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肉類攝取量食幾多?營養師教你5大必學貼士 告別飲食估估下

許多人都知道攝取足夠蛋白質對健康至關重要,但回到日常餐桌上,面對「每日應食多少肉?」這個問題,卻總是感到困惑。究竟一份肉有多大?午餐的雞扒會否超標?這些飲食上的「估估下」,往往讓我們難以實踐均衡飲食。想告別這種模糊不清的飲食方式?今次我們請來營養師,由淺入深教你5大必學貼士,從簡單易用的「手掌測量法」、選擇優質蛋白質的「紅綠燈」法則,到為不同族群度身訂造的攝取指南,助你輕鬆掌握每日所需份量,從此精準管理自己的健康。

如何定義「一份肉」?告別飲食估估下

要準確掌握每日肉類攝取量,第一步就是學會如何定義「一份肉」。我們經常聽到營養師建議每天應攝取多少「份」蛋白質,但這個「份」字聽起來很抽象,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入手。

其實,一份肉有一個很清晰的標準。一般而言,一份肉大約等於40克生肉,即是街市常說的一両肉。當肉類煮熟後,因為水分流失,一份的重量大約是30克。如果家中沒有食物磅,你可以利用一些日常物件來幫助記憶。一份煮熟的肉,大小就好像一個乒乓球或者一隻麻雀牌,這個方法簡單又直接。

這個「一份」的概念,不單單適用於紅肉或家禽。它是一個計算蛋白質的基礎單位,可以靈活換算成其他食物。例如,一隻中型雞蛋、四分一磚的硬豆腐、或者三隻中蝦,都大約等於一份蛋白質的份量。學會了這個基本的換算方法,以後規劃每天的飲食就變得輕鬆簡單,不再需要憑感覺猜測。

「手掌測量法」:輕鬆掌握每日蛋白質攝取量

談到每日的肉類攝取量,很多人都會覺得頭痛,如果家中沒有食物磅,要準確計算每天肉類攝取量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其實,你有一個隨身攜帶的絕佳測量工具,就是你自己的手掌。這個「手掌測量法」非常簡單,可以幫助你輕鬆估算每餐的蛋白質份量。

方法很直接。攤開你的手掌,不計算手指的部分,掌心的大小和厚度,就大約等於一份你在一餐中建議攝取的肉類份量。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它能自動配合你的體型。一般來說,體型較小的女士,一隻手掌大約代表3份蛋白質。身型較高䠷的女士或偏瘦的男士,手掌則約等於4份蛋白質。至於高大健壯的男士,一隻手掌就可能代表5份蛋白質。

那麼,一整天的每日肉類攝取量應該如何控制?一個簡單的原則是,每天吃的肉類總量,不要超過自己兩個手掌攤開的大小。這裡說的一份蛋白質,大約等於一隻雞蛋,或者四分一磚硬豆腐的大小,可以提供約7克蛋白質。所以,這個方法不單適用於計算肉類,也可以應用在其他蛋白質食物上。

掌握了這個方法,你就可以告別憑感覺猜測份量的日子。無論是外出用餐還是自己下廚,都能對自己的蛋白質攝取量有個清晰的概念,讓健康飲食變得更簡單直接。

點揀優質蛋白質?跟住「紅綠燈」飲食法則

了解如何計算肉類攝取量只是第一步,懂得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才是健康的關鍵。其實蛋白質世界都有「好壞」之分,有些選擇能為身體帶來最大益處,有些卻可能暗藏健康陷阱。想輕鬆分辨,不妨參考營養師推薦的「紅綠燈」飲食法則,以後買餸煮飯就一目了然。

綠燈食物:放心選擇的優質蛋白質

「綠燈」代表可以優先、放心食用的食物。它們是優質蛋白質的最佳來源,通常脂肪含量較低,特別是飽和脂肪。在規劃你的每天肉類攝取量時,應以它們作為主角。

  • 豆類及豆製品:黃豆、黑豆、毛豆、豆腐、無糖豆漿等,是植物性蛋白質的首選,不含膽固醇,而且富含膳食纖維。
  • 魚類及海鮮:大部分魚類,特別是三文魚、鯖魚、沙甸魚,不僅有豐富蛋白質,更有益心血管健康的Omega-3脂肪酸。蝦、蜆、蠔等海產也是低脂的好選擇。
  • 去皮家禽:雞胸肉、雞柳、火雞肉等,是經典的低脂高蛋白代表。
  • 雞蛋:雞蛋是營養完整的蛋白質來源,方便又經濟。

黃燈食物:適量食用的蛋白質

「黃燈」食物本身並非不好,它們同樣含有豐富的營養,但可能脂肪含量稍高,或者需要注意食用份量。在規劃每日肉類攝取量時,可以適量納入,但不需要餐餐都食。

  • 瘦紅肉:例如牛𦟌、西冷牛扒、豬柳、豬𦟌等部位。紅肉富含鐵質與維他命B12,有助預防貧血。不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每星期熟紅肉的攝取量應不多於500克(約等於煮熟後13両)。
  • 家禽(連皮):雞脾、鴨肉等部位,雖然肉質嫩滑,但皮下脂肪較多,建議烹煮後去皮食用。
  • 高脂魚類:例如鰻魚、油分較多的魚腩部位,雖然富含健康油脂,但熱量相對較高,需要控制份量。

紅燈食物:需要留神的蛋白質陷阱

見到「紅燈」就要停一停,想一想。這類食物通常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鈉質或添加劑,長期過量食用會對健康構成負擔。建議只作淺嚐,不宜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 加工肉類:香腸、煙肉、火腿、午餐肉、各式肉丸等。它們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大量鹽分和防腐劑(如亞硝酸鹽),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 高脂肪肉類:五花腩、雪花肥牛、牛腩、雞翼、排骨等。這些部位的脂肪與肉相間,雖然口感豐富,但飽和脂肪含量極高。
  • 油炸製品:炸雞、炸豬扒、炸魚柳,甚至是炸豆卜。食物經過高溫油炸,會產生有害物質,熱量亦會倍增。

四大族群蛋白質攝取指南

了解自己的身體需求,是調整每日肉類攝取量的第一步。不同年齡、活動量和健康目標的人,對蛋白質的需求都有所不同。以下我們針對四大常見族群,提供一份清晰的蛋白質攝取指南,讓你吃得更精準。

一般成年人:維持健康的基礎

對於大部分日常活動量不高的辦公室上班族或一般成年人,蛋白質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基礎。建議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可以設定為「每公斤體重乘以1.1克」。舉例來說,一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就需要大約66克的蛋白質。你可以將這個份量,利用之前學會的「手掌測量法」,平均分配到三餐之中,確保身體獲得穩定供應。

健身及增肌人士:肌肉修復的燃料

如果你有規律運動或健身的習慣,目標是提升運動表現和增加肌肉量,那麼你的蛋白質需求會比一般人高。運動會對肌肉纖維造成微小撕裂,身體需要充足的蛋白質作為原料,去修補並使其變得更強壯。建議將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6至2.2克」。將這些份量分佈在全日的正餐,以及運動後的一餐,能為肌肉提供持續的營養支持。

減脂人士:保留肌肉的關鍵

在減脂期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尤其重要。高蛋白飲食不僅能有效增加飽足感,減少因飢餓而進食過量零食的機會,更關鍵的是,它能在熱量赤字的狀態下,幫助身體盡量保留辛苦建立的肌肉,確保你減去的是脂肪,而不是寶貴的肌肉。這類人士的每日肉類攝取量,可以參考「每公斤體重1.2至1.6克」的標準,同時應優先選擇低脂的「綠燈」蛋白質,例如雞胸肉、魚柳、大蝦和豆腐。

年長人士:對抗肌少症的防線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自然地加速流失,這種現象稱為「肌少症」,會影響長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為了減緩肌肉流失、維持身體機能,年長人士需要攝取比一般成年人更多的蛋白質。建議70歲以上的長者,將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目標定為「每公斤體重1.2克」。在食物選擇上,可以多考慮蒸魚、燉蛋、軟豆腐、豆漿或免治肉類等質地較軟、易於咀嚼和消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想計得更準?精算你的個人蛋白質需求

我們討論了用手掌測量每日肉類攝取量的方法,這是一個非常方便的估算技巧。不過,如果你想更精確地掌握每天肉類攝取量,其實有一個更準確的方法,就是直接計算你個人的蛋白質需求。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更科學地規劃飲食。

最基礎的計算方式,是根據體重來估算。一般健康而且活動量不高的成年人,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乘以0.8至1.1克蛋白質」。例如,一位體重50公斤的女士,她每天最少需要的蛋白質就是 50公斤 x 1.1克,等於55克蛋白質。很重要的一點是,這裡的55克是指純蛋白質的重量,而不是55克的肉類重量。

那麼,55克蛋白質又代表多少食物呢?我們可以將它換算成之前提到的「份」。在營養學上,一份蛋白質大約等於7克。所以,這位50公斤的女士每天就需要大約8份蛋白質(55克 ÷ 7克/份 ≈ 7.8份)。有了這個具體的份數,你就可以更靈活地分配到三餐之中,例如早餐吃一顆雞蛋(1份),午餐吃一份約手掌三分之一大小的魚肉(約2-3份),晚餐再搭配豆腐和瘦肉,輕鬆達到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目標。

每日食肉份量:常見問題 (FAQ)

係咪食得愈多肉,肌肉就生得愈快?

關於肉類攝取量,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身體吸收和運用蛋白質來增長肌肉的能力其實有上限。當你一次過攝取超出需求的份量,多餘的蛋白質並不會全部變成肌肉。它們會被身體轉化為能量使用,或者儲存成脂肪。所以,關鍵在於攝取「足夠」而非「過量」的蛋白質,並且配合適當的阻力訓練,才能有效地刺激肌肉生長。將每日所需的蛋白質份量,平均分配到三餐之中,會是更具效率的做法。

如果我係素食者,可以點樣確保攝取足夠蛋白質?

素食者一樣可以輕鬆達到每日的蛋白質攝取目標。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非常豐富,例如豆腐、天貝、各式豆類(如鷹嘴豆、黑豆)及藜麥等。一個小貼士是,嘗試將不同種類的植物蛋白組合食用,例如穀物配搭豆類,這樣可以確保身體獲得所有種類的必需胺基酸,令蛋白質的營養更完整,支持身體所需。

紅肉係咪真係無益?每日肉類攝取量應該點分配?

紅肉並非完全無益,它富含鐵質、維他命B12等重要營養素。不過,不少健康組織建議適量攝取。在規劃每天肉類攝取量時,可以考慮將白肉(如雞肉、魚肉)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然後將紅肉(如豬、牛、羊肉)視為偶爾的選擇。這樣既能吸收紅肉的營養,又能減低潛在的健康風險。一個簡單的參考指標是,每星期熟紅肉的攝取量最好不多於500克。

幾時食肉效果最好?運動前定運動後?

關於進食蛋白質的最佳時機,最新的營養學觀點認為,全日的總攝取量遠比特定的進食時間重要。在運動前後補充蛋白質固然對肌肉修復有幫助,但無需過於執著在運動後的三十分鐘「黃金窗口」。更重要的是確保全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並且均勻分佈在各餐之中,這樣才能為身體提供持續穩定的原料,以支持肌肉的修復與成長。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