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定肚痛?精準拆解「胃和肚子的位置」(附胃位置圖),提防與心痛混淆的 6 大致命警號

「胃痛」還是「肚痛」?這條問題看似簡單,卻是許多人就醫時無法準確描述的困擾。我們口中常說的「肚子」(腹部),其實涵蓋了從胸腔下方到骨盆的廣泛區域,內藏胃、肝、膽、腸、胰臟等多個器官,痛感容易模糊不清,單憑感覺難以分辨。

本文將為你精準拆解「胃」與「肚子」的真正位置,並附上清晰的「胃位置圖」及「腹部九宮格」,助你學會根據疼痛位置,初步判斷問題可能源於哪個器官。更重要的是,文中會剖析如何分辨一般胃痛與常被混淆的「心痛」,並列出 6 大必須立即求醫的致命警號,助你及早識別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避免延誤治療。

釐清「胃」與「肚子」:從醫學角度看位置分別

準確定義「胃」與「肚子」的醫學範圍

「肚子」(腹部)的涵蓋範圍:從橫膈膜到骨盆

很多人都想知道胃和肚子的位置到底有何分別。日常我們口中所說的「肚子」,在醫學上稱為「腹部」,它的範圍其實非常廣闊。腹部是指由胸腔下方的橫膈膜開始,一直延伸到骨盆底部的整個區域。這個空間容納了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統的大部分器官,例如肝、膽、胰、脾、腎、大腸、小腸、膀胱等等,遠不止是胃部那麼簡單。

「胃」的精確位置:位於上腹部偏左,肋骨下方

那麼,胃的位置在哪裡?「胃」只是腹腔眾多器官之一。它的精確位置是在上腹部並且偏向左方,大部分被左邊的肋骨保護著,處於橫膈膜的正下方。若想具體指出肚子和胃的位置關係,可以說胃是「肚子」這個大範圍裡面,處於較高且偏左的一個器官。了解胃和心臟的位置亦十分重要,心臟就在胃的上方,由橫膈膜隔開,這也是為何有時兩者的痛感會被混淆。參考胃位置圖便能更清晰地掌握其所在。

為何我們常混淆胃痛與腹痛?

內臟神經分佈導致痛覺模糊

我們之所以容易混淆,首先與內臟神經的特性有關。皮膚的神經分佈非常密集,能準確地將痛點傳達給大腦。相反,內臟器官的神經分佈相對稀疏和模糊。當內臟出問題時,大腦接收到的痛覺信號比較瀰漫,難以精確鎖定來源。所以,即使是其他器官發炎,我們也可能只感覺到一整個區域的「胃部」不適。

腹部器官重疊,難以單憑感覺分辨

其次,腹腔內部的器官位置相當緊密,甚至互相重疊。胃的周圍就緊鄰著肝臟、膽囊、胰臟、脾臟和橫結腸等器官。當這些鄰近器官出現問題,例如胰臟發炎或膽石絞痛,其痛楚位置與胃部非常接近,單憑感覺很難分辨不適感究竟源自哪個器官,因此很容易將其統統歸因於「胃痛」。

轉移痛現象:其他器官問題引發上腹不適

還有一種情況是「轉移痛」。這是指身體某個器官的痛楚,透過共通的神經路徑,反映到另一個距離較遠的身體部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心臟問題,例如心肌梗塞,除了胸痛,它的疼痛有時會轉移並表現為上腹部劇痛,感覺極像胃痛。這也解釋了為何準確辨識胃和心臟的位置與痛感是如此關鍵,因為誤判可能延誤致命疾病的治療時機。

腹部九宮格詳解:從「胃位置圖」看懂腹痛警號

要準確分辨胃和肚子的位置,不如我們一起學習專業人士常用的「腹部九宮格」定位法。你可以想像在肚子上畫一個井字,將腹部分成九個區域。這個方法就像一張腹部地圖,當我們能夠指認出疼痛的確切方格時,就更容易推斷可能出問題的器官。接下來,我們會根據這張「胃位置圖」概念,由上而下逐一拆解每個區域的疼痛警號。

上腹部疼痛:胃、肝、膽、心臟的求救信號

上腹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胸口以下、肚臍以上的範圍,是許多重要器官的集中地。這裡的疼痛信號相當複雜,需要細心分辨。

右上腹痛:肝、膽問題警示區(肝炎、膽結石)

右上腹主要是肝臟和膽囊的所在地。如果這個區域出現悶痛或絞痛,尤其在進食油膩食物後加劇,很可能與膽結石、膽囊炎有關。持續的鈍痛或不適,則有機會是肝炎或肝臟腫大的跡象。

中上腹痛:胃痛與「心痛」的致命混淆區(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心肌梗塞)

這個位置正正是大眾認知中胃的所在,疼痛確實多與胃部疾病相關,例如胃潰瘍的灼痛、胃食道逆流引發的「火燒心」。但這裡也是一個需要高度警惕的區域,因為關乎到胃和心臟的位置關係。部分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並非胸痛,而是表現為上腹部劇痛,容易被誤當成普通胃痛而延誤診治。

左上腹痛:胃、胰、脾的疼痛反射區(胃炎、脾臟腫大)

胃的大部分其實位於腹部中線偏左的地方,所以左上腹痛同樣可能是胃炎或胃潰瘍的信號。此外,位於胃後方的胰臟,若發炎其疼痛感也會延伸至此。而左側的脾臟,如果出現腫大或梗塞,同樣會引起左上腹的疼痛。

中腹部疼痛:大小腸、腎臟問題的反映區

來到腹部中段,這一區的疼痛主要與大小腸及兩側的腎臟息息相關。

右側腹痛(腰):腎臟與升結腸問題(腎結石、腎盂腎炎)

右邊腰側的疼痛,除了可能是升結腸的問題外,更多時候需要考慮源自後方的腎臟。例如腎結石掉落卡在輸尿管,會引發一陣陣劇烈的絞痛,有時更會延伸至腹股溝。腎盂腎炎等感染問題,亦會造成此處的痠痛及不適。

中腹痛(肚臍周圍):小腸的中心警報(腸胃炎、早期闌尾炎)

肚臍周圍是小腸的集中區域。此處的疼痛、絞痛並伴隨腹瀉或嘔吐,通常是急性腸胃炎的典型表現。另一個重要的警號是,早期闌尾炎的痛點,很多時候是從肚臍周圍開始,數小時後才轉移並固定在右下腹。

左側腹痛(腰):腎臟與降結腸問題(腎結石、憩室炎)

與右側腹相似,左邊腰部的疼痛同樣可能來自腎臟問題,如腎結石或感染。另外,降結腸若出現憩室炎(腸壁上小囊袋發炎),也會在此區域引發明顯的觸痛感,尤其在按壓時痛楚會加劇。

下腹部疼痛:泌尿、生殖及腸道末端問題

最後來到下腹部,這裡集結了泌尿系統、生殖器官,以及消化道的末端,男女的疼痛成因會有所不同。

右下腹痛:闌尾炎的經典警告位置(急性闌尾炎、婦科問題)

右下腹的急性劇痛,是闌尾炎(俗稱盲腸炎)最為人熟知的警告信號,通常伴隨發燒和噁心。對於女性而言,這個位置的疼痛還必須考慮是否與婦科疾病有關,例如卵巢囊腫扭轉或宮外孕等急症。

中下腹痛:泌尿與生殖系統中樞(膀胱炎、子宮肌瘤)

肚臍正下方、恥骨對上的位置,主要是膀胱的所在。若有頻尿、排尿灼痛並伴隨此處的悶脹感,很可能是膀胱炎。女性方面,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等問題,也常會引發中下腹的周期性或持續性疼痛。

左下腹痛:大腸末端的警訊(憩室炎、腸躁症)

左下腹主要是乙狀結腸的位置。這裡的疼痛,除了可能是憩室炎之外,對於長期受便秘或腹瀉困擾的人士來說,也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腸躁症的疼痛通常在排便後會有所紓緩。

如何分辨是否真的「胃痛」?從兩大特徵入手

當上腹部傳來不適,我們第一時間總會想:「是不是胃痛?」其實,要準確判斷,可以從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入手。了解這些特徵,不僅有助於你更清楚地掌握身體狀況,在求醫時也能提供更準確的資訊。我們不妨從疼痛與進食時間、以及疼痛的感覺這兩大方向來分析。

特徵一:疼痛與進食時間的關聯

疼痛出現的時機,往往是判斷問題來源的重要線索。你可以留意一下,不舒服的感覺究竟是在飯前、飯後,還是與進食無關。

飯前或飢餓時痛:多與十二指腸潰瘍有關

如果在空腹、飢餓時感覺上腹部隱隱作痛,甚至在半夜被痛醒,但吃了點東西後痛楚就有所緩解,這種「飢餓痛」很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表現。原因是胃酸在沒有食物中和的情況下,直接刺激到十二指腸的潰瘍處,引發疼痛。

飯後飽脹痛:可能為胃潰瘍或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反地,如果總是在飯後不久,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內,感覺上腹部出現飽脹、悶痛,那麼問題可能出在胃部本身。食物進入胃後,會刺激胃酸分泌,若胃黏膜有潰瘍,便會引發疼痛。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常有類似飯後飽脹不適的症狀。

飯後或平躺時胸口灼熱: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

吃飽後,特別是平躺下來的時候,感覺有一股灼熱感從上腹部一直湧上胸口,甚至喉嚨,俗稱「火燒心」。這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由於食道與胃之間的賁門肌肉鬆弛,導致胃酸逆流,灼傷食道。這種不適感,有時會讓人混淆胃和心臟的位置,誤以為是心臟問題。

特徵二:疼痛性質與伴隨症狀

除了時間點,疼痛的「感覺」如何,以及身體是否出現其他症狀,同樣是重要的判斷依據。

悶痛與灼痛:常見於胃炎或胃酸倒流

感覺上腹部持續悶悶作痛,或者伴隨灼熱感,這種痛感多數與胃部發炎或胃酸過多有關。例如,慢性胃炎的患者常會感到上腹悶痛;而胃酸倒流則會帶來明顯的灼痛感。

劇烈絞痛:可能與胃痙攣或膽囊問題有關

如果疼痛是突然發生、像抽筋一樣的劇烈絞痛,一陣一陣地發作,可能是胃部肌肉過度收縮造成的胃痙攣。不過,右上腹的劇烈絞痛,特別是在進食油膩食物後,也可能是膽囊發炎或膽結石的警號。

伴隨症狀:噁心、嘔吐、胃氣脹、黑便等

真正的胃部問題,很少只單純表現為疼痛。你還需要留意是否伴隨其他症狀,例如時常感到噁心、飯後容易打嗝、有胃氣脹、食慾不振等。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出現嘔吐物帶有咖啡色渣滓,或者大便呈現瀝青般的黑色,這可能是胃部出血的跡象,需要立即處理。

腹痛致命警號:出現這6大症狀,請立即求醫!

大多數的腹痛可能只是暫時不適,但某些症狀卻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一旦出現,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以下的6大警號,是你必須學會辨識的關鍵,它們可能代表著腹腔內正發生嚴重問題。

腹部劇痛及異常觸感

腹部僵硬如木板,輕觸即痛(腹膜炎跡象)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腹部觸感是柔軟的。如果腹部肌肉變得異常僵硬,感覺就像一塊木板,而且即使只是輕輕觸碰也會引發劇痛,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這通常意味著腹腔內部可能出現了嚴重發炎或器官穿孔,引發了腹膜炎,需要即時的醫療介入。

按壓後放手劇痛(反彈痛)

你可以嘗試用手輕輕按壓腹部疼痛的位置,然後迅速地把手放開。如果在放手的那一瞬間,痛楚比按下去的時候更加劇烈,這就是醫學上所指的「反彈痛」。這同樣是腹膜炎的一個典型跡象,代表腹腔內的發炎情況已經相當嚴重。

痛楚位置轉移且愈趨集中(如闌尾炎)

疼痛的模式與演變過程,是判斷病因的重要線索。例如,痛楚一開始可能是在肚臍周圍的模糊悶痛,但經過數小時後,痛楚會慢慢轉移並集中到右下腹,而且變得越來越尖銳。這是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的典型過程,這種轉移性的疼痛,往往是器官發炎惡化的警號。

消化道出血跡象

吐出鮮血或咖啡渣狀物

嘔吐物是觀察上消化道狀況的直接線索。如果吐出的是鮮紅色血液,這代表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可能有急性且活躍的出血。如果嘔吐物的外觀像咖啡渣,這是因為血液在胃部停留了一段時間,被胃酸作用後氧化成深啡色。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明確表示內部正在出血。

大便呈瀝青狀黑色或帶血

排便的顏色也是一個關鍵指標。如果大便顏色像瀝青一樣又黑又亮,並且帶有特殊的腥臭味,這通常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信號,因為血液經過整個腸道的消化過程後會變黑。如果排出的是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便,則多數是下消化道(如大腸)的問題。

伴隨其他系統性症狀

腹痛合併胸痛、呼吸困難或冒冷汗(或為心臟問題)

有時候,問題的根源甚至不在腹部。由於胃和心臟的位置在人體中相當接近,心臟病的痛楚有機會轉移到上腹部,讓人誤以為是胃痛。如果你感到上腹部疼痛,同時還伴隨著胸口悶痛、強烈的壓迫感、呼吸困難、暈眩或全身冒冷汗,這可能是心肌梗塞等心臟急症的警號,必須立即求醫。

如何向醫生有效描述你的「胃痛」?

很多人去看醫生時,習慣只說「胃痛」,但要準確釐清胃和肚子的位置與痛感,才是讓醫生快速找出病因的關鍵。與其含糊地說「肚子不舒服」,不如學習一套更精準的溝通方法,這會讓整個診症過程事半功倍。

準備你的「腹痛日誌」,清晰交代病情

在預約看醫生前,花點時間整理思緒是個非常聰明的做法。你可以為醫生準備一份簡單的「腹痛日誌」。這份日誌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清晰記錄以下幾個關鍵要點,就能夠為醫生提供非常有價值的線索。

準確指出疼痛的九宮格位置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位置。你可以參考文章前段提到的「腹部九宮格」或胃位置圖,向醫生準確指出「痛在哪裡」。是中上腹(胃的常見位置)、右下腹還是肚臍周圍?不同的位置對應著不同的器官。準確指出痛點,有助醫生初步判斷問題可能來自胃部、膽囊還是闌尾,而不只是籠統地了解肚子和胃的位置。

描述疼痛性質:悶痛、刺痛、絞痛或灼痛?

接著,嘗試用具體的詞語形容痛的感覺。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悶痛,還是像針刺一樣的刺痛?是像毛巾被扭乾一樣的絞痛,還是帶有灼熱感的灼痛?每種痛感都可能指向不同的病因。例如灼痛感常常與胃酸倒流有關,而劇烈絞痛則可能與膽囊問題有關。

記錄疼痛時間與規律(飯前、飯後、持續或間歇)

疼痛出現的時間和規律也是非常重要的線索。你可以記錄一下,痛感是在飯前空腹時出現,還是在飯後飽肚時才加劇?是一整天都持續地痛,還是斷斷續續、時好時壞?這些規律能幫助醫生判斷疼痛是否與消化過程直接相關,例如飯前痛可能與十二指腸潰瘍有關,而飯後痛則更常見於胃潰瘍。

告知所有伴隨症狀(發燒、嘔吐、腹瀉、黑便等)

最後,記得告知所有伴隨出現的症狀,即使它們看起來與腹痛無關。例如,你有沒有發燒、作嘔、嘔吐或腹瀉?大便的顏色有否變成瀝青般的黑色或帶血?有沒有胃氣脹或體重下降?甚至,如果腹痛同時牽連到胸口,讓你分不清是胃和心臟的位置在痛,這都是極其重要的資訊。將這些症狀一併告知醫生,才能拼湊出最完整的病情圖像。

關於胃的位置及腹痛的常見問題 (FAQ)

胃的準確位置在哪裡?

很多人都想釐清胃和肚子的位置,特別是想知道「胃的位置在哪裡」。胃的準確位置是在我們的上腹部,而且是稍微偏左的。你可以想像,它大部分都被左邊的肋骨好好地保護著,在腹部九宮格的劃分中,主要就是位處於「中上腹」的區域。

為什麼壓力大時,胃的位置特別容易不舒服?

你可能也留意到,每當壓力大時,胃部總會第一個發出抗議。這其實與人體的「腦腸軸線」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大腦與腸胃之間有一條非常緊密的溝通熱線。當你感受到情緒壓力時,大腦便會透過這條軸線發出訊號,直接影響胃酸的正常分泌和腸道的蠕動節奏,繼而就可能引發胃脹、胃痛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

腹瀉或便秘引起的腹痛,需要看醫生嗎?

一般的腹瀉或便秘確實很常見。不過,如果腹痛的同時,出現了一些特定的警號,就應該立即求醫。這些警號包括發高燒、出現脫水跡象(例如口乾、尿量顯著減少)、腹部疼痛非常劇烈,或者大便中帶有血絲。此外,假如腹瀉或便秘的問題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或者排便習慣在短期內有明顯改變,也建議你找醫生做詳細檢查,了解根本原因。

女性下腹痛有哪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原因?

對於女性而言,下腹痛的成因會比較複雜。除了腸胃道的問題,還必須額外考慮到婦科疾病的可能性。例如,週期性的經痛,或是其他需要正視的情況,像是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等,都可能引發下腹部疼痛。特別是當痛楚集中在中下腹,以及左右下腹的區域時,更應該將婦科因素納入考量,及時尋求專業意見。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