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懂教練指令?2025最完整泰拳術語指南:詳解43個必學術語 (附泰文英文),從文化禮儀到攻擊技巧一篇搞定!
初學泰拳,最怕就是在拳館訓練時,聽不懂教練滿口泰文指令?當教練大喊「Dteh Chiang!」、「Khao Loy!」時,你是否只能呆在原地,靠模仿其他師兄師姐的動作來跟上?想擺脫這種窘境,真正投入訓練?這份2025年最完整的泰拳術語指南就是你的最佳幫手。我們為你系統性地整理了43個由淺入深的必學泰拳術語,涵蓋了從傳統文化禮儀(Wai Kru、Ram Muay)、基本攻防技巧(拳、肘、膝、踢),到課堂常用指令與數字。每個術語均附上泰文原文及英文對照,助你準確發音,加深理解。無論你是準備踏入拳館的新手,還是希望提升訓練層次的現役學員,這篇文章都將助你掃除語言障礙,讓你從此聽懂教練的每一個指令,訓練事半功倍。
踏入拳館第一步:不可不知的泰拳文化與禮儀術語
學習泰拳,掌握各種攻擊技巧的泰拳術語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其背後的文化與禮儀,才是真正踏入這門武術殿堂的第一步。泰拳不只是一門格鬥技術,它更是一種包含深厚傳統與尊重精神的藝術。在拳館裡,你會發現教練常會使用一些泰拳術語泰文及英文,理解這些詞彙不單能幫助你更快融入課堂,更是表達尊重的方式。
課堂開始與結束的尊重儀式
每一堂泰拳課,無論是初階還是高階,都會以一個簡單而莊重的儀式開始和結束。這個傳統不只是形式,它代表著對師傅、對同伴以及對這門武術本身的敬意。
Wai Kru (ไหว้ครู) – 拜師禮
Wai Kru 的字面意思是「向老師行禮」。在正式比賽中,這是一套完整的賽前儀式,但在日常課堂上,它簡化為一個向教練表達尊敬的動作。這個儀式提醒我們,我們所學的知識都源於前人與師傅的傳承,懷著感恩的心去學習,是泰拳精神很重要的一環。
Wai (ไหว้) – 合十禮
Wai 是泰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問候方式,相當於我們的點頭或握手。在拳館中,看見教練或師兄師姐時,雙手合十,置於胸前,微微鞠躬,這就是 Wai。它不只是一個招呼,更是一種謙遜和尊重的表現,也是建立良好訓練關係的開始。
比賽與儀式中的傳統泰拳術語 (附泰文英文對照)
如果你有觀看泰拳比賽,一定會對拳手賽前的一些獨特儀式印象深刻。這些儀式充滿象徵意義,是泰拳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接下來介紹的幾個術語,能讓你更深入地了解比賽的文化層面。
Ram Muay (รำมวย) – 拳舞
Ram Muay 是拳手在比賽開始前,伴隨著傳統音樂所跳的一段舞蹈。這段舞蹈並非隨意舞動,它的每一個動作都有特定含義,既是為了向師傅、父母及神明致敬,祈求庇佑,同時也是一種賽前熱身,讓身體和精神進入備戰狀態。每個拳館的 Ram Muay 風格都可能有所不同,展現了其師門的獨特傳承。
Mongkon (มงคล) – 蒙空 / 頭箍
Mongkon 是拳手在進行 Ram Muay 時佩戴在頭上的神聖頭箍。它由師傅親手編織,並經過開光儀式,象徵著師門的榮譽與祝福。Mongkon 只會在賽前儀式佩戴,待儀式結束、第一回合比賽開始前,會由教練為拳手取下。拳手自己是不能觸碰 Mongkon 的,這體現了對師傅的絕對尊重。
Prajeat (ประเจียด) – 臂箍
Prajeat 是繫在拳手手臂上的臂箍,與 Mongkon 一樣,它也是經過開光加持的護身符,用以祈求好運與保護。與 Mongkon 不同的是,Prajeat 會在整場比賽中都佩戴著,作為力量與信念的象徵,陪伴拳手奮戰到最後一刻。
掌握攻防基礎:核心姿勢與步法的泰拳術語
要打好泰拳,就不能不認識幾個關鍵的泰拳術語,因為所有強勁的攻擊技巧,都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之上,這個基礎就是你的站姿與步法。這部分會為你介紹幾個核心姿勢與步法的術語,包含它們的泰拳術語英文及泰文,讓你從站穩第一步開始,就更了解教練的指令。
核心站姿 (Stance) 術語
一個好的站姿是你攻防轉換的樞紐,它讓你時刻保持平衡,隨時準備出擊或者防守。
Kum Chuhng (คุมเชิง) / Combat Stance – 戰鬥站姿 / 戒備姿勢
在泰拳中,最基本的戰鬥站姿叫做 Kum Chuhng (คุมเชิง)。這個泰拳術語泰文的意思是「控制」或「戒備」。你的雙腳會一前一後站立,重心平均分佈,後腳跟微微提起。雙手會舉起保護頭部,手肘則收緊保護身體。這個姿勢讓你像一個蓄勢待發的彈簧,能夠快速啟動攻擊或應對突襲。
Boxing Guard – 拳擊防守架式
Boxing Guard 是指雙手的防守架式,它也是 Kum Chuhng 的一部分。你的雙拳會輕輕握緊,放置在臉頰或下巴兩側,有效保護頭部和下顎這些重要部位。同時,你的視線要穿過拳頭之間的空隙,時刻觀察對手的一舉一動。
關鍵移動步法 (Footwork) 術語
如果說站姿是你的堡壘,那步法就是調動軍隊的藝術。靈活的步法可以幫助你控制距離,找到最佳的攻擊角度,並且閃避對方的攻擊。
Forward & Backward Movement – 前後移動
前後移動是最直接的步法。向前移動是為了施加壓力或者縮短攻擊距離。向後移動則是為了拉開安全距離,或者引誘對手進入你的攻擊範圍。移動的重點是保持身體平衡,避免過多不必要的上下起伏。
Side Step – 側移步
側移步是閃避直線攻擊的關鍵技巧。當對手直線衝過來時,一個簡單的側移就能讓你輕鬆避開攻擊,同時移動到對手的側面。這個位置是反擊的絕佳角度。
Yang Sahm Khum (ย่างสามขุม) – 三宮步
Yang Sahm Khum (ย่างสามขุม) 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泰拳術語,意思是「三宮步」。它是一種有節奏的三角步法,你可以想像地面上有三個點,你的腳步就在這三點之間移動。這種步法不僅能用來調整距離,更是一種建立自己節奏和迷惑對手的方式。
Zig-Zag or Salab Fahnpla Movement – Z形或魚牙步
Z形步,泰文叫 Salab Fahnpla (สลับฟันปลา),意思是「魚牙交錯」,就像魚的牙齒那樣左右交錯排列。這是一種非常靈活和難以預測的步法,透過快速的Z形切換來擾亂對手的判斷,讓你能夠從意想不到的角度發起攻擊。
「八肢之藝」全攻略:泰拳攻擊技巧術語詳解
掌握了基本的站姿與步法,就等於打好了穩固的根基。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索構成泰拳核心的各種攻擊泰拳術語。泰拳之所以被譽為「八肢之藝」(Art of Eight Limbs),是因為它善於將人體的雙拳、雙肘、雙膝、雙腳,共八個部位化為致命武器。理解這些攻擊技巧的泰拳術語英文及泰拳術語泰文,是你從學員蛻變為真正拳手的關鍵一步,讓你能夠清晰地執行教練的每一個指令。
拳法 (Mahd / มัด) 相關術語
拳法是所有格鬥技的基礎,在泰拳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看似與西洋拳擊相似,但泰拳的拳法更著重於配合肘、膝、腿的連環攻擊,為其他更具殺傷力的招式鋪路。
Jab (Mahd Dtrong) – 刺拳 / 前手直拳
刺拳是你武器庫中速度最快、最直接的攻擊。它由前手打出,主要作用是測試距離、干擾對手節奏,以及為後續的重擊(例如後手直拳或掃踢)創造機會。它的重點在於快放快收,保持身體平衡。
Cross (Mahd Dtrong) – 後手直拳
後手直拳是力量的主要來源。它由後手打出,配合腰部與髖部的旋轉,將全身力量傳遞至拳鋒。通常在刺拳之後形成經典的「1-2」組合拳。有趣的是,在泰文中,刺拳與後手直拳都可稱為「Mahd Dtrong」(直拳),需根據教練指令的前後文或額外指示(如前手/後手)來分辨。
Hook (Mahd Dtahwahd) – 鉤拳 / 平勾拳
鉤拳是從側面發動的弧形攻擊,利用身體旋轉的力量,打擊對手的頭部側面或身體肋骨。它的力量並非來自手臂的揮動,而是源於腳跟的轉動與核心力量的傳導,是中近距離的強力武器。
Uppercut (Mahd Suhy) – 上鉤拳
上鉤拳是一種由下而上垂直攻擊的拳法,在近身纏鬥時尤其有效。當對手防守架式收緊或身體前傾時,上鉤拳能夠穿透防線,直接攻擊其下巴或心窩,造成重創。
肘法 (Sok / ศอก) 相關術語
肘擊是泰拳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令人畏懼的近距離攻擊。由於肘尖骨骼堅硬且接觸面積小,能夠輕易造成割傷甚至擊倒對手,是扭轉戰局的關鍵。
Sawk Dtad – 橫肘
橫肘的軌跡類似平勾拳,但以手肘為攻擊點,水平地由外向內或由內向外揮擊。它通常用於攻擊對手的太陽穴、眉骨或下顎,極具破壞力。
Sawk Dtee – 砸肘
砸肘是從上而下,帶有劈砍意味的肘擊。你可以想像成將手肘當作斧頭般向下劈擊,攻擊目標通常是對方的頭頂、鎖骨,或在對手彎腰時攻擊其後腦或背部。
Sawk Ngahd – 挑肘
挑肘的動作軌跡與上鉤拳相似,是以手肘由下往上發動的攻擊。在與對手極近距離的纏鬥中,當拳頭沒有足夠空間揮動時,挑肘便能出其不意地攻擊對手下巴。
Sawk Glanb – 轉身肘
這是一個極具觀賞性與殺傷力的高階技巧。通過快速轉身,利用離心力帶動反方向的手肘進行攻擊。雖然風險較高,但一旦命中,其威力足以一擊制勝。
膝法 (Khao / เข่า) 相關術語
膝擊是泰拳在首相撲(Clinch)狀態下的王者級武器。當雙方緊緊纏抱時,強而有力的膝撞能夠持續消耗對手體力,甚至直接重創其腹部與肋骨。
Khao Dtrohng – 直膝
直膝是最直接的膝擊方式,直線向前頂向對手的腹部或胸口。在纏鬥中,通過控制對手頭部向下拉,配合向上的直膝,能產生巨大的衝擊力。
Khao Chiang – 斜膝 / 45度膝
斜膝是以大約45度角向上攻擊的膝法,目標是對方身體兩側的肋骨位置。這是首相撲中最常用的膝擊之一,角度刁鑽,讓對手難以防守。
Khao Loy – 飛膝
飛膝是泰拳中最具代表性的終結技之一。拳手會雙腳躍起,在空中將膝蓋撞向對手,目標通常是頭部。這個動作需要精準的時機判斷、驚人的爆發力與身體協調性。
踢法 (Dteh / เตะ) 相關術語
泰拳的踢法以其力量和獨特的發力方式聞名於世。與其他武術不同,泰拳的掃踢主要使用堅硬的脛骨作為接觸點,而非腳背,從而產生更強的破壞力。
Dteh Chiang / Roundhouse Kick – 斜踢 / 掃踢 / 鞭腿
這是泰拳的靈魂所在。通過轉動支撐腳,帶動髖部與全身的力量,像一條鞭子般將小腿脛骨掃向目標。根據攻擊高度,可分為攻擊大腿的低掃踢、攻擊身體的中掃踢,以及攻擊頭頸的高掃踢。
Teeb Dtrohng / Front Kick – 正蹬 / 前踢
正蹬是一種直線的推踢,主要功能是控制距離。它像一道牆,可以阻擋對手前進、破壞其平衡,或直接攻擊其中路。正蹬(Teeb)強調「推」的感覺,與掃踢(Dteh)的「砍」在概念上有所不同。
Teeb Khaang / Side Kick – 側蹬 / 側踹腿
側蹬是身體轉向側面後,用腳跟或腳掌外側蹬向對手。它的功能與正蹬相似,主要用於防守和控制距離,尤其在應對直線衝過來的對手時非常有效。
近身纏鬥藝術:首相撲 (Clinch) 相關術語
提到泰拳術語,就不能不提近身纏鬥的精髓——首相撲。當拳腳的攻擊距離消失,雙方進入埋身肉搏的階段,首相撲的技術就成為了勝負的關鍵。這不只是單純的角力,而是一門控制與反控制的藝術。了解相關的泰拳術語英文和泰文,可以讓你更清晰地掌握教練的指令,理解近身戰的細微變化。
首相撲的基礎術語
Clinch – 首相撲 / 纏鬥
Clinch(泰文:ปล้ำ / bplam)就是泰拳中的近身纏鬥技術,中文常稱之為「首相撲」。當你與對手的距離非常近,雙方會用手臂互相控制對方的頭部、頸部和上半身。首相撲的目的,就是破壞對手的平衡和姿勢,為自己創造使用膝撞和肘擊的絕佳機會,甚至可以將對手摔倒。
首相撲狀態與控制術語
Full-Clinch – 全首相撲
Full-Clinch 可說是在首相撲中最具優勢的位置。處於這個狀態時,你的雙手會緊扣在對手的後頸位置,形成一個穩固的鎖。這個姿勢讓你能夠完全控制對方的頭部和上半身,輕易地將他的頭向下拉,然後用猛烈的膝擊攻擊其腹部或面部。取得Full-Clinch,就等於掌握了近身戰的主導權。
Neutral Clinch – 中立狀態
Neutral Clinch 指的是雙方在纏鬥中勢均力敵的狀態。通常,這時候你和對手的手臂會是「一內一外」的姿勢,即你的一隻手臂在對手手臂的內側,另一隻則在外側。在這個中立位置,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明顯的控制優勢。這是一個過渡狀態,雙方都會積極地爭奪更好的手部位置,嘗試取得Full-Clinch的控制權。
Long-guard – 長防守
Long-guard 是一種非常有用的防守與過渡姿態,尤其在應對對手進入或退出首相撲範圍時。你會將一隻或兩隻手臂向前伸直,手掌張開,放在對手的頭部、肩膀或二頭肌上。這個動作有幾個主要作用:第一,可以用來格擋或推開對手,保持安全距離;第二,可以遮擋對方的視線,干擾其進攻節奏;第三,這也是一個準備進入首相撲的起手式。
泰拳課堂必學:常用指令與數字術語
要真正掌握泰拳術語,除了認識各種攻擊技巧,理解課堂上的常用指令和數字也同樣重要。當教練用泰文快速下達指令,或者喊出一連串數字組合時,能夠即時反應,訓練自然事半功倍。想更深入了解泰拳術語英文和泰拳術語泰文的對應關係,就必須從這些最基礎的口令開始。以下整理了拳館中最常用的指令與數字,助你在訓練中更得心應手。
基本指令術語
在拳館中,你會不斷聽到以下幾個關鍵指令。它們是溝通的基礎,也是確保訓練流暢安全的關鍵。
Yut (หยุด) – 停止
當回合結束的鐘聲響起,或者教練需要暫停講解時,你就會聽到「Yut!」。這個指令代表立即停止所有動作,保持原地,聆聽接下來的指示。
Chok (ชก) – 出拳
這是讓你開始出拳的信號。教練喊出「Chok!」時,就代表你可以開始打靶、打沙包或者進行對練了。
Sai (ซ้าย) – 左邊
泰拳指令通常會指明方向。Sai 就是左邊,你會經常聽到它與攻擊技巧結合,例如「Mahd Sai」(左拳)或「Dteh Sai」(左踢)。
Khwa (ขวา) – 右邊
與 Sai 相對,Khwa 就是右邊。所以當你聽到「Khao Khwa」,就代表要使出你的右膝攻擊了。
泰文數字1-10術語
數字在泰拳訓練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用於組合攻擊。教練會用數字來代表不同的拳法或踢擊,快速喊出數字串,就是你的攻擊組合指令,所以熟悉泰文數字的發音非常實用。
Neung (หนึ่ง) – 1
Song (สอง) – 2
在泰拳中,「Neung-Song」就相當於拳擊中最基本的「一二連擊」,即左刺拳加右直拳。
Sam (สาม) – 3
Si (สี่) – 4
Ha (ห้า) – 5
這是一個有趣的小知識:在泰國的網絡用語中,「555」代表大笑,因為「Ha」的發音就像笑聲一樣。
Hok (หก) – 6
Jet (เจ็ด) – 7
Paet (แปด) – 8
Kao (เก้า) – 9
Sip (สิบ) – 10
常見泰拳術語問題 (FAQ)
關於泰拳術語的學習
我是新手,應先記住哪些最重要的泰拳術語?
剛開始接觸泰拳,要一次記下所有泰拳術語似乎有點困難。你可以先從課堂上最常用到的指令和基本攻防動作開始。這會讓你更快投入訓練,並且能夠順暢地跟隨教練的指示。
首先是基本指令和禮儀,例如 Chok (出拳)、Yut (停止),以及代表左 (Sai) 和右 (Khwa) 的方向詞。這些是你在訓練中一定會聽到的詞語。
其次是核心的攻擊動作。建議先記住「八肢」中每個部位最基礎的一個技巧,例如拳法 Mahd (直拳)、踢法 Dteh (掃踢)、膝法 Khao (直膝),還有非常重要的前蹬 Teep。掌握這些基礎泰拳術語的英文和泰文,你就已經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Teep」和「Dteh」的泰文意思有何不同?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 Teep (ถีบ) 和 Dteh (เตะ) 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腿法攻擊。
Teep 的意思是「蹬」或「推」。它是一種直線的攻擊,主要用腳掌去推開或蹬向對手,功能在於控制距離、阻擋對手進攻,或者破壞對方的平衡。你可以想像成用腳把一扇門推開。
Dteh 的意思則是「踢」。它通常指大範圍的弧線攻擊,例如泰拳中最具代表性的掃踢 (Roundhouse Kick)。Dteh 的目的是造成傷害,發力時會運用到整個身體的旋轉力量,以脛骨作為接觸點,像鞭子一樣抽擊對手。
簡單來說,Teep 是直線的防守和干擾性攻擊,而 Dteh 則是弧線的強力攻擊。
為何學習泰拳術語的泰文發音很重要?
學習泰拳術語的正確泰文發音,遠不止是為了「聽得懂」這麼簡單,它對你的訓練有著實質的幫助。
第一,它可以加快你的反應速度。在節奏明快的訓練中,教練會快速喊出組合指令。當你對泰文發音建立了直覺反應,身體就能省去翻譯的過程,直接做出動作,有助於建立肌肉記憶。
第二,這是對泰拳文化的一種尊重。泰拳是泰國的國粹,每一個術語都承載著它的歷史和精神。努力學習並使用正確的泰拳術語泰文,是向這門武術、它的起源地以及你的教練 (Kru) 表達敬意的方式。
最後,準確的發音能確保你和教練之間溝通無誤,避免因誤解指令而導致錯誤的練習,讓你的學習過程更有效率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