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方法終極指南】圖解4大正確步驟,由方向、工具到禁忌一次學懂,告別肩頸腿部痠痛!

肩頸痠痛到「硬晒軚」、雙腿運動後疲勞不堪,是許多都市人揮之不去的困擾。想尋求即時舒緩,不少人會想起傳統的「刮痧」療法。然而,面對五花八門的刮痧板、似是而非的網絡教學,你是否也感到困惑:刮痧方向應該向上還是向下?「出痧」顏色愈深代表愈好嗎?自己在家刮,會不會刮傷皮膚甚至損害健康?

本篇【刮痧方法終極指南】將為你一次過解答所有疑問。我們將從刮痧的基本原理、工具選擇,到圖文並茂的4大正確步驟,深入淺出地教你如何掌握正確方向、力度與技巧。無論是惱人的肩頸僵硬,還是運動後的腿部痠脹,本文都會提供針對性的教學,並詳列所有禁忌與注意事項,讓你從零開始,安全、有效地學懂居家刮痧,輕鬆告別身體各種痠痛不適。

刮痧是甚麼?一篇看懂原理、功效及「痧」的真相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刮痧,甚至親身體驗過那種刮完後瞬間放鬆的感覺。要掌握一套有效的刮痧方法,首先需要理解它背後的原理。其實刮痧並不神秘,它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式傳統保健方法,透過特製的工具在皮膚上順著特定方向刮拭,從而達到舒筋活絡、緩解不適的效果。

刮痧的核心原理:疏通經絡與促進循環

中醫理論:行氣活血,疏通經絡

在中醫的角度看,人體內有著一套名為「經絡」的網絡系統,氣血就在這些通道中運行,滋養全身。如果經絡堵塞,氣血不通,身體便會出現痠痛、僵硬等問題。刮痧的作用,就是透過物理刺激,疏通這些堵塞的經絡,讓氣血可以重新順暢地流動,所謂「通則不痛」,身體的毛病自然得到改善。

現代觀點:促進微循環與新陳代謝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解釋,刮痧的刮拭動作能夠對皮膚表層的微血管網絡產生適度壓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也就是微循環。當血液流動加快,就能為肌肉組織帶來更多氧氣和營養,同時更有效地帶走乳酸等代謝廢物。這個過程有助於肌肉放鬆,加速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刮痧的具體功效與好處

緩解肌肉痠痛與深層疲勞

對於經常低頭工作的上班族,或是運動後肌肉痠脹的朋友來說,刮痧是很好的放鬆方式。透過刺激肌肉深層,可以有效緩解因為長時間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而造成的肌肉緊張和疲勞。例如掌握正確的刮痧腿方向,對於舒緩跑步後的腿部不適尤其有效。

改善頭痛、中暑等不適

刮痧對於一些日常小毛病也很有幫助。例如,因為肩頸僵硬引起的緊張性頭痛,可以透過刮拭後頸及肩膀部位來舒緩。在炎熱的夏天,如果出現輕微中暑、頭昏腦脹的情況,刮拭背部和後頸,有助於身體散熱,讓人感覺清爽一些。

促進氣血循環,改善局部僵硬

有些部位例如肩關節或腰部,可能會因為循環不佳而感到特別僵硬,活動起來「卡卡」的。正確的刮痧方法能夠針對這些局部位置,加強氣血流通。刮痧後,通常會感到局部微微發熱,僵硬感隨之減輕,活動範圍也會有所提升。

深入理解「出痧」:痧不是瘀血

很多人看到刮痧後皮膚上出現的紅點,都會以為是弄傷了血管,造成了瘀血。其實,「痧」和我們一般因碰撞造成的「瘀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痧」的本質:微血管擴張的正常生理反應

「痧」的本質是皮下的微絲血管在刮拭壓力下擴張,通透性增強,部分紅血球滲透到血管外而形成的紅色斑點。這個過程是一種身體的自我調節反應,代表體內的氣血正在流動,瘀滯的狀況正在改善。它並非暴力造成的血管破裂,所以通常不會感到疼痛。

如何從顏色與形態分辨「痧」與「瘀血」

要分辨兩者其實很簡單。「痧」通常呈現為細小的點狀或片狀紅點,按壓時不會有明顯痛感,而且一般在數天內就會自然消退。相反,瘀血多是因為外力撞擊導致較大血管受損,呈現大面積的青紫色塊狀,按壓時會有痛感,而且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散去。

觀痧色知健康:不同痧色反映的身體狀況

出痧的顏色深淺,某程度上可以反映身體的狀況,是一個有趣的參考指標。
– 鮮紅色:表示體內可能有熱氣,或氣血剛開始出現循環不暢順的情況。
– 深紅色:代表瘀滯的情況比較明顯。
– 紫紅色或暗紅色:通常表示氣血不通順的問題已持續一段時間,循環較差。
– 青黑色:反映瘀滯的情況相當嚴重,甚至可能夾雜寒氣。

如果刮拭後沒有出痧,也不代表沒有效果。這可能表示該部位的氣血循環尚算良好,或者問題根源不在表層,繼續保持適度刮拭仍有保健作用。

刮痧工具全攻略:刮痧板、潤滑油點樣揀?

要掌握一套安全有效的刮痧方法,第一步就是選對你的「好拍檔」——刮痧板與潤滑油。這兩樣工具的選擇,直接影響到過程的舒適度與最終效果。它們看似簡單,但其中的學問卻不少。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為自己挑選最合適的裝備,讓居家刮痧體驗事半功倍。

刮痧板的選擇:材質與形狀

市面上的刮痧板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其實,選擇的關鍵離不開「材質」和「形狀」這兩大核心。它們各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共同決定了一塊刮痧板是否好用。

材質大比拼:牛角、砭石、陶瓷、不鏽鋼的優劣

不同材質的刮痧板,在使用感受和特性上都有明顯分別。
牛角:這是最傳統的材質,觸感溫潤,不容易產生靜電。中醫理論認為牛角本身有清熱解毒的特性。它的缺點是需要小心保養,避免高溫或潮濕,否則容易變形。
砭石:質感厚實,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接觸人體時感覺相當舒服。它的蓄熱性好,刮拭時能帶來溫熱感,但價格相對較高,而且要小心摔碎。
陶瓷:表面極度光滑,容易清潔,重量適中,是許多初學者的理想選擇。只要選擇邊緣打磨圓潤的款式,使用起來就非常安全。
不鏽鋼:這是現代材質的代表,優點是堅固耐用,而且極易消毒,非常衛生。它帶有冰涼的觸感,對於需要舒緩發熱或紅腫的部位特別適合。

形狀的奧秘:如何根據部位選擇合適形狀

刮痧板的形狀是為了貼合人體不同部位的曲線而設計的,選對形狀能讓操作更順手。
月牙形/S形:擁有多種弧度,非常萬用。凹陷處剛好能貼合下顎線、頸部、肩膊等有弧度的位置。
魚形:其尾部的凹槽,很適合用來刮拭鼻翼兩側、手指關節,甚至可以用於脊椎兩旁的膀胱經(切記不可直接刮在脊椎骨上)。
長方形/梳形:適合用於背部、大腿、小腿等大面積、肌肉平坦的部位。例如要掌握正確的刮痧腿方向,使用長方形刮痧板沿著經絡由上而下刮拭就最方便。

挑選重點:邊緣光滑度與手感

不論你選擇哪種材質或形狀,有兩個標準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第一,檢查刮痧板的邊緣。它必須厚實、圓潤、完全光滑,沒有任何裂痕或缺口,這是確保皮膚不受損傷的大前提,也是所有刮痧正確方法的基礎。第二,親手感受一下。刮痧板拿在手上的重量和握感要舒適,才能讓你輕鬆控制力度。

潤滑介質的選擇:保護皮膚是關鍵

如果說刮痧板是主角,那潤滑介質就是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在乾燥的皮膚上直接進行刮痧。

為何必須使用潤滑劑?

使用潤滑劑的目的非常明確:保護皮膚。它能在刮痧板與皮膚之間形成一層保護膜,大幅減少摩擦力,避免拉扯或刮傷表皮。這層介質能確保刮痧的力量順利傳導至深層的肌肉與經絡,而不是停留在皮膚表面造成無謂的損耗。

常見選擇:嬰兒油、按摩油、乳液的適用情況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產品都適合作為潤滑介質。
嬰兒油:成分單純,不易引起過敏,潤滑效果持久,是安全又實惠的選擇。
按摩油:通常以植物油為基底,例如杏仁油、荷荷巴油等,親膚性高。有些更會加入香薰精油,讓你在刮痧同時享受芳療的放鬆效果。
乳液或乳霜:適合皮膚偏乾的人士,可以在刮痧的同時滋潤皮膚。不過要注意,乳液較易被皮膚吸收,過程中可能需要適時補充。

特殊選擇:含中藥成分的刮痧油或乳膏

如果你希望提升刮痧的調理效果,可以考慮選用含有中藥成分的專用刮痧油或藥膏。這些產品通常會加入紅花、當歸、川芎等有助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藥材,能與刮痧的物理刺激產生協同效應,令舒緩痠痛、促進循環的效果更上一層樓。

居家刮痧正確方法:新手必學4大步驟(附圖解)

想掌握居家刮痧方法,其實比想像中簡單。只要跟隨正確的步驟,你也可以在家中安全又有效地舒緩身體不適。我們將會詳細解說整個刮痧正確方法,讓你一步一步學習,從準備到結束都做得妥妥當貼。接下來的內容會配上刮痧方法圖解的概念,讓你看得更明白。

步驟一:事前準備

動手前,先把基本功夫做好,這是確保刮痧過程順利又衛生的第一步。

清潔雙手、工具與刮拭部位

衛生是首要考慮。開始前,請用梘液和溫水徹底清潔雙手。你的刮痧板,無論是新買的還是舊有的,都應用溫和的清潔劑清洗乾淨,再用酒精棉片消毒。同時,要刮拭的皮膚部位也需清潔,確保沒有汗水或污垢。

選擇溫暖、避風的舒適環境

刮痧會使皮膚毛孔短暫張開。因此,請選擇一個溫暖、沒有風直接吹到的室內空間。這樣可以避免寒氣入侵身體,引起不適。一個讓你感到放鬆的環境,也能讓肌肉更易放鬆,提升刮痧效果。

步驟二:塗抹介質與選定姿勢

準備就緒後,就來到讓身體進入狀態的環節了。

確保身體放鬆,採取舒適坐姿或臥姿

無論你是坐著還是躺著,關鍵是找到一個能讓身體完全放鬆的姿勢。肌肉在緊繃狀態下,刮痧的效果會打折扣。你可以舒適地坐在椅子上,或者躺在床上,只要確保你要刮拭的部位能輕鬆接觸到就可以。

均勻並足量地塗抹潤滑劑

在目標皮膚區域塗上足夠的潤滑劑,例如按摩油或身體乳液。用量要足夠讓刮痧板能順暢滑動,不會拉扯到皮膚。塗抹範圍可以比預計刮拭的範圍稍大一點,確保邊緣位置也得到充分潤滑。

步驟三:掌握核心刮拭技巧

這是整個過程的核心,掌握好角度、方向、力度和時間,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角度:刮痧板與皮膚呈45-90度角

刮痧板與皮膚接觸的角度會影響感受。一般來說,45度角比較溫和,適合大面積放鬆。角度愈大(趨近90度),按壓的力度就愈集中,適合處理特定痠痛點。新手可以從45度角開始嘗試,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感覺。

方向:堅持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單一方向

這是刮痧方法方向最重要的原則:必須單向刮拭,切勿來回刮。想像你在油漆,每一筆都是同一個方向。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身體中線向外側刮。例如,刮拭背部時由脊椎旁向外刮,而刮痧腿方向則是由大腿向小腿方向刮。

力度與速度:由輕到重、速度適中,以感覺溫熱微酸為度

力度應該由輕柔開始,讓皮膚慢慢適應,然後才逐漸加重。理想的感覺是刮拭部位出現微熱、輕微痠脹感,而不是尖銳的疼痛。速度要保持平穩、適中,不要過快。記住,刮痧不是愈痛愈有效。

時間與次數:每部位約3-5分鐘或刮拭20-30下

每個部位的刮拭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建議每個區域刮拭大約3至5分鐘,或者重複單向刮拭20至30下就可以。當皮膚開始出現微紅的痧點時,就可以停止,轉到下一個部位。

步驟四:刮痧後即時處理

完成刮拭後,還有幾個簡單的收尾步驟,能讓整個體驗更完整。

用乾淨毛巾擦拭多餘油份

刮痧結束後,用一條乾淨的毛巾輕輕印乾皮膚上多餘的潤滑油。動作要輕柔,避免大力摩擦剛刮拭過的皮膚。

補充一杯溫開水,促進代謝

喝一杯溫開水是完美的結束。刮痧促進了身體的循環,補充水份有助於身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讓效果更顯著。

針對常見痛症:肩頸、腿部、中暑刮痧教學(附位置圖)

學會了基本的刮痧技巧後,是時候將這套實用的刮痧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痛症上。無論是辦公室的肩頸僵硬,運動後的雙腿痠脹,還是夏日惱人的中暑不適,正確的刮痧都能帶來顯著的舒緩效果。

辦公室族必備:肩頸僵硬刮痧法

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肩頸肌肉就像被擰緊的毛巾,又緊又硬。這套肩頸刮痧正確方法,正是為你而設的案頭急救術。

主要刮拭區域:從後頸風池穴至兩側肩井穴

刮拭的重點路徑有三條。第一條是由後頸正中央的髮際線往下,沿著脊椎兩側約兩指寬的肌肉刮拭。另外兩條則是由後頸根部的風池穴(位於耳垂後方,髮際線凹陷處)開始,順著頸部肌肉的紋理,以45度角向外下方,一直刮至肩膀最高點的肩井穴。記住刮痧方法方向必須單一,切勿來回拉扯。

輔助穴位點按技巧

當刮拭到特別痠痛的結節點時,可以先暫停刮動。改用刮痧板圓潤的邊角,在痛點上施以垂直的壓力,進行輕柔的點按或畫小圈揉壓,停留約10至15秒。這個技巧能幫助深層的氣結鬆開,讓後續的刮拭效果更佳。

運動後恢復:舒緩大小腿痠脹刮痧法

無論是跑步、遠足還是健身訓練,運動後乳酸堆積引致的肌肉痠脹感總讓人舉步維艱。透過刮痧促進循環,可以幫助身體更快地代謝廢物,加速肌肉恢復。

大腿與小腿的正確刮拭路線圖

要掌握正確的刮痧腿方向,關鍵是順著肌肉的走向,由上而下單向刮拭。
大腿:主要刮拭外側的膽經和後側的膀胱經。由大腿根部開始,分段向膝蓋方向刮拭。
小腿:重點在於後方的小腿肚(腓腸肌)。同樣是由膝蓋後窩下方開始,順著肌肉線條一路向下刮至腳跟。你可以參考我們的刮痧方法圖解,更清晰地了解刮拭路線。

如何避開膝蓋後窩及骨骼突起處

進行腿部刮痧時,有幾個位置需要特別注意。膝蓋後窩(膕窩)佈滿淋巴與神經,應完全避開不刮。此外,膝蓋骨、腳踝骨等骨骼明顯突起的地方,皮下脂肪薄,亦不適合刮拭,以免造成損傷。

夏日急救:改善中暑頭暈刮痧法

在炎熱的夏季,若出現輕微中暑跡象,例如頭暈、頭脹、噁心及肩頸僵硬,刮痧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物理散熱方法。

主要刮拭部位:後頸部督脈與膀胱經

中暑刮痧的主要區域集中在後頸至上背部。由後頸正中央的督脈(沿脊椎)開始,由上而下刮拭。接著刮拭旁邊的膀胱經,即脊椎兩側約兩指寬的肌肉束,同樣由上往下刮。這個區域是身體陽氣匯集之處,刮拭此處有助於宣洩體內的熱氣。

配合刮拭背部以加強散熱效果

刮完後頸後,可以將範圍擴大至整個上背部,由內而外、由上而下地刮拭肩胛骨周邊的肌肉。背部是人體面積較大的散熱區,全面刮拭可以更有效地促進排汗,幫助身體降低溫度,從而緩解中暑帶來的不適。

刮痧禁忌與注意事項:甚麼人、甚麼部位不能刮?

掌握了基本的刮痧方法後,我們更要清楚知道,刮痧並非人人適用,亦不是身體任何部位都能隨意刮拭。了解禁忌與注意事項,是實踐安全而有效的刮痧正確方法的第一步。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哪些朋友和哪些身體區域需要特別留意。

不適合刮痧的6類人士

刮痧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以下幾類人士的身體狀況比較特殊,建議先避免進行刮痧,或者必須在諮詢專業意見後才考慮。

孕婦、經期中的女性

刮痧的活血作用有機會影響胎兒穩定,因此孕婦應完全避免。而月經期間,盆腔處於充血狀態,刮痧可能引致血量過多或經期延長,特別應避開腰腹部。

患有嚴重慢性病者(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等)

患有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慢性病的人士,身體調節能力較弱。刮痧引致的微循環改變,可能會對這些器官造成額外負擔,增加風險。

凝血功能異常或服用抗凝血藥物者

刮痧的原理涉及皮下微血管輕微擴張或破裂。如果本身有凝血困難,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薄血丸),刮痧可能會導致皮下出血不止或形成大面積瘀斑。

皮膚有傷口、過敏或嚴重靜脈曲張者

皮膚是身體的第一道屏障。在有傷口、濕疹、過敏、瘡癤或嚴重靜脈曲張的部位進行刮痧,不但會加劇皮膚問題,更有可能引發感染。刮痧腿方向的選擇,也必須避開靜脈曲張的區域。

身體過於虛弱、疲勞或空腹、過飽狀態

在身体極度疲勞、虛弱,或者空腹、剛吃飽的狀態下,氣血能量不足或集中在消化系統。此時進行刮痧,身體可能無法承受這種刺激,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等「暈刮」現象。

1歲以下幼童

一歲以下的幼童皮膚非常嬌嫩,身體各器官功能亦未發育完全,不適合接受刮痧這種較強的外部刺激。

身體刮痧安全地圖:避開危險區域

除了了解哪些人不適合,我們也要熟悉身體的「刮痧安全地圖」,知道哪些部位是禁區。

絕對禁區:眼睛、頸部前方、肚臍、乳頭

這些部位的皮膚特別薄弱,或者下方有重要的器官和血管。眼睛周圍、頸部前方(有頸動脈和氣管)、肚臍、乳頭等位置,都必須完全避開,避免造成嚴重傷害。

需謹慎區:脊椎正中線、骨骼突起處(膝蓋、手肘)

脊椎正中線是督脈所在,亦是神經密集之處,不宜直接重刮。而膝蓋、手肘等骨骼突起的地方,皮下脂肪和肌肉較少,直接刮拭容易造成骨膜損傷和劇痛,應輕柔繞過。

專業建議:何時應諮詢註冊中醫師

居家刮痧主要針對日常的肌肉疲勞和輕微不適。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或者痠痛問題持續存在、成因不明,最穩妥的做法是諮詢註冊中醫師。他們能提供專業的診斷,判斷問題根源,並給予最適合你的治療建議,確保安全與效果。

刮痧後如何護理?保養、飲食、頻率全攻略

掌握正確的刮痧方法是第一步,但療程後的護理同樣是決定成效的關鍵。刮痧後的身體處於一個特殊的狀態,毛孔張開,循環加速。這個時候給予身體恰當的照顧,才能讓效果事半功倍,並且避免引起不適。

刮痧後的24小時黃金護理期

刮痧後的24小時,可以視為身體的「黃金護理期」。因為刮痧促進了氣血運行,打開了皮膚的毛孔,身體正積極地進行新陳代謝。在這個階段,身體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會比較敏感,所以需要我們給予特別的呵護。

保暖避風:3小時內不宜沖涼或吹風

刮痧後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暖避風。因為皮膚毛孔處於擴張狀態,身體的防衛能力會暫時減弱。所以,在刮痧後的3小時內,應該避免沖涼,特別是冷水涼。同時,也要避開風扇或冷氣直接吹向刮痧的部位,以免風寒邪氣乘虛而入,影響刮痧效果,甚至引發感冒。

飲食宜忌:多喝溫水,忌生冷、油膩、辛辣食物

飲食方面也要作出配合。刮痧後,建議補充一杯溫開水,這樣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體內廢物排出。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進食生冷、油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身體的負擔,不利於氣血的恢復和身體的自我修復。

「痧」的消退與身體恢復

刮痧後皮膚上出現的痧印,是身體氣血循環改善的正常反應。這些痧印的消退過程,也正正反映了身體的恢復進度。觀察痧印的變化,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正常消退時間:約2-5天

一般情況下,刮痧後的痧印會在2至5天內逐漸消退。消退的速度因人而異,也與出痧的深淺程度有關。顏色較淺的痧印會快一些消退,顏色較深的則需要多一點時間。這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

若痧印一週未退或出現不適,應尋求專業意見

值得留意的是,如果痧印超過一個星期還未完全消退,或者刮痧部位出現異常疼痛、腫脹等不適,這可能表示刮痧時用力不當,或身體有其他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尋求註冊中醫師等專業人士的意見。

刮痧的建議頻率

很多人會問,刮痧可以多頻繁地進行?其實,刮痧並非愈密愈好。它是一種刺激身體自我修復的方法,所以必須給予身體足夠的休息和恢復時間。

兩次刮痧應相隔多久?待痧印完全消退

一個簡單清晰的準則,就是在同一個部位進行下一次刮痧前,必須等待上一次的痧印完全消退。無論你採用的刮痧腿方向或肩頸刮痧方法多麼正確,這個原則都必須遵守,這是為了保護皮膚和皮下組織,避免造成損傷。

掌握適當頻率,避免過度刺激

總括而言,刮痧的頻率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和恢復情況來調整。過度頻繁的刮痧會使局部組織受到過度刺激,反而可能耗損氣血。掌握適當的節奏,讓身體在每一次刮痧後都能充分修復,才是最有效的保養之道。

刮痧常見問題 (FAQ)

來到這裡,相信你對刮痧方法已有基本認識。但在實際操作時,總會遇到一些疑問。我們整理了幾個大家最常問的問題,一次過為你解答,讓你更能掌握刮痧的精髓。

Q1:刮痧是否愈痛愈好?出痧愈深色愈有效?

這絕對是最多人對刮痧的誤解。刮痧的重點在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而不是追求痛感或深色的痧。一個刮痧正確方法,應該是在適當的壓力下,讓皮膚感到微熱、微酸脹,這就代表已達到效果。過度用力不僅會造成不必要的疼痛,更可能導致皮下組織過度受損,形成瘀傷而非「痧」,甚至刮傷皮膚,增加感染風險。痧色的深淺,其實反映的是該部位氣血瘀滯的程度,並非療效的唯一指標。

Q2:刮完沒出痧,是我的方法不正確嗎?

刮痧後沒有出痧,不代表你的刮痧方法方向不對或完全無效。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例如你的身體氣血循環本來就比較暢通,沒有明顯的瘀滯;又或者刮拭的部位脂肪或肌肉層較厚。只要在刮拭過程中有感到溫熱或痠脹感,肌肉有放鬆的感覺,就表示刮痧已在發揮作用,促進了局部的循環。

Q3:刮痧後皮膚出現輕微痕癢正常嗎?

刮痧後感到輕微痕癢,其實是一個相當常見的正面反應。這代表身體的氣血循環正在加速,新陳代謝提升,「氣」運行到皮膚表層時,便會產生這種感覺。只要痕癢感是輕微且可接受的,通常在短時間內就會消失。但假如痕癢情況嚴重,甚至出現紅疹或水泡,便要留意是否對潤滑油過敏,或刮拭力度過大,此時應立即停止。

Q4:月經期間可以刮痧嗎?

月經期間是否適合刮痧,需要視乎個人體質與刮拭部位。一般而言,建議避免在腹部、腰部及骶骨(下背部)這些直接影響盆腔的部位進行刮痧,因為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機會令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不過,如果只是針對肩頸僵硬或小腿痠脹,採用輕柔的手法,例如遵循正確的刮痧腿方向輕刮,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安全的。若本身經痛嚴重或經量過多,則建議在經期結束後再進行。

Q5:自己居家刮痧與找專業人士操作有何分別?

自己居家刮痧和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兩者的定位和目的有所不同。自己操作,重點在於日常保健與舒緩輕微不適。透過參考刮痧方法圖解,你可以輕鬆處理肩頸痠痛、腿部浮腫等問題,是一種方便且有效的自我護理方式。而專業的中醫師或理療師,則具備深厚的中醫經絡理論知識。他們能夠準確「辨證論治」,判斷你的體質與問題根源,針對特定穴位與經絡進行治療,處理更複雜或深層次的健康問題。他們的手法、力度和選取部位都更具針對性,屬於治療層面,效果自然更為顯著和深入。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