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壞處大揭秘:膽固醇高唔高?專家警告3類人絕不宜生食!

海膽以其獨特的甘香鮮甜、入口即溶的綿滑口感,迷倒不少饕客,被譽為海洋的極致珍饈。然而,在這份頂級美味的背後,卻潛藏著不容忽視的健康風險,尤其是「生食」這種最能品嚐其原味的方式。從細菌感染引致的急性腸胃炎,到某些特定人群的嚴重健康威脅,關於海膽的壞處眾說紛紜。同時,「海膽膽固醇高」的說法亦令不少注重健康的人士卻步。究竟海膽的膽固醇含量是高是低?專家警告哪三類人士絕不宜生食?本文將為你全面剖析生食海膽的潛在壞處、破解膽固醇迷思,並提供由中醫角度、選購到食用的全方位安全指南,讓你食得滋味又安心。

探討海膽壞處:生食背後的食安風險

細菌與寄生蟲:生食海膽壞處的隱形威脅

談及海膽壞處,除了膽固醇的疑慮,更直接的風險其實來自生食。海膽在海洋中生長,其生活環境自然存在各種微生物。如果捕撈後的處理、運輸及儲存過程不當,或者海膽本身不夠新鮮,這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細菌與寄生蟲,就有機會隨着鮮甜的海膽一同進入身體,成為健康的隱形威脅。

常見致病菌:李斯特菌與創傷弧菌

在眾多微生物中,有兩種致病菌特別值得我們警惕,分別是李斯特菌和創傷弧菌。李斯特菌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即使在低溫的雪櫃環境下依然可以生存繁殖,它對孕婦、長者及免疫力較弱人士的威脅尤其大。創傷弧菌則常見於和暖的海水中,假如處理海膽時不慎被外殼刺傷,或者食用了受污染的海膽,便可能引發嚴重腸胃炎,甚至更嚴重的併發症。

為何新鮮度是避免海膽壞處的關鍵?

新鮮度直接關係到細菌的數量。海膽離開海水後,自身的防禦能力會下降,附在它表面的細菌就會開始大量繁殖。因此,由捕撈到送上餐桌的時間越短,海膽越新鮮,細菌滋生的風險就越低。這也是為什麼信譽良好的餐廳,總是特別強調海膽的產地來源和到貨時間,因為這是保障食安的第一道防線。

食物中毒警號:辨識因海膽引發的身體不適

即使我們小心選擇,有時也難免會遇上品質欠佳的海膽。學會辨識身體發出的警號,就變得非常重要。當有害細菌進入腸道,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反應,從而引發一系列不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物中毒或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症狀:腹痛、腹瀉、噁心與嘔吐

食用受污染海膽後最常見的症狀,通常包括腹痛、腹瀉、噁心和嘔吐。這些不適一般會在進食後數小時至一天內出現。腹瀉的次數可能相當頻密,有時更會伴隨發燒、發冷或全身乏力。

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求醫

假如出現上述任何症狀,特別是情況比較嚴重,例如持續嘔吐導致無法進食、嚴重腹瀉或高燒不退,便應該立即求醫。及時的診治可以幫助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並由醫生判斷是否需要使用藥物,防止情況惡化。

不同食用方式的風險評估

其實,並不是所有海膽菜式的風險都一樣。我們可以根據處理和烹調方式,將風險簡單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讓大家在享受美食時能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高風險:外賣壽司、來源不明的餐廳

風險最高的,通常是外賣平台上的平價海膽壽司,或者是一些無法清楚交代食材來源、衛生環境欠佳的小店。因為我們難以確定海膽的儲存溫度是否恰當,加上運輸時間的長短,這些因素都會增加細菌滋生的機會。

中風險:信譽良好餐廳的即開海膽

在有信譽、著重衛生的日本餐廳,由師傅即場處理的原隻海膽,風險相對較低。這些餐廳通常對食材的新鮮度有嚴格監控,處理過程也比較規範。不過,由於這始終是生食,仍然存在一定的潛在食物安全風險。

低風險:徹底煮熟的海膽菜式(如蒸蛋、意粉)

最安全穩妥的享用方式,就是將海膽徹底煮熟。高溫可以有效殺死絕大部分的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無論是海膽蒸蛋、海膽忌廉意粉,還是海膽炒飯,這些經過高溫烹調的菜式,讓我們可以安心享受海膽的濃郁鮮味,同時將食安風險降到最低。

這三類人士注意!食用海膽壞處風險更高

雖然海膽的甘香滋味令人難以抗拒,但食用的海膽壞處對於某些特定群體來說,風險確實比較高。我們常常討論海膽膽固醇高唔高,不過對於以下三類朋友,需要留意的其實是更直接的健康風險。

孕婦與胎兒:李斯特菌的潛在威脅

對於準媽媽來說,生食海膽的最大隱憂,源於一種叫「李斯特菌」的致病菌。這種細菌的生命力頑強,即使在低溫雪櫃環境也能生存繁殖,所以單靠冷藏並不能完全消除風險。

李斯特菌感染對胎兒的嚴重後果

這種細菌最棘手的地方,是它能夠穿過胎盤屏障,直接影響胎兒。一旦發生感染,可能會引致流產、早產,或者令新生兒出現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後果不容忽視。

為何孕婦的感染風險遠高於常人?

這主要是因為懷孕期間,孕婦的免疫系統會出現自然的生理調整,整體抵抗力會相對減弱。這個改變是為了讓身體不會排斥胎兒,但同時也令她們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李斯特菌等病原體入侵,感染風險據統計可以高出十倍以上。

兒童:脆弱的消化與免疫系統

小朋友的身體就像一部仍在建構中的精密儀器,他們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都還未完全發育成熟。面對未經煮熟的海產,他們的防禦能力自然不及成年人。

兒童胃酸殺菌能力與成人的差異

一個關鍵的分別在於胃酸。成年人強勁的胃酸是防禦外來細菌的第一道防線,能夠殺死大部分跟隨食物進入的病菌。而兒童的胃酸分泌量較少,酸度亦相對較低,這道天然屏障的殺菌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為何生食海膽易致兒童嚴重腸胃不適?

正因為防線薄弱,一旦海膽帶有致病細菌,這些病菌就很容易在兒童的腸道中站穩陣腳,繼而大量繁殖,引發急性腸胃炎。症狀通常比成人來得更急更嚴重,例如劇烈嘔吐、腹瀉,甚至可能導致脫水。

脾胃虛寒及腸胃敏感人士

從中醫角度看,海膽屬性寒涼。如果你本身就是脾胃虛寒,或者腸胃比較敏感,生食海膽就好像在原本虛弱的消化系統上再加添一層負擔。

生冷食物對腸胃的直接刺激

生冷食物未經烹煮,溫度較低,會直接刺激腸胃黏膜,令血管收縮,影響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對於腸胃功能本身已經不佳的人士,這種刺激很容易就會誘發腹痛、腹脹,甚至腹瀉等不適。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於脾胃虛寒體質?

那麼,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胃虛寒呢?你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有沒有以下特徵:平時容易怕冷,手腳經常冰冷;面色比較蒼白,說話不夠氣力;食量不大,但食少少生冷或油膩的東西就容易腹脹或腹瀉。如果以上幾點你都符合,那麼在品嚐海膽時,選擇煮熟的食法會是更穩妥的選擇。

海膽膽固醇高唔高?破解海膽壞處迷思與心血管健康

很多人一談到海膽壞處,首先想到的就是膽固醇問題,並且常常問:海膽膽固醇高唔高?這個疑問確實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畢竟,那入口即溶的甘香滋味,如果會對心血管健康構成威脅,實在令人卻步。現在,我們就來逐一拆解這個關於海膽膽固醇的迷思。

海膽膽固醇含量揭秘:數字與真相

每100克海膽膽固醇含量 vs. 每日建議攝取量

我們先來看看數字。根據數據分析,每100克海膽的膽固醇含量大約是290毫克。如果對比傳統的每日膳食膽固醇攝取上限建議(約300毫克),這個數字看起來確實不低,幾乎吃一份就接近一日的上限。這也是為什麼海膽會被標籤為「高膽固醇」食物。

膳食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為何有限?

不過,現代營養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人體血液中大部分的膽固醇(約七至八成)是由肝臟自行合成的,只有少部分(約兩至三成)直接來自食物。真正刺激肝臟製造更多「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元兇,其實是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所以,對於大部分健康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對整體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影響其實相當有限。

海膽的優質脂肪:不飽和脂肪酸的益處

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角色

談論海膽的脂肪時,不能只看膽固醇,更要看它的脂肪酸組合。海膽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Omega-3脂肪酸(例如EPA)。這是一種對人體十分重要的「好脂肪」,它具有抗發炎的特性,並且有助於維持心血管健康,例如幫助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以及維持心臟正常功能。

優質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比例分析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海膽的脂肪構成,就會發現它的優質脂肪(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含量,遠高於被視為「壞脂肪」的飽和脂肪。這種健康的脂肪比例,反而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這說明了單憑膽固醇一個數字去判斷食物的好壞,有時會忽略了更重要的整體營養價值。

結論:誰才需要擔心海膽的膽固醇?

家族性高膽固醇症患者的食用建議

雖然膳食膽固醇對大多數人影響不大,但有少數群體需要特別留意。例如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人,他們的身體代謝膽固醇的機能天生存在差異,對從食物攝取的膽固醇反應會比較敏感。對於這類人士,食用海膽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並且嚴格控制食用份量。

一般健康人士的適量攝取指引

對於一般健康人士而言,享受海膽的美味並不需要過份焦慮。關鍵在於「適量」二字。將海膽視為偶爾品嚐的佳餚,例如在吃壽司時點一兩件海膽軍艦卷,而不是經常大量食用海膽丼飯。只要保持均衡飲食,適量地享用,海膽的膽固醇並不會構成嚴重的健康壞處。

中醫剖析海膽壞處:為何過食會損傷脾胃陽氣?

除了食物安全,我們也可以從中醫角度來理解海膽壞處。許多人吃完海膽後感到腸胃不適,其實可能與海膽的屬性有關。中醫理論認為,每種食物都有其獨特的「性味」,而海膽就屬於性味寒涼之物,過量食用便會對身體,特別是脾胃功能,造成一定負擔。

海膽的屬性:性味寒涼之物

「性寒」食物對人體的影響機制

在中醫食療學中,食物分為「寒、涼、溫、熱、平」五種屬性。海膽生於深海,其性質自然偏向寒涼。性寒的食物進入人體後,會消耗身體的陽氣。陽氣就像身體內的小太陽,負責溫暖臟腑、推動氣血運行。如果陽氣被過度消耗,身體的機能運作就會減慢,特別是負責消化吸收的脾胃,其功能最容易受到影響。

過食寒涼引致的脾胃虛寒症狀

當脾胃的陽氣受損,就容易形成「脾胃虛寒」的體質。這種體質的人在過量進食海膽這類生冷食物後,很可能出現腹部冷痛、胃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而且,他們的大便通常會變得稀爛不成形,甚至出現腹瀉。長期下來,更可能伴隨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和容易疲倦等全身性的虛寒表現。

食療智慧:中和海膽寒性的兩大黃金配搭

了解海膽的寒性後,我們可以運用一些食療智慧來平衡它。在享受海膽的鮮美時,配搭一些屬性溫熱的食材,就能夠減輕其對脾胃的影響。

配搭紫蘇葉:解魚蟹毒、行氣溫中

在日本料理中,刺身旁邊經常會放上一片紫蘇葉,這其實蘊含著古老的食療智慧。紫蘇葉性味辛溫,能夠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正好可以中和海膽的寒涼。而且,中醫認為紫蘇葉有「解魚蟹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減少因進食海產而引起的不適。

配搭溫熱米酒或清酒:以溫性平衡寒性

另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品嚐海膽時,配上一小杯溫熱的米酒或清酒。酒本身屬性溫熱,有溫通血脈、祛除寒氣的作用。溫飲一杯可以幫助溫暖腸胃,抵銷海膽的寒性。這樣一來,既能提升海膽的風味,又能保護脾胃陽氣,一舉兩得。

安心享用:從選購到食用的海膽安全指南

想充分享受海膽的甘甜美味,同時避開潛在的海膽壞處,學懂如何挑選和處理就變得非常重要。其實只要掌握幾個簡單的竅門,無論是自己在家處理,或是在外用餐,都可以食得更放心。

挑選新鮮原隻海膽:觀色、辨形、聞味三大秘訣

在街市或海鮮檔親自挑選原隻海膽,最能保證新鮮度。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判斷海膽的品質。

顏色:鮮艷金黃為佳,忌暗啞出水

新鮮優質的海膽,其膏體應該呈現鮮明亮麗的金黃色或橙黃色,色澤飽滿均勻。如果看到顏色暗啞、發黑,甚至有出水的情況,就代表新鮮度已經下降,不宜選購。

形態:顆粒飽滿完整,排列整齊

打開海膽後,裡面的海膽膏應該是一瓣一瓣的,形態完整,顆粒分明而且飽滿。如果海膽膏看起來軟爛、形態模糊,甚至黏作一團,這通常是新鮮度不足或處理不當的跡象。

氣味:帶有清新海水味,無腥臭異味

新鮮的海膽會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清新的海水氣味,這是它來自海洋的天然風味。如果你聞到任何腥味、臭味或其他不尋常的異味,就千萬不要購買,因為這很可能是海膽已經開始變質的警號。

選購盒裝海膽:檢查包裝與保存期限的要點

對於都市人來說,購買已處理好的板裝或盒裝海膽更為方便。雖然無法親眼看到原隻海膽的狀態,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包裝上的細節來確保品質。

檢查包裝完整性與標示的產地

首先,檢查包裝是否完好無損,沒有任何破損或漏氣。一個密封良好的包裝是保持衛生的基本保障。同時,留意包裝上標明的產地,不同產地的海膽風味各異,清楚的來源標示也代表供應商對其產品有較高的透明度和信心。

確認保存期限與購買後的正確冷藏方式

購買前,一定要仔細查看包裝上的「此日期前最佳」或保存期限,選擇離到期日最遠的產品。購買回家後,必須立即將海膽存放在雪櫃的適當溫度(通常為攝氏0至4度)下冷藏,並且盡快食用,才能品嚐到最佳風味和保障安全。

餐廳點餐不踩雷:保障食安的兩個關鍵問題

在外面的餐廳享用海膽時,我們也可以做個精明的食客,透過一些簡單的觀察和提問,大大減低食安風險。

詢問海膽的產地與到貨時間

在點餐時,不妨主動向店員或師傅詢問海膽的來源地以及是日到貨還是飛機貨。一間注重食材品質的餐廳,通常都很樂意分享這些資訊。新鮮的飛機貨海膽,其品質和安全度自然更有保證。

觀察店家的衛生環境與處理手法

最後,花點時間觀察餐廳的整體衛生狀況。例如,壽司吧枱是否乾淨整潔,師傅處理食材時有沒有遵守衛生守則等。一個乾淨衛生的環境,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最基本條件。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