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好處多但非零風險?必讀5大潛在壞處與自救攻略

游泳向來被譽為最完美、近乎零創傷的運動,對心肺功能、關節健康皆有莫大裨益。然而,在這項看似溫和的水中活動背後,是否真的全無風險?事實上,從常見的「游泳肩」、氯水對皮膚的刺激,到容易被忽視的心理壓力與溺水風險,游泳的潛在壞處比許多人想像中更為複雜。本文將為你全面剖析游泳的五大潛在壞處,並提供實用的自救攻略,助你趨吉避凶,真正安全地享受這項運動帶來的無窮好處。

游泳都會受傷?拆解常見運動創傷與身體警號

談及游泳壞處,很多人會先想到水質或安全問題,但其實運動創傷亦是重要一環。大家都知道游泳是低衝擊運動,對關節十分友善,不過這並不等於零風險。當我們深入了解游泳好處壞處的全面性,就會發現不正確的姿勢與過度的訓練,同樣會讓身體響起警號。這些創傷大多源於長期重複同一組動作,導致特定部位的肌肉和關節勞損,所以即使沒有碰撞,身體一樣會「投訴」。

過度訓練的代價:「游泳肩」的成因與警號

「游泳肩」可以說是游泳界中最經典的運動創傷,特別常見於自由式和背泳愛好者。我們的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幅度最大的關節,穩定性相對依賴周邊的肌肉與肌腱。在游泳時,雙臂需要進行數百甚至數千次重複的划水動作,如果核心肌群力量不足,或者划水技術不正確,例如過度使用肩部發力,便會讓肩關節內的肌腱和軟組織,在狹窄的關節空間內反覆摩擦和擠壓,引發炎症和痛楚。身體警號通常是肩部前方或側面出現疼痛,尤其在手臂舉高過頭時痛感會加劇,初期可能只是游完水後的輕微酸痛,但若置之不理,便可能發展成長期的慢性痛症。

痛楚根源:「蛙腳膝」與膝關節的潛在勞損

如果你是蛙式的忠實擁躉,便需要留意「蛙腳膝」這個問題。蛙式的踢腿動作獨特,需要膝關節在一個向外翻的軌跡上發力蹬水,這個動作會對膝關節內側的韌帶(特別是內側副韌帶)造成持續的拉扯壓力。當訓練量過大,或者踢腿姿勢的髖關節外展角度不當時,這種重複性的壓力便會導致韌帶勞損發炎。它的警號相當明確,就是膝關節內側出現疼痛,尤其在蹬腿發力時感覺最為明顯,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日常走路。

其他常見肌肉骨骼問題

除了肩、膝這兩個「重災區」,游泳亦可能引發其他部位的肌肉骨骼問題。例如,腰背痛在泳者中亦不少見,尤其是在蝶泳中,需要強大的核心力量去穩定身體做出海豚式踢腿,如果核心肌力不足,腰椎便會承受過大壓力。同樣,自由泳中如果身體過度滾轉或核心無力,也可能導致腰背酸痛。此外,手腕、腳踝的肌腱,甚至頸部肌肉,都可能因為不當的姿勢而出現勞損。

【預防與自救】如何避免運動創傷,放大游泳好處

了解潛在的運動創傷,是為了更安全地享受游泳的好處。要有效預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技術是關鍵,尋求專業教練指導,學習正確的泳姿,確保身體各部位能高效協調地發力,是避免勞損的第一步。其次,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強度和時間,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此外,加強陸上的輔助訓練亦十分重要,特別是核心肌群和肩胛穩定肌群的力量訓練,能為水中動作提供穩固的基礎。最後,必須學會聆聽身體的聲音,分辨肌肉疲勞的酸軟感與關節的刺痛感,一旦出現後者,便應立即休息並檢視訓練方式,切勿強行「捱過去」。

泳池中的隱形威脅:水質與化學品的潛在壞處

提到游泳的好處,大家總能數出幾樣,但游泳壞處中,最常被忽略的一環,其實就來自我們暢泳的泳池水本身。你或許覺得泳池水清澈見底,就代表乾淨衛生。事實上,為了維持水質,泳池必須加入化學品消毒,而這些化學品與池水中的各種物質混合後,就可能變成傷害我們健康的隱形威脅。

氯氣消毒副產物 (DBPs) 的健康風險

泳池普遍使用氯氣來殺滅水中的細菌和病毒,這本身是必要的安全措施。但問題在於,氯氣會與泳客身上的有機物,例如汗水、皮屑、尿液,甚至是防曬霜和化妝品產生化學作用,形成一系列被稱為「消毒副產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的化合物。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室內泳池會有一股濃烈的「泳池味」?很多人以為這是氯氣本身的味道,但其實這股刺鼻的氣味主要來自消毒副產物中的「三氯胺」。當你聞到這股味道,正代表池水中的污染物與氯氣發生了反應。這些揮發性的化合物不僅會刺激眼睛和喉嚨,導致紅眼和咳嗽,更可能損害我們的呼吸系統。有研究指出,長期暴露在三氯胺濃度高的環境下,例如游泳教練或恆常泳客,患上過敏或哮喘的風險會相應增加。

氯水對皮膚與頭髮的直接損害

除了吸入的風險,含氯的池水對我們的皮膚和頭髮也有直接影響。我們的皮膚表面有一層天然的油脂保護膜,用來鎖住水分,保持皮膚滋潤。氯水會洗走這層保護膜,導致皮膚的屏障功能減弱。所以,游泳後皮膚經常感到乾燥、繃緊,甚至痕癢,對於皮膚敏感的人來說,更有可能引發紅疹。

同樣地,氯水也會侵蝕頭髮的毛鱗片,令頭髮失去光澤,變得乾旱、脆弱、容易打結和斷裂。這就是為什麼經常游泳的人,會感覺髮質越來越差的原因。這些都是游泳帶來的好處之外,需要正視的壞處。

【個人防護攻略】享受游泳,同時將化學品傷害減至最低

要平衡游泳的好處與壞處,其實可以從一些個人習慣入手,做好防護措施,就能大大減低化學品帶來的傷害。

首先,下水前徹底沖身。這個簡單的動作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洗掉你皮膚表面的汗水和油脂,減少帶入池中的有機物,從源頭降低消毒副產物的產生。

其次,選擇合適的游泳環境和時間。室外泳池或通風良好的室內泳池,空氣流通會更好,有助吹散積聚在水面的有害氣體。選擇人流較少的時段去游泳,池水的污染程度通常也較低。

最後,游泳後必須立即沖涼。用溫和的沐浴露和洗頭水徹底清潔全身,洗走殘留的氯水。之後,記得為皮膚塗上保濕乳液,並為頭髮使用護髮素,補充流失的油分和水分。只要做好這些準備,你就可以更安心地享受游泳的樂趣了。

不可忽視的溺水與安全風險

「識游水」的迷思:為何仍有遇溺風險?

談及游泳壞處,最嚴重也最常被輕視的,莫過於溺水風險。很多人認為只要學會游泳,就等於買了保險,能夠完全免疫於溺水意外。這其實是個相當危險的迷思。事實上,每年都有不少泳術精湛的人士不幸遇溺。雖然游泳好處多,但若對其壞處掉以輕心,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因為即使是游泳健將,也無法完全掌控水中的突發狀況,例如突然的肌肉抽筋、心臟不適,或遇上強勁的暗流與離岸流。在這些情況下,再好的技術也可能無用武之地,恐慌情緒更會加速體力消耗,增加危險。因此,單純「識游水」並不等同於具備應對所有水域風險的能力。

冬泳的特殊風險:失溫與心血管衝擊

對於追求極致挑戰的泳者,冬泳別具魅力,但其潛在風險亦遠高於普通游泳。人體在冷水中的散熱速度比在空氣中快超過二十倍,若沒有經過循序漸進的適應訓練,身體核心溫度會迅速下降,引發失溫症。失溫的初期症狀包括不受控的顫抖與皮膚麻木,若情況持續,判斷力與肌肉協調能力會嚴重下降,最終可能導致意識喪失。此外,身體剛接觸冰冷的水時會產生「冷休克反應」,導致呼吸不受控地急速加深,心率及血壓瞬間飆升。這個過程對心血管系統構成巨大衝擊,對於本身有心臟問題或高血壓的人士而言,極可能誘發心臟病發或中風,是冬泳中最致命的隱形殺手。

【安全守則】建立游泳安全習慣,將意外風險降至零

要盡享游泳樂趣並將風險減至最低,建立穩固的安全意識與習慣至關重要。這並非複雜的理論,而是一些必須時刻遵守的基本原則。首先,切勿單獨游泳,應與朋友結伴,以便在發生意外時互相照應。其次,必須選擇在有救生員當值的安全水域游泳,並時刻留意岸邊的警告標示。下水前,應充分了解自己的體能極限,感到疲倦或身體不適時便要立即上岸休息。游泳前的熱身運動不可或缺,它能有效預防抽筋。最後,必須緊記,酒精會嚴重影響判斷力與身體協調,酒後游泳絕對要禁止。將這些守則內化成習慣,才是保障自身安全的最佳方法。

游泳的心理層面:被忽略的壓力與社交焦慮

談及游泳壞處,我們多數會想起運動創傷或水質問題,但其實心理上的壓力,有時比身體的疲勞更令人卻步。當我們討論游泳的好处和坏处時,這個被忽略的層面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因為它直接影響我們能否真正享受游泳。

泳池中的社交焦慮與自我審視

泳池是一個相當公開的社交場合。換上泳衣,身體線條一覽無遺,這很容易觸發對身材的焦慮感,讓我們不自覺地與身邊的人比較,產生不必要的自我審視。這種對外表的在意,可能會蓋過運動本身帶來的輕鬆感。

而且,除了身材,泳姿技術也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看見旁邊泳道的泳者游得又快又標準,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自愧不如,甚至擔心自己的動作不夠好看而被評價。這種「表現焦慮」會讓我們無法專注於水中暢泳的感覺,反而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別人會怎樣看我」這個問題上,令游泳變成一種負擔。

【心理建設】克服心理障礙,重拾游泳樂趣

要克服這些心理障礙,首先可以嘗試將焦點從別人身上拉回自己。下水前,先問問自己今天游泳的目標是什麼,是為了放鬆心情、鍛鍊心肺,還是純粹享受水的感覺。當你有了清晰的個人目標,旁人的目光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事實上,泳池裡的大部分人都在專注自己的練習,他們並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去留意或評價你。建立這種認知,有助減輕不必要的心理包袱。你也可以選擇在人流較少的時段前往,或者與一位讓你感到自在的朋友結伴同行,創造一個更舒適的游泳環境。逐步建立自信,你會發現,拋開這些心理枷鎖後,游泳的樂趣遠比想像中多。

日常生活中的隱藏成本與不便

說到游泳壞處,大家可能先想到運動創傷或水質問題。不過,當游泳成為生活一部分,一些看似瑣碎的日常不便,其實才是持之以恆的最大挑戰。這些生活中的隱藏成本,正正平衡了游泳的好處與壞處,值得我們認真看待。

高昂的時間成本:準備、交通與清潔的無形負擔

游泳本身可能只花一小時,但整個過程遠不止於此。出門前要執拾泳袋,泳衣、泳鏡、毛巾、沐浴用品缺一不可。然後是來回泳池的交通時間。到達後,換衫、沖身,游完水又要再沖身、吹頭、換衫。特別是長頭髮的朋友,吹乾頭髮的時間可能比游泳時間還要長。零零碎碎加起來,一次游泳輕易佔用兩至三小時的寶貴光陰。這種時間投資,對忙碌的都市人來說,絕對是一項需要細心規劃的成本。

運動後的飲食陷阱:食慾大增與體重控制的矛盾

游泳是一項高能量消耗的運動。加上水溫通常比體溫低,身體需要額外消耗熱量來維持體溫。這雙重消耗讓你游完水後,食慾大增,總覺得特別肚餓。這時候,很容易不自覺地選擇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來獎勵自己,例如一頓豐富的茶餐廳下午茶或一杯珍珠奶茶。結果,攝取的卡路里可能比剛才消耗的還要多。這就形成了「運動為了減重,卻因食慾大增而增重」的矛盾局面,讓體重控制變得更具挑戰性。

【生活管理攻略】如何平衡游泳練習與日常生活

面對這些生活上的挑戰,並非無計可施。只要稍作規劃,就能輕鬆化解這些不便,讓游泳真正成為生活享受。

在時間管理方面,可以將泳袋常備在公司或車上,下班後直接前往泳池,節省來回奔波的時間。選擇鄰近住所或公司的泳池,也能大幅縮短交通時間。在流程上,使用快乾毛巾與二合一的洗髮沐浴露,可以有效縮短清潔時間。

至於飲食控制,關鍵在於「預備」。游泳前先準備好健康的運動後小食,例如一隻香蕉、一盒低脂乳酪或一份全麥三文治。運動後立即補充,既能滿足食慾,又能為身體提供所需營養,避免因過度飢餓而暴飲暴食。透過這些小習慣,游泳就能更順暢地融入你的生活節奏,讓你專心享受它的好處。

游泳壞處常見問題 (FAQ)

討論完各種游泳的好處與壞處後,你可能心中還有一些疑問。這部分我們就來解答一些關於游泳壞處的常見問題,讓你對這項運動有更全面的了解。

長者游泳雖好,但需特別注意哪些潛在風險?

游泳對長者確實是絕佳的低衝擊運動,但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首先是心血管負荷,特別是冬泳或水溫較低時,身體突然接觸冷水可能引發血管急劇收縮,對有高血壓或心臟問題的長者構成風險。其次是滑倒風險,泳池周邊濕滑,長者平衡力及反應或較慢,進出泳池時要特別小心,避免跌倒受傷。另外,游泳相當消耗體力,長者應量力而為,感到疲倦便應休息,避免因過度疲勞引發抽筋或其他意外。最後,建議長者最好有家人或朋友陪同,避免獨自游泳,確保在發生突發狀況時有人可以即時協助。

對氯氣過敏,如何避免游泳的壞處並享受其好處?

對氯氣的反應,其實很多時候源於氯與汗水、皮屑等有機物反應後產生的消毒副產物(DBPs),例如三氯胺,這些物質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呼吸道。要減低影響,可以從幾方面入手。第一,選擇通風良好的泳池。室外泳池或通風系統完善的室內池,可以有效降低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第二,游泳前先徹底沖身。這一步可以洗掉身上的汗水與油脂,減少與氯水反應的機會。第三,佩戴貼合的泳鏡與泳帽,這能有效保護眼睛和頭髮,減少直接接觸。最後,游泳後立即用溫和的沐浴產品徹底清潔全身,洗去殘留的化學物質,之後再塗上保濕乳液保護皮膚。

自學游泳與報名專業課程相比,前者的壞處是否遠大於好處?

自學游泳看似自由度高,而且節省費用,但從安全和學習效率來看,其壞處確實遠大於好處。最大的壞處是缺乏安全保障。水中情況多變,自學者未必懂得處理抽筋、嗆水等突發狀況,遇溺風險極高。其次,容易養成錯誤姿勢。沒有專業指導,很容易用錯力,導致「游泳肩」或「蛙腳膝」等運動創傷,事倍功半。最後是學習效率低,自行摸索耗時甚久,而且未必能掌握正確的呼吸和換氣技巧,進步緩慢。專業課程則提供系統性教學、安全監督,能確保你用正確及有效的方式學習,真正放大游泳的好處。

游泳會讓肩膀變寬嗎?這算是壞處嗎?

持續游泳,特別是自由式和蝶式,確實會讓肩膀的肌肉線條更發達。這主要是因為划水動作會重點鍛鍊背闊肌、三角肌等肩背肌群,讓上半身看起來更結實。這種身形變化,究竟是游泳的好處還是壞處,其實非常主觀。對於追求健美體態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力量和健康的象徵,能塑造出迷人的「倒三角」身材。但對於一些不希望上半身顯得太壯碩的人,這可能就不是他們所期望的效果。總括而言,這只是長期鍛鍊帶來的一種自然身體塑造效果,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审美觀念和目標。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