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餐煮乜好?營養師設計7日每日健康餐單,「三餸一湯」實戰全攻略KO煮飯煩惱
「今晚食乜餸?」相信是不少家庭「煮飯公關」每日面對的最大難題。要兼顧營養均衡、家人喜好和預算,同時又要日日新款,確實令人頭痛。為了一次過解決你的煮食煩惱,我們特意邀請註冊營養師,設計了一份零失敗的7日「三餸一湯」健康餐單。本文將提供詳盡的每日食譜、煮食重點及營養貼士,更會由淺入深,教你如何根據營養金字塔原則自行規劃餐單、制定家庭飲食預算,甚至為家中的長者和小朋友度身訂造菜式。立即跟隨這份實戰全攻略,告別「煮飯選擇困難症」,輕鬆煮出健康美味的家常便飯!
零煩惱一週「三餸一湯」每日餐單實踐版
這份精心設計的每日餐單,就是為了解決「每日三餐煮甚麼」這個世紀難題而設。我們為你準備了一星期五天、絕不重複的「三餸一湯」晚餐組合,涵蓋家常小菜、時令海鮮以至中西合創菜式,讓你輕鬆預備每日健康餐單,享受煮食的樂趣。
星期一:開胃家常菜,為一週注入能量
星期一,是時候從週末的悠閒中回歸日常。一頓溫暖又開胃的家常便飯,最能為全家注入滿滿的能量,迎接新一週的挑戰。
是日餐單組合
餸菜:梅菜蒸肉餅、番茄炒蛋、蒜蓉炒西蘭花
湯水:青紅蘿蔔豬骨湯
是日煮食重點
梅菜蒸肉餅的靈魂在於肉餅的口感。將豬肉手剁成粗幼不一的肉粒,口感會比機絞的肉碎更有彈性。加入少許粟粉水與肉餅一同攪拌,可以鎖住肉汁,蒸出來自然嫩滑多汁。至於番茄炒蛋,秘訣是先將雞蛋炒至七分熟後盛起,再炒香番茄,最後才將滑蛋回鍋快手兜勻,這樣蛋才能保持嫩滑,不會過老。
營養師小貼士
這是一份營養非常均衡的組合。豬肉和雞蛋提供優質蛋白質;番茄經煮熟後,能釋放更多茄紅素,有助抗氧化;而西蘭花富含膳食纖維及維他命C。青紅蘿蔔湯則清甜滋潤,為身體補充水份和礦物質,是啟動健康一週的理想餐單。
星期二:鮮味海產日,補充優質蛋白質
經過一日的適應,星期二來點鮮味提提神。海產是優質蛋白質和奧米加-3脂肪酸的極佳來源,對腦部和心血管健康尤其有益。
是日餐單組合
餸菜:豉汁蒸䱽魚、西芹炒蝦仁、蠔油扒冬菇
湯水:節瓜粉絲瑤柱湯
是日煮食重點
蒸魚最講求火候和時間。水滾後才放魚去蒸,一般手掌大小的䱽魚,大火蒸約8至10分鐘便剛好。蒸熟後,倒掉碟中多餘的水份(這一步是去除腥味的關鍵),淋上熟油和豉油,魚肉的鮮味會瞬間昇華。處理蝦仁時,用少許鹽和胡椒粉醃過,快火爆炒,便能做到爽口彈牙的效果。
營養師小貼士
魚類是奧米加-3脂肪酸的寶庫,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蝦仁則是低脂肪、高蛋白質的選擇。這個每日餐單採用「蒸」和「快炒」的烹調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原味和營養,避免攝取過多油份,是輕盈又富營養的晚餐。
星期三:輕盈炊飯夜,懶人料理也健康
來到週中,也許想放慢腳步,來一頓簡單又無負擔的晚餐。炊飯(一鍋飯)就是最佳選擇,將所有美味精華共冶一爐,省時省力。
是日餐單組合
主食:日式南瓜雞肉炊飯
配菜:涼拌青瓜
湯水:味噌豆腐海帶湯
是日煮食重點
炊飯成功的關鍵在於水量的控制。由於南瓜和雞肉在烹煮過程中會出水,煮飯的水量要比平時略減約10-15%。先將米、調味料和水拌勻,再將切粒的南瓜和已醃味的雞肉鋪在米上,直接用飯鍋的正常程序烹煮。飯煮好後,記得先不要打開鍋蓋,讓飯燜10分鐘,米飯會更透徹入味。
營養師小貼士
這款炊飯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蔬菜於一身,營養全面。南瓜的甜味來自天然的糖份,並富含β-胡蘿蔔素;雞肉提供低脂蛋白質。搭配清爽的涼拌青瓜和富含益生菌的味噌湯,這份每日三餐的晚餐組合既能滿足味蕾,又能維持腸道健康。
星期四:經典港式風味,重現茶餐廳滋味
相信每個香港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屬於茶餐廳的comfort food。星期四晚上,就在家中廚房,為家人炮製幾道充滿鑊氣的經典港式小菜。
是日餐單組合
餸菜:中式黑椒牛柳、魚香茄子、蝦仁炒滑蛋
湯水:粟米魚肚羹
是日煮食重點
要做出茶餐廳級數的嫩滑牛柳,醃肉的步驟不可少。牛肉逆紋切片後,用生抽、糖、粟粉和油醃製,這個「上漿」的過程能鎖住肉汁。炒滑蛋的秘訣在於油溫不能太高,用慢火將蛋液邊推邊炒,才能造出層次豐富的嫩滑質感。烹調魚香茄子時,可先將茄子蒸軟或用鹽水浸泡,能減少茄子在烹煮時吸收過多油份。
營養師小貼士
家常版的茶餐廳菜式,可以更健康。例如自己調配黑椒汁,能控制鈉和糖的份量。魚香茄子可改用半蒸炸的方式處理,大幅減少用油量。粟米魚肚羹本身是個好選擇,富含膠原蛋白和纖維,只要注意勾芡不要太厚,便是一道美味又健康的湯品。
星期五:中西合璧,週末前的味蕾驚喜
終於來到星期五!晚餐不妨花點心思,做幾道帶有西式元素的新派菜,用美味迎接即將到來的週末,為家人帶來一點新鮮感。
是日餐單組合
餸菜:蜜糖芥末焗豬扒、白汁芝士西蘭花、蒜蓉牛油焗大菇
湯水:港式羅宋湯
是日煮食重點
焗豬扒想保持肉質鬆軟多汁,可選用帶點脂肪的梅頭豬扒,並在醃製時加入蛋白。自製白汁其實很簡單,用慢火將牛油煮溶,加入麵粉炒勻,再逐少加入牛奶,持續攪拌便不會起粒。羅宋湯的精髓在於用牛油炒香洋蔥和蔬菜,引出甜味,再加入番茄膏和高湯熬煮,味道層次自然豐富。
營養師小貼士
這個餐單看似西式,但營養搭配得宜。豬扒是鐵質的良好來源;西蘭花配搭牛奶製成的白汁,能同時補充纖維和鈣質。羅宋湯更是蔬菜的大集合,番茄、甘筍、椰菜、西芹等提供了多元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只要控制芝士和牛油的用量,這頓豐盛的晚餐同樣可以很健康。
設計你的專屬每日餐單:營養均衡黃金法則
要規劃一份理想的每日餐單,並非只是隨意組合菜式,而是需要掌握一些營養均衡的基本法則。當你了解背後的原理,設計每日三餐自然變得輕鬆簡單,更能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打好基礎。接下來,我們會分享兩個非常實用的框架,讓你一步步成為自己家庭的營養師。
「三餸一湯」的香港飲食智慧
在香港,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流傳著一個不成文的傳統,那就是「三餸一湯」。這個簡單的結構,其實蘊含著深刻的飲食智慧,是實現營養均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為何「三餸一湯」是完美的家庭餐單結構?
「三餸一湯」的巧妙之處,在於它自然地引導我們走向飲食多元化。三款餸菜通常代表著不同的食物類別,例如一道肉或魚提供蛋白質,一道蔬菜提供纖維和維他命,第三道菜式則可以彈性變化,例如加入豆腐、蒸蛋或另一款瓜菜,確保營養攝取更全面。而湯水不僅能補充水份,廣東的老火湯或滾湯更能將食材的精華融入其中,為一餐飯畫上圓滿句號。所以,這個結構是規劃每日健康餐單的絕佳起點。
根據健康飲食金字塔規劃餐單
當我們有了「三餸一湯」這個框架後,就可以利用「健康飲食金字塔」來填充內容,確保食物比例恰當。這個金字塔清晰地展示了各類食物的建議攝取份量,原則很簡單,就是越底層的食物佔比應該越多,越頂層的則要越少。
穀物類:能量的基石
位於金字塔最底層的穀物類,是我們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日常的米飯、麵食、米粉、麵包等都屬於這一類。在一頓正餐中,穀物應佔最大比例,作為提供飽足感和能量的基礎。例如,一碗白飯或一碗麵條就是一份標準份量,為身體的日常活動提供動力。
蔬菜及水果類:維他命與纖維的寶庫
金字塔的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它們富含維他命、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對維持身體機能和腸道健康極為重要。在「三餸一湯」的組合中,應確保至少有一道是全蔬菜的菜式,例如蒜蓉炒菜心或番茄炒蛋。每日亦應進食兩份不同顏色的水果,以攝取多樣的抗氧化物。
肉、魚、蛋及代替品:建構身體的蛋白質
再上一層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包括肉類、魚類、海鮮、蛋類,還有豆腐、豆乾等植物性代替品。蛋白質是構成肌肉、器官和修補身體組織的重要材料。一份約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或一隻中型雞蛋,已能提供身體所需的蛋白質。選擇上宜多樣化,並優先選擇魚肉、雞肉等白肉。
奶類及代替品:骨骼健康的關鍵
奶類及代替品,例如牛奶、乳酪、芝士或加鈣豆漿,是攝取鈣質的最佳來源,對於維持骨骼和牙齒健康至關重要。雖然這類食物未必會直接出現在「三餸一湯」的晚餐中,但我們可以將其納入全日的每日餐單規劃,例如早餐時飲用一杯低脂奶,或在下午茶時吃一杯乳酪。
精明消費:預算主導的彈性每日餐單
規劃一份理想的每日餐單,除了要照顧家人的營養和口味,其實也是一門理財的學問。想在日常開銷中慳得精明,並不需要犧牲膳食的質素,關鍵在於有計劃地運用預算,讓每一餐都物有所值。接下來,就跟你分享如何從預算著手,設計出既經濟又豐富的每日健康餐單。
如何制定一週家庭飲食預算
想有效控制飲食開支,並不是單純節省,而是需要一個清晰的計劃。一個簡單的家庭飲食預算,可以幫助你更有目標地消費,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步驟一:盤點家中現有食材
在列出購物清單前,第一步是先打開雪櫃和廚房的儲物櫃,進行一次「尋寶」。仔細檢視家中還剩下甚麼食材,例如乾貨、罐頭、冷凍肉類,甚至是快要到期的醬料。將這些現有食材記錄下來,可以作為規劃本週餐單的基礎,避免重複購買,也能優先使用快將到期的食物,從源頭減少浪費。
步驟二:根據本週餐單列出購物清單
盤點完畢後,就可以根據你初步構思的每日餐單,精準地列出本週需要補充的食材清單。這份清單應該盡量詳細,包含所需的份量。這樣做的好處是,當你到街市或超級市場時,就能目標為本地採購,大大減少因一時興起而買下非必需品的機會,讓消費更有紀律。
步驟三:設定預算上限
最後一步,就是為這一週的飲食開支設定一個實際的上限,例如$500或$700。這個數字可以根據家庭人數和過往的消費習慣來釐定。有了預算上限,你在選購食材時就會自然地作出比較和取捨,優先選擇性價比高的選項。這個預算並非一成不變,你可以根據實際經驗,在往後幾星期作出調整。
$500 三人家庭一週每日餐單示範
用$500為一個三人家庭準備一星期的每日三餐,聽起來好像是一個挑戰,但只要懂得選購食材和配搭,這絕對是可行的。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原則和一個示範餐單節錄,讓你看看如何實踐。
食材選購原則
- 多選時令蔬果: 「不時不食」是飲食智慧,也是省錢之道。當造的蔬菜和水果因為供應充足,價格通常更相宜,而且新鮮度更高。
- 一物多用原則: 選購一些能夠靈活運用在不同菜式中的食材,例如豬肉碎、雞蛋、豆腐、洋蔥和番茄,可以大大提高食材的利用率。
- 善用急凍食材: 不要忽略急凍肉類和海鮮,它們的價格通常比新鮮的穩定,而且保存期長,方便你更有彈性地安排餐單。
- 靈活配搭乾貨: 冬菇、雲耳、粉絲、豆類等乾貨價格實惠,容易儲存,用來配搭新鮮食材,就能輕易變奏出多款菜式。
示範餐單節錄
星期一:
* 菜式:梅菜蒸肉餅、蒜蓉炒時令菜心、番茄薯仔湯
* 說明:豬肉碎是性價比極高的食材,一份肉餅足夠三人享用。搭配當造的菜心和簡單的家常湯水,成本不高但營養均衡。
星期三:
* 菜式:粟米肉粒炒蛋、清炒西蘭花、紫菜豆腐羹
* 說明:雞蛋和豆腐是優質又經濟的蛋白質來源。利用急凍粟米粒和星期一剩餘的豬肉碎,就能快速完成一道下飯菜。
星期五:
* 菜式:茄汁煎雞扒、涼拌青瓜雲耳、滾椰菜湯
* 說明:急凍雞扒通常比新鮮的便宜,用番茄和洋蔥製作天然醬汁,健康又開胃。乾貨雲耳浸發後,與青瓜簡單涼拌,就是一道清爽的前菜。
從新手到大廚:以烹飪技能提升為目標的每日餐單
除了思考每日三餐吃甚麼,你有沒有想過,設計每日餐單其實可以是提升廚藝的絕佳機會?與其每日重複煮類似的菜式,不如嘗試每週設定一個烹飪主題。這個方法不僅能讓你的每日健康餐單充滿新鮮感,更能有系統地讓你掌握不同的烹飪技巧,從廚房新手一步步邁向大廚之路。接下來,我們將以三週時間,每週專注一種中式烹飪技巧,讓你透過實踐,輕鬆煮出媲美餐廳水準的家常菜。
第一週主題:掌握「蒸」的藝術
蒸,是中式料理的基礎,也是最能保留食材原汁原味的健康烹調方式。第一週的目標很簡單,就是透過不同的蒸餸,學習控制火候和時間。蒸的原理是利用高溫水蒸氣將食物煮熟,過程無油煙,而且營養不易流失。你可以從簡單的菜式開始,例如蒜蓉蒸茄子或梅菜蒸肉餅,這兩道菜對時間的要求較寬鬆。然後,你可以挑戰需要精準控制蛋水比例的花甲蒸水蛋,做出如布甸般嫩滑的口感。到週末時,可以嘗試挑戰終極目標—清蒸海上鮮,學習如何根據魚的大小和厚度,計算出最完美的蒸煮時間,確保魚肉剛熟且嫩滑無比。
第二週主題:學習「燴」的技巧
掌握了「蒸」的火候後,第二週我們來學習「燴」。燴的精髓在於醬汁與食材的完美融合。這個技巧通常需要先將食材初步處理好,然後與調製好的濃稠醬汁一起烹煮,讓食材充分吸收醬汁的精華。你可以從家常的粟米魚塊或豆腐燴鮮菇入手,練習製作一個濃稠度適中的「芡汁」。接著,可以嘗試製作經典的蠔皇燴麵,學習如何讓麵條掛上濃郁的醬汁又不失彈性。透過一星期的練習,你會發現「燴」這個技巧,能將平凡的食材變得惹味可口,令你的每日餐單層次即時提升。
第三週主題:精通「燜」的竅門
來到第三週,我們挑戰需要更多耐性的「燜」。燜,就是用慢火長時間烹調,將食材的鮮味與醬汁的香氣徹底逼出和融合。這個技巧特別適合處理一些肉質較韌的部位,例如牛腩或豬手。成功的竅門在於先將主食材煎香或汆水,鎖住肉汁,然後加入足夠的湯汁和香料,用小火慢慢燜煮。你可以先試做冬菇燜雞,感受雞肉吸收冬菇和醬汁香味後的變化。然後,可以挑戰經典的蘿蔔燜牛腩,學習如何將牛腩燜至軟腍入味,而蘿蔔清甜無渣。精通燜煮後,你會更有信心處理不同種類的食材,為家人準備一頓溫暖豐盛的晚餐。
個人化每日餐單:滿足不同家庭成員需要
一個理想的每日餐單,需要考慮到家中每位成員的獨特需要,因為小朋友和長者的營養需求、口味偏好,甚至咀嚼能力都大相逕庭。所以,在規劃每日三餐時,只要花點心思微調,就能設計出一個全家都食得開心又健康的每日健康餐單。
為兒童設計的開胃餐單
處理小朋友的偏食問題,是不少家長的挑戰。我們可以從食物的「賣相」入手,利用色彩繽紛的食材,例如粟米、甘筍、西蘭花,或者用模具將食物切成星星、動物等可愛形狀,增加小朋友的進食意欲。在調味方面,可以多利用食材的天然甜味,例如用番茄、南瓜製作醬汁,代替高鈉的現成醬料。烹調時將肉類切成小塊或肉碎,也方便小朋友咀嚼。讓小朋友參與簡單的備餐過程,例如一起搓肉丸,也能大大提升他們對食物的興趣。例如「彩虹雞肉串」、「番茄肉醬動物粉」和「粟米魚肉羹」都是不錯的選擇,能輕鬆融入日常餐單。
長者友善的軟腍易消化餐單
為長者準備膳食,首要考慮的是食物的質地和消化。烹調方法應以蒸、燉、燜、煮為主,令食材變得軟腍。例如將肉類剁碎製成肉餅,或選擇魚肉、豆腐、冬瓜等本身質地較軟的食材。為了方便消化,煮食時應減少用油,避免濃味和辛辣的調味。可以利用薑片、葱段、冬菇、瑤柱等天然食材提鮮,取代過多的鹽分和豉油,這樣既健康又能刺激長者的食慾。由於長者食量可能較少,每一餐都要注重營養密度。「冬菇蒸滑雞」、「瑤柱肉碎蒸水蛋」或「節瓜粉絲蝦米」等菜式,不僅軟腍易入口,而且營養豐富,非常適合長者的每日餐單。
每日餐單實用工具:整合購物清單慳錢慳時間
想有效執行每星期的每日餐單,一個清晰的購物清單絕對是你的最強助手。這不僅是為了避免在超級市場內毫無頭緒地遊走,更是慳錢慳時間的精明策略。當你手上有一份根據餐單制定的清單,就能準確買齊所需,告別衝動消費和忘記買關鍵食材的窘境,讓準備每日三餐的過程更順暢。
建立購物清單的兩大分類
要建立一份高效的購物清單,最直接的方法是將所有物品分成兩大類。這個簡單的分類動作,可以將看似繁瑣的採購任務變得井井有條,大大簡化你的購物流程。
乾貨及調味料清單(建議一次過補給)
第一類是乾貨及調味料。這些是家中廚房的常備品,例如米、麵條、罐頭、食油、鹽、糖、豉油等基本調味。建議的做法是,每月或每兩星期固定檢查一次存貨,然後一次過補給。這樣做可以減少購物次數,而且購買家庭裝通常更划算。將這些物品另外列成一張清單,就不會跟每日要買的新鮮食材混淆。
新鮮食材清單(按日或分次採購)
第二類就是新鮮食材清單。這部分跟你的每日健康餐單關係最密切,包括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和蛋奶製品。由於這些食材保鮮期短,最好的方法是根據未來兩至三日的餐單來列出清單,然後分次採購。例如,星期一採購星期二、三的份量。這樣既能確保食材新鮮,又能避免因買得太多而造成浪費,讓每一餐都保持最佳風味。
關於每日餐單的常見問題 (FAQ)
如何彈性替換餐單中的菜式?
設計每日餐單時,靈活性是成功的關鍵。我們提供的餐單是一個實用藍圖,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當季食材或家中存貨靈活調整。替換的原則十分簡單,就是「同類互換」。例如,餐單中的蛋白質來源是雞肉,你可以換成份量相約的豬肉、魚柳、豆腐或鷹嘴豆。蔬菜也是同理,葉菜類可以互相替換,根莖類則可換成其他根莖類蔬菜。這樣不僅能保持每日健康餐單的營養均衡,還能讓你善用雪櫃裡的現有食材,避免浪費。此外,嘗試維持相近的烹調方式,例如將「蒸魚」換成「蒸雞」,更能維持餐單原有的健康理念。
剩菜應如何處理及再利用?
妥善處理剩菜是規劃每日三餐時的一門實用學問。首先,正確存放是第一步。剩菜應在室溫下放涼後,盡快放入密封容器並冷藏,一般建議在兩至三日內食用完畢。剩菜的真正價值在於它的再創造潛力。例如,前一晚的烤雞可以拆成雞絲,第二天變成雞肉沙律三文治的餡料;燜煮過的肉類可以配上麵條,成為一碗豐富的湯麵。幾款吃剩的炒菜,也可以切碎後加入蛋液,做成美味的煎蛋餅或炒飯。只要發揮一點創意,剩菜就能輕鬆變身,成為下一餐的驚喜,同時也大大減少了廚餘。
如何將家庭餐單調整為一人份量?
為一人準備每日餐單,挑戰通常在於食材份量。最直接的方法是將家庭餐單上的所有材料除以原定人數。不過,有時會遇到像半隻蛋或一小撮蔥這些難以處理的份量,這時「批量處理」便是你的好幫手。你可以一次過烹煮兩至三天的份量,然後分裝冷藏或冷凍,接下來幾天只需簡單加熱即可。另一個技巧是「食材預先處理」,例如一次過將肉類醃好,再分裝成一人份量冷凍;蔬菜也可以預先清洗切好。這樣每次烹調時就能省下不少準備工夫。選擇一些用途廣泛的食材,例如椰菜、番茄、雞蛋,它們可以輕易地融入不同的菜式中,讓一人份的每日餐單也能充滿變化而不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