在「扛著重物」奮力前行,正處於崩潰的邊緣。辛苦的狀態,比冰冷的數字更能反映真實的危機。

關鍵警號:為何「使用呼吸輔助肌」代表呼吸功 (Work of Breathing) 大幅增加?

當我們觀察到一個人呼吸使用輔助肌時,這正是上述「扛重物」狀態最直觀的證據。這個體徵直接說明了患者的「呼吸功」已經去到一個危險的水平。

何謂呼吸功:呼吸肌肉為完成一次呼吸所做的功

「呼吸功」 (Work of Breathing) 指的是呼吸肌肉群為了吸入和呼出空氣所需要付出的能量。在平靜狀態下,呼吸是一個非常節省能量的過程,我們幾乎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但是,當呼吸系統遇上阻力或功能下降,身體就需要花費比平時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力氣去完成同一個動作,這就是呼吸功的增加。

緊急代償:主要呼吸肌不勝負荷,啟動輔助肌群的意義

我們日常呼吸主要依賴橫膈膜和肋間肌。當這些主要肌肉已經無法應付身體對氧氣的需求時,身體就會啟動緊急應變方案,徵召位於頸部、肩膀和胸部的「輔助肌群」加入工作。這些肌肉本來的職責並非呼吸,它們的介入代表主要呼吸肌已經超時工作、瀕臨極限。這是一個無法持久的緊急代償狀態,一旦這些輔助肌肉也因疲勞而衰竭,呼吸就會迅速崩潰。

【視覺化辨識指南】如何準確識別「使用呼吸輔助肌」的客觀體徵?

要判斷家人是否正在「使用呼吸輔助肌」,其實不需要複雜的儀器,只需要你細心觀察。這些身體訊號就像是呼吸系統發出的求救燈號,一旦學會辨認,就能及早察覺潛在的危險。接下來,我們由上至下,一步步教你如何觀察這些關鍵的客觀體徵。

觀察重點一:頸部肌肉的異常收縮

正常平靜呼吸時,頸部應該是放鬆的。如果呼吸變得費力,頸部肌肉就會被徵召上陣,這是最先也最容易觀察到的線索之一。

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明顯繃緊

請對方將頭部稍微轉向一側,你會見到一條從耳後延伸至鎖骨的肌肉,這就是胸鎖乳突肌。當呼吸使用輔助肌時,這條肌肉在吸氣時會變得像一條繃緊的繩索,清晰可見,隨著每一次吸氣而凸起,然後在呼氣時稍微放鬆。

斜角肌 (Scalenes) 緊張,頸部顯得費力

斜角肌位於頸部更深層的兩側。當它們被用來輔助呼吸時,雖然不如胸鎖乳突肌那樣明顯凸出,但你會觀察到整個頸部側面看起來非常緊張,好像每一次吸氣都在用力將整個胸廓向上提起,給人一種頸部異常用力的感覺。

觀察重點二:肩膀與鎖骨周邊的凹陷

當身體需要產生更強大的負壓來吸入空氣時,壓力會大得讓胸腔入口處較軟的組織向內凹陷。這些凹陷是呼吸極度費力的明確指標。

鎖骨上窩凹陷 (Supraclavicular Retraction)

觀察鎖骨上方、頸部根部的那個小坑。在呼吸窘迫時,每一次吸氣,這個位置都會明顯地向下凹陷,形成一個短暫的小窩。

胸骨上窩凹陷 (Suprasternal Retraction)

視線稍微下移,來到頸部正下方、兩條鎖骨交界處上方的那個軟組織區域。如果這個位置在吸氣時也出現明顯的凹陷,這同樣是呼吸費力的重要體徵。

肩膀聳起 (Shoulder Shrugging)

留意對方的肩膀活動。如果每一次吸氣,他都不自覺地將肩膀向上提起,做出類似「聳肩」的動作,這代表他正試圖利用肩頸部的肌肉去擴張胸腔,這是一種相當耗力的呼吸方式。

觀察重點三:胸壁的異常活動

胸壁的變化直接反映了肺部擴張的困難程度。

肋間隙凹陷 (Intercostal Retractions)

請對方除去上衣,觀察他的肋骨。如果每一次吸氣時,肋骨與肋骨之間的皮膚和肌肉都明顯向內凹陷,你甚至能看到一條條肋骨的輪廓變得異常清晰,這便是肋間隙凹陷,代表主要呼吸肌肉已近乎筋疲力盡。

其他必須留意的伴隨體徵

除了肌肉和骨骼的變化,還有一些細微的體徵同樣不容忽視,它們往往伴隨著嚴重的呼吸困難。

鼻翼煽動 (Nasal Flaring)

觀察鼻孔的變化。在吸氣時,鼻翼會不自主地向外擴張,這是身體為了減少空氣阻力、讓更多空氣進入的本能反應。這個現象在兒童身上尤其常見且重要。

幼兒特有的胸腹矛盾呼吸 (Seesaw Breathing)

這個體徵主要出現在嬰幼兒身上,是極度危險的訊號。觀察時會發現,幼兒吸氣時胸腔不但沒有擴張,反而凹陷下去,而腹部則異常凸起;呼氣時則相反。胸部與腹部的起伏就像蹺蹺板一樣,此起彼落,這代表幼兒的橫膈膜已經極度疲勞,呼吸效率極低。

呼吸肌運作剖析:正常呼吸 vs. 使用呼吸輔助肌的根本區別

要準確辨識身體的警號,我們首先要了解呼吸這件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背後其實有兩套截然不同的運作模式。一套是輕鬆高效的「日常模式」,另一套則是高耗能的「緊急模式」。當你觀察到家人 使用呼吸輔助肌 時,就代表身體已經啟動了後者。

正常寧靜呼吸的主角:橫膈膜與肋間外肌

在我們平靜地坐著看書或工作時,呼吸是一件毫不費力的事情。這全賴我們身體內兩組主要的呼吸肌肉,它們就像一對合作無間的夥伴,默默地完成每一次的氣體交換。

橫膈膜的角色:主要的吸氣肌肉

橫膈膜是我們最重要的吸氣肌肉,它像一把降落傘一樣分隔著我們的胸腔和腹腔。當我們吸氣時,這把「降落傘」會收縮並向下降,增加了胸腔的垂直空間。這個動作會製造出負壓,讓空氣自然地流入肺部。可以說,我們每一次輕鬆的吸氣,橫膈膜都扮演著絕對的主角。

肋間外肌的角色:輔助擴張胸廓

橫膈膜並不是單獨作戰,它的好拍檔是肋間外肌。這些肌肉分佈在我們的肋骨之間,吸氣時它們會收縮,將整個胸廓向上、向外提起。這個動作有點像提起水桶的把手,有效地擴張了胸腔的闊度和深度,讓肺部有更多空間去擴張,吸入更多空氣。

平靜呼氣:一個無需肌肉主動發力的被動過程

有趣的是,在平靜狀態下,呼氣是一個非常「節能」的過程。當吸氣結束後,橫膈膜和肋間外肌會自然放鬆,胸廓因其自身的彈性而回縮。這個回縮的動作會壓縮肺部,將裡面的空氣像擠壓氣球一樣排出去,完全不需要肌肉主動發力。

當身體拉響警報:為何需要徵召輔助肌群?

當身體遇上呼吸挑戰時,例如哮喘急性發作、嚴重肺炎或異物哽塞,單靠橫膈膜和肋間外肌這對「常規部隊」可能已不足以應付。為了吸入足夠的氧氣,身體便會拉響警報,緊急徵召「特種部隊」——也就是我們的呼吸輔助肌群。

吸氣輔助肌的功用:在呼吸困難時緊急擴張胸廓

這些輔助肌群的唯一任務,就是在主要呼吸肌不勝負荷時,用盡一切方法去擴張胸廓。它們會更強力、更大幅度地拉扯肋骨和鎖骨,以求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為肺部創造多一點點的吸氣空間。這種 呼吸使用輔助肌 的狀態,是身體在掙扎求存的明確表現。

主要吸氣輔助肌群:胸鎖乳突肌、斜角肌、胸小肌等

這些「特種部隊」平時各有各的職責,但在呼吸困難時會被徵召。它們主要包括位於頸部兩側,當你轉頭時會突出的胸鎖乳突肌;深藏在頸部,連接頸椎與肋骨的斜角肌;以及位於胸部上方的胸小肌等。當你看到這些部位的肌肉在吸氣時明顯繃緊或導致皮膚凹陷,這就是身體在動員它們的證據。

能量消耗警號:使用輔助肌是無法持久的代償行為

我們必須明白,使用呼吸輔助肌 是一種極度消耗能量的代償行為。我們可以將正常呼吸比作輕鬆散步,而動用輔助肌的呼吸則像是百米衝刺。你可以短暫衝刺,但身體絕對無法長時間維持這種高強度的運作模式。當這些肌肉因過勞而疲乏時,呼吸就會迅速惡化,甚至走向衰竭,這也是為何它是一個必須即時處理的危險警號。

臨床重要性:為何「使用呼吸輔助肌」是必須立即處理的醫療警號?

從「呼吸窘迫」到「呼吸衰竭」的危險進程

「使用呼吸輔助肌」是呼吸窘迫 (Respiratory Distress) 的明確標誌

當你觀察到一個人需要使用呼吸輔助肌時,這不單純是「呼吸得比較用力」,而是一個明確的醫學警號,代表身體正處於「呼吸窘迫」的狀態。可以想像,主要的呼吸肌肉(橫膈膜)就像是負責日常運作的員工,而輔助肌則是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被召集的後備部隊。一旦需要動用後備部隊,就說明日常員工已經無法應付當前的呼吸需求,身體正消耗著巨大的能量,來勉強維持足夠的氣體交換。

若肌肉疲勞衰竭,將演變為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

這種額外的努力是有極限的。輔助肌群並非為長時間高強度工作而設計,當它們因過度勞損而疲乏時,呼吸的深度和效率便會急劇下降。身體再也無法透過加倍努力來彌補,這時血液中的氧氣會開始下降,二氧化碳會不斷累積,情況便會從「呼吸窘迫」惡化為更危險的「呼吸衰竭」。簡單來說,呼吸衰竭就是身體的代償機制崩潰了,這是一個足以致命的緊急狀況。

導致使用呼吸輔助肌的常見病因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迫使身體的呼吸系統進入這種極端狀態,需要呼吸使用輔助肌來維持運作呢?原因可以大致分為幾類。

呼吸道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急性加重、異物梗塞

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出了問題。例如,哮喘發作時,氣管收窄令空氣難以通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時,氣道亦會發炎和收窄。若有異物(例如食物)意外卡在喉嚨或氣管,也會造成嚴重的氣道梗塞,這些情況都會迫使身體極度費力地吸氣。

肺部實質問題:嚴重肺炎、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

有時候問題不在通道,而在於負責氣體交換的肺部組織本身。嚴重的肺炎會使肺泡充滿發炎物質和液體,阻礙氧氣交換。肺水腫(俗稱肺積水)則是肺泡被體液淹沒。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 是一種嚴重的肺部發炎反應,這些都會大幅增加呼吸的難度。

其他系統性問題:心臟衰竭、嚴重代謝性酸中毒

呼吸系統的問題,有時根源並不在肺部,而是身體其他系統發出的求救信號。例如,嚴重心臟衰竭會導致血液無法有效泵出,使液體倒灌回肺部,引起呼吸困難。另外,像嚴重糖尿病酮酸中毒等引起的代謝性酸中毒,身體會試圖透過快速深呼吸來排出體內過多的酸性物質,這種費力的呼吸模式同樣需要動用輔助肌。

【緊急應對清單】觀察到家人使用呼吸輔助肌時的行動三部曲

當你發現家人出現使用呼吸輔助肌的狀況,這是一個清晰的警號,代表他正處於呼吸窘迫的狀態。此刻,清晰的頭腦和果斷的行動至關重要。以下這套行動三部曲,是一個專為緊急情況設計的流程,助你在分秒必爭的時刻,為家人提供最有效的支援。

第一步:保持冷靜,協助患者採取最省力的姿勢

面對緊急情況,首要任務是穩住自己的心神,因為你的鎮定能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然後,立即協助患者調整至一個能減輕呼吸負擔的姿勢。

採用三腳架姿勢 (Tripod Position),身體微向前傾

請引導患者坐下,雙腳平放於地。然後讓他的身體微微向前傾,並將雙手或手肘支撐在膝蓋或桌面上。這個姿勢能夠借助地心吸力,讓橫膈膜下沉,為肺部創造最大的擴張空間,從而稍微舒緩吸氣的困難。

解除任何緊束頸部或胸部的衣物

立即解開患者的衣領鈕扣、領帶、頸巾或任何緊身的胸圍。這些束縛會直接限制胸廓的活動範圍,移除它們可以即時減少呼吸的物理阻力,讓每一次呼吸都更有效率。

第二步:立即求助,並向救援人員準確描述關鍵觀察

這是一個需要專業醫療介入的緊急狀況,絕不能延誤。清晰的溝通能讓救援人員更快掌握情況的嚴重性。

清晰指引應撥打的緊急求助電話 (如:999)

在香港,請立即撥打999緊急求助電話,清楚說明你需要救護車服務。這是整個應對流程中最關鍵的一步。

提供溝通範本:「你好,我家人呼吸好困難,見到佢條頸同心口肌肉吸氣時凹陷得好犀利。」

在電話中,使用客觀的描述遠比單純說「他很不舒服」來得有效。這個溝通範本直接指出了呼吸的費力程度,以及呼吸使用輔助肌的具體體徵(頸部與胸口肌肉凹陷),讓接線人員能準確判斷情況的緊急級別,並預先通知救護團隊。

第三步:準備關鍵資訊,為醫護爭取黃金救治時間

在等待救護車到達的空檔,你可以準備一些關鍵資料,這些資訊能幫助醫護人員在抵達後迅速作出判斷,為治療爭取寶貴時間。

準備簡要病史(如哮喘、心臟病)

快速回想或尋找患者是否有長期病患記錄,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心臟衰竭等。如果可以,將他日常服用的藥物或病歷卡準備好,放在當眼處。

記錄症狀開始時間及伴隨症狀(如發燒、咳嗽、胸痛)

嘗試記下呼吸困難是從何時開始的,是突然發生還是逐漸加劇。同時,留意是否有其他症狀,例如發高燒、劇烈咳嗽、胸口疼痛或嘴唇發紫等。將這些觀察點簡單記下,可以為醫護人員提供一個完整的臨床圖像。

關於使用呼吸輔助肌的常見問題 (FAQ)

兒童使用呼吸輔助肌是否比成人更危險?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兒童出現使用呼吸輔助肌的情況,確實需要我們給予更高的警覺。雖然這個體徵對任何年齡層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號,但在兒童身上,它往往意味著病情惡化的速度可能更快,情況也更加危急。

原因主要有幾方面。第一,兒童的生理儲備遠不及成人。他們的呼吸肌肉力量較弱,而且更容易疲勞。當呼吸系統遇上難題,例如感染或哮喘發作,他們的身體可能很快就會因為過度用力呼吸而耗盡能量,從而迅速由呼吸窘迫演變成呼吸衰竭。

第二,兒童的呼吸道相對狹窄。即使是輕微的發炎腫脹或分泌物增多,都可能對他們的呼吸造成嚴重阻礙。因此,他們需要付出不成比例的力氣去維持氣道暢通。觀察幼兒時,除了頸部和胸骨的凹陷外,也要特別留意鼻翼有沒有煽動或出現胸腹矛盾呼吸(吸氣時胸部凹陷,腹部卻凸起),這些都是兒科急症中非常關鍵的警號。

劇烈運動後的大力喘氣,算是使用呼吸輔助肌嗎?

很多人都會將運動後的氣喘與我們討論的警號混淆,這個問題釐清了兩者的關鍵分別。答案是,劇烈運動時,我們的身體確實會動用到一些呼吸輔助肌,但這與疾病狀態下的呼吸使用輔助肌有本質上的不同。

在劇烈運動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為了滿足這個需求,呼吸系統必須加快、加深呼吸,這時候徵召頸部和肩膀的肌肉來輔助擴張胸廓,是一種完全正常而且有效率的生理反應。這個過程是暫時性的,一旦運動停止,身體休息一會兒後,呼吸就會逐漸回復平靜。

關鍵的分別在於「情境」。運動時的費力呼吸,是身體對應高強度活動的主動調節。然而,我們需要警惕的「使用呼吸輔助肌」,是指一個人在休息、靜止或只進行輕微活動時,仍然需要費盡力氣去呼吸。這種情況反映了身體在基礎狀態下,其主要呼吸肌肉(如橫膈膜)已經無法應付基本的氧氣需求,顯示身體正處於一個不正常的病理狀態,這才是需要立刻尋求醫療協助的警號。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