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丁粉水比例終極攻略:掌握3大黃金比例與零失敗用法,解答魚膠粉、吉利丁片換算之謎

你是否也曾為啫喱不凝固而苦惱?或對慕斯中的吉利丁顆粒束手無策?吉利丁粉(或稱魚膠粉)是製作滑溜甜品的靈魂,但其水比例的拿捏、與吉利丁片的換算,卻常常成為新手甚至資深烘焙者的噩夢。本篇終極攻略將為你徹底解構吉利丁粉的用法,從最基礎的「5倍水泡發」黃金比例,到決定甜品口感的3大「成品總液體比例」,再深入解答吉利丁片換算之謎。無論你想製作軟滑奶凍、Q彈啫喱,還是想釐清各種凝固劑的分別,本文都會提供清晰指引、零失敗的操作技巧與常見問題排解,助你告別失敗,輕鬆掌握製作完美甜品的關鍵。

吉利丁粉是什麼?與魚膠粉的關係大揭秘

在深入鑽研完美的吉利丁粉水比例之前,我們不妨先回到基本步,搞清楚一個大家經常遇到的疑問:到底吉利丁粉是什麼?它跟我們常聽到的魚膠粉,又有甚麼千絲萬縷的關係呢?

釐清概念:吉利丁粉就是魚膠粉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答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有點複雜。簡單來說,在香港的日常用語和烘焙圈子裡,大家提到的「吉利丁粉」和「魚膠粉」,基本上是指同一種東西。不過,要真正理解它們的關係,就要從它們的來源說起。

追本溯源:動物膠質的提煉物

吉利丁(Gelatine)的本質,是從牛、豬或魚的皮、骨頭和結締組織中提煉出來的一種蛋白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膠質。它是一種動物性的凝固劑,所以成品會有入口即化的軟滑口感,這也是它在製作慕斯、奶凍等甜品時,難以被取代的原因。

解構名稱:為何吉利丁粉與魚膠粉常被混用?

「吉利丁」其實是英文 “Gelatine” 的音譯,聽起來比較專業和西式。而「魚膠粉」則是它更為傳統和通俗的稱呼。早期有些吉利丁確實是從魚類的膠質提煉,所以這個名字就流傳下來了。久而久之,即使現在市面上很多吉利丁粉來自牛骨或豬皮,大家還是習慣性地將吉利丁粉魚膠粉兩者混為一談。所以,當你在食譜上看到這兩個名字時,可以把它們視為可以互換的材料。

認識吉利丁粉的凝固力單位:Bloom值

好了,釐清了名稱後,我們來談談一個能讓你烘焙技巧升級的專業概念——Bloom值(Bloom Value)。這就像是評估吉利丁「功力」的指標,直接關係到你成品的成敗。

Bloom值是什麼?它如何影響成品?

簡單來說,Bloom值是量度吉利丁凝固後啫喱強度的單位。數值越高,代表它形成啫喱的能力越強,成品會更堅固、更Q彈。相反,Bloom值越低,形成的啫喱就越柔軟。市面上烘焙店售賣的吉利丁粉,通常Bloom值會在160至220之間,這是一個頗為通用的範圍。

如何根據食譜要求選擇合適的Bloom值?

大部分食譜,特別是網上分享的家庭食譜,都不會特別標明所需的Bloom值,因為它們通常是按市面上最常見的吉利丁粉來設計的。所以,你只需要購買一般烘焙用的吉利丁粉即可。但如果你手上的吉利丁粉Bloom值特別高或特別低,你可能就需要稍微調整份量了。例如,使用高Bloom值的吉利丁粉時,份量可以比食譜要求減少一點點。這個概念跟討論吉利丁片比例時的換算邏輯有點相似,都是為了達到理想的凝固效果。

【實戰操作篇】從泡發到融化,吉利丁粉零失敗使用全攻略

了解了基本概念之後,就讓我們捲起衣袖,進入實戰操作的部分。甜品製作的成敗往往就在細節之中,只要跟著以下步驟,你也能輕鬆駕馭吉利丁粉,做出穩定又美味的成品。

成功關鍵:掌握吉利丁粉「泡發」黃金比例

想做出完美甜品,掌握正確的吉利丁粉水比例是第一步,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這個比例並非指成品中所有液體的總量,而是專指泡發吉利丁粉時所需的水量,目的是為了讓粉末完全甦醒活化。

泡發的完美比例:5倍水量是關鍵

請記住這個黃金數字:1份吉利丁粉,需要用5倍重量的凍水去泡發。例如10克的吉利丁粉,就需要50克的水。這個1:5的重量比例,能確保每一粒吉利丁粉都能均勻地吸飽水份,為之後的溶解與凝固打下最好的基礎。這個比例與吉利丁片比例的計算方式不同,是專為粉狀吉利丁而設的。

操作的科學:為何必須「先放水,再放粉」?

這個操作順序極其重要。正確的做法是,先在容器中量好所需的水,然後將吉利丁粉均勻地撒在水面上。因為這樣可以讓粉末有最大的接觸面積,自然地、均勻地吸收水份下沉。如果順序相反,先放粉再倒水,水流的衝力會讓底部的吉利丁粉瞬間結成硬塊,中心部分完全無法接觸到水,導致後續加熱也難以完全溶解,成品便會出現顆粒感。

水的選擇:凍水如何影響泡發效果?

泡發吉利丁粉必須使用凍水或室溫冷水。因為吉利丁的膠質在溫熱的水中會開始溶解。如果使用溫水,吉利丁粉在還未充分吸水膨脹前就開始融化,會形成一層黏糊糊的膠狀物包裹住內裡的乾粉,造成結塊。凍水則能給予吉利丁粉足夠的時間,讓水份慢慢滲透到粉粒核心,使其充分飽滿地膨脹。

步驟一:精準量度你的吉利丁粉與水

甜品製作是一門精準的科學,尤其在處理凝固劑時,「差不多」的心態是成功的大敵。

為何電子磅是甜品製作的必備工具?

使用量匙或量杯會因為粉末的蓬鬆度與量度手法而產生很大誤差,這足以導致成品過硬或無法凝固。一個精準的電子磅,能確保你每次使用的吉利丁粉水比例都準確無誤,是穩定出品不可或缺的工具。

範例計算:食譜需要10克吉利丁粉,應準備多少克水?

根據我們前面提到的1:5黃金比例,計算方法非常簡單。如果食譜要求使用10克吉利丁粉,你需要準備的水量就是:
10克(吉利丁粉)x 5 = 50克(凍水)。

步驟二:靜置泡發 (Blooming) 的藝術

量度好材料之後,接著就是讓吉利丁粉靜靜地進行吸水膨脹的過程,這個步驟在烘焙術語中稱為「Blooming」(泡發或開花)。

理想的靜置時間:5-10分鐘的等待

將吉利丁粉撒入凍水後,不要攪拌它,就讓它靜置大約5至10分鐘。你會觀察到粉末慢慢消失在水中,整個混合物漸漸變得濃稠。

如何判斷泡發完成?觀察其是否呈飽滿的海綿狀

當所有粉末都吸收了水份,再也看不到任何乾燥的粉粒,而且整份混合物凝結成一個半透明、飽滿又有點彈性的固體,質地就像一塊軟綿綿的海綿或果凍,就代表泡發過程已經完美完成。

步驟三:加熱融化的溫度控制秘訣

泡發完成的吉利丁不能直接使用,必須經過加熱,使其從固體形態還原成液體,才能與其他材料混合。

最佳加熱方式:隔水加熱法詳解

最安全、最能避免失敗的加熱方式就是「隔水加熱」。將裝有泡發吉利丁的碗,放置在一個裝有熱水(不需要沸騰)的小鍋上,利用蒸氣的熱力緩慢而均勻地將其融化。期間可以輕輕攪拌,直至吉利丁塊完全變回清澈的液體狀態。

致命的溫度範圍:為何不應超過攝氏80度?

溫度是吉利丁的成敗關鍵。吉利丁粉,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魚膠粉,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一旦加熱溫度超過攝氏80度,其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就會被永久破壞,導致凝固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完全喪失。所以,切記不要將吉利丁液直接煮沸,或加入到滾燙的液體中,否則成品將無法凝固。

從口感出發:解鎖甜品成功的終極吉利丁粉比例

掌握完美的吉利丁粉水比例,是決定甜品口感與成敗的終極關鍵。許多人製作啫喱或奶凍時,常常只專注於泡發吉利丁粉的水量,但其實真正影響成品軟硬度的,是另一個更重要的黃金比例。理解這兩者的分別後,你就能像專業甜品師一樣,隨心所欲地創造出從Q彈到入口即化的各種美妙口感。

關鍵概念:區分「泡發比例」與「成品總液體比例」

在吉利丁粉的世界中,我們需要認識兩個截然不同的比例概念。第一個是「泡發比例」,這是準備步驟,目的是讓吉利丁粉吸飽水份,準備好溶解。第二個是「成品總液體比例」,這是影響最終口感的核心,它決定了你的甜品是結實還是軟滑。混淆這兩者,是新手製作時最常見的失誤。

泡發的水:只為活化吉利丁,不決定最終口感

前面我們提過,泡發吉利丁粉需要約五倍重量的凍水。這5克水(對比1克粉)的唯一任務,就是均勻地活化每一粒吉利丁粉,使其變成容易溶解的海綿狀。這一步驟的水量相對固定,它並不會直接決定啫喱的最終軟硬度,所以你只需要記住這個操作比例就可以了。

成品比例:計算時必須包含所有液體的總重量

這才是真正的魔法數字。所謂「成品總液體比例」,是指1克吉利丁粉所能凝固的「所有液體」的總重量。這裡的「所有液體」包括食譜中的牛奶、忌廉、果汁、水,甚至也包含你剛剛用來泡發吉利丁粉的那一部分水。計算時必須將全部液體加總,才能準確預測並控制成品的口感。

軟滑經典口感(適用於啫喱杯、奶凍)

如果你想製作大部分人都喜愛的經典口感,例如輕輕搖晃會微微顫動的啫喱杯,或是口感順滑的法式奶凍,這個比例就最適合不過。它的質地柔軟,但仍有足夠的支撐力,用匙羹舀起時形態完整。

成功比例:1克吉利丁粉 vs 40-50克總液體

要達到這種軟滑的口感,請記住1:40至1:50的比例。舉例來說,如果你的食譜中所有液體(牛奶、果汁、泡發用水等)加起來總共是500克,你就需要使用10克至12.5克的吉利丁粉。

Q彈扎實口感(適用於慕斯夾層、啫喱方塊)

有時候,我們需要更結實的成品,例如可以輕鬆切成整齊方塊的啫喱糖,或者在慕斯蛋糕中作為穩定夾層的果凍。這種口感明顯更具彈性與嚼勁,不會輕易變形。

成功比例:1克吉利丁粉 vs 15-25克總液體

要製作這種扎實的質感,吉利丁粉的濃度就要高得多。使用的比例是1:15至1:25。同樣以500克的總液體為例,你需要用到20克至33克的吉利丁粉,成品就會非常Q彈穩固。

入口即化口感(適用於意式奶凍 Panna Cotta)

追求極致柔嫩、幾乎感受不到凝固劑存在的口感嗎?經典的意式奶凍(Panna Cotta)就是最佳代表。它的狀態僅僅是勉強凝固,質地極其細膩,放入口中幾乎瞬間化開,留下滿口奶香。

成功比例:1克吉利丁粉 vs 80-100克總液體

要創造這種奢華的口感,需要將吉利丁粉的用量減至最少。比例大約是1:80至1:100。這代表500克的總液體,僅需使用5克至6.25克的吉利丁粉。這個比例挑戰着凝固的極限,但成功的回報就是無與倫比的美味體驗。

吉利丁片 vs 吉利丁粉:換算、用法差異及選擇指南

除了掌握關鍵的吉利丁粉水比例,懂得在吉利丁片與吉利丁粉之間靈活變通,同樣是製作完美甜品的致勝關鍵。很多人在廚房都會遇到這個情況:食譜要求用吉利丁片,但手上只有吉利丁粉,反之亦然。這兩種形態的吉利丁,雖然本質相同,但在換算、用法和適用場景上,確實存在一些細微但重要的差異。接下來,我們會深入探討兩者的不同之處,讓你日後無論遇到哪種食譜都能應付自如。

吉利丁粉與吉利丁片換算:黃金換算公式

在甜品製作中,精準是成功的基石。當你需要將吉利丁片換算成吉利丁粉時,最可靠的原則就是「等重換算」。因為它們都是脫水的膠質,所以理論上相同重量的吉利丁,無論是片狀還是粉狀,都擁有相近的凝固力。

基準換算:1片吉利丁片等於多少克吉利丁粉?

市面上的吉利丁片,雖然大小看似相近,但品牌和厚度不同,重量也會有差異,一般介乎2.5克至5克之間。最常見的標準是1片約等於2.5克。因此,換算的基礎就是:1片(2.5克)吉利丁片 = 2.5克吉利丁粉。建議你檢查一下包裝上的說明,或者用電子磅量度一片的重量,這樣換算起來就最準確。

如何根據食譜的吉利丁片要求靈活換算

換算其實非常簡單。假設一個食譜需要4片吉利丁片,而你使用的品牌是每片2.5克。你需要做的就是計算總重量:4片 x 2.5克/片 = 10克。然後,你只需要用電子磅量度出10克的吉利丁粉,就可以完美取代食譜中的吉利丁片了。這個方法讓你無需再為材料形態不同而煩惱。

吉利丁片用法詳解:為何必須用冰水?

處理吉利丁片時,有一個步驟絕對不能馬虎,那就是必須使用冰水浸泡。這並非隨意的要求,而是確保成品凝固力的科學關鍵。使用常溫水會直接導致操作失敗。

標準操作三部曲:浸泡、擰乾、融化

使用吉利丁片的標準流程可以歸納為三個簡單的動作:
1. 浸泡:準備一碗足量的冰水(加入冰塊的冷水),將吉利丁片分開,逐片放入水中,確保完全浸沒。浸泡約5-10分鐘,直至其變得柔軟、透明。
2. 擰乾:撈起已經軟化的吉利丁片,用手輕輕擠壓,去除多餘的水分。這個步驟很重要,因為多餘的水分會稀釋你的配方。
3. 融化:將擰乾的吉利丁片,直接加入食譜中溫熱(不高於攝氏80度)的液體部分,然後輕輕攪拌直至完全溶解。

科學解釋:常溫水如何導致吉利丁流失,影響凝固力

吉利丁的膠質在攝氏25度左右的常溫水中,就會開始緩慢溶解。如果你用常溫水浸泡吉利丁片,它在軟化的同時,部分膠質已經流失到浸泡的水中。當你撈起它時,實際的吉利丁份量已經少於原來的重量,這就破壞了原本精準的吉利丁片比例。最終的結果就是甜品的凝固力不足,質地過軟甚至無法成型。冰水則能讓吉利丁片在不流失膠質的情況下,充分吸收水分,回復柔軟的狀態。

選擇困難?何時用吉利丁粉,何時用吉利丁片?

了解了換算和用法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其實兩者各有優劣,選擇哪一種取決於你的製作需求和個人習慣。

吉利丁粉的優勢:易於精準量度,適合大量製作

吉利丁粉最大的好處在於量度的精準度。使用電子磅,你可以輕易量度出例如10.5克這樣帶小數點的份量。對於需要嚴格控制成品口感,或者進行大量生產的專業廚房來說,吉利丁粉是更可靠的選擇。它能確保每一批次的成品品質都高度一致,而且在計算總液體比例時也更為直接。

吉利丁片的優勢:操作直觀,成品透明度更高

吉利丁片的操作非常直觀,一片一片的計算方式,對於新手或者份量不大的家庭製作來說相當方便。而且,許多專業甜品師傅偏好使用吉利丁片,因為普遍認為經過提煉的吉利丁片,雜質較少,製成的啫喱或奶凍透明度更高,成品質感也更純淨、清爽。

【疑難排解】為何我的啫喱不凝固?避開常見失敗陷阱

滿心歡喜等待甜品出爐,打開雪櫃卻發現啫喱沒有凝固,絕對是甜品製作中最令人沮喪的時刻之一。這個問題通常與吉利丁粉水比例或操作細節有關。其實,只要了解背後的原理,就能輕鬆避開這些常見的失敗陷阱。讓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功虧一簣的案例,找出問題的根源。

圖文對照:一眼看懂失敗原因

失敗案例一:吉利丁結塊無法溶解

當你將吉利丁混合物倒進模具時,如果發現液體中漂浮著一些半透明的細小硬塊,或者在容器底部沉澱了一層無法溶解的顆粒,這就是結塊的典型現象。這些未溶解的吉利丁無法發揮凝固作用,自然會影響成品質感,甚至導致失敗。

失敗案例二:成品過軟或無法凝固

最常見的失敗情況,就是冷藏數小時甚至一整夜後,成品依然是液體狀態,或者僅僅是稍微變得濃稠,質地過於軟爛,完全無法成型。這通常意味著凝固的過程受到了某些因素的阻礙,讓吉利丁的膠質結構無法順利形成。

失敗案例三:慕斯出現顆粒感

精心製作的慕斯,本應入口順滑,但吃下去卻感到一粒粒的微小顆粒,口感粗糙。這通常不是吉利丁結塊,而是吉利丁溶液與溫度過低的材料(例如打發的忌廉)混合時,因溫差太大而瞬間凝固,形成微小膠粒所致。

深入探討:影響凝固的四大元兇

了解了失敗的樣貌後,我們來深入探討導致這些問題的四大元兇,並學習如何應對。

元兇一:溫度過高,破壞膠質結構

吉利丁粉是什麼?它其實是從動物膠原蛋白提煉的蛋白質。蛋白質對高溫非常敏感,當加熱溫度超過攝氏80度,特別是達到煮沸的程度,吉利丁的蛋白質鏈結構就會被永久破壞,大大削弱甚至完全喪失凝固能力。所以,融化吉利丁時,最好使用隔水加熱的方式,並時刻留意溫度,確保它完全溶解就好。

元兇二:比例錯誤,吉利丁份量不足

無論是吉利丁粉還是吉利丁片比例,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每一份吉利丁都有其最大的凝固能力,如果液體總量遠遠超出其負荷,成品自然會過軟或無法凝固。製作前,必須使用電子磅精確量度所有材料,嚴格遵守食譜的指示。如果你想調整食譜,就要記住我們前面提到的黃金比例,根據想要的口感調整吉利丁的份量。

元兇三:遇上「酵素」類水果的應對方法(如菠蘿、奇異果)

某些新鮮水果,例如菠蘿、奇異果、木瓜、芒果和無花果,含有一種稱為「蛋白酶」的酵素。這種酵素會分解吉利丁的蛋白質,如同將凝固的結構剪斷,使其無法凝結。解決方法很簡單,只需在使用前將這些水果的果肉或果汁加熱煮沸約一分鐘,高溫會破壞酵素的活性。罐頭水果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們在加工過程中已經過高溫處理。

元兇四:酸度過高的液體對凝固力的影響

檸檬汁、醋等酸性較強的液體,也會影響吉利丁的凝固效果。過高的酸度會干擾蛋白質網絡的形成,使成品結構變弱,口感偏軟。如果你的食譜需要加入大量酸性液體,可以考慮適量增加約10-20%的吉利丁份量來彌補,或者在混合物稍微冷卻後才加入酸性材料,減低其影響。

擴展知識:素食者必看!植物性凝固劑比較

在熟悉吉利丁粉水比例的各種應用後,不妨也來認識一下它的植物性替代品。這對素食朋友,或者想探索不同甜品口感的你來說,都是非常實用的知識。市面上最常見的植物性凝固劑主要有兩種:吉利T和洋菜(或稱寒天),它們的用法和成品口感都與吉利丁大相徑庭。

吉利T (Jelly T)

特性與口感:介乎吉利丁與洋菜之間

吉利T的口感很特別,正好介乎吉利丁的軟滑與洋菜的爽脆之間,成品帶點Q彈,外層微脆而內裡嫩滑。而且,它在室溫下就能凝固,穩定性比需要冷藏的吉利丁高。

關鍵用法:必須先與砂糖乾拌混合,防止結塊

使用吉利T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必須先將粉末與砂糖在乾碗中充分混合。因為吉利T粉末一接觸到水份就會馬上結成硬塊,很難再攪散。先與砂糖拌勻,可以讓糖粒將粉末隔開,之後加入液體中就更容易均勻溶解。混合後,通常需要加熱至攝氏80度以上,才能確保它完全發揮凝固作用。

洋菜/寒天 (Agar-Agar)

特性與口感:爽脆、無彈性,室溫即可凝固

如果你想製作口感爽脆、沒有彈性的甜品,例如傳統的菜燕或大菜糕,洋菜就是最佳選擇。它的口感和用吉利丁粉製作的軟彈啫喱完全是兩回事。洋菜的另一個優點是凝固點很高,大約在攝氏40度以下就會開始凝固,成品在室溫下也能保持固態,不會融化。

關鍵用法:需要煮沸才能完全溶解

使用洋菜時,一定要記住一個重點,它必須在液體中煮沸才能完全溶解。只是用暖水去浸泡或攪拌是不足夠的,如果溶解不徹底,成品就會無法凝固,或者口感中帶有沙沙的顆粒感。所以,將含有洋菜粉的液體加熱至沸騰,並維持一兩分鐘,是確保成功的必要步驟。

關於吉利丁粉水比例的常見問題 (FAQ)

如何去除吉利丁粉的腥味?

吉利丁粉是從動物膠質提煉而來,所以帶有淡淡的腥味是正常現象。想有效去除這股味道,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選用品質較好的吉利丁粉,其腥味通常會比較輕微。其次,可以在食譜中加入一些帶有濃郁香氣的材料,例如檸檬汁、雲呢拿香油、咖啡液或味道較濃郁的果蓉。這些材料的香氣可以巧妙地蓋過吉利丁本身的味道。最後,加熱時要控制好溫度,避免將吉利丁液煮沸,因為過高的溫度反而會讓腥味變得更明顯。

泡發吉利丁粉時,水量稍微多一點或少一點有影響嗎?

泡發吉利丁粉的目的是讓粉末平均吸收水份,以便後續順利溶解。我們建議的5倍水量是一個經過驗證的理想比例,能確保吉利丁粉完全吸飽水。如果水量稍微多一點,例如變成6至7倍,其實影響不大,吉利丁粉依然能完成泡發。不過,如果水量太少,例如少於3倍,就可能導致部分粉末無法吸足水份,形成硬塊。這些未完全水合的顆粒在加熱後也難以溶解,最終會影響成品的凝固力,甚至出現顆粒感。所以,跟足建議的吉利丁粉水比例是成功的第一步,寧可稍微多加一點水,也應避免水量不足。

計算成品總比例時,泡發用的水要算進去嗎?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答案是:一定要計算在內。泡發吉利丁粉所用的水,並不會在過程中消失,而是會成為成品的一部分。因此,在計算「成品總液體比例」時,必須將這部分的水量也加進去。舉例來說,如果食譜要求10克吉利丁粉和500克的總液體(即1:50的比例)來製作奶凍。那麼,你應該先用50克凍水(10克吉利丁粉的5倍)來泡發吉利丁粉。然後,你只需要再準備450克的主要液體(例如牛奶或忌廉)。這樣,50克的泡發用水加上450克的主要液體,總液體量就正好是500克,完全符合食譜的黃金比例。

啫喱成品可以重複加熱融化再凝固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吉利丁的特性之一就是其凝固過程是可逆的。如果對成品不滿意,例如甜度不夠或想重新塑形,你可以將其用溫和的火力(例如隔水加熱)慢慢融化,調整後再重新冷藏凝固。不過,需要留意的是,每一次的重複加熱都會對吉利丁的蛋白質結構造成輕微的破壞,使其凝固力稍微下降。所以,重新凝固的成品口感可能會比第一次稍軟。建議最多只重複加熱一次,並且在過程中絕對不能煮沸,否則會嚴重破壞吉利丁的凝固能力。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