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行10層樓梯」是減肥神技還是最笨運動?科學實證4大驚人益處與醫生警告全拆解

在追求健康與減重的路上,「行樓梯」無疑是最唾手可得的運動選項。它無需器械,不限場地,但圍繞著它的爭議卻從未停止:有人奉之為「零成本減肥神技」,短短兩星期便能見證奇蹟;亦有骨科醫生嚴正警告,這是「最笨的傷膝運動」,每一步都在磨損你寶貴的關節。

究竟真相為何?「每天行10層樓梯」是通往健康的捷徑,還是引向關節炎的陷阱?答案並非非黑即白。本文將為你全面拆解這個議題,從日本電視節目震撼的真人實測個案出發,深入剖析其背後高效率燃脂的科學原理,整合大型研究實證的四大驚人健康益處——從保護心臟、改善血糖,到強化骨骼與提振精神。同時,我們亦會直面骨科醫生的警告,透視膝關節承受的巨大壓力與潛在風險。無論你是希望減重的辦公室族群,還是關注關節健康的樂齡人士,本文將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我評估系統、正確執行法則與漸進式訓練計劃,助你做出最明智的個人化決定,判斷這項運動究竟是你的「神技」還是「禁忌」。

真實個案拆解:「每天行10層樓梯」真的能帶來驚人改變?

「每天行10層樓梯」這個習慣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效果如何?與其空談理論,不如直接看看真實個案,了解每天行樓梯這個簡單的改變,是否真的能為身體帶來令人驚訝的轉變。

日本電視節目實測:無需節食,兩星期體重銳減2.8公斤

個案背景:51歲女士的減重挑戰

日本一個健康資訊節目就進行了一項實地測試,邀請了一位為體重問題感到煩惱的51歲女士參與。她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希望透過一種簡單而且能夠持續下去的方法,成功減重。

執行方法:將「每天行10層樓梯」融入日常生活

挑戰的規則十分簡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選擇行樓梯,目標是每日累積完成「行10層樓梯」的運動量。最關鍵的一點是,整個過程完全無需節食,也不必刻意改變飲食習慣。她只是將通勤時搭乘電梯和扶手電梯的習慣,改為步行上下樓梯,輕鬆將運動融入到每天的生活節奏之中。

驚人成果:體重與體脂肪的顯著變化

僅僅兩星期之後,成果令人相當鼓舞。這位女士的體重成功減少了2.8公斤,體脂肪亦有非常顯著的下降。這個實測有力地證明,單靠「每天行10層樓梯」這個微小的生活習慣改變,已經足以啟動身體的燃脂機制,帶來實質的減重效果。

高效率燃脂的秘密:為何「每天行10層樓梯」勝過快走一小時?

運動醫學教授解說:對抗地心吸力與肌肉動用原理

為何行樓梯的燃脂效率如此之高?運動醫學教授解釋,關鍵在於「對抗地心吸力」。當我們向上行樓梯時,身體需要垂直移動,這比起在平地行走,需要動用更多、更強大的下肢肌肉群,特別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和臀大肌。肌肉需要輸出更大的力量,心率自然會隨之加快,整體的能量消耗也因而大幅提升。

運動量化比較:10層樓梯 vs 時速6公里步行的能量消耗

如果將運動量化作比較,這個概念就會更加清晰。有研究指出,每天行樓梯所消耗的能量,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多。持續進行「每天行10層樓梯」的運動量,其能量消耗的效率,甚至可以媲美以時速6公里快步走一小時。換句話說,你可能只需要花費十多分鐘完成的行樓梯活動,就能達到以往需要接近一小時的快走才能換來的運動效益,時間效率極高。

超越減肥:從心血管到骨骼,「每天行10層樓梯」的4大科學實證益處

談到「每天行10層樓梯」,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減肥。這個想法沒錯,但如果只將目光聚焦在體重磅的數字上,就太小看這個簡單動作的威力了。事實上,它對身體內部產生的深遠影響,從心臟、血糖到骨骼肌肉,都有著令人驚喜的科學實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除了減重之外,每天行樓梯還能為你的健康帶來哪四大核心益處。

益處一: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保護心臟健康

心臟健康是我們整體健康的基石。將每天行樓梯的習慣融入生活,就像是為心血管系統購買了一份無需付費的優質保險。這並非空談,而是有大型研究數據支持的結論。

大型研究佐證:追蹤45萬人、長達12.5年的研究發現

一項發表在《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期刊的重量級研究,追蹤了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超過45萬名成年人,平均時間長達12.5年。研究結果清晰地指出,每日爬樓梯的次數與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風險,存在著非常顯著的負相關。簡單來說,爬得越多,心血管就越健康。

劑量反應關係:由5層樓的20%風險降幅說起

這項研究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揭示了「劑量反應關係」,意思是即使是少量的樓梯運動,也能帶來實質的保護效果。數據顯示,每日只要爬超過5層樓(約50級樓梯),患上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約20%。這個發現,對於那些認為運動需要長時間才能見效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鼓舞。

效益的甜蜜點:為何16-20層樓是最佳區間?

那麼,是否爬得越多越好?研究發現了一個「效益甜蜜點」。當每日爬樓梯的數量增加到16至20層樓時,風險降低的幅度達到最高的23%。超過這個數量後,效益雖然仍然顯著,但增長趨於平緩。這告訴我們,運動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恆,而非追求極限,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運動量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運動零食概念:如何利用零碎時間完成目標

要達到每天的目標,你完全不需要一次過完成。這裡可以引入一個非常實用的概念——「運動零食」(Exercise Snacking)。就像我們在兩餐之間吃點零食補充能量一樣,你可以將爬樓梯的任務分拆到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例如,上班時早一兩個站下車行樓梯、午飯後在公司走幾層、回家時放棄升降機,每次幾層,輕鬆就能累積到目標,非常適合生活忙碌的都市人。

益處二:改善代謝健康,有效降血糖與胰島素水平

除了心臟,行樓梯對我們的代謝系統同樣有著正面影響,尤其在血糖控制方面,展現出令人鼓舞的潛力,甚至可能成為預防糖尿病的得力助手。

針對性研究:12週下樓梯運動對肥胖女性的影響

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一項針對肥胖女性的研究發現,即使只是進行「下樓梯」這個動作,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代謝益處。研究中,參與者在12週內,每週只進行兩次下樓梯運動。結果顯示,她們的靜息心率、血壓、膽固醇、血糖及胰島素水平均有顯著改善。

預防糖尿病的潛力

這個發現的意義在於,穩定的血糖與胰島素水平是預防二型糖尿病的關鍵。當身體能更有效地利用胰島素來處理血糖時,胰臟的負擔就會減輕,從而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每天行樓梯這個簡單的習慣,正正就是透過改善身體的代謝機能,為長遠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益處三:強化骨骼與肌肉,逆轉年齡流失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與骨質密度下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行樓梯這項運動,巧妙地結合了不同類型的肌肉鍛鍊,能有效強化下半身肌群,同時刺激骨骼生長。

上樓梯鍛鍊心肺與慢肌(臀大肌、膕旁肌)

上樓梯時,你需要對抗地心吸力將身體向上推,這個過程會讓心跳加速,是絕佳的心肺功能訓練。同時,它主要鍛鍊的是負責耐力的「慢縮肌纖維」(慢肌),特別是臀大肌與大腿後側的膕旁肌。持續鍛鍊有助於提升肌肉耐力,塑造更緊實的臀腿線條。

下樓梯的獨特優勢:刺激快肌生長的離心運動

許多人忽略了下樓梯的好處。從肌肉鍛鍊的角度看,下樓梯是一種高效的「離心運動」。過程中,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需要像煞車一樣,在拉長的狀態下發力以穩定身體。這種運動模式能給予肌肉更深的刺激,特別是能有效鍛鍊負責爆發力的「快縮肌纖維」(快肌),而這恰恰是我們年紀漸長時最先流失的肌肉類型。

提升骨質密度與身體平衡感

無論是上樓還是下樓,每一步都會對骨骼產生適度的衝擊力。這種衝擊力是刺激骨骼變得更強壯、更密實的必要信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此外,由於行樓梯需要身體不斷協調和穩定重心,長期堅持下來,身體的平衡感也會得到顯著提升,有效減低跌倒的風險。

益處四:消除精神疲勞,特別適合久坐辦公室族群

如果你整天坐在辦公室,下班時感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疲憊而非體力上的勞累,那麼行樓梯可能是消除這種疲勞感的最佳方法。身體的活動能有效帶動大腦的活力,當你感到昏昏欲睡或思緒停滯時,離開座位去走幾層樓梯,能迅速促進血液循環,為大腦帶來更多氧氣和養分。這個短暫的休息不僅能讓你恢復專注力,運動時身體釋放的安多酚(Endorphins)更有助於舒緩壓力,改善心情,讓你以更佳的狀態迎接接下來的工作挑戰。

最大迷思與風險:骨科醫生警告,「每天行10層樓梯」會是「最笨的運動」嗎?

每天行10層樓梯,這個聽起來簡單又高效的運動,真的只有好處嗎?當許多人熱衷於將每天行樓梯當作日常健身,甚至減肥妙法時,骨科醫生的警告卻為這股熱潮敲響了警鐘。有專家直言,若方法不當或本身條件不適合,這種運動方式可能不是健身捷徑,反而是一種持續損害關節的行為。接下來,我們會深入探討背後的科學原理,了解為何這個廣受推崇的習慣,需要我們謹慎看待。

膝關節的生物力學:為何它是人體最脆弱的關節之一?

要理解行10層樓梯的潛在風險,首先要認識我們身體的一個關鍵部位:膝關節。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它連接了我們最長的兩根骨骼—大腿骨與小腿骨。它的設計精妙,讓我們可以跑、跳、蹲、跪。但這種靈活性是有代價的,其結構上的特點,也使它成為全身最容易受傷和退化的關節之一。

解剖學分析:承受身體重量的複雜結構

從解剖學上看,膝關節主要靠周邊的韌帶和肌肉維持穩定,不像髖關節那樣有深厚的骨骼窩來保護。它就像一個活動的樞紐,上下兩根長長的骨骼形成了強大的槓桿。當我們活動時,身體絕大部分的重量和活動產生的衝擊力,都會集中在這個小小的接觸面上。這種結構決定了它在承受巨大壓力時的脆弱性。

壓力倍增效應:每上一級樓梯,膝關節承受超過體重4倍的壓力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物理定律。當我們踏上一級樓梯時,膝蓋需要彎曲,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必須強力收縮,才能將整個身體向上提起。這個動作會產生巨大的壓力,集中在膝蓋骨與大腿骨之間的關節軟骨上。科學計算顯示,上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可達到體重的4倍以上。一個60公斤的人,膝蓋在那一瞬間就要承受超過240公斤的壓力。

關節軟骨的真相:不可逆的磨損與永久性損傷

如果說膝關節是機器,關節軟骨就是其中最關鍵、也最無法替代的零件。這層覆蓋在骨頭末端的平滑組織,厚度只有幾毫米,卻扮演著吸收震盪和減少摩擦的重要角色,確保我們活動時順暢無痛。但它的真相是,一旦受損,幾乎無法復原。

關節軟骨的功能與生理特性(無血液供應)

關節軟骨最致命的弱點,在於它內部沒有血管。這意味著它無法像皮膚或肌肉受傷後那樣,透過血液輸送養分來進行自我修復和再生。每一次過度的衝擊和磨損,對它來說都是一次永久性的消耗。軟骨只會越用越薄,直至磨損殆盡。

長期過度壓力如何導致骨性關節炎

當我們長期進行像每天行樓梯這樣對膝關節高壓的活動,關節軟骨就會在反覆的巨大壓力下加速磨損。軟骨變薄、出現裂縫,最終會讓下方的骨頭直接暴露出來,相互摩擦。這個過程會引發關節發炎、疼痛、僵硬和變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退化性關節炎或骨性關節炎。年輕時累積的損傷,會讓關節提早退化。

下樓梯的衝擊力:比上樓梯更大的潛在風險

許多人以為上樓梯比較費力,所以對膝蓋的傷害更大。事實恰好相反。下樓梯時,我們的膝關節需要扮演「煞車」的角色,在腿部肌肉的控制下,承受身體重力加上向下衝擊的雙重力量。為了穩定身體,膝蓋承受的衝擊力其實比上樓梯時更大。每一次踏下,都是一次對關節軟骨的衝擊,長期下來,其磨損程度可能更為嚴重。

個人化決策系統:你是否適合「每天行10層樓梯」?

看過「每天行10層樓梯」的種種好處與潛在風險,你可能會問:這個運動到底適不適合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運動從來都不是一刀切的。一個人的良藥,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所以,在我們將「行10層樓梯」變成日常習慣之前,不如先花幾分鐘,做一個簡單的自我評估。這個個人化的決策系統,會幫助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從而作出最明智的選擇。

開始前的智慧自我評估清單

這份清單並非複雜的醫學測試,而是三個基於常識與身體狀況的關鍵問題。誠實地回答它們,可以幫助你判斷自己是應該立即開始,還是需要謹慎行事,甚至選擇其他運動。

問題一:你的年齡與體重狀況?(年輕且體重標準 vs 年長或嚴重超重)

年齡和體重是評估關節負荷的兩個基本指標。年輕且體重在標準範圍內的人,關節軟骨和周邊肌肉通常比較強健,能夠承受每天行樓梯帶來的壓力。相反,年紀漸長,關節會自然退化。如果同時體重嚴重超標,每次上落樓梯,膝關節就需要承受體重數倍的壓力,這無疑會加速關節磨損。

問題二:你是否有膝關節或髖關節的舊患或不適?(如髕骨軟化症)

這是決定性的問題。如果你曾經被醫生診斷出有關節問題,例如髕骨軟化症,或者在日常活動中,膝蓋或髖關節已經會發出疼痛、不適的信號,每天行樓梯就可能加劇問題。關節的健康狀況,應該是你考慮任何負重運動時的首要因素。

問題三:你的日常活動量屬於哪一類?(久坐不動 vs 恆常運動)

你平日的運動習慣,決定了你的身體對新挑戰的適應能力。如果你本身有恆常運動的習慣,你的心肺功能和肌力基礎都比較好,身體能較快適應每天行樓梯的強度。但如果你是典型的辦公室久坐族,日常幾乎沒有運動,突然開始高頻率的樓梯運動,肌肉和關節可能一時間難以適應,受傷的風險亦會相應提高。

評估結果分析與個人化建議

根據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你可以將自己歸入以下三個區域,並參考相應的建議。

綠燈區(適合人士):可以放心開始,並參考進階訓練

如果你年輕、體重標準、沒有任何關節舊患或不適,而且平日活動量尚可,那麼恭喜你,你處於綠燈區。你可以放心地開始嘗試「每天行10層樓梯」這個高效的運動。建議你繼續閱讀後面的章節,學習正確的姿勢與漸進式訓練計劃,確保運動安全又有效。

黃燈區(需謹慎人士):建議從低強度開始,並密切觀察身體反應

如果你屬於中年、體重略為超標、過往沒有關節大問題但偶爾會感不適,或是長期缺乏運動的人士,你就屬於黃燈區。這不代表你完全不能行樓梯,而是需要加倍謹慎。建議從較低的目標開始,例如每日累積3至5層,並且速度放慢。最重要的是,密切觀察身體的反應,特別是膝蓋的感覺。一旦出現持續的疼痛,就應該立即停止並尋求專業意見。

紅燈區(高風險人士):應避免此運動,並提供更安全的替代方案(游泳、快步走、室內單車)

如果你有明確的膝關節或髖關節傷患、體重嚴重超標,或者在上落樓梯時會感到明顯疼痛,你就處於紅燈區。對你而言,行樓梯的風險遠高於益處,應該主動避免。不過,這不代表你不能運動。有很多對關節更友善的絕佳替代選擇,例如游泳、快步走和室內單車。這些運動同樣能有效鍛鍊心肺功能和幫助控制體重,而且對關節的衝擊力極低,是更安全和明智的選擇。

安全第一:正確執行「每天行10層樓梯」的黃金法則

要安全地實踐「每天行10層樓梯」這個習慣,並從中獲得最大益處,掌握正確的方法與了解潛在風險同樣重要。想透過每天行樓梯達到最佳效果,並非單純向上走就可以。以下幾個關鍵法則,涵蓋了事前準備、運動中的技巧,以及運動後的恢復,是確保運動安全有效的基石。

事前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正如俗語所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開始行樓梯之前,適當的準備工作可以大大減低受傷的風險,讓運動過程更順暢。這裡的「器」,不僅指合適的裝備,也包括讓身體進入準備狀態。

鞋履的選擇:從鞋頭、鞋跟到鞋底的五大要求

一對合適的鞋,是保護雙腳和關節的第一道防線。選擇時可以留意以下五點:首先,鞋履要有足夠的承托力,能夠穩固地包裹腳踝和足弓。其次,鞋底應具備良好的避震功能,以吸收腳步踏在堅硬梯級上的衝擊力。第三,鞋底的坑紋要有防滑設計,避免在平滑的梯級上滑倒。第四,鞋頭要有足夠空間,讓腳趾可以自然伸展,避免擠壓。最後,鞋跟部分要穩固,為腳踝提供穩定支撐。

運動前不可或缺的熱身:如何有效喚醒關節與肌肉?

在開始行樓梯前,花幾分鐘時間熱身,是喚醒身體的重要步驟。熱身可以增加肌肉的血液流量,提升關節的靈活度,讓身體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動態伸展,例如原地踏步、高抬腿、活動腳踝和膝關節等。大約5至10分鐘的輕度熱身,就能有效讓關節與肌肉進入狀態,減少拉傷的機會。

運動中的正確姿勢與技巧

掌握正確的姿勢,可以確保發力點正確,避免將壓力錯誤地集中在膝關節上。

身體姿態:保持軀幹挺直,核心收緊,雙肩放鬆

行樓梯時,上半身應盡量保持挺直。可以想像有一條線從頭頂向上拉,讓頸部、背部和腰部成一直線。同時,腹部要微微收緊,以穩定核心肌群。雙肩則要自然放鬆下沉,避免聳肩,以免造成頸部和肩膊不必要的緊張。

腳步技巧:整個腳掌平穩踩在梯級上,步履要輕

每一步都應該將整個腳掌平穩地踩在梯級上,而不是只用前腳掌或腳尖。這樣可以讓大腿和臀部的肌肉更有效地參與發力,同時分散對膝蓋的壓力。步履要盡量輕盈,避免重重地踏步,因為過大的衝擊力會直接傳遞到膝關節和髖關節。

安全須知:眼望梯級,切勿手持重物,注意環境安全(光線、濕滑)

安全永遠是首要考慮。運動時,眼睛要專注於前方的梯級,留意梯級的高度和深度。雙手盡量保持清空,不要拿著重物,因為這會影響身體平衡,增加跌倒的風險。最後,要留意周圍環境,確保樓梯間光線充足,地面沒有濕滑或雜物,保障整個運動過程安全。

運動後的緩和運動:幫助肌肉恢復與放鬆

完成每天行樓梯的目標後,不要立刻停下來。花幾分鐘進行緩和運動,可以幫助心率慢慢回落,同時放鬆剛剛運動過的肌肉,有助於減少肌肉酸痛和僵硬感。可以針對大腿前側、大腿後側和小腿肌肉進行靜態伸展,每個伸展動作維持15至30秒,讓肌肉得到充分的放鬆和恢復。

由零開始:你的四周「每天行10層樓梯」漸進式訓練計劃

將「每天行10層樓梯」這個目標融入生活,其實比想像中簡單。關鍵在於一個循序漸進的計劃,讓身體有時間適應,而不是一開始就挑戰極限。這裏為你準備了一個為期四周的訓練計劃,讓你由零開始,輕鬆建立行樓梯的習慣。

第一、二周:建立習慣,打好基礎

目標:拒絕升降機,每日累積5層樓梯

計劃的起點不是追求數量,而是改變心態。在這兩星期,你的首要任務是養成「見到升降機就轉身」的意識。目標定在每日累積步行5層樓梯。這個數量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卻是建立新習慣的完美開端。

頻率:分次完成,實踐「運動零食」概念

你不需要一次過完成5層樓梯。你可以將它拆分成「運動零食」,在一天中分幾次吃完。例如,早上上班時行2層,午飯後行1層,傍晚回家再行2層。這樣既輕鬆,又能利用零碎時間活動身體,效果一樣好。

重點:專注於正確姿勢,速度放慢

初期階段,姿勢遠比速度重要。上落樓梯時,身體應保持挺直,核心收緊,用大腿和臀部的力量帶動身體。速度盡量放慢,感受肌肉的運用。穩固地建立好基礎,才能避免日後受傷。

第三、四周:逐步邁向「行10層樓梯」目標

目標:增加至「每天行10層樓梯」

當你的身體適應了每日5層的運動量後,就可以開始增加目標了。從第三周起,將每日的目標提升至「每天行10層樓梯」。你可以沿用「運動零食」的方式,例如上、下午各完成5層,你會發現要達成目標其實不難。

觀察身體反應,適時休息

增加運動量時,要細心留意身體的反應,特別是膝關節和肌肉的感覺。如果感到輕微酸痛,這是正常的肌肉適應過程。但如果出現持續的疼痛,就應該休息一天,讓身體恢復。記住,持續性比單次的運動量更重要。

進入第三個月:挑戰進階訓練

增加強度:「兩階一步」上樓梯,有效鍛鍊臀肌

當你覺得每天行樓梯已變得游刃有餘,就可以考慮增加挑戰。上樓梯時,可以嘗試「兩階一步」。這個動作會加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更有效地刺激和鍛鍊臀大肌,對塑造臀部線條有顯著幫助。

保持安全:下樓梯維持一步一階

增加強度只限於上樓梯。下樓梯時,請務必維持一步一階。因為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衝擊力比上樓梯時更大。「兩階一步」下樓會大大增加關節壓力和跌倒的風險,所以安全永遠是第一考量。

「每天行10層樓梯」常見問題(FAQ)

上樓梯和下樓梯,哪一個對身體更好?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其實,上樓梯和下樓梯像是兩種不同的運動,各有獨特的益處,很難簡單地說哪一個「更好」。

上樓梯是一項極佳的心肺功能訓練。當你向上移動時,身體需要對抗地心吸力,這會令心跳加速,呼吸變深,有效鍛鍊心臟和肺部。同時,它主要運用臀部和大腿後側的肌群,有助於提升肌肉耐力與燃燒卡路里。

下樓梯則在鍛鍊肌肉力量方面有其獨到之處。這個動作屬於「離心運動」,即肌肉在拉伸的狀態下用力,像煞車一樣控制身體下降的速度。這對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是絕佳的刺激,能有效促進肌肉生長和力量提升。研究亦指出,這種衝擊有助於提升骨質密度。

總括而言,上樓梯偏向有氧和心肺訓練,而下樓梯則更側重於肌肉力量和骨骼刺激。兩者相輔相成,如果身體狀況許可,將兩者結合進行,就能得到最全面的鍛鍊效果。

「每天行10層樓梯」大概能消耗多少卡路里?

消耗的卡路里數值會因個人體重、速度和樓梯的陡峭程度而有所不同。不過,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大概的參考。

以一位體重約70公斤的人為例,用中等速度完成每天行10層樓梯的運動量,大約需要5至10分鐘。在這個過程中,預計可以消耗約50至100卡路里。雖然這個數字看似不大,但每天行樓梯的效率遠高於在平地散步。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提升你的新陳代謝率,即使在運動結束後,身體仍會持續燃燒熱量。將這個習慣融入生活,日積月累的效果將會非常可觀。

如果在過程中感到膝蓋不適,應該怎麼辦?

如果在行10層樓梯的過程中感到膝蓋有任何不適或疼痛,最正確的做法是立即停止。疼痛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號,絕對不能忽視或強行忍耐。

首先,你可以先自我檢視姿勢是否正確。例如,上落時是否整個腳掌平穩地踩在梯級上?身體有否過度前傾?步伐是否過重?有時候,不正確的姿勢會為關節帶來額外壓力。

如果調整姿勢後,不適感依然存在,那就必須尋求專業意見。建議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詳細檢查膝蓋的狀況。他們可以判斷問題的根源,例如是否關節軟骨磨損、韌帶發炎或其他潛在問題,並提供最適合你的處理方案。切記,保護關節是長遠健康之本。

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可以進行這項運動嗎?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問題。每天行樓梯是一項中高強度的體能活動,它會顯著增加心臟和肺部的負荷,令心跳加快,呼吸變得急促。

因此,對於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心律不正,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士,在開始這項運動前,必須先諮詢你的主診醫生。醫生會根據你的個人健康狀況、病情穩定性以及身體承受能力,作出專業的評估和建議,判斷你是否適合進行這項運動,以及應該以怎樣的強度開始。個人的感覺並不足以作準,獲取醫生的專業許可,是確保運動安全的首要條件。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