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蛋白質攝取全攻略】20大高蛋白食物含量排行榜,教你3步計啱份量、4招食得更精明
無論你的目標是增肌、減脂,還是追求更健康的體態,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門。然而,面對五花八門的食物選擇和眾說紛紜的資訊,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到底每日要食幾多先夠?」、「邊種食物嘅蛋白質最優質、CP值最高?」、「點樣食先可以吸收得最好?」
這份【2025蛋白質攝取全攻略】將為你一次過解答所有疑問。本文不僅詳細列出最新的「20大高蛋白食物排行榜」,涵蓋動物性及植物性來源,更會一步步教你如何根據個人狀況,精準計算出每日所需份量。我們還會深入分析蛋白質的「品質」與「CP值」,並提供四大實用策略,助你從食物選擇、烹調方式到補充時機,全方位食得更精明,讓每一克蛋白質都物盡其用,助你更有效率地達成健康目標。
高蛋白質食物排行榜:動物性與植物性來源一覽
談及增肌減脂或追求健康飲食,了解各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是基礎的第一步。很多朋友都希望有一份清晰的各種食物蛋白質含量表,以便規劃日常餐單。蛋白質的來源主要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兩大類,兩者各有優點。將動物性與植物性來源互相搭配,不但可以使營養攝取更為全面,還能為飲食增添不少變化與樂趣。接下來我們為你準備了一份實用的排行榜,讓你一眼看清哪些食物是補充蛋白質的絕佳選擇。
十大動物性高蛋白食物來源(每100克含量)
動物性蛋白質一般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而且人體的吸收利用率較高,是許多健身人士和注重營養人士的首選。想知道哪些肉類、海鮮或奶製品的食物含蛋白質量最高,可以立即參考以下的排行榜。
-
去皮雞胸肉:約 31克
健身界的經典食材,脂肪含量極低,蛋白質純度高,無論是煎、焗或蒸煮都非常合適。 -
吞拿魚(水浸):約 25克
開罐即食,極為方便,是辦公室午餐或製作輕食的好夥伴。選擇水浸版本可避免攝取過多額外油份。 -
牛腱:約 24克
屬於牛肉中脂肪較少的部位,同時富含鐵質。用來製作滷水或燉煮,口感軟腍又美味。 -
三文魚:約 22克
除了豐富蛋白質,還含有對心臟和大腦有益的Omega-3脂肪酸,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選擇。 -
蝦仁:約 21克
味道鮮甜爽口,熱量低而且蛋白質高,用來炒菜或製作沙律都十分理想。 -
豬里肌肉(瘦):約 21克
是豬肉中的瘦肉代表,脂肪含量遠低於其他部位,是想吃豬肉又希望控制脂肪攝取時的理想之選。 -
希臘乳酪(原味低脂):約 17克
質地比普通乳酪濃稠,蛋白質含量高出近一倍。適合在早餐時搭配水果,或用來製作健康的醬汁。 -
茅屋芝士(低脂):約 14克
是運動後或睡前補充營養的好物,含有豐富的酪蛋白,能夠緩慢釋放胺基酸,持續為身體提供修復原料。 -
雞蛋:約 13克
被譽為「完美食物」,一隻大雞蛋已含有約6至7克的優質蛋白質,而且蛋黃亦提供多種重要的營養素。 -
牛奶(全脂):約 3.5克
雖然每100克的含量不算最高,但飲用一杯250毫升的牛奶就能輕鬆提供近9克蛋白質和鈣質,是日常補充營養的穩固基礎。
十大植物性高蛋白食物來源(每100克含量)
千萬不要以為素食者難以補充蛋白質,其實許多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含量都相當可觀。此外,植物性蛋白質通常伴隨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對維持腸道健康和身體抗氧化都有正面作用。無論你是素食者,還是希望增加飲食多樣性,這個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排行榜都非常值得參考。
-
大麻籽仁:約 31克
是植物界近年備受矚目的超級食物,不但蛋白質含量極高,更屬於完整蛋白質,能直接被人體高效利用。灑在沙律或乳酪上食用非常方便。 -
南瓜籽:約 30克
口感香脆,除了蛋白質,亦富含鎂、鋅等礦物質,是一種營養密度很高的健康零食。 -
花生:約 26克
非常普遍的高蛋白堅果,無論是花生醬或原粒花生都十分受歡迎。不過需要注意,它的脂肪含量也相對較高。 -
小扁豆(乾):約 25克
是素食咖喱和湯品的絕佳材料,能提供豐富蛋白質和纖維,飽足感十足。(註:煮熟後約為每100克9克蛋白質) -
天貝:約 19克
由發酵黃豆製成,比豆腐有更紮實的口感和獨特的堅果風味。發酵過程讓它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
奇亞籽:約 17克
吸水後會膨脹,可以製作成健康的奇亞籽布甸,同時富含Omega-3脂肪酸與纖維,對健康益處良多。 -
毛豆:約 13克
作為前菜或零食都非常適合,而且是少數含有全部九種必需胺基酸的植物之一。 -
豆腐(板豆腐):約 10克
素食料理的主角,可以演變出無數菜式。選擇質地較結實的板豆腐或硬豆腐,蛋白質含量會相對較高。 -
藜麥(熟):約 4.5克
雖然數值上不算突出,但藜麥是少數含有完整蛋白質的「偽穀物」,可代替白飯作為主食,營養價值更高。 -
螺旋藻(乾粉):約 57克
這個數字看似驚人,因為是來自乾粉的數據。雖然我們不會一次食用100克,但只要在飲品中加入一湯匙(約7克),就能輕鬆補充約4克蛋白質和多種維他命。
最高CP值蛋白質指南:精明分析預算與熱量效益
了解各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是建立健康飲食的第一步,但想成為一個真正精明的攝取者,我們需要看得更深。單純比較每100克的食物含蛋白質量,有時會忽略兩個現實生活中的關鍵因素:價錢和熱量。這部分會帶你跳出傳統的各種食物蛋白質含量表,從成本和增肌減脂效率兩個角度,找出最高CP值的蛋白質選擇,讓你的每一分錢和每一卡路里都用得更有價值。
蛋白質成本效益之王:每攝取1克蛋白質的最低價錢
想用最少的預算獲取最多的蛋白質,關鍵在於計算「每1克蛋白質的價錢」。這個簡單的數學題能幫你撇除包裝和總重量的迷思,直接看穿哪種食物的蛋白質最划算。
計算方法很直接:將食物的總價錢,除以當中包含的總蛋白質克數。
根據這個原則,以下幾種食物通常是市場上的成本效益之王:
- 雞蛋:雞蛋幾乎是無可匹敵的冠軍。價錢親民而且蛋白質品質極高,是學生和預算有限人士的理想選擇。
- 急凍雞胸肉:相比新鮮雞胸肉,急凍的大包裝雞胸肉平均價錢更低,蛋白質含量卻完全一樣,非常適合大量採購備用。
- 罐頭吞拿魚(水浸):罐頭食品方便儲存,而水浸吞拿魚提供了大量蛋白質,同時脂肪含量極低。在特價時入貨,成本效益極高。
- 傳統板豆腐:作為植物性蛋白質的代表,豆腐的價錢非常便宜,蛋白質含量也很可觀,是素食者和想增加植物蛋白來源人士的經濟之選。
- 乳清蛋白粉:雖然需要一次性投入較多金錢購買,但如果仔細計算,每一份(一殼)乳清蛋白粉所提供的蛋白質,其平均成本常常低於大部分原型食物。
下次購物時,不妨花幾秒鐘簡單計算一下,你會更清晰地掌握不同蛋白質食物含量的真正成本。
增肌減脂效率之王:每100卡路里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物
對於正在增肌減脂的朋友來說,熱量控制是成敗關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追求的是「蛋白質密度」,也就是在攝取相同卡路里的前提下,哪種食物能提供最多的蛋白質。這個指標可以幫助你在不超出熱量預算的情況下,輕鬆達到每日的蛋白質目標。
以下是幾種在熱量效益上表現極為出色的食物:
- 去皮雞胸肉:這幾乎是健身界的標準答案。它的脂肪含量極低,絕大部分熱量都來自蛋白質,效率無可比擬。
- 蝦:蝦的蛋白質密度非常高,熱量極低,是控制體重時想換換口味的絕佳選擇。
- 希臘乳酪(零脂肪):經過多重過濾的希臘乳酪,蛋白質含量比普通乳酪高出許多,而且零脂肪版本幾乎沒有多餘的熱量負擔。
- 蛋白:如果想追求極致的蛋白質密度,直接食用蛋白(或購買樽裝蛋白液)就是最純粹的選擇,它幾乎不含任何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 大部分白身魚(如鱈魚、龍利柳):這類魚肉的脂肪含量通常很低,是優質又輕盈的蛋白質來源。
相對地,一些食物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因為同時含有較多脂肪,熱量效益就較低,例如三文魚、牛扒、花生醬等。它們當然是健康的食物,只是在嚴格控制熱量期間,選擇上述的「效率之王」會讓你事半功倍。
我每日需要多少蛋白質?三步精準計算個人需求
看過各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後,下一個問題自然是:「我究竟需要多少蛋白質?」這個問題沒有單一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模式都不同。不過,你只要跟著以下三個簡單步驟,就能輕鬆計算出最適合自己的每日蛋白質需求量。
第一步:了解基礎計算公式
計算蛋白質需求,首先要有一個基礎起點。對一般健康、活動量不高的成年人來說,最簡單的計算方法是使用體重作基準。
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克) = 體重(公斤) x 1.1
舉個例子,一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他每日的基礎蛋白質需求大約就是66克(60公斤 x 1.1克)。這個數字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基準,然後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狀況,進入下一步作調整。
第二步:根據不同狀況作個人化調整
基礎公式適用於普羅大眾,但如果你屬於以下任何一個群體,就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作相應調整,才能更有效地滿足身體的獨特需要。
- 有增肌需求或運動習慣人士: 運動會造成肌肉纖維的微小撕裂,身體需要足夠的蛋白質來修復及增長肌肉。建議將蛋白質攝取量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4至2.0克。
- 長者: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而且蛋白質的吸收效率亦會下降。為了維持肌肉量和活動能力,建議長者將攝取量提高至每公斤體重1.2克。
- 懷孕及哺乳期婦女: 為了支持胎兒發育和產後製造母乳,建議在每日基礎攝取量之上,額外增加10至15克的蛋白質。
- 正在減脂的人士: 在控制熱量攝取期間,提高蛋白質比例有助增加飽足感,並且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肌肉,避免因減重而流失寶貴的肌肉。建議攝取量可參考運動人士的標準,約為每公斤體重1.2至1.6克。
- 有特定健康狀況人士: 特別要注意,如果患有腎臟相關疾病,就需要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以免加重腎臟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務必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專業意見,切勿自行調整。
第三步:活用「一份7克」代換原則,輕鬆估算日常攝取量
要每天拿著食物磅來量度各種食物蛋白質含量表上的數字,確實有點不切實際。想輕鬆估算,我們可以活用一個非常方便的代換原則:「一份蛋白質」約等於7克。
以下是一些常見等於「一份蛋白質」的食物份量:
- 雞蛋:1隻中型雞蛋
- 肉類或魚類:約一隻麻將牌大小(約30-35克熟肉)
- 奶類:1杯牛奶(約240毫升)
- 豆製品:1杯無糖豆漿(約240毫升)或半磚板豆腐
- 堅果:約2湯匙
讓我們回到那位60公斤、每日需要66克蛋白質的成年人。他每日的目標大約是9至10份蛋白質。他可以這樣分配到三餐之中:早餐吃一隻雞蛋和一杯豆漿(共2份),午餐吃一份約手掌大小的雞胸肉(約4份),晚餐吃一份魚和一些豆腐(約3份),這樣就差不多達到目標了。透過這個方法,即使不刻意去查閱蛋白質食物含量,也能輕鬆掌握自己的攝取量。
不只看含量!學懂分辨「優質蛋白質」的秘密
在比較各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時,我們很容易只專注於數字的高低。不過,要真正發揮蛋白質的功效,懂得分辨其「品質」才是更聰明的做法。單純看食物含蛋白質量的高低並不足夠,因為身體能否有效利用這些蛋白質,取決於它的組成結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優質蛋白質的秘密。
甚麼是優質(完全)蛋白質?9種必需胺基酸的重要性
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就像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砌成模型一樣。人體需要20多種胺基酸來維持正常運作,其中有9種是身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須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它們被稱為「必需胺基酸」。一份蛋白質如果能提供全部9種必需胺基酸,而且比例符合人體需求,我們就稱之為「優質蛋白質」或「完全蛋白質」。攝取優質蛋白質,身體才能最有效地進行修復和建造,例如促進肌肉生長和維持免疫系統健康。
衡量蛋白質品質的國際標準:從PDCAAS到DIAAS
要科學地評估蛋白質品質,國際上有公認的標準。過去,大家常用的是「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PDCAAS)。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現在更推薦一個名為「消化必需胺基酸分數」(DIAAS)的新標準。DIAAS能夠更準確地反映蛋白質在小腸末端被實際吸收和利用的效率,所以更能代表蛋白質的真實營養價值。一般來說,DIAAS分數超過100的食物,就可以被視為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
動物性 vs 植物性蛋白質:品質與吸收率大比拼
那麼,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哪一種品質更好?根據DIAAS的標準,大部分動物性蛋白質的品質和吸收率都比較高。例如,全脂牛奶的DIAAS分數約為114,雞蛋為113,雞胸肉則是108,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相比之下,許多植物性蛋白質的必需胺基酸組合並不完整,DIAAS分數也相對較低,例如豆腐約為52,小麥約為40。不過,這不代表植物性蛋白質不好。素食者只要懂得聰明配搭,例如將穀物(如米飯)和豆類(如紅豆)一同食用,就能透過「蛋白質互補法」補足彼此缺乏的必需胺基酸,同樣能達到攝取完全蛋白質的效果。
提升蛋白質補充效率的4大策略
了解各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只是第一步,想讓吃下去的每一分營養都發揮最大作用,還需要一些聰明的策略。其實只要在飲食時機、烹調方法等細節上稍作調整,就能大大提升身體吸收和利用蛋白質的效率,讓你的增肌或減脂計劃事半功倍。就像朋友間分享心得一樣,這裡整理了四個簡單又實用的策略,助你食得更精明。
策略一:三餐平均分配,最大化肌肉蛋白質合成率
許多人習慣早餐和午餐隨便吃,然後在晚餐集中火力,享用一大塊牛扒或雞胸肉來「補足」一天的蛋白質。不過,身體對於一次過可以吸收並用於合成肌肉的蛋白質份量其實有上限。將一日所需的蛋白質總量平均分配到三餐之中,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因為這樣做能夠持續為身體提供穩定的胺基酸來源,讓肌肉蛋白質合成率(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MPS)在一天內維持在較高的水平。與其讓身體在晚餐時段面對「過量」的蛋白質,不如將份量分散,例如每餐都攝取約20至30克蛋白質,這樣更有助於肌肉的修復與生長。
策略二:選擇聰明烹調方式,鎖住營養價值
即使是同一種食材,不同的烹調方式也會影響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高溫、長時間的烹調方法,例如油炸、燒烤或烘烤,有機會令蛋白質變性,降低其消化吸收率,甚至產生一些有害物質。想完整地獲取蛋白質食物含量中的營養,烹調方式是關鍵。
建議多採用蒸、煮、燉、或低溫慢烤等較溫和的烹調方式。這些方法不但能更好地保存蛋白質的結構與營養,還可以減少額外油脂的攝取,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熱量負擔。例如,清蒸魚就比炸魚柳更能保留其優質蛋白和健康的脂肪酸。
策略三:把握運動後黃金補給時機
運動,特別是重量訓練後,肌肉組織會出現微細的撕裂,此時身體正處於一個準備修復和重建的狀態。這個時候補充營養,肌肉對胺基酸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會比平時更高。這就是大家常說的「黃金補充窗口」。
建議在運動後的30分鐘至2小時內,盡快補充一份含有優質蛋白質和適量碳水化合物的餐點或飲品。蛋白質提供修復肌肉的原材料,而碳水化合物則有助於恢復體力,並刺激胰島素分泌,幫助將胺基酸更有效地運送到肌肉細胞。
策略四:注意伴隨的油脂與總熱量
在查看各種食物蛋白質含量表時,除了關注食物含蛋白質量,同樣需要留意它伴隨的脂肪和總熱量。很多高蛋白食物,特別是動物性來源,同時也含有不少飽和脂肪。例如,一份同樣重量的西冷牛扒和牛腱,雖然都富含蛋白質,但前者的脂肪含量卻高出許多。
選擇蛋白質來源時,盡量挑選脂肪含量較低的選項,例如去皮雞胸肉、魚肉、海鮮、雞蛋、脫脂奶類製品以及豆腐、豆漿等植物性蛋白質。這樣才能在確保蛋白質攝取充足的同時,有效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避免因攝取過多額外熱量而影響體重管理的成效。
關於蛋白質攝取的常見問題 (FAQ)
當我們開始留意各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並且學習如何計算每日所需時,很自然會出現一些疑問。了解食物含蛋白質量是第一步,接下來釐清這些常見觀念,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規劃飲食。
攝取過多高蛋白食物會傷害腎臟嗎?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迷思。對於腎功能健康的成年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顯示,高蛋白飲食會直接導致腎臟損傷。健康的腎臟有能力處理蛋白質代謝後產生的廢物。
但是,情況對於本身已患有腎臟疾病的人就完全不同。如果腎功能已經受損,過量的蛋白質攝取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可能使病情惡化。因此,重點在於個人的健康狀況。若你的腎臟功能正常,專注於均衡攝取優質蛋白質即可。如果你有任何腎臟相關的健康問題,就必須遵循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專業指導,去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
運動後是否必須「立即」補充蛋白質?
很多人聽過運動後有「黃金補充窗口」的說法,認為必須在運動結束後30分鐘內馬上補充蛋白質,才能有效增肌。運動確實會消耗肌肉,之後身體也需要蛋白質來修復和生長,這個觀念是正確的。
不過,近年的研究指出,這個「窗口」其實比我們想像中要長得多,可能長達數小時。比起執著於運動後那一刻的補充,更重要的是確保一整天的蛋白質總攝取量充足,並且平均分配在各餐之中。養成運動後補充營養的習慣是好的,但不需要為錯過黃金30分鐘而感到壓力。將注意力放在全日的飲食規劃上,效果會更理想。
減脂期間是否需要減少蛋白質攝取?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而正確的做法正好相反。在減脂期間,不但不應減少蛋白質,甚至可能需要適度增加。減脂的目標是減少體脂肪,並且盡可能保留辛苦建立的肌肉。
當我們處於熱量赤字的狀態時,身體除了會燃燒脂肪,也有可能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向身體發出保留肌肉的訊號,最大限度地減少肌肉流失。此外,蛋白質也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有助於在控制飲食的過程中對抗飢餓感。所以,在減脂時維持足夠的蛋白質攝取,是達成目標的關鍵策略之一。
僅靠日常食物已足夠嗎?乳清蛋白是否必須?
從天然食物中獲取所有需要的蛋白質,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我們對各種食物蛋白質含量有基本認識,並且用心規劃三餐,透過雞蛋、雞胸肉、魚類、豆製品等食物,就能滿足大部分人的蛋白質需求。
乳清蛋白(Whey Protein)或其他蛋白質補充品,其本質是一種方便的工具,而不是必需品。它的優點在於方便快捷,可以讓你用較低的熱量,快速攝取到高品質的蛋白質。對於訓練強度大的運動員、生活忙碌而沒時間準備正餐,或者胃口較小難以吃下足夠食物的人來說,它是一個有效率的選擇。總結來說,飲食的基礎應該建立在原型食物之上,而補充品則是在有需要時,幫助我們更輕易地達到營養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