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日水腫點算好?中醫推介11款對症去水腫湯水食譜,告別虛胖濕氣全攻略

朝早起身塊面腫腫,下午對腳脹卜卜,明明不重但整個人看起來卻很臃腫?這些可能都是「水腫」響起的警號。在中醫角度,水腫不僅影響外觀,更是體內「濕氣」過重、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形成所謂的「虛胖」。單純節食減肥未必有效,想從根本解決問題,必須對症下藥。本文將從中醫及現代營養學角度,深入剖析你的水腫成因,教你分辨自己屬於脾虛、腎虛、濕熱還是血瘀型體質,並提供11款針對性去水腫湯水食譜及辦公室簡易茶飲,助你輕鬆調理,告別濕氣,重拾輕盈體態。

了解水腫成因:為何你需要去水腫湯水?

想有效解決水腫問題,飲用合適的去水腫湯是個好方法。不過,在選擇去水腫的湯水之前,首先要了解身體為何會無故浮腫。水腫不只是外觀問題,它其實反映了身體內部可能出現了失衡。讓我們從中醫和現代營養學兩個角度,深入探討水腫的根源。

中醫剖析水腫:「虛胖」與「濕氣」的根源

很多人會將水腫形容為「虛胖」,明明體重沒有大變化,但整個人看起來就是腫腫的、線條不明顯。在中醫理論中,這現象的根源往往指向體內積聚了過多的「濕氣」。濕氣可以理解為身體未能正常排走的廢物和多餘水分,它們停留在體內,便會造成浮腫。

脾、肺、腎功能失調:水濕停滯的核心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水液代謝,主要依賴脾、肺、腎三個臟腑的協調運作。脾負責「運化水濕」,即是將飲食中的水分轉化及輸送到身體各處。如果脾的功能虛弱,水濕便無法正常運化,容易積聚起來。肺則負責「通調水道」,將水分宣發至皮膚及向下輸送至膀胱。腎主宰全身水液的最終排泄。當這三個器官任何一個環節功能失調,都會導致水液運行不暢,造成「水濕停滯」,形成水腫。

「天人相應」:為何夏天及潮濕天氣更易水腫?

中醫有一個「天人相應」的觀念,認為人體會受外界環境影響。在潮濕的季節,例如香港的春夏兩季,外界的濕氣很重。這種外在的濕邪會侵襲人體,阻礙氣血運行,並加重脾胃的負擔,使其運化水濕的功能變得更差,因此水腫問題會特別明顯。

不良生活習慣如何加劇濕氣:凍飲、外食與壓力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也容易令體內濕氣加重。經常飲用凍飲或進食生冷食物,會直接損傷脾胃的陽氣,削弱其運化功能。外出用膳的食物通常多油、多鹽、多調味料,這些都會增加脾胃的負擔。另外,長期精神緊張和壓力,會影響肝氣的疏泄,而肝氣不順又會間接影響脾胃的運作。這些不良習慣都會使體內更容易產生及積聚濕氣,令水腫問題惡化。

從現代營養學看水腫

除了中醫的理論,現代營養學也為水腫提供了清晰的解釋,主要與身體的鈉質平衡及循環系統有關。

鈉質過高:水分積聚的元兇

鈉質是導致水腫最常見的元兇。當我們攝取過多鹽分時,身體為了稀釋血液中過高的鈉濃度,會將水分扣留在細胞之間,無法順利排出。加工食品、醬料、濃味的湯底等,都是高鈉陷阱,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鈉質。

破解「少飲水」迷思:飲水不足反而致腫

許多人誤以為水腫就應該減少飲水,但事實正好相反。當身體水分不足時,反而會啟動儲水機制,更不願意將水分排出。飲用足夠的水,才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身體將多餘的鈉質和廢物透過尿液排走,從而改善水腫。

血液循環與水腫的直接關係

血液循環不佳,特別是下肢的循環,也是造成水腫的重要原因。長時間久坐或久站,會令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水分容易滲透到血管外的組織間隙,積聚在腳踝、小腿等部位,形成局部水腫。

你是哪種水腫體質?對症下藥飲對湯

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去水腫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體質。中醫認為,水腫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身體內部失衡的反映。不同的成因,需要不同的去水腫湯水來調理。我們可以將常見的水腫問題簡單分為四種類型,看看你更接近哪一種,這樣才能選對去水腫的湯水,達到最好的效果。

脾虛型水腫:易攰、腹脹、大便稀爛

脾虛是都市人非常常見的一種體質。在中醫理論中,脾臟負責運化水濕,即是管理身體內水分的吸收和輸送。如果脾臟功能虛弱,水分就會積聚在體內,形成水腫。這類水腫通常是全身性的,而且按下去皮膚會慢慢回彈。

主要的特徵包括:
* 精神狀態:時常感到疲倦乏力,提不起勁。
* 消化系統:食慾不振,飯後容易腹脹,好像食物總是不消化。
* 排便狀況:大便質地較軟,甚至不成形,容易黏在馬桶上。
* 舌象:舌頭比較胖大,兩邊有牙齒印。

腎虛型水腫:下半身腫、腰痠、畏寒

腎臟是主管水液代謝的另一個重要器官,特別是與身體陽氣有關。當年紀漸長或過度勞累,腎氣變得虛弱時,身體的「火力」不足,無法將水分有效氣化和排出。水分因為重力影響,便會積聚在身體下半部。

主要的特徵包括:
* 水腫部位:水腫多數出現在腰部以下,特別是腳踝和小腿,早上起床時不明顯,但到下午或傍晚會變得嚴重。
* 身體感覺:經常感到腰部痠軟無力,手腳冰冷,特別怕冷。
* 精神狀態:容易頭暈耳鳴,記憶力也可能變差。

濕熱型水腫:口苦、小便黃、舌苔黃膩

這種體質可以想像成身體內部又濕又熱,像一個濕熱的蒸籠。通常與飲食習慣有關,例如經常進食油膩、煎炸、辛辣的食物,或者飲酒過多,導致濕氣和熱氣一同積聚在體內,阻礙了氣血和水分的正常運行。

主要的特徵包括:
* 口腔感覺:口中時常感到黏膩或苦澀,口氣也比較重。
* 排泄狀況:小便顏色偏黃,甚至帶有灼熱感。
* 皮膚狀況:面部和身體容易出油,甚至長暗瘡。
* 舌象:舌苔呈現黃色,而且質地厚膩。

血瘀型水腫:局部腫、膚色暗、舌有瘀點

血瘀型水腫的成因,主要是身體的血液循環不暢順。當氣血運行受阻,津液(身體的正常液體)也會跟著停滯,在某個局部位置造成腫脹。這種水腫通常比較頑固,位置也比較固定。

主要的特徵包括:
* 水腫特點:水腫多是局部性的,例如單邊手腳腫脹,而且按下去感覺比較結實。
* 皮膚外觀:膚色看起來暗沉,沒有光澤,身體上可能容易出現瘀青。
* 疼痛感覺:身體某些部位可能會有針刺一樣的固定痛點。
* 舌象:舌頭顏色偏暗紫色,或者舌面上有明顯的瘀點或瘀斑。

8款對症去水腫湯水食譜推介

了解自己的體質後,就可以選擇最適合你的去水腫湯。以下為你介紹8款針對不同體質的去水腫湯水,你可以從中找到最合適的調理方案。這些去水腫的湯水食譜都以常見的食材為主,製作簡單,讓你輕鬆在家中實踐。

脾虛型水腫湯水食譜 (2款)

脾虛體質的調理重點在於健脾益氣,幫助身體恢復運化水濕的能力。湯水選擇應以溫和、補氣、利濕的食材為主。

健脾去濕湯:粉葛赤小豆扁豆瘦肉湯

這是一款非常經典的健脾去濕湯水。粉葛能清熱生津,而赤小豆和扁豆是健脾利水的黃金組合,能有效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濕氣。配合瘦肉一同熬製,味道清甜,性質平和,適合大部分脾虛人士飲用。

材料:粉葛約500克、赤小豆40克、扁豆40克、瘦肉300克、蜜棗2粒、陳皮1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粉葛去皮切塊,瘦肉汆水。然後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入足夠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約1.5至2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溫和調理湯:四神湯 (可加雞肉或排骨)

四神湯是調理脾胃的基礎方,由淮山、茯苓、芡實、蓮子四味藥材組成,功效溫和。它能全面地健脾、固腎、安神,從根本上改善脾虛導致的水濕停滯問題。想增加風味,可以加入雞肉或排骨同煲,成為一款營養豐富的家常湯品。

材料: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實30克、蓮子30克,可隨意搭配雞肉或排骨300克。
做法:四種藥材洗淨後浸泡約30分鐘。然後將所有材料與肉類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約1.5小時,加鹽調味便可飲用。

腎虛型水腫湯水食譜 (2款)

腎虛型的水腫調理關鍵是溫補腎陽,加強腎臟氣化功能。湯水食譜會選用一些能補腎、固精、利水的食材。

溫補腎陽湯:肉蓯蓉巴戟天玉米鬚瘦肉湯

這款湯水針對性較強,適合腰痠畏寒、下半身水腫明顯的腎陽虛人士。肉蓯蓉和巴戟天是溫補腎陽的常用藥材,而玉米鬚則有很好的利水消腫效果,三者結合,能有效溫腎利水。

材料: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玉米鬚30克、瘦肉300克、紅棗3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瘦肉汆水。然後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健脾補腎湯:姬松茸茶樹菇黑豆蓮藕湯

這是一款味道濃郁的菌菇湯,同時兼具健脾補腎的功效。姬松茸與茶樹菇能提升免疫力,黑豆入腎經,有補腎利水之效,而蓮藕則能健脾。此湯水性質平和,滋補而不燥,適合脾腎兩虛的人士飲用。

材料:乾姬松茸20克、乾茶樹菇20克、黑豆40克、蓮藕1節(約300克)、排骨300克。
做法:菌菇和黑豆提前浸泡。然後將所有材料洗淨,蓮藕去皮切塊,排骨汆水。最後把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

濕熱型水腫湯水食譜 (2款)

濕熱體質需要清熱與利濕並行。選擇的湯水食材多為性質偏涼,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紓緩口苦、身重等不適。

夏日清熱湯:冬瓜荷葉薏仁湯

冬瓜、荷葉和薏仁是夏日消暑祛濕的「鐵三角」。冬瓜本身就是利水消腫的代表食材,性質清涼。荷葉能清解暑熱,而生熟薏仁搭配則能健脾滲濕。這款湯水清爽解膩,特別適合在炎熱潮濕的天氣飲用。

材料:連皮冬瓜600克、荷葉1塊、生薏仁30克、熟薏仁30克、瘦肉300克。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冬瓜連皮切大塊,瘦肉汆水。然後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約1.5小時,加鹽調味。

清利濕熱湯:老黃瓜茯苓扁豆衣湯

老黃瓜清熱解毒的功效比普通冬瓜更強,是清濕熱的常用食材。配上健脾滲濕力強的茯苓和專門利濕的扁豆衣,能有效針對濕熱困身、小便不暢等問題,幫助身體排出濕毒。

材料:老黃瓜1個、茯苓30克、扁豆衣15克、赤小豆30克、豬𦟌300克、蜜棗2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老黃瓜去囊切塊,豬𦟌汆水。然後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血瘀型水腫湯水食譜 (2款)

血瘀引起的水腫,調理重點在於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湯水會選用一些能改善血液循環的食材,幫助疏通經絡,消除局部腫脹。

行氣活血湯:五爪龍田七土茯苓煲烏雞湯

這款湯水有行氣活血、舒筋活絡的功效。五爪龍能健脾補氣,田七是活血化瘀的良藥,土茯苓則能解毒除濕。配上滋陰補血的烏雞,使湯水在活血的同時亦能兼顧補益,適合因氣滯血瘀導致水腫的人士。

材料:五爪龍30克、田七10克、土茯苓30克、烏雞半隻、紅棗3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烏雞斬塊汆水。然後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

活血化瘀湯:丹參桃仁益母草瘦肉湯

此湯水的活血化瘀作用較強,由丹參、桃仁、益母草三味核心藥材組成,均是婦科調理中常用來通經活絡的食材。它們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行不暢引起的局部水腫或疼痛有幫助。

材料:丹參15克、桃仁10克、益母草15克、瘦肉300克、生薑2片。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瘦肉汆水。然後將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煲約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此湯水藥性較強,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飲用。

辦公室快速去水腫方案:免開火茶飲及速成湯

要煲一鍋費時的去水腫湯,對於每日在辦公室奮鬥的朋友來說,確實有點奢侈。其實,想飲用有效的去水腫的湯水,不一定要開火動鍋。只要善用保溫瓶和簡單的滾煮方法,一樣可以快速準備好消腫飲品,幫助身體排走多餘水分。

保溫瓶焗製:辦公室消水腫茶飲

大家桌上必備的保溫瓶,就是你消水腫的好拍檔。這個方法極之簡單,只需要早上出門前,將幾款乾的藥材或食材放入瓶中,回到公司注入熱水焗製一段時間,一杯溫熱又有效的去水腫茶飲就準備好了。

健脾去濕焗茶:炒白朮茯苓陳皮茶

這款茶飲主要針對因脾胃虛弱,無法有效運化水濕而導致的水腫。對於經常感到疲倦,胃口不佳,或者大便偏軟的朋友特別有幫助。

材料:炒白朮5克、茯苓5克、陳皮2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略為沖洗,放入保溫瓶中,注入約400毫升的沸水,蓋上蓋子焗30分鐘後即可飲用。
原理:炒白朮能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能力。茯苓則健脾利水,幫助將多餘濕氣排出。陳皮理氣健脾,令脾胃氣機暢順,整體配搭能從根本調理水濕停滯的問題。

利水消腫焗茶:玉米鬚荷葉赤小豆水

如果水腫問題比較明顯,特別是下半身容易腫脹,而且感到身體重墜,這款茶飲的利水效果會更直接。

材料:玉米鬚3克、乾荷葉3克、赤小豆10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赤小豆可預先用刀背輕輕拍裂,更易出味。全部材料放入保溫瓶,注入約400毫升沸水,焗45分鐘後飲用。
原理:玉米鬚是廣為人知的利水消腫食材。荷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赤小豆則能利水滲濕,三者合用,能有效促進身體排出多餘水分,對於濕熱引起的水腫尤其適合。

15分鐘速成:簡易消水腫滾湯

如果覺得茶飲不夠飽足,或者想在午餐時加一道湯,這個15分鐘的滾湯就非常適合。它不像傳統老火湯需要長時間熬製,只要利用一些快熟的食材,就能迅速完成一道美味的去水腫湯水。

冬瓜粒海帶芽豆腐湯

這是一道清淡而營養豐富的湯品,食材簡單,而且全部都有助於利水消腫,是辦公室午餐或晚餐的理想配搭。

材料:冬瓜約100克、乾海帶芽5克、板豆腐半磚、鹽少許。
做法:
1. 海帶芽用清水浸泡約5分鐘至軟身,瀝乾備用。
2. 冬瓜去皮去籽,切成小粒。豆腐同樣切成小粒。
3. 在小鍋中煮沸約500毫升水,加入冬瓜粒煮約8至10分鐘,直至冬瓜變軟身。
4. 加入豆腐粒和海帶芽,再煮滾約2分鐘。
5. 最後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原理:冬瓜本身就是清熱利水的代表食材。海帶芽富含鉀質,有助平衡體內鈉質,促進水分排出。豆腐同樣是高鉀食物,對於因外食鈉質攝取過多而引起的水腫,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加倍消水腫效果:飲食生活調理全攻略

飲用合適的去水腫湯固然重要,但要徹底告別水腫,從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入手,效果會更加顯著。以下分享幾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將它們融入生活,就能與去水腫的湯水相輔相成,打造不易水腫的體質。

日常飲食消水腫關鍵

避開4類高鈉陷阱:加工食品、醬料、湯底等

鈉質是導致身體儲存過多水分的主要原因。日常飲食中,很多食物都是高鈉陷阱,例如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還有薯片、即食麵等零食。外出用餐時,濃味的醬汁和餐廳的例湯湯底,鈉含量往往超乎想像。選擇食物時,可以多留意營養標籤,盡量選擇原型食物,自己煮食時則減少用鹽和醬油,改以天然香料調味。

增加鉀質攝取:香蕉、菠菜、番茄等高鉀蔬果

鉀質正好是鈉質的剋星,它有助於身體排出多餘的鈉和水分,是天然的利尿劑。想提升消水腫效果,不妨在餐單中加入高鉀蔬果,例如香蕉、奇異果、番茄、菠菜、西芹和薯仔等。這些食物不僅營養豐富,更能輔助去水腫湯水發揮更佳效果,讓身體維持水平衡。

輔助療法:穴位按摩加強祛濕效果

除了飲食調理,中醫理論認為適當的穴位按摩,也是一個簡單有效的祛濕方法。透過刺激特定穴位,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和水液代謝,隨時隨地都可以為身體「去濕」。

健脾利水穴: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蓋眼下方約四隻手指寬度的位置。它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重要穴位。經常按壓可以健脾和胃,增強水濕運化能力,對於改善脾虛型水腫特別有幫助。用拇指指腹按壓,感覺到有輕微痠脹感即可,每次按壓3-5分鐘。

祛濕第一穴:陰陵泉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下方脛骨內側凹陷處。這個穴位被譽為「祛濕第一穴」,是脾經的合穴,專門處理濕氣問題。按摩此穴能直接健脾利濕,有效消除下半身水腫,改善身體的沉重感。同樣用拇指按壓,每次3-5分鐘,左右腳交替進行。

去水腫湯水常見問題 (FAQ)

飲咖啡或茶可代替去水腫湯水嗎?

相信很多人都有個疑問,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是否能用來代替去水腫湯水呢?答案是並不建議。咖啡因確實能促進身體排出水分,造成短暫的利尿效果。不過,這個過程也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如果身體本身水分不足,或飲食中鈉質偏高,過度依賴咖啡因利尿,反而會令身體流失過多水分。當身體偵測到缺水,便會啟動儲水機制,反而加劇水腫。專業的去水腫湯,功效不單純是利水,更重要是針對水腫根源,例如透過健脾、補腎的食材來改善身體代謝水濕的能力,或是利用高鉀食材平衡體內鈉質,是從根本調理。因此,咖啡或茶並不能完全取代去水腫的湯水。

為消水腫,應該盡量少喝水?

這個觀念是許多人的一大誤解。感覺身體浮腫時,直覺上會想減少喝水,但這樣做其實會適得其反。身體出現水腫,很多時候並非因為喝得太多水,而是體內鈉質過高或血液循環不佳,導致水分滯留在細胞間隙。身體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有效稀釋並經由腎臟排出多餘的鈉質。假如你刻意少喝水,身體會誤以為遇上「乾旱」,從而更努力地抓住現有的水分不放,結果令水腫問題更加嚴重。換言之,要有效去水腫,每日補充足夠水分,維持身體良好的新陳代謝,才是正確的做法。

所有去水腫食譜都適合任何人飲用嗎?

並非所有去水腫食譜都適合每一個人。從中醫角度看,水腫可分為不同證型,例如脾虛、腎虛、濕熱等,不同體質需要不同的調理方法。舉例來說,一款以冬瓜、薏仁等寒涼食材為主的清熱利濕湯水,就非常適合濕熱體質的人士,但對於本身體質虛寒、容易手腳冰冷的腎虛型水腫人士,則可能過於寒涼。同樣地,孕婦、長期病患(如腎臟病、心臟病患者)或正在服用特定藥物的人士,在飲用任何具食療功效的湯水前,都應該先諮詢醫生或中醫師的專業意見,確保安全。選擇對症的去水腫湯才能事半功倍。

如何令中醫去水腫湯更好飲?

一些具備去水腫功效的中藥材,確實會帶有較濃的藥材味,但只要花點心思,就能讓療效與美味兼備。首先,可以加入天然帶甜味的食材來平衡味道,例如紅蘿蔔、粟米、蜜棗或去核紅棗,它們能為湯水增添自然的清甜。其次,加入陳皮,不但能理氣健脾,其獨特的甘香亦能提升整鍋湯的風味層次。在肉類選擇上,可選用味道鮮甜的瘦肉、去皮雞肉或魚類,記得先汆水去除雜質和腥味,這樣煮出來的湯頭會更清澈、更好喝。透過這些簡單的食材配搭,就能讓健康的去水腫湯水變得更易入口,讓你更樂意堅持飲用。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