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漲點算?【中醫圖解】6大必學肚漲穴位,一按即時消氣,告別腹脹胃氣!
食飽飯個肚好似氣球咁漲?成日胃氣脹,坐立不安,甚至影響心情?肚漲問題困擾不少都市人,有時明明食得清淡,卻依然腹脹難消。其實,中醫學認為人體自有「消氣」的開關——穴位。本文將由註冊中醫師為你【圖文詳解】6個必學的肚漲穴位,教你精準定位,一按即時舒緩不適。無論你是大餐後食滯,還是壓力型胃氣脹,都能找到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立即學識這幾招,輕鬆告別腹脹胃氣!
肚漲的常見成因:為何總是胃氣脹?
在學習有效的肚漲穴位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腹部經常感到飽脹不適。了解胃氣脹的根源,才能從生活細節中作出針對性調整,讓之後介紹的穴位按壓方法發揮更佳效果。
不良飲食習慣吞下空氣
很多時候,腹中多餘的氣體並非由食物分解產生,而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吃」進去的。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其實正是胃氣積聚的主因。
進食速度過快或邊食邊說話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進食時狼吞虎嚥,或者習慣邊吃飯邊高談闊論。這些行為會令大量空氣伴隨食物一同被吞進消化道,造成胃部脹氣。
使用飲管或大口灌水
使用飲管喝飲料時,吸啜的動作無可避免地會將空氣一併吸入。同樣地,口渴時大口灌水,也會在吞嚥過程中將空氣帶進胃裡。
飲食內容觸發胃氣
除了吞入空氣,我們選擇的食物種類,更是直接影響腸道產氣量的關鍵。某些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特別容易產生氣體。
產氣食物:豆類、根莖類、十字花科蔬菜
豆類(如黃豆、黑豆)、根莖類(如番薯、芋頭)以及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雖然營養豐富,但它們含有的特定醣類較難被人體完全消化,腸道細菌分解它們時便會產生大量氣體。
高油、高糖及乳製品的影響
油炸等高脂肪食物會減慢胃部排空速度,延長食物在腸道停留的時間,增加發酵產氣的機會。高糖食物則會改變腸道菌群平衡。另外,不少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身體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飲用牛奶或食用乳製品後容易出現腹脹。
碳酸飲品與精緻澱粉
汽水、啤酒等碳酸飲品本身就含有大量二氧化碳,飲用後會直接增加胃內氣體。麵包、蛋糕等精緻澱粉,亦是腸道細菌喜歡的「食物」,容易在消化過程中發酵產氣。
生活壓力與情緒因素
腹部不適,有時並非單純是「吃」出來的問題。我們的消化系統與情緒狀態息息相關,可謂是身體的「第二個大腦」。
精神緊張影響消化系統蠕動
當我們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時,身體會釋放壓力荷爾蒙,這會抑制腸胃的正常蠕動,減慢消化速度。食物和氣體因此滯留在腸道內,引發腹脹。
久坐不動導致氣機不暢
長時間維持同一坐姿,特別是辦公室工作者,會減慢腸道蠕動,腹腔亦會受壓,導致氣體難以順利排出。中醫理論認為這是「氣機不暢」的表現,氣體鬱結在腹部,自然會感到脹滿。
【核心教學】6大必學肚漲穴位,告別胃氣不適
學懂幾個關鍵的肚漲穴位,是處理腹部脹氣最直接又方便的方法。當你感到胃氣脹、消化不良時,透過正確按壓,就能促進氣血循環,幫助身體排走多餘氣體。現在,我們就為你逐一圖解介紹這6個必學的穴位,由腹部的核心肚臍穴位,到手腳的保健大穴,讓你隨時隨地都能自我緩解不適。
中脘穴 – 專治胃脹胃凸、理氣和胃的核心腹部穴位
精準定位:肚臍正上方約一個手掌(四指併攏)的距離。
按壓步驟:以指腹順時針輕揉2-5分鐘,力度以微痠脹為宜。
中醫詳解:此為胃的「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匯集在胸腹部的位置。所以刺激中脘穴能直接增強胃動力,有效處理因飲食過量造成的食滯問題。
天樞穴 – 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型腹脹的關鍵
精準定位:肚臍左右兩側旁開約三隻手指的距離。
按壓步驟:以食指及中指指腹同時按壓兩側,然後畫圈揉按2-3分鐘。
中醫詳解: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也是大腸的募穴。所以它能疏通及調節腸腑功能,對於理順腸道氣機和消除積滯很有幫助,特別適合便秘引起的腹脹。
足三里穴 – 全面調理脾胃、人體第一強壯保健大穴
精準定位:膝蓋外側下方有個凹陷處(外膝眼),由此再往下約四隻手指橫放的寬度。
按壓步驟:以拇指指腹用力按壓,產生明顯痠脹感,然後持續6秒後鬆開,重複10次。
中醫詳解:中醫常說「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腹部所有問題都可以取足三里穴處理。它能健脾和胃,從根本提升整體的消化系統功能,是調理身體的強壯大穴。
內關穴 – 緩解噁心反胃、寬胸理氣的重要穴位
精準定位:手腕橫紋中點向上約三隻手指橫放的寬度,就在兩條筋腱之間。
按壓步驟:用拇指垂直按壓20-30次,或以畫圈方式揉按1-3分鐘。
中醫詳解: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功能是和胃降逆。當胃氣不降反升時,便會引起胸悶、噁心反胃。按壓內關穴就能紓緩這種胃氣上逆的不適感。
合谷穴 – 紓緩腸胃痙攣、行氣止痛的萬用穴位
精準定位:手掌虎口位,將拇指與食指併攏時,肌肉最高突起的地方。
按壓步驟:用另一手拇指朝食指骨方向用力按壓,產生強烈的痠脹感。
中醫詳解: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重要穴位,有強大的疏通氣血、行氣止痛作用。所以對於因氣體阻塞腸道而引起的腹痛腹脹,按壓此穴能有效緩解。
太衝穴 – 疏肝解鬱、專治壓力型肚漲的「消氣穴」
精準定位:腳背上,在第一、二腳趾骨交接的凹陷處。
按壓步驟: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有痠脹感即可,持續3分鐘。
中醫詳解:此穴屬於足厥陰肝經,是疏肝理氣的第一要穴。情緒緊張、壓力大會導致肝氣鬱結,影響消化。按壓太衝穴就能紓解這種因情緒問題而引起的氣機不暢和肚漲。
【進階應用】按成因選對穴位組合,效果加倍
學會基本的肚漲穴位之後,若想效果更上一層樓,可以試試針對成因使用「組合技」。不同的肚漲情況,成因各有不同,選對相應的穴位組合,自然事半功倍。以下介紹兩種最常見情況的穴位配搭。
針對「食滯型」肚漲 (大餐後適用)
推薦穴位組合:中脘穴 + 天樞穴 + 足三里穴
組合功效詳解:重點在於「消食導滯」,直接加速胃腸排空,疏通積食。
這個組合好比消化系統的「開路先鋒」。首先,按壓胃的募穴「中脘穴」,直接向胃部下達指令,增強它的蠕動能力。接著,刺激位於肚臍穴位附近,屬於大腸募穴的「天樞穴」,能促進腸道蠕動,為積食預備好排出的通道。最後,配上全身性的強壯大穴「足三里穴」,為脾胃系統注入充足動力。三者結合,形成一股由上而下的推動力,有效解決因飲食過量造成的腹部脹滿。
針對「壓力型」肚漲 (情緒緊張適用)
推薦穴位組合:內關穴 + 太衝穴 + 合谷穴
組合功效詳解:重點在於「疏肝理氣」,從根源緩解因情緒導致的消化不良。
當人處於緊張或壓力狀態,中醫認為會引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順,繼而影響脾胃的正常運作,造成肚漲。這個組合的目標不是直接處理食物,而是處理影響消化的「氣」。首先,按壓肝經的「太衝穴」,這是疏通肝氣的第一要穴,能從源頭上打散鬱結的氣。然後,配合能寬胸理氣、和胃降逆的「內關穴」,舒緩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胃氣上逆感。最後,加上有「萬用止痛穴」之稱的「合谷穴」,它能大力推動全身氣血運行。三穴合用,重點在於調理全身氣機,氣順了,脾胃功能自然恢復正常,肚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除了穴位按壓,3個輔助療法加速消氣
學懂按壓各種肚漲穴位之後,你也可以配合一些簡單的輔助療法,讓消氣效果來得更快更好。這些方法從飲食到運動,全面地照顧你的消化系統。
飲食調理:從口開始消氣
要從根本解決腹脹,調整飲食是關鍵的一步。吃對了食物,身體自然就舒服。
建議食用:白蘿蔔、鳳梨、生薑、薄荷
有些食物是天然的「消氣神器」。例如白蘿蔔可以順氣助消化。鳳梨含有鳳梨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生薑可以暖胃和促進消化。薄荷則能舒緩腸胃的不適感。
烹調建議:多採用蒸、煮方式,避免油炸
烹調方法同樣重要。蒸和煮的方式能保留食物原味,也比較清淡,減輕了腸胃的負擔。油炸或多油的烹調方法會加重消化系統的工作,容易引起脹氣。
天然茶飲:溫和理氣助消化
飯後一杯溫熱的茶飲,不只是享受,也是幫助消化的好方法。
推薦茶飲:薄荷茶、薑茶、陳皮山楂茶
薄荷茶的清涼感覺可以舒緩腹脹。薑茶有助暖胃和促進氣血循環。陳皮理氣,山楂消食,兩者配搭是處理食滯的好幫手。
飲用時機:飯後半小時溫熱飲用
飲用的最佳時間是飯後大約半小時。記得要喝溫熱的,這樣對腸胃的刺激最小,效果也最好。
溫和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有時候,身體只是需要一點動力。適度的運動可以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積聚的氣體。
飯後散步:緩步10-15分鐘,最簡單有效的排氣方法
飯後休息片刻,然後出外慢步10至15分鐘。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可以溫和地刺激腸道活動,幫助你自然排氣。
瑜伽體式:推薦「抱膝壓腹式」,溫和按摩腹腔
如果你想嘗試更針對性的動作,可以試試瑜伽中的「抱膝壓腹式」。平躺在墊上,然後彎曲雙膝,用雙手環抱小腿,慢慢將大腿拉向腹部。這個動作像在溫和地按摩腹腔,有助於將腸道內的氣體擠壓出來。
肚漲穴位常見問題 (FAQ):由註冊中醫師為你解答
按壓穴位時,力度應該多大?感到疼痛是正常的嗎?
大家初次嘗試按壓肚漲穴位時,最常問的就是力度問題。最適當的力度,是以按壓時感到輕微的「痠、麻、脹」感為標準,中醫稱之為「得氣」,代表你已準確刺激到穴位。你應該感覺到一股微痠的脹感,而不是尖銳的刺痛。如果感到劇痛,通常代表用力過猛或位置不對,這時便要減輕力度或微調位置。記住,目標是舒適地刺激經絡,而不是造成瘀傷或不適。
孕婦或月經期間可以按壓腹部周圍的穴位嗎?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於孕婦,特別是懷孕初期,一般不建議自行按壓腹部及腰骶部的穴位,包括一些肚臍穴位和我們介紹過的天樞穴,因為某些穴位有機會影響子宮穩定。例如合谷穴,雖然位於手上,但因其行氣效果強,亦是孕婦禁忌穴。所以,孕婦在嘗試任何穴位按壓前,必須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意見。
至於月經期間,情況則因人而異。適度而溫和地按揉腹部穴位,有助於舒緩經期的腹脹不適。但如果月經量較多或有嚴重經痛,過度刺激便可能影響經血流量,建議力度放輕,或集中按壓四肢的保健穴位,例如足三里穴,會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為何有時按壓穴位後,肚漲問題未有即時改善?
穴位按壓的效果,會因肚漲的成因及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如果肚漲是因剛吃得太飽或偶然的消化不良引起,正確按壓相關的肚漲穴位,通常很快就會感到胃氣排出,效果比較即時。
不過,如果肚漲問題已持續一段時間,可能源於脾胃虛弱、長期壓力或生活習慣等深層因素,單靠短時間的穴位按壓,就只能作為輔助舒緩。這時,穴位按壓需要持之以恆,並配合飲食調理及作息調整,才能從根本改善消化系統功能。此外,穴位定位是否準確、按壓手法是否正確,同樣會影響效果。若肚漲情況持續未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斷,找出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