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小女孩黑店】判決後全拆解:U N Me Fitness案揭15大健身呃人陷阱,由簽約自保到追討退款終極攻略

備受全城關注的「健身小女孩黑店」U N Me Fitness合約糾紛案,經小額錢債審裁處審理告一段落,判決不但釐清了消費者與健身中心的部分權責,更血淋淋地揭示了業內層出不窮的銷售陷阱與高壓手段。面對精心設計的話術與心理壓迫,普通消費者稍有不慎便可能墮入動輒數萬元的合約圈套。本文將以此案為鑑,為你全方位拆解15大健身呃人手法,提供由簽約自保、識破合約魔鬼細節,到不幸中伏後如何循法律途徑追討退款的終極攻略,助你精明健身,遠離陷阱。

深入剖析「健身小女孩黑店」事件:PTT、Dcard、LIHKG熱議焦點

近期在PTT、Dcard與LIHKG等各大論壇,「健身小女孩黑店」事件引起了極大迴響。這宗案件不只是一單普通的消費糾紛,更揭示了健身行業中常見的銷售手法與合約陷阱。許多人開始關注健身房黑店的問題,希望從中學會如何自保。現在,我們就來深入剖析這宗備受關注的案件,從頭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案件始末:「健身小女孩Mags Lo」與「U N Me Fitness」的爭議

這宗案件的核心圍繞著健身教練與健身中心之間的複雜關係,還有消費者在簽約時的權益問題。

申索人

案件的申索人是一位女士,她因為信任特定教練的專業而決定購買健身課程,希望改善身體狀況。

被告方:U N Me Fitness健身中心及教練Mags Lo

被告方包括U N Me Fitness健身中心,以及在網絡上以「健身小女孩」為名的教練Mags Lo。申索人指控,正是這位教練的銷售手法引導她簽下了合約。

爭議核心:價值HK$31,200的私人教練課程

整個爭議的起點是一份價值超過三萬港元的私人教練課程合約。申索人在上了幾堂課後,認為服務與承諾嚴重不符,因此向健身中心要求退款,但遭到拒絕,最終需要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追討。

銷售手法爭議:4大「健身呃人」話術陷阱

這宗案件之所以引起廣泛討論,主要是因為其銷售過程暴露了典型的「健身呃人」手法,這些話術陷阱值得大家警惕。

話術陷阱一:「每月千幾蚊」的誤導性報價

銷售時,教練以「每月只需千幾蚊」的說法來包裝整個課程費用。這種報價方式透過拉長分期期數,讓每月供款看似很低,但實際上合約的總價與平均月費遠高於此數,令消費者產生價格便宜的錯覺。

話術陷阱二:以優惠為名,引導簽署放棄「冷靜期」

合約中有一項條款,註明消費者因選擇了「特價優惠」,所以不能享有健身中心冷靜期。這種做法,是利用消費者想獲得折扣的心理,引導他們在不為意的情況下,簽名放棄了本應擁有的合約冷靜期權利。

話術陷阱三:服務與承諾不符,4堂課換3位教練

申索人表示,她是因為信任Mags Lo的健身專業才簽約,但實際開始上課後,短短4堂課竟然換了3位不同的教練。她認為其他教練的資歷及教學質素與原先承諾的有落差,屬於貨不對辦。

話術陷阱四:隱藏「租場費」等額外收費

在簽約時,被告方並未清晰說明,如果需要更換訓練場地,將會產生額外的「租場費」。這種隱藏收費的做法,也是常見的健身合約陷阱之一,讓消費者在事後才發現支出超出預算。

小額錢債審裁處判決剖析:消費者權益與責任

案件進入法律程序後,雙方的理據和小額錢債審裁處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這宗關於健身小女孩小額錢債的案件,其判決結果發人深省。

申索方指控:脅迫簽約與惡意串謀

申索方在庭上指,自己是在身心疲憊、環境嘈雜的情況下被游說簽約,並認為U N Me Fitness黑店與教練存在惡意串謀,在出現問題時互相推卸責任。

被告方抗辯:聲稱已解釋所有合約條款

被告方則堅稱,在簽約時已清楚解釋所有條款,包括總費用、分期方式及更換場地的費用等。他們更提出,申索人要求退款的真正原因,是其家人反對這筆大額開支。

審裁官判決關鍵:消費者須承擔部分責任

審裁官在審理時,點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申索人承認自己有「不看合約」的習慣,因為信任對方而「不假思索」地簽名。審裁官質疑,作為成年人,簽署文件前有責任先閱讀並理解內容。這個觀點提醒了所有消費者,雖然商家的銷售手法可能存在爭議,但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始終是履行自己應盡的審慎責任。這次的健身小女孩判決,正正說明了這一點。

拆解健身中心黑店常用手法:從心理操縱到財務陷阱

「健身小女孩黑店」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想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在PTT、Dcard或LIHKG上求助的受害者,首先就要拆解健身房黑店的常見劇本。這些手法並非U N Me Fitness獨有,而是業內部分不良經營者的慣用伎倆,從心理層面入手,逐步升級到財務甚至人身限制,形成一個難以掙脫的健身呃人陷阱。

高壓銷售伎倆(一):資訊隔絕與心理威嚇

黑店銷售的第一步,是創造一個讓你孤立無援的環境。他們會先切斷你與外界的聯繫,然後再用言語施加壓力,讓你無法冷靜思考。

沒收手機:切斷求助及查證途徑

職員可能會以「幫你保管財物」或「先幫你充電」等友善藉口,要求你交出手機。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切斷你的求助途徑。沒有手機,你無法致電朋友商量,也無法即時上網搜尋這間健身中心的評價,更不能查證他們口中的「優惠」是否屬實。在資訊完全被隔絕的情況下,你只能單方面接收他們提供的資訊,判斷力自然會下降。

言語施壓:以法律術語製造恐慌

當你猶豫不決時,銷售人員便會搬出各種聽起來很專業的法律術語。他們可能會指著你剛剛填寫的問卷或試玩同意書,聲稱文件已「具備法律約束力」,如果你現在不簽約,就是「單方面違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這些說法往往是誇大其詞,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目的就是利用普通人對法律的不熟悉來製造恐慌,讓你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退路。

高壓銷售伎倆(二):限制人身與財務自由

如果心理戰術未能奏效,部分健身教練黑店的手法就會升級,直接限制你的人身與財務自由,讓你感到恐懼。

包圍及阻擋去路:製造禁閉空間與無助感

當你明確表示想離開時,可能會有多名職員圍上來,堵住你的去路。他們會用身體語言和站位製造一個無形的包圍網,讓你感到被禁錮。有時他們會帶你進入一間沒有窗戶的小房間,進一步增加你的壓迫感與無助感。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因為害怕而屈服。

H44: 強行查閱財務狀況:檢查銀包及信用卡額度

更具侵略性的手法是直接查閱你的財務狀況。職員會要求查看你的銀包,點算你有多少張信用卡,甚至強迫你即場致電信用卡中心,開啟擴音功能,讓他們親耳確認你的信用額度。他們掌握你的財務底線後,便會設計一個完全榨乾你信用額度的健身合約陷阱,讓你無力反抗。

新型付款騙局:購買第三方禮品卡以規避退款機制

為了應對越來越多人懂得利用信用卡機制申請退款,黑店也發展出新型的付款騙局。他們會挾持或強迫你到大型連鎖店,例如超市或電器店,用你的信用卡購買數萬元的禮品卡或現金券,然後健身中心再收走這些禮品卡作為課程費用。

為何追討困難:交易對象轉移,健身中心藉此免責

這種手法的陰險之處在於,你的信用卡交易紀錄上,收款方是該連鎖店,而不是健身中心。當你向銀行申請交易爭議時,銀行看到的只是一筆正常的零售交易,而且貨物(禮品卡)已經交付。健身中心的名字完全不會出現在月結單上,他們藉此成功撇清關係,令追討退款變得極度困難。

法律責任模糊化:利用「自僱教練」模式卸責

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模糊化法律責任。正如「健身小女孩 Mags Lo」與U N Me Fitness的案件所見,很多健身中心會聲稱旗下的教練均為「自僱人士」或「自由工作者」,中心只負責提供場地。一旦出現銷售糾紛,中心便會將所有責任推到教練個人身上。這種模式讓消費者在尋求法律途徑,例如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時,難以直接追究健身中心的法律責任,大大增加了維權的複雜性。

精明消費者自保手冊:簽約前如何識破健身合約陷阱

看過「健身小女孩黑店」的案例後,相信大家都會更警惕。要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單純了解健身呃人手法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學懂一套簽約前的自保方法。與其事後懊惱,不如事前做足功課。以下將會分享幾項實用技巧,助你在簽署任何文件前,識破潛在的健身合約陷阱,保障自己的權益。

簽約前「停、看、聽」:四大黃金法則

面對健身中心的銷售人員,保持冷靜的頭腦是首要條件。大家可以記住「停、看、聽」這個口訣,它包含了四個簡單但極其重要的黃金法則。如果當初U N Me Fitness黑店事件的當事人能實踐這些法則,或許結果會有所不同。

法則一:索取合約副本,堅持「攞返屋企慢慢睇」

當銷售人員遞上合約時,你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拿起筆,而是要求一份副本帶走。他們很可能會用「今日限定優惠」、「錯過就無」等話術施壓,但你必須堅持。告訴對方:「唔好意思,我需要時間睇清楚內容,想攞返屋企慢慢研究。」一個正規經營的健身中心,絕對有信心讓顧客仔細考慮。在高壓環境下倉促作出的決定,往往是日後需要向小額錢債審裁處求助的開端。

法則二:逐一核對口頭承諾與書面條款

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總是說得天花龍鳳,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將銷售員承諾過的所有事項,例如「每月學費」、「指定教練」、「可使用所有分店」等,逐一在合約上找出對應的條款。如果合約沒有寫明,或者內容有出入,這就是一個極大的警號。以健身小女孩Mags Lo事件為例,口頭上的低價月費與合約實際計算方式便存在巨大落差。記住,白紙黑字才是唯一的憑證。

法則三:了解「冷靜期」條款,切勿輕易放棄權利

根據法例,預繳式消費合約普遍設有「健身中心冷靜期」,讓消費者在簽約後的一段時間內可以無條件取消合約。不少健身房黑店會用「特價優惠」作餌,誘使你在合約上簽名放棄這項權利。簽署前,必須看清楚有沒有關於放棄冷靜期的條文。這項權利是保障你的最後一道防線,切勿為了一點折扣而輕易放棄,健身小女孩判決的其中一個關鍵點,正是當事人是否在知情下放棄了權利。

法則四:釐清教練身份(全職 vs. 自僱)及指定教練條款

你可能是因為某位星級教練而決定購買課程,但這位教練是否真的是健身中心的全職員工?現時很多健身教練黑店都採用自僱教練模式,一旦發生糾紛,中心便可以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簽約前,必須問清楚教練的僱傭屬性,並要求在合約中列明「指定由某某教練提供服務」以及「若該教練離職或無法提供服務的後續安排(例如退款或更換同級教練)」,這能避免日後貨不對辦的爭議。

應對高壓銷售:3招全身而退的實用話術與行動

即使做足準備,有時還是會陷入被數位銷售人員包圍的困境。當你感到壓力時,以下三招實用話術及行動,可以助你安全離場。

拒絕話術(一):「我需要時間考慮,不能即時決定。」

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第一道防線。無論對方如何勸說,你只需要冷靜而堅定地重複這句話。你不需要解釋原因,也無需與對方爭辯。他們的目標是打破你的心理防線,只要你堅持立場,不被對方的情緒或話術影響,就能奪回主導權,避免日後處理繁複的健身小女孩退款問題。

拒絕話術(二):「請將所有承諾白紙黑字寫清楚。」

如果對方不斷提出新的優惠或承諾來誘使你簽約,你可以提出這個要求。告訴他:「如果你能將剛剛承諾的所有條件,全部白紙黑字寫在合約附頁上,並簽名作實,我就可以考慮。」這個要求可以立即測試對方的誠信。一個誠實的銷售員會樂意這樣做,但一個意圖健身呃人的銷售員,則會諸多推搪。不論在PTT、Dcard或LIHKG,網友分享的健身小女孩黑店經歷中,口頭承諾無法兌現都是常見的投訴。

最終手段:若感人身安全受威脅,立即表明將會報警

如果銷售人員的行為升級,例如包圍你、阻擋你的去路,或者語氣帶有威嚇成分,讓你感到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這時就無需再猶豫。請立即拿出手機,並清晰、大聲地告訴對方:「你們的行為已構成非法禁錮,我現在要報警處理。」你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面對這種極端的健身房黑店手法,尋求執法部門協助是唯一正確的做法。

已簽約中伏?健身合約退款追討四步曲

不幸遇上像「健身小女孩黑店」這類健身呃人事件,即使已經簽下合約,也並非代表束手無策。面對健身房黑店層出不窮的銷售手法,保持冷靜並採取有系統的步驟是追討退款的關鍵。以下將會詳細拆解四個步驟,由啟動程序到尋求法律支援,助你清晰地應對健身合約陷阱,為自己爭取應有權益。

第一步:書面通知,正式啟動追討程序

即時以電郵及掛號信要求取消合約及退款

一旦決定追討,首要行動是立即透過書面形式,正式通知健身中心你要求取消合約及退款。口頭通知絕對不足夠,因為對方可以輕易否認。最穩妥的做法是雙管齊下:同時使用電郵和掛號信。電郵能提供即時的發送時間紀錄,而掛號信則能確保對方簽收,留下無法抵賴的收件證明。在信件及電郵中,內容應簡潔清晰,明確列出你的全名、合約編號、簽約日期,並直接陳述「本人現正式要求取消合約並申請退款」,同時簡述理由,例如服務與承諾不符或在受壓下簽約等情況。這個動作是所有後續追討程序的法律基礎,必須盡快完成。

第二步:聯絡發卡機構,申請交易爭議 (Chargeback)

如何處理「第三方禮品卡」交易:強調在脅迫下進行

如果你是透過信用卡支付費用,可以立即聯絡你的發卡銀行,申請「交易爭議」(Chargeback)。向銀行詳細解釋你為何對這筆交易提出爭議,例如商戶未提供所承諾的服務,或涉及誤導性銷售。銀行會展開調查,若理據充分,有機會從商戶的銀行帳戶中扣回款項。然而,部分健身中心為規避此機制,會強迫顧客購買第三方禮品卡(例如超市禮券)來付款。遇到這種情況,你在向銀行申請爭議時,必須清晰且堅定地強調,該筆禮品卡交易是在「受脅迫及非自願」的情況下進行。你需要詳細描述當時的環境,例如被限制離開、受到言語威嚇等,證明這並非一筆正常的消費,以增加銀行介入處理的機會。

第三步:尋求官方及法律途徑協助

向消費者委員會投訴

當健身中心拒絕退款時,下一步就是向官方機構求助。你可以向消費者委員會提交投訴,並附上所有證據副本。消委會的角色主要是調解,雖然它沒有法律執法權,但其介入能對商戶構成一定壓力。一個正式的投訴紀錄,亦可作為日後法律行動的佐證,證明你已嘗試透過官方渠道解決問題。

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處理HK$75,000以下申索)

如果調解無效,而你的索償金額在港幣七萬五千元或以下,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是最直接的法律途徑。這個途徑的程序相對簡單,不允許律師代表,讓市民能以較低成本處理金錢糾紛。正如「健身小女孩小額錢債」一案,當事人正是利用此渠道向 U N Me Fitness 追討。在審訊中,你需要親自陳述案情及展示所有證據。參考「健身小女孩判決」的案例,即使消費者最終未必能獲判全額退款,審裁官亦會根據證據判斷健身中心的責任,是討回公道的重要一步。

第四步:妥善整理及保存所有證據

合約、付款紀錄、通訊對話及相關報導截圖

在整個追討過程中,證據就是你最強大的武器。你需要有系統地整理及保存所有相關文件和紀錄。這包括你簽署的合約正本、所有付款單據(如信用卡月結單、EPS存根)、與教練或健身中心職員的通訊紀錄(例如WhatsApp對話截圖),以及任何支持你論點的資料。你甚至可以截取網上論壇如LIHKG、Dcard或PTT上關於「健身小女孩黑店」或涉事健身教練Mags Lo的討論,用以證明該健身中心的銷售手法存在普遍性問題,並非單一事件。所有證據務必備份妥當,以便在不同階段(如向銀行、消委會或法庭)提交。

健身合約陷阱懶人包:常見問題 (FAQ)

Q1:「健身小女孩黑店」事件的判決結果是什麼?

關於在PTT、Dcard及LIHKG等平台引起廣泛討論的「健身小女孩黑店」事件,小額錢債審裁處的判決相當值得所有消費者關注。根據審裁處的公開資料,申索人最終被判敗訴,主要原因是審裁官指出,消費者作為成年人,有責任在簽署任何文件前,仔細閱讀並理解合約條款。申索人在庭上承認自己「不假思索便簽名」,這一點成為了判決的關鍵。這宗關於健身小女孩U N Me Fitness的案件,提醒了我們即使銷售過程存在爭議,消費者自身的疏忽亦可能影響退款申索的成功機會。整個健身小女孩判決的結果,其實是為大家上了一堂寶貴的法律課。

Q2:「健身中心冷靜期」是什麼?所有合約都適用嗎?

「健身中心冷靜期」是指消費者在簽訂預繳式服務合約後,有一段指定時間可以單方面無條件取消合約並取回款項的權利。這是為了保障消費者,避免在高壓銷售下作出倉促決定。不過,並非所有合約都自動享有冷靜期。很多健身合約陷阱正正隱藏於此。一些健身中心會以「提供折扣優惠」為理由,引導你簽署一份文件,聲明你自願放棄冷靜期的權利。因此,簽約時必須看清楚每一項條款,特別是關於冷靜期的部分,不要為了小折扣而放棄重要的消費者權益。

Q3:除了U N Me Fitness,香港還有哪些健身中心需要注意?

除了引起熱議的U N Me Fitness黑店事件,消費者委員會過往曾多次點名譴責採用不良營銷手法的健身中心。與其單獨列出名單,一個更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查閱消費者委員會的官方網站或其刊物《選擇》月刊。消委會會定期公布涉及大量投訴,或被裁定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健身房黑店或健身教練黑店名單。另外,在決定參加任何課程前,你也可以到各大討論區,例如搜尋「健身小女孩黑店lihkg」或相關字眼,參考其他網友的經驗分享,但記得要小心求證,綜合多方資訊再作判斷。

Q4:如何選擇一間信譽良好的健身中心或私人教練?

要避免遇到像Mags Lo健身課程般的爭議或健身呃人情況,選擇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堅持索取合約副本,並要求有足夠時間帶回家細閱,不要在壓力下即場做決定。第二,要求將所有口頭承諾,例如指定教練、上課時間、額外費用等,全部白紙黑字寫在合約上。第三,透過試堂親身體驗教練的專業水平及教學風格。最後,多做資料搜集,查看網上評價和過往有沒有不良紀錄,選擇一間經營已久、信譽良好的健身中心,自然能大大減低中伏的風險。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