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會水腫嗎?小心是心臟求救!醫生詳解3大致命水腫原因與警號

感冒會引致水腫嗎?這或許是許多患者心中的疑問,但醫生的答案非常明確:絕不應該。普通傷風感冒的症狀應集中於呼吸道,一旦伴隨雙腳、眼皮甚至全身浮腫,絕不能掉以輕心。這並非感冒的正常過程,而是身體發出的嚴重警號,背後可能隱藏着三大致命元兇:足以致命的心肌炎、慢性腎病,甚至是內分泌系統失調。本文將由醫生為你詳細拆解感冒併發水腫的各種可能性,教你識別心臟、腎臟求救的關鍵警號,並提供自我檢測方法,助你在黃金時間內作出正確判斷,立即求醫。

感冒會水腫嗎?醫生直接解答與潛在原因

「感冒會水腫嗎?」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當身體同時出現感冒和水腫的症狀,很多人會直覺地將兩者聯繫起來。然而,從醫學角度來看,這兩件事的關聯並非如此直接。事實上,普通感冒本身並不應該引致全身性的水腫。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它往往是一個警號,提示我們身體可能潛藏著其他更需要關注的健康問題。

醫學觀點:普通感冒不直接引致全身性水腫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清晰的醫學觀念:單純的普通感冒,並不會直接導致全身或雙腳出現明顯的水腫。

感冒:為何症狀集中於呼吸道

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發的上呼吸道感染。這些病毒主要攻擊我們的鼻腔、咽喉和氣管。所以,感冒的典型症狀,例如流鼻水、喉嚨痛和咳嗽,都集中在呼吸系統。病毒的影響範圍相對局部,並不會直接干擾到負責調節全身水份平衡的心臟或腎臟系統,因此不會造成全身性的體液積聚。

感冒與水腫並存?警惕感冒以外的根本原因

那麼,如果感冒與水腫同時出現,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通常意味著,水腫是由一個獨立的根本原因所引致。這個根本原因可能早已潛伏在體內,而感冒只是恰好同時發生,或者因為感冒削弱了身體的抵抗力,才讓這個潛在問題的症狀變得明顯。所以,面對水腫與感冒並存的情況,我們必須將焦點放在找出水腫背後的真正元兇。

感冒伴隨水腫的三大可能性

綜合臨床經驗,當感冒伴隨著水腫出現時,主要有三大可能性需要我們警惕。這些情況都遠比一場普通感冒來得複雜,需要及時處理。

可能性一:嚴重病毒併發症(如心肌炎)

雖然普通感冒病毒不會,但是某些較為兇猛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或部分腸病毒,除了攻擊呼吸道,還可能入侵心臟,引發心肌炎。心肌炎會削弱心臟泵血的功能,當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送往全身時,血液便會回堵,導致體液滲漏到組織中,尤其是在身體低處的雙腳,形成水腫。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併發症,絕對不能輕視。

可能性二:潛在的系統性疾病(如腎病、甲狀腺問題)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患者本身已患有未被察覺的系統性疾病。例如,腎臟是身體的「濾水廠」,負責排出多餘的水份和廢物。如果腎臟出現問題(如腎病綜合症),其過濾功能就會下降,導致水份積聚體內,引發水腫。同樣地,甲狀腺功能低下亦會減慢新陳代謝,影響體液平衡,造成黏液性水腫。在這種情況下,感冒的發生只是讓這些潛在疾病的症狀「浮出水面」。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人會問「感冒為什麼會水腫」,其實真正的答案可能在於腎臟或內分泌系統。

可能性三:不當的感冒護理(如飲水過量)

最後,一個較少人留意但同樣重要的可能性,源於不恰當的自我護理。我們常聽說感冒要多喝水,這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正確的。但是在一些較嚴重的感染情況下,身體可能會出現「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SIADH),令身體的排水能力下降。此時如果仍然勉強自己飲用過量的水,超出了身體的處理能力,便可能導致水份滯留,甚至引發水腫。

【最高警覺】感冒水腫?小心是心肌炎的致命偽裝

很多人想知道,感冒會水腫嗎?在正常情況下,普通感冒的症狀集中於呼吸道,並不直接引致水腫。如果感冒與水腫同時出現,這是一個需要高度警覺的信號,因為它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而是心臟肌肉發炎(心肌炎)的致命偽裝。當出現水腫感冒的狀況,必須立即正視其潛在的危險性。

什麼是心肌炎?為何與感冒症狀伴隨出現極其危險

心肌炎的定義:病毒引發的心臟肌肉發炎

心肌炎,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肌肉的發炎反應。它最常見的成因是病毒感染。當身體對抗病毒時,病毒本身或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錯誤地攻擊心臟肌肉細胞,導致心肌發炎、受損,進而削弱心臟的泵血功能。

常見致病病毒(如流感、新冠病毒)如何攻擊心臟

許多引發普通感冒或流感的病毒,都有可能誘發心肌炎,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近年大家熟知的新冠病毒。這些病毒有兩種主要方式攻擊心臟:一是病毒直接侵入心肌細胞並進行複製,對細胞造成破壞;二是病毒引發體內過激的免疫反應,免疫細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時,也一併攻擊了正常的心肌組織。

釐清高危族群:為何心肌炎更好發於年輕人?

講解年輕族群免疫系統的「細胞因子風暴」反應

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是,心肌炎並非好發於年長者,反而更常見於免疫系統反應活躍的年輕人或青壯年。這是因為年輕人強健的免疫系統在面對病毒入侵時,有時會反應過度,釋放出大量的炎性物質,形成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這場失控的免疫風暴,其攻擊力不再局限於病毒,更會波及身體的正常器官,而心臟往往是首當其衝的目標之一。

破除「年輕體壯不易患心臟病」的迷思

因此,必須破除「年輕力壯就不易患上心臟病」的傳統迷思。在心肌炎這個病症上,「年輕」和「免疫力強」反而可能成為一種風險因素。即使是運動健將,在病毒感染後,同樣有機會因過激的免疫反應而患上嚴重的心肌炎。

心肌炎 vs 普通感冒:兩大救命警號必須懂

警號一:雙腳對稱水腫(心臟衰竭的典型徵兆)

分辨心肌炎與普通感冒的第一個關鍵警號,就是雙腳出現對稱性的水腫。當心臟肌肉因發炎而變得無力,就如同一台動力不足的泵,無法有效地將身體下肢的血液泵回循環系統。於是,血液和體液會因重力積聚在腳踝和小腿,造成按壓後會凹陷的水腫。這是心臟功能衰退的典型徵兆,也是解答「感冒為什麼會水腫」的最危險答案。

警號二:端坐呼吸與夜間喘咳(肺部積水的表現)

第二個救命警號,是平躺時呼吸會變得困難,需要坐起來才能順暢呼吸,醫學上稱之為「端坐呼吸」。同時,患者可能在夜間因突發的劇烈咳嗽或氣喘而驚醒。這些症狀的出現,代表心臟衰竭已開始影響肺部,導致血液回流至肺部造成積水(肺水腫)。平躺時,肺部積水會分佈到更大的面積,嚴重影響氣體交換,引致呼吸困難。

醫生設計:2分鐘心肌炎風險自我檢測

根據症狀(水腫、呼吸、疲勞)進行步驟式評估

你可以根據以下步驟,進行一個簡單的風險評估:
* 步驟一:檢查雙腳。 用手指用力按壓腳踝或小腿前方近骨處約五秒,放開後,皮膚是否留下一個明顯的凹陷,而且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平坦?雙腳是否都出現類似情況?
* 步驟二:留意呼吸。 在進行輕微活動(如室內走動)後,是否感到不成比例的氣喘?晚上睡覺時,是否需要墊高枕頭,甚至要坐起來才能入睡?
* 步驟三:評估疲勞感。 這次感冒是否帶來一種極度、壓倒性的疲倦,與以往感冒的勞累感完全不同,甚至影響日常自理能力?

提供明確行動指引:何時應立即求醫

如果你正經歷感冒症狀,並且上述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為「是」,特別是出現了雙腳水腫或平躺呼吸困難的情況,這就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求醫信號。你應該立即前往就近醫院的急症室求診,而不是預約普通門診。面對心肌炎,時間就是心肌,愈早獲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保住心臟功能和性命的機會就愈高。

非心臟問題?腎臟與內分泌系統亦可能發出警號

當水腫與感冒症狀同時出現,除了要警惕心臟問題,我們身體另外兩大重要系統——腎臟與內分泌系統,亦可能是問題的源頭。它們各自掌管著體液平衡的不同環節,一旦運作失常,同樣會引發水腫。

腎臟警號:由眼皮浮腫看腎病水腫

腎臟在身體水份調節中的核心角色

腎臟就像身體內置的一套極其精密的濾水及排水系統。它們日夜不停地過濾血液,將多餘的水份、鹽分和代謝廢物製造成尿液排出體外,從而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果這套系統的過濾網(腎絲球)受損或功能下降,排水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腎病水腫特徵:晨起眼皮、臉部浮腫,可擴至全身

很多人好奇感冒為什麼會水腫,其實若水腫的起點並非雙腳,便要格外留神。腎病引起的水腫,有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最先出現在組織比較疏鬆的部位,例如眼皮。患者經常在早上起床時,發現自己雙眼浮腫、臉部腫脹,看起來像沒睡飽一樣。隨著病情發展,水腫可能會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甚至擴展至全身。

建議的初步檢查:尿液分析與腎功能抽血

要判斷是否腎臟出了問題,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兩項簡單直接的初步檢查。第一是尿液分析,主要是檢查尿液中是否出現不應存在的大量蛋白質(即蛋白尿),這是腎臟過濾網受損的直接證據。第二是腎功能抽血檢查,透過檢測血液中的肌酸酐等廢物指數,評估腎臟的實際過濾效率。

內分泌警號:甲狀腺功能低下與黏液性水腫

甲狀腺素如何影響新陳代謝與體液平衡

甲狀腺是位於頸部的一個蝴蝶形器官,它分泌的甲狀腺素,好比身體新陳代謝的總開關。甲狀腺素負責調節全身細胞的能量消耗速度。當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時,整個身體的運作節奏都會減慢,這也包括了體液的代謝與循環。

黏液性水腫特點:按壓後凹陷恢復緩慢、皮膚粗糙

甲狀腺功能低下所引致的水腫比較特別,稱為「黏液性水腫」。它不單純是水份積聚,還伴隨著一些黏多醣等物質沉積在皮膚底下。因此,用手指按壓腫脹處時,凹陷的痕跡恢復得非常緩慢,甚至不太凹陷,觸感也比較實淨。同時,患者的皮膚通常會變得乾燥、粗糙,並可能伴隨怕冷、疲倦、體重增加等症狀。

相關檢查:甲狀腺功能測試(抽血)

診斷甲狀腺問題同樣不複雜。只需透過抽血進行甲狀腺功能測試,檢測血液中相關激素(如TSH、T3、T4)的水平,就能清晰判斷甲狀腺的功能是否處於正常狀態,從而找出水腫的真正元兇。

感冒飲水迷思:錯誤方式竟可致肺水腫?

顛覆常識:為何感冒後期「多喝水」可能有害?

大家可能都聽過,感冒時要多喝水,這個建議在大部分情況下都適用。但是在某些特定情況,尤其是在感冒後期或者病情變得嚴重時,飲水過量反而可能對身體構成風險。因為在嚴重感染的狀態下,我們身體調節水分的機制可能會出現混亂。

剖析抗利尿激素不當分泌症候群(SIADH)

人體內有一種叫做「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的荷爾蒙,它的主要作用是通知腎臟回收水分,減少排尿。當身體嚴重感染,例如併發肺炎時,有機會引發一種名為「抗利尿激素不當分泌症候群」(SIADH)的狀況。在這個情況下,身體會不受控地分泌過量的抗利尿激素,導致腎臟不斷回收水分。結果就是水份大量滯留在體內,無法順利排出。

嚴重感染下,身體排水能力下降的風險

簡單來說,當身體正處於嚴重感染的壓力下,其正常的排水功能可能會大打折扣。如果此時我們仍然遵循「多喝水」的原則,不斷地攝取大量水分,就等於將水注入一個排水系統已經堵塞的池子。這些無法排出的多餘水分,最終會在身體內積聚,引發水腫,其中最危險的一種就是肺水腫。

什麼是肺水腫?如何識別其症狀?

肺水腫是一個需要高度警覺的醫療狀況。當過多水分積聚在肺部,就會直接影響呼吸功能,情況可以十分危急。了解它的定義和關鍵症狀,有助於及早識別風險。

肺水腫定義:液體異常積聚在肺泡

我們的肺部由數以億計的微小氣囊,即肺泡所組成,這裡是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的地方。所謂肺水腫,就是指本應充滿空氣的肺泡,因為液體異常滲入而積滿了水。這種情況會嚴重阻礙氣體交換,導致身體缺氧。

關鍵症狀:呼吸急促、咳出帶血絲的泡沫狀痰

要識別肺水腫,有幾個非常關鍵的警號。最明顯的症狀是呼吸變得非常急促和困難,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也感到喘不過氣,平躺時情況更會加劇,患者往往需要坐起來才能呼吸。另一個典型症狀,是咳嗽時會咳出帶有血絲的粉紅色泡沫狀痰液,這代表肺泡中的液體已經滲入微血管。

感冒期間如何正確飲水?醫生建議的黃金法則

既然飲水過多或過少都有風險,那麼感冒期間到底應該如何正確補充水分?關鍵在於根據感冒的階段和身體的反應,作出動態調整。

感冒初期:補充水份有助緩解症狀

在感冒初期,如果伴隨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身體確實會因為出汗和食慾不振而流失不少水分。這個階段適度地多喝水,有助於補充流失的體液,稀釋黏稠的痰液和鼻涕,讓它們更容易排出,同時也能維持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感冒後期或重症:根據尿量與顏色調整飲水量

當感冒進入後期,或者出現嚴重咳嗽、氣喘等症狀時,飲水策略就需要更加謹慎。此時不應再盲目地大量灌水,而是要學會觀察身體的訊號。一個簡單的指標是觀察自己的尿量和尿液顏色。如果飲用了很多水,但排尿次數和尿量卻很少,或者尿液顏色一直非常清澈,就可能代表身體正在儲存過多水分,應該適度減少飲水量。最好的方法是小口、分次飲水,並且根據口渴的感覺來補充,讓身體有足夠時間去處理攝入的水分。

感冒水腫常見問題 (FAQ)

總括而言,感冒會引致腳部水腫嗎?

針對「感冒會水腫嗎」這個問題,答案非常明確:不會。普通傷風感冒的影響範圍主要在上呼吸道,絕不應該引致雙腳出現水腫。假如真的發生,這是一個清晰的危險信號,表示身體可能正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必須立即查明背後的原因。

同時出現感冒與水腫症狀,第一步應該怎麼辦?

當感冒與水腫同時發生,首要行動是即時評估潛在的心臟風險。建議立即依循本文提到的「2分鐘心肌炎風險自我檢測」作初步判斷。若然符合檢測中的任何一項警號,就應該馬上前往急症室求醫,避免延誤任何關鍵的診治時機。

除了水腫,還有哪些感冒後的症狀需特別留意?

水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身體也可能發出其他警號。在感冒過後,如果出現一些異常狀況,例如前所未有的極度疲倦、心跳不規律或心悸、胸口感到翳悶或呼吸急促,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心肌炎或心臟衰竭的早期信號,絕不能掉以輕心。

市面上的感冒藥能治療感冒引發的水腫嗎?

不能。市面上售賣的感冒藥,其作用是紓緩頭痛、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讓身體在康復期間舒服一點。但是,當水腫與感冒並存時,根源往往是心肌炎或腎臟疾病等系統性問題。感冒藥對這些根本病因完全無效。自行用藥不僅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因症狀被暫時掩蓋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