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月經可以做運動嗎?告別經痛必讀:一文看清3大好處與4大運動禁忌
「來月經可以做運動嗎?」這個問題,相信是許多女性每個月的內心掙扎。面對經痛、腹脹、情緒低落等不適,一方面渴望維持運動習慣,另一方面又害怕會加劇身體負擔。傳統智慧常勸告我們要多休息,但事實上,只要選對運動類型與強度,經期運動不但安全,更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告別「月經期間只能躺平」的舊觀念,適度運動反而是緩解經痛、穩定情緒的天然良方。本文將為你徹底打破經期運動的種種迷思,從3大實質好處、4大運動禁忌,到推薦的運動類型與個人化週期訓練策略,一文看清所有關鍵資訊,助你安然度過生理期,讓運動不再因月事而中斷。
打破經期運動迷思:運動前必讀原則與3大好處
許多人都想知道來月經做運動是否可行,其實關於來月經可以做運動嗎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但關鍵在於方法。我們應該拋開「經期必須完全靜養」的傳統觀念,只要掌握正確的原則,適度的來月經運動不但安全,更能為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接下來,我們將會深入探討經期運動的黃金法則與三大實際益處。
黃金法則:傾聽身體的聲音,量力而為
個人化調整:身體感受永遠是第一位
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月經週期的感受也可能大相徑庭。所以,並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你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教練,感到疲倦或疼痛加劇,就是身體發出需要休息的信號,這並非懶惰,而是智慧的自我調節。
如何判斷運動與休息的時機(如出現頭暈、異常疲勞)
當運動期間或運動後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就應該立即停止並好好休息:感到頭暈目眩、比平時更容易喘氣、異常疲勞乏力、噁心反胃,或者經痛突然加劇。學會辨識這些身體信號,才能確保運動安全又有效。
好處一:促進血液循環,有效緩解經痛與水腫
不少人以為經痛時應該靜躺不動,但其實溫和的運動反而有幫助。進行輕度運動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包括骨盆區域。當血液流動更順暢,就能幫助放鬆繃緊的子宮肌肉,從而減輕因痙攣引致的經痛。同時,加速的循環與新陳代謝也有助於身體排出多餘水份,改善經期常見的腹脹與水腫問題。
好處二:釋放「快樂荷爾蒙」安多酚,改善情緒波動
經期前後的情緒起伏,相信是很多女性的共同困擾。運動就是一個天然的情緒調節劑。身體在運動時會自然釋放一種名為安多酚(Endorphins)的物質,它被譽為「快樂荷爾蒙」,有鎮痛及提升愉悅感的作用。因此,來月經運動能有效對抗煩躁、憂鬱的情緒,讓你感覺更平靜和愉快。
好處三:維持運動規律,確保健身或減重計劃不中斷
如果你有固定的健身或減重目標,可能會擔心每月一次的經期會打斷計劃。其實,只要懂得變通,就完全不成問題。與其完全停下腳步,不如將高強度訓練調整為輕度的伸展或散步。這樣做不僅能維持運動的習慣,避免「一停下來就很難再開始」的惰性,更能保持身體的活動量,讓你的長期健身計劃能夠無縫接軌,持續向前。
經期運動安全指南:推薦運動類型與強度
很多人想知道來月經做運動是否可行,其實只要懂得選擇,適度的來月經運動不但安全,更能幫助舒緩不適。與其完全停下,不如聰明地調整運動菜單,讓身體在週期中也能保持活力。以下就為你介紹幾種適合經期的運動類型與建議強度,解答你對「來月遺可以運動嗎」的疑問。
輕度至中度有氧運動:維持心肺功能
首先,輕度至中度的有氧運動是很好的選擇。它能維持基本的心肺功能,而且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有助於減輕水腫和經痛的感覺。
散步與快走(20-30分鐘)
最簡單入門的就是散步或快走。每天進行20至30分鐘,就可以讓身體微微發熱,促進循環,又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是經期運動的理想起點。
慢跑或室內單車(視乎體力調整強度)
如果體力許可,慢跑或踩室內單車也是不錯的選項。關鍵在於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感覺疲累就應放慢速度或縮短時間,一切以身體舒適為大前提。
伸展與瑜伽:放鬆骨盆與下背肌肉
伸展和瑜伽是另一個經期運動的好選擇。它們特別有助於放鬆繃緊的骨盆和下背肌肉,這些正是經期不適的常見部位。
推薦舒緩體式:嬰兒式、貓牛式
一些舒緩的體式特別值得推薦,例如嬰兒式(Child’s Pose)可以溫和伸展下背,而貓牛式(Cat-Cow Pose)則能活動脊椎,促進腹腔的血液流動,幫助舒緩悶脹感。
配合腹式呼吸:減緩子宮痙攣,穩定情緒
練習這些體式時,可以配合腹式呼吸。深長而緩慢的呼吸能幫助放鬆子宮肌肉,減緩痙攣,同時也能穩定因荷爾蒙波動而起伏的情緒,讓你感覺更平靜。
輕度力量訓練:維持肌力不流失
至於有重訓習慣的朋友,經期也不代表要完全放棄。進行輕度的力量訓練,可以幫助維持辛苦建立的肌力,避免訓練進度因週期而中斷。
關鍵在於「輕度」:建議採用自身體重或輕量啞鈴
這裡的關鍵詞是「輕度」。建議暫時放下大重量,改為利用自身體重進行訓練,例如無負重的深蹲、橋式等。或者使用非常輕的啞鈴,重量大概是平常的一半或更少。
集中上半身及核心穩定性訓練
訓練的重點可以集中在上半身和核心穩定性的練習。例如坐姿划船、啞鈴肩推等動作,可以避免直接對腹部加壓,同時強化核心肌群,對維持身體穩定性也有正面作用。
經期運動禁忌:應避免的4類高風險活動
來月經做運動固然有不少好處,但懂得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同樣重要。有些運動模式可能會加劇經期不適,甚至帶來潛在風險。以下整理了四類在月經期間應該暫停或特別留意的活動,讓你運動時更安心。
避免高強度與高衝擊運動
為何要避免HIIT、跳躍:或會增加盆腔壓力,加劇不適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拳擊、跳繩或任何涉及頻繁跳躍的運動,都屬於高衝擊類型。這些劇烈活動會對腹部和盆腔造成較大的衝擊力。這份壓力有機會令子宮收縮得更厲害,加劇原有的腹部下墜感或經痛。所以,在月經期間,最好先將這些高能量運動暫時放下。
暫停大重量負重訓練
生理學解釋:重訓或會加強子宮收縮,引致經痛加劇
平日有進行重量訓練習慣的朋友,經期時建議暫時調低重量,或者完全暫停大重量訓練。從生理學角度看,進行深蹲、硬舉等需要腹部核心大量用力的訓練時,腹腔壓力會增加。這股壓力可能會刺激子宮,引發或加強收縮,導致經痛變得更明顯。同時,重訓會讓大量血液流向四肢肌肉,這或會影響盆腔的血液循環。
注意特定瑜伽體式
避免倒立式:經期血壓或偏低,易引致暈眩
瑜伽是很好的經期運動,但並非所有體式都適合。特別是頭倒立、肩立式等身體顛倒的動作,應該暫時避免。主要原因是在經期時,部分女性的血壓可能會比平時稍低。進行倒立體式時,血液流向改變,加上本身血壓偏低,便容易引致頭暈或眼前一黑的情況,增加跌倒的風險。
謹慎進行水中運動
感染風險考量:子宮頸口微張,增加細菌感染機會
中醫角度影響:水中「寒濕」或致氣血凝滯
對於月經期間游泳或進行其他水中運動,建議還是謹慎一點。從衛生角度考慮,月經期間子宮頸口會微微張開,陰道的天然防禦力亦會下降。這時候到公眾泳池或海灘,水中的細菌便有較大機會進入體內,增加私密處感染的風險。另外,从中醫角度看,水性偏寒。身體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容易讓「寒濕」入侵,可能引致氣血運行不暢,造成血塊增多或加劇經痛。
善用月經週期:個人化4週運動智能策略
原來,來月經做運動不只關乎「做」與「不做」,更是關乎「何時」與「如何做」。與其將月經視為運動的阻礙,不如將它看成一份專屬的生理時鐘。只要掌握體內荷爾蒙的起伏節奏,就能聰明地規劃每週的運動菜單,讓健身或減重計劃事半功倍。現在就來了解如何根據四個週期,制定你的個人化運動策略。
第一期:瘦身滯留期(經期第1-7日)
身體狀況:黃體激素下降,易感疲累,新陳代謝慢
月經來潮的這幾天,體內的黃體激素水平會急速下降,身體容易感到疲倦乏力,新陳代謝速度亦會減慢。這時候的你,可能只想好好休息,這是完全正常的生理反應。
運動策略:低強度為主,如伸展瑜伽、皮拉提斯
這個階段的運動重點在於「舒緩」而非「挑戰」。建議選擇溫和、低強度的運動,例如靜態的伸展瑜伽或皮拉提斯。這些運動有助促進骨盆腔的血液循環,放鬆緊繃的肌肉,同時穩定情緒,讓身心都得到和緩的放鬆。
第二期:瘦身黃金期(經期第7-14日)
身體狀況:雌激素高峰,體力心情俱佳,代謝率高
經期結束後的一星期,是身體狀態的巔峰期。此時雌激素分泌達到高峰,你的體力、心情和精神狀態都會處於最佳水平,新陳代謝率亦會顯著提升,是運動表現和燃脂效率最高的「黃金時期」。
運動策略:適合高強度運動,如跑步、HIIT、重量訓練
這段時間非常適合進行強度較高的訓練,來挑戰自己的極限。無論是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中長距離跑步,還是增加負重的重量訓練,身體都能夠應付自如,並且獲得更佳的訓練成果。
第三期:瘦身緩和期(經期第14-21日)
身體狀況:黃體激素增加,體溫稍高,體能穩定
排卵期過後,黃體激素分泌開始增加,體溫會略為升高,身體的能量水平雖然不像黃金期般高昂,但仍然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體能表現平穩。
運動策略:結合有氧運動與負重訓練,維持運動表現
這個階段的運動策略是「維持」。可以結合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或單車,再配合適量的負重訓練。目標是維持心肺功能與肌肉力量,鞏固在黃金期建立的訓練基礎。
第四期:瘦身停滯期(經期第21-28日)
身體狀況:孕酮分泌達高峰後下降,易水腫、疲累
月經來臨前的一星期,孕酮分泌先升至高峰再下降,容易引發經前綜合症,例如身體水腫、情緒波動和疲勞感增加。
運動策略:前期維持訓練,後期逐步降低強度
此階段的運動安排需要彈性調整。在前期(約第21-24日)身體狀態尚可時,可以維持原有的訓練強度。到了後期(約第24-28日),當身體開始感到疲累,就應該逐步降低運動強度與頻率,轉為輕度的有氧運動或伸展,為下一個週期的來臨作好準備。
經期運動全方位配套:飲食建議與裝備選擇
想在經期舒適地運動,除了選對運動方式,全方位的配套也同樣重要。當我們討論來月經做運動時,飲食和裝備這兩個環節,就如最強大的後援,能直接影響你的運動體驗和身體感受。從吃進身體的營養,到身上穿戴的用品,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們留意。
經期運動飲食宜忌
月經期間,身體的荷爾蒙水平會產生變化,對營養的需求和食物的反應也會與平時不同。吃對了食物,不僅能補充流失的養分,更能有效舒緩不適,讓你更有能量去活動。
補充關鍵營養素:鐵質、鎂及維他命B群
首先,補充鐵質是第一要務。經血的流失會帶走體內的鐵質,缺鐵會令人容易感到疲倦乏力。運動時想維持體力,可以多攝取紅肉、菠菜、豆類和深綠色蔬菜,幫助身體製造血紅素。
其次,鎂是天然的肌肉鬆弛劑。如果經痛是你的主要困擾,可以嘗試補充富含鎂的食物,例如堅果、香蕉、黑朱古力及牛油果。鎂有助於放鬆子宮肌肉,減緩痙攣帶來的不適。
此外,維他命B群對穩定情緒和能量轉換很有幫助。經期前後的情緒波動和疲憊感,可以透過攝取全穀類、雞蛋、牛奶等食物來改善,它們有助於身體製造能量,讓你在運動時感覺更順暢。
應避免的食物:生冷、寒涼、高鈉食物及酒精
有些食物則建議在經期時暫時避開。例如生冷、寒涼的食物和飲品,從中醫角度看,它們或會影響氣血循環,可能引致或加劇經痛。
高鈉食物,像是加工食品和重口味的零食,容易導致身體水份滯留,加重水腫問題,令身體感覺更加臃腫和不自在。
最後,酒精會影響身體的水份平衡,也可能干擾荷爾蒙,加劇疲勞感和情緒波動,所以在這段時間最好還是先忍一忍口。
合適生理用品與運動服飾
解決了內在的飲食問題,外在的裝備同樣不能忽視。選擇合適的生理用品和運動服裝,是確保運動過程乾爽、無憂的關鍵,讓你專注於身體的伸展與律動。
運動時生理用品比較:衛生棉、棉條、月經杯
市面上有不同選擇,各有優劣。衛生棉最為方便,但運動時流汗量大,加上動作較多,有機會移位或產生摩擦感,舒適度或會打折扣。
棉條是內置型用品,能提供較好的防漏保護,讓你活動自如,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適合進行跑動或伸展幅度較大的運動。不過使用時必須注意定時更換。
月經杯同樣是內置型,容量較大,環保之餘亦能提供長時間的保護,讓你無後顧之憂地完成訓練。它需要一些時間練習和適應,但一旦上手就會發現它的好處。最終的選擇,應以個人習慣和舒適感為最大考量。
選擇透氣、舒適的運動服裝
在服裝選擇上,透氣度是首要條件。選擇具有排汗功能的物料,可以快速將汗水帶離皮膚表面,保持身體乾爽,避免因濕氣引起的焗促感或皮膚問題。
另外,避免穿著過於緊身、擠壓腹部的褲子。經期時腹部或會有些微脹痛感,選擇高腰而富彈性、能提供輕柔支撐的運動褲,會比低腰或緊繃的款式來得更加舒適。
經期運動常見問題 (FAQ)
關於來月經做運動的種種迷思,很多人心中都存有疑問。究竟來月經可以做運動嗎?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一次過為你解答,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Q1. 我有嚴重經痛,還可以運動嗎?
這需要視乎經痛的嚴重程度而定。如果疼痛劇烈,甚至伴隨頭暈、作嘔或極度疲勞,身體其實在告訴你需要的是休息,而非運動。此刻強行運動只會加重身體負擔。
但是,如果只是輕微的腹部悶痛或腰酸,進行一些溫和的伸展運動,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嬰兒式、貓牛式,反而有助促進骨盆腔的血液循環,紓緩肌肉的緊繃感,對減緩不適有正面作用。關鍵在於傾聽身體的聲音,以個人感受為最終的判斷標準。
Q2. 經期運動會影響經血量或週期嗎?
對於大多數進行適度運動的女性而言,經期運動並不會對經血總量或月經週期規律造成負面影響。你可能會發現,運動當下或運動後,經血流量似乎暫時增加,這通常是因為身體活動與心跳加速促進了子宮收縮,幫助經血更順暢地排出,並非整體的經血量變多。
從長遠來看,規律的適度運動有助穩定荷爾蒙,對維持穩定的週期反而有正面幫助。真正可能影響週期的,通常是長期、過度的高強度訓練,導致體脂過低或身體壓力過大,但這與經期中進行的溫和運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Q3. 如何判斷當天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運動?
判斷的最好方法,就是進行一個簡單的「運動前自我評估」。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現在的疼痛指數是多少?是輕微悶痛還是劇烈刺痛?身體的能量水平如何?是感到稍微疲倦還是完全提不起勁?
一個實用的方法是,先從5-10分鐘的極輕柔熱身或室內散步開始,仔細感受身體的反應。如果過程中感覺身體變得舒展、不適感減輕,就可以繼續進行低強度運動。但如果出現頭暈、冒冷汗、噁心或疼痛加劇等警號,就應立即停止,好好休息。
Q4. 善用「瘦身黃金期」運動,減肥效果會更好嗎?
這個說法確實有科學根據,是一種順應身體荷爾蒙節律的聰明策略。「瘦身黃金期」通常是指經期結束後的大約7至10天(即濾泡期)。
在這段期間,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會逐漸回升至高峰,新陳代謝率加速,體能、心情和能量水平通常都處於較佳狀態。身體利用能量和修復肌肉的效率也更高,因此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運動或力量訓練,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經期視為「積極恢復期」,養精蓄銳,就能更好地把握隨之而來的黃金期,讓你的健身或減重計劃更有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