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有蛋白質嗎?最強10大高蛋白質海鮮排行榜!營養師教你增肌減脂、破解膽固醇迷思(附挑選秘訣)

想增肌減脂,除了雞胸肉,其實海鮮是更優質的選擇。海鮮不僅富含極易被人體吸收的「完全蛋白質」,更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鋅、鐵質等多種關鍵營養素,有助抗炎、保護心血管及提升身體機能。到底哪些海鮮的蛋白質含量最高?吃蝦、墨魚真的會令膽固醇超標嗎?本文將由營養師為你揭曉「十大高蛋白質海鮮排行榜」,並從每日攝取量計算、烹調方式,到新鮮海產的挑選秘訣,一文詳解所有疑問,助你食得精明,輕鬆達成健康目標。

為何高蛋白質海鮮是增肌減脂首選?

很多人問「海鮮有蛋白質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海鮮更是極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在增肌減脂的路上,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起雞胸肉,但其實,高蛋白質海鮮在很多方面都是更聰明的選擇。它不單純提供肌肉所需的原料,還帶來許多額外健康益處,讓你的努力事半功倍。

關鍵優勢(一):高效吸收的「完全蛋白質」

提供人體無法合成的完整必需胺基酸

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的。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建築工場,需要不同種類的胺基酸作為磚塊來建造肌肉和修復組織。其中有九種「必需胺基酸」是身體無法自己製造的,必須從食物中攝取。海鮮提供的蛋白質,正正是「完全蛋白質」,意思就是它一次過提供了全部九種必需胺基酸,而且比例均衡,確保工場有齊所有材料,不會因為缺少某種磚塊而停工。

魚肉纖維較短,身體更易吸收利用

除了營養完整,海鮮蛋白質的吸收效率也特別高。與豬、牛、雞等肉類相比,大部分蛋白質魚的肌肉纖維結構較短,而且結締組織較少。這代表我們的消化系統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就能將它分解。簡單來說,身體可以更輕鬆、更快速地吸收和利用這些蛋白質,直接送達需要它們的地方,效率自然更高。

關鍵優勢(二):不止蛋白質,更多元的健康價值

選擇高蛋白質海鮮,你得到的遠不止是蛋白質。它還附帶了一系列對整體健康非常有益的營養素,這是其他蛋白質來源難以媲美的。

Omega-3脂肪酸:抗發炎、保護心血管及大腦健康

特別是深海魚類如三文魚和鯖魚,它們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這種優質脂肪是身體的「滅火隊」,有助於降低體內發炎反應,這對於運動後的肌肉恢復非常有幫助。同時,它也是保護心血管健康和維持大腦功能的重要功臣,讓你在鍛鍊體魄的同時,也為心臟和大腦注入活力。

豐富微量營養素:鋅、鐵、鈣與維他命B群對身體機能的影響

海鮮還是一個微量營養素的寶庫。例如,蠔和蝦含有豐富的鋅,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和促進蛋白質合成。蜆和青口則提供了充足的鐵質,幫助製造紅血球,避免因運動導致的疲勞。另外,多種海鮮都富含維他命B群,它們是能量代謝過程中的關鍵角色,能幫助身體更有效地運用能量,讓你的運動表現更上一層樓。

十大高蛋白質海鮮排行榜:營養師增肌、減脂、健腦精選

很多人會問,海鮮有蛋白質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海鮮更是優質蛋白質的寶庫。想增肌減脂,或者想頭腦更靈活,懂得選擇高蛋白質海鮮絕對是你的秘密武器。這次,我們就為你整理了一份由營養師精選的十大排行榜,下次到街市或超級市場時,跟着這張清單選擇就對了。

第一位:墨魚 (每100克含33克蛋白質)

沒錯,冠軍就是它。墨魚的蛋白質含量稱霸海鮮界,每100克就含有高達33克的蛋白質,脂肪含量卻極低,是增肌減脂人士的頂級選擇。它的肉質爽彈,無論是白灼、爆炒還是煲湯,都能提供極佳的口感與營養。

第二位:鯖魚 (高營養價值蛋白質魚)

鯖魚是營養價值極高的蛋白質魚代表。除了豐富的蛋白質,它更含有大量的Omega-3脂肪酸(EPA與DHA),對保護心血管健康、活化大腦功能及抗發炎有顯著幫助。選擇鹽燒或焗烤的方式烹調,既美味又能保存其營養。

第三位:蜆 (每100克含26克蛋白質)

別看蜆的體積小,它可是名副其實的「蛋白質小巨人」。其蛋白質含量非常出色,同時富含鐵質與維他命B12,有助於預防貧血及維持神經系統健康。用來煮湯或清酒煮,鮮甜的滋味讓人一試難忘。

第四位:青口 (每100克含24克蛋白質)

在西餐中常見的青口,不僅味道鮮美,也是一種極佳的高蛋白質海鮮。它除了蛋白質外,還含有豐富的硒、錳等微量元素,這些都是身體重要的抗氧化劑,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第五位:水浸罐頭吞拿魚 (方便的蛋白質魚選擇)

對於忙碌的都市人來說,水浸罐頭吞拿魚是個方便快捷的蛋白質魚來源。它即開即食,非常適合用來製作沙律或三文治。選擇「水浸」而非「油浸」是關鍵,這樣可以在攝取蛋白質的同時,避免吸收不必要的脂肪。

第六位:蝦 (每100克含23克蛋白質)

蝦是廣受歡迎的食材,其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肉質緊實彈牙。許多人會問,海鮮高膽固醇嗎?特別是蝦。其實,影響血液膽固醇的主要是飽和脂肪,而蝦的飽和脂肪含量很低。此外,蝦還含有蝦紅素,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物。

第七位:三文魚 (富含Omega-3的蛋白質魚)

三文魚是家喻戶曉的健康蛋白質魚。它橙紅色的魚肉不僅含有豐富蛋白質,更是Omega-3脂肪酸的絕佳來源。同時,它還提供維他命D,有助於鈣質吸收和維持免疫系統功能。香煎或焗烤三文魚都是簡單又健康的食法。

第八位:帶子 (每100克含21克蛋白質)

帶子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甜,是不少人的心頭好。它的蛋白質含量高,而且脂肪和熱量都極低,非常適合需要控制體重的人士食用。帶子也富含鎂和鉀,有助於維持心臟及神經肌肉的正常運作。

第九位:蠔 (每100克含19克蛋白質)

有「海中牛奶」之稱的蠔,除了提供優質蛋白質,最突出的營養價值是其極高的鋅含量。鋅對於維持免疫系統功能、促進傷口癒合以及維持男性生殖健康都十分重要。

第十位:虱目魚 (高性價比蛋白質魚)

虱目魚是性價比極高的蛋白質魚選擇。它的魚肉細緻,容易消化吸收,蛋白質含量亦相當不俗。虱目魚湯或香煎虱目魚肚都是台灣家庭的常見菜式,能以實惠的價格為你補充日常所需的蛋白質。

高蛋白質海鮮吃多少才夠?每日攝取量精準計算三部曲

很多人都會問,海鮮有蛋白質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少高蛋白質海鮮更是營養豐富的選擇。知道了海鮮是優質蛋白質來源後,下一個問題自然是:應該吃多少才足夠,又不會過量?其實,透過一個簡單的三部曲,你就可以輕鬆掌握自己的每日攝取量,將理論知識應用在餐盤上。

第一步:計算你的每日蛋白質需求量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活動量都不同,所以蛋白質需求也因人而異。與其跟隨一個固定的份量,不如花一分鐘計算出最適合自己的個人化目標,這樣才能吃得更精準有效。

通用計算公式:體重(公斤) x 0.8 至 1.2 (克)

這是一個廣泛應用的基礎公式。你只需要將自己的體重(公斤)乘以一個系數,就能得出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總量(克)。這個系數的範圍由0.8至1.2,主要根據你的日常活動水平來調整。

不同活動量人士需求:普通成人、長者、運動愛好者具體計算範例

為了讓你更清晰地理解,這裡有幾個不同生活模式的計算範例:

  • 普通成人:如果你是長時間安坐辦公室、活動量不大的上班族,可使用較低的系數。例如一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蛋白質需求約為 60公斤 x 0.8克 = 48克。
  • 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所以長者需要較多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建議使用稍高的系數。例如一位55公斤的長者,每日需求約為 55公斤 x 1.0克 = 55克。
  • 運動愛好者:若你有規律運動或健身的習慣,身體需要更多蛋白質來修復及增長肌肉。應使用較高的系數。例如一位70公斤的健身人士,每日需求可達 70公斤 x 1.2克 = 84克。

第二步:將蛋白質份量視覺化,從克數到餐盤

計算出幾十克的數字後,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抽象。下一步就是將這些克數,轉化為日常看得見、摸得著的食物份量,讓執行變得簡單。

建立「一份蛋白質」概念 (約7克)

在營養學上,我們習慣將約7克蛋白質定義為「一份」。你可以將自己每日所需的總克數,除以7,就能得出你一天需要攝取多少「份」蛋白質。例如每日需要49克蛋白質,就等於需要7份蛋白質。

常見高蛋白質海鮮份量換算表,一目了然

有了「份」的概念後,就可以輕鬆配搭不同的蛋白質海鮮了。以下是一些常見海鮮的份量換算,讓你對如何組合一餐更有概念:

  • 一份蛋白質 (約7克) 大約等於:
  • 中型蝦:約 3 至 4 隻
  • 帶子:約 2 至 3 粒
  • 三文魚、鯖魚等蛋白質魚:約一個麻雀牌大小的份量
  • 蜆肉:約 5 至 6 粒
  • 蠔:約 1 至 2 隻(視乎大小)

第三步:選擇最佳烹調方式,鎖住營養不增磅

選對了食材,也要用對烹調方法。錯誤的烹調方式不但會破壞營養,還可能讓你攝取額外的油份和鈉質,令健康效果大打折扣。

推薦方法:蒸、煮、烤、燉

這些方法較為清淡,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海鮮的原汁原味和營養價值。例如清蒸魚、白灼蝦、烤三文魚或海鮮湯,都是能品嚐到海鮮鮮甜,同時又對身體負擔較小的健康選擇。

應避免的方法:油炸、紅燒等高油高鈉烹調

油炸會使海鮮包裹一層高熱量的外皮,並可能產生有害物質。紅燒和醬爆等方法雖然惹味,但通常會加入大量醬油、糖和鹽,容易導致鈉攝取量超標。想透過海鮮增肌減脂,最好還是避開這些烹調方式。

新sev是關鍵:專家教你挑選優質高蛋白質海鮮秘訣

許多朋友想知道海鮮有蛋白質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海鮮更是優質蛋白質的極佳來源。要完整攝取這些營養,挑選新鮮的高蛋白質海鮮是首要步驟。新鮮度不只影響口感與風味,更直接關係到食用安全。學懂以下幾個秘訣,你就能像專家一樣,為自己和家人挑選到最新鮮的海產。

魚類挑選五步法

在街市或超市面對琳瑯滿目的蛋白質魚,只要跟著以下五個簡單步驟檢查,就能輕鬆分辨出優質漁獲。

觀察魚眼:清澈明亮為佳

新鮮魚的眼睛應該是清澈、透亮,而且微微凸出。如果魚眼看起來混濁、凹陷或者泛紅,就代表它已經放置了一段時間。

檢查魚鰓:顏色應為鮮紅

輕輕揭開魚鰓,新鮮的魚鰓會呈現鮮紅色或淡紅色,而且沒有黏液。若魚鰓的顏色變得暗沉、呈褐色或紫色,就是不新鮮的警號。

觸摸魚身:表皮不黏膩,肉質有彈性

用手指輕輕按壓魚身,新鮮的魚肉質結實有彈性,按下去後會馬上回彈。魚的表皮應該是濕潤光滑,而不是黏膩的。

檢查魚鱗:完整無脫落

新鮮魚的魚鱗會緊密貼附在魚皮上,並且帶有自然光澤。如果魚鱗大量脫落或者顯得暗淡無光,通常代表新鮮度欠佳。

嗅聞氣味:只有自然鮮味而無腐臭

將魚拿近嗅聞,新鮮的魚只會帶有淡淡的海洋氣味或自然的鮮味。任何刺鼻的腥味、氨水味或腐臭味,都表示魚已經開始變質。

蝦類新鮮度檢查要點

蝦是另一種廣受歡迎的蛋白質海鮮,其新鮮度的判斷方法與魚類略有不同,主要觀察以下幾點。

蝦頭與蝦身是否緊密連接

新鮮的蝦,其蝦頭和蝦身會緊密相連。如果發現蝦頭有鬆脫、快要掉下來的跡象,代表蝦已經不新鮮。

蝦殼色澤是否明亮有光澤

不論是哪種蝦,新鮮的蝦殼都應該帶有自然的光澤感,看起來通透。應避免選擇蝦殼色澤暗沉、發白的蝦。

蝦身是否自然捲曲,無軟爛變黑

新鮮的蝦身會呈現自然的彎曲弧度,肉質飽滿結實。如果蝦身軟爛、伸直,或者蝦頭、蝦腳關節處出現黑點,都是不新鮮的表現。

貝類(蜆、青口)死活分辨技巧

烹煮貝類海鮮前,必須確保它們是活的,因為死掉的貝類會迅速滋生細菌。

輕敲外殼,聲音清脆者為新鮮

拿起兩顆蜆或青口互相輕敲,如果發出的是清脆、堅實的聲音,代表它們是新鮮的。如果聲音沉悶空洞,則可能已經死亡。

觀察其足肉是否會活動或噴水

活的貝類在水中時,有時會伸出足肉活動。如果輕觸它們微開的殼,活的貝類會迅速緊閉起來,有時還會噴出水柱。

軟體類(墨魚、魷魚)及蟹類挑選要點

墨魚、魷魚和蟹類的挑選原則,則著重於肉質的通透感與飽滿度。

軟體類:肉質具通透感及彈性,眼睛明亮

新鮮的墨魚或魷魚,身體表皮的色澤會很鮮明,肉質帶有通透感,觸感結實有彈性。牠們的眼睛也應該是清澈明亮的。

蟹類:拿起來有重實感,蟹腿與身體牢固連接

挑選活蟹時,拿上手應該感覺沉甸甸的,這代表蟹肉飽滿。蟹腿和蟹螯應該與身體牢固連接,而且活動有力,這才是活力十足的表現。

關於高蛋白質海鮮的常見問題 (FAQ)

聊完各種高蛋白質海鮮的好處和挑選秘訣,相信你的購物清單已經越來越長了。不過,在大家準備大快朵頤之前,我們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疑問,一次過為你釐清關於蛋白質海鮮的各種迷思。

海鮮膽固醇很高嗎?吃蝦、墨魚會超標?

「海鮮高膽固醇嗎?」這個問題,大概是海鮮愛好者心中永遠的疑問。特別是蝦頭的蝦膏、爽口的墨魚,常常被認為是引致膽固醇超標的元兇,事實真的如此嗎?

釐清觀念:影響血液膽固醇的關鍵是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

首先,我們需要更新一個重要的營養觀念。現代醫學研究已指出,真正影響人體血液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飲食因素,主要是我們攝取了多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而不是食物本身含有的「膳食膽固醇」。

科學實證:膳食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影響有限

許多大型研究都發現,對於身體健康的大部分人來說,從食物中吃進去的膽固醇,對血液總膽固醇的影響其實相當有限。身體本身會調節膽固醇的製造,當你從食物中攝取較多時,身體便會自然減少製造量來取得平衡。

結論:大部分海鮮飽和脂肪含量低,適量食用無須擔心

回到海鮮本身,雖然蝦、蟹、墨魚等海產的膳食膽固醇含量相對較高,但它們的飽和脂肪含量普遍很低。所以,只要我們用清蒸、白灼等低油方式烹調,並且適量食用,它們並不會對血液膽固醇造成太大的負擔。

減肥期間,應如何選擇高蛋白質海鮮?

在控制體重或減脂的路上,選擇正確的食物至關重要。高蛋白質海鮮絕對是你的好夥伴,只要掌握以下兩個簡單策略,就能吃得聰明又有效。

策略一:優先選擇排行榜中的低脂海鮮,如蜆、帶子、蝦

減脂的核心在於製造熱量赤字,所以在選擇蛋白質來源時,我們應優先考慮脂肪含量較低的選項。你可以參考我們前面排行榜提到的蜆、帶子、蝦、水浸吞拿魚等,它們能在提供足夠蛋白質的同時,將脂肪與熱量的攝取降到最低。

策略二:配合低油烹調法,避免額外熱量攝取

食材選對了,烹調方式就是另一個關鍵。即使是低脂的蛋白質魚,如果用油炸或紅燒的方式處理,也會吸收大量不必要的油脂和鈉質,讓你的減脂計劃功虧一簣。蒸、煮、烤或氣炸都是能保留海鮮原味又健康的烹調方法。

關鍵概念:熱量赤字期間,足夠蛋白質有助維持肌肉量

為何減脂要特別重視蛋白質?因為在熱量攝取不足時,身體除了會分解脂肪,也可能會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像是給肌肉發出一個「請保留」的訊號,有助於在減脂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維持肌肉量,這對維持代謝率和塑造理想體態非常重要。

海鮮可以每天吃嗎?如何避免重金屬積聚?

海鮮營養豐富,但關於重金屬的疑慮也時有所聞。想安心享受海鮮的美味,其實很簡單,秘訣在於「分散風險」。

飲食多樣化:建議輪流攝取不同種類及來源的海鮮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獨沽一味。今天吃魚,明天可以吃蝦,後天選擇貝類。盡量從不同產地、不同品牌選購海鮮,輪流替換食用,就能大大減低從單一來源持續攝入污染物的風險。

避免風險:減少食用大型深海魚類(如劍魚、大型吞拿魚)

海洋中的重金屬會透過食物鏈層層累積,位於食物鏈頂層的大型掠食性魚類,體內積聚的重金屬含量通常較高。因此,建議減少食用劍魚、旗魚、大眼吞拿魚、鯊魚等大型魚類的次數,特別是孕婦和幼童更應注意。

海鮮蛋白與植物蛋白有何不同?

海鮮提供的蛋白質與豆腐、豆類等植物蛋白,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但它們之間確實存在一些有趣的分別。

胺基酸完整性:海鮮提供「完全蛋白質」,植物多為「不完全蛋白質」

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其中有9種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海鮮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代表它能一次過提供所有必需胺基酸。大部分植物蛋白則屬於「不完全蛋白質」,可能缺少其中一至兩種,需要透過搭配不同種類的植物(如豆類加穀物)來補足。

附加營養素:海鮮獨有Omega-3、維他命B12;植物則提供膳食纖維

除了蛋白質,它們各自攜帶的「附加價值」也不同。海鮮是Omega-3脂肪酸和維他命B12的主要來源,這兩種營養素對大腦和神經系統健康極為重要。而植物蛋白則含有動物性食物沒有的膳食纖維和多種植化素,有助腸道健康和抗氧化。

結論:兩者各有優勢,應納入均衡飲食中

總結來說,海鮮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反而是互補的關係。在日常飲食中同時納入兩者,輪流食用,才能建構出最全面、最均衡的營養基礎。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