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點算?營養師10招終極水腫排水攻略,由成因、飲食到按摩急救一文看清

朝早起身面部浮腫,似「發水麵包」?成日坐office,到下晝對腳就又脹又重,用手一按仲有個凹痕?水腫問題困擾唔少都市人,但係咪真係飲少啲水就搞得掂?其實水腫成因眾多,錯誤處理隨時弄巧反拙。本文將由營養師為你徹底剖析水腫元兇,並整合出10招終極排水攻略,由調整飲食、改善生活習慣,到穴位按摩及針對大餐後、熬夜等情況的急救方案,一文睇清所有消水腫秘訣,助你擺脫浮腫煩惱,回復輕盈體態。

為何會水腫?了解成因與自我檢測方法

要有效處理水腫排水的問題,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水腫,和找出背後的成因。水腫點算?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開始,快速判斷身體的狀況,再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水腫點減這個煩惱。

一分鐘水腫自我檢測

想知道自己是否水腫,可以透過一個國際間常用的「按壓測試法」,簡單直接地評估體內是否有過多液體滯留。

按壓測試法:按壓位置、時間與深度

首先,選擇容易出現水腫的部位,例如小腿脛骨前、腳踝或腳背。然後用拇指的指腹,對準該位置施加穩定壓力,持續按壓約5至10秒後放開。接著,仔細觀察皮膚凹陷的深度和回彈恢復的速度,這能反映水腫的嚴重程度。

水腫四個等級判斷標準

根據按壓後皮膚的反應,水腫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級(輕微):凹陷深度約2毫米,放手後會立即回彈。
第二級(中度):凹陷深度約4毫米,需要數秒至15秒內才會回彈。
第三級(嚴重):凹陷深度約6毫米,回彈時間需要15秒以上。
第四級(非常嚴重):凹陷深度達到8毫米,回彈時間甚至超過2分鐘,皮膚看起來緊繃發亮。

需要求醫的警號

大部分水腫與生活習慣有關,但某些情況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便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水腫突然出現且非常嚴重。
* 只有單邊肢體(例如只有一隻腳)嚴重水腫,可能與靜脈栓塞有關。
* 水腫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呼吸困難、心悸(可能與心臟有關)、小便量顯著減少(可能與腎臟有關)、腹部腫脹(可能與肝臟有關)或皮膚出現紅、腫、熱、痛的發炎現象。

水腫元兇大揭秘:剖析7大常見成因

了解自己的狀況後,下一步就是找出導致水腫的元兇。生活中的許多細節,都可能是造成身體水分失衡的原因。

飲食陷阱一:高鈉飲食與加工食品

鈉質是鎖住水分的主要元素。當我們攝取過多鹽分,例如經常食用加工食品、罐頭、重味醬料和醃製食物,血液中的鈉濃度會升高。身體為了維持電解質平衡,便會將大量水分留在體內稀釋鈉質,結果就是水腫。

飲食陷阱二:精緻碳水化合物與胰島素波動

白飯、麵包、麵食和甜品等精緻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快速上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會分泌大量胰島素。高濃度的胰島素會促使腎臟回收鈉質,減少其排出,鈉質滯留體內,水分自然也會跟著留下。

生活習慣一:飲水不足的惡性循環

許多人誤以為水腫是因為喝太多水,其實正好相反。當身體飲水不足時,大腦會判斷身體處於缺水狀態,於是啟動儲水機制,釋放荷爾蒙來減少排尿,反而將水分和廢物都留在體內,形成惡性循環。

生活習慣二:久坐久站導致下肢循環不佳

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會嚴重影響下肢的血液循環。腿部肌肉的收縮有助於將血液從下肢泵回心臟,這個過程稱為「肌肉泵」。如果久坐或久站,肌肉泵作用減弱,血液和淋巴液便會因地心吸力而積聚在下半身,造成雙腿浮腫。

生活習慣三:熬夜與壓力荷爾蒙失調

睡眠不足或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導致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例如皮質醇)水平失衡。這種荷爾蒙失調會干擾身體調節水分和鈉質的正常機制,影響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令水分更容易積聚在臉部和四肢。

營養失衡:蛋白質不足影響血液滲透壓

血液中的白蛋白(Albumin)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質,它像一塊海綿,負責維持血管內的滲透壓,將水分好好地保留在血管中。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下降,水分就容易從血管滲透到周邊的組織間隙,引發水腫。

特定族群:孕期、經期與長者水腫

女性在懷孕期間和月經來臨前,體內荷爾蒙會出現劇烈變化,這會直接影響身體的儲水能力。而長者因為心臟、腎臟功能可能自然退化,或血液循環系統變差,也比較容易出現水腫的情況。

終極消水腫攻略:營養師推薦10大飲食及生活秘訣

了解水腫的成因之後,要解決水腫排水的問題就變得直接得多。面對水腫點算、水腫點減這些煩惱,關鍵在於建立一套全面的應對策略。這裏為你整理了由營養師認可的十大秘訣,從飲食調整到生活習慣的建立,一步步助你養成「不易腫」的體質,告別浮腫困擾。

飲食篇:吃對食物,養成「不易腫」體質

身體的狀態往往直接反映了我們的飲食選擇。想從根本改善水腫,就要先從每日放進口中的食物開始。透過聰明的飲食調整,可以有效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讓你感覺更輕盈。

第一招:聰明補水,啟動身體排水機制

很多人誤以為水腫就要減少喝水,但事實正好相反。當身體攝取的水分不足時,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反而傾向於儲存水分,令水腫問題惡化。補充足夠的水分,才能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讓身體知道水源充足,從而順利地將多餘的水分和鈉質透過尿液排出。建議每日飲用約2公升的水,讓身體的排水系統正常運作。

第二招:多攝取高鉀食物,促進鈉鉀平衡

體內的鈉和鉀需要維持在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而鉀則有助於將多餘的鈉排出。日常飲食中,我們很容易攝取過量的鈉,因此主動補充高鉀食物就顯得十分重要。香蕉、奇異果、牛油果、菠菜、番茄及薯仔等都是極佳的鉀質來源。將它們納入日常餐單,有助於身體自然調節,達到去水腫的效果。

第三招:減少鈉攝取,避開隱形高鈉食物

要有效排水,除了「開源」(補鉀)之外,「節流」(減鈉)同樣關鍵。重口味的食物、加工食品如香腸、午餐肉、罐頭湯,甚至是麵包、餅乾和醬料,都含有大量隱藏的鈉。養成閱讀營養標籤的習慣,並盡量選擇原型食物,以天然的香料如蔥、薑、蒜、胡椒來調味,是減少鈉攝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第四招:攝取足夠蛋白質,維持血管健康

蛋白質在維持體內水分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血液中的白蛋白(一種由蛋白質構成的物質)負責維持血管內的滲透壓,就像一塊海綿,將水分好好地保留在血管中。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下降,「海綿」的吸水力減弱,水分就容易滲透到血管外的組織間隙,形成水腫。確保每餐都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例如雞蛋、雞胸肉、魚肉、豆腐和豆漿,有助於鞏固血管的保水能力。

第五招: 善用天然利尿飲品(黑咖啡、玉米鬚茶)

除了清水之外,一些天然飲品也具備溫和的利尿效果。黑咖啡中的咖啡因能促進腎臟排出水分,是早晨快速消腫的好幫手。不過,效果因人而異,且不宜過量。另外,性質平和的玉米鬚茶,在中醫角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它不含咖啡因,適合在一天中任何時間飲用,有助於身體排出多餘濕氣。

生活習慣篇:養成消腫好習慣,告別浮腫

飲食是內在調理,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則是從外在輔助,兩者相輔相成,才能讓消水腫的效果更持久。以下幾個簡單的日常習慣,能有效改善循環,讓你輕鬆告別浮腫。

第六招:規律運動,強化心血管及淋巴循環

運動是促進全身循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當我們運動時,肌肉的收縮和放鬆會對血管和淋巴管產生擠壓作用,形成「肌肉泵」效應,有效將滯留在下肢的血液和淋巴液推回心臟。無論是快走、慢跑、游泳還是瑜伽,每週進行三至五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都能顯著改善水腫問題。

第七招:睡前抬腿,善用重力幫助血液回流

對於需要久坐或久站的上班族來說,下肢水腫幾乎是家常便飯。一個非常簡單的改善方法,就是在睡前進行抬腿。平躺在床上或瑜伽墊上,將雙腿靠在牆上,與身體成九十度角,維持約十五分鐘。這個動作利用地心吸力,能自然地幫助積聚在腿部的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有效舒緩腿部腫脹和疲勞。

第八招:溫熱水泡腳,促進末梢循環

雙腳是身體的末梢,循環通常較差。用溫熱水泡腳能使足部的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從而帶動全身的代謝。建議使用約攝氏四十度的溫水,水位高過腳踝,浸泡十五至二十分鐘。在泡腳的同時,可以輕輕轉動腳踝,效果會更佳。

第九招:重點穴位按摩,疏通經絡

從中醫角度看,水腫與經絡不通、氣血循環不暢有關。可以針對幾個有助於利水去濕的穴位進行按摩,例如小腿內側的陰陵泉穴和三陰交穴。以指腹施加壓力,輕柔地按壓,每個穴位持續按壓數分鐘,感到輕微痠脹即可。按摩時可由下往上,從腳踝向小腿方向輕推,輔助淋巴回流。

第十招:穿著漸進式壓力襪,輔助下肢循環

如果工作需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可以考慮穿著漸進式壓力襪。這種襪子在腳踝處的壓力最大,然後向上逐漸遞減。它能從外部提供支撐,模擬肌肉的擠壓功能,輔助靜脈血液回流至心臟,有效預防和緩解下肢水腫。選擇合適尺寸和壓力的襪子非常重要,建議可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

情境式消腫方案:KO大餐後、久坐、熬夜水腫

面對不同的生活場景,有效的水腫排水策略也有所不同。當遇到水腫點算這個問題時,與其千篇一律地尋找方法,不如根據具體情況對症下藥。以下針對三個常見的「重災區」情境,提供精準的急救方案,讓你快速掌握水腫點減的竅門,告別浮腫。

急救大餐後水腫

享受完美食佳餚後,隔天卻發現自己腫了一圈,這通常是高鈉飲食引致的暫時性水腫。想有效進行水肿排水,關鍵在於把握大餐後的黃金24小時,透過飲食調整,幫助身體排走多餘的鈉質與水分。

黃金24小時急救飲食:高鉀蔬果清單

鉀質是鈉的天然平衡劑,能促進身體排出多餘的鈉。在大餐後的一天,可以多攝取富含鉀的天然食物。建議的清單包括:香蕉、奇異果、番茄、菠菜、牛油果及西芹。將它們加入正餐或作為點心,是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推薦急救飲品:無糖紅豆水、檸檬皮水

飲品方面,無糖紅豆水富含鉀質,有助利尿。另外,檸檬皮水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製作時記得要用溫水沖泡檸檬皮,因為檸檬皮中的精油成分對促進循環與排水非常有幫助,效果比單純的檸檬果肉水更佳。

擊退辦公室下半身水腫

長時間坐在辦公室,下半身血液循環受阻,是造成腿部水腫的主要原因。想擊退這種因久坐而來的浮腫,可以從一些辦公室小習慣入手。

辦公桌下微運動:轉動腳踝、踮腳尖

即使工作繁忙,也可以在座位上進行簡單的微運動。嘗試定時伸直雙腿,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腳踝各20次。或者,可以練習踮起腳尖再放下,重複動作。這些小運動能有效啟動小腿肌肉,促進血液回流。

改善坐姿:避免翹腳,善用腳踏板

翹腳的動作會壓迫腿部靜脈,嚴重阻礙血液循環。請時刻提醒自己雙腳平放地面。如果座椅太高,可以使用腳踏板,讓膝蓋與臀部維持在同一水平或略低,有助維持下肢循環暢通。

辦公室健康飲品選擇:黑豆水、玉米鬚茶

在辦公室補充水分時,可以選擇天然的利水飲品。黑豆水含有豐富的鉀,有助排水。玉米鬚茶則是傳統上常用於利水的健康茶飲,兩者都是取代含糖飲料的理想選擇。

速救熬夜包包面

睡眠不足會導致新陳代謝減慢,血液循環不佳,令水分容易積聚在臉部,形成難看的「包包面」。隔天有重要約會時,可以利用以下幾招快速急救。

晨間醒神飲品:黑咖啡的最佳飲用時機

黑咖啡中的咖啡因是天然的利尿劑,有助快速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最佳的飲用時機是在起床後約一小時,此時飲用效果較好,並且能避免過度刺激腸胃。

妝前5分鐘臉部淋巴按摩

化妝前,可以花五分鐘進行臉部按摩。首先使用質地順滑的護膚油或乳霜,然後用指關節或按摩工具,由臉部中央向外側,再由下巴沿著臉部輪廓向上提拉。最後,輕輕由耳後向下掃向鎖骨,幫助將多餘水分引流。

物理消腫法:冷熱交替敷臉技巧

準備一熱一冷兩條毛巾。先用熱毛巾敷臉約一分鐘,促進臉部血液循環。然後,立即換上冷毛巾敷臉約30秒,幫助收縮血管。重複這個過程兩至三次,冷熱交替的刺激能有效加速臉部水分的代謝。

局部去水腫按摩:告別包包面與象腿的淋巴引流術

除了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想更快處理水腫排水的問題,直接針對浮腫部位進行按摩,絕對是最有效率的急救方法。當你面對水腫點算這個難題,淋巴引流按摩就是你的得力助手。透過特定手法,我們可以促進淋巴液流動,將滯留的廢物與多餘水分引導至淋巴結排出,有效告別包包面與水腫象腿。

5分鐘臉部淋巴引流教學

早上起來臉部浮腫,是許多人的共同困擾。這套五分鐘的按摩法,可以在妝前快速幫你找回緊緻的輪廓線。

按摩前準備:選擇合適的按摩油或乳霜

按摩前,首先要為皮膚做好準備。在臉部塗抹足夠的按摩油或質地順滑的乳霜,可以減少按摩時的摩擦,避免拉扯出細紋。選擇成分單純、延展性好的產品就可以,例如荷荷巴油或角鯊烷油都是不錯的選擇。

按摩方向與原則:由內而外,由下而上

臉部按摩的大原則非常簡單。想像你要將臉部中央多餘的水分,輕輕推向兩側的髮際線位置。所以,動作方向應遵循「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的原則。例如從下巴中央推至耳下,從鼻翼兩側推向太陽穴。

頸部淋巴疏通:引流廢物至鎖骨淋巴結

臉部引流的廢物,最終需要一個排出口。頸部兩側就是重要的淋巴通道,而鎖骨的凹陷處(鎖骨淋巴結)則是總站。完成臉部按摩後,雙手要從耳後方開始,順著頸部線條向下滑動,輕輕將廢物流引導至鎖骨的位置。重複這個動作數次,就完成了整個引流過程。

臉部消腫關鍵穴位按壓教學

除了大範圍的引流,按壓特定穴位也能加強消腫效果。可以用指腹輕輕按壓以下幾個位置,每個穴位按壓約10秒,感到微酸即可。
攢竹穴:位於眉頭下方凹陷處,有助舒緩眼部浮腫。
顴髎穴:位於眼尾直下,顴骨下方的凹陷處,能幫助改善臉頰水腫。
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的法令紋上,有助促進臉部中央的循環。

KO水腫象腿:下半身循環按摩教學

對於久坐或久站的朋友來說,下半身水腫是個大問題。持之以恆地進行腿部按摩,不單是解答水腫點減的有效方法,更能舒緩腿部疲勞。

按摩方向與原則:由遠心端向近心端(腳踝至大腿)

下半身的按摩方向與臉部相反,必須由距離心臟最遠的地方開始。也就是說,要從腳踝開始,然後到小腿,最後到大腿。這個方向是為了順應靜脈與淋巴回流的路徑,將血液與淋巴液一步步推回身體中心。

重點按壓小腿肚(承山穴)以緩解酸脹

小腿肚是水分與疲勞物質最容易堆積的地方。你可以找到位於小腿肚肌肉正下方凹陷處的「承山穴」。當你踮起腳尖時,這個穴位會更明顯。用拇指深層按壓此處,不僅能促進循環,還能有效緩解小腿的酸脹感。

促進大腿淋巴液流向腹股溝淋巴結

按摩大腿時,雙手可以握拳,利用指關節從膝蓋上方開始,一路向上刮至大腿根部。大腿根部的腹股溝是下半身最重要的淋巴結集中地。將淋巴液朝這個方向引流,就能有效地將廢物排出,改善大腿水腫的情況。

營養師設計:24小時極速去水腫時間表

想知道水腫點算才好?要有效率地進行水腫排水,跟隨營養師設計的特定時間表,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這個24小時的作戰計劃,並非甚麼神奇魔法,而是透過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循序漸進地啟動你身體自有的排水機制,讓你由內而外真正感覺輕盈,解決水腫點減的煩惱。

早上 (07:00 – 09:00)

起床後:一杯溫檸檬皮水

一日之計在於晨,啟動身體的第一步由一杯溫暖的檸檬皮水開始。檸檬皮中的精油成分,配合溫水可以溫和地喚醒腸道蠕動,同時為整夜缺水的身體補充水分,為一整天的水腫排水工作打好基礎。

早餐:高鉀水果配無糖豆漿

早餐是補充能量和關鍵營養素的一餐。建議選擇香蕉、奇異果或哈密瓜等高鉀水果,鉀質可以直接幫助身體平衡並排出多餘的鈉質。再配合一杯無糖豆漿,補充優質植物蛋白,有助於維持血液內的滲透壓,讓水分穩定地留在血管中。

中午 (12:00 – 14:00)

午餐:清淡烹調蛋白質配大量蔬菜

午餐需要聰明地避開高鈉食物的陷阱。應選擇雞胸肉、魚肉、雞蛋或豆腐等優質蛋白質,並以蒸、烤或水煮等清淡方式烹調,避免使用過多醬料。然後搭配大量的深綠色蔬菜,它們不單富含鉀質,其豐富的膳食纖維亦有助腸道健康,從根本上改善身體代謝。

飯後:散步15分鐘

飯後切忌馬上坐下。利用午休時間進行15分鐘的輕鬆散步,可以有效促進下肢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是擊退辦公室久坐型水腫的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下午 (15:00 – 17:00)

下午茶:玉米鬚茶取代含糖飲料

下午時段精神開始渙散,想喝點東西提神。這個時候,應該放棄手上的含糖手搖飲品或汽水。改為沖泡一杯溫熱的玉米鬚茶。它是一種性質溫和的天然利尿劑,能夠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而且沒有額外糖分與熱量負擔。

辦公室伸展:每小時起身活動

建議在手機或電腦設定一個鬧鐘,提醒自己每個小時都要站起來活動一下。即使只是簡單的伸展、原地踏步,或者走到茶水間裝水,都能有效避免下半身因長時間靜止而導致循環不佳,預防水份積聚。

晚上 (20:00 – 22:00)

晚餐後:避免重口味宵夜

晚餐後到睡前的這段時間是身體的關鍵修復期。此刻進食重口味的宵夜,例如即食麵、薯片或醃製零食,會讓身體在睡眠時努力鎖住水分,直接導致隔天早上出現臉部浮腫。如果真的感到飢餓,可以選擇一小份水果或一把無調味的堅果。

睡前:熱水泡腳及抬高雙腿15分鐘

睡前為自己安排一個放鬆身心的儀式。使用約攝氏40度的熱水泡腳20分鐘,可以促進末梢的血液循環。之後,可以躺在床上將雙腿抬高,輕輕靠在牆上約15分鐘,利用地心吸力幫助下肢的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心臟,為一天的水腫排水計劃畫上完美句號。

消水腫常見迷思與解答 (FAQ)

關於水腫排水的方法,相信你都聽過不少坊間流傳的秘訣,但究竟哪些才真正有效?處理水腫點算才好?這裡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疑問,為你提供專業又易懂的解答,讓你對水腫點減有更清晰的理解。

市售的紅豆水、薏仁水產品有效嗎?

市面上的紅豆水和薏仁水產品確實有其消水腫的原理。紅豆與薏仁本身富含鉀離子,有助於身體平衡鈉水平,促進多餘水分的排出。不過,選擇市售產品時有一個關鍵需要注意,就是「糖分」。許多樽裝或包裝產品為了提升口感,會添加不少糖。攝取過多糖分反而可能引起胰島素波動,不利於水分代謝。因此,建議選擇標示無加糖的產品,或者自己在家簡單烹煮,只喝其水,不加任何調味,效果會更直接和健康。

孕婦或長者水腫應如何處理?

這兩個族群的水腫處理方式需要特別謹慎。對於孕婦而言,懷孕中後期的水腫多數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荷爾蒙變化以及日漸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靜脈,影響血液回流。建議可以透過左側臥睡、定時抬高雙腿、穿著舒適的鞋襪以及適度散步來舒緩。但假如水腫情況來得突然而且嚴重,並伴隨血壓升高等情況,就需要即時諮詢醫生。

至於長者的水腫問題,成因可能比較複雜,有機會與心臟、腎臟或肝臟等器官功能有關,或者由營養不良引起。所以,絕對不應自行判斷或輕信偏方。最安全的做法是先尋求醫生診斷,找出根本原因。特別要注意,如果水腫是因靜脈發炎或血管栓塞引起,千萬不能按摩或熱敷,否則可能導致血栓移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如何應對經期前後的荷爾蒙水腫?

經期前後的水腫,是很多女性都會遇到的困擾。這主要是由於體內雌激素與黃體酮水平的週期性波動,影響了身體的鹽分與水分調節機制。這種情況通常在經期來臨前一週最為明顯,待月經開始後便會慢慢消退。要應對這種週期性水腫,可以嘗試在經期前幾天,飲食上特別注意減少鹽分攝取,多吃香蕉、菠菜、牛油果等高鉀食物。同時,進行如散步、伸展等溫和運動,促進身體循環,也能幫助改善情況。

運動後是正常肌肉腫脹還是水腫?

運動後的感覺有時會讓人混淆。要區分兩者,可以留意腫脹的感覺和位置。運動後的「肌肉腫脹」,通常稱為「泵感」(Pump),是因為血液和液體大量流向正在鍛鍊的肌肉,使其暫時充血飽滿。這種感覺是局部的、緊實的,而且通常在運動後幾小時內就會消退,是訓練有效的正常現象。而我們所說的「水腫」,感覺會比較「泡芙」,皮膚按下去可能會有點鬆軟,甚至留下指印,而且腫脹範圍可能不限於運動的肌肉群。如果運動後出現的是全身性或非訓練部位的浮腫,而且持續不退,那就可能與飲食或身體的整體水分代謝有關。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