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中藥懶人包】告別虛胖!中醫詳解4大體質專屬中藥方、3款去水腫茶飲及7大消腫穴位

您是否經常覺得自己「虛胖」,明明體重沒有增加,但早上起來臉部浮腫、下午雙腿腫脹,甚至連鞋子也變得緊繃?這種揮之不去的腫脹感,很可能並非真正長胖,而是「水腫」作祟。在中醫角度,水腫的根源在於體內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與肺、脾、腎運化水濕的功能息息相關。要有效去水腫,必須先辨清個人體質,對症下藥。本文為您整合了一份詳盡的「水腫中藥懶人包」,從自我檢測體質開始,深入剖析4大水腫類型的專屬中藥方,並教您沖泡3款簡單方便的去水腫茶飲、按摩7大特效消腫穴位。立即跟隨中醫的指引,找出適合您的調理方案,徹底告別虛胖,重拾輕盈體態!

水腫定真胖?中醫教您分辨水腫成因與體質

明明飲食清淡又勤力運動,但體重總是減不下來,整個人看起來還「虛胖」一圈,想有效利用水腫中藥調理身體,首先要分辨自己是真胖還是水腫。水腫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警號,代表體內的水液代謝系統出現問題,導致水分不正常地滯留在組織間隙。在中醫看來,了解自己的水腫成因與體質,是選擇合適水腫中藥方,從根本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一按即知:快速自我檢測水腫方法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水腫,有一個非常簡單直接的方法。您可以用手指,在小腿內側脛骨旁的肌肉位置用力按壓大約五秒鐘。放開手後,仔細觀察皮膚的反應。如果皮膚迅速回彈,恢復原狀,那水腫的機會不大。相反,如果皮膚出現明顯的凹陷,而且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回復平坦,這就代表您有水腫問題。凹陷得越深,回彈速度越慢,就表示體內滯留的水分越多。

中醫拆解水腫根源:肺、脾、腎功能失調

從中醫角度看,人體內的水液代謝,就像一個精密的水利工程,主要由肺、脾、腎三個臟腑合力完成,任何一個環節失靈,都可能引發水腫。想理解中藥去水腫的原理,就要先認識它們的角色。

  • 肺:通調水道的總指揮
    肺就好像水利系統的總調度,負責將水分均勻地輸佈到全身。如果肺氣虛弱,宣發功能失常,水分就無法順利「向下」輸送,容易積聚在身體上部,造成面部和雙手的浮腫。

  • 脾:運化水濕的中樞
    脾負責運化,即是將飲食中的水分和營養,轉化成身體能用的氣血和津液,然後再運輸到各個部位。如果脾胃虛弱,運化能力下降,多餘的水濕就無法被正常代謝,反而會變成「濕邪」停留在體內,尤其容易造成四肢浮腫和身體的沉重感。

  • 腎:調節排泄的總閘門
    腎是管理人體水液的總管,掌控著水分的儲存與排泄。腎陽的溫煦作用,更是水液氣化和排出的關鍵動力。當腎功能,特別是腎陽不足時,身體的排水功能就會大打折扣,導致全身性的水腫,下肢的情況通常會更加嚴重。

水腫體質自我檢測:找出個人化調理方向

了解肺、脾、腎的功能後,您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日常表現,初步判斷屬於哪種水腫體質,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調理方向。

  • 您是否容易面部浮腫,而且經常鼻敏感、容易感冒?
    這可能是與「肺」的功能失調有關,屬於肺氣虛弱,導致水分積於上半身。

  • 您是否覺得四肢特別沉重,容易疲倦,而且食慾不振或大便偏軟、黏滯?
    這很可能是「脾」的運化功能出了問題,屬於脾虛濕困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水腫體質。

  • 您是否特別怕冷、手腳經常冰冷,而且腰部容易痠軟,下半身水腫尤其嚴重?
    這多數與「腎」的功能相關,屬於腎陽不足型,身體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推動水液運行和排泄。

按體質調理:4大常見水腫類型與專屬中藥方

談到水腫中藥,中醫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辨證論治」,意思是針對不同人的體質根源去處理問題。同樣是水腫,背後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想有效利用中藥去水腫,首先要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這就像為身體找出問題的癥結點,然後才選擇最適合的專屬水腫中藥方,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以下就為您拆解四種最常見的水腫體質。

類型一:氣虛脾濕型

這種類型在都市人中十分常見,特別是經常感覺疲倦、食慾不振的朋友。主要成因是負責消化吸收與運化水液的「脾」功能虛弱了。當脾氣不足,身體就沒有足夠能量去處理和排走多餘的水濕,這些濕氣便會積聚在體內,尤其是四肢。

常見症狀:
水腫多見於四肢,按下去會凹陷,而且恢復得比較慢。常常感到精神不振、周身乏力、說話不夠氣、胃口差、容易腹脹,而且大便質地偏軟或稀爛。

專屬水腫中藥方:
這類體質適合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為主的調理方法。經典方劑如「參苓白朮散」便是很好的選擇。方中的黨參、白朮能補益脾氣,從根本增強身體運化水濕的能力,配合茯苓、薏苡仁等藥材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走。

類型二:脾腎陽虛型

如果您不單水腫,還特別怕冷,手腳經常都是冰冷的,那很可能屬於脾腎陽虛型。中醫認為「腎主水」,是管理人體水液代謝的總管;而「陽氣」則是身體的動力與熱能來源。當腎的陽氣不足,就像身體的火力不夠,無法將水液蒸騰氣化及溫暖脾土,水液便會停滯,形成全身性的水腫。

常見症狀:
水腫通常較為嚴重,尤其在腰部以下,例如雙腳浮腫明顯。同時伴隨面色蒼白、畏寒怕冷、四肢冰冷、腰膝痠軟無力、夜間尿頻等虛寒表現。

專屬水腫中藥方:
調理重點在於「溫陽利水」,即是溫補脾腎的陽氣,提升身體氣化功能來排出水分。常用的代表方劑是「濟生腎氣丸」或「真武湯」。透過附子、桂枝等溫熱藥物來補充身體的陽氣,配合利水藥物,雙管齊下改善水腫問題。

類型三:濕熱下注型

這種類型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例如經常進食辛辣、油炸、甜膩等重口味食物,或有飲酒習慣。這些飲食習慣容易在體內積聚「濕」和「熱」,濕熱結合後,因其重濁的特性會往下流注,積聚在下半身,從而引發水腫。

常見症狀:
水腫多集中在下肢,局部皮膚可能感到灼熱、發紅,甚至痕癢。同時可能伴有身體困重感、小便量少且顏色偏黃、大便質地黏滯不爽,女性或會出現帶下量多且顏色偏黃等濕熱症狀。

專屬水腫中藥方:
治療原則是「清熱利濕」。適合選用如「四妙散」之類的水腫中藥方。方中的黃柏、蒼朮能清熱燥濕,而牛膝則能引藥下行,專門處理下半身的濕熱問題,幫助身體從根源上清除引致水腫的病理產物。

類型四:氣滯血瘀型

工作壓力大、情緒不穩,或者長時間久坐久站,都可能導致身體的氣機運行不暢順,即「氣滯」。中醫有云「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當氣的流動受阻,血液和水液的循環自然也會跟著變差,形成「血瘀」和水濕停滯,導致局部出現水腫。

常見症狀:
水腫的部位比較局部和固定,可能會伴隨脹痛或刺痛感。水腫處的膚色可能比較暗沉,甚至看見細小的瘀點或青筋。女性在月經前水腫會特別加劇,月經時亦常有痛經、血塊等問題。

專屬水腫中藥方:
調理方向是「行氣活血,利水消腫」。常用方劑如「當歸芍藥散」,非常適合因氣血不和而導致水腫的女性。方中的當歸、川芎能活血化瘀,白芍、柴胡能疏肝理氣,再配合利水藥物,從而改善氣血循環,讓水濕隨之而去。

輕鬆去水腫:3款必學中醫食療茶飲

除了認識不同體質的專屬水腫中藥方,想用更簡單的方式處理水腫,從日常入手的中藥去水腫茶飲就是你的好幫手。與複雜的水腫中藥配方相比,食療茶飲材料簡單,沖泡方便,而且性質溫和。親手沖泡一杯,不僅方便,更能針對性地調理身體,輕鬆告別浮腫。

陳皮茯苓茶:健脾理氣,燥濕化痰

經常覺得身體重墜、無精打采,甚至胃口不佳?這很可能是體內濕氣重、脾胃功能欠佳的信號。陳皮茯苓茶是一款經典的健脾祛濕茶飲,特別適合脾虛濕困的人士。陳皮能理氣健脾,幫助消化系統動起來;茯苓則是利水滲濕的能手,兩者合力,就能從根本強化脾胃的運化功能,將體內多餘的濕氣和痰濁排走。

材料:陳皮5克、茯苓2克。
做法:將材料簡單沖洗乾淨,放入保溫杯中,注入沸水,焗5至10分鐘即可飲用。
小貼士:選擇陳皮時,年份越久,理氣效果越溫和,不妨選擇存放了三年以上的陳皮。

黑豆玉米鬚茶:補腎利水,消腫健脾

長時間坐在辦公室,下半身特別容易感到腫脹酸軟?這款茶飲特別適合需要補腎氣、促進下肢循環的朋友。在中醫理論中,腎主水液,腎氣充足才能有效排走身體廢水。黑豆色黑入腎,是補腎的佳品,能鞏固腎臟氣化水液的功能。玉米鬚則有「龍鬚」之稱,利水消腫的效果顯著,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對於下半身水腫尤其有效。

材料:黑豆10克、玉米鬚3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放入壺中,加入約800毫升熱水,浸泡20至30分鐘後飲用。
溫馨提示:部分配方會加入薏仁,但薏仁有滑利之性,孕婦飲用時應避免加入,單用黑豆和玉米鬚已經有很好的利水效果。

三豆利濕湯:清熱解毒,利濕健脾

如果你的水腫問題不單純,還伴隨著口乾、煩熱,甚至皮膚出現一些小問題,這款三豆利濕湯就非常適合。它不只是一款湯,更是一道溫和的調理糖水。這款湯水集合了三種豆類的優點:綠豆清熱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腫,黑豆補腎益陰。三者合用,不僅能有效利濕,更能兼顧清熱與補腎,適合體內有濕熱,或水濕停滯較為明顯的情況。

材料:綠豆、赤小豆、黑豆各30克。
做法:將三種豆洗淨,加水浸泡兩小時。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至豆子軟爛,即可飲用湯水。
調理重點:這道湯水的精華在於湯水本身,如果想控制熱量攝取,可以只喝湯不吃豆渣,同樣能達到利濕效果。

無需食藥!中醫外用消水腫大法:穴位按摩與浸腳方

除了內服適合體質的水腫中藥,中醫理論中還有許多不依賴藥物的方法,可以直接從身體外部著手,幫助改善水液代謝。這些外用方法主要透過刺激經絡和穴位,促進氣血運行,就好像打通了體內淤塞的水道一樣,讓多餘的水濕能順利排出。其中,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穴位按摩與中藥浸腳。

每日必按!7大消水腫特效穴位

我們的身體佈滿了許多穴位,它們就像是經絡上的開關。每日花少許時間按壓特定的消水腫穴位,就等於為身體的去水系統按下「加速鍵」,持之以恆,對改善循環非常有幫助。

  • 陰陵泉穴
  • 位置:小腿內側,膝蓋下方脛骨內側凹陷處。
  • 功效:這是健脾去濕的關鍵穴位,能有效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濕氣,特別針對下半身水腫。
  •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壓,感覺到明顯酸脹感,每次按揉2至3分鐘。

  • 三陰交穴

  • 位置:小腿內側,腳踝骨最高點往上約四隻手指寬度的位置。
  • 功效:此穴位同時與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對於調理內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及利水消腫均有良好效果。
  • 按摩方法:以同樣方式用拇指按壓,持續2至3分鐘。

  • 豐隆穴

  •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
  • 功效:豐隆穴被譽為「化痰祛濕第一穴」,對於消除體內痰濕、改善因濕氣引起的身體沉重感和水腫有顯著作用。
  • 按摩方法:可用食指或拇指進行點按,力度可稍重,直至有酸脹感。

  • 足三里穴

  • 位置:小腿前外側,膝蓋骨下方凹陷處,再往下約四隻手指寬度的位置。
  • 功效:作為保健大穴,足三里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從根本上增強身體運化水濕的能力。
  • 按摩方法:以打圈方式按揉2至3分鐘,感覺酸脹即可。

  • 太溪穴

  • 位置:腳踝內側,內踝尖與腳跟阿基里斯筋之間凹陷處。
  • 功效: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能滋補腎陰、溫助腎陽,強化腎臟排泄水液的功能。
  • 按摩方法:用拇指輕柔按壓,每次約1分鐘。

  • 委中穴

  • 位置:膝蓋後方的膕窩橫紋中點。
  • 功效:此穴位能疏通下肢經絡,有效舒緩因久坐或久站引起的腿部腫脹和不適。
  • 按摩方法:用雙手拇指疊加按壓,一壓一放,持續進行約3分鐘。

  • 湧泉穴

  • 位置:腳底板前三分之一處的凹陷位置。
  • 功效:刺激湧泉穴能引氣血下行,促進全身循環,有助將體內濕氣和毒素從下方排出。
  • 按摩方法:睡前用指腹按壓或用拳頭輕輕捶打,每邊腳約100次。

溫陽行氣:中藥去水腫浸腳方

雙腳素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上面佈滿了對應各個臟腑的反射區和穴位。透過溫熱的中藥水浸腳,可以溫暖經絡、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是相當舒適的中藥去水腫方法。這個水腫中藥方,重點在於溫陽行氣,幫助推動全身水液運行。

  • 建議藥材:
  • 艾葉 15克(溫經散寒,祛濕止痛)
  • 桂枝 10克(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 生薑 5片(散寒發汗,溫中止嘔)

  • 浸泡步驟:

  • 將所有藥材放入鍋中,加入約2公升清水。
  • 開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再煮約15分鐘,讓藥效充分釋出。
  • 將煮好的藥液倒入盤中,加入適量溫水,調至暖熱而不燙手的溫度。
  • 將雙腳放入浸泡,水位最好能蓋過腳踝。
  • 浸泡約15至20分鐘,直至身體感覺溫暖或微微出汗即可。睡前進行效果更佳。

養成不易水腫體質:中醫生活4大建議

談到水腫中藥或尋找合適的水腫中藥方,都是為了處理已出現的困擾。但更理想的狀態,是從根本調整,建立一個不易積聚濕氣的健康體質。與其 постоянно 依賴中藥去水腫,不如將養生智慧融入日常。以下四個簡單的生活建議,正是從中醫角度出發,助您鞏固身體內在的水平衡機制。

建議一:飲食定時定量,避開生冷重味

我們的消化系統,在中醫理論中稱為「脾胃」,它就像身體處理食物和水分的中央處理器。脾胃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水液能否正常代謝。生冷食物,例如沙律、雪糕或凍飲,會直接削弱脾胃的運作能量(脾陽),令水分無法有效蒸騰及輸送,從而形成濕氣積聚。同樣,油膩、過鹹、過甜的重口味食物,亦會加重脾胃的負擔,造成運化功能失調。因此,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多選擇溫暖、易消化的熟食,是健脾去濕的第一步。

建議二:規律適度運動,促進氣血循環

身體內的水液運行,需要一股動力來推動,這股動力就是「氣」。當我們長時間久坐或久站,下半身的氣血循環自然會減慢,水液就容易停滯,造成雙腿浮腫。規律而適度的運動,是推動氣血運行的最佳方法。這並非指需要進行高強度訓練,反而是像快步走、慢跑、瑜伽或太極等,能讓身體微微出汗的運動,已足以活絡全身氣血,暢通水道,讓多餘的水分隨汗液或尿液順利排出。

建議三: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熬夜過後,隔天醒來臉部和身體都特別容易浮腫。這是因為睡眠是身體修復及補充能量(特別是陽氣)的重要時刻。長期睡眠不足或過度勞累,會大量消耗體內的氣血與陽氣,尤其會損耗負責主管水液代謝的「腎」以及運化水濕的「脾」。當這兩個臟腑功能因能量不足而減弱時,身體調節和排泄水分的能力便會下降,水腫問題自然隨之而來。維持規律作息,確保有質素的睡眠,是鞏固身體排水功能的基礎。

建議四:保持心情舒暢,疏導肝氣鬱結

情緒與水腫看似無關,但在中醫看來卻有密切聯繫。中醫認為「肝」負責疏通及調節全身的氣機流動。當我們長期處於壓力、焦慮或抑鬱的情緒下,便會導致「肝氣鬱結」,即是氣的流動受阻。氣的流動一旦不順暢,就會影響血液和水液的正常運行,形成氣滯水停的局面。因此,尋找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例如培養興趣、與朋友傾訴或練習靜坐,保持心境開朗,讓肝氣得以舒展,對於預防因情緒引發的水腫尤其重要。

關於中藥去水腫的常見問題 (FAQ)

調理身體時,總會遇到各種疑問。我們整理了一些關於服用水腫中藥的常見問題,希望能夠為您提供清晰的解答,讓您的去水腫之路更加順暢。

服用中藥去水腫,多久才會見效?

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服用中藥去水腫的見效時間,確實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個人的體質、水腫的嚴重程度以及生活習慣的配合。

一般來說,如果是因為飲食過鹹或作息不規律引致的急性、輕微水腫,在配合戒口和服用合適的中藥後,快則數天至一星期內,身體的沉重感便會有所減輕。

但如果水腫問題已持續一段時間,屬於脾虛、腎虛等較根本的體質問題,調理就需要多一點耐性。中醫著重從根源改善,目標是恢復臟腑功能,這需要一個過程。通常,持續服用個人化的水腫中藥方約一至兩個月,身體的水液代謝功能會見到較穩定的改善。關鍵在於堅持,並配合文章前面提到的飲食與生活建議,才能事半功倍。

孕婦水腫,可以使用中藥調理嗎?

懷孕期間的水腫是許多準媽媽的共同煩惱。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孕婦是可以使用中藥來安全調理水腫的。

懷孕是一個特殊的生理階段,用藥必須非常謹慎。中醫師會仔細辨證,確定水腫是屬於脾氣虛弱還是腎氣不足等類型,然後選用藥性平和、對胎兒無礙的藥材,例如茯苓、陳皮、白朮等來健脾利水。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或藥性較強的利水藥物,例如薏仁、益母草等,則必須避免使用。

因此,準媽媽們切勿自行購買或服用任何聲稱可以去水腫的中藥或湯水。尋求註冊中醫師的專業診斷和處方,是確保母嬰安全的首要原則。

經期前後水腫,應如何選擇合適的中藥?

經期前後的水腫,在中醫看來多與荷爾蒙變化影響肝、脾、腎功能有關,尤其是「肝氣鬱結」和「脾虛濕困」。

經前一星期:這個階段的調理重點在於「疏肝理氣,兼以健脾利水」。當肝氣暢順,氣血運行正常,水濕就不容易停滯。可以考慮使用一些疏肝解鬱的藥材,例如玫瑰花、佛手,再配合陳皮、茯苓等健脾祛濕的藥材,製成茶飲日常飲用。

經期中或經期後:此時身體處於氣血相對虧虛的狀態。調理方向應轉為「健脾益氣,溫陽利水」,避免使用過於寒涼或猛烈的利水藥。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選用黨參、黃耆等補氣藥材,配合溫和的利水中藥,幫助身體在補充氣血的同時,順利排出多餘水分。

不論哪個時期,尋求專業意見始終是最穩妥的做法。中醫師會根據您的具體症狀和舌脈象,為您量身訂造最合適的水腫中藥方。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