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籽重金屬超標?權威報告實測拆解,附5大安心選購食用指南

被譽為「超級食物」的奇亞籽(Chia Seeds)近年備受追捧,但關於其重金屬超標的傳聞亦甚囂塵上,令消費者在選購時心存疑慮。究竟市面上的奇亞籽是否安全?為解答此疑問,權威消費者組織早前進行實測,檢驗了多款包括奇亞籽在內的「超級食物」。報告結果顯示,全數奇亞籽樣本的重金屬含量均符合現行安全標準。然而,報告同時揭示部分其他食品存在風險,並提醒消費者重金屬的來源與潛在健康影響不容忽視。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該報告的詳細數據,追溯奇亞籽含重金屬的根本原因,並整合出專家建議的「5大安心選購及食用指南」,助您食得健康又放心。

權威報告拆解:市售奇亞籽重金屬含量實測結果

消費者組織測試了哪些「超級食物」品牌?

大家近來都很關心奇亞籽重金屬的問題,想知道市面上的產品是否安全。正好,有權威消費者組織早前就進行了一項大型實測,抽查了市面上多個熱門「超級食物」品牌,當中包括在大型連鎖店如好市多(Costco)及各大超級市場有售的產品,為我們提供了相當有用的參考數據。

檢測背景:為何針對奇亞籽、亞麻籽及藜麥?

這次檢測之所以鎖定奇亞籽、亞麻籽和藜麥,主要是因為它們近年來實在太受歡迎了。很多人都將它們視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用來製作飲品、沙律或加入主食中。正因為食用頻率高,它們的安全性就變得特別重要。假如這些每天食用的食物含有污染物,長期下來便可能對健康構成影響,所以消費者組織決定主動出擊,為大家檢驗清楚。

報告概要:部分樣本含重金屬,惟奇亞籽未有超標

報告的整體結果可以說是有喜有憂。在測試的三種超級食物中,部分亞麻籽及藜麥樣本確實被檢出含有重金屬,有些甚至超出安全標準。不過,對於大家最關心的奇亞籽,結果則相當正面。報告指出,所有受測的奇亞籽樣本,都沒有出現奇亞籽重金屬超標的情況。這也意味著,在這次抽查中,並未發現任何奇亞籽重金屬超標品牌。

奇亞籽樣本檢測詳情:全部合格但仍需留意

現在我們來深入看看奇亞籽的檢測細節。雖然結論是「全部合格」,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完全放下戒心。所謂「合格」,是指檢出的重金屬含量低於現行的食品安全參考上限。報告顯示,部分奇亞籽樣本中,仍然檢測到微量的重金屬,只是含量非常低,未達到需要警示的水平。

各樣本檢出的重金屬(鎘、鉛、砷)含量分析

這次測試主要針對三種常見的有害重金屬:鎘(Cadmium)、鉛(Lead)和砷(Arsenic)。詳細分析報告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

  • 鎘: 在所有奇亞籽樣本中,均未檢出鎘。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因為鎘是對腎臟損害較大的重金屬。
  • 鉛與砷: 有少數奇亞籽樣本被檢出含有極微量的鉛或砷。不過,其含量遠低於法規所訂立的參考標準,屬於可接受範圍。

結論:所有奇亞籽樣本符合現行穀類參考標準

總括而言,根據這份權威報告,市面上的奇亞籽產品在重金屬方面的安全性是值得信賴的。所有樣本檢出的重金屬含量,都符合目前香港參考的「穀類」食品安全標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奇亞籽是新興食品,目前尚未有專屬的重金屬限量標準,因此檢測時是參考了較為接近的穀類標準。雖然結果令人安心,但我們在選購不同奇亞籽重金屬品牌時,仍應保持關注。

追本溯源:為何奇亞籽會含有重金屬?

談及奇亞籽重金屬的問題,很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感到疑惑,這種被譽為「超級食物」的天然種子,理應非常健康,為何會與重金屬扯上關係?其實,關鍵就在於植物的生長天性。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就像一塊海綿,會不斷從周遭環境吸收水份與養分,如果環境中存在重金屬,它們也會一併被吸收,並累積在植物體內。

主要來源:土壤與灌溉水源污染

要追查奇亞籽中重金屬的來源,我們必須從最根本的兩個源頭看起:就是它們賴以為生的土壤與灌溉水源。這兩者是影響最終產品品質的最直接因素。

種植地的地質背景與工業活動影響

首先,土壤是植物吸收礦物質的主要途徑。有些地區的土壤,因為其獨特的地質背景,天然就含有較高濃度的某些重金屬元素。此外,人為因素的影響更不容忽視。如果種植區鄰近工廠、礦場,或土地過去曾受工業污染,污染物就可能長期殘留在土壤中,然後被奇亞籽的植株吸收。這就是為何不同產地、不同奇亞籽重金屬品牌的產品,其檢測結果可能存在差異的原因。

灌溉水源品質如何影響最終產品

其次,灌溉用的水質同樣至關重要。植物在整個生長周期都需要大量水份。假如灌溉水源來自受污染的河流或地下水,水中的重金屬污染物便會隨著水份,經由根部進入植物體內,最終轉移並累積到我們食用的種子部分。一個乾淨的水源,是確保食品安全的基本前提。

其他環境因素:空氣沉降與農耕方式

除了直接接觸的土壤和水源,一些看似間接的環境因素,其實也會悄悄地影響著奇亞籽的重金屬含量。

鄰近工業區或交通樞紐的潛在風險

空氣污染是其中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途徑。如果農地位置靠近工業區或交通繁忙的地區,空氣中懸浮的重金屬微粒(例如來自工廠廢氣或汽車排放物)會透過「大氣沉降」的方式,慢慢降落在農田的土壤和植物表面。雖然單次沉降的量很微小,但長年累月下來,也可能成為一個不小的污染源。

「有機認證」是否等於「零重金屬」?釐清標籤含意

這裡需要釐清一個重要的觀念:很多人會認為選購有「有機認證」的產品,就能完全避免奇亞籽重金屬超標的風險。事實上,「有機」認證主要規範的是在耕作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除草劑和肥料。它無法保證產品百分之百「零重金屬」。因為重金屬污染通常源於整個大環境,即使農場本身嚴格遵循有機耕作,也無法完全隔絕來自周邊環境的污染。因此,即使是選購在好市多(Costco)等大型零售商販售的知名有機奇亞籽品牌,消費者也應理解,「有機」標籤並不直接等同於沒有重金屬。

潛在健康風險:重金屬如何影響人體?

談及奇亞籽重金屬這個議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這些看不見的金屬,究竟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其實,重金屬的影響通常不是即時的,而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它們會悄悄地在體內積聚,慢慢地對不同器官造成損害。下面我們就來逐一了解鉛、鎘、砷這三種常見重金屬,它們是怎樣影響我們健康的。

鉛 (Lead):損害兒童神經系統

對兒童智力與發育的不可逆風險

鉛對人體的威脅,尤其體現在兒童身上,因為他們的身體還在發育階段,對毒素的吸收率更高,也更敏感。鉛可以直接攻擊腦部及中樞神經系統,即使是低劑量的鉛暴露,也可能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引致學習困難、專注力不足等問題。最重要的是,這種損害通常是永久而且不可逆轉的。

成人長期攝入可致高血壓及腎臟損害

對於成年人,鉛的威脅同樣不容忽視。長期攝入鉛,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並且會對腎臟功能造成損害。因為鉛會影響身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干擾血壓調節機制,同時慢慢削弱腎臟過濾廢物的能力。

鎘 (Cadmium):傷害腎臟與骨骼

鎘在體內累積並損害腎功能的機制

鎘是另一種需要留意的重金屬,它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我們的腎臟。它一旦進入人體,就不容易被排走,半衰期可以長達幾十年。它會慢慢在腎臟中累積,久而久之就會破壞腎小管的功能,影響身體過濾廢物的能力,最終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

與骨質疏鬆及「痛痛病」的關聯

當腎功能受損,身體對鈣質的代謝也會出現問題,這就直接影響到骨骼的健康,增加骨質疏鬆及骨折的風險。在日本,曾因鎘污染引發了著名的「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骨骼疼痛與骨折,這就是鎘長期毒性的最典型例子。

砷 (Arsenic):長期攝入的致癌風險

無機砷的毒性與健康後果

提到砷,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致癌風險。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砷主要分為有機砷和無機砷,而毒性較強、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一類致癌物(Group 1 carcinogen)的是無機砷。長期從飲食中攝入無機砷,會增加患上皮膚癌、膀胱癌及肺癌的風險。除了癌症風險,長期攝入無機砷還可能對心血管系統、皮膚及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監管迷思:香港與海外的重金屬法規標準

香港法規現狀:缺乏奇亞籽專屬標準

聊到奇亞籽重金屬這個話題,你可能會覺得政府必定有一套專門的標準吧?這正是大家常有的迷思。實際上,目前香港的《食物攙雜(金屬雜質)規例》中,並未特別為奇亞籽這類新興的「超級食物」,訂立專屬的重金屬限量標準。

解釋為何需「參考」其他食品(如穀類)標準

既然沒有專屬法規,那監管機構在檢測時如何判斷產品是否安全呢?他們會採用一個務實的方法,就是參考性質最相近的食品類別標準。在奇亞籽的個案中,最常被引用的就是「穀類」的重金屬限量標準。

現行監管方式對消費者的潛在影響

這種「參考」方式雖然是目前可行的做法,但對消費者來說,始終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為穀類與奇亞籽的生長特性和吸收重金屬的模式不盡相同,參考標準未必能百分百反映奇亞籽的實際風險。這也意味著,即使某個奇亞籽重金屬超標品牌的產品僅僅符合穀類標準,也未必代表它對長期食用者是完全理想的。

主要參考標準:台灣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

那麼,除了本地的穀類標準,我們還可以參考哪些權威指引呢?在國際上,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以及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所制定的標準,是業界和各地監管機構重要的參考指標。這些機構的標準相對完善,涵蓋的食品種類也更廣泛。

穀類的鉛及鎘限量標準(0.2 mg/kg)

舉個具體例子,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穀類(不包括小麥及稻米)的鉛和鎘的最高限量均為每公斤0.2毫克(0.2 mg/kg)。當香港食安中心檢測奇亞籽時,這個數值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基準。

釐清奇亞籽適用的穀類參考標準

但需要再次強調,這是一個「參考」,並非專為奇亞籽量身訂造的法定標準。因此,在評估不同奇亞籽重金屬品牌的報告時,理解這個背景十分重要。

跨境網購產品的監管挑戰

現在大家習慣跨境網購,或者在大型連鎖店如好市多購買進口產品,這也帶來了新的監管挑戰。這些直接從海外寄出,或由大型零售商引入的產品,其原產地的法規標準可能與香港的參考標準存在差異。

海外產品標示與本地法規差異構成的風險

最大的風險在於資訊不對等。海外產品的包裝標示,未必會列出符合香港消費者期望的重金屬檢測資訊。一件產品可能在原產地完全合法,但其重金屬含量若以香港的參考標準來看,或已處於灰色地帶。當我們考慮奇亞籽重金屬超標的可能性時,這種因法規差異而產生的資訊盲點,是消費者需要特別留意的。

專家教路:奇亞籽5大安心選購及食用指南

要安心享用奇亞籽的營養,同時避開奇亞籽重金屬的潛在風險,其實並非難事。與其聽信傳聞,不如掌握一些實際的選購及食用技巧。我們整理了專家的五大要點,讓你成為精明的消費者。

要點一:學會閱讀產品標示,避開陷阱

檢查基本資料:產地、進口商、有效日期

產品標示就像是奇亞籽的身分證,上面列明的基本資料相當重要。首先是「產地」,不同地區的土壤環境與工業污染程度各異,會直接影響重金屬含量。其次是「進口商」或本地分銷商的資料,清晰的聯絡方式代表有公司為產品質素負責,出現問題時亦有跡可尋。最後,必須檢查「有效日期」,確保食物新鮮安全。

優先選購完整包裝,避免散裝產品

我們建議優先選購預先包裝好的產品。完整密封的包裝能有效防止產品在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受潮、變質或受交叉污染。相反,散裝奇亞籽的來源通常難以追溯,儲存環境亦未必理想,大大增加了潛在的食安風險。

要點二: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與銷售渠道

大型連鎖店或具完善售後服務的代理商

選擇可靠的銷售點是保障自己的第一步。大型連鎖超級市場或像好市多(Costco)這類型的商店,通常有較嚴格的供應商篩選及品質監控機制。另外,選擇有信譽的代理商或品牌,他們一般會提供較完善的客戶服務,若對產品質素有疑問,亦能獲得妥善處理。

從品牌商譽及透明度評估產品質素

一個值得信賴的奇亞籽重金屬品牌,通常樂於提供更多產品資訊。你可以留意品牌的官方網站,看看他們有否公開產品的來源地、種植方式,甚至提供相關的檢測證明。資訊愈透明,代表品牌對自己的產品質素愈有信心,消費者自然食得更安心。

要點三:掌握正確處理及食用份量

清洗浸泡能否減低風險?正確處理方法

很多人好奇,清洗或浸泡能否去除奇亞籽中的重金屬。答案是,效果非常有限。重金屬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從土壤和水源吸收,已經內化在種子結構之中,單靠外部清洗難以去除。不過,食用前用清水浸泡奇亞籽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這有助於種子表面的凝膠層形成,使其更容易消化及吸收。

每日建議攝取份量,避免過量積聚

任何有益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奇亞籽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至2湯匙(約15-20克)。即使產品的重金屬含量符合標準,長期過量食用單一食品,仍可能增加體內污染物積聚的風險。適量攝取,才能在獲得營養的同時,將風險降至最低。

要點四:實踐均衡飲食,分散攝入風險

避免長期及單一依賴任何「超級食物」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是萬能的,「超級食物」亦不例外。要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關鍵在於「多樣化」。避免長期並且大量食用某一款奇亞籽,才能避免因單一食物來源可能出現的奇亞籽重金屬超標問題,而對身體造成累積性影響。

輪流選購不同產地及品牌的產品

這是一個分散風險的聰明策略。不要長年只光顧同一個品牌或購買同一產地的產品。你可以嘗試輪流選購來自不同地區、由不同公司出品的奇亞籽。這樣做可以避免持續攝入來自特定產區或特定批次的污染物,即使不幸遇上某個奇亞籽重金屬超標品牌,也能減低其對你健康的長期影響。

要點五:持續關注最新食安報告

如何獲取消費者組織及官方的最新檢測資訊

想掌握最新的食品安全資訊,你可以定期留意本地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或食物安全中心(CFS)發布的報告。這些權威機構會不時對市面上的食品進行抽樣檢測,並公開結果,是獲取可靠資訊的最佳渠道。

訂閱我們的資訊,獲取持續更新的選購建議

食品安全的資訊日新月異,要時刻緊貼並不容易。你可以訂閱我們的電子通訊或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我們會持續為你整理及分析最新的食安報告與專家建議,讓你隨時獲得清晰易明的選購指南,輕鬆避開消費陷阱。

奇亞籽重金屬常見問題 (FAQ)

兒童、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食用奇亞籽,需要特別注意嗎?

對於兒童、孕婦或哺乳期的媽媽們,在飲食上確實需要更加謹慎。因為這些群組對環境中的污染物,例如奇亞籽重金屬等,身體的反應會比較敏感。雖然目前市面上的奇亞籽產品普遍符合安全標準,但是任何微量的重金屬,對胎兒、嬰兒和發育中兒童的神經系統都可能構成潛在影響,這一點需要我們優先考慮。所以,在將奇亞籽加入日常餐單之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專業意見,他們可以根據你的個人健康狀況,給予最適合的建議,確保你和寶寶都能夠安全地享受食物的益處。

我每天都吃奇亞籽,會否導致重金屬在體內過量累積?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重金屬的確有在體內積聚的特性,所以長期只食用單一來源的食物,風險自然會高一些。關鍵在於「劑量」和「分散風險」。如果選購的奇亞籽本身重金屬含量極低,並且你遵循每日建議攝取量(大約1至2湯匙),那麼導致過量積聚的機會就很小。一個聰明的做法是,不要長期只吃同一個奇亞籽重金屬品牌。你可以輪流購買不同產地或品牌的產品,例如這次買A品牌,下次可以試試B品牌。這樣可以避免持續攝入來自同一污染源的潛在微量重金屬。更重要的是,將奇亞籽視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營養來源,多樣化的飲食才是降低整體攝入風險的最好方法。

大型連鎖店(如Costco好市多)的奇亞籽品質較有保障嗎?

很多人都有這個想法,覺得在大型連鎖店,例如Costco好市多買奇亞籽,品質會比較放心。這個想法是有根據的。通常,這些大型零售商對供應商有更嚴格的篩選標準和品質監控流程,他們可能會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的檢測報告,確保產品符合安全標準。加上他們的採購量大,產品來源的可追溯性也比較好。不過,這並不代表是百分之百的保證,因為重金屬污染主要源於種植的土壤和水源,這是源頭的問題。所以,選擇在Costco好市多這類信譽好的地方購買奇亞籽,是一個很好的風險管理策略,但我們還是建議你結合其他選購方法,例如留意產地和輪換品牌,這樣就更全面了。

價格昂貴的奇亞籽,是否代表重金屬含量就一定較低?

價格和重金屬含量之間,其實沒有絕對的等號關係。產品價格較高,可能反映在其他方面,例如它有有機認證、來自特定的產地、包裝設計精美,或者是品牌投入了較多的市場推廣費用。特別要留意的是「有機認證」,這個認證主要是規範農耕過程不能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和肥料,但它無法保證種植的土壤本身是零重金屬污染的。所以,一個價格親民、但來自管理完善的大品牌的產品,它的安全性可能比一個來源不明、價格昂貴的「精品」奇亞籽更高,有些奇亞籽重金屬超標品牌可能就是包裝精美但來源不明的例子。與其用價格來判斷,不如將焦點放在品牌的信譽、產品資訊的透明度,以及包裝標示是否清晰完整,這些才是更可靠的參考指標。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