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出現「去皮質姿勢 (Decorticate Posture)」?全面解析嚴重腦損傷的8大關鍵:從成因、診斷到治療指南
當一個人因嚴重腦部創傷而陷入深度昏迷時,身體或會呈現一種獨特而令人不安的姿勢:雙臂緊緊彎曲、拳頭緊握在胸前,形如「C」字,雙腿卻僵硬伸直。這個畫面,正是醫學上稱為「去皮質姿勢(Decorticate Posture)」的典型表現。這並非隨機的肌肉抽搐,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神經學警號,直接反映大腦深層結構已受到嚴重損害,是評估腦損傷程度的關鍵指標之一。究竟是什麼原因觸發這種姿勢?它與另一種更危險的「去大腦姿勢」有何分別?醫療團隊如何診斷、治療及評估預後?本文將為你全面解析引發「去皮質姿勢」的八大關鍵,從成因、病理機制到治療指南,幫助你理解這個嚴峻的醫療狀況。
什麼是去皮質姿勢 (Decorticate Posture)?
核心定義與典型身體特徵
當我們談論嚴重的腦部損傷時,去皮質姿勢(英文為 Decorticate Posture)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臨床表徵。這並不是患者有意識作出的動作,而是一種身體不自主的反射性異常姿勢。簡單來說,它就像身體因應腦部特定區域受損,而自動「鎖定」在一個獨特的形態,向醫生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
上肢屈曲:手臂、手腕及手指呈「C」形彎向身體核心
去皮質姿勢最明顯的特徵,首先展現在上半身。患者的雙臂會僵硬地向內彎曲,並且緊緊地收向胸前,手肘屈曲。同時,他們的手腕和手指也會跟著屈曲,有時會緊握成拳。如果從上方觀察,雙臂彎向身體核心(Core)的樣子,看起來就像英文字母「C」,這是記憶這個姿勢的一個好方法。
下肢伸直:腿部僵硬伸展,腳掌向內翻
與上半身彎曲的姿態相反,下肢會表現出完全相反的狀態。患者的雙腿會非常僵硬地伸直,膝蓋無法彎曲。此外,腳掌通常會向內翻轉,腳趾則會向下指。這種上屈下伸的組合,構成了一種非常獨特且容易辨認的身體姿勢。
此姿勢所反映的腦部損傷位置
這個特殊的姿勢不只是一個外在的身體反應,它更像一張地圖,能夠幫助醫生判斷腦部損傷的大致位置。它的出現,意味著大腦控制身體活動的訊號傳遞路徑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損傷位於紅核(Red Nucleus)以上的神經系統
醫學上,去皮質姿勢的出現,通常指向腦幹中一個稱為「紅核」(Red Nucleus)的結構。具體來說,損傷發生在紅核以上,連接大腦皮質與腦幹之間的神經傳導路徑上。因為這些高層級的控制中心受損,導致了來自較低層級腦幹的反射活動失去控制。
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路徑中斷
這條重要的神經路徑稱為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它就像是大腦傳遞自主活動指令的主要高速公路。當這條路徑因為創傷、中風或其他原因而中斷時,來自大腦皮質用作調節和抑制肌肉活動的訊號就無法正常下達。結果,負責屈曲上肢的紅核反射路徑變得過度活躍,同時控制下肢伸展的其他路徑失去抑制,最終導致了這種上屈下伸的異常姿勢。
關鍵鑑別:去皮質姿勢 vs. 去大腦姿勢 (Decerebrate Posture)
要準確評估腦損傷的狀況,分辨「去皮質姿勢」和另一種非常相似的「去大腦姿勢」(Decerebrate Posture) 十分重要。它們都是嚴重腦損傷的警號。但是兩者在姿勢和背後反映的腦損傷位置上有關鍵的區別,而這些區別直接影響著對病情的判斷。在醫學上,「去皮質姿勢英文」為 Decorticate Posture。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分辨它們。
從身體姿勢分辨兩者差異
最直接的分辨方法,就是觀察患者手臂和腿部的姿勢。雖然兩者看起來都是全身僵硬,但是在細節上卻有著決定性的不同。
手臂姿勢:去皮質為「屈曲」,去大腦為「伸直」
分辨兩者的最大關鍵在於手臂。在去皮質姿勢中,患者的手臂、手腕和手指會僵硬地向身體核心彎曲,緊緊地收向胸前,形態就像英文字母「C」。相反,在去大腦姿勢中,患者的手臂則是僵硬地向外伸直,手腕和手指也會向外翻,形態上更像英文字母「E」。
腿部姿勢:兩者均僵硬伸直
至於腿部,這兩種姿勢的表現就非常相似了。無論是去皮質姿勢還是去大腦姿勢,患者的雙腿通常都是僵硬伸直,腳掌同時會向內翻轉。所以,單從腿部姿勢是很難分辨的,我們必須結合手臂的姿勢來作判斷。
從腦損傷位置判斷嚴重性
這兩種不同的身體姿勢,其實是腦部不同位置受損所發出的信號。它們就像一張地圖,幫助醫療人員判斷損傷的層級和嚴重性。
去皮質姿勢:損傷層級較高(中腦以上),預後相對較佳
出現去皮質姿勢,通常表示腦部的損傷位置比較高,位於大腦皮質、白質,或者丘腦等中腦(Midbrain)以上的結構。雖然這仍然是非常嚴重的腦損傷,但是由於負責維持基本生命功能的腦幹(Brainstem)相對完整,所以預後通常比去大腦姿勢稍佳。
去大腦姿勢:損傷層級較低(腦幹),預後通常更差
如果患者出現的是去大腦姿勢,情況就更加危急。這代表損傷已經深入到腦幹的層面。腦幹是控制呼吸、心跳和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徵的中樞。當這個區域受損,意味著生命維持系統正受到直接威脅。因此,去大腦姿勢通常被視為比去皮質姿勢更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傷信號,預後也普遍更差。
導致去皮質姿勢的常見原因
出現去皮質姿勢,代表大腦正遭受嚴重的損傷。它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臨床警號,指向多種可能危及生命的根本原因。當大腦皮質或其下行神經通路(即皮質脊髓束)受損,失去了對腦幹反射的正常抑制功能時,身體便會呈現這種不自主的僵硬姿態。以下是一些導致這種嚴重狀況的常見原因。
創傷性腦損傷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創傷性腦損傷是引發去皮質姿勢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當頭部受到猛烈撞擊,例如在交通事故、高處墮下或暴力襲擊中,大腦組織會因為直接衝擊或加速減速的「搖擺效應」而受損。這種物理力量可以撕裂或壓傷大腦皮質、內部白質及連接腦幹的神經纖維。一旦這些位於紅核以上的關鍵運動控制路徑中斷,便會引發此異常姿勢。創傷性腦損傷的英文全稱為 Traumatic Brain Injury,簡稱 TBI。
嚴重中風 (Stroke)
中風分為缺血性(血管阻塞)和出血性(血管破裂)兩種,兩者都可能導致去皮質姿勢。當中風發生時,部分腦組織的血液供應被切斷,導致腦細胞因缺氧而迅速壞死。如果受影響的區域正好是大腦運動皮層或其深層的神經傳導路徑,負責自主運動控制的「指令中心」便會失靈,從而出現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典型姿勢。
腦腫瘤或腦膿瘍
腦內的異常增生,無論是惡性或良性的腫瘤,或是因感染形成的膿瘍,都會佔據顱內的有限空間。這些腫塊會透過兩種方式造成損害。第一,它們會直接壓迫並侵蝕周圍的正常腦組織。第二,它們會引起腦水腫,導致顱內壓力(ICP)升高。當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擠壓到大腦深層結構及腦幹,擾亂正常的運動訊號傳遞。
腦部感染(如腦炎、腦膜炎)
嚴重的細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發腦炎(腦部實質發炎)或腦膜炎(覆蓋腦部的保護膜發炎)。這些感染會導致廣泛的腦部發炎和腫脹,不僅損害神經細胞,還會增加顱內壓力。當發炎反應嚴重影響到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結構的功能時,便可能觸發去皮質姿勢。
腦部缺氧或代謝性病變
大腦對氧氣和能量的需求極高,對缺氧或代謝紊亂非常敏感。在溺水、窒息、心臟驟停,或嚴重的代謝性疾病(如肝衰竭引致的肝性腦病)等情況下,大腦會因嚴重缺氧或毒素積聚而受到瀰漫性損傷。大腦皮質通常是首先受影響的區域之一,其功能喪失會解除對腦幹反射的抑制,進而引發異常姿勢。
顱內壓 (ICP) 急劇升高(如腦疝)
這是許多腦損傷最終導致去皮質姿勢的共同途徑。無論是源於創傷、出血、腫瘤還是感染,當顱內壓力持續升高且無法控制時,就會發生腦疝(Brain Herniation)。腦疝是指腦組織被高壓從一個顱內腔室推擠到另一個腔室的危急狀況。這個過程會直接壓迫和扭曲腦幹結構,切斷重要的神經通路,是導致去皮質姿勢甚至更嚴重的去大腦姿勢的直接原因,也是一個生命垂危的信號。
病理機制:為何身體會出現此異常姿勢?
看到去皮質姿勢(英文為 Decorticate Posture)的出現,很多人會感到困惑,其實這不是隨機的肌肉抽搐,而是大腦內部控制系統失衡的直接反映。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一連串的神經訊號連鎖反應,整個過程源於大腦特定區域的嚴重損傷,導致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張力出現極端變化。
大腦皮質抑制功能喪失
我們的大腦皮質,就像一個總指揮官,負責發出精密的自主運動指令,同時也抑制著腦幹等下層結構一些比較原始、反射性的動作。當大腦皮質因為創傷、中風或其他病變而嚴重受損時,這個「總指揮」就失去了功能。它無法再向下傳遞抑制訊號,於是,位於腦幹的各個「副指揮官」就開始失控地自行運作,導致身體出現不受控的僵硬姿勢。
紅核(Red Nucleus)過度活躍導致上肢屈曲
在這些失控的結構中,有一個位於中腦,名叫「紅核」(Red Nucleus)的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透過紅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這條路徑,促進我們上肢的屈曲,也就是彎曲手臂的動作。正常情況下,大腦皮質會適度地調節它的活躍程度。但是皮質功能喪失後,紅核就像失去了束縛,不斷發出讓手臂彎曲的強烈訊號。這就導致了患者手臂、手腕和手指都僵硬地彎向身體核心的典型「C」形姿勢。
前庭脊髓束失去抑制導致下肢伸直
與此同時,腦幹中還有另一組重要的線路,稱為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強身體的伸肌張力,幫助我們對抗地心引力,保持身體挺直。同樣地,這組線路也失去了來自大腦皮質的抑制。結果,它變得過度活躍,向我們的下肢發送大量「伸直」的指令。這就造成了雙腿僵硬伸直,腳掌甚至向內翻的現象,形成了去皮質姿勢中下半身的典型特徵。
伴隨去皮質姿勢的危險警號
去皮質姿勢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腦損傷信號,它很少單獨出現。這個姿勢通常伴隨著一系列其他危急的生理跡象,醫療團隊會綜合評估這些警號,從而判斷腦部受損的嚴重程度和具體情況。這些跡象共同描繪出一幅關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嚴重失調的圖像。
意識水平嚴重下降(昏迷或半昏迷)
當一個人出現去皮質姿勢時,他的意識狀態幾乎必然是嚴重受損的。這意味著他無法被正常喚醒,對周遭環境的刺激,例如聲音或觸碰,可能完全沒有反應,或者只有一些反射性的動作。這種狀態可以從半昏迷到深度昏迷不等,反映出大腦皮質的高級功能,以及負責維持清醒的腦幹系統,已經受到廣泛而嚴重的損害。
異常呼吸模式(如陳施氏呼吸)
腦部損傷會影響位於腦幹的呼吸控制中心,導致呼吸節律變得極不穩定。正常的呼吸是平穩而有規律的,但是腦損傷患者可能出現一些異常模式。其中一種典型的是「陳施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患者的呼吸會由淺慢逐漸變為深快,然後又慢慢減弱,甚至出現短暫的呼吸暫停,之後再重複這個循環。這種模式顯示腦幹調節呼吸的功能已經失靈。
瞳孔反應異常或消失
檢查瞳孔對光線的反應,是評估腦幹功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正常情況下,用電筒照射眼睛,瞳孔會迅速收縮。如果患者的瞳孔對光線沒有反應、反應遲緩,或者兩側瞳孔大小不一,都意味著控制瞳孔收縮的神經通路可能已經受損。瞳孔固定放大並且對光無反應,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代表腦幹可能受到嚴重壓迫或損傷。
生命體徵不穩定(心率、血壓異常)
腦幹除了控制呼吸,也負責調節心跳和血壓等基本生命功能。當腦部嚴重受損,特別是顱內壓力急劇升高時,這些生命體徵就會變得極不穩定。患者的心率可能變得異常緩慢或不規則,血壓也可能急劇飆升。這些劇烈波動顯示身體最核心的自主神經調控系統正處於崩潰邊緣,情況極度危急。
如何診斷去皮質姿勢?
當患者出現去皮質姿勢(英文為 Decorticate Posture)時,醫護人員的診斷重點,並非只在於確認這個姿勢本身,而是要立刻找出導致嚴重腦損傷的根本原因。這是一個與時間競賽的過程,結合了快速的臨床評估和精密的儀器檢查,目的是準確掌握腦部的受損情況。
緊急神經學評估
這就像是解開謎題的第一步。在任何儀器報告出來之前,醫生會先進行一系列床邊的神經學評估。這些快速的檢查,能夠為大腦和腦幹的功能狀態提供即時而且重要的線索。
格拉斯哥昏迷指數 (GCS) 評分
你可以將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理解成一個國際標準化的評分系統,用來客觀評估患者的意識水平。它主要評估三方面的反應: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和身體活動反應。總分由3分至15分,分數越低代表腦損傷越嚴重。在評估身體活動反應時,醫生就能準確判斷患者是否出現去皮質姿勢這類異常反應,並且可以持續追蹤病情的變化。
腦幹反射測試(如瞳孔、角膜反射)
這一步的重點是檢查腦幹的基本功能是否還在運作,因為腦幹控制著心跳和呼吸等生命中樞。最常見的測試就是瞳孔反射,醫生會用電筒照射患者眼睛,觀察瞳孔是否收縮。如果瞳孔對光沒有反應,或者兩邊大小不一,就可能代表腦幹受到了壓迫或損傷。另外,角膜反射(輕觸眼角膜時的眨眼反應)也是評估腦幹功能的另一個重要指標。
腦部影像學檢查
在臨床評估提供了重要線索之後,下一步就是利用影像技術直接「看見」大腦內部的情況。腦部影像學檢查能夠清晰地顯示腦部結構是否有出血、腫瘤、中風或水腫等問題,是確診病因的關鍵一步。
電腦斷層掃描 (CT)
電腦斷層掃描(CT)通常是急症室的首選檢查。它的掃描速度非常快,幾分鐘內就能完成,而且對於發現急性腦出血、顱骨骨折和嚴重的腦水腫非常有效。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CT能夠為醫生提供即時的診斷依據。
磁力共振成像 (MRI)
磁力共振成像(MRI)則像一位更細心的觀察家。它雖然需要較長的掃描時間,但是能夠提供比CT更清晰、更詳細的腦部軟組織影像。對於一些CT難以發現的微細損傷、軸突損傷或者腦幹的病變,MRI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其他監測工具
在初步診斷和治療之後,醫生還需要利用一些工具持續監測患者的腦部狀況,因為病情可能會隨時產生變化,需要密切留意。
顱內壓 (ICP) 監測
我們的頭骨是一個密閉的空間,當腦部受損腫脹或出血時,內部的壓力(顱內壓)就會升高,進一步壓迫和損害腦組織。顱內壓監測是透過在患者顱內放置一個微細的感應器,來實時量度壓力數值。這讓醫療團隊能夠在壓力升至危險水平前及時介入,例如使用藥物降低腦壓。
腦電圖 (EEG)
腦電圖(EEG)主要是用來監測大腦的電波活動,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大腦的「心電圖」。嚴重腦損傷的患者有時會出現一些沒有明顯抽搐動作的「隱性」癲癇發作,這種情況會加劇腦部耗氧,使損傷惡化。EEG能夠有效捕捉這些異常的電波活動,幫助醫生及時用藥控制。
治療原則與方法
當患者出現去皮質姿勢,這代表情況非常緊急,醫療團隊會立即啟動一系列治療。整個治療原則主要分為兩大方向,首先是穩定生命,然後是處理引致問題的根本原因。
急性期治療:穩定生命並降低顱內壓
在處理去皮質姿勢的初期,首要目標是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徵,並且盡快降低過高的顱內壓,這樣可以為大腦爭取恢復的機會,也防止二次傷害。
確保呼吸道暢通與氧氣供應
嚴重腦損傷會影響呼吸中樞,所以確保呼吸道暢通是第一步。醫療人員可能會為患者插喉,然後連接呼吸機,這樣可以保證大腦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這對神經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
使用藥物(如甘露醇)減輕腦水腫
腦部受損後經常會出現水腫,這會令顱內壓力升高,進一步損害腦組織。醫生會使用一些藥物,例如高滲透性的甘露醇 (Mannitol),去幫助身體排出腦部多餘的水分,從而有效減輕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
控制血壓與體溫
維持穩定的血壓和體溫也同樣重要。血壓需要控制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因為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腦部的血液供應。還有,控制體溫可以減低大腦的代謝率,減少耗氧量,這有助於保護腦細胞。
針對根本原因的治療
在患者的生命體徵穩定下來之後,醫療團隊下一步就會集中處理導致腦部受損的根本原因。因為只有解決了源頭問題,才能為康復創造條件。
外科手術移除血塊或腫瘤
如果腦部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掃描 (CT),發現顱內有血塊、血腫或腦腫瘤壓迫腦組織,醫生便可能需要進行緊急外科手術。手術的目的是直接移除這些壓迫物,去為大腦減壓。
抗生素治療腦部感染
如果去皮質姿勢的成因是腦膜炎或腦炎等細菌感染,那麼治療重點就是使用強力有效的抗生素。及時和準確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控制感染蔓延,然後減輕腦部的發炎反應。
預後評估與長期康復之路
當患者出現去皮質姿勢,家屬最關心的莫過於未來的康復機會。這條康復之路確實充滿挑戰,而預後的評估並非單一答案,而是需要綜合分析多個變數,才能對患者的恢復潛力有更清晰的掌握。
影響預後的關鍵因素
醫療團隊會根據幾個核心指標,來評估患者的長期展望。這些因素環環相扣,共同描繪出康復的可能軌跡。
腦損傷的根本原因與嚴重程度
這是決定預後的最重要因素。由可逆原因(例如藥物中毒或代謝失衡)引發的姿勢,若能及時處理,預後相對較好。相反,由嚴重創傷、大範圍中風或缺氧導致的廣泛性、永久性腦細胞死亡,其康復前景則較為嚴峻。腦部影像學檢查(如CT或MRI)所顯示的損傷範圍和位置,為評估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此姿勢的持續時間
去皮質姿勢維持的時間長短,直接反映了腦部功能紊亂的嚴重程度。如果這種姿勢只是短暫出現,並隨著急性期治療(如降低顱內壓)而迅速消失,通常意味著腦部尚有恢復的潛力。如果姿勢持續存在,則可能表示腦幹上方的神經通路已受到更深層次的損害,預後亦會較差。
患者的年齡與整體健康狀況
年輕患者的大腦通常具有較佳的可塑性,神經系統的修復與重組能力較強,因此在同等程度的損傷下,恢復潛力普遍高於年長者。此外,患者本身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或腎臟問題等,也會影響身體承受治療及進行復康的能力,進而影響整體的恢復進程。
長期復康的治療重點
當患者的生命體徵穩定後,治療便會轉向漫長而關鍵的復康階段。這需要一個跨專業的醫療團隊,共同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復康計劃,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恢復其身體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
物理治療與職業治療
物理治療的重點在於處理因長期臥床及神經受損而引致的肌肉張力異常、關節僵硬和活動能力下降等問題。治療師會透過被動活動、伸展運動及姿勢擺位,預防肌肉萎縮與關節攣縮,並逐步訓練患者的核心肌群力量,為日後可能的坐立、站立甚至行走打下基礎。而職業治療則更側重於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例如進食、梳洗、更衣等,並可能透過輔助工具,幫助患者重拾部分生活技能。
言語治療與認知訓練
嚴重的腦損傷常會影響患者的溝通、吞嚥及認知功能。言語治療師會評估患者的吞嚥能力,以預防吸入性肺炎,同時會設計訓練來改善其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認知訓練則針對大腦的高級功能,例如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治療師會透過系統性的練習,刺激大腦神經網絡的重組,幫助患者逐步恢復認知功能,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繫。
給家屬與照顧者的指南
面對親人出現嚴重腦損傷,並呈現出去皮質姿勢,這段時期無疑充滿了挑戰與未知。作為家屬或照顧者,您是患者康復路上最關鍵的支持力量。以下指南旨在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您更清晰地理解現況,並有效地與醫療團隊協作,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如何理解患者的狀況
首先,理解去皮質姿勢(英文為 Decorticate Posture)本身是一個重要的起點。這個姿勢是腦部在嚴重受損後的一種不自主反射動作,並非患者有意識的行為。它告訴醫療團隊,腦部損傷的位置可能在大腦皮層與腦幹之間,是評估病情的一個重要客觀指標。
您可以將這個姿勢視為眾多身體訊號之一。醫療團隊會結合意識指數(GCS)、瞳孔反應、生命體徵等多方面數據,全面評估患者的狀況。病情的演變是一個動態過程,狀況可能時好時壞,保持冷靜的觀察,有助您掌握親人的進展。建議您可以準備一本筆記簿,簡單記錄每日的觀察,例如姿勢的變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這不僅有助於您梳理思緒,也能在與醫生溝通時提供更具體的資訊。
如何與醫療團隊有效溝通
在醫院複雜的環境中,有效溝通是獲取資訊和參與決策的關鍵。由於醫生工作繁忙,每次的會面時間可能相當有限,因此事前的準備變得十分重要。
在與醫生會面或巡房前,嘗試將您的疑問和擔憂寫下來,這樣可以確保您不會遺漏重點。您可以詢問一些具體問題,例如:
- 目前導致這個姿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治療的重點在哪方面?
- 除了我們看到的姿勢,還有哪些重要的指標正在監測中?
- 接下來的治療方案是什麼?短期目標與長期預後的大致方向為何?
請主動詢問團隊中主要的聯絡人是誰,可能是主診醫生或專責護士,以便在有緊急疑問時知道向誰查詢。假如您對某些醫學術語感到困惑,可以直接請求對方用更淺白的方式解釋。記住,您是醫療團隊的合作夥伴,清晰地理解病情是對患者最好的支持。
心理準備與尋求支援
照顧者的角色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非短跑。在這段極具壓力的時期,您的身心健康同樣至關重要。首先要意識到,感到疲憊、焦慮、迷茫甚至憤怒,都是非常正常的反應。
請給予自己喘息的空間,即使只是離開病房十分鐘,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盡可能維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因為健康的身體是您能夠持續提供支持的基礎。同時,學習接受家人和朋友的幫助,無論是幫忙送餐、處理家務,或僅僅是分擔您的憂慮,這些都能大大減輕您的負擔。
此外,請積極尋求專業支援。每間公立醫院都設有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他們能提供情緒輔導、經濟援助申請資訊,以及連結社區復康資源等。與有相似經歷的家屬支援小組聯繫,也能為您帶來情感上的共鳴和實用的照顧經驗分享。照顧好自己,才能更有力量地陪伴親人走過這段艱難的路。
關於去皮質姿勢的常見問題 (FAQ)
去皮質姿勢和去大腦姿勢,哪一個更嚴重?
在臨床上,去大腦姿勢(Decerebrate Posture)通常被視為比去皮質姿勢更嚴重的警號。這兩者最關鍵的分別在於腦部損傷的位置。出現去皮質姿勢,一般代表損傷發生在相對較高的位置,通常在中腦的紅核(Red Nucleus)以上。相反,去大腦姿勢所反映的損傷位置更低,已深入到腦幹部分。因為腦幹負責控制心跳、呼吸這些最基本的生命功能,所以腦幹的損傷往往意味著更危險的狀況和較差的預後。
患者沒有頭部創傷,也會出現這種姿勢嗎?
答案是會的。雖然創傷性腦損傷是常見原因,但是任何導致大腦特定區域嚴重受損的情況,都可能引發去皮質姿勢。例如嚴重的中風、腦腫瘤壓迫、腦炎等腦部感染,或者因為心臟驟停引致的腦部缺氧,都有機會導致這個情況出現。所以,這個姿勢其實是反映了腦部功能失常的狀態,而不單單是創傷的結果。
處於去皮質姿勢的患者會感到痛苦嗎?
這是一個很多家屬都會問的問題,答案比較複雜。首先,會出現這種姿勢的患者,意識水平通常都已嚴重下降,處於昏迷或半昏迷狀態。這個姿勢本身是一種不受大腦控制的反射動作,由腦幹直接驅動,並不是患者有意識去做的動作。雖然他們的身體可能對外界的疼痛刺激產生反射性的姿勢變化,但是因為負責感知和處理「痛苦」情緒的大腦皮質功能已經嚴重受損,所以醫學界普遍認為,他們無法像清醒的人一樣主觀地「感受」到痛苦。
出現去皮質姿勢後,還有康復的希望嗎?
出現去皮質姿勢,代表腦部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傷,但這並不等於完全沒有康復的機會。康復的可能性和程度,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造成腦損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損傷的範圍有多大、這種姿勢持續了多久,還有患者本身的年齡和健康狀況,這些都是影響預後的關鍵。康復的路通常很漫長,並且需要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多方面的長期努力。最終的康復結果因人而異,目標是盡可能地恢復身體功能和意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