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脾內側肉粒】是疣還是皮贅?醫生詳解5大常見粒粒成因與7大求醫警號

洗澡或更衣時,無意中發現大脾內側長出不明肉粒,心中難免會「咯噔」一下,擔心是皮膚病、性病,甚至是惡性腫瘤的警號。這些觸感、外觀各異的粒粒,究竟是因長期摩擦而生的良性皮贅(Skin Tag),還是由HPV病毒引起、具傳染性的病毒疣?兩者外觀相似,卻成因迥異,處理不當或會令情況惡化。本文將由醫生為你詳細拆解大脾內側生粒粒的5大常見成因,從皮贅、尋常疣、脂肪瘤,到毛囊炎及淋巴結腫大,提供專業分析,助你初步分辨。同時,我們亦整理出7大必須求醫的警號,讓你了解何時應尋求專業診斷及治療,釋除疑慮。

大脾內側為何會生粒粒?需要擔心嗎?

發現自己的大脾內側肉粒,確實會讓人感到困惑。這個位置的皮膚比較敏感,平日亦不易觀察,所以一旦摸到有不明的粒粒,自然會產生一些疑問。其實,大脾內側生粒粒是一個頗為普遍的現象。了解這些粒粒的形成原因,是判斷後續應如何處理的第一步。

探索大脾內側粒粒的常見成因

大脾內側粒粒的成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皮膚狀態有關,另一類則可能涉及一些皮膚的病理變化。清楚分辨這些成因,有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

物理性成因:長期摩擦與濕熱環境

我們的大腿內側是身體一個經常會互相摩擦的部位,尤其在走路或運動時。加上穿著緊身褲或不透氣的衣物,皮膚長時間處於濕熱和受壓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皮膚的角質層可能會過度增生,形成一些細小的肉色或啡色粒粒,這就是最常見的物理性成因。這種情況就好像皮膚為了自我保護而產生的一種反應。

病理性成因:病毒感染與組織增生

除了物理摩擦,某些大脾內側粒的形成亦與病理因素有關。例如,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病毒疣,有機會在皮膚上出現。另外,一些皮膚組織如纖維組織或脂肪組織的良性增生,也可能形成外觀像粒粒的腫塊,例如纖維瘤或脂肪瘤。這些成因與單純的皮膚摩擦有所不同,需要更仔細的觀察和分辨。

大脾內側粒粒多屬良性,釐清與性病(菜花)的關係

很多人一摸到大脾內側或腹股溝位置有粒粒,便會聯想到性病,特別是俗稱「菜花」的性病疣(尖銳濕疣)。這個聯想很常見,不過事實上,絕大部分在大脾內側出現的粒粒都屬於良性,例如皮贅(skin tag),它們的形成與性接觸完全無關。雖然由HPV病毒引起的尋常疣與性病疣的元兇屬於同一病毒家族,但型號不同,而且很多常見的皮膚粒粒根本與病毒感染無關。因此,準確分辨粒粒的類型,是釐清疑慮的關鍵。

深入剖析:5種最常見的大脾內側粒粒類型與特徵

當你發現大脾內側肉粒時,第一步就是了解它可能是甚麼。其實,大部分大脾內側的粒粒都屬於幾種常見的皮膚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各自的特點,這樣你心中便會有個底。

類型一:皮贅 (Skin Tag) / 軟纖維瘤

醫學定義與成因

皮贅,醫學上稱為軟纖維瘤,是皮膚組織的良性增生。它的形成通常與皮膚長期受到摩擦有關。大腿內側正因為走路時經常摩擦,所以是皮贅的好發位置。它並非由病毒引起,所以沒有傳染性。

外觀特徵:柔軟、懸垂狀、肉色或啡色

皮贅的外觀很有辨識度。它摸起來很柔軟,通常有一條幼細的莖部連接著皮膚,呈懸垂的狀態。顏色多數是肉色或淺啡色,體積可大可小。

風險評估與醫生建議

皮贅本身對健康沒有影響,屬於良性組織。不過,如果它因為衣物摩擦而感到不適、疼痛,或者你覺得影響外觀,可以諮詢醫生。醫生能透過簡單安全的方法將其移除。

類型二:尋常疣 (Common Wart)

醫學定義與成因 (HPV病毒感染)

尋常疣與皮贅完全不同,它的成因是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病毒經由皮膚上微細的傷口入侵,導致表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疣。

外觀特徵:表面粗糙、呈「菜花狀」

尋常疣的表面通常比較粗糙,甚至凹凸不平,有時看起來有點像微型的「菜花」。它的質地比皮贅堅硬,而且通常沒有懸垂的莖部,是直接從皮膚表面長出來的。

風險評估與醫生建議

尋常疣具有傳染性。搔抓患處可能會讓病毒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傳染給他人。一旦懷疑是尋常疣,建議盡快求醫,由醫生診斷並採用合適的治療方法,例如冷凍治療或激光治療,以徹底根除並防止擴散。

類型三:脂肪瘤 (Lipoma)

醫學定義與成因

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細胞所構成的良性腫瘤,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有脂肪組織的地方。它的確切成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有關。

外觀特徵:皮下柔軟、可移動的腫塊

脂肪瘤位於皮膚底下,所以表面皮膚看起來是正常的。觸摸時會感覺到一個柔軟、邊界清晰的腫塊,用手指輕推時,它還可以在皮下輕微移動。

風險評估與醫生建議

脂肪瘤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通常不會引起疼痛。一般情況下可以與它和平共存。如果發現腫塊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或出現疼痛感,便應該諮詢醫生作詳細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性。

類型四:淋巴結腫大 (Swollen Lymph Node)

醫學定義與成因 (免疫系統反應)

大腿內側的腹股溝是淋巴結分佈的其中一個重要區域。淋巴結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當附近區域有感染或發炎,例如腳部有傷口、泌尿系統或盆腔發炎時,淋巴結便會「工作」,過濾病原體,因而變得腫大。

外觀特徵:腹股溝位置、可移動或伴隨壓痛

腫大的淋巴結通常摸起來像一顆或數顆可移動的橢圓形結節,位於腹股溝。有時候按壓下去會有疼痛感。

風險評估與醫生建議

淋巴結腫大本身是一個警號,代表身體某處可能正在發炎或對抗感染。因此,重點不是處理這顆腫塊,而是找出導致它腫大的根本原因。如果發現腹股溝有不明原因的持續腫大淋巴結,務必求醫,讓醫生找出源頭。

類型五:毛囊炎 (Folliculitis)

醫學定義與成因 (細菌感染)

毛囊炎是指毛囊受到感染而發炎,通常由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引起。大腿內側皮膚因為流汗、衣物摩擦,容易令毛囊堵塞和受損,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

外觀特徵:紅色丘疹、或有膿頭

毛囊炎看起來像許多細小的紅色丘疹,圍繞著毛囊生長,中央可能會有白色的膿頭,外觀與暗瘡相似。

風險評估與醫生建議

輕微的毛囊炎一般注重個人衛生便會自行改善,例如穿著透氣的褲子、保持皮膚乾爽。如果情況持續,或者變得紅腫疼痛,醫生可能會處方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

【圖文對照】快速自我檢測:如何分辨大脾內側粒粒?

當發現大脾內側肉粒時,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感到疑惑。雖然最終的診斷需要由醫生判斷,不過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一些外觀特徵,對這些大脾內側粒粒有初步的了解。以下將會圖文並茂,教你如何分辨幾種最常見的粒粒類型。

核心對比:皮贅 vs. 尋常疣

皮贅和尋常疣是大脾內側最常見的兩種粒粒,它們的外觀和性質截然不同,學會分辨有助你了解自己的情況。

形狀與輪廓比較

  • 皮贅 (Skin Tag): 通常呈懸垂狀,好像一小塊肉經由一條幼細的「莖」或「蒂」與皮膚連接。它的基底較窄,頂部較寬,外形較為規則,輪廓線條也比較平滑。
  • 尋常疣 (Common Wart): 多數是平坦地附在皮膚表面,然後向上生長,基底範圍較寬。它的輪廓通常不規則,邊界凹凸不平,有時外觀就像微型的菜花一樣。

表面質地比較

  • 皮贅: 表面質地相對光滑,觸感柔軟,與周圍的正常皮膚質感相似,只是輕微凸起。顏色多為肉色或淺啡色。
  • 尋常疣: 表面非常粗糙,觸感堅硬,這是因為皮膚過度角質化的結果。仔細觀察,有時還可以在疣的表面看到一些微細的小黑點,這些是栓塞的微血管。

傳染性比較

  • 皮贅: 屬於良性的皮膚組織增生,它並非由病毒引起,所以完全沒有傳染性。它不會傳染給他人,也不會因觸摸而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尋常疣: 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具有傳染性。如果搔抓患處,病毒有機會擴散至周圍的皮膚,導致疣的數量增加。同時,它也可能透過皮膚接觸傳染給他人。

其他常見粒粒的外觀特徵圖解

除了皮贅和尋常疣,大脾內側粒也可能是其他皮膚問題,以下是另外兩種常見情況的外觀特徵。

脂肪瘤的皮下形態

脂肪瘤並不是在皮膚表層,而是在皮下的脂肪組織增生。從外觀看,皮膚表面可能只有輕微隆起,顏色與正常膚色無異。觸摸時,可以感覺到一個柔軟、邊界清晰、可在皮下輕微滑動的圓形或橢圓形腫塊。

毛囊炎的典型外觀

毛囊炎是毛囊的細菌感染,外觀上與暗瘡相似。它通常是圍繞著一根毛髮的紅色小丘疹,中央可能會有一個白色或黃色的膿頭。患處或會伴隨輕微的痕癢或觸痛感。

重要免責聲明

本部分提供的圖文比較及描述僅作初步參考之用,目的在於增進你對不同皮膚狀況的了解。這些資訊不能替代專業的臨床醫學診斷。每個人身體狀況各異,皮膚粒粒的成因複雜。若你對大脾內側的肉粒有任何疑問,或發現它出現大小、顏色、形狀上的變化,甚至伴隨疼痛、流血等症狀,應盡快諮詢醫生,尋求確切的診斷及合適的治療方案。

求醫警號:出現這7種情況,請立即諮詢醫生

大部分大脾內側肉粒都是良性的,不過,學會自我觀察,並且了解哪些情況需要尋求專業意見,才是對自己身體負責任的表現。當大脾內側的粒粒出現某些特定變化時,就是身體發出的信號,提示你應該諮詢醫生了。

自我觀察的3大關鍵指標

在家中定期自我檢查,可以幫助你掌握大脾內側粒粒的狀況。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入手,簡單記錄,就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它的變化。

尺寸與數量變化

首先,你可以留意粒粒的大小和數量。它有沒有變大?或者附近有沒有長出新的粒粒?你可以用間尺量度尺寸,然後每隔幾星期記錄一次。數量上的增加也是一個需要留意的重點。

顏色與形狀變化

其次,是觀察顏色和形狀。粒粒的顏色有沒有從肉色變深,例如變成啡色或黑色?它的形狀是否維持圓滑對稱?或者它的邊緣變得不規則,甚至模糊不清?這些外觀上的改變都是重要的觀察指標。

觸感與伴隨症狀

最後,感受一下它的觸感和周圍皮膚的狀況。觸摸時感覺是柔軟還是堅硬?按壓時會不會有疼痛或不尋常的感覺?同時,也要留意有沒有出現痕癢、刺痛,或者有分泌物等其他症狀。

必須求醫的7大警號

如果你觀察到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就應該安排時間去看醫生,作詳細的檢查。

粒粒短時間內迅速增大

如果發現大脾內側粒粒在幾星期或幾個月內,體積有明顯的快速增長,這是一個需要專業評估的信號。

出現疼痛、痕癢或異常觸痛

原本沒有感覺的粒粒,開始出現自發性疼痛、持續痕癢,或者輕輕觸碰就感到異常疼痛,這可能代表皮膚底層出現了變化或發炎。

顏色改變、變黑或出現多種顏色

粒粒的顏色變得不均勻,例如深淺不一,或者呈現多種顏色,特別是變黑、變藍或紅色,就需要醫生作進一步的診斷。

表面破損、流血或有分泌物

在沒有外力碰撞的情況下,粒粒的表面出現破損、潰瘍、流血,或者滲出不明液體,這是皮膚組織不穩定的表現。

邊界模糊或形狀不規則

良性的粒粒通常邊界清晰,形狀較為對稱。如果粒粒的邊緣變得模糊,與周圍皮膚的界線不分明,或者形狀變得奇形怪狀,就需要提高警覺。

周圍皮膚出現紅腫熱痛

粒粒周邊的皮膚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等典型的發炎反應,可能代表出現了細菌感染或其他併發症。

伴隨不明原因的腹股溝淋巴結持續腫大

由於大脾內側靠近腹股溝,如果發現該處的淋巴結持續腫大並且沒有消退,這可能與粒粒或其他身體狀況有關,必須由醫生找出根本原因。

求醫應掛哪一科?皮膚科、家庭醫生或外科

當你決定求醫時,可以根據你的情況和便利性,選擇以下科別:

  • 家庭醫生:作為你的第一道防線,家庭醫生可以進行初步診斷,判斷粒粒的可能成因。如果情況簡單,他們可以直接處理;如果需要,他們也會將你轉介給合適的專科醫生。
  • 皮膚科醫生:這是診斷和治療所有皮膚問題的專科。如果你對大脾內側的粒粒有任何疑慮,直接諮詢皮膚科醫生是最直接和專業的選擇。
  • 外科醫生:如果經過診斷,確定粒粒需要透過手術方式切除,例如脂肪瘤或需要進行病理化驗的組織,便可能需要諮詢外科醫生的意見。

專業治療方案:醫生如何安全有效地移除大脾內側肉粒?

當你決定處理大脾內側肉粒,尋求專業醫療意見是確保安全和效果的第一步。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提供多種成熟的治療方案,有效移除這些令人煩惱的大脾內側粒粒,同時將風險和不適感降到最低。

治療前評估:醫生如何決定最佳方案?

在決定任何治療前,醫生會先進行詳細的評估。這個過程很直接,醫生會首先用肉眼觀察大脾內側粒的形態、大小、顏色和數量。然後,他可能會使用皮膚鏡(Dermatoscope)作更深入的檢查,放大皮膚組織的細微結構。醫生還會詢問你的病史,例如粒粒出現了多久、生長速度、有沒有任何痕癢或疼痛感。綜合所有資訊後,醫生就能準確判斷粒粒的類型(例如是皮贅、病毒疣或其他問題),並為你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治療計劃。

常見治療方法概覽

經過專業評估後,醫生會向你解釋不同治療方法的原理、過程、優點和潛在風險。現時,安全移除皮膚增生物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主要包括激光治療、冷凍治療、電灼治療和手術切除。每種方法都有其最適合處理的情況,選擇哪一種,取決於粒粒的性質、大小、位置和你的個人需要。

激光治療 (Laser Therapy):原理、過程與術後護理

激光治療是利用特定波長的高能量光束,準確地將目標組織氣化或破壞,從而移除粒粒。治療前,醫生會在患處進行局部麻醉,所以整個過程基本上是無痛的。激光的優點是精準度高,能盡量減少對周圍正常皮膚的傷害,而且出血量極少。治療後,傷口會形成一層薄薄的痂,通常在一到兩星期內會自然脫落。期間最重要的護理就是保持傷口清潔乾爽,避免搔抓,讓皮膚自然癒合。

冷凍治療 (Cryotherapy):原理、過程與術後護理

冷凍治療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約攝氏零下196度),快速凍結並摧毀粒粒的組織細胞。醫生會用棉花棒或噴射儀器,將液態氮直接應用在粒粒上。治療過程非常迅速,你可能會感到一陣冰凍和輕微的刺痛感。治療後數小時內,患處可能會出現水泡,這是正常的反應。水泡會慢慢乾掉並結痂,然後在約一至三星期後連同壞死的組織一同脫落。術後護理同樣需要保持患處清潔,避免弄破水泡,以防感染。

電灼治療 (Electrocautery):原理、過程與術後護理

電灼治療是透過高頻電流產生熱能,像一支精細的電熱筆一樣,將粒粒組織燒灼並清除。這個方法同樣需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電灼的優點是能精準處理不同大小的粒粒,並且在切割組織的同時有效止血,非常適合處理皮贅這類帶有血管的增生。治療後的傷口護理與激光治療相似,傷口會結痂,需要時間自然脫落。保持乾燥和清潔是促進癒合的關鍵。

手術切除 (Surgical Excision):適用情況、過程與病理化驗

如果大脾內側的粒粒體積較大,或者醫生從臨床診斷上懷疑有任何病變的可能,便會建議進行手術切除。醫生會在局部麻醉後,用手術刀將整顆粒粒連同小部分基底組織完整切除,然後用縫線縫合傷口。這種方法能最徹底地移除粒粒,大大減低復發機會。更重要的是,切除下來的組織樣本可以送往化驗室進行病理化驗,以百分百確定其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讓人完全放心。

預防與日常護理:從生活習慣減少大脾內側肉粒

了解各種大脾內側肉粒的成因與治療方法後,從日常習慣入手進行預防,才是治本之道。其實,只要在生活細節上多加留意,便能有效減低大脾內側粒粒形成的機會,維持皮膚健康。

保持皮膚清潔乾爽

皮膚的摺疊位置,例如大脾內側,容易因為流汗而變得濕熱,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增加毛囊炎的風險。每日洗澡時,應使用溫和的沐浴產品清潔該處,浴後務必用乾淨毛巾將水分完全印乾,時刻保持皮膚乾爽,可以大大減少因濕氣引起的皮膚問題。

選擇透氣、減少摩擦的衣物

持續的摩擦是形成皮贅(skin tag)的主要元兇之一。若你經常穿著緊身、不透氣的褲子或內褲,皮膚便會不斷受到摩擦刺激。建議日常多選擇純棉、麻質等天然透氣物料的衣物,剪裁上亦以寬鬆舒適為佳,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皮膚之間的摩擦和焗促感,從根本預防大脾內側粒的出現。

提升免疫力,預防病毒疣感染

尋常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而身體的免疫系統正是對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線。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便有機可乘。要預防病毒疣,除了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共用毛巾等私人物品外,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亦相當重要,例如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都能夠鞏固免疫力。

切勿自行搔抓、擠壓或剪掉粒粒

當你發現大脾內側有粒粒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管住自己的雙手。自行搔抓、擠壓或試圖用指甲鉗、線等工具移除,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帶來嚴重後果。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傷口,引發細菌感染,使情況惡化。如果粒粒是具傳染性的病毒疣,搔抓更會令病毒擴散到周圍的皮膚,導致愈生愈多。正確的做法是交由醫生診斷,並採用專業、安全的醫療方法處理。

關於大脾內側粒粒的常見問題 (FAQ)

大家對大脾內側肉粒總有不少疑問,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為你提供清晰的解答。

Q1: 大脾內側的粒粒會自己消失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完全取決於大脾內側粒粒的真正成因。不同類型的粒粒,其發展軌跡也大不相同。

如果是皮贅(軟纖維瘤)或脂肪瘤,它們屬於良性的組織增生,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它們可能會維持原有大小,或隨著時間非常緩慢地長大。

若是毛囊炎引致的紅色丘疹,如果情況輕微,加上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有機會自行痊癒。但是,如果感染持續,就需要適當治療。

至於由HPV病毒引起的尋常疣,雖然人體免疫系統有機會清除病毒,令疣自行脫落,但這個過程可能非常漫長,需時數月甚至數年。而且在消失之前,病毒疣有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因此,與其等待它自己消失,更穩妥的做法是尋求專業診斷,確定粒粒的性質。

Q2: 我可以自行用線綁、剪掉皮贅嗎?有何風險?

我們絕不建議自行處理任何皮膚增生,包括看似無害的皮贅。網上流傳用線綁、用指甲鉗或剪刀剪掉等方法,其實隱藏著不少風險。

首先,家中的工具未經專業消毒,自行處理極易造成傷口細菌感染,引發更嚴重的皮膚問題。其次,皮贅雖然細小,但內部有血管和神經線,強行移除會導致流血不止和劇痛。

更重要的是,你無法百分百確定那顆大脾內側粒就是皮贅。如果錯誤處理了具傳染性的病毒疣,可能導致病毒擴散。所以,最安全的方法是交由醫生在無菌環境下使用專業儀器處理,過程快速而且風險極低。

Q3: 大脾內側生粒粒與肥胖或飲食有關嗎?

大脾內側生粒粒的成因,部分確實與個人體質和生活習慣有關。

醫學研究顯示,皮贅(Skin Tag)的形成與體重有一定關聯。體重較高或肥胖人士,皮膚皺摺處(如頸部、腋下及大脾內側)的摩擦會更頻繁,加上身體可能存在的胰島素阻抗等荷爾蒙因素,都會增加皮贅形成的機會。

至於飲食,雖然沒有研究直接證明某種食物會引致粒粒,但長期不均衡的飲食習慣可能導致肥胖或影響身體荷爾蒙水平,從而間接增加形成皮贅的風險。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病毒疣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而毛囊炎則是細菌感染,這兩者的成因與肥胖或飲食就沒有直接關係。

Q4: 治療後會否復發或留有疤痕?

治療後的復發與留疤機會,主要視乎粒粒的類型、選擇的治療方式以及術後護理。

關於復發:
對於皮贅或脂肪瘤,只要透過激光或手術等方式徹底移除,同一位置是不會復發的。但是,如果身體的 predisposition(易生長的體質)不變,將來仍有機會在其他位置長出新的粒粒。至於病毒疣,因為是病毒感染,即使清除了可見的疣體,皮膚底層仍可能潛藏病毒,所以有復發的可能。

關於疤痕:
現時的治療技術,例如激光治療、冷凍治療等,都非常精準,能盡量減少對周圍正常皮膚的傷害。治療後通常只會留下一個微細的傷口,只要遵從醫生的指示妥善護理,避免發炎,傷口癒合後一般只會留下非常淡的印記,甚至看不見疤痕。如果是手術切除,則會留下一條幼細的疤痕,但醫生會盡量使其不明顯。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