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失眠、腰痛有救?連醫生也靠它逆轉頑疾:內核心呼吸的9大驚人功效與超詳細圖解作法

您是否正受高血壓、長期失眠或頑固腰痛所困擾,試盡坊間方法仍無法根治?或許,答案一直藏在我們每天都在做、卻從未做對的「呼吸」之中。這並非普通的腹式呼吸或冥想放鬆,而是一種連醫生都用來逆轉自身頑疾、重獲新生的「內核心呼吸」自癒法。

本文將徹底顛覆您對呼吸與核心的認知,從真實案例見證5分鐘降血壓的奇蹟,到深入剖析內核心呼吸如何透過喚醒深層肌肉、為細胞注氧,從根源解決自律神經失調、心血管問題、消化不良乃至慢性痛症等九大系統性問題。無論您是健康亮起紅燈的都市人,還是追求更高運動表現的健身愛好者,這份超詳細的圖解教學,都將引導您掌握這股最原始、卻也最強大的內在力量,告別藥物依賴,重啟身體的自癒開關。

為何內核心呼吸功效驚人?從真實案例看見健康奇蹟

內核心呼吸的功效之所以備受推崇,並非空談理論,而是有著許多真實案例的印證。這些故事的主角,有些在短短數分鐘內見證了身體的奇妙轉變,有些則憑藉持之以恆的練習,逆轉了看似棘手的健康危機。接下來,我們將透過兩個真實案例,深入了解這種呼吸方式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健康。

5分鐘見證生理轉變:血壓從180mmHg降至正常的真實故事

案例背景:一位受高血壓與失眠困擾的都市人

一位年約四十的女士,長期承受都市生活的巨大壓力,健康檢查報告顯示她的血壓持續處於高水平,收縮壓甚至一度飆升至180mmHg的危險邊緣。除了高血壓,她還深受嚴重失眠的困擾,每晚輾轉反側,精神狀態日漸轉差。她嘗試過多種方法,但效果始終有限,內心充滿了對健康的焦慮。

練習過程中的即時變化與數據對比

在一次健康諮詢中,一位專家指導她進行了僅僅五分鐘的內核心呼吸練習。整個過程很簡單,只是專注於深長而完整的吐氣,並配合特定的身體感受。練習結束後,專家立即為她再次量度血壓。結果令人驚訝,血壓計的讀數顯示,她的收縮壓已從180mmHg大幅回落至120mmHg的正常範圍。這個即時的數據轉變,讓她親身體會到,正確的呼吸方式可以直接影響心血管系統的狀態。

戰勝頑疾的權威見證:名醫如何靠呼吸逆轉自身健康危機

從被斷定只剩5年壽命到完全康復的心路歷程

另一個更為深刻的例子,來自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生。他在事業高峰期不幸確診頑疾,當時的醫療評估相當悲觀,認為他最多只剩下五年時間。面對這個沉重打擊,他除了接受當時的標準治療,也開始反思生命的根本,並將目光投向了最基礎的生命活動——呼吸。他深入研究並實踐內核心呼吸的基本做法,將其融入每天的生活。五年過去,他不僅沒有倒下,身體反而逐漸康復,最終完全逆轉了當時的健康危機,重返工作崗位,這個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健康的看法。

權威觀點:為何醫生群體更應重視內核心呼吸的功效

這位醫生康復後,經常分享他的心路歷程。他指出,現代醫學非常專注於藥物與手術,但有時會忽略身體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能力。他認為,醫生群體本身就處於高壓環境,更應該重視內核心呼吸的功效,將其視為維持自身健康、預防職業耗竭的基礎工具。他強調,這套內核心呼吸作法,能夠有效調節自律神經,是處理壓力相關疾病的有力輔助,值得在醫學界推廣。

這不僅是放鬆,而是重塑身體機能的根本之道

綜合以上案例,無論是即時的血壓下降,還是長期的頑疾逆轉,都清晰地揭示了一個事實。內核心呼吸遠不止是一種放鬆技巧,它是一種能夠透過啟動內核心肌群,直接干預並重塑身體核心機能的根本方法。它能調節自律神經、穩定心血管系統,為身體創造一個更有利的內在環境,從而由內而外地改善健康。

揭開健康被忽略的真相:你練的核心、做的呼吸都可能錯了

要完全發揮內核心呼吸的功效,首先要打破一些我們深信不疑的健康觀念。我們每日努力運動,追求更強壯的核心,學習深呼吸放鬆,但如果基本概念錯了,一切努力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許多人追求的六塊腹肌,和真正支撐身體健康的「內核心肌群」,其實是兩回事。我們以為的深呼吸,如果方法不對,亦可能讓身體細胞持續缺氧。接下來,我們會一層層揭開這些被忽略的真相。

內核心 vs 外核心:為何只練腹肌,強大的內核心肌群依然無力?

許多人一提到核心訓練,腦海中浮現的就是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等鍛鍊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動作。這些肌肉屬於「外核心」,它們的功能像盔甲,讓我們能做出彎曲、扭轉等動作,練出線條分明的腹肌。但是,如果身體是一座建築物,外核心只是外牆的裝飾,真正支撐整座建築結構穩固的,是內部的鋼筋水泥,也就是「內核心肌群」。只專注鍛鍊外核心,而忽略了內核心,就像建了一間外牆漂亮但內部空心的屋子,根基不穩,內部器官也得不到應有的支撐。

認識真正的內核心肌群:橫膈膜、腹橫肌、多裂肌與骨盆底肌

真正的內核心肌群由四組深層肌肉構成,它們像一個圓筒,從內而外穩定我們的軀幹。頂部是負責呼吸的「橫膈膜」,底部是承托盆腔器官的「骨盆底肌」,前方和側面由像天然腰封一樣的「腹橫肌」包裹,後方則有沿著脊椎生長的「多裂肌」。這四組肌肉必須協同運作,才能在我們呼吸、活動時,為脊椎和內臟提供360度的穩定支撐。

內核心無力如何引致胃食道逆流、頻尿及慢性下背痛

當這個內核心圓筒失去力量,各種問題便會浮現。例如,頂部的橫膈膜無力,便無法有效幫助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關緊,導致胃酸容易逆流,形成胃食道逆流。底部的骨盆底肌鬆弛,就像吊床失去張力,無法妥善承托膀胱,繼而引致頻尿或滲漏問題。而當整個圓筒都軟弱無力時,脊椎便會失去最重要的支撐,壓力直接轉嫁到腰椎關節和周邊韌帶,長年累月下來,慢性下背痛自然找上門。

內呼吸 vs 外呼吸:理解「細胞缺氧」與重大疾病的驚人關聯

呼吸,我們每天都在做,但很少人知道呼吸分為兩種。我們一般認知的,是肺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過程,這稱為「外呼吸」。然而,更關鍵的過程發生在身體內部,氧氣經由血液送到全身每一個細胞,細胞利用氧氣產生能量,再將代謝廢物送走,這個過程稱為「內呼吸」。如果內呼吸效率不彰,即使肺部吸入了足夠空氣,細胞依然會處於缺氧狀態。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這種「細胞缺氧」狀態,與許多慢性病甚至重大疾病的形成有著驚人的關聯。

為何說內核心呼吸是為細胞注氧,創造不利癌細胞滋長的體內環境?

內核心呼吸的功效之一,正在於它能極大化內呼吸的效率。科學界早已知道,癌細胞的一大特性是厭氧,它們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能異常活躍地生長和繁殖。相反,一個氧氣充足的體內環境,對癌細胞而言就是不利的生存條件。正確的內核心呼吸作法,能確保每一次氣體交換的效率達到最高,讓更多氧氣能順利送達身體最末端的細胞,為全身細胞注入氧氣。這就像是從根本上改變身體的內部生態,創造一個讓健康細胞茁壯,卻不利癌細胞滋長的體內環境。

吐氣比吸氣更重要:打破傳統呼吸謬誤,掌握高效氣體交換的秘訣

提到深呼吸,我們的直覺反應通常是「盡力吸一口氣」。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謬誤。高效呼吸的秘訣,其實不在於吸氣有多用力,而是吐氣有多徹底。只有先將身體內的廢氣排空,才能為新鮮、乾淨的空氣騰出最大的空間。這個簡單的原理,正是內核心呼吸的基本做法中最關鍵的一環。

以杯水比喻解釋「先排空,才能裝滿」的生理學原理

我們可以用水杯作一個簡單比喻。如果一個杯子裡裝了半杯舊水,你最多只能再倒進半杯新水。想將整杯都換成新水,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舊水完全倒掉。我們的肺部也是一樣,如果每次吐氣都只吐出一點點,肺部就會殘留大量富含二氧化碳的「舊空氣」。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用力吸氣,新吸入的氧氣也只會跟大量廢氣混合,大大降低了氧氣交換的效率。

H44: 正確吐氣對橫膈膜活動範圍的關鍵影響

從生理結構來看,徹底吐氣直接關係到主要呼吸肌肉「橫膈膜」的活動範圍。吸氣時,橫膈膜會下降;吐氣時則會上升。如果吐氣不深,橫膈膜就無法上升到最高點,它的活動範圍便會受限,變得僵硬。而內核心呼吸強調有控制地、徹底地吐氣,能主動將橫膈膜完全推高,充分鍛鍊其彈性與力量。一個活動範圍更大、更強壯的橫膈膜,在下一次吸氣時就能更深地下降,將空氣帶到氣體交換效率最高的肺部底層,真正做到深層而高效的呼吸。

全方位解構內核心呼吸功效:從頭到腳的九大系統性改善

內核心呼吸的功效遠不止放鬆這麼簡單,它是一套能系統性重塑身體機能的強大工具。當你掌握了內核心呼吸的基本做法,你會發現身體從神經系統、心血管、消化到免疫防線,都產生了深遠的正面轉變。這並非奇蹟,而是建基於實在的生理學原理,接下來讓我們逐一解構這些驚人的改善。

平衡自律神經:從根本告別失眠、焦慮與心悸

許多都市人面對的失眠、焦慮與突如其來的心悸,根源往往在於自律神經失調。我們的神經系統分為「戰鬥或逃跑」的交感神經,以及「休息與消化」的副交感神經。當生活壓力過大,交感神經會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身體便無法真正放鬆。內核心呼吸的作法透過深度而緩慢的吐氣,能直接刺激負責放鬆的副交感神經,讓身體的「煞車系統」重新啟動。這就像是手動為你的身體模式進行切換,從高度警戒狀態調整回平靜模式,從而根本地改善睡眠品質與穩定情緒。

穩定心血管:無需藥物,自然逆轉高血壓與心血管問題

高血壓的成因之一,是心臟與血管長期承受過大壓力。內核心呼吸能夠對心血管系統產生即時的調節作用。當我們進行有控制的深層吐氣,並配合啟動內核心肌群時,會改變胸腔內的壓力,這能輕微減少回流心臟的血液量,瞬間降低心臟的工作負荷。持之以恆地練習,就如同為心臟進行規律的「減壓訓練」,能幫助血管放鬆,彈性增加,血壓自然會趨向穩定。這是一個從物理層面直接介入,協助身體自我調節的過程。

活化腸道消化:改善胃食道逆流、便秘與脂肪肝

你的呼吸方式,其實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作為內核心肌群最重要的一員,橫膈膜在呼吸時的升降,就如同一部活塞,為腹腔內的消化器官提供溫和的按摩。這種內部的物理按摩能促進腸道蠕動,有效改善便秘問題。對於胃食道逆流,強化橫膈膜的力量,亦能鞏固食道與胃之間的「閘門」,防止胃酸倒流。同時,促進循環與新陳代謝,對於改善脂肪肝亦有正面幫助。

鞏固免疫防線:調節混亂的免疫系統,提升抗病力

長期的壓力狀態會分泌過多皮質醇,這種壓力荷爾蒙會抑制我們的免疫系統功能,讓我們更容易生病。內核心呼吸透過平衡自律神經,有效降低體內的壓力水平。當身體從持續的「備戰狀態」中解脫出來,混亂的免疫系統便能得到重新校準的機會,恢復正常運作。這並非直接殺死病菌,而是為身體創造一個健康的內部環境,讓免疫細胞能更高效地工作。

重塑身體姿態:根除下背痛,提升運動表現

許多人努力鍛鍊腹肌,卻依然受下背痛困擾,原因在於忽略了真正支撐脊椎的內核心肌群。這組深層肌肉像天然的護腰,從身體內部穩定我們的軀幹。內核心呼吸正是啟動並訓練這組肌肉最直接的方法。當內核心變得強而有力,脊椎的壓力便會大大減少,長期存在的下背痛自然得到緩解。對於運動愛好者,一個穩定的核心更能有效傳遞力量,顯著提升運動表現並預防傷害。

打造「厭癌」體質:為細胞注氧,預防癌症

科學研究指出,缺氧的體內環境是癌細胞滋長的溫床。我們身體的呼吸分為肺部的「外呼吸」與細胞層面的「內呼吸」。若呼吸效率低下,即使吸入了空氣,氧氣也未必能有效送達全身的細胞。內核心呼吸的功效在於,它能極大地提升氣體交換效率,特別是透過完整的吐氣排走二氧化碳,讓新鮮氧氣能更深入地進入肺部。這能確保血液攜帶充足的氧氣,為全身細胞注氧,從而創造一個不利癌細胞生存的「高含氧」環境。

強化盆腔健康:改善疝氣、頻尿及產後漏尿問題

骨盆底肌是內核心肌群的「地基」,承托著膀胱、子宮等盆腔器官。當年齡增長、懷孕生產或長期姿勢不良,這組肌肉便會變得鬆弛,引致疝氣、頻尿甚至漏尿等尷尬問題。內核心呼吸的練習過程,特別強調在吐氣時,骨盆底肌需要有意識地向上提起。這個動作就如為盆底肌進行針對性的重量訓練,能有效提升其承托力與控制力,從根本改善各種盆腔健康問題。

穩定精神情緒:對抗憂鬱症的輔助物理療法

情緒與呼吸之間存在著雙向的密切聯繫。當我們焦慮時呼吸會急促,反之,透過主動調節呼吸,我們也能影響自己的情緒狀態。內核心呼吸要求練習者高度專注於身體的感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靜觀練習,能將思緒從紛亂的擔憂中抽離,帶回到當下的身體感受。這種由身體入手的調節方式,能有效穩定神經系統,被視為對抗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的一種有效的輔助物理療法。

紓緩全身不明痛症:瓦解自律神經失調引致的慢性疼痛

身體許多檢查不出原因的慢性疼痛,例如纖維肌痛症或不明原因的肌肉痠痛,很多時候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長期的神經系統失衡會令身體對痛楚的感覺變得異常敏感,並導致全身肌肉無法放鬆。內核心呼吸透過從源頭調節自律神經,能幫助打破這種「緊張—疼痛」的惡性循環。當神經系統回復平衡,過敏的痛覺信號會減少,緊繃的肌肉得以放鬆,許多不明的慢性痛症亦隨之瓦解。

一步步掌握!超詳細內核心呼吸作法圖文教學指南

要完整體驗內核心呼吸的功效,掌握正確的內核心呼吸作法是關鍵的第一步。這套方法並非複雜的體操,而是一種深層的身體覺察練習。以下將會拆解內核心呼吸的基本做法,引導你建立身體的正確連結,啟動深層的內核心肌群。

練習前準備:創造最佳效果的環境與輔助工具

開始練習前,選擇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空間,讓你可以完全專注於身體的感受。關掉手機通知,給自己一段專屬的時間。準備一張瑜珈墊,以及一個輔助工具,例如小型的瑜珈球、厚枕頭或捲起的毛巾。這些工具並非必須,但對於初學者尋找正確的發力感有極大幫助。

姿勢選擇:站姿或平躺屈膝的要點與分別

內核心呼吸可以在不同姿勢下練習,最常見的是平躺屈膝和站姿。

對於初學者,建議由「平躺屈膝」開始。這個姿勢可以讓背部完全放鬆並得到支撐,讓你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與骨盆的細微活動,不受地心吸力的干擾。練習時,雙腳與臀部同寬,腳掌平穩地踩在地面上,確保下背部與地面之間維持一個自然的弧度。

「站姿」則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應用。練習時,雙腳同樣與臀部同寬,腳尖朝前,膝蓋保持微彎放鬆,不要鎖死。身體的重心平均分佈在雙腳上,從頭頂到腳跟感覺像有一條線輕輕向上拉長,維持脊椎的延伸。

善用輔助工具:如何利用瑜珈球或枕頭,精準啟動目標肌群

將瑜珈球或枕頭夾在大腿內側中間的位置,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小訣竅。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在你吐氣時,透過大腿向內夾緊的力量,引導骨盆底肌產生一股自然向上的力量。它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觸感與目標,讓你更容易找到並啟動深層、平時難以感受到的肌肉群,確保你的力量是用在對的地方。

內核心呼吸基本四步驟詳解

掌握了準備工作後,我們就可以進入核心的四個步驟。請放慢速度,細心體會每一步的身體變化。

步驟一:準備姿勢與身體覺察 (手放丹田與後腰)

採取平躺屈膝或站姿。將一隻手輕輕放在肚臍下方的下腹部(丹田位置),另一隻手則放在後腰。這樣可以讓你透過雙手的觸感,清晰地監察呼吸時腹部與背部的活動,確保做到360度的立體擴張,而不只是腹部向前凸出。

步驟二:徹底吐氣 (口發「噓」聲,尾骨前捲,大腿夾緊)

這是整個練習最關鍵的一步。從口中發出「噓」(shhh) 的聲音,緩慢而穩定地將肺部所有空氣徹底吐盡。在吐氣的同時,進行三個同步動作:第一,大腿內側用力夾緊你準備好的輔助工具;第二,感受尾骨微微向前、向上捲起,像是要將骨盆的後方輕輕貼向地面;第三,感受肚臍下方的腹部逐漸向內、向脊椎方向收緊。

步驟三:自然吸氣 (感受腹部360度立體擴張)

當你感覺空氣已經完全吐盡後,放鬆所有肌肉,特別是腹部與大腿。然後,用鼻子自然地、不費力地吸氣。此時,你會感覺到空氣好像自動流進身體,你放在下腹與後腰的雙手,會感覺到腹腔像一個氣球般,向四方八面(前、後、左、右)均勻地膨脹開來。重點是「自然」,吸氣是被動的,而非主動用力吸滿。

步驟四: 協調骨盆底肌上提與腹橫肌內收的同步感

重複步驟二與三的循環。在練習中,你需要專注尋找一種同步感。就是在吐氣時,感覺到骨盆底肌(像忍住小便的感覺)向上提升,同時,深層的腹橫肌像一條寬闊的腰帶一樣,從兩側向中間收緊。這種「向上提起」與「向內收緊」的力量同時發生,就是內核心肌群被成功啟動的訊號。

如何判斷作法是否正確?掌握練習的關鍵體感

練習初期,可能會對身體的感覺感到模糊。以下兩個關鍵體感,可以幫助你判斷自己的作法是否正確。

感受肚臍下方產生的凝聚力量

正確啟動內核心時,你會在肚臍下方三指寬的區域,感覺到一股深層、穩定而凝聚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來自表層腹直肌的僵硬緊繃,而是一種由內而外、向中心集中的支撐感。它像是身體內在的一個錨,穩固了你的軀幹。

體驗骨盆底肌如「爬升降機」般逐層上提的層次感

感受骨盆底肌的啟動,並非猛然一縮。更準確的感覺,就像一部緩慢爬升的升降機。在吐氣的過程中,你會感覺到那股力量是從最底層開始,逐層、有控制地向上提升。這種富有層次感的上提,代表你正準確地控制著這組深層肌肉,而不只是粗暴地收縮。

將練習融入日常:把內核心呼吸化為生活習慣的實踐地圖

學會了內核心呼吸的基本做法,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將它無縫地融入生活。要體驗內核心呼吸的功效,並不需要每天騰出半小時正襟危坐。真正的轉變,來自於將這些微小而強大的練習,化為像喝水一樣自然的習慣。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場景,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為身體充電,重設內在平衡。

辦公室微練習:利用會議間隙30秒,重設專注力並紓緩肩頸

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肩頸的僵硬與精神的渙散,幾乎是每個辦公室工作者的日常。在下一個會議開始前,或者感到思緒混亂時,你可以試試這個30秒的微練習。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挺直腰背。接著,專注地用口發出「噓」聲,緩慢而徹底地將氣吐盡,同時感受肚臍下方深處的內核心肌群微微向內收緊。然後,讓空氣自然地從鼻子吸入。重複兩至三次,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即時打破淺短的胸式呼吸模式,為大腦送上新鮮氧氣,同時因為啟動了深層核心,緊繃的肩頸肌肉也會得到放鬆的信號。

通勤途中的喚醒術:在公共交通或等紅燈時的隱形練習

通勤時間,無論是擠在車廂中,還是駕車等候交通燈,都是練習內核心呼吸的絕佳時機。這個練習是完全「隱形」的,旁人無法察覺。站著或坐著都可以,放鬆肩膀,將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緩慢吐氣時,想像骨盆底肌像電梯一樣輕輕上提,腹部深處有一股力量向內集中。吸氣時,則完全放鬆。這個練習不僅能將零碎時間轉化為健康投資,更能幫助你在紛擾的環境中建立一個內在的穩定中心,有效減輕通勤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壓力。

睡前5分鐘引導流程:設計一套專門放鬆、極速助眠的練習組合

如果你正受失眠困擾,睡前的身心狀態是決定睡眠品質的關鍵。與其在床上輾轉反側,不如花五分鐘時間,引導身體進入深度放鬆模式。平躺在床上,雙膝彎曲,雙腳平放。第一至二分鐘,專注於延長吐氣,讓每一次吐氣的時間都是吸氣的兩倍長,這能有效啟動副交感神經,讓身體進入休息狀態。第三至四分鐘,在緩慢吐氣的同時,加入內核心呼吸作法的身體感受,溫和地收緊腹橫肌與上提骨盆底肌。最後一分鐘,放下所有控制,單純感受身體隨著呼吸的自然起伏,你會發現身體變得沉穩,思緒也隨之平靜下來,為一夜好眠做好準備。

運動前的關鍵啟動:如何在重訓或瑜珈前,用內核心呼吸提升效果並預防傷害

許多人運動時只注重外在肌肉的發力,卻忽略了作為力量根基的內核心肌群。無論是進行重量訓練、瑜珈、跑步或任何運動,在開始前花幾分鐘進行內核心呼吸,是提升運動表現和預防傷害的關鍵一步。這個啟動練習,目的是喚醒沉睡的深層穩定肌群。透過數次完整的內核心呼吸,你可以建立腹腔內的穩定壓力,這股壓力能像天然腰封一樣保護你的脊椎,讓你在舉重時更安全、更有力。對於瑜珈練習者,這有助於更深刻地連結呼吸與動作,讓每一個體式都由核心發動,動作更流暢穩定。

常見問題與進階技巧 (FAQ)

當你開始探索內核心呼吸的奇妙世界時,心中難免會浮現一些疑問。這很正常,就像學習任何新技能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解答一些最常見的問題,並分享一些進階技巧,幫助你的練習更上一層樓。

Q1:練習時感到頭暈或不適,正常嗎?(常見錯誤與修正方法)

初次練習時感到輕微頭暈,通常是因為太過用力呼吸,導致身體短時間內吸入過多氧氣、排出過多二氧化碳,造成輕微的過度換氣。這提醒我們,內核心呼吸的精髓在於「溫和」與「深入」,而非「猛烈」。

修正方法很簡單:將專注力從「吸氣」轉移到「吐氣」上。想像要將體內的濁氣緩緩地、徹底地、不帶一絲勉強地吐出。當你專注於將氣吐盡時,身體自然會產生吸氣的需求,這時的吸氣會變得更自然、更有效率。請記得,整個內核心呼吸的基本做法都應該在舒適放鬆的狀態下進行,切勿憋氣或過度用力。

Q2:每天應練習多久?什麼時間點效果最好?

要體驗到內核心呼吸的功效,持之以恆遠比單次練習的時間長度更重要。建議初學者每天從5分鐘開始,選擇一個不容易被打擾的時段。當你逐漸掌握訣竅後,可以慢慢延長至10至15分鐘。

至於最佳練習時間,其實相當彈性:
– 早上起床後:可以喚醒沉睡的內核心肌群,啟動身體能量,讓你更有精神地迎接新一天。
– 午飯後或工作間隙:有助於重設自律神經,紓緩壓力,提升下午的專注力。
– 晚上睡覺前:這是最多人推薦的時間點。睡前練習可以有效啟動副交感神經,讓身心從白天的緊張狀態切換到放鬆模式,對改善失眠有顯著幫助。

Q3:內核心呼吸與一般腹式呼吸有何核心不同?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雖然兩者都會用到腹部,但它們的運作機制和訓練重點截然不同。

可以把一般腹式呼吸想像成是2D的平面運動,主要強調吸氣時腹部像氣球一樣向前鼓起,吐氣時內收。它的重點在於橫膈膜的上下移動。

然而,內核心呼吸是一種3D的立體運動。它啟動的是整個「內核心肌群」——這個像圓柱體一樣包裹我們軀幹的深層肌肉系統,包含頂部的橫膈膜、底部的骨盆底肌、前側的腹橫肌與後側的多裂肌。練習時,你不只會感覺到腹部前後的移動,更會感受到腹部360度向外擴張,並在吐氣時,有意識地協調骨盆底肌上提及腹橫肌內收,產生一股由下而上、向內凝聚的穩定力量。這就是內核心呼吸作法獨特且強效的地方。

Q4:這套呼吸法是否適合所有人?(練習禁忌與注意事項)

內核心呼吸非常溫和,適合絕大多數人。不過,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練習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 懷孕期間:孕婦需要進行調整,避免對腹部施加過大壓力。
– 近期接受過腹部或骨盆手術:需要確保傷口完全癒合。
– 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疾病。
– 練習過程中感到任何尖銳的疼痛。

安全永遠是第一位。聆聽身體的聲音,在無痛且舒適的範圍內練習,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進階技巧:如何感受並分別啟動腹橫肌與骨盆底肌?

當你對基本步驟熟悉後,可以嘗試更精準地感受這兩組關鍵肌肉。
感受腹橫肌:平躺屈膝,將指尖輕輕放在髖骨內側的柔軟腹部上。嘗試輕輕咳嗽一聲,或者在吐氣時發出「嘶嘶」的聲音,你會感覺到指尖下方有一組肌肉正在收緊,那便是你的腹橫肌。練習時,專注於在吐氣時重現這種深層的收緊感。
感受骨盆底肌:骨盆底肌的啟動非常細微。想像一下你要輕輕地「忍住小便」或「從吸管吸起一顆珍珠」的感覺。關鍵在於這個動作是溫和地「上提」,而非猛力夾緊。練習時,應避免動用到臀部或大腿的肌肉。你可以嘗試在吐氣的尾聲,加入這個輕柔上提的感覺,體驗那種從身體最底部升起的支撐力。

附贈資源:可下載的引導式練習音頻,助初學者更易上手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掌握節奏與要領,我們特別準備了一段引導式練習音頻。透過清晰的指令和柔和的音樂,你可以更容易地放鬆身心,跟隨引導完成每一次呼吸,讓練習過程更加輕鬆有效。歡迎點擊下方連結下載,開始你的深度放鬆之旅。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