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總是「減極都唔瘦」?專家揭秘3大生理元兇,找出專屬破解藍圖!
明明已經食少咗,又勤力做運動,點解體重依然聞風不動,甚至反彈?「減極都唔瘦」的無力感,相信是許多減重人士的共同心聲。事實上,問題可能並非出於你的意志力不足,而是身體內部正在悄悄「反叛」。本文將由專家為你深入剖析導致減重平台期的三大隱藏生理元兇——從身體的「節能模式」、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作祟,到食慾荷爾蒙失衡。我們不僅會揭示背後真相,更會引導你辨識自己屬於哪種減重瓶頸類型,並提供一套度身訂造的破解藍圖,助你擺脫屢戰屢敗的困境,真正掌握持續瘦身的鑰匙。
為何你總是「減極都唔落磅」?揭開3大背後生理真相
很多人都面對「減極都唔瘦」的困局,甚至感覺自己減極都唔落磅。明明已經很努力控制飲食和做運動,但體重數字就是停滯不前。其實,這未必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身體正在悄悄地對抗你。這背後涉及複雜的生理機制。現在我們就來揭開三大生理真相,了解為何你的減重之路總是如此艱辛。
真相一:身體的「節能模式」——拆解代謝適應與體重設定點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身體其實有一個內置的「體重恆溫器」?它會盡力維持你現有的體重。當你開始減重,身體會以為自己正陷入生存危機,然後啟動一系列防禦機制。
基礎代謝率(BMR)下降:為何食量減少,消耗卻不成正比?
基礎代謝率(BMR)是身體在完全靜止時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當你減少熱量攝取,體重開始下降。身體的總體積變小了,所以維持運作所需的能量自然會減少。這就是BMR的自然下降。但問題是,消耗的減少幅度,往往比你預期的更大。這就引伸到下一個概念。
代謝適應(Metabolic Adaptation):長期節食如何啟動身體「節能模式」,導致平台期?
代謝適應是身體為了應對長期熱量不足而作出的自我調節。你可以想像身體是一個精明的能源管理者。當它發現能量供應(食物)持續減少,它不僅會減少基本開支(BMR自然下降),還會主動關掉非必要的電器,進入「超級節能模式」。這意味著你的身體燃燒卡路里的效率變得比正常體重時更低。結果就是,即使你維持著低熱量飲食,體重也無法再下降,這就是平台期的由來。
體重設定點(Set-Point Theory):身體的頑固記憶如何導致復胖循環?
體重設定點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它認為「正常」的體重範圍。當你透過節食將體重減到這個設定點以下,身體會發出強烈訊號。它會增加飢餓感,讓你更想進食,同時降低代謝率,盡力將體重推回原來的設定點。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辛苦減重後,一旦稍微放鬆,體重就會迅速反彈,甚至超過從前,形成惡性的「溜溜球效應」。
真相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腹部脂肪積聚的元兇
除了身體的節能機制,現代生活中的無形殺手——壓力,也是導致你減極唔瘦的關鍵。當中的主角就是「皮質醇」。
什麼是皮質醇(Cortisol)?認識你的「壓力荷爾蒙」。
皮質醇是腎上腺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在遠古時代,它幫助我們的祖先應對猛獸等即時危險。它會快速提升血糖和血壓,讓身體準備好「戰鬥或逃跑」。
皮質醇過高如何導致「壓力肚」與中央肥胖?
但在現代社會,我們的壓力源變成了工作、家庭和生活瑣事,這些壓力是長期存在的。所以身體會持續分泌高水平的皮質醇。長期高皮質醇水平會向身體發出一個訊號:「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而它特別偏好將脂肪儲存在腹部,形成頑固的「壓力肚」或中央肥胖。同時,高皮質醇還會增加你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渴求,進一步加劇體重問題。
高皮質醇的警號:從睡眠與情緒作初步自我檢測。
你怎樣知道自己的皮質醇可能偏高?可以從日常生活觀察。一個典型跡象是睡眠質素差。例如,你可能在凌晨兩三點無故醒來,然後難以再次入睡。或者,你晚上精神很好,但白天卻異常疲倦。情緒方面,你可能會覺得長期焦慮、煩躁,或者難以集中精神。這些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
真相三:食慾失控的秘密——解構飢餓素、瘦素與遺傳影響
有時候,減重失敗不只是代謝問題,也關乎你無法控制的食慾。這背後由兩種關鍵荷爾蒙和我們的基因共同主宰。
飢餓素(Ghrelin)與瘦素(Leptin)失衡:為何睡眠不足會讓你食慾大增?
飢餓素(Ghrelin)由胃部分泌,它的作用是告訴大腦「我餓了」。瘦素(Leptin)則由脂肪細胞分泌,作用是告訴大腦「我飽了」。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荷爾蒙會互相平衡,有效調節我們的食慾。但當你睡眠不足時,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飢餓素水平上升,而瘦素水平下降。結果就是,你會感到比平時更飢餓,飽足感卻更難出現,自然會吃得更多,令減重計劃功虧一簣。
遺傳影響:為何有些人天生較易面臨減重挑戰?
最後,我們必須承認遺傳的角色。基因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基礎代謝率、脂肪儲存的位置,甚至對食物的反應。有些人天生就可能擁有較慢的新陳代謝,或者身體調節食慾的荷爾蒙機制效率較低。這不代表減重是不可能的任務。它只是意味著,你需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身體,然後採取更具針對性的策略,而不是盲目跟隨坊間的單一減肥方法。
你屬於哪種減重瓶頸?找出3大原型專屬破解藍圖
如果你都正面對「減極都唔瘦」的困局,你可能並非不夠努力,而是未找到問題的根源。其實,「減極都唔落磅」的背後,往往可以歸納為幾種特定的生理原型。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是制定有效策略的第一步。現在就來看看,你最接近以下哪一種原型,並找出專屬於你的破解藍圖。
原型一:高壓皮質醇型
特徵診斷:長期精神緊張、睡眠差、脂肪集中腹部(壓力肚)。
這類型朋友的生活,就像一條拉得繃緊的橡筋。不論是工作壓力還是生活瑣事,都讓你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晚上難以入睡,或者睡眠品質差,經常多夢淺眠。最明顯的特徵是,就算體重有所下降,腹部的脂肪卻異常頑固,形成典型的「壓力肚」。
核心問題:皮質醇如何直接導致頑固腹部脂肪?
皮質醇本身是身體應對緊急情況的「戰鬥或逃跑」荷爾蒙,它在短期內對身體有保護作用。但當壓力變成常態,身體長期分泌高水平的皮質醇,就會向身體發出錯誤訊號:「現在是緊急時期,快點儲存能量!」而最方便快捷的能量儲存庫,就是我們的腹部。這就是為何長期壓力會直接導致脂肪頑固地積聚在腰間,形成中央肥胖。
破解策略:正念減壓、改善睡眠與抗炎飲食。
要擊破壓力肚,關鍵在於調控皮質醇水平。首先,需要引入正念減壓的練習,例如每日進行10分鐘的冥想、深呼吸練習,或者到戶外散步接觸大自然,都有助於讓神經系統放鬆。其次,必須將改善睡眠放在首位,建立固定的睡前習慣,睡前一小時遠離電子螢幕,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飲食上,應多攝取抗炎食物,例如藍莓、深綠色蔬菜、三文魚等富含Omega-3的魚類,同時減少精製糖和加工食品的攝取。
原型二:代謝損傷型
特徵診斷:曾極端節食、體重反覆反彈(溜溜球效應)、食量極少但體重停滯。
你可能對各種快速減肥法瞭如指掌,試過只吃水果、飲用代餐,或者進行極低熱量的節食。體重確實曾在短期內快速下降,但很快又反彈回來,甚至比之前更重,這就是典型的「溜溜球效應」。現在的你,可能吃得像小鳥一樣少,體重卻紋風不動,陷入了減極唔瘦的停滯期。
核心問題:拆解「節食越狠,代謝越慢」的惡性循環。
身體非常聰明,當它偵測到熱量長期嚴重不足,就會啟動自我保護的「節能模式」。為了應對它認知的「饑荒」狀態,身體會主動降低基礎代謝率,減少非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時,它會變得更有效率地將攝入的少量熱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以防下一次的能量短缺。這個過程就是代謝損傷的核心,它讓你即使吃得極少,也難以再製造熱量赤字。
破解策略:透過力量訓練與聰明營養配搭,重啟代謝引擎。
要修復受損的代謝,不能再依賴節食。你需要反其道而行,目標是「重啟代謝引擎」。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力量訓練,例如舉重、器械訓練或自身體重訓練。增加肌肉量是提升基礎代謝率最直接的方法,因為肌肉在休息狀態下消耗的熱量遠高於脂肪。營養方面,必須確保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去修復及建立肌肉,並配合適量的全穀物等優質碳水化合物,為訓練提供能量,讓身體知道「饑荒」已經過去。
原型三:營養知識混亂型
特徵診斷:誤信「減肥=戒澱粉戒油」、飲食單一、對營養配搭缺乏概念。
一提到減肥,你的腦中可能立刻浮現「白烚雞胸」和「沙律菜」。你視澱粉和油脂為敵人,認為它們是致肥的元兇,所以餐單非常單一。你可能長時間只吃幾種特定的「減肥食物」,雖然感覺自己非常自律和「健康」,但體重下降到一定程度後就停滯不前,甚至感到疲倦、精神不濟。
核心問題:常見減肥謬誤如何導致營養不良,阻礙減重進程?
身體的代謝過程,就像一間精密的工廠,需要各種不同的原料(維他命、礦物質)和燃料(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才能順暢運作。當你過度戒絕某類食物,例如完全不吃澱粉或油脂,就等於剝奪了工廠的關鍵原料和燃料。例如,脂肪是製造荷爾蒙的重要材料,而碳水化合物則是燃燒脂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營養不均衡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整個燃脂機器自然會減速甚至停擺。
破解策略:掌握「健康餐盤」原則,學會聰明擇食5大步驟。
你需要的是建立正確的營養觀念,而非盲目戒斷。一個簡單易明的工具是「健康餐盤」原則。將你的餐盤想像成四等份:一半是各種顏色的蔬菜,提供纖維和微量營養素;四分之一是優質蛋白質(如雞胸肉、魚、豆腐),用作建立肌肉;最後四分之一是全穀物或優質澱粉(如糙米、藜麥、番薯),提供穩定能量。此外,別忘了加入少量健康脂肪,如牛油果、堅果或橄欖油。學會聰明擇食,確保飲食多樣化,才能為身體提供全面營養,支持健康的減重過程。
告別平台期與復胖:建立4個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模式
了解了為何總是「減極都唔瘦」的生理原因後,我們便能對症下藥,現在,讓我們將焦點轉向真正能打破困局的長遠策略。與其追求短暫失效的激烈手段,不如建立四個穩固、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模式,這才是徹底告別平台期與復胖循環的根本之道。
模式一:建立務實目標與健康心態
一切改變,由心態開始,一個健康務實的心態是成功減重的基石,它能幫助你在漫長的路上保持動力,避免因期望落差而放棄。
拋開速效心態:設定每月減1-2公斤的健康目標
許多人減重失敗,往往源於對速度的過度追求,希望在短時間內看到巨大變化。其實,一個健康且可持續的減重速度是每月減去1至2公斤。這個速度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避免觸發之前提到的「節能模式」,讓減重過程更平穩,大大降低復胖的機會。
尋找內在動機:將健康飲食內化為生活方式,而非短期受苦
減重不應是一場短期的痛苦修行,而是生活方式的永久升級。你需要找到比「穿上S碼衣服」更深層的內在動機,例如為了獲得更多活力陪伴家人、為了提升工作時的專注力,或是純粹為了更健康的身體。當健康飲食成為一種自我關愛的習慣,你便能真正享受其中,讓改變自然而然地持久下去。
模式二:掌握飲水與睡眠的黃金法則
飲水與睡眠是身體最基本的設定,卻也是最常被忽略的減重關鍵。掌握這兩項黃金法則,就等於為你的代謝系統提供了最強大的後援。
飲水關鍵:計算每日理想飲水量(體重公斤 x 30-35毫升)以提升代謝
身體所有生化反應都需要水份參與,新陳代謝亦不例外。充足的水份能有效提升代謝率,幫助身體更有效率地燃燒脂肪。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計算每日的基本飲水量:將你的體重(公斤)乘以30至35毫升。例如,一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便需要飲用約1800至2100毫升的水。
睡眠力量:確保7-8小時優質睡眠,以穩定荷爾蒙、抑制食慾
睡眠不足是導致食慾失控的元兇之一,因為它會直接擾亂體內的飢餓素與瘦素分泌。要穩定這些荷爾蒙,你需要確保每晚有7至8小時的優質睡眠。這不僅能抑制不必要的食慾及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求,更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為第二天的能量消耗作好準備。
模式三:採取聰明運動策略,提升代謝率
運動的目的遠不止於消耗當下的卡路里,一個更聰明的策略是透過運動,將你的身體打造成一部「全天候燃脂機器」。
運動不只為消耗卡路里:提升基礎代謝率是關鍵
跑步半小時所消耗的熱量,可能輕易被一杯含糖飲料抵銷。所以,運動的真正價值在於提升你的基礎代謝率(BMR)。當BMR提高,即使你在休息或睡眠時,身體也會燃燒比以往更多的熱量,這才是解決「減極都唔落磅」問題的長遠之策。
最佳運動組合:結合重量訓練與有氧運動,增肌減脂
要最有效率地提升BMR,最佳組合就是重量訓練與有氧運動。重量訓練能幫助你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正是燃燒熱量的主要組織;有氧運動則能有效燃燒脂肪及提升心肺功能。兩者相輔相成,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增肌減脂效果。
避免過度訓練:了解為何過量運動會提升皮質醇,適得其反
運動是好事,但過度訓練卻會帶來反效果。當身體承受過度壓力,無論是來自工作還是過量運動,都會分泌大量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長期高水平的皮質醇正正是導致腹部脂肪積聚的主因,讓你的努力付諸流水。所以,適時休息,讓身體恢復同樣重要。
模式四:培養正向飲食關係,告別情緒進食
食物是能量來源,而非敵人或慰藉品。建立一個健康、正向的飲食關係,是擺脫體重困擾的最後一塊,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實踐「正念飲食」:學習分辨生理飢餓與心理飢餓
在進食前,先停一停、想一想:你現在是真的肚子餓,還是因為壓力、沉悶或習慣而想吃東西?「正念飲食」就是學習聆聽身體的訊號,分辨「生理飢餓」與「心理飢餓」。前者是身體需要能量的信號,後者則多是情緒需求,學會分辨有助你從根源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
學會閱讀營養標籤:避開高糖、高鈉的加工食品陷阱
市面上的加工食品充滿了高糖、高鈉及不健康脂肪的陷阱。學會閱讀營養標籤是一個能讓你掌握飲食主導權的重要技能。留意成份表與營養資料,選擇成份簡單、天然的食物,避開那些隱藏在各種化學名稱背後的健康威脅。
擁抱「80/20法則」:在健康飲食中保留彈性,讓改變更持久
追求百分百完美的飲食方式,往往會因過於嚴苛而難以持續。更聰明的方法是擁抱「80/20法則」。在80%的時間裏,專注於選擇健康、有營養的食物;在剩下的20%時間裏,則可以放鬆一些,享受你喜歡的美食。這種彈性不僅能滿足心理需求,更能讓你的健康飲食之路走得更遠、更穩。
「減極都唔落磅」常見問題 (FAQ)
為何我戒澱粉戒油還是減唔到?
拆解優質碳水與健康脂肪的必要性,避開「低脂高糖」陷阱。
很多人將戒澱粉、戒油視為減肥的金科玉律,但這其實是導致你減極唔瘦的一大誤區。身體需要能量去燃燒脂肪,而優質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藜麥、番薯,就是最高效的燃料。完全戒斷它們,身體就好像一架沒有汽油的跑車,無法有效啟動燃脂引擎。同樣,健康的脂肪,例如牛油果、堅果、橄欖油中的脂肪,是製造荷爾蒙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必需品。缺乏好脂肪,身體機能可能會失調,減重進程自然受阻。更要小心市面上的「低脂」產品,為了彌補脂肪抽走後的口感,它們通常會加入大量糖份,變成「低脂高糖」的陷阱,讓你不知不覺攝取更多熱量,結果反而更難減。
為何食代餐、減肥藥會快速失效甚至反彈?
分析代餐的營養缺陷與減肥藥對代謝的長期損害。
代餐看似方便,初期體重下降可能很快,但這通常是水份和肌肉流失造成的假象。它們的營養成分單一,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纖維和微量營養素,長期食用會導致肌肉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一旦你停止代餐,回復正常飲食,身體便會以更慢的代謝率去處理食物,體重反彈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至於減肥藥,其原理大多是抑制食慾或加速身體排水,這並未真正處理脂肪。長期依賴會干擾身體自然的荷爾蒙和代謝調節系統,當你停藥後,被壓抑的食慾可能會強力反撲,身體代謝亦可能已受損,令減重變得比以前更困難。
間歇性斷食法適合我嗎?
認識不同斷食法(如168、1410)原理,評估自身是否適合。
間歇性斷食,例如流行的168斷食法(16小時禁食,8小時進食)或較溫和的1410斷食法,原理是透過設定固定的進食窗口,讓身體有更長時間休息和修復,有助穩定血糖和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不過,沒有一種方法適合所有人。在開始前,你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你的工作和生活作息規律嗎?你需要經常應酬或與家人朋友共餐嗎?你有胃部不適或其他長期病患嗎?如果你的生活作息不定,或者執行斷食讓你感到巨大壓力,那它可能不適合你。重點是找到一個可以輕鬆融入生活、能夠長期堅持的方法,而不是盲目跟從潮流。
甚麼時候應該尋求專業協助?
尋求醫生或註冊營養師協助的時機與相關身體檢查建議。
自己努力減重,遇到瓶頸是十分正常的事。但如果你的情況符合以下幾點,尋求專業協助可能是更有效率和安全的選擇。例如,你已經嘗試了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一段長時間,體重依然紋風不動;減重過程中出現嚴重脫髮、情緒低落或女性月經失調等問題;或者你本身患有其他疾病,例如多囊卵巢症、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糖尿病等,這些都可能影響體重。醫生或註冊營養師可以為你進行詳細評估,找出你減極唔落磅背後的生理原因,並可能會建議你進行血液檢查,檢測荷爾蒙水平、甲狀腺功能和血糖等指標,從而制定出真正個人化的減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