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會水腫?營養師拆解4大「致腫」元兇,教你終極KO浮腫11招(附30秒自我檢測)
朝早起身塊面眼腫腫,明明冇肥到,但戒指、褲頭卻愈來愈緊?這很可能是水腫發出的警號,而元兇往往藏在你每天的飲食之中。不想再被虛胖感困擾?本文請來營養師,為你深入拆解4大「致腫」食物元兇,從高鈉陷阱到精製澱粉,並教你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實踐終極KO浮腫11招。想知自己是否水腫,立即由30秒自我檢測開始!
如何判斷水腫?30秒快速自我檢測法
經常覺得自己身形浮腫,又或者體重上落不定,可能讓你第一時間想到「吃什麼會水腫」這個問題。在你急著尋找水腫忌食清單,或者研究吃什麼可以去水腫之前,最關鍵的一步,是先確認自己是否真的有水腫問題。以下提供兩種簡單直接的自我檢測方法,讓你快速了解身體的狀況。
水腫檢測法一:皮膚按壓測試
這是一個相當經典而且準確的物理性測試,可以初步判斷身體是否有組織間液積聚的現象。
測試方法:用手指按壓小腿脛骨、腳踝或腳背約5秒。
選擇小腿脛骨內側、腳踝或腳背這些皮下組織較薄的位置,用拇指的指腹穩定地施加壓力,按壓約5秒後才放開。
結果判斷:放開後若皮膚凹陷處無法立即回彈,即為水腫。
手指放開後,仔細觀察按壓處的皮膚。如果皮膚能夠迅速恢復平滑,代表體內水分代謝正常。反之,如果皮膚留下一個明顯的凹陷痕跡,並且需要數秒鐘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慢慢回彈,這就是典型的凹陷性水腫表現。
水腫檢測法二:觀察身體4大警號
除了按壓測試,身體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透過一些細微的變化,向你發出水腫的警號。你可以留意以下四個常見的線索。
臉部與眼皮:早晨起床時是否特別浮腫。
早上照鏡子時,感覺臉部輪廓模糊,特別是眼皮顯得異常浮腫,看起來像沒睡飽的樣子,這很可能是夜間身體水分循環不佳,積聚在臉部的跡象。
四肢末端:手指腫脹致戒指變緊,或穿脫困難。
平日戴起來鬆緊合適的戒指,突然變得緊繃,甚至難以戴上或除下。這代表你的手指可能因水分滯留而出現了腫脹。
襪子壓痕:脫下襪子後,腳踝留下久不消退的深層壓痕。
脫下襪子後,腳踝或小腿上留下一圈深深的壓痕,而且過了十多分鐘還未完全消退,這顯示下肢的體液積聚情況比較明顯。
體重波動:短期內體重不明原因地異常上升。
在飲食和運動習慣沒有大改變的情況下,體重在一兩天內突然上升1至2公斤。這種快速的體重增加,通常不是脂肪積聚,而是身體儲存了額外水分所致。
水腫忌食清單:營養師拆解4大類「致腫」食物元兇
想知道吃什麼會水腫,就要先了解日常飲食中,哪些是讓你隔天變「腫」的元兇。其實很多時候,水腫問題都與飲食息息相關。以下我們就來逐一拆解這份水腫忌食清單,讓你輕鬆避開致腫地雷,了解清楚哪些是水腫忌食的食物。
元兇一:高鈉食物
鈉與水腫的關係:身體如何因高鈉而鎖住水分。
身體就像一個精密的平衡系統,需要維持細胞內外鈉離子與水分的平衡。當你攝取過多高鈉食物,血液中的鈉濃度就會急劇升高。為了稀釋這些過多的鈉,身體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就是將水分鎖在體內,減少排出,結果就造成了我們常說的水腫。
提防加工食品與醬料中的「隱形鈉」陷阱。
鈉不只存在於食鹽中,更多是隱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香腸、午餐肉、罐頭食品、即食麵、薯片等加工食品,為了調味與防腐,鈉含量都相當驚人。另外,日常煮食使用的醬油、蠔油、辣椒醬,甚至是番茄醬,都是鈉的陷阱,一不小心就容易超標。
元兇二:精製碳水化合物
精製澱粉如何令身體儲存額外水分。
除了鈉之外,精製澱粉也是造成水腫的一大主因。因為身體在儲存碳水化合物(肝醣)時,需要水分的參與。科學研究指出,每1克的肝醣,大約會連帶儲存3克的水分。所以當你吃下大量精製澱粉,身體儲存的肝醣增加,體內的水分自然也會跟著增加,讓你感覺浮腫。
常見食物:白飯、麵包、麵食與各式甜點。
日常生活中,精製碳水化合物無處不在。最常見的就是白飯、白麵包、各式麵條、意粉,還有蛋糕、餅乾、含糖手搖飲品等甜點。這些食物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促使身體儲存更多水分。
元兇三:酒精與含糖飲品
酒精如何引致脫水,觸發身體代償性儲水。
許多人以為酒精利尿,可以幫助排水,但事實正好相反。酒精確實會讓你頻繁排尿,但這會導致身體脫水。當身體偵測到水分大量流失時,便會啟動緊急的「儲水模式」,反而將剩餘的水分緊緊留住,造成脫水性的水腫。
含糖飲料如何影響胰島素,加劇鈉滯留問題。
汽水、果汁等含糖飲品,除了熱量高之外,還會讓你的血糖快速飆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高濃度的胰島素會影響腎臟功能,使其減少對鈉的排出。結果就是鈉被滯留在體內,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高鈉鎖水問題,加劇水腫情況。
元兇四:寒涼及難消化食物(中醫角度)
寒涼食物如何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濕氣積聚。
從中醫的角度看,身體的水分代謝主要由「脾胃」負責。如果經常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例如西瓜、雪糕、凍飲等,容易損傷脾胃的陽氣,削弱其「運化水濕」的功能。當水分無法正常代謝及排出時,便會在體內積聚,形成「濕氣」,導致水腫。
難消化食物如何加重腸胃負擔,阻礙水分代謝。
除了寒涼食物,一些質地黏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例如糯米製品(湯圓、粽子)、油炸物等,同樣會加重脾胃的負擔。當消化系統運作不暢,氣血循環受阻,身體整體的代謝能力就會下降,水分自然更難順利排出,從而引發浮腫。
吃什麼可以去水腫?營養師推薦4大「排水」營養素
了解吃什麼會水腫之後,我們更要知道吃什麼可以去水腫,從飲食根本著手,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與其依賴單一的去水腫偏方,不如從攝取均衡的「排水」營養素開始,建立不易水腫的體質。以下為你介紹四大類關鍵營養素,讓你聰明選擇食物,輕鬆擊退浮腫。
營養素一:「排鈉神器」高鉀食物
鉀如何平衡體內鈉離子,促進水分排出
身體就像一個精密的平衡系統,鈉和鉀是維持體液平衡的兩大主角。當你攝取過多高鈉食物,體內的鈉離子濃度會升高,身體便會留住水分來稀釋鈉,造成水腫。鉀的角色就是鈉的抗衡者,它能促進腎臟排出多餘的鈉離子和水分。所以想知道吃什麼會消水腫,攝取足夠的鉀質,幫助身體「排鈉」,是去水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鉀蔬果清單:香蕉、奇異果、菠菜、番茄
日常飲食中有許多美味又富含鉀的選擇。水果方面,香蕉、奇異果、哈密瓜、番茄都是很好的來源。蔬菜方面,菠菜、莧菜、空心菜、金針菇的鉀含量也相當豐富。將這些食材加入你的日常餐單,就能輕鬆補充鉀質。
烹飪技巧:如何避免鉀質在烹調過程中流失
鉀是一種水溶性礦物質,所以長時間水煮或浸泡會令鉀質大量流失到水中。為了保留食物中的鉀,建議多採用蒸、快炒、焗或微波爐等烹調方式。如果選擇水煮,可以縮短烹調時間,或者將煮菜的湯汁一同食用(前提是湯底沒有額外添加高鈉調味料)。
營養素二:維持滲透壓的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白蛋白)如何維持血液濃度,防止水分滲出血管
你可能沒想過,蛋白質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水腫。血液中有一種名為「白蛋白」(Albumin)的蛋白質,它就像一塊海綿,負責維持血液應有的濃度,將水分好好地保留在血管內。當飲食中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下降,血管鎖水的能力就會減弱,水分便容易滲透到周圍的組織間隙,形成水腫。
優質蛋白質來源:雞蛋、豆腐、魚肉、雞胸肉
要確保身體有足夠的原料製造白蛋白,平日應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動物性來源包括雞蛋、雞胸肉、魚肉和牛奶。植物性來源則有豆腐、豆漿、毛豆等,它們都是建立健康體質、預防水腫的好幫手。
營養素三:輔助排水的微量營養素
鎂:舒緩經前水腫的關鍵元素
鎂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參與多種新陳代謝過程。對於女性而言,鎂在舒緩經前症候群(PMS)方面尤其重要,當中就包括了荷爾蒙引起的週期性水腫。攝取足夠的鎂有助放鬆肌肉、穩定情緒和調節體液平衡。深綠色蔬菜、堅果、黑朱古力都是鎂的良好來源。
維他命B雜:提升新陳代謝,協助調節體液
維他命B雜是一組協助能量代謝的輔助酵素,它們能將你吃下的食物轉化為能量,促進整體循環。特別是維他命B6,它在調節體液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身體新陳代謝順暢,水分和廢物的排出效率自然會提高,水腫問題亦能得到改善。全穀類、雞肉、魚和豆類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雜。
營養素四:正確補充水分
破解迷思:為何飲水不足反而會導致身體儲水?
許多人認為水腫就要減少飲水,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事實上,當身體偵測到水分攝取不足時,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反而指令身體減少排水、儲存水分,以應對潛在的「乾旱」狀態,結果令水腫問題惡化。充足的飲水才能促進新陳代謝,稀釋體內鈉離子,並向身體發出「水源充足」的訊號,讓它安心排出多餘的水分。
聰明飲水指南:定時分量,避免一次過大量灌水
正確的飲水方法是去水腫的關鍵。與其一次過飲用大量水,不如將飲水量平均分配到一整天。建議每隔一至兩小時就補充約200毫升的水,讓身體有足夠時間吸收和利用。這樣既能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又不會對腎臟造成瞬間的巨大負擔,是最高效的補水方式。
改善水腫不只靠飲食!3個你必須改變的生活習慣
了解吃什麼會水腫和水腫忌食的食物後,可能你會以為調整飲食就足夠了。但事實上,我們日常一些不經意的習慣,可能正是水腫問題揮之不去的元兇。飲食控制固然重要,不過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消水腫的效果才能真正事半功倍。現在就來看看,有哪3個習慣是你必須立刻開始調整的。
生活習慣一:告別久坐久站
地心引力如何阻礙下肢血液與淋巴回流
我們每天的生活,無論是站立或安坐,身體的循環系統其實一直在對抗地心引力。你可以想像一下,血液和淋巴液需要從你的腳尖,一路向上流回心臟。如果你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這個向上的回流過程就會變得相當吃力。結果就是水分和代謝廢物很容易因為重力而滯留在下半身,造成雙腿腫脹不適。
建議:每小時起身走動,或進行簡單的腳踝運動
解決方法其實非常簡單。不妨為自己設定一個提醒,每隔一個小時就站起來走動幾分鐘,例如去倒杯水或上個洗手間。如果工作環境不允許你隨意走動,安坐原位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腳踝運動。試試轉動腳踝,或者將腳尖向上勾起再向下壓,重複數次。這些小動作能有效啟動小腿肌肉,幫助把血液和水分泵回身體上半部。
生活習慣二:調整睡眠姿勢
建議:睡前抬腿15分鐘,幫助下肢水分回流
經過一整天的活動,雙腿累積了不少壓力。建議在睡前花15分鐘,將雙腿輕鬆地靠在牆上抬高。這個姿勢讓腿部高於心臟,可以借助地心引力,幫助積聚在下肢的血液和淋巴液順利回流。你會明顯感覺到雙腿的腫脹感和疲勞感都舒緩不少。
建議:睡覺時在雙腿下放置枕頭,使其略高於心臟
另一個實用的小技巧,是在睡覺時用一個枕頭或摺疊好的毛毯墊在小腿下方。目的是讓雙腿的高度能夠略高於心臟的水平。這樣可以在你睡眠的幾個小時裡,持續地幫助下半身的水分循環,避免隔天早上起床時雙腿依然浮腫。
生活習慣三:養成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全身循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只是暫時性地幫助排水,更能從根本上改善容易水腫的體質,所以除了研究吃什麼可以去水腫,養成運動習慣同樣是關鍵。
針對臉部:進行臉部按摩與伸展
早上起床時發現臉部浮腫,可以透過簡單的按摩來急救。用指關節由內向外、由下向上輕輕地按摩臉部輪廓線和顴骨下方。然後可以做一些臉部伸展,例如盡量張大嘴巴再閉上,活動臉部肌肉。這有助於帶動臉部的微循環,加速水分代謝。
針對下半身:進行弓箭步、小腿伸展等運動
針對容易水腫的下半身,可以多做弓箭步來伸展大腿前側和髖部。而站姿或坐姿的小腿伸展,則能有效放鬆緊繃的小腿肚肌肉。這些動作都能夠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對於改善水分滯留的問題相當有幫助。
針對全身:透過肌力訓練強化「肌肉泵」,促進整體循環
我們身體的肌肉,特別是腿部肌肉,在收縮時會對血管產生擠壓,幫助血液回流心臟,這個作用在醫學上稱為「肌肉泵」。進行適度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或簡單的負重練習,可以有效強化肌肉的力量。一個強而有力的肌肉泵,就像是身體內建的高效能馬達,能持續推動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環,這才是從根源解答吃什麼會消水腫之外的終極方案。
不同情境的水腫急救SOP
了解了吃什麼會水腫之後,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在關鍵時刻快速應對。生活總有無法避免的飯局或特殊時期,這時掌握一套急救SOP就特別重要。以下針對四個常見情境,提供一套簡單又有效的應對方案,讓你輕鬆回復最佳狀態。
大餐後急救:黃金24小時排水餐單
享受完美食放題或節日大餐後,隔天總感覺自己腫了一圈。這時候的24小時是排水的黃金時期,只要聰明地選擇食物,就能快速知道吃什麼可以去水腫,幫助身體代謝掉多餘的鈉和水分。
早餐:無糖豆漿配香蕉,或一杯黑咖啡
啟動新陳代謝是首要任務。無糖豆漿提供優質蛋白質,而香蕉是高鉀水果的代表,兩者搭配有助平衡體內電解質。如果習慣飲用咖啡,一杯無糖黑咖啡的利尿作用,也能有效加速水分排出。
午餐:以高鉀蔬菜為主,搭配原型蛋白質
午餐的重點是補充鉀質,幫助身體排走因大餐而攝取過多的鈉。可以選擇菠菜、西蘭花、莧菜等深綠色蔬菜作為主角,然後搭配雞胸肉、蒸魚或豆腐等原型蛋白質,維持飽足感,同時避免再次攝入過多鈉和加工品。
飲品:增加飲水量,可飲用粟米鬚水或洛神花茶輔助
別以為水腫就不能喝水。充足的水分才能促進循環,將廢物和多餘鹽分排出。除了清水,也可以飲用天然的利水飲品,例如粟米鬚水或無糖的洛神花茶,輔助身體更好地排水。
生理期前後:荷爾蒙水腫舒緩對策
不少女性在生理期前後都會因為荷爾蒙波動而出現水腫,感覺身體特別沉重。這時的對策應以溫和及補充特定營養素為主。
飲食對策:多攝取含鎂及維他命B6的食物
研究發現,礦物質鎂有助於放鬆肌肉和穩定情緒,對緩解經前水腫有正面作用,可以從堅果、種子或85%以上的黑朱古力中攝取。維他命B6則有助於調節體液,雞肉、魚肉和香蕉都是良好的來源。
運動對策:進行溫和的瑜伽或散步
這段時間不適合劇烈運動。可以進行一些溫和的伸展,例如拜日式瑜伽或飯後散步半小時。這些活動能輕柔地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幫助下肢回流,舒緩腫脹不適感。
辦公室久坐:下午消腫微運動與茶點
長時間坐在辦公室,下半身循環變差,下午時分雙腳特別容易腫脹。其實只要利用工作空檔,就能有效改善。
桌下微運動:腳踝轉圈、踮腳尖與勾腳板
趁著處理文件或思考時,悄悄在桌下活動一下雙腳。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腳踝各10次,然後重複踮起腳尖再用力勾起腳板的動作,這個簡單的肌肉泵動作能有效促進小腿的血液回流。
健康茶點選擇:一根香蕉、無鹽堅果或一杯無糖乳酪
下午茶時間,放棄高糖高鈉的零食。選擇一根富含鉀質的香蕉,或是一小撮無添加鹽的堅果,又或是一杯無糖乳酪,既能補充能量,又能為身體提供消水腫所需的營養素。
飲酒後翌日:快速補水排毒指南
酒精會利尿,但同時也讓身體脫水,觸發儲水機制,這就是為何飲酒後隔天容易面部和全身浮腫。此時的急救重點是補水和排毒。
補水策略:飲用清水、椰子水或電解質飲品
首要任務是為身體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除了大量飲用清水,含有天然電解質的椰子水,或是市面上的電解質補充飲品都是很好的選擇,能更快地恢復體內平衡。
飲食策略:選擇清淡的蔬菜湯、蒸魚,避免油膩及高鈉食物
飲酒後的腸胃比較敏感,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一碗溫暖的蔬菜湯或一份蒸魚,能補充營養又不會加重身體負擔。切記要避免油膩煎炸及鈉含量高的食物,以免讓水腫情況雪上加霜。
關於去水腫的常見問題 (FAQ)
大家了解過吃什麼會水腫,以及有哪些水腫忌食的食物後,腦海中可能還會浮現一些常見的疑問。這裡為大家整理了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一次過解答清楚。
Q1: 喝紅豆水、薏仁水或黑咖啡真的能去水腫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它們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關鍵在於理解背後的原理。
紅豆水與薏仁水主要是因為富含「鉀離子」。鉀質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它的作用就像是鈉離子的平衡器。當我們攝取足夠的鉀,就能幫助身體將多餘的鈉和水分排出體外。這就是為什麼喝無糖的紅豆水或薏仁水,對於因飲食過鹹所引致的暫時性水腫有幫助。
至於黑咖啡,它的去水腫功效則來自「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種天然的利尿劑,可以促進腎臟製造更多尿液,從而加速身體排出多餘水分。不過,要達到這個效果,前提是飲用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同時也要注意適量,過度攝取對身體未必有益。
總括而言,這幾種飲品可作為日常飲食的輔助,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回歸根本,檢視日常飲食是否鈉攝取量過高。
Q2: 經常水腫是否代表腎臟或心臟功能出現問題?
這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大部分人遇到的水腫,屬於生理性水腫。例如,前一晚吃了火鍋或薯片等高鈉食物,第二天起床臉部浮腫;或者女性在生理期前因荷爾蒙變化而出現的短暫水腫;又或是長時間久坐久站,導致下肢循環不順暢。這些情況通常是短暫的,只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就會改善。
不過,如果水腫問題變得持續、嚴重,甚至範圍擴大,就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有機會與病理性原因有關。例如,腎臟功能若出現問題,過濾和排泄多餘水分及鈉的功能會下降。心臟功能不佳時,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導致液體積聚在身體組織,特別是下肢。因此,關鍵在於觀察水腫的「模式」,如果水腫情況長期存在而且沒有改善,最好尋求專業醫療意見。
Q3: 什麼情況下的水腫需要立即求醫?
雖然大部分水腫與生活習慣有關,但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就不應忽視,建議盡快求醫檢查,找出根本原因:
- 單側肢體水腫:只有一隻腳或一隻手突然腫脹,這可能與靜脈栓塞有關,需要即時處理。
- 伴隨其他症狀:水腫同時出現呼吸困難、喘氣、胸悶胸痛、小便量顯著減少、體重短期內異常飆升等情況。
- 按壓後凹陷嚴重:用手指按壓腫脹處皮膚,凹陷的地方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甚至無法回彈。
- 水腫部位出現紅、腫、熱、痛:這可能是感染或發炎的跡象。
- 水腫持續不退:即使調整了飲食、增加了活動量,水腫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嚴重。
當身體出現這些警號時,代表問題可能不只是單純的體內水分失衡,最好交由醫生進行詳細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