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9大身體警號:人體蛋白質攝取終極指南,由計算攝取量、食物種類到高效吸收一篇掌握

時常感到疲倦乏力、情緒不穩,甚至發現頭髮變薄、指甲易斷?這些或許並非單純的亞健康狀態,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警示你可能缺乏構成生命的基石——蛋白質。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引發九大健康警號,從肌肉流失到免疫力下降,影響深遠。本文將為你提供一站式的「人體蛋白質攝取終極指南」,帶你由淺入深,從辨識身體警號、精準計算個人每日所需份量,到剖析動植物優質蛋白質來源,並傳授高效吸收的秘訣,讓你一篇掌握所有關鍵知識,為健康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蛋白質的基礎知識:為何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基石?

蛋白質是什麼?三大營養素的核心角色

說到人體蛋白質,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它是構成我們身體的基礎,更是維持生命運作的核心。如果將身體比喻成一間房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就像是電力,提供日常運作的能量。那麼,蛋白質就是建造這間屋的磚塊、鋼筋和水泥,負責建構和修補身體的所有組織。因此,理解人體蛋白質攝取的重要性,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蛋白質的基本構成:由氨基酸組成的生命藍圖

蛋白質並不是單一的物質,它是由更小的單位——氨基酸(Amino Acids)——串連而成的。你可以想像氨基酸就像是不同形狀的LEGO積木,而身體會根據生命藍圖(即我們的基因),將這些積木組合成各種特定功能的「模型」,也就是不同的人體蛋白質種類。這些氨基酸中,有些身體能夠自行製造,但有九種「必需氨基酸」是無法自製的,必須透過日常飲食來獲取。

蛋白質在身體的主要功能:從肌肉生長到免疫防禦

蛋白質的功能遠超乎你的想像,它幾乎參與了體內所有生理活動。主要功能包括建構與修復組織,例如肌肉、骨骼、皮膚到頭髮和指甲,都需要蛋白質作為原料。它也負責製造酵素與荷爾蒙,身體內數千種化學反應,都需要酵素(由蛋白質構成)來催化。同時,許多荷爾蒙也是蛋白質,負責調節生理機能。此外,免疫系統中的抗體,正是專門用來對抗病毒和細菌的蛋白質。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負責運送氧氣,它也是一種蛋白質。

缺乏蛋白質的九大健康警號

當人體蛋白質攝取量長期不足時,身體無法維持正常運作,便會發出一些警號。留意一下,看看自己或身邊的家人朋友有沒有出現以下情況。

警號一:肌肉流失與力量下降(肌少症風險)

肌肉是身體最大的蛋白質儲存庫。當飲食攝取不足,身體會分解肌肉來應急,導致肌肉量減少和力量下降,長遠更會增加肌少症的風險。

警號二:免疫力變差,傷口癒合緩慢

因為抗體和免疫細胞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原料不足,免疫系統的防禦力自然會減弱。身體組織的修復同樣需要蛋白質,所以傷口癒合速度也會變慢。

警號三:頭髮稀疏、指甲脆弱、皮膚乾燥

頭髮、皮膚和指甲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蛋白質攝取不足,這些部位就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自然會變得脆弱、乾燥和失去光澤。

警號四: 身體水腫(特別是腳踝及腹部)

血液中的白蛋白(Albumin)負責維持血管內的壓力,防止水分滲漏到組織間。當蛋白質不足導致白蛋白水平下降,水分便會積聚在組織中,造成水腫。

警號五:時常感到飢餓,情緒不穩

蛋白質是三種主要營養素中最能提供飽足感的。攝取不足會讓你很快感到飢餓,容易進食過量。同時,它也影響著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可能導致情緒波動和專注力下降。

警號六:骨骼與關節痠痛

骨骼中的膠原蛋白和關節液的組成都需要蛋白質。缺乏蛋白質會影響骨骼的韌性,並可能使關節因潤滑不足而感到痠痛。

警號七:貧血、頭暈及反應遲鈍

製造紅血球的血紅蛋白需要蛋白質。若原料不足,可能導致貧血,出現頭暈、疲倦和反應變慢的現象。

警號八:肝臟功能受損與脂肪肝風險

肝臟負責合成多種蛋白質,並代謝脂肪。長期缺乏蛋白質會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增加脂肪在肝臟堆積的風險。

警號九:兒童與青少年生長發育遲緩

蛋白質是身體生長的基礎建材。對於處於發育階段的兒童與青少年,蛋白質攝取不足會直接影響身高、體重及智力的正常發展。

攝取足夠蛋白質的六大好處

了解了缺乏蛋白質的影響,我們反過來看看,確保足夠的人體蛋白質攝取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

鞏固身體結構,維持日常活動力

充足的蛋白質能維持肌肉量與肌力,鞏固骨骼密度,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活力,應付自如。

增強免疫力,構成抗體與免疫細胞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等於為免疫系統提供了充足的「彈藥」。身體能製造足夠的抗體和免疫細胞,有效抵禦外來病菌的侵襲。

促進運動後修復,有效增肌減脂

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蛋白質能有效修復運動中受損的肌肉纖維,促進肌肉生長,提升基礎代謝率,對增肌和減脂目標都大有幫助。

提升及維持飽足感,輔助體重管理

蛋白質能減緩胃排空的速度,並影響調節食慾的荷爾蒙,有效延長飽足感。這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零食攝取,對體重管理十分重要。

穩定新陳代謝,維持正常生理機能

從消化食物到調節血糖,體內無數的化學反應都需要由蛋白質構成的酵素和荷爾蒙來驅動。穩定的人體蛋白質吸收與供應,是維持新陳代謝正常的關鍵。

維持骨骼健康,降低骨質疏鬆風險

蛋白質不僅是骨骼結構的一部分,它還有助於鈣質的吸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維持骨骼密度、降低日後骨質疏鬆的風險有正面作用。

計算你的個人化蛋白質需要量:每日黃金數字

要確保人體蛋白質的供應充足,第一步就是找出專屬於你的「黃金數字」。這個數字並非一成不變,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年齡和身體目標都不同,所需的人體蛋白質攝取量自然也大相徑庭。想知道自己每天應該攝取多少蛋白質,其實有一個非常簡單直接的公式可以依循。

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計算公式

公式解析:體重(公斤) x 蛋白質建議克數

這個公式非常易懂。你只需要將自己的體重(以公斤為單位),乘以一個對應你生活狀況的「建議克數」。這個「建議克數」會根據你的活動量、年齡和健康目標而有所不同,接下來我們會詳細拆解不同族群的建議數字,讓你輕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攝取標準。

不同族群的精準蛋白質攝取建議

一般健康成年人:維持基本機能 (建議:1.1 g/kg)

如果你是活動量不大的辦公室上班族,或沒有特定的健身目標,這個數字就是你的基礎標準。每日攝取體重(公斤)1.1倍克數的蛋白質,足以應付身體日常的組織修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等基本生理需求。

增肌健身族群:最大化肌肉合成 (建議:1.6 – 2.2 g/kg)

對於有恆常進行阻力訓練,並希望有效增加肌肉量的人士,人體蛋白質攝取就需要大幅提升。因為訓練會對肌肉纖維造成微細損傷,身體需要足夠的蛋白質作為原料去修復並使其變得更強壯。攝取量可以根據訓練強度調整,強度越高,越接近2.2克的標準,以最大化肌肉合成的效率。

減脂減重族群:保留肌肉、增加飽足感 (建議:1.2 – 2.2 g/kg)

在減脂期間,提高蛋白質攝取比例是一個聰明的策略。首先,在熱量赤字的狀態下,身體有機會分解肌肉來獲取能量。足夠的蛋白質可以保護你辛苦練來的肌肉,確保減掉的是脂肪而非肌肉。其次,不同人體蛋白質種類都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食慾,讓減重過程更順利。

70歲以上長者:預防肌少症,維持肌力 (建議:1.2 – 1.6 g/kg)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運用蛋白質合成肌肉的效率會下降,容易導致肌少症,即肌肉量與肌力流失。因此,長者比一般成年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去維持肌肉量、骨骼健康和日常活動能力,從而減低跌倒的風險。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支持母嬰成長需求 (建議:額外增加10-15克)

懷孕和哺乳期間,蛋白質不僅供應母親的需要,更是胎兒和嬰兒組織、器官成長發育的關鍵原料。這段時期的蛋白質需求並非按體重倍數計算,而是在個人基礎攝取量之上,每日額外增加10至15克的蛋白質,以支持母嬰的共同需求。

蛋白質攝取量計算範例

案例一:60公斤的辦公室女性

一位60公斤、日常活動量不大的辦公室女性,屬於「一般健康成年人」族群。
她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計算如下:
60公斤 x 1.1克/公斤 = 66克
她每天的目標就是攝取約66克的蛋白質,以維持身體基本機能。

案例二:75公斤的健身男性

一位75公斤、目標為增加肌肉的健身男士,屬於「增肌健身族群」。
他的每日人體蛋白質攝取量計算範圍如下:
低標計算:75公斤 x 1.6克/公斤 = 120克
高標計算:75公斤 x 2.2克/公斤 = 165克
他可以根據當日的訓練強度,將蛋白質攝取目標設定在120至165克之間,以達到最佳的增肌效果。

優質蛋白質來源完全指南:從食物中獲取最佳營養

計算每日應攝取多少人體蛋白質後,下一步就是了解從哪裡獲取這些營養。食物的選擇對於人體蛋白質攝取的效果有著決定性影響,因為不同食物來源的蛋白質,其品質和身體的吸收利用率都有很大差別。與其盲目地進食,不如學會聰明地選擇,讓每一餐都成為鞏固健康的基石。

如何定義「優質蛋白質」?從PDCAAS到DIAAS的科學指標

我們經常聽到「優質蛋白質」這個詞,但它到底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蛋白質的品質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它是否包含所有必需氨基酸,以及人體消化吸收它的效率有多高。科學界正是用這兩個標準來評估不同人體蛋白質種類的優劣。

必需氨基酸:「完全蛋白質」的重要性

蛋白質是由稱為氨基酸的小分子串連而成。人體需要約20種氨基酸來維持運作,其中有9種是身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須從食物中獲取,它們被稱為「必需氨基酸」。一種食物如果能提供全部9種足量的必需氨基酸,就被稱為「完全蛋白質」。攝取完全蛋白質非常重要,因為身體在合成自身蛋白質(例如肌肉或抗體)時,需要這9種氨基酸同時在場,缺少任何一種都會影響合成效率。

DIAAS評分:更精準的蛋白質品質指標(附常見食物分數比較)

過去,科學界常用「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PDCAAS)來評估蛋白質品質。現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更推薦使用「消化必需胺基酸評分」(DIAAS)。DIAAS能更精準地反映蛋白質在小腸末端的實際吸收率,分數越高,代表其品質越好,人體蛋白質吸收和利用的效率也越高。一般來說,DIAAS分數超過100的食物,就屬於極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

以下是一些常見食物的DIAAS分數,讓你對不同食物的品質有一個直觀概念:
* 乳清蛋白:約109
* 全脂牛奶:約114
* 雞蛋:約113
* 雞胸肉:約108
* 大豆分離蛋白:約90
* 鷹嘴豆:約83
* 豆腐:約52
* 花生:約46
* 小麥:約40

動物性蛋白質來源:高蛋白食物排行榜

從DIAAS分數可以看出,動物性蛋白質通常屬於品質極高的「完全蛋白質」,身體吸收利用率也很好。如果你沒有特別的飲食限制,它們是補充蛋白質的絕佳選擇。

魚類海鮮:三文魚、吞拿魚、蝦

魚類和海鮮不僅蛋白質含量豐富,許多深海魚(例如三文魚、吞拿魚)還富含對心血管和腦部健康有益的Omega-3脂肪酸。蝦則是優秀的低脂肪、高蛋白選擇,非常適合需要控制脂肪攝取的人士。

家禽類:雞胸肉、火雞肉

雞胸肉是健身和體重管理人士的定番選擇。它的脂肪含量極低,蛋白質佔比非常高,能夠高效地為身體提供構建肌肉的原材料。火雞肉也是一個相似的優質選擇,同樣是低脂高蛋白的代表。

紅肉類:瘦牛肉(牛腱)、瘦豬肉(里肌肉)

紅肉是蛋白質、鐵質和維他命B12的極佳來源。為了在攝取營養的同時避免過多的飽和脂肪,選擇瘦的部位至關重要。例如,瘦牛肉中的牛腱,或者瘦豬肉中的里肌肉(豬柳),都是非常理想的部位。

蛋奶類:雞蛋、希臘乳酪、茅屋芝士

雞蛋的氨基酸組成非常完美,一直被視為蛋白質品質的黃金標準。而乳製品中的希臘乳酪和茅屋芝士,是經過濃縮的蛋白質來源,蛋白質密度遠高於普通乳酪和牛奶,很適合用作早餐或運動後補充。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高蛋白食物排行榜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人選擇植物性飲食。植物性食物不僅提供蛋白質,還帶來豐富的膳食纖維、維他命和抗氧化物。只要懂得配搭,植物性飲食同樣能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

豆類及其製品:大豆(黃豆)、黑豆、毛豆、豆腐、天貝

大豆(黃豆)是植物界中極少數的「完全蛋白質」,其製品如豆腐、天貝、無糖豆漿和毛豆,都是素食者的主要蛋白質來源。黑豆、紅豆等其他豆類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莢豆類:鷹嘴豆、小扁豆

鷹嘴豆(雞心豆)和小扁豆是地中海和中東飲食中的重要角色,它們不僅蛋白質含量高,纖維量也相當驚人,有助於增加飽足感和維持腸道健康。

種子與堅果類:藜麥、奇亞籽、花生、杏仁

藜麥和奇亞籽是近年備受推崇的超級食物,其中藜麥也是一種完整的植物性蛋白質。花生和杏仁等堅果則在提供蛋白質的同時,也帶來了有益心臟的單元不飽和脂肪。

全穀類:小麥胚芽、燕麥

雖然蛋白質比例不如豆類和堅果,但燕麥、糙米等全穀類食物,也能為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作出貢獻。特別是小麥胚芽,可以輕鬆地添加在乳酪或燕麥中,提升整餐的蛋白質含量。

素食者的蛋白質互補飲食法

對於素食者來說,由於大部分植物性蛋白質(大豆和藜麥等除外)並非「完全蛋白質」,因此學會「蛋白質互補法」就變得非常重要。

解釋「全或無定律」:為何需要完整氨基酸組合

人體在製造蛋白質時遵循一個「全或無定律」(All-or-None Law)。意思就是,9種必需氨基酸必須同時、足量地存在,蛋白質合成才能順利進行。如果其中一種氨基酸的量不足(稱為限制氨基酸),那麼整個合成過程就會受阻,其他氨基酸也無法被有效利用。

實踐「蛋白質互補法」:穀物配豆類(例如:糙米配黑豆)

幸好,不同植物性食物所缺乏的必需氨基酸並不一樣。例如,穀物(如米飯、麵包)普遍缺乏離胺酸,而豆類則缺乏甲硫胺酸。只要將這兩類食物在同一餐或同一天內搭配食用,它們就能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組成一個完整的氨基酸組合。

一些經典的互補組合包括:
* 穀物 + 豆類: 糙米配黑豆、全麥麵包配鷹嘴豆泥(Hummus)。
* 豆類 + 種子/堅果: 沙律加入鷹嘴豆和葵花籽。

只要飲食多樣化,確保攝取各種類型的植物性食物,素食者完全可以輕鬆地獲得足夠的優質蛋白質。

優化蛋白質吸收的聰明策略:讓每一克都發揮最大效用

要確保人體蛋白質攝取足夠,除了計算每日所需的總量,更聰明的做法是優化人體蛋白質吸收和利用的效率。只要掌握幾個簡單的策略,就能讓吃進去的每一克蛋白質都物盡其用,為身體帶來最大效益,這關乎到不同人體蛋白質種類的選擇和處理方式。

提升蛋白質吸收效率的三大原則

想提升身體運用蛋白質的能力,可以從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入手,過程比你想像中簡單。

原則一:平均分配至三餐,避免單次過量攝取

身體處理蛋白質就像一個效率固定的工場,一次過送來太多原料,工場也無法即時處理所有訂單。將每日的人體蛋白質攝取量平均分佈在三餐,甚至加入茶點之中,能為身體提供穩定而持續的氨基酸供應,更有利於肌肉的修復與生長。與其在一餐之內吃掉一塊巨大的牛扒,不如將蛋白質來源分散為早餐的雞蛋、午餐的雞胸和晚餐的魚柳。

原則二:把握運動後黃金窗口,及時補充

運動,特別是阻力訓練,會對肌肉纖維造成微小的撕裂。運動後的30分鐘至2小時內,身體的吸收和修補機制最為活躍,這個時期常被稱為「黃金補充窗口」。在這段時間內及時補充優質蛋白質,就如為建築工人送上磚塊,能最有效率地修補及重建肌肉,讓訓練效果事半功倍。

原則三:選擇低溫烹調方式,減少營養流失

高溫烹調,例如油炸、燒烤或長時間烘烤,雖然美味,但有機會使蛋白質變性過度,影響其結構和消化率。選擇蒸、烚、燉、快炒或低溫慢煮等方式,更能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讓人體蛋白質吸收得更完整。簡單來說,烹調方式愈溫和、愈少油,對保存蛋白質愈有利。

香港外食族實踐指南

對於生活繁忙的香港人來說,經常外出用餐是常態。即使如此,只要懂得選擇,一樣可以輕鬆完成每日的人體蛋白質攝取目標。

便利店篇:如何配搭出40克蛋白質的健康餐

目標是配搭出約40克蛋白質的健康餐。一個可行的組合是:即食雞胸肉 (約25-30克蛋白質) + 一隻溏心蛋 (約6克蛋白質) + 一盒無糖豆漿 (約7克蛋白質),這個組合輕鬆超過40克蛋白質。另外,飯糰可以選擇三文魚或雞肉口味,再配搭一盒牛奶,也是不錯的選擇。

茶餐廳/快餐店篇:點餐的智慧(例如:燒味飯去皮、湯粉麵走油加蛋)

點餐時只要花點心思,就能避開高脂陷阱。點燒味飯時,可選擇燒雞或瘦叉燒,並且要去皮。吃湯粉麵時,選擇湯底較清的魚蛋粉或肉片米,要求「走油」,再加一隻滷蛋或煎蛋。至於碟頭飯,例如粟米肉粒飯或鮮茄牛肉飯,可以請求將「汁另上」,自己控制份量。

自助餐/兩餸飯篇:CP值最高的精明選擇

兩餸飯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關鍵在於挑選菜式。應優先選擇蒸水蛋、蒸魚、白切雞(去皮)、西蘭花炒雞柳或豆腐等菜式。同時,要避開油炸(如生炒骨、炸魚塊)和芡汁濃稠(如麻婆豆腐、咕嚕肉)的選項,因為它們通常脂肪含量極高。

小資族省錢攝取蛋白質攻略

攝取足夠蛋白質不代表要花費很多,懂得選擇高CP值的食材才是關鍵。

CP值之王排行榜:計算每克蛋白質的價格(雞蛋 vs 雞胸 vs 豆腐)

以獲取每20克蛋白質的成本計算,排行榜大致如下:
第一位:雞蛋。約2-3隻雞蛋就能提供近20克蛋白質,成本極低,是無可爭議的冠軍。
第二位:急凍雞胸肉。雖然單價較高,但蛋白質密度極高,計算下來每克蛋白質的價格非常實惠。
第三位:板豆腐。價格便宜,是植物性蛋白質中非常經濟的選擇。

善用急凍食材與罐頭(例如:急凍雞胸、水浸吞拿魚罐頭)

不要忽略急凍櫃和罐頭貨架上的寶藏。急凍雞胸肉和急凍魚柳在營養價值上與新鮮的相差無幾,但價格更親民,方便儲存。水浸吞拿魚罐頭是另一款神器,零脂肪且蛋白質含量極高,無論是製作三文治還是拌沙律都非常方便,能有效提升人體蛋白質攝取量。

關於蛋白質的常見迷思與問題 (FAQ)

關於人體蛋白質攝取,坊間流傳著不少說法,有些聽起來很有道理,有些則可能是誤解。以下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用簡單易明的方式為你逐一拆解。

一次過攝取大量蛋白質,身體能吸收嗎?

許多健身愛好者習慣在運動後,一次過補充一大份雞胸肉或飲用高蛋白奶昔,但這引申出一個常見問題:這樣大量的人體蛋白質攝取方式,身體真的能有效利用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釐清兩個經常被混淆的概念。

區分概念:「吸收率」與「肌肉合成利用率」

首先是「吸收率」。這指的是食物中的蛋白質經過消化道分解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的效率。只要你的消化系統運作正常,無論你一次吃20克還是50克蛋白質,身體基本上都能將它們分解成氨基酸,並且幾乎完全吸收。從這個角度看,身體的吸收能力可以說沒有上限。

接著是「肌肉合成利用率」。這指的是身體在某個時間點,能動用多少已吸收的氨基酸來修補和建造肌肉。研究發現,這個利用率是有上限的。身體就像一個施工團隊,即使倉庫(血液)裡堆滿了建材(氨基酸),施工團隊(肌肉合成系統)在短時間內能處理的建材數量也是有限的。

結論:身體能完全吸收,但單次用於增肌的量有上限

總結來說,你的身體可以完全吸收你一次過吃下的大量蛋白質,它們並不會被「浪費」掉。不過,單次能用於刺激肌肉生長的份量大約在20至40克之間。超出這個份量的蛋白質,身體會將它們用於其他地方,例如修補其他組織、製造荷爾蒙,或者轉化為能量儲存起來。因此,更聰明的策略是將每日所需的總蛋白質,平均分配到三至四餐中攝取。

攝取過多蛋白質會傷害腎臟嗎?

這是關於高蛋白飲食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疑慮。很多人聽說攝取過量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造成永久性傷害。這說法有根據嗎?

對健康腎臟的影響:目前研究顯示在建議範圍內是安全的

對於腎臟功能健康的成年人,目前的主流科學研究普遍顯示,在建議的人體蛋白質攝取量範圍內(例如每日每公斤體重1.6至2.2克),高蛋白飲食並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健康的腎臟有足夠的能力過濾和處理蛋白質代謝後產生的含氮廢物(如尿素)。

重要警告:腎功能不全者必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這裡必須強調,以上的結論只適用於腎臟健康的人士。如果你本身已被診斷出患有慢性腎病或腎功能不全,情況就完全不同。你的腎臟處理廢物的能力已經受損,高蛋白飲食確實會加重其負擔,加速病情惡化。因此,有腎臟問題的人士在調整蛋白質攝取量前,必須嚴格遵循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專業指引。

我需要飲用蛋白粉(Protein Powder)嗎?

市面上的蛋白粉產品五花八門,它無疑是現代人補充蛋白質的便捷選擇,但它究竟是「必需品」還是「補充品」呢?

蛋白粉的角色定位:「補充品」,而非「必需品」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蛋白粉是一種食品補充品,它的作用是「補充」日常飲食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原型食物。原型食物(例如雞蛋、魚肉、豆腐、豆類)除了提供優質的人體蛋白質種類,還含有多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及其他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微量營養素。

優點與風險:方便快捷 vs. 忽略原型食物的其他營養素

蛋白粉的最大優點,是它極高的便利性和快速的人體蛋白質吸收速度,能讓你在忙碌時或運動後,精準又有效率地補充蛋白質。但它的風險在於,如果過度依賴蛋白粉,可能會讓你忽略均衡飲食的重要性,錯失了從多元化原型食物中攝取全面營養的機會。

適用情境:運動後快速補充、食慾不振長者、素食者日常補充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蛋白粉是合適的呢?
運動後快速補充:運動後需要迅速補充蛋白質以促進肌肉修復,蛋白粉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食慾不振長者:對於因胃口不佳或咀嚼困難而難以從正餐攝取足夠蛋白質的長者,蛋白粉是一個有效的營養補充方案。
素食者日常補充:素食者有時較難單從植物性食物中達到每日蛋白質目標,蛋白粉(如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可以作為方便的額外補充來源。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