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試全肉飲食?專家拆解10大常見錯誤與好處,附完整餐單避開便秘、副作用陷阱

近年,只吃肉類的「全肉飲食」(Carnivore Diet)風靡全球,不少人分享其逆轉慢性病、快速減重等驚人效果,但這種看似極端的飲食法,亦伴隨巨大爭議與潛在風險。如果你正躍躍欲試,卻又擔心營養不均、便秘或各種副作用纏身,那麼這份由專家撰寫的終極指南,將是你安全入門的必讀手冊。本文將深入剖析全肉飲食的科學原理與健康好處,同時直擊最多人犯的10大錯誤,並提供一份由零開始的完整食物清單及30日實踐藍圖,教你如何正確配搭,避開便秘、電解質失衡等常見陷阱,發揮其最大潛力。

全肉飲食是什麼?從演化科學剖析其原理與潛在好處

近來,全肉飲食成為了健康飲食圈的熱門話題。這種飲食方式主張只攝取動物性食物,完全排除植物。你可能會好奇,這樣的飲食方式究竟是反璞歸真,還是偏離了健康軌道?在我們深入探討一個理想的全肉飲食菜單,以及分析其好處與壞處之前,讓我們先從演化科學的角度,一探究竟人類的身體是否真的為肉食而設。

人類作為頂級掠食者的生理結構

如果我們將時光倒流,回到人類還未發展農業的史前時代,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線索。儘管我們的體格不如猛獸強壯,但人類憑藉智慧與工具,早已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我們的生理結構,其實也隱藏著作為頂級掠食者的證據。

消化系統的證據:高酸度胃酸為消化肉類而設

我們胃部的胃酸酸度非常高,pH值約為1.5,這個酸度足以溶解鐵釘。這種強酸環境有兩個主要作用。第一,它可以有效分解結構複雜的動物蛋白質與脂肪。第二,它可以殺滅生肉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細菌。這與草食性動物較長的消化道和較低酸度的胃液截然不同,證明了我們的消化系統早已適應處理大量的肉類食物。

史前飲食探究:為何碳水化合物僅為備用能量

在遠古時代,穩定獲取能量是生存的關鍵。狩獵大型動物可以提供豐富的脂肪與蛋白質,是最高效的熱量來源。相反,當時未經馴化的野生植物不僅纖維粗糙,難以消化,甚至可能含有毒素。因此,史前人類的飲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更像是狩獵失敗時的備用能量,而非主食。研究估計,當時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可能僅佔總能量的極小部分。

大腦演化之謎:脂肪與蛋白質如何支持高耗能大腦

人類擁有一個與體型不成比例的巨大且高耗能的大腦,它消耗了我們身體總能量的約20%。要支持這個「超級電腦」的運作,就需要極高密度的能量。動物脂肪與蛋白質正好提供了這種優質燃料。正是這種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為人類大腦的飛躍性演化提供了必要的營養基礎,讓我們發展出超卓的認知能力。

全肉飲食的潛在健康益處

了解了演化背景後,我們再來看看在現代生活中,採用全肉飲食可能帶來哪些健康好處。這些潛在益處,主要是基於身體能量系統的轉變,以及移除某些食物成分而來。

提升代謝健康:改善胰島素阻抗,穩定血糖

傳統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頻繁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即「胰島素阻抗」。全肉飲食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身體不再需要大量分泌胰島素來處理血糖。這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對於關注代謝健康的人士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潛在好處。

促進大腦功能:以酮體作為大腦的高效替代燃料

當身體幾乎沒有碳水化合物可供使用時,肝臟會將脂肪分解成「酮體」,作為替代能量。大腦非常喜歡使用酮體這種高效、潔淨的燃料。許多執行者報告說,在適應期過後,他們的專注力、思緒清晰度都有所提升,精神狀態也更加穩定。

減輕慢性炎症:移除植物性食物中的潛在致炎因子

雖然植物富含營養,但部分植物亦含有天然的防禦性化合物,例如植酸、草酸或凝集素。對於某些體質敏感的人來說,這些成分可能會引發腸道不適或輕微的慢性炎症。全肉飲食完全移除了這些潛在的刺激源,因此,一些患有自體免疫問題或長期受炎症困擾的人,可能會發現症狀有所緩解。

全肉飲食10大常見錯誤與迷思破解

許多人對全肉飲食躍躍欲試,覺得規則簡單,就是盡情吃肉。不過,正因為看似簡單,許多細節常被忽略,導致效果未如理想,甚至引發一些全肉飲食的壞處。要真正掌握這種飲食方式的好處,就要避開以下這十個新手最常犯的錯誤。

錯誤一:只吃瘦肉,忽略脂肪是主要能量

不少人習慣了「減肥就要吃瘦肉」的觀念,將這個想法帶到全肉飲食中,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誤解。在碳水化合物幾乎為零的情況下,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必須由脂肪接棒。如果只吃瘦肉,攝取的脂肪不足,身體會缺乏能量,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同時,過量的蛋白質也可能透過「糖質新生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影響身體進入以脂肪為燃料的狀態。所以,選擇帶有脂肪的肉類,例如牛腩、五花肉或西冷牛扒,才是正確的做法。

錯誤二:食物單一,忽略內臟、海鮮與骨湯

如果你的全肉飲食菜單上只有牛扒和雞胸肉,那就錯失了許多關鍵營養。一個完整的全肉飲食應該實踐「從頭到尾」的原則。動物內臟,特別是肝臟,是天然的綜合維他命,富含維他命A、B群及鐵質。高脂肪的魚類如三文魚、鯖魚能提供重要的Omega-3脂肪酸。而用動物骨骼熬製的大骨湯,則是膠原蛋白、明膠和多種礦物質的絕佳來源。多樣化的食物選擇能確保營養更全面。

錯誤三:誤食加工肉品與隱藏碳水化合物

市面上的香腸、午餐肉、煙肉或漢堡扒,雖然主要成分是肉,但製作過程中常常會加入澱粉、糖、麵包糠等作為填充物或調味。這些隱藏的碳水化合物和添加劑,會不知不覺地阻礙你的進度。同樣地,許多醬汁和調味料也含有糖分。實行全肉飲食,應盡量選擇未經加工的原塊肉,並使用鹽、胡椒等簡單的調味。

錯誤四:忽略電解質,特別是鹽分補充

當身體不再攝取碳水化合物時,胰島素水平會下降,這會促使腎臟排出更多的鈉和水分。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初期會感到頭暈、乏力或抽筋。這不是因為缺鹽,而是身體對鹽分的需求增加了。所以,在全肉飲食期間,適量增加優質鹽(如海鹽或岩鹽)的攝取至關重要,記得在食物中加足夠的鹽,並且飲用充足的水分,這對預防全肉飲食便秘也有幫助。

錯誤五:限制食量,違反「食到飽」原則

傳統的減重方法總是強調計算卡路里和限制食量。全肉飲食則反其道而行,它鼓勵你「聆聽身體的聲音,食到飽為止」。由於肉類和脂肪能提供極佳的飽足感,身體會自然調節食量,你很難會進食過量。刻意限制食量反而會讓身體感到壓力,不利於新陳代謝的調整。

錯誤六:對初期的「酮症流感」適應期準備不足

當身體從使用葡萄糖轉為使用酮體作為能量時,大約有一至兩週的過渡期,期間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頭痛、疲倦、噁心,這被稱為「酮症流感」。這並非生病,而是身體正在適應新的燃料系統。充分的休息、充足的水分和足夠的電解質(特別是鹽)是順利度過這個階段的關鍵。有心理準備,並做好應對措施,就能輕鬆過渡。

錯誤七:「感覺良好」就停止監測身體數據

很多人在執行全肉飲食一段時間後,感覺精力充沛、頭腦清晰,便認為自己已完全適應,不再需要留意身體的客觀數據。然而,主觀感覺良好不完全等於身體內部運作正常。特別是對於有長期健康考量的人士,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監測血脂、血糖及其他關鍵健康指標,能幫助你了解這種飲食方式對身體的真實影響,並作出適當調整。

錯誤八:轉變過急,未設循序漸進的過渡期

從標準飲食一下子跳到百分之百的全肉飲食,對消化系統和新陳代謝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一個更穩妥的方法是設立一個過渡期。你可以先從戒除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開始,然後逐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例如先轉為低碳水飲食,再慢慢過渡到全肉飲食。這讓身體有時間去適應,減少初期的不適反應。

錯誤九:過度烹煮肉類,導致營養流失

烹煮方式對肉類的營養價值有很大影響。長時間高溫烹調,例如油炸或過度燒烤,可能會破壞肉類中某些不穩定的維他命和健康的脂肪酸,甚至產生有害物質。建議採用較溫和的烹調方法,如慢煮、燉煮或蒸煮。另外,嘗試不同的熟度,例如選擇五成熟或七成熟的牛扒,也能更好地保留肉類的原始營養。

錯誤十:過分依賴營養補充品

一個執行得宜、食物來源多樣化的全肉飲食,理論上能提供身體所需的大部分營養。如果你發現自己需要依賴大量的維他命或礦物質補充品才能維持健康,那可能代表你的全肉飲食菜單本身存在缺陷。補充品應該是輔助性質,而非必需品。首先應檢視自己的食物選擇是否足夠多元化,例如有沒有包含內臟和海鮮,而不是第一時間就去尋找補充品。

安全開始全肉飲食:評估、守則與風險管理

當你考慮開始全肉飲食時,安全永遠是首要考量。這個飲食法對身體的改變極大,所以我們不能單憑熱情就一頭栽進去。你需要一套清晰的評估、守則與風險管理計劃,就像為一趟長途旅程準備地圖一樣。這一步做得好,才能真正探索到全肉飲食好處,而不是迷失在潛在的健康風險中。

開始前的健康評估與持續監測

在調整你的全肉飲食菜單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自己身體的起點。

哪些人士應避免或謹慎嘗試(如腎臟病患者)

全肉飲食並非適合所有人。如果你有腎臟相關疾病,高蛋白的飲食模式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此外,患有慢性胰腺炎、膽囊問題、特定脂肪代謝障礙,或者正處於懷孕或哺乳期的女士,都應該避免嘗試。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家族病史的人士,也需要格外謹慎。

專業建議:開始前務必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

自行開始任何一種限制性飲食都存在風險。在開始全肉飲食前,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是絕對必要的步驟。他們可以根據你現有的健康狀況、病史及身體檢查報告,評估你是否適合這種飲食。他們還能提供個人化的建議,幫助你避開營養不均的陷阱,確保你在安全的軌道上進行。

定期身體檢查:監測血脂、血糖及關鍵健康指標

感覺良好不代表一切正常。你需要客觀的數據來監測身體的真實反應。開始飲食後,建議定期進行身體檢查。重點監測的指標包括血脂(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脂)、空腹血糖、肝臟及腎臟功能指數。這些數據能幫助你和你的醫生及時發現問題,並作出相應調整。

潛在風險與副作用管理

了解並準備好應對潛在的風險,是成功執行全肉飲食的關鍵。這正是許多人會忽略的環節,也是全肉飲食壞處可能出現的地方。

脂肪比例失衡:高膽固醇與黃瘤的真實個案分析

脂肪是全肉飲食的主要能量來源,但是脂肪的質與量失衡可能帶來嚴重後果。醫學期刊曾報導一個真實個案,一位男士在執行極端的全肉飲食八個月後,雖然感覺精力充沛,但其手腳卻開始滲出黃色的黏稠液體。經診斷,他患上了黃瘤(Xanthoma),總膽固醇水平飆升至健康上限的五倍。這個案例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過度攝取飽和脂肪而忽略監測,身體內部可能早已響起警號。

聆聽身體信號:辨別正常適應期與不良反應

身體在轉變能源系統時,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疲倦、頭痛等症狀,這被稱為「酮症流感」,通常在幾天到一兩週內會緩解。你需要學會分辨這些正常的適應期反應與真正的健康警號。如果出現持續性的嚴重全肉飲食便秘或腹瀉、皮膚出現異常(如皮疹或黃瘤)、心悸、或長期無法緩解的疲勞,這些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這時就應該暫停飲食,並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全肉飲食食物清單與黃金法則

要成功實踐全肉飲食,關鍵不只是吃肉,而是吃對的動物性食物。這份清單就像你的購物指南,助你建立穩固的全肉飲食菜單基礎,避開常見的營養陷阱與壞處。

核心食物選擇:建立你的餐單基礎

一切由最優質的動物來源開始,這些食物將構成你每日能量與營養的主要部分。

優質紅肉與白肉:草飼牛、豬、羊、雞

新鮮、優質的肉類是你餐單的主角。草飼牛、羊、豬肉與自由放養的雞肉都是極佳選擇,它們提供的不只是蛋白質,還有豐富的鐵、鋅與維他命B12,為身體提供必需的營養。

高脂海鮮:三文魚、鯖魚、沙甸魚以補充Omega-3

為了平衡脂肪酸,高脂肪魚類不可或缺。三文魚、鯖魚、沙甸魚等富含Omega-3,有助對抗身體炎症,這是體驗全肉飲食好處的重要一環,同時能為你的餐單增添風味變化。

蛋的全面價值:蛋黃是營養密度極高的食物

雞蛋,特別是蛋黃,可說是大自然的超級食物。它富含膽鹼、維他命A、D、K2,營養密度極高,是每日能量與營養的絕佳來源。

「從頭到尾」的營養最大化策略

一個完整的全肉飲食概念,是實踐「從頭到尾」(Nose-to-Tail)的原則,這能確保你攝取到單純肌肉無法提供的多元營養素。

動物內臟:肝臟是天然綜合維他命

動物內臟,特別是肝臟,就像天然的綜合維他命。少量牛肝所含的維他命A、B12與銅,遠超許多人的每日所需,是提升整體營養攝取的捷徑。

膠原蛋白來源:大骨湯、動物皮與筋腱

想皮膚、關節健康,膠原蛋白是關鍵。透過熬煮大骨湯,或食用動物的皮與筋腱,可以攝取豐富的膠原蛋白與明膠。這對維持腸道健康亦有幫助,有助應對初期可能出現的全肉飲食便秘問題。

關鍵脂肪來源:動物脂肪(牛油、豬油、牛板油)

脂肪才是全肉飲食的主要燃料。牛油、豬油、牛板油(Tallow)這些天然動物脂肪,是穩定能量的來源,並且能提供重要的脂溶性維他命。烹調時應優先使用它們。

應避免的食物與成分

學會吃什麼之後,知道要避免什麼同樣重要,這能讓你遠離許多潛在的飲食陷阱。

警惕加工肉製品:香腸、午餐肉中的澱粉與添加劑

市面上的香腸、午餐肉、煙肉等,很多都並非純肉。它們常含有澱粉、糖、防腐劑等非動物性添加物,會不知不覺間破壞你的飲食原則。

慎選調味料與醬汁:避免含糖或植物油的產品

許多現成的調味粉、燒烤醬、沙律醬都含有糖或廉價的植物油(如菜籽油、葵花籽油)。選擇純海鹽、胡椒,或自己用動物脂肪製作醬汁是更安全的做法。

外食族的點餐策略:如何避開陷阱

外出用餐時,點餐策略要清晰。選擇最簡單的烹調方式,例如烤牛扒或煎魚。主動要求餐廳只用鹽和胡椒調味,並且盡可能用牛油烹調,而非植物油。

全肉飲食30日入門藍圖

想嘗試全肉飲食,卻不知從何入手?這份30日藍圖,就是為你而設的實踐指南。它將帶你一步步適應,讓你清晰了解每週的目標和身體可能出現的變化。

第一週:適應排毒期

飲食重點:專注於基礎肉類(牛、豬、雞)、蛋、鹽

第一週的目標是「簡化」。你的身體正經歷一場重大的能量轉換,所以飲食應盡量簡單,避免給消化系統帶來額外負擔。你的全肉飲食菜單應該專注於最基礎的動物性食物,例如牛肉、豬肉、雞肉和雞蛋。調味方面,只用鹽就足夠了。

身體反應:「酮症流感」的症狀與應對方法(頭暈、疲倦)

當身體從燃燒碳水化合物轉為燃燒脂肪時,你可能會經歷一段稱為「酮症流感」的適應期。常見症狀包括頭暈、疲倦、頭痛或輕微噁心。這是身體排出多餘水分和電解質的正常過程,也是能量系統切換的信號。

關鍵任務:確保充足水分與電解質(特別是鈉)

應對適應期不適的關鍵,在於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你需要飲用比平時更多的水,並且在食物中加入足夠的鹽。鹽中的鈉,是這個階段最需要補充的礦物質。你也可以在飲用水中加入少許鹽,幫助身體維持平衡。

第二至三週:能量轉換優化期

飲食升級:引入高脂肪魚類與動物脂肪(牛油)

進入第二週,你的身體已開始適應以脂肪為主要燃料。現在可以升級你的餐單,加入更多元化的營養。你可以引入三文魚、鯖魚等高脂肪魚類,它們富含Omega-3脂肪酸。同時,在烹飪時使用牛油或豬油等動物脂肪,確保能量供應充足。

調整脂肪攝取:學會聆聽身體的飢餓與飽足信號

全肉飲食的一大好處是幫助你重拾身體的自然信號。這兩週的任務是學習聆聽身體。感到飢餓時就進食,吃到有飽足感就停止。你不需要計算卡路里,身體會告訴你需要多少能量。學會這一點,有助於避免日後可能出現的全肉飲食便秘問題。

個人化微調:根據目標(減重 vs 增肌)調整蛋白質與脂肪比例

你的身體和目標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的目標是減重,順應飽足感,身體會自然燃燒儲存的脂肪。如果目標是增肌,你就要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並搭配充足脂肪作為能量,以支持肌肉修復和生長。

第四週:評估與長期規劃

營養擴展:嘗試加入動物內臟(如牛肝)與大骨湯

來到第四週,是時候為你的飲食增添更多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可以嘗試加入牛肝,它被譽為「天然的綜合維他命」。同時,飲用大骨湯可以為你補充膠原蛋白和礦物質。這些食物能彌補單純吃肌肉肉可能存在的營養缺口,減低長期的全肉飲食壞處。

自我評估清單:檢視能量、睡眠、皮膚及消化狀況

一個月過去,是時候做個小總結。你可以檢視自己這段時間的變化,例如:精力是否比以前更穩定?睡眠質素有改善嗎?皮膚狀況如何?消化系統是否順暢?誠實評估這些指標,有助你判斷全肉飲食是否適合自己。

建立可持續的全肉飲食餐單

完成30日的入門期後,你已經對自己的身體反應有了基本了解。接下來的目標是根據你的偏好和評估結果,建立一個可以長期執行的個人化全肉飲食餐單。一個可持續的計劃,才是享受全肉飲食好處,同時避開潛在風險的關鍵。

全肉飲食常見問題 (FAQ)

如何處理全肉飲食初期的便秘或腹瀉問題?

剛開始全肉飲食時,消化系統需要時間適應。全肉飲食便秘或腹瀉都是常見的過渡期反應。腹瀉通常是因為身體尚未習慣消化大量脂肪,特別是高溫烹調後液化的動物脂肪。你可以先嘗試食用固態的動物脂肪,例如牛油,或者讓煮食後的油脂冷卻後再食用,給予消化系統緩衝時間。至於便秘問題,很多人以為是缺少纖維,但在全肉飲食中,原因往往是脂肪攝取不足。脂肪是重要的腸道潤滑劑,所以確保你的全肉飲食菜單中有足夠的優質脂肪,可以有效改善情況。

全肉飲食會導致缺乏維他命C嗎?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迷思。首先,新鮮肉類和動物內臟(特別是肝臟)本身含有身體所需的維他命C。其次,在沒有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人體對維他命C的需求會大幅降低。這是因為葡萄糖和維他命C在進入細胞時,會競爭同一條通道。當飲食中沒有葡萄糖競爭時,維他命C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會大大提高,所以少量已足夠身體使用。

鹽分攝取應該增加還是減少?

在全肉飲食中,鹽分攝取需要增加。當你停止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身體的胰島素水平會下降。這會促使腎臟排出更多的鈉質和水分。如果鹽分補充不足,就可能出現頭痛、疲倦、抽筋等類似「酮症流感」的症狀。所以,你應該根據身體的感覺,適量地在食物中加鹽,不必刻意限制鹽分。

全肉飲食與生酮飲食有何主要分別?

全肉飲食與生酮飲食很相似,但兩者有根本性的分別。生酮飲食的核心是控制宏量營養素的比例(極低碳水、中等蛋白質、高脂肪),食物來源可以包含植物,例如牛油果、堅果和少量綠葉蔬菜。全肉飲食則是以食物的「種類」為核心原則,只允許食用動物來源的食物,是生酮飲食中一個更嚴格的版本,通常接近零碳水化合物。可以說,全肉飲食必定會讓身體進入生酮狀態,但生酮飲食並不等於全肉飲食。

可以生食肉類嗎?有什麼安全須知?

雖然有些全肉飲食的執行者會選擇生食肉類,但這存在相當高的風險,也是全肉飲食壞處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生肉可能含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或寄生蟲。如果你堅持嘗試,安全是首要考量。你必須確保肉類來源極度新鮮和可靠,例如來自有信譽的肉店。相比絞肉,原塊肉的風險較低,因為細菌主要在肉的表面。但最安全的做法始終是將肉類徹底煮熟,以殺滅潛在的病原體。

全肉飲食適合長期執行嗎?

關於全肉飲食是否適合長期執行,目前醫學界仍未有定論。雖然有許多人分享他們長期執行後,在體重、精神狀態和慢性病管理上獲得全肉飲食好處,但這些主要都是個人經驗分享。大型和長期的科學研究數據仍然有限。如果你計劃長期執行,建立可持續的全肉飲食餐單非常重要,同時強烈建議你在專業醫療人員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並且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密切監測各項健康指標,確保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