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增肌減脂?2025最強20大優質蛋白質食物排行榜(附完整攝取量、挑選及吸收貼士)
無論是想增肌還是減脂,攝取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都是成功關鍵。但面對五花八門的食物選擇,您是否也曾疑惑:到底應該吃甚麼?每天需要攝取多少才足夠?除了雞胸肉和雞蛋,還有哪些更美味、更多元的選擇?
為了解決您的所有疑問,我們整理了這份「2025最強蛋白質食物全攻略」。本文將為您揭曉20大動物性及植物性高蛋白食物排行榜,並提供詳盡的個人攝取量計算方法、聰明挑選食物的兩大秘訣,以及有效提升吸收率的三大技巧。無論您是健身新手、資深運動愛好者,還是追求健康的素食者,這份終極指南都將助您輕鬆達成目標。
為何需要攝取蛋白質?認識其六大核心益處
講到增肌減脂,大家都會立即想起要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食物。這完全正確,但蛋白質的重要性遠不止於此。它其實是構成生命的基礎磚塊,從我們的頭髮到腳趾,從維持身體運作到影響情緒,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人以為蛋白質只與肌肉有關,但它的功能既全面又深入。以下就為你逐一拆解蛋白質的六大核心益處,讓你明白為何每日都需要重視這項關鍵營養。
益處一:構成身體組織,鞏固健康基礎
組成肌肉、器官、皮膚與毛髮的必要材料
蛋白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作為身體的「建築材料」。我們的肌肉、心臟、肝臟等器官,以至皮膚和毛髮,其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身體需要持續利用從飲食中獲得的蛋白質,去修補舊有組織及生成新的細胞,以維持身體結構的完整與健康。
促進兒童、青少年及孕婦的生長發育
對於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的兒童、青少年,以及需要支持胎兒發育的孕婦來說,蛋白質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在這些重要的生命時期,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量大增,充足的供應是確保他們順利成長、健康發育的基礎。
益處二:強化免疫系統,建立身體防線
製造抗體與免疫細胞,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如果將身體比喻成一座城堡,蛋白質就是築起城牆和訓練士兵的關鍵資源。我們體內的抗體與各種免疫細胞,其組成核心正是蛋白質。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才能確保免疫系統有充足的「彈藥」,去辨認及對抗外來的細菌和病毒,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協助傷口癒合與組織修復
當身體出現傷口時,不論是小擦傷還是手術後的創口,都需要蛋白質來進行修補。蛋白質是細胞再生的主要原料,充足的攝取量可以加速傷口癒合,並幫助受損的組織盡快復原。
益處三:維持肌肉量與力量,預防肌少症
肌肉合成的主要原料,尤其適合運動後及中老年人
肌肉的合成絕對離不開蛋白質。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士,運動後補充蛋白質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肌肉纖維,促進肌肉生長。而對於中老年人,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則對於預防肌肉流失、維持身體力量及活動能力至關重要。
延緩肌肉流失,保持基礎代謝率
肌肉是身體消耗熱量的主要引擎。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流失,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這也是中年後體重容易上升的原因之一。維持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可以有效延緩肌肉流失,幫助穩定基礎代謝率。
益處四:增加飽足感,輔助體重管理
幫助穩定血糖,減少飢餓感
在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之中,蛋白質能提供最強和最持久的飽足感。它消化得比較慢,有助於穩定餐後血糖,避免血糖水平大起大落而引發的飢餓感,從而自然地減少整體熱量攝取。
提高食物熱效應,促進新陳代謝
身體消化和代謝食物本身也需要消耗能量,這稱為「食物熱效應」。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是三者中最高的,意味著身體需要花費更多卡路里去處理它。這在無形中也提高了身體的整體新陳代謝。
益處五:調節關鍵生理機能
製造酵素與荷爾蒙,維持體內化學反應
蛋白質是體內許多關鍵物質的「幕後功臣」。身體內數千種負責促進化學反應的酵素,以及負責調節生理功能的荷爾蒙(如胰島素),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沒有它們,身體的基本運作就會停擺。
平衡體液,預防身體水腫
蛋白質在維持體內正常的體液平衡中擔當重要角色。它有助於將水份保留在血管內,防止水份滲漏到周邊組織。如果蛋白質攝取嚴重不足,就有可能導致身體出現水腫的情況。
益處六:改善情緒與睡眠質素
作為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的前體
這個益處可能較少人知道,但蛋白質確實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與睡眠。某些胺基酸(蛋白質的組成單位)是製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體,例如負責調節情緒、食慾和睡眠的血清素,就是由色胺酸這種胺基酸轉化而來。因此,均衡攝取蛋白質對維持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計算指南:我需要吃多少?
了解各種優質蛋白質食物的好處後,最實際的問題就是:我到底需要吃多少才足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模式都不同,所以蛋白質的需求量也因人而異。其實,計算方法比想像中簡單,只要跟著以下兩個步驟,就可以輕鬆找出專屬你的每日蛋白質攝取目標。
第一步:計算個人每日蛋白質需求(克)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重和生活階段,用一條簡單的公式計算出每日建議攝取的蛋白質總克數。你可以從下面找出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類別:
一般成人:體重(公斤)x 1.1 克
這是一般健康成年人維持身體日常運作和肌肉量的基本需求。
70歲以上長者:體重(公斤)x 1.2 克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會下降,所以需要攝取多一些優質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預防肌少症。
增肌健身人士:體重(公斤)x 1.2 至 1.6 克
有規律進行肌力訓練的人士,需要更多蛋白質來修復和建造肌肉組織。攝取量可以根據訓練強度在這個範圍內調整。
懷孕及哺乳期婦女:每日額外增加 10 至 15 克
在計算出基礎需求後,懷孕中或正在哺乳的媽媽每日需要額外補充這個份量,以支持寶寶的成長和母乳製造。
第二步:將克數換算為實際食物份量
計算出總克數後,下一步就是把它轉化成我們日常飲食中看得見、吃得到的食物份量。這樣會令執行起來更加容易。在營養學上,我們通常用「一份」來作單位。
「一份蛋白質」的定義:約等於 7 克蛋白質
記住這個簡單的基準,一份蛋白質就大約是 7 克。
常見食物份量換算:一份約等於 1 隻雞蛋/半盒豆腐/3 湯匙毛豆
透過這個換算,抽象的數字就變得具體了。例如,吃一隻雞蛋就等於攝取了約一份蛋白質。我們可以參考這類優質蛋白質食物表來規劃餐單。
計算實例:60 公斤上班族每日需 66 克蛋白質,約 9-10 份
讓我們來實際計算一次。一位 60 公斤的上班族,每日的蛋白質需求是 60 x 1.1 = 66 克。將 66 克除以 7 克,就得出他每日大約需要 9 至 10 份的蛋白質。這個份量可以平均分配到三餐之中,例如早餐吃 2 份,午餐和晚餐各吃 3 至 4 份,就能輕鬆達標了。
十大動物性高蛋白食物排行榜
說到要有效率地補充蛋白質,動物性來源的優質蛋白質食物絕對是很多人的首選。這些食物不僅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而且身體的吸收利用率也相當高。以下為你整理了一份超實用的優質蛋白質食物表,介紹十種日常容易買到又營養豐富的選擇,讓你輕鬆規劃增肌減脂的餐單。
#1 雞胸肉(去皮)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3-26 克
營養優點:低脂高蛋白,為增肌減脂首選,DIAAS評分高
雞胸肉可說是健身界的天王巨星。它的脂肪含量極低,同時蛋白質含量非常出色,是追求增肌和減脂人士的理想夥伴。它的DIAAS(消化必需胺基酸分數)評分很高,代表身體能高效吸收並利用它的蛋白質來修補及建立肌肉組織,每一口都物有所值。
#2 三文魚(鮭魚)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0-24 克
營養優點:富含Omega-3 (EPA & DHA),有益心腦血管健康
三文魚不僅是美味的佳餚,更是營養的全能選手。它除了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外,還含有大量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EPA與DHA。這兩種脂肪酸對維持心臟健康、促進大腦功能及抵抗身體發炎都有正面作用,讓你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也兼顧了心血管的健康。
#3 雞蛋
蛋白質含量:每隻約 7 克
營養優點:被譽為「完美蛋白質」,營養全面且易吸收
雞蛋的蛋白質品質極佳,因為它包含了所有九種必需胺基酸,而且比例非常符合人體所需,所以有「完美蛋白質」的美譽。一顆小小的雞蛋,營養非常全面,除了優質蛋白質,蛋黃還富含維他命和礦物質。加上它價格親民,烹調方式多樣,是日常補充蛋白質最方便的選擇之一。
#4 瘦牛肉(牛腱、西冷)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1-29 克
營養優點:富含鐵質與維他命B12,有助預防貧血
對於需要提升力量和耐力的人來說,瘦牛肉是很好的選擇。它不僅蛋白質含量高,更是天然的「補血劑」,因為它富含血紅素鐵,比植物性鐵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配合維他命B12,有助於紅血球的製造,讓身體能量充沛。選擇牛腱或西冷這些脂肪較低的部位,就能吃得更健康。
#5 希臘乳酪 (Greek Yogurt)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10 克
營養優點:蛋白質密度高,含益生菌與鈣質
希臘乳酪經過特殊的過濾工序,排除了部分水份和乳清,所以質地比一般乳酪更濃稠,蛋白質含量也高出近一倍。它不僅能提供飽足感,還含有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同時,它也是鈣質的良好來源。選擇無糖原味的希臘乳酪,是早餐或下午茶的健康點心。
#6 蝦仁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1-24 克
營養優點:熱量及脂肪極低,是高效補充蛋白質的選擇
如果你正在嚴格控制熱量和脂肪攝取,蝦仁會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它的蛋白質含量高,但熱量和脂肪卻非常低,蛋白質的「純度」極高。無論是快炒、水煮或加入沙律,都能輕鬆為你的一餐增加足量的蛋白質,而沒有多餘的熱量負擔。
#7 吞拿魚(鮪魚)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3-26 克
營養優點:深海魚類,蛋白質含量極高
吞拿魚是另一種蛋白質含量名列前茅的深海魚。不論是新鮮的魚扒還是方便的罐頭,都能提供大量的蛋白質。特別是水浸吞拿魚罐頭,脂肪含量低,是製作三文治或沙律的快速蛋白質來源,非常適合忙碌的上班族或學生。
#8 豬柳(豬小里肌)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1 克
營養優點:豬肉中脂肪含量較低的部位,屬優質紅肉
很多人以為豬肉一定很肥膩,但其實選對部位就完全不同。豬柳是豬隻身上最瘦、最嫩的部位,脂肪含量與雞胸肉不相上下,是優質的紅肉選擇。它可以為你的餐單帶來變化,讓你不會只吃雞肉和牛肉,同樣能攝取到豐富的蛋白質和鐵質。
#9 虱目魚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2 克
營養優點:性價比高,富含Omega-3
虱目魚是性價比非常高的蛋白質來源,在亞洲地區尤其普遍。它的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豐富,同時也含有對身體有益的Omega-3脂肪酸。對於預算有限又想補充優質魚肉蛋白的人來說,虱目魚絕對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好選擇。
#10 魩仔魚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6 克
營養優點:低脂高鈣,適合各年齡層
別看魩仔魚體型細小,它的蛋白質含量其實相當驚人。更重要的是,由於可以連骨頭一同食用,它成為了極佳的天然鈣質來源,有助於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健康。低脂肪、高鈣、高蛋白的特性,讓它成為無論是兒童、成人還是長者都非常適合的食材。
十大植物性高蛋白食物排行榜(素食者必看)
提起優質蛋白質食物,很多人馬上會想到雞胸肉和雞蛋。不過,素食的朋友們其實也有非常豐富的選擇。這份專為素食者整理的植物性優質蛋白質食物表,將會介紹十種營養滿分的植物界精英,讓你在日常飲食中輕鬆達標,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
#1 黃豆/黑豆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熟)約 12-19 克
營養優點:植物界罕見的「完全蛋白質」,含全部必需胺基酸
黃豆和黑豆絕對是植物蛋白質界的皇牌選手。它們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提供了植物中相當罕見的「完全蛋白質」。這代表它們含有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全部九種必需胺基酸,營養價值能媲美動物性蛋白質。不論是入饌做菜,還是打成豆漿,都是補充蛋白質的絕佳方式。
#2 豆腐/豆製品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8-15 克
營養優點:素食者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用途廣泛
由黃豆加工而成的豆腐和各式豆製品,自然也是素食者餐桌上的常客。從嫩滑的板豆腐到紮實的豆乾,它們的用途非常廣泛,煎、炒、煮、炸樣樣皆宜。它們是素食者最穩定和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讓每一餐都能輕鬆補充營養。
#3 毛豆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14 克
營養優點:方便美味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毛豆其實就是未成熟的黃豆,但它的方便性和美味程度讓它自成一格。無論是作為餐前小食,還是加入飯菜中增加口感和顏色,都非常適合。只要簡單水煮或清蒸,灑上一點鹽,就是一份方便又美味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4 扁豆 (Lentils)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熟)約 9 克
營養優點:富含膳食纖維與鐵質,性價比高
扁豆在歐美素食界非常流行,它不單是蛋白質的來源,更富含膳食纖維與鐵質,有助維持腸道健康和預防貧血。加上它的價格親民,烹調時間短,絕對是性價比極高的平價寶藏。
#5 南瓜籽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30 克
營養優點:富含鎂、鋅等礦物質,是健康零食之選
別小看這一顆顆的南瓜籽,它的蛋白質含量十分驚人。它同時富含對維持身體機能十分重要的礦物質,例如鎂和鋅。下次想吃零食時,不妨抓一把南瓜籽,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能補充營養。
#6 鷹嘴豆 (Chickpeas)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19 克
營養優點:纖維含量高,飽足感強
鷹嘴豆口感鬆軟,帶有淡淡的堅果香氣。它的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能夠提供強烈的飽足感,有助於體重管理。無論是製成鷹嘴豆泥、加入沙律,還是烤焗後當作香脆小食,都非常美味。
#7 藜麥 (Quinoa)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熟)約 4.4 克
營養優點:另一種植物性「完全蛋白質」,可作主食
藜麥是繼黃豆之後,另一種少數含有全部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性「完全蛋白質」。你可以將它混合白飯一同烹煮,或者完全取代白飯作為主食,輕鬆提升正餐的蛋白質和纖維含量。
#8 奇亞籽/亞麻仁籽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16-20 克
營養優點:富含健康脂肪與纖維
這兩種超級種籽除了提供蛋白質外,更以富含Omega-3健康脂肪酸和膳食纖維而聞名。它們沒有特別的味道,可以輕易地加入乳酪、燕麥、沙冰或飲品之中,不知不覺間就為你提升了營養攝取。
#9 花生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29 克
營養優點:蛋白質含量高,需注意熱量
花生其實屬於豆類,其蛋白質含量相當可觀。無論是原粒花生還是花生醬,都是補充蛋白質的好幫手。不過,它的脂肪含量和熱量也相對較高,食用時需要注意份量。
#10 小麥胚芽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約 31 克
營養優點:小麥中最精華部分,蛋白質含量極高
小麥胚芽是小麥穀粒中最核心、最富營養的部分,蛋白質含量是植物界中的冠軍。你可以將它灑在飯、麵或沙律上,為日常飲食輕鬆添加高濃度的蛋白質及多種維他命。
挑選高蛋白食物的兩大精明秘訣
面對市面上眾多的優質蛋白質食物,懂得如何挑選才能食得精明又有效率?其實,我們可以從兩個關鍵指標入手,一個關乎你的開支預算,另一個則關乎你的熱量攝取。掌握這兩個秘訣,就能輕鬆建立專屬你的優質蛋白質食物表。
秘訣一:追求高「蛋白質CP值」(性價比)
定義:每花費10元可購得的蛋白質克數
第一個秘訣,就是學會計算「蛋白質CP值」。這個概念很簡單,就是計算你每花費10元,可以買到多少克的蛋白質。CP值越高,代表你用更少的金錢,就能換取更多的蛋白質。
高CP值之選:雞蛋、板豆腐、無糖豆漿、雞胸肉、扁豆
想尋找高CP值的優質蛋白質,雞蛋、板豆腐、無糖豆漿、雞胸肉和扁豆都是絕佳選擇。這些食物價格親民,而且蛋白質含量實在。
適合對象:學生、小資族及家庭
如果你是學生、小資族,或者需要為整個家庭準備食材,這個指標就特別實用。它可以幫助你在有限的預算內,輕鬆達到每日的蛋白質攝取目標。
秘訣二:重視高「蛋白質密度」(熱量比)
定義:每攝取100大卡可獲得的蛋白質克數
第二個秘訣,則是關注「蛋白質密度」。這個指標衡量的是,在攝取同樣熱量的前提下,你能獲得多少蛋白質。具體來說,就是計算每攝取100大卡路里,當中含有多少克的蛋白質。
高密度之選:雞胸肉、蝦仁、蛋白、鯛魚片、希臘乳酪
蛋白質密度高的食物,通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都較低。例如去皮雞胸肉、蝦仁、純蛋白、鯛魚片和希臘乳酪,都是非常出色的高密度優質蛋白質。
適合對象:減脂及體重管理人士
這個挑選方法特別適合正在減脂或進行體重管理的人士。因為這樣可以在控制總熱量攝取的同時,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增加飽足感。
提升蛋白質吸收率三大技巧
認識各種優質蛋白質食物只是第一步,更聰明的做法是學會如何讓身體更有效地吸收這些營養。掌握以下三個簡單技巧,就能將你吃進的每一分蛋白質都物盡其用,發揮最大效益。
技巧一:三餐平均分配
身體單次吸收量有限,平均分配至三餐能提高吸收效率
我們的身體像一個精密的處理器,單次能夠處理和吸收的蛋白質份量是有限的。如果將一日所需的蛋白質集中在一餐或兩餐內大量攝取,超出單次吸收上限的份量就可能被浪費掉。所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將你每日的蛋白質總需求量,平均分配到早、午、晚三餐之中。這樣做能確保身體有持續穩定的胺基酸供應,以支持各項生理機能,吸收效率自然更高。
有助維持整日飽足感及穩定血糖
將蛋白質平均分配到三餐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穩定的蛋白質攝取有助於維持整天的飽足感,和穩定血糖水平。這代表你可以避免因為血糖驟降而出現的疲倦感或突如其來的食慾,對於需要管理體重或想提升專注力的朋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小策略。
技巧二:選擇合適烹調方式
推薦:多採用蒸、煮、燉、烤等低溫烹調
烹調方式直接影響優質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我們推薦多採用相對溫和的低溫烹調方法,例如蒸、水煮、燉煮或焗烤。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營養,確保蛋白質的結構完整,讓身體更容易消化和吸收。例如清蒸魚、水煮雞胸肉或慢燉牛腱都是很好的選擇。
避免:高溫油炸或燒烤可能使蛋白質變性,降低營養價值
相反,應該盡量避免長時間的高溫烹調,特別是油炸和燒烤。高溫會導致蛋白質「變性」,使其分子結構變得堅硬和捲曲,這不僅會降低其營養價值,還會增加身體的消化負擔。雖然香脆可口,但是為了讓吃下去的蛋白質真正發揮作用,選擇對的烹調方式非常重要。
技巧三:把握補充時機
運動後補充有助肌肉修復與生長
你可能經常聽到,運動後是補充蛋白質的「黃金時機」。這個說法有它的道理,因為運動後肌肉處於一個需要修復的狀態,及時補充蛋白質確實能為肌肉提供重建和生長的原料,促進身體恢復。
全日總攝取量充足比單次補充時機更為關鍵
但是,根據更新的研究觀點,更為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全日的總蛋白質攝取量」是否足夠。與其過於執著在運動後某個特定時間點補充,不如將注意力放在確保一整天下來,你吃夠了身體所需的總份量。只要總量充足,身體就有足夠的材料來進行修復與合成。所以,將蛋白質平均分配在三餐,比起只在運動後大量補充,是更根本且有效的方法。
高蛋白飲食常見問題 (FAQ)
Q1:何謂「優質蛋白質」?
指蛋白質包含人體無法合成的9種「必需胺基酸」
大家經常討論要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但究竟怎樣才算是「優質蛋白質」?簡單來說,它的定義在於蛋白質是否包含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全部9種「必需胺基酸」。這就像砌積木,缺少任何一款關鍵組件,都無法拼砌出完整的模型。身體要有效合成肌肉或修復組織,就需要這9種必需胺基酸齊備。
專業評估指標為DIAAS,分數越高代表品質越好
在營養科學領域,專家會使用一個名為「可消化必需胺基酸分數」(DIAAS)的指標來評估蛋白質的品質。這個分數越高,代表該蛋白質不僅胺基酸組成完整,人體的消化吸收率也更佳。例如雞蛋、牛奶和雞胸肉的DIAAS分數都很高,是公認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Q2:高蛋白飲食會傷腎嗎?
對健康人士安全:在腎功能正常下,適量高蛋白飲食並無害處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迷思。對於腎功能健康的成年人,在合理的攝取範圍內,適量提高蛋白質攝取是安全的,並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許多研究都指出,身體能夠適應並有效處理蛋白質代謝後的產物。
腎病患者須謹慎:需遵從醫生或營養師指導,避免加重腎臟負擔
不過,如果本身已經患有腎臟相關疾病,情況便截然不同。由於腎臟負責過濾蛋白質代謝產生的含氮廢物,過量的蛋白質攝取會顯著加重腎臟的負擔。因此,腎病患者必須嚴格遵從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個人化飲食指引,精準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
Q3:植物蛋白比動物蛋白差嗎?
品質差異:動物蛋白的必需胺基酸組成及吸收率普遍較高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用「好」或「差」來回答,但兩者在品質上確實存在差異。普遍來說,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魚類、雞蛋、奶製品)的必需胺基酸組成較為完整,與人體需求更為接近,吸收利用率也較高。
互補原則:素食者可透過多樣化配搭(如豆類配穀物)來攝取完整胺基酸
這並不代表植物蛋白的價值較低。素食者可以巧妙運用「蛋白質互補原則」,將不同種類的植物性食物配搭食用。例如,豆類缺乏的甲硫胺酸,正好可以由穀物來補充;而穀物所缺乏的離胺酸,則可以從豆類中獲得。只要懂得聰明配搭,確保飲食多樣化,同樣能攝取到全面而完整的必需胺基酸。
Q4:蛋白粉可以取代天然食物嗎?
定位是「補充品」,而非「替代品」
蛋白粉非常方便,但我們必須清楚它的定位是「營養補充品」,而非天然食物的「替代品」。它可以作為一個輔助工具,在運動後需要迅速補充,或日常飲食攝取不足時使用。
蛋白粉方便快捷,但缺乏原型食物中的維他命、礦物質等其他營養素
要記住,天然的原型食物,例如一份雞胸肉或一磚豆腐,除了提供蛋白質,還附帶了許多蛋白粉無法提供的寶貴營養,像是維他命、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各種植化素。要建立長遠穩固的健康基礎,始終應該以多樣化的天然食物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