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油一定肥?即睇最完整「好壞脂肪食物表」,學識4大精明脂肪食事攻略!

談及脂肪,很多人馬上聯想到「致肥」、「不健康」,甚至聞脂色變,認為減肥必須戒絕所有油份。然而,脂肪並非洪水猛獸,更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關鍵並非「零脂肪」,而是學懂分辨「好脂肪」與「壞脂肪」,並攝取適當份量。本文將為你拆解脂肪的種種迷思,提供最完整的「好壞脂肪食物清單」,並教你從選購、烹調到外食都適用的4大精明飲食攻略,助你食得健康,輕鬆駕馭脂肪。

重新認識脂肪:為何「食啱脂肪」比「戒絕脂肪」更重要?

一提起脂肪,很多人立即聯想到「致肥」,認為減肥就必須滴油不沾。然而,這種想法可能需要更新一下了。一個精明的脂肪食事策略,關鍵在於懂得選擇優質的脂肪食物來源,而非完全戒絕所有脂肪的食物。事實上,脂肪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必需品,盲目戒油反而可能帶來反效果。讓我們一起重新了解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吧。

脂肪並非敵人:身體不可或缺的三大功能

脂肪在我們的身體裡,其實扮演著好幾個重要的角色,絕非單純的「肥膏」。簡單來說,它主要有三大功能,缺少任何一個都會影響健康。

首先,它是身體最高效的能量儲備。每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的熱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兩倍多。當身體需要能量時,脂肪就是最可靠的後備燃料。此外,皮下脂肪亦有助維持體溫,像一件天然的保暖內衣。

其次,脂肪是構成身體和保護器官的關鍵材料。我們每個細胞的細胞膜,都需要脂肪來維持結構和功能。同時,脂肪組織包裹著心、肝、腎等重要內臟,為它們提供緩衝,避免因碰撞而受傷。

最後,它更是吸收營養的好幫手。維他命A、D、E、K這些「脂溶性維他命」,必須有脂肪作為載體,才能順利被身體吸收和運用。如果飲食中完全沒有脂肪,即使補充再多這類維他命,也只是徒勞無功。

每日脂肪攝取量黃金比例:你應該食幾多?

既然脂肪如此重要,那每天應該吃多少才算合適?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日從脂肪攝取的熱量,應佔總熱量攝取的15%至30%。

這個比例確保了身體能獲得足夠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他命,同時又避免了因攝取過量而增加健康風險。記住,重點從來不是「零脂肪」,而是將脂肪攝取量維持在一個健康的「黃金區間」。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在查閱各種脂肪食物表時,就能更有方向。

如何計算你的個人脂肪攝取目標?

了解黃金比例後,我們可以將它轉化為更具體的克數,方便規劃日常飲食。計算方法很簡單,只需要兩個步驟。

第一步,找出你每日建議的總熱量攝取。這會因應年齡、性別、活動量等因素而異。這裡我們以一個成年人每日攝取2000千卡(kcal)作脂肪食物舉例計算。

第二步,將總熱量乘以脂肪攝取比例(15%至30%),再除以9(因為每克脂肪約有9千卡熱量)。

  • 最低攝取量計算:
    (2000千卡 x 15%) ÷ 9千卡/克 ≈ 33克

  • 最高攝取量計算:
    (2000千卡 x 30%) ÷ 9千卡/克 ≈ 67克

因此,對於每日需要2000千卡的成年人來說,建議的脂肪攝取目標就在33至67克之間。你可以根據這個範圍,為自己的脂肪食事設定一個清晰的個人目標。

完整脂肪食物表:「好脂肪」VS「壞脂肪」終極清單

要規劃健康的脂肪食事,第一步就是要學懂分辨「好脂肪」和「壞脂肪」。這並不是要你對所有脂肪的食物都敬而遠之,而是要聰明地選擇。為了方便大家,我們準備了一份完整的脂肪食物表,讓你一眼就能看清哪些脂肪應該多吃,哪些需要避開。

好脂肪食物清單:應多吃的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

「好脂肪」主要指不飽和脂肪,它們對心臟健康尤其有益,有助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日常飲食中,應該優先選擇這些脂肪食物來源:
* 高質植物油: 橄欖油、芥花籽油、牛油果油都是很好的選擇。它們適合用於沙律調味或低溫烹調,為菜式增添風味和營養。
* 堅果與種子: 合桃、杏仁、腰果、亞麻籽和奇亞籽等,不僅是優質脂肪的來源,還富含纖維和蛋白質。它們是下午茶點心的健康之選。
* 深海魚類: 三文魚、鯖魚、吞拿魚和沙甸魚含有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維持大腦和心血管功能十分重要。建議每週可以吃兩次。
* 牛油果: 它的脂肪含量雖然高,但絕大部分是有益的單元不飽和脂肪。無論是做成沙律、塗麵包,還是直接食用都很適合。

壞脂肪食物清單:應避開的飽和及反式脂肪

「壞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長期過量攝取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脂肪食物舉例,大家需要特別留意:
* 飽和脂肪(應限量):
* 動物脂肪: 紅肉的肥膏部分、豬油、牛油、忌廉等,都是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
* 全脂奶製品: 芝士、全脂牛奶等也含有一定份量。
* 熱帶植物油: 椰子油和棕櫚油雖然來自植物,但飽和脂肪比例很高,需要適量使用。
* 反式脂肪(應避免):
* 這是對健康最有害的脂肪,不但會提升「壞」膽固醇,還會降低「好」膽固醇。
* 常見來源: 經過氫化處理的人造牛油、植物起酥油,還有使用這些油製作的烘焙食品(如酥皮撻、曲奇餅)和油炸食物(如薯條、冬甩)。購買包裝食品時,記得查看營養標籤,避開含有「部分氫化植物油」的產品。

聰明食物替換法:輕鬆升級日常飲食

了解好壞脂肪食物表後,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替換,輕鬆改善日常的脂肪食事。不需要大費周章,從小改變開始就可以:
* 煮食時: 用橄欖油、芥花籽油等植物油,代替牛油、豬油或棕櫚油。
* 吃零食時: 吃一小撮原味堅果,代替包裝薯片或餅乾。
* 選肉類時: 選擇去皮的雞肉或魚肉,代替連皮的禽肉或肥豬肉。
* 塗麵包時: 用牛油果蓉或花生醬,代替牛油或人造牛油。
* 飲咖啡時: 選擇低脂奶或燕麥奶,代替使用全脂奶或加入忌廉。

健康脂肪飲食實踐策略:從選購到烹調

了解不同脂肪的食物來源之後,下一步就是將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成功實踐健康的脂肪食事,並不需要徹底改變飲食習慣,關鍵在於掌握一些從選購、烹調到外食的聰明技巧。只要花點心思,就能輕鬆避開壞脂肪的陷阱,讓身體更健康。

選購貼士:學識睇營養標籤避開壞脂肪

每次逛超級市場,面對琳瑯滿目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籤就是你的最佳盟友。學會解讀它,就等於掌握了避開壞脂肪的主導權。下次選購餅乾、醬料或冷凍食品時,不妨拿起包裝,留意「總脂肪」、「飽和脂肪」以及「反式脂肪」這三項。

一個簡單的實用技巧是「對比選擇」。當你在兩款同類產品之間猶豫不決時,例如兩款不同牌子的沙律醬,就比較一下它們的營養標籤。優先選擇飽和脂肪含量較低,以及反式脂肪標示為「0」的產品。很多時候,看似健康的燕麥棒或穀物早餐,其飽和脂肪含量可能比你想像中高,透過標籤就能一目了然。

健康烹調技巧:在家輕鬆減油煮食

想控制脂肪攝取,在家煮食絕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不需要特別的廚具或複雜的技巧,只要稍微改變一下烹調習慣,就能大大減少用油量。

首先,多採用蒸、焗、烤、炆、白灼或氣炸等方式,代替傳統的油炸或半煎炸。例如,嘗試用焗爐或氣炸鍋代替油鍋來烹調雞翼或豬扒,口感同樣香脆,脂肪卻少得多。炒菜時,可以使用易潔鑊,並改用噴霧式食油,或者用少許水或上湯代替部分食油快炒,一樣能煮出美味的菜餚。處理肉類時,記得先切除可見的肥膏和外皮,煲湯後也可以先將表面的浮油撇去再飲用。

外食族飲食全攻略:茶餐廳、快餐店點餐技巧

香港人生活忙碌,經常外出用餐。即使在茶餐廳或快餐店,只要懂得選擇,一樣可以實行健康脂肪食事。

在茶餐廳,湯粉麵通常比炒粉麵飯是更低脂的選擇,例如雪菜肉絲米粉就比乾炒牛河健康得多。點菜時可以主動提出「少油」、「醬汁另上」或「走沙律醬」等要求。至於快餐店,盡量選擇烤或焗的餐點,例如將炸雞轉換成烤雞。配餐方面,可以考慮以沙律、粟米或薯蓉代替薯條,但要留意沙律醬汁的份量。飲品則以無糖茶、黑咖啡或清水為佳。這些小小的改變,累積起來對減少脂肪攝取有很大幫助。

識破「隱藏脂肪」:常見的高脂食物陷阱

生活中有很多食物,看似無害,卻是「隱藏脂肪」的陷阱。要有效管理脂肪的食物攝取,就要學會識破它們。

例如,酥皮類的糕點,像是牛角包、蛋撻和酥皮湯,其香酥的口感正正來自大量的人造牛油或起酥油,這些都是反式脂肪的重要食物來源。另外,沙律本身很健康,但高脂的醬汁(如千島醬、蛋黃醬)卻會讓它變成高熱量陷阱。其他常見例子包括加工肉類(如香腸、午餐肉)、忌廉湯、白汁意粉,以及不少台式飲品中的奶蓋。了解這些脂肪食物舉例後,下次點餐或選購時自然會更加留神。

關於脂肪食物的常見問題 (FAQ)

減肥一定要戒油?解開「零脂肪」飲食迷思

許多人一談及減肥,就馬上聯想到要完全戒絕油份,但這種「零脂肪」的想法,其實是一個頗大的誤解。一個健康的脂肪食事計劃,關鍵在於「食啱油」,而非「零食油」。脂肪是我們身體必需的宏量營養素,負責維持荷爾蒙正常分泌、協助吸收脂溶性維他命(例如維他命A、D、E、K)及構成細胞膜。如果完全不攝取脂肪,身體機能反而可能失衡。再者,優質脂肪能提供飽足感,有助於穩定血糖,避免因飢餓感而進食過量零食,從長遠來看,對體重管理更有幫助。所以,重點應放在選擇健康的脂肪食物來源,並且控制好總攝取量。

食牛油果、堅果等好脂肪會致肥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許多人的疑惑。牛油果、堅果、橄欖油等,都是公認的健康脂肪食物舉例,富含對心血管有益的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不過,無論是「好脂肪」還是「壞脂肪」,它們的熱量密度都是一樣的,每克脂肪同樣提供約9千卡的熱量。這代表即使是健康的脂肪,如果攝取過量,多餘的熱量依然會轉化為身體脂肪儲存起來,導致體重增加。因此,關鍵在於份量控制。例如,每日的堅果攝取量建議為一小把(約30克),牛油果則建議每日半個。將這些好脂肪納入均衡飲食中,用來取代飽和脂肪,才是明智的做法。

椰子油比牛油更健康?植物飽和脂肪的真相

近年椰子油大受追捧,被視為比牛油更健康的選擇。要釐清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兩者的成分。牛油的主要成分是來自動物的飽和脂肪,而椰子油雖然是植物油,但其飽和脂肪含量比牛油更高。普遍的健康指引建議,過量攝取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椰子油的飽和脂肪結構以中鏈三酸甘油酯(MCTs)為主,其代謝途徑與一般長鏈脂肪酸不同,有研究指出它或能輕微提升新陳代謝。同時,它也會提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總括而言,椰子油並非坊間所說的「超級食物」,也非絕對的壞東西。在考慮各種脂肪的食物時,相較於牛油,它可能有微弱優勢,但相比起富含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或芥花籽油,後者依然是更理想的日常烹調用油選擇。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