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呼怎麼辦?一文看清4大鼻鼾類型與成因,附7大改善方案徹底解決打呼嚕!
枕邊人投訴你晚晚「開演奏會」,令他難以入眠?自己又擔心鼻鼾聲響如雷,可能是健康警號?打鼻鼾(打呼嚕)問題可大可小,輕則影響睡眠質素及伴侶關係,重則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先兆。想徹底解決問題,必先找出根本原因。本文將為你深入拆解4大鼻鼾類型,助你快速自我檢測;從生理結構、生活習慣到睡眠姿勢,全面剖析打鼻鼾的成因。更重要的是,我們整合了7大由淺入深的改善方案,由調整生活習慣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提供一站式的實用指南,讓你和枕邊人重拾寧靜安穩的睡眠。
第一步:您屬於哪種鼻鼾類型?先找出根本原因
當您正在煩惱會打呼怎麼辦時,第一步並非馬上尋找解決方案,而是先理解問題的根源。打呼嚕並非單一原因造成,不同成因需要不同對策。想知道怎麼會打呼,可以將它想像成交通擠塞,必須先找出塞車的地點,才能有效疏導。以下介紹四種常見的鼻鼾類型,您可以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初步判斷自己屬於哪一種。
類型一:鼻腔阻塞型
這種類型的主要問題在於鼻腔通道不夠暢通。當鼻子呼吸受阻時,身體會自然轉為用口呼吸,氣流因而直接衝擊口腔後方的軟組織,引起震動並產生鼾聲。
典型跡象:長期鼻塞、過敏史、習慣用口呼吸。
如果您有長期鼻塞或過敏性鼻炎的歷史,或者經常在睡醒後感覺口乾舌燥,這很可能代表您在睡眠中習慣用口呼吸。
快速自測:閉嘴嘗試用鼻呼吸,若感困難則可能性高。
您可以試試這個簡單的測試。將嘴巴完全合上,只用鼻子正常呼吸一分鐘。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您感覺呼吸不順暢或有困難,那您屬於這種類型的可能性就很高。
類型二:軟顎及懸壅垂(吊鐘)鬆弛型
懸壅垂(俗稱吊鐘)是我們喉嚨深處懸掛的小組織,它與周圍的軟顎在睡眠時可能會因為肌肉鬆弛而下垂,使呼吸道變窄。氣流通過時,這些鬆弛的組織就會像旗幟一樣震動,產生響亮的鼾聲。
典型跡象:鼾聲響亮且規律,飲酒或疲勞後加劇。
這種類型的鼾聲通常非常響亮,而且帶有規律的節奏。在飲酒後或身體極度疲勞時,情況會變得更明顯,因為酒精和疲勞都會導致喉部肌肉更加鬆弛。
快速自測:張口發「啊」聲,觀察懸壅垂有否過長或肥厚。
您可以站在鏡子前,盡量張大口,然後發出「啊」的長音。這時請仔細觀察喉嚨深處的吊鐘,看看它是否看起來比一般情況更長或更肥厚。
類型三:舌根後墜型
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在仰睡時發生。因為在熟睡狀態下,舌頭的肌肉會完全放鬆,加上重力的作用,整條舌頭的根部會向後下墜,從而阻塞了喉嚨後方的呼吸通道。
典型跡象:仰睡時特別嚴重,側睡後明顯改善。
如果您發現自己仰睡時打呼嚕特別嚴重,聲音又大又沉,但只要一轉身變為側睡,鼾聲就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這就是一個非常強烈的線索。
快速自測:將舌頭伸至最長,若感覺舌根有拉扯感且曾因此改善鼾聲,則可能性高。
試著將舌頭盡量向前伸,伸到最長的位置。如果您能感覺到舌頭根部有明顯的拉扯感,並且在這樣做的時候感覺呼吸道變得更開闊,那您很可能就是屬於這一類型。
類型四:混合型或潛在睡眠窒息症
有些人的打呼問題可能不只單一原因,而是上述兩種或三種類型的混合。更需要留意的是,某些打呼模式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警號。
典型跡象:鼾聲巨大且不規律,伴隨呼吸突然靜默,然後大聲喘氣或嗆咳。
這種鼾聲不只是大聲,而且節奏非常不規律。典型的情況是,巨大的鼾聲會突然停止,呼吸好像靜止了幾秒甚至更久。然後,患者會突然非常大聲地喘一口氣,或像被嗆到一樣猛烈咳嗽,之後又恢復打呼。
重點提示:若有此情況,應優先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這裡要特別提醒,如果您或您的伴侶有這種情況,這已不只是單純的打呼嚕問題。要了解打呼嚕怎麼治,最好的方法是優先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進行詳細檢查,確認是否存在睡眠窒息症的風險。
為何會打鼻鼾?拆解呼吸道變窄的3大主因
很多人想知道會打呼怎麼辦,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白怎麼會打呼。簡單來說,鼻鼾就是我們睡覺時,呼吸的空氣通道變窄了。空氣流過狹窄的空間時,會令周圍的軟組織,例如軟顎和懸壅垂,產生震動,然後發出聲音。這個呼吸道變窄的現象,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原因。
生理結構因素
首先,我們身體天生的結構,是影響打呼嚕的關鍵因素。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都獨一無二,這些細微差異可能就是打鼾的源頭。
鼻腔結構: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大(鼻息肉)
例如,有些人天生鼻中膈彎曲,令其中一邊的鼻腔通道特別窄。或者因為過敏和發炎導致鼻甲肥大,也就是俗稱的鼻息肉,這些都會阻礙空氣順暢通過鼻腔。
口咽結構: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懸壅垂過長、軟顎鬆弛
同樣地,喉嚨的結構也很重要。如果扁桃腺或腺樣體過於肥大,又或者懸壅垂,也就是俗稱的「吊鐘」,過長和軟顎肌肉鬆弛,它們都會佔據呼吸道的空間,令通道變窄。
顱顏結構:下顎後縮、頸圍過粗
另外,臉部和頸部的骨骼結構也有影響。下顎天生比較後縮的人,舌頭的位置會更靠後,容易阻塞呼吸道。頸圍過粗也代表頸部脂肪較多,會從外圍擠壓呼吸道。
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況
除了天生結構,我們後天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也直接影響怎麼會打呼。這些因素很多時候可以透過調整來改善。
肥胖:頸部脂肪堆積,擠壓呼吸道
肥胖是常見原因之一。當體重增加,頸部的脂肪也會變多,這些脂肪會像一個軟墊一樣,從四方八面擠壓呼吸道,使其變得狹窄。
睡前飲酒與服用鎮靜劑:導致喉部肌肉過度鬆弛
睡前喝酒或服用某些鎮靜劑,會讓喉嚨的肌肉放鬆得比平時更厲害。肌肉一旦過度鬆弛,就無法好好支撐呼吸道,容易塌陷造成阻塞。
長期吸煙:刺激呼吸道黏膜發炎腫脹
長期吸煙會刺激呼吸道,令黏膜組織長期處於發炎和腫脹的狀態。腫脹的組織自然會令空氣通道變窄。
年齡增長與過度疲勞:肌肉自然老化鬆弛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部分的肌肉都會自然老化和變得鬆弛,喉嚨的肌肉也不例外。加上工作過度疲勞,也會令肌肉張力下降,增加打呼的機會。
睡眠姿勢與環境因素
最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睡覺習慣和環境細節,其實也是打呼嚕怎麼治的關鍵一環。
仰睡:因重力導致舌頭與軟組織後墜,壓迫呼吸道
仰睡是最多人打呼的姿勢。因為在平躺時,地心吸力會讓我們的舌頭和軟顎等軟組織自然向後下墜,直接壓迫和收窄呼吸道。
枕頭不合適:枕頭高度或承托力不足,影響頸椎及呼吸道暢通
枕頭的角色也很重要。如果枕頭太高、太低或者承托力不足,會令我們的頸椎處於不自然的姿勢。這不僅會影響頸部健康,還會間接令下巴位置改變,影響呼吸道的暢通。
打鼻鼾與睡眠窒息症的分別:何時應警惕健康風險?
很多人對於「會打呼怎麼辦」這個問題感到困擾,一方面擔心影響枕邊人,另一方面也想知道這究竟只是噪音,還是身體響起的健康警號。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學會分辨單純的鼻鼾和潛藏危機的睡眠窒息症,兩者雖然相關,但對健康的影響卻有天淵之別。
單純鼻鼾 vs.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OSA)
聲音與氣流:單純鼻鼾是呼吸道「部分」阻塞,聲音相對規律;OSA是「完全或接近完全」阻塞,導致呼吸反覆暫停。
簡單來說,單純的打鼻鼾是因為睡眠時喉嚨肌肉放鬆,使呼吸道變得比平時狹窄。當空氣流過這個較窄的通道時,會令附近的軟組織(例如軟顎和懸壅垂)產生震動,發出聲音。這種情況下,呼吸道只是「部分」阻塞,氣流仍然能夠通過,所以鼾聲通常比較規律和穩定。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就完全不同。患者的呼吸道不只是變窄,而是會在睡眠中出現「完全或接近完全」的阻塞,導致空氣無法進入肺部,呼吸出現反覆的短暫停止。每次呼吸暫停,身體都會因缺氧而短暫喚醒自己去重新呼吸。這個過程會伴隨響亮和不規律的鼾聲,通常是鼾聲雷動後突然一片死寂,接著是大聲的嗆咳或倒抽一口氣。
關鍵區別:所有未經治療的OSA患者都會打鼻鼾,但並非所有打鼻鼾的人都患有OSA。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打鼻鼾是睡眠窒息症的一個主要症狀,但它本身不是一種病。你可以把兩者的關係想像成咳嗽和肺炎,不是每次咳嗽都代表患上肺炎,但是肺炎患者通常都會咳嗽。同樣地,絕大部分未經治療的睡眠窒息症患者都會打鼻鼾,但不是每一個打鼻鼾的人都患有睡眠窒息症。關鍵在於,你的鼾聲有沒有伴隨著呼吸暫停的現象。
睡眠窒息症的日間警號
由於睡眠窒息症患者的睡眠不斷被中斷,身體無法進入深層休息,即使睡足了七、八個小時,睡眠質素依然極差。這種情況會直接反映在白天的精神狀態上。
白天極度渴睡,難以集中精神。
最明顯的警號就是白天感到無法抗拒的睡意。你可能會在開會、看電視,甚至駕駛途中突然睡著。同時,專注力和執行能力會顯著下降,工作和學習都變得非常吃力。
睡醒後口乾舌燥、喉嚨痛或頭痛。
因為整晚都在奮力呼吸,患者常常會不自覺地張口呼吸,導致第二天醒來時口乾舌燥和喉嚨痛。而夜間反覆缺氧,會引致腦血管擴張,造成晨間頭痛。
情緒不穩、記憶力下降。
長期睡眠不足會嚴重影響大腦功能,導致記憶力衰退,容易忘事。同時,身體的疲憊感也會讓人變得煩躁易怒,情緒波動較大。
【枕邊人觀察清單】夜間的危險信號
很多時候,患者本人對自己夜間的呼吸狀況一無所知,最能發現問題的反而是身邊的伴侶。如果你的枕邊人有以下情況,就應該多加留意。
鼾聲響亮且突然中斷,繼而嗆咳或倒抽一口氣。
這是睡眠窒息症最典型的特徵。鼾聲會在達到高峰後戛然而止,出現一段令人不安的靜默(呼吸暫停),然後突然爆發出嗆咳聲或大力的吸氣聲,彷彿快要窒息一樣。
睡眠中輾轉反側,身體動作大。
因為呼吸困難,患者的身體會本能地掙扎,試圖找到一個能順暢呼吸的姿勢。所以睡眠過程會非常不安穩,經常翻來覆去,甚至手腳會突然抽動。
呼吸費力,胸腹起伏與氣流不協調。
在呼吸暫停期間,你可能會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患者的胸部和腹部仍在努力地上下起伏,試圖吸氣,但是他的口鼻卻沒有任何氣流進出。這表示他的呼吸通道已經被完全堵塞,情況相當危險。
鼻鼾有得救!7個由淺入深的改善方案
許多人想知道會打呼怎麼辦,其實要徹底解決打呼嚕的問題,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以下整理了七個由淺入深的改善方案,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從最簡單的生活習慣調整開始嘗試,逐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了解如何治療打呼嚕。
方案一:調整睡眠姿勢與習慣
最直接和簡單的改善方式,就是從改變睡姿開始。許多人的鼻鼾問題,尤其舌根後墜型,都與仰睡有密切關係。
採取側睡:利用長形抱枕輔助固定睡姿。
仰睡時,舌頭和軟顎會因地心吸力而向後下墜,容易阻塞呼吸道。轉為側睡姿勢,有助於保持呼吸道暢通。你可以利用一個長形抱枕,從前方或後方環抱身體,輔助固定側睡的姿勢,避免在熟睡後不自覺地翻回仰睡。
選擇合適的枕頭:使用能支撐頸椎自然曲線的人體工學枕頭。
枕頭的高度與支撐力對呼吸道的暢通有直接影響。一個好的人體工學枕頭,能夠在側睡時填補頭頸與肩膀之間的空隙,讓頸椎維持在自然的水平線上。這樣可以避免因頸部姿勢不當而壓迫到呼吸道,從而改善打呼。
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勞導致喉部肌肉過度鬆弛。
當身體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時,喉嚨和舌頭的肌肉會變得比平時更鬆弛。這種過度放鬆的狀態會讓呼吸道更容易塌陷變窄,導致打呼情況加劇。維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的睡眠,有助於保持喉部肌肉應有的張力。
方案二:管理體重與飲食
體重和飲食習慣,是影響呼吸道空間的關鍵內在因素。怎麼會打呼這個問題,有時答案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控制體重:減重可直接減少頸部脂肪對呼吸道的壓迫。
肥胖是導致打呼和睡眠窒息症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頸部周圍若積聚過多脂肪,會從外部擠壓呼吸道,使其變得狹窄。研究顯示,即使只是減去體重的10%,也能顯著改善呼吸道空間,有效減輕打呼的嚴重程度。
避免睡前三小時飲食:預防胃酸倒流刺激咽喉。
睡前進食,特別是豐盛或油膩的一餐,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胃酸倒流時,胃酸會刺激食道和咽喉的黏膜,引起慢性發炎和腫脹。這會使喉嚨的空間變小,加劇夜間的呼吸道阻塞問題。
方案三:進行口咽肌肉訓練
就像鍛鍊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一樣,你也可以透過特定的口咽運動,強化上呼吸道的肌肉群,讓它們在睡眠時不易塌陷。
舌頭肌力訓練:將舌尖用力頂住上顎,或伸出舌頭嘗試觸碰鼻尖與下巴。
每日可以進行數次舌頭訓練。例如,將整個舌面平貼並用力頂住上顎,維持10-15秒。或者,將舌頭盡力伸出,嘗試用舌尖觸碰鼻尖,再向下觸碰下巴,每個動作維持數秒。這些動作能有效鍛鍊舌頭根部的肌肉。
喉部肌肉運動:模仿吞嚥動作,或張口發出元音並維持數秒。
刻意地、用力地模仿吞嚥口水的動作,可以感覺到喉部肌肉的收緊。另一個方法是,張大嘴巴,輪流發出「啊—咿—嗚—」等元音,並盡量拉長每個音,感受喉嚨後壁肌肉的運動。
方案四:保持鼻腔呼吸暢通
如果打呼的根源是鼻腔阻塞,那麼重點就在於確保鼻腔呼吸的順暢,減少用口呼吸的需要。
使用鹽水洗鼻,清除過敏原與分泌物。
對於因過敏或鼻竇炎導致長期鼻塞的人士,每日使用溫和的生理鹽水或專用洗鼻鹽水清洗鼻腔,可以沖走積聚的過敏原、塵埃及黏稠的分泌物,有效舒緩鼻黏膜腫脹,恢復鼻腔通暢。
使用鼻腔擴張器(通氣鼻貼),物理性撐開鼻翼。
通氣鼻貼是一種貼在鼻翼外側的彈性貼片,它能提供輕微的外拉力,從物理上撐開鼻閥區域(鼻腔最窄處),增加空氣流入量。這對於因鼻翼在吸氣時容易塌陷而導致鼻塞的人特別有效。
維持睡眠環境濕度與潔淨,減少致敏原。
乾燥的空氣會刺激鼻腔黏膜,而塵蟎、寵物皮屑等致敏原則會引發過敏反應,兩者都會加劇鼻塞。在睡房使用加濕器保持適當濕度,並勤於清潔寢具與環境,能創造一個更有利於鼻腔健康的睡眠空間。
方案五:使用輔助工具(非侵入性)
當生活習慣調整效果有限時,可以考慮使用一些專業設計的輔助工具,它們能更穩定地在睡眠期間維持呼吸道開放。
止鼾牙膠/口腔矯正器:將下顎前移以擴大呼吸道空間。
這是一種需要由牙醫量身訂製的裝置。睡眠時佩戴,它的原理是將下顎輕微地向前和向下固定。這個動作會連帶拉動舌根向前,從而有效擴大舌頭後方的呼吸道空間。它對於舌根後墜型和輕中度的睡眠窒息症患者有良好效果。
正壓呼吸器 (CPAP):中重度OSA的黃金標準療法。
對於被診斷出患有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的患者,正壓呼吸器是目前最有效和獲醫學界公認的標準治療方法。它透過一部小型主機,經由喉管和面罩,持續將帶有壓力的空氣送入使用者的呼吸道,像一個「空氣支架」般,物理性地撐開睡眠時容易塌陷的軟組織,確保呼吸暢通無阻。
方案六:考慮接受外科手術
如果打呼問題源於明顯的生理結構異常,並且其他非侵入性治療方法都未能解決問題,外科手術便會是一個考慮選項。
手術前定位評估:經鼻內視鏡與睡眠內視鏡檢查。
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精準定位阻塞的位置。在決定手術前,醫生會使用經鼻內視鏡檢查清醒狀態下的上呼吸道結構。更進一步,可能會進行睡眠內視鏡檢查,在模擬睡眠的鎮靜狀態下,直接觀察到底是哪個部位(如軟顎、扁桃腺、舌根或會厭)在塌陷,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
常見手術類型:懸壅垂顎咽成形術、扁桃腺切除術、鼻中膈矯正術等。
根據阻塞位置的不同,手術類型也各異。例如,針對軟顎和懸壅垂(吊鐘)過長或鬆弛,可進行懸壅垂顎咽成形術;若問題出在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則會進行切除術;如果是鼻中膈彎曲導致嚴重鼻塞,則可施行鼻中膈矯正術。
方案七:戒除煙酒等不良習慣
煙草和酒精對呼吸道的影響直接而負面,戒除這些習慣是改善打呼的根本之道。
戒煙:避免尼古丁刺激呼吸道黏膜。
吸煙會直接刺激和損害呼吸道的黏膜,引致慢性發炎和水腫,使呼吸道變得更狹窄。戒煙不僅能改善打呼,更是對整體呼吸系統健康的長遠投資。
戒酒與停用鎮靜劑:睡前四小時應避免。
酒精和某些安眠藥、鎮靜劑會抑制中樞神經,導致全身肌肉放鬆,當中包括維持呼吸道暢通的咽喉肌肉。肌肉過度鬆弛會大幅增加呼吸道在睡眠時塌陷阻塞的風險。建議在睡前至少四小時避免飲酒或服用相關藥物。
何時應尋求專業協助?一文看清求醫流程
嘗試了各種方法,但「會打呼怎麼辦」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你嗎?有時候,打鼻鼾不僅是聲浪問題,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當自我改善的效果有限時,尋求專業協助就是最直接有效的下一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甚麼情況下應該看醫生,以及整個求醫流程是怎樣的。
第一步:何時應該諮詢醫生?
自我改善方法持續一個月後無效
你可能已經很努力調整睡姿、更換枕頭,甚至開始減重,但鼻鼾聲依舊每晚準時報到。一般來說,如果持續嘗試各種居家改善方案一個月後,情況仍未有明顯好轉,這就表示問題的根源可能比較複雜,單靠生活習慣調整並不足夠,是時候讓專業人士介入了。
被枕邊人觀察到有呼吸暫停現象
這是最需要警惕的信號。如果你的伴侶或家人告訴你,你的鼾聲會突然中斷,隔幾秒甚至更久之後,才伴隨著一聲巨大的嗆咳或倒抽一口氣的聲音恢復呼吸,這極有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典型表現。這種呼吸暫停會導致身體短暫缺氧,絕對不能忽視。
已出現明顯的日間渴睡等睡眠窒息症狀
夜間的睡眠問題,往往會直接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假如你明明睡足了七、八個小時,白天卻依然感到極度疲倦、難以集中精神,甚至在開會、駕駛時都會打瞌睡,加上經常在睡醒後感到口乾舌燥或頭痛,這些都是身體在提醒你,睡眠品質已嚴重受損,需要尋求醫療協助去解決打呼嚕的問題。
第二步:打鼻鼾應該看哪一科?
耳鼻喉科:檢查上呼吸道物理結構
處理打鼻鼾問題,耳鼻喉科醫生通常是第一站。他們是上呼吸道的專家,會利用內視鏡等工具,詳細檢查你的鼻腔、鼻咽、軟顎、扁桃腺、舌根等位置,判斷是否存在鼻中膈彎曲、鼻息肉、扁桃腺肥大等物理結構異常,導致呼吸道狹窄。
睡眠醫學科/胸腔呼吸科:進行全面睡眠測試
如果初步檢查未發現明顯的結構問題,或者醫生懷疑有睡眠窒息症,便會轉介你到睡眠醫學科或胸腔呼吸科。這些專科醫生會安排更深入的睡眠測試,全面分析你在睡眠期間的呼吸模式、血氧濃度等數據,以確診問題的根本原因和嚴重程度。
第三步:精準定位問題的診斷過程
理學檢查與病史詢問
在診斷初期,醫生會像偵探一樣,仔細詢問你的病史,包括打鼻鼾的頻率和聲量、睡眠習慣、生活作息、體重變化以及相關的日間症狀。同時,醫生會進行詳細的理學檢查,觀察你的口腔及鼻腔結構,為後續的診斷提供重要線索。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 (PSG):在睡眠中心進行的黃金標準檢測
要準確診斷睡眠窒息症,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是國際公認的「黃金標準」。你需要在睡眠中心睡一個晚上,身上會貼上一些感應器,用來監測腦電波、眼球活動、心跳、呼吸氣流、血氧飽和度及身體姿勢等數據。這份詳細的報告能讓醫生全面掌握你的睡眠狀況,從而找出打呼嚕怎麼治的最佳方案。
關於鼻鼾的常見問題 (FAQ)
小朋友打鼻鼾是否正常?
一般來說,小朋友持續打鼻鼾並非正常現象。感冒或鼻敏感發作時偶爾出現的鼻鼾聲,可能是暫時的鼻塞所致。但是,如果小朋友長期打鼻鼾,而且聲音響亮,就很可能代表上呼吸道有阻塞的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扁桃腺或腺樣體(位於鼻腔後方的淋巴組織)過度肥大,阻塞了呼吸通道。這個問題除了影響睡眠質素,更可能妨礙小朋友的成長發育與面部骨骼發展,所以家長應該正視,並諮詢耳鼻喉科醫生的專業意見。
身材纖瘦為何也會打鼻鼾?
很多人以為打鼻鼾是肥胖人士的專利,但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身材纖瘦的人之所以也會打鼻鼾,關鍵在於「呼吸道的寬度」,而非體重。怎麼會打呼這個問題,根本原因在於氣流通過狹窄的呼吸道時,令周圍的軟組織產生震動。纖瘦人士可能因為先天的生理結構因素,例如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懸壅垂(吊鐘)過長、軟顎鬆弛,或者下顎後縮等,導致呼吸道空間本身就比較狹窄。因此,即使頸部沒有多餘脂肪積聚,睡眠時肌肉一放鬆,同樣會出現呼吸道受阻和打鼻鼾的情況。
換個貴價枕頭能解決鼻鼾嗎?
枕頭的價格與解決鼻鼾問題沒有直接關係,關鍵在於「合適」與否。一個合適的枕頭,確實有助改善因睡姿不良而引起的鼻鼾,特別是「舌根後墜型」的鼻鼾。它的作用是提供足夠的承托力,維持頸椎處於自然的生理曲線,並且引導身體採取側睡姿勢。這樣可以防止仰睡時舌頭與軟組織因地心吸力而後墜,壓迫呼吸道。不過,如果打鼻鼾的成因是源於鼻腔嚴重阻塞或扁桃腺肥大等結構性問題,單靠更換枕頭的效果就相當有限。所以,枕頭是輔助工具,但不是萬靈丹。
市面上的止鼾貼布或止鼾頭帶有用嗎?
這些輔助工具的效用因人而異,主要視乎鼻鼾的成因。市面上的產品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種是鼻腔擴張器或通氣鼻貼(俗稱止鼾貼布),它的原理是物理性地撐開鼻翼,增加鼻腔的空氣流量。如果你的鼻鼾屬於「鼻腔阻塞型」,這種工具會有明顯幫助。
第二種是止鼾頭帶,它的作用是托住下顎,幫助嘴巴在睡眠時保持閉合,從而鼓勵用鼻呼吸。這對於習慣用口呼吸而導致軟顎震動產生鼻鼾的人士比較有效。
總括而言,使用這些工具前,最好先了解自己屬於哪種鼻鼾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治療鼻鼾一定要做手術嗎?
治療鼻鼾不一定要做手術。面對「打呼嚕怎麼治」這個問題,手術通常是最後的考慮選項。治療方案會根據鼻鼾的成因和嚴重程度,由淺入深地進行。第一步通常是從調整生活習慣入手,例如減重、側睡、戒煙酒及進行口咽肌肉訓練。如果效果不彰,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非侵入性的輔助工具,例如止鼾牙膠(口腔矯正器)或正壓呼吸器(CPAP)。只有當上述方法都無效,而且檢查後確定存在明顯的生理結構阻塞問題時,醫生才會建議考慮接受外科手術,例如懸壅垂顎咽成形術或鼻中膈矯正術等,作針對性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