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並不會令你健康?」香港首席品水師破解6大迷思,教你為家人揀選最適合的健康好水

我們自小被教導「多喝水,保健康」,但這個金科玉律原來並非必然正確。飲水的關鍵從來不在於「量」,而在於「質」——飲錯水,不但無益,更可能為身體帶來負擔。為此,我們專訪香港首席品水師,從科學角度解構軟水、硬水、礦泉水等不同水質的分別,並針對兒童、寵物、長者等不同家庭成員的需要,提供個人化的飲水建議。本文將一次過破解6個坊間最常見的飲水迷思,助你和家人建立真正健康的飲水習慣,學懂「飲對水」比「飲多水」更重要。

顛覆傳統認知:「多喝水」不等於更健康?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慣了「多喝水有益健康」這句說話。但原來,多喝水並不會令你健康。這個說法聽起來可能有些違反直覺,但這正是飲水科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飲水的學問,遠比我們想像中要深奧,關鍵不在於「量」,而在於「質」。

引入權威觀點:認識香港首席品水師及其專業資格

要深入了解這個概念,我們就要聽聽專家的意見。香港首位獲得國際認可的首席品水師,正是一位致力於推廣健康飲水知識的專家。他擁有的專業資格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需要在德國等地的專業機構,接受嚴格的科學理論和感官訓練,然後通過連串考試才能獲得認證。

解構品水師的專業:超越品嚐,專注於科學分析與健康建議

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品水師只是「品嚐」水,但他們的工作遠不止於此。品水師的角色更像是「水的顧問」,他們的工作核心是基於科學分析。他們會研究水的來源、礦物質成分、總溶解固體(TDS)含量及酸鹼值等客觀數據,然後結合這些資料,為不同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的人士,提供專業而且個人化的飲水建議。

核心理念剖析:重「質」非「量」的健康飲水哲學

品水師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就是飲水應該重「質」而非重「量」。簡單來說,飲用不適合自己身體的水,即使飲再多也可能無益,甚至會帶來反效果。每一種水的礦物質組合和特性都不同,它們對身體的影響自然也大相徑庭。

過量飲水的潛在風險:稀釋電解質與增加身體負擔

當我們不加選擇地大量飲水,尤其是一些礦物質含量極低的水,便有可能稀釋體內的鈉、鉀等重要電解質,影響身體的正常機能。而且,過量的水分需要腎臟加倍工作來排出體外,長期下來無疑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因此,盲目追求飲水量並不是明智之舉。

「飲對水」的關鍵:如何根據個人體質與需求選擇水源

那麼,怎樣才算是「飲對水」?關鍵在於認識自己的身體需要,然後選擇最適合的水源。例如,運動量大的人士可能需要補充較多礦物質,而有些長期病患者則可能需要飲用特定礦物質含量的水。了解不同水的特性,例如軟水和硬水的區別,再對應自己的年齡、健康狀況和生活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健康飲水。

揀水先要識水:軟水、硬水、礦泉水科學大解構

要明白為何多喝水並不會令你健康,關鍵在於先學懂分辨水的種類。市面上的樽裝水琳瑯滿目,看似複雜,但只要掌握基本概念,就能輕鬆看透它們的本質。接下來,讓我們像朋友聊天一樣,一步步拆解水的科學秘密。

水的兩大基本分類:天然水 vs. 淨化水

首先,我們可以將市面上所有的飲用水,簡單歸納為兩大陣營:天然水和淨化水。它們的分別在於「有沒有經過大量人工處理」。

天然水(如礦泉水、山泉水)的來源與價值

天然水,顧名思義,就是來自大自然的水源。例如礦泉水,它來自受保護的地下水源,經過地層長時間過濾,溶解了岩層中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每一款礦泉水的礦物成分組合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造就了它們各自獨特的口感與價值。山泉水也是一樣,源自高山,水質純淨。這類水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天然」,加工程序極少,旨在保留大自然賦予它的原始風味與礦物內涵。

淨化水(如蒸餾水、過濾水)的處理過程與特性

淨化水則完全相反,它的重點在於「人工純化」。例如大家熟悉的蒸餾水,是將水煮沸成蒸氣,再冷卻凝結而成,過程中幾乎所有雜質和礦物質都被去除。其他的淨化水,例如透過逆滲透(RO)技術過濾的水,同樣以去除水中所有物質為目標。因此,淨化水的特性是極度「純淨」,不含礦物質,口感通常比較單一、平淡,主要功能是為身體補充最純粹的水分。

軟水與硬水的關鍵指標:總溶解固體 (TDS)

除了來源,水的「軟硬度」是另一個重要指標。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玄,其實科學上有個清晰的標準,就是「總溶解固體」(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簡單來說,TDS就是測量水中溶解了多少礦物質(主要是鈣和鎂)的數值,單位通常是 mg/L。TDS數值越高,代表礦物質越多,水質就越「硬」;反之,TDS數值越低,水質就越「軟」。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水的四級硬度分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我們可以將水的硬度分為四個等級,這有助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不同水的特性:
* 軟水:每公升總硬度低於60毫克 (mg/L)
* 中等硬度水:每公升總硬度介乎60-120毫克 (mg/L)
* 硬水:每公升總硬度介乎121-180毫克 (mg/L)
* 極硬水:每公升總硬度高於180毫克 (mg/L)

口感與用途分析:軟水順滑,硬水口感厚實

軟水與硬水不只在成分上有分別,口感和用途也大相逕庭。軟水因為礦物質少,喝起來口感非常順滑、輕柔,幾乎沒有味道,特別適合用來沖泡清香的茶葉或咖啡,能最大程度地突顯飲品原有的風味。而硬水因為富含礦物質,喝起來口感會比較厚實、圓潤,甚至帶點微甜或鹹味,層次感更豐富。

香港本地水質實測:從自來水到常見樽裝水

了解了基本概念後,我們來看看香港的實際情況。究竟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水,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香港各區自來水水質普遍特性分析

香港的自來水主要來自東江水及本地水塘,經過水務署先進的處理技術,水質標準極高。根據水務署的數據,香港食水供應的總硬度一般低於每公升80毫克,屬於「軟水」至「中等硬度水」的範圍。這代表我們的自來水水質相對柔軟,適合大部分日常用途。

市面常見樽裝礦泉水與蒸餾水的軟硬度比較

至於市面上的樽裝水,其軟硬度差異就非常大了。例如,屈臣氏、維他等本地品牌的蒸餾水,其TDS值趨近於零,是極軟水。而一些歐洲進口的天然礦泉水,例如Evian(依雲)或San Pellegrino,它們的礦物質含量較高,TDS值可達300 mg/L以上,屬於「極硬水」。選擇哪一款,完全取決於你的個人口味偏好與健康需求。

香港水質總結:如何為家居選擇最佳飲用水?

總結來說,香港的自來水是安全優質的軟水。如果沒有特別需求,煮沸後的自來水已是很好的日常飲用水。假如你希望從飲水中補充更多礦物質,或者追求更豐富的口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天然礦泉水。最重要的原則是,了解不同水的特性,再根據自身情況作出選擇,這才是「飲對水」的第一步,也遠比盲目地多喝水來得更重要。

個人化飲水方案:為家人、寵物及特定需要揀選最適合的水

明白了多喝水並不會令你健康這個概念之後,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為自己和家人選擇「對」的水。每個家庭成員,由小朋友、成年人、中年婦女,甚至寵物,在不同生活情境下,對水的需求都截然不同。以下將會為你剖析5大常見族群與情境,讓你輕鬆掌握個人化的飲水方案。

破解兒童不愛喝水之謎:味覺敏銳度的影響

你可曾想過,為何許多小朋友總是對白開水敬而遠之?這並非單純的挑食或叛逆,背後其實有生理原因。兒童的味覺比成年人敏銳得多,他們的味蕾尚未被各種重口味食物「訓練」過,因此對水中的細微味道特別敏感。

為何兒童對自來水中的氯氣味特別敏感?

香港的自來水在處理過程中會加入氯氣消毒,確保飲用安全。成年人長期飲用,早已習慣了那股微乎其微的味道。但是,對於味覺靈敏的小朋友來說,這股氯氣味可能非常突出,甚至令他們感到抗拒,這就是他們不愛喝自來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升兒童飲水意願的實用方法:天然水或微氣泡水

要提升小朋友的飲水意願,可以從更換水源入手。選擇來自天然水源、沒有經過加氯處理的天然礦泉水或山泉水,其口感通常比較清甜順滑,小朋友的接受度會高很多。另外,帶有微氣泡的天然有氣水,其獨特的口感也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喝水變成一件有趣的事。

寵物飲水大不同:貓隻的飲水選擇尤其關鍵

家中的毛孩也是我們重要的家人,牠們的飲水健康同樣不容忽視。特別是貓隻,牠們的生理結構與人類和狗隻都有很大差異,對飲用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尤其敏感,飲錯水可能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

貓隻健康警號:高礦物質硬水與尿道結石的潛在關聯

貓的祖先來自沙漠,天生不愛喝水,腎臟功能演化成能高度濃縮尿液以保存水份。如果牠們長期飲用礦物質(特別是鈣和鎂)含量過高的硬水,過量的礦物質難以排出,便容易在泌尿系統中形成結晶,增加患上尿道結石的風險,對貓隻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貓狗飲水建議:選擇低礦物質軟水的重要性

因此,為寵物選擇飲用水時,應優先考慮礦物質含量低的軟水,例如山泉水或冰川水。這類水質較純淨,能減輕寵物腎臟的負擔,特別是對貓隻的泌尿系統健康至關重要。這個選擇對狗隻同樣有好處,能確保牠們安全地補充水份。

沖泡完美茶湯的秘訣:水質如何決定茶的色香味

對於喜歡品茶的朋友來說,水質是沖泡一壺好茶的靈魂。再好的茶葉,如果用錯了水,味道也會大打折扣。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與成分,會直接影響茶葉內含物質的釋放,從而決定茶湯的香氣、滋味與色澤。

清香型茶葉(如綠茶)應配搭低礦物質軟水

沖泡追求鮮爽、清香的茶葉,例如龍井、碧螺春等綠茶或白茶,最適宜使用礦物質含量低的軟水。因為軟水純淨,不會干擾茶葉中細膩的芳香物質釋放,能最大程度地展現出茶葉本身清雅的原味。

H44: 醇厚型茶葉(如普洱)與中等礦物質水的協同效應

相反,沖泡口感醇厚、味道濃郁的茶葉,例如普洱、烏龍茶或紅茶,使用含有適量礦物質的中等硬度水,反而能產生協同效應。水中的礦物質能與茶葉中的物質結合,提升茶湯的厚度與層次感,使口感更為飽滿圓潤。

中年女性健康關注:透過飲水補充鈣質以預防骨質疏鬆

進入中年,女性的骨質密度會開始加速流失,骨質疏鬆的風險亦隨之增加。除了透過飲食和運動,其實每日飲用的水,也能成為補充礦物質的有效途徑。

選擇富含鈣、鎂等礦物質的硬水作為日常補充

對於需要特別關注骨骼健康的中年女性,可以考慮選擇富含鈣、鎂等礦物質的硬水作為日常飲用水。這些天然存在於水中的礦物質離子,人體吸收率相當高。每日透過飲水,便能在不知不覺間為身體補充鞏固骨骼所需的重要元素。

破解6大常見飲水迷思:專家一次過為你解答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多喝水,但正如「多喝水並不會令你健康」這個觀念提醒我們,飲水的智慧遠不止於此。坊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飲水的說法,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現在就讓我們逐一拆解,解答你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

迷思一:飲用硬水會導致脫髮?

科學解釋:釐清飲用與洗滌的區別,硬水礦物質對頭皮的影響

首先要釐清一個關鍵概念,飲用硬水與脫髮沒有直接的科學關聯。我們喝下的水經過消化系統吸收,其礦物質並不會直接影響頭皮毛囊。問題的根源在於「使用硬水洗滌」。硬水中含有較高的鈣、鎂離子,這些礦物質會與洗髮水中的界面活性劑產生化學作用,形成不溶於水的皂垢。這些微小的皂垢殘留物會積聚在頭皮和髮絲上,堵塞毛囊,影響頭皮健康,同時也讓頭髮變得乾澀、毛燥和失去光澤,但這並非直接導致脫髮。

解決方案:針對硬水地區的洗護髮建議

如果你居住在硬水地區,可以考慮安裝有過濾或軟水功能的蓮蓬頭,從源頭減少水中的礦物質。另一個方法是,定期使用具有深層清潔或螯合(Chelating)功能的洗髮水,它可以有效清除積聚在頭髮上的礦物質殘留物,讓頭皮和秀髮回復清爽。

迷思二:鹼性水真能改善人體酸性體質?

人體血液酸鹼值的自我調節機制

「酸性體質」本身在現代醫學中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概念。我們的人體擁有一套非常精密和強大的緩衝系統,主要由肺部和腎臟負責,能將血液的酸鹼值(pH值)嚴格維持在7.35至7.45之間的極窄範圍內。任何偏離這個範圍的情況,都屬於嚴重的醫學問題,需要即時治療,絕非單靠飲水就能改變。

飲用水的pH值對整體體質影響甚微

當我們飲用鹼性水後,它首先會進入酸性極強的胃部,胃酸會迅速將其酸鹼值中和。因此,飲用水的pH值對於改變身體整體的酸鹼平衡可說是影響極微。與其追求水的酸鹼度,不如關注水的潔淨度與礦物質含量是否適合自己。

迷思三:飲用礦泉水會直接導致腎結石?

剖析腎結石的複雜成因:個人體質與飲食習慣是主因

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誤解。腎結石的形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其主因通常與個人體質(遺傳)、長期飲水不足、以及飲食習慣(例如攝取過多高草酸、高鈉或高動物蛋白的食物)有關。飲水不足會導致尿液濃度過高,使尿液中的礦物質更容易結晶,這才是形成結石的最大風險之一。

綜合品水師與註冊營養師的專業意見

品水師與營養師普遍認為,對於沒有特殊健康問題的一般人來說,飲用含有均衡礦物質的礦泉水並不會引致腎結石。相反,保持充足的飲水量,不論是飲用礦泉水還是過濾水,都有助稀釋尿液,預防結石形成。如果你有腎結石病史,則應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專業意見,選擇最適合你的飲用水。

迷思四:車內膠樽水經高溫曝曬後還能飲用嗎?

探討PET膠樽在高溫下釋出化學物質的潛在風險

市面上常見的樽裝水主要使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膠樽,這種物料在正常溫度下是穩定和安全的。不過,當車廂內溫度因長時間曝曬而急劇升高時,PET膠樽釋出化學物質(如銻)的速度可能會增加。雖然目前研究顯示其釋出量仍在安全範圍內,但長期飲用始終存在潛在風險。

安全儲存及飲用樽裝水的建議

最穩妥的做法是避免將樽裝水長時間存放在高溫的車廂內,特別是會被陽光直接照射的位置。建議養成下車時順手將水帶走的習慣。如果需要在車上常備飲用水,可以考慮使用不鏽鋼或玻璃等更穩定材質的環保水樽。

迷思五:旅行「水土不服」的真相與應對策略

腸胃對不同地區水質(礦物質、微生物)的適應過程

旅行時出現腹瀉或腸胃不適,俗稱「水土不服」,很多時候確實與飲用水有關。每個地區的水源,其礦物質組成、酸鹼度甚至微生物菌群都有差異。我們的腸道菌群已經習慣了本地的水質,當突然接觸到全新的水質時,就需要一個適應期,期間可能會出現短暫的腸胃紊亂。

旅行初期飲用相熟品牌樽裝水的建議

為了避免水土不服影響旅程,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在到達目的地的首一至兩天,先飲用自己熟悉或國際品牌的樽裝水。這能給予腸胃一個緩衝期,之後再逐步嘗試飲用當地的樽裝水或經煮沸的自來水,讓身體慢慢適應。

迷思六:多喝水能有效解酒?

水在緩解宿醉中的真正角色:補充水分而非分解酒精

飲酒後多喝水,確實能幫助緩解宿醉的部分症狀,但它並不能「解酒」。酒精有利尿作用,會使身體大量排水,造成脫水。宿醉時出現的頭痛、口乾、疲倦等症狀,很多都與脫水有關。飲水能有效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從而舒緩這些不適。

飲水僅能緩解脫水症狀,不能加速酒精代謝

酒精的分解和代謝主要依賴肝臟內的酵素系統來完成,這個過程的速度是相對固定的。多喝水並不能加快肝臟分解酒精的速度。所以,水是處理宿醉後果的好幫手,但它無法讓你更快變得清醒。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