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肚子有聲音】是警號?專家拆解4大成因,教你3招根本改善肚中怪聲!

您是否試過在寧靜的環境下,只是深吸一口氣,肚子卻突然發出「咕嚕」、「嘰嘰」等奇怪聲響,令人尷尬又困惑?這種「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現象,究竟是正常的腸道蠕動,還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很多人會將其歸咎於飢餓或消化不良,但為何偏偏在「深呼吸」時特別明顯?

本文將由專家為您深入拆解箇中原理,剖析由正常生理現象、腸道氣體過多,以至腸躁症、甚至腸阻塞等4大潛在成因。我們更會教您3招實用對策,從呼吸調節、飲食習慣到生活方式,助您從根本改善肚中怪聲,並清晰界定何時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讓您徹底擺脫這個惱人疑慮。

為何會「深呼吸肚子有聲音」?了解肚中怪聲來源與呼吸的關係

很多人都試過,在夜闌人靜時,一深呼吸肚子有聲音,有時還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肚有怪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需要先了解肚中聲音的來源,以及它和呼吸動作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肚中怪聲的真面目:醫學拆解「腸鳴」現象

氣體與液體的交響樂:腸鳴的形成機制

這種肚有怪聲,在醫學上有個正式名稱,叫做「腸鳴」(Borborygmi)。我們可以將腸道想像成一條長長的管道,裡面並不是空的,而是充滿了消化中的食物、水分和氣體。當腸道肌肉規律地收縮,也就是「蠕動」時,會推動這些內容物前進。在這個過程中,氣體和液體混合移動,互相撞擊,就會產生我們聽到的咕嚕聲,就像一場由氣體與液體合奏的交響樂。

正常的腸道蠕動 vs. 過度活躍的腸鳴

其實,腸道大部分時間都在蠕動,只是聲音通常很微弱,我們未必會察覺。但如果腸道蠕動得特別快,或者腸內的氣體和液體特別多,聲音就會變得明顯,讓我們清楚聽見。所以,偶然聽見肚中傳來聲響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聲音變得頻繁或響亮,就可能代表腸道活動有些變化。

揭秘呼吸與肚聲的連繫:為何偏偏是「深呼吸」才會觸發?

來到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為甚麼平常沒事,偏偏在深呼吸時肚子有聲音?這和我們呼吸的主要肌肉——橫膈膜有直接關係。

橫膈膜下降增加腹腔壓力:深呼吸如何擠壓腸道產生聲音

橫膈膜位於胸腔與腹腔之間。當我們進行深呼吸時,橫膈膜會用力向下移動,為肺部騰出空間。這個向下的動作會直接增加腹腔內的壓力,就像從上方輕輕擠壓腹部一樣。這個壓力會傳導到腸道,促使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流動,從而產生或放大原有的腸鳴聲。

姿勢與壓力變化:為何躺下或特定姿勢時聲音更明顯

除了深呼吸,姿勢的改變也會影響。例如,當我們躺下時,腹腔內的器官會因為重力而重新分佈,腸道的位置也會有所改變。這時候進行深呼吸,橫膈膜下降所施加的壓力,可能會更集中在某一段腸道上,令聲音變得特別清晰。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人發覺,在晚上平躺準備入睡時,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情況會特別明顯。

「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4大潛在原因:從正常生理到疾病警訊

當你在寧靜的環境中,一次深呼吸肚子有聲音,或者肚有怪聲突然響起,確實會讓人有些在意。其實,這些聲音的來源多樣,從完全無害的生理現象,到需要留意的健康警訊都有可能。讓我們像朋友一樣,一起逐一拆解這四個潛在原因,了解肚中交響樂背後的秘密。

原因一:正常的生理性腸鳴

很多時候,肚子的聲音只是身體正常運作的「背景音樂」,代表你的消化系統正在努力工作。

飢餓感觸發的腸胃蠕動

這是最經典的肚子叫聲。當你感到飢餓時,大腦會發出信號,指令腸胃開始蠕動,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食物。此時腸道內大部分是空氣和少量消化液,在收縮擠壓下,自然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這是身體提醒你「該吃飯了」的訊號。

消化過程中的自然蠕動與排氣聲

即使在不餓的時候,腸道也會持續進行名為「蠕動」的肌肉收縮運動,用以混合食物、消化液並推動食糜前進。在這個過程中,腸道內的液體與氣體被擠壓流動,發出聲音是十分正常的物理現象,證明你的消化系統正在正常運作。

原因二:腸道氣體過多

如果肚子的聲音特別頻密或響亮,很可能與腸道內氣體過多有關。更多的氣體,意味著腸道蠕動時會有更大的聲響。

容易產氣的食物清單:豆類、高纖蔬菜、碳酸飲品

某些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特別容易產生氣體。例如豆類、西蘭花、洋蔥、番薯等高纖維蔬菜,以及含有大量氣體的啤酒、汽水等碳酸飲品。如果你的餐單中包含較多這類食物,腸道產氣量自然會增加。

不良進食習慣:狼吞虎嚥與吞氣症 (Aerophagia)

進食速度太快,或者邊說話邊吃飯,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吞下大量空氣。這些多餘的空氣進入消化道,便成為腸道氣體的來源之一。醫學上將這種不自覺吞入過量空氣的習慣稱為「吞氣症」(Aerophagia),是導致腹脹和肚響的常見原因。

腸道菌群失衡引發的異常發酵產氣

我們的腸道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當腸道菌群生態失衡,壞菌數量過多時,食物在腸道內便會進行異常發酵,產生大量氣體。這不僅會引起肚有怪聲,還可能伴隨腹脹或氣味較濃的排氣。

原因三:腸道功能紊亂

有時候,肚子的聲音反映了腸道的功能可能出現了一些小狀況,使其變得比平時更為敏感或活躍。

壓力、焦慮如何引發腸躁症 (IBS) 與異常腸鳴

人體的腸道與大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腸腦軸線」。當我們長期處於壓力或焦慮狀態下,大腦會影響腸道的運作,可能導致腸道蠕動變得異常快或不協調。腸躁症(IBS)就是典型的例子,其患者常常會因為腸道過度敏感而出現腹痛、腹瀉以及頻繁的腸鳴。

胃酸倒流或胃食道逆流刺激腸道

胃酸倒流的問題不僅影響食道,過多的胃酸也可能流入腸道,對腸壁造成刺激,從而引發不正常的收縮與蠕動,產生多餘的聲響。

便秘:腸道為推動宿便而加劇蠕動

當糞便因便秘而滯留在腸道時,腸道為了努力將這些宿便向前推進,便會更加劇烈地蠕動。這種加倍的「勞動」自然會擠壓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造成更明顯的聲音。

原因四:需要警惕的病理性腸鳴

雖然大部分情況無傷大雅,但某些特定的肚聲,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提示存在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腸胃炎:發炎狀態下的腸道異常蠕動

當腸道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發炎時,腸壁會變得腫脹和敏感,蠕動也會變得非常快速和劇烈,目的是盡快將病原體排出體外。因此,急性腸胃炎通常會伴隨響亮且頻繁的腸鳴、腹瀉和腹痛。

腸阻塞:腹部聲音變得高亢、如金屬聲的危險信號

這是需要特別留意的警訊。如果腸道因腫瘤、粘連或扭轉等原因發生阻塞,腸道會在阻塞點前段奮力收縮,試圖衝破阻礙。此時,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在高壓下通過狹窄的通道,會發出尖銳、高亢,甚至像金屬碰撞一樣的聲音。若肚聲出現這種變化,並伴隨劇烈腹痛、嘔吐、無法排便排氣等情況,應立即求醫。

橫膈膜疝氣等結構性問題的影響

橫膈膜是分隔胸腔與腹腔的肌肉。若出現橫膈膜疝氣,部分胃部可能會凸入胸腔,改變了腹腔內的壓力與器官位置。在深呼吸時,橫膈膜的下降運動可能會異常擠壓到胃腸道,從而引發聲音。

[獨家觀點] 不只是腸蠕動:從「腹腔壓力失衡」拆解肚聲根源

深呼吸肚子有聲音,除了我們常聽說的腸道蠕動,你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身體內部「壓力失衡」的一個信號?很多人將肚有怪聲直接與消化系統劃上等號,但根本原因可能藏得更深,就隱藏在我們每天的呼吸和姿勢之中。現在,讓我們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架,從一個更整全的角度——「腹腔壓力失衡」,來重新理解這個普遍的身體現象。

甚麼是「腹腔壓力失衡」?

簡單來說,可以將我們的腹腔想像成一個裝滿了內臟、充滿彈性的容器。在理想狀態下,腹腔內的壓力是均勻分佈的,各個器官都能在舒適的空間內運作。不過,當我們的呼吸模式不佳或長期姿勢不良時,這個內部的壓力平衡就會被打破。某些區域的壓力會過度集中,持續擠壓腸道;而另一些區域則可能支撐力不足。這種不均勻的壓力分佈,就是「腹腔壓力失衡」。它會直接干擾腸道的正常位置和活動空間,導致深呼吸時,氣體和液體在受壓的腸道中移動,從而產生聲音。

呼吸模式的影響:胸式呼吸 vs. 腹式呼吸

我們的呼吸方式,是影響腹腔壓力的關鍵因素。許多都市人習慣了短淺的「胸式呼吸」,呼吸時只有胸腔和肩膀提起,腹部卻沒有明顯活動。這種呼吸模式會讓橫膈膜活動幅度不足,腹部周圍的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壓力無法有效傳遞和釋放。相反,「腹式呼吸」則利用橫膈膜的下降來吸氣,腹部會自然向外擴張。這個過程就像一個溫和的內部按摩,能夠規律地調節腹腔壓力,促進內臟血液循環,為腸道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減少因擠壓而產生的雜音。

日常姿勢的陷阱:久坐、駝背如何持續擠壓腸道

日常姿勢是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元兇。特別是對於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不經意的駝背或身體前傾,就像長期將腹部對摺一樣。這個動作會大幅縮小腹腔的垂直空間,直接對胃部和腸道施加物理壓力。當腸道在這樣一個受壓的環境中蠕動時,內部的氣體和液體就更容易在狹窄的通道中發出聲響。久而久之,這種持續的壓迫不僅引發肚有怪聲,還可能影響消化功能。

核心肌群無力:為何穩定的核心能減少腹腔雜音

核心肌群,包括腹橫肌、盆底肌等深層肌肉,就像一條天然的束腹,環繞並支撐著我們的腹腔。當這組肌肉強而有力時,能夠維持一個穩定而均衡的腹內壓,將腹腔內的器官穩定地固定好。如果核心肌群無力,這條「天然束腹」就會變得鬆弛,無法有效承托內臟。於是,腸道的位置可能變得不穩定,在我們活動或深呼吸時,更容易因為晃動和壓力變化而發出聲音。一個穩定的核心,是維持腹腔壓力平衡的基石。

立即自我檢測:30秒找出你的壓力失衡模式

想知道自己是否存在腹腔壓力失衡的問題?其實不需要複雜的儀器,透過幾個簡單的觀察,你就能在30秒內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初步的了解。

呼吸模式檢測:觀察胸腹起伏判斷壓力來源

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平躺下來,將一隻手放在胸口,另一隻手放在肚臍上。然後,進行幾次自然的呼吸。留意一下,在你吸氣和呼氣時,是哪一隻手的起伏比較明顯?如果主要是胸口的手在動,而腹部的手幾乎沒有動靜,這表示你可能習慣了胸式呼吸,腹腔的壓力調節可能不夠理想。

姿勢檢測:靠牆站立,檢查身體貼合點與腹部壓力

背對牆壁站立,雙腳腳跟、臀部、肩胛骨和後腦勺都輕輕貼著牆面。感受一下你的下背部(腰部)與牆壁之間的空隙。如果這個空隙大得可以輕鬆放入一個拳頭,可能代表你的骨盆過度前傾;如果你的後腦勺需要很用力才能碰到牆壁,則可能有頭部前傾的習慣。這兩種姿勢都會改變腹腔的正常形態,造成壓力失衡。

聲音觸發檢測:用不同姿勢深呼吸,找出最易引發肚聲的角度

這是一個直接的測試。首先,以你平常最舒服的「懶散」坐姿坐好,然後做一次深呼吸,留意肚子是否有聲音。接著,挺直腰背,保持良好坐姿,再做一次深呼吸。最後,可以嘗試平躺下來深呼吸。比較一下在哪種姿勢下,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情況最容易出現。這個簡單的測試,能幫助你親身感受到姿勢如何直接影響腹腔壓力與肚中怪聲的產生。

[實用對策] 3招根本改善「深呼吸肚子有聲音」:腹腔壓力再平衡與生活調理

當深呼吸肚子有聲音成為日常困擾,要解決這個肚有怪聲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著手。這些方法不只是為了消除聲音,更是要從根本調整腹腔壓力與腸道健康,讓身體回到平衡狀態。下面將會介紹一系列實用對策,從即時緩解到長遠的體質調理,讓你逐步掌握改善的主導權。

第一招:即時緩解肚中怪聲的腹腔壓力調節法

有些方法可以立即見效,直接處理引發聲音的物理原因。透過特定的呼吸、伸展與姿勢調整,就能有效調節腹腔內部的壓力,為腸道創造一個更舒適的環境。

核心技巧:學習正確的「橫膈膜呼吸法」穩定腹腔壓力

呼吸是調節腹腔壓力的關鍵。許多人習慣用胸腔呼吸,這種呼吸方式較淺,而且在深呼吸時容易對腹腔造成不均勻的壓力。正確的「橫膈膜呼吸法」(也稱為腹式呼吸)可以改變這個狀況。練習時,你可以平躺下來,將一隻手放在胸口,另一隻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緩緩吸氣,專注讓腹部的手升起,而胸口的手盡量保持平穩。然後,用嘴巴慢慢吐氣,感受腹部自然下降。這個動作能讓橫膈膜規律地升降,穩定地按摩內臟,而不是突然擠壓它們。

溫和伸展:透過「貓牛式」伸展按摩內臟,減少腸鳴

瑜伽中的「貓牛式」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溫和伸展動作。它能輕柔地按摩腹腔內的消化器官,促進血液循環,並且幫助腸道內的氣體順利移動和排出。做法很簡單,首先四肢跪地,雙手在肩膀正下方,膝蓋在臀部正下方。吸氣時,腹部下沉,抬頭望向前方,這是「牛式」。呼氣時,將背部向上拱起,下巴收向胸口,這是「貓式」。重複這個流暢的動作數次,可以有效舒緩腹部脹氣與腸道過度活躍的情況。

姿勢矯正:辦公室族隨時可做的坐姿調整,釋放腹腔

對於需要長時間久坐的辦公室族來說,不良坐姿是腹腔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駝背或身體前傾的姿勢會直接擠壓腹部,限制腸道的正常蠕動空間。一個簡單的調整就能帶來改變。坐著的時候,確保雙腳平放地面,腰背挺直,可以想像頭頂有一條線輕輕將脊椎向上拉。在椅背與下背之間放置一個小靠墊,也能幫助維持正確的腰椎弧度。這個小改變能釋放被壓迫的腹腔,給予腸道應有的空間。

第二招:從飲食調整,減少引發腸鳴的「產氣」源頭

腸道內的聲音,很多時候源於過多的氣體。所以,從飲食著手,減少氣體的產生,是另一個治本的方向。

執行低FODMAP飲食法以減少產氣食物攝取

FODMAPs是一群在腸道中容易發酵產氣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對於腸道敏感的人來說,攝取過多高FODMAPs的食物,例如洋蔥、大蒜、豆類、小麥製品及部分水果(如蘋果、西瓜),就容易引發脹氣和腸鳴。低FODMAP飲食法是一個暫時性的飲食方案,透過系統性地排除然後重新引入這些食物,來找出個人的「觸發食物」。因為執行上較為複雜,建議在營養師或醫生指導下進行,會更安全有效。

細嚼慢嚥,從源頭減少吞入過多空氣

許多時候,腸道內的氣體並不是食物產生的,而是我們在進食時吞下去的。吃飯速度太快、邊吃邊說話、或是經常咀嚼香口膠,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吞下大量空氣,這種情況稱為「吞氣症」。要改善這個問題,方法很直接,就是放慢吃飯速度。每一口食物都充分咀嚼,進食期間盡量保持專注,這不但能減少空氣吞入,還有助於消化。

補充益生菌或益生元,改善腸道菌叢生態

我們的腸道內住了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的平衡直接影響消化健康。當壞菌過多時,食物就容易在腸道內異常發酵,產生大量氣體。補充益生菌(Probiotics),例如從乳酪、克菲爾(Kefir)、韓式泡菜等發酵食物中攝取好菌,可以直接增加腸道好菌的數量。同時,攝取益生元(Prebiotics),例如燕麥、香蕉、蘆筍中的膳食纖維,可以為好菌提供充足的「糧食」,幫助它們在腸道中茁壯成長,建立一個健康的腸道生態。

第三招:建立穩定腸道的健康生活習慣

腸道的功能與我們的整體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要擁有一個平靜穩定的腸道,建立規律的健康習慣是不可或缺的。

適度運動對促進正常腸道蠕動的重要性

規律的運動是維持腸道正常蠕動的最佳方法之一。運動能刺激腸道肌肉,幫助內容物和氣體順暢地通過消化道,預防便秘和脹氣。特別是散步、慢跑、游泳等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效果尤其顯著。飯後休息一會兒再散步半小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能有效促進消化。

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如何減少腸道異常反應

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一條稱為「腸腦軸」的雙向溝通渠道。當我們感到壓力或焦慮時,大腦會發送信號影響腸道,可能導致腸道痙攣或蠕動異常,從而引發肚中怪聲。所以,有效的壓力管理對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可以嘗試冥想、深呼吸練習或培養一個能讓自己放鬆的興趣。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關鍵,因為身體會在睡眠期間進行修復,讓腸道得到休息和調整。

適量飲水,避免酒精及含糖飲料刺激腸道

充足的水分對於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非常重要。水有助於分解食物,並且能軟化糞便,使其更容易通過腸道。相反,酒精和含糖飲料則可能刺激腸道黏膜,或者改變腸道菌群的平衡,引發不適。日常應以白開水為主要飲品,確保身體有足夠水分來支持消化功能。

出現這些警號,請立即求醫!專業診斷流程

深呼吸肚子有聲音,多數情況下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過當身體發出某些特定警號時,我們就需要認真對待。這些肚有怪聲可能不只是腸道在唱歌,更有可能是健康出現問題的先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在甚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及醫生會如何找出問題的根源。

自我檢查:您的肚聲何時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雖然腸鳴本身十分常見,但關鍵在於觀察聲音的特徵以及是否伴隨其他不適。您可以透過以下三點,初步判斷自己的情況是否需要看醫生。

警訊一:腹部聲音特徵改變(持續高亢、如金屬聲)

如果您的肚聲不再是平日那種咕嚕咕嚕的低沉聲音,而是轉變為頻率很高、尖銳、甚至像金屬碰撞的聲音,這便是一個需要留意的信號。這種高亢的腸鳴音,有時暗示腸道可能出現了部分阻塞,腸道為了奮力將內容物推過狹窄的位置,才會產生這種異常聲響。

警訊二:伴隨其他嚴重症狀(劇烈腹痛、腹脹、嘔吐、血便、發燒)

聲音很少單獨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當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同時,還出現了其他更嚴重的症狀,這就是身體發出的強烈警報。請特別留意是否伴隨以下情況:無法忍受的劇烈腹痛、腹部明顯脹起且按壓時會疼痛、持續噁心嘔吐、糞便帶血或呈黑色、原因不明的發燒等。這些症狀組合,可能指向腸胃炎、腸阻塞甚至更嚴重的腸道疾病。

警訊三:症狀持續或惡化,影響日常生活

偶爾出現的肚聲可能無傷大雅,但如果這個情況變得頻繁,聲音大得讓您在安靜的辦公室或社交場合感到尷尬,甚至影響到您的睡眠質素或食慾,這就代表問題已開始干擾您的正常生活。當症狀持續數週並且沒有改善,甚至有惡化的趨勢時,就應該諮詢醫生。

應該掛哪一科?

當您決定求醫時,選擇合適的專科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得到最直接和準確的診斷。

建議優先選擇「腸胃肝膽科」或「消化內科」

處理腸道相關問題的專科是「腸胃肝膽科」(在某些醫院也稱為「消化內科」)。這些專科的醫生專門處理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臟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對於判斷各種肚有怪聲的成因最具經驗。

醫生可能會安排哪些檢查來診斷成因?

為了找出深呼吸肚子有聲音背後的真正原因,醫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地安排一系列檢查。

聽診:評估腸鳴音的頻率與音調

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醫生會用聽診器在您腹部的不同位置仔細聆聽,評估腸鳴音的頻率、音量和音調。正常的腸鳴音大約每分鐘5至10次,聲音低沉;如果聲音變得過於頻繁、活躍,或是出現前述提到的高亢金屬聲,醫生便會由此獲得初步的診斷方向。

影像學檢查:腹部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 (CT)

如果醫生懷疑有腸阻塞或其他結構性問題,便可能安排影像學檢查。腹部X光可以快速檢視腸道內是否有異常的氣體分佈或擴張情況。電腦斷層掃描 (CT) 則能提供更詳細的腹腔橫切面影像,有助於清楚地觀察腸道、橫膈膜及周邊器官的狀況,找出潛在的病灶。

內窺鏡檢查:大腸鏡或胃鏡

若需要直接觀察腸道或胃部的內部情況,內窺鏡檢查便是最準確的方法。醫生會視乎懷疑的病灶位置,安排大腸鏡或胃鏡檢查。透過前端帶有鏡頭的軟管,醫生可以直接看到腸道黏膜是否有發炎、潰瘍、息肉甚至腫瘤,並在有需要時直接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以作最確實的診斷。

關於「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常見問題 (FAQ)

我們整理了一些大家對於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常見疑問,希望下面的解答能為你提供更清晰的思路。有時候肚有怪聲,其實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問題一:只有在晚上或早上躺着深呼吸才有聲音,是正常的嗎?

這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觀察。當我們平躺時,身體內的器官會因為重力的關係而輕微移位,腸道的位置和形態亦會有所改變。在這個狀態下進行深呼吸,下降的橫膈膜會對腹腔施加壓力。這個壓力作用在位置已改變的腸道上,就更容易擠壓到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從而產生聲音。所以,如果身體沒有伴隨腹痛、腹脹或其他不適症狀,這種僅在特定姿勢下出現的聲音,多數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姿勢與腹腔壓力變化的自然結果。

問題二:壓力大真的會直接導致深呼吸時肚子有聲音嗎?

壓力與腸道健康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腦腸軸線」。當我們長期處於緊張或焦慮的狀態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這些訊號會直接影響腸道的運作,可能導致腸道蠕動變得異常活躍或不規律。這種過度活躍的狀態會加速腸道內氣體和液體的流動,自然會產生更多聲響。因此,壓力並非直接「創造」聲音,而是營造了一個容易產生腸鳴的生理環境。當你深呼吸時,腹腔壓力的增加便會將這些本已存在的聲音放大,使其變得更為明顯。

問題三:食益生菌可以改善深呼吸肚子有聲音的問題嗎?

在某些情況下,補充益生菌確實有幫助。許多肚有怪聲的根源來自腸道氣體過多,而氣體的產生量與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有直接關係。當腸道內某些產氣的壞菌過多時,食物發酵過程便會產生大量氣體。益生菌的作用是補充好的細菌,協助調整腸道菌叢生態,抑制壞菌生長,從而可能減少氣體的產生。不過,益生菌並非萬能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的肚中聲音主要是由壓力、進食習慣或特定姿勢所引起,那麼單靠益生菌的效果可能有限。它比較適合處理因腸道菌群失衡而引致的脹氣與腸鳴問題。

問題四:小朋友或長者出現此狀況,需要特別注意嗎?

對於小朋友和長者,雖然出現此狀況的原因與成年人大致相同,但確實有一些地方需要多加留意。小朋友的消化系統仍在發育階段,而且在飲食或哭鬧時容易吞下較多空氣,所以腸道有聲音頗為常見。只要他們精神良好、正常成長、沒有腹痛或排便異常,一般無需過份解讀。至於長者,隨著年紀增長,腸道蠕動功能可能會自然減慢,容易導致便秘或氣體積聚。因此,長者出現肚有怪聲也算普遍。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假如長者出現的腸鳴聲是近期才發生、聲音變得高亢、或者伴隨著體重下降、食慾不振、腹痛等症狀,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療意見,以排除腸阻塞等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