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怎麼浮起來?告別「游水浮唔起」,新手必學5大核心步驟教學

「點解人哋可以好似一塊木板咁浮喺水面,但我一落水就沉?」如果你正為「游泳怎麼浮起來」這個問題而苦惱,明明已經好努力放鬆,雙腳總係好似石頭咁「浮唔起」,恭喜你,你來對地方了。其實,學識浮水並非靠蠻力,而是掌握科學原理與身體放鬆的技巧。本文將為你徹底告別「游水浮唔起」的困境,由淺入深,從理解浮力科學、體質影響,到提供一套專為新手設計的5大核心步驟教學,並針對常見的心理恐懼與身體失衡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準備好未?一齊跟住呢個教學,發掘你身體內置的「救生圈」,真正掌握喺水上自由漂浮的竅門!

解構浮力:學識「游泳怎麼浮起來」前的科學必修課

在真正跳入水中學習之前,我們先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身體與水的互動科學。很多人對於「游泳怎麼浮起來」這個問題感到困惑,其實答案就藏在一些簡單的物理原理之中。搞懂了這些基本概念,你會發現學習浮水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不是單純靠蠻力或運氣。

浮力基本功:阿基米德原理與呼吸的奧秘

肺部是你的內置「救生圈」:吸氣如何增加體積以提升浮力

要學會游泳浮起來,首先要明白浮力從何而來。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水的重量。簡單來說,在體重不變的情況下,你的身體體積越大,能排開的水就越多,獲得的浮力也就越大。

而我們人體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擁有一個可以隨時改變體積的器官——肺部。當你深深吸一口氣時,胸腔會擴張,整個上半身的體積顯著增加。這個動作就好像為身體內置的一個救生圈充氣一樣,讓你排開更多的水,從而獲得足夠的浮力,身體便會自然向上浮。所以,學識善用呼吸,就是掌握浮力的第一步。

水中呼吸黃金法則:為何「口吸鼻呼」是成功浮起來的第一步

懂得吸氣很重要,但掌握正確的呼吸節奏和方法同樣關鍵。在游泳時,我們都應遵循「口吸鼻呼」的黃金法則。用口吸氣,是因為嘴巴的開口較大,可以在頭部露出水面的短時間內,快速而有效率地吸入足夠空氣。

然後,當臉部回到水中時,應用鼻子緩慢而持續地呼氣。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是避免嗆水,因為持續向外的氣流可以防止水倒流入鼻腔;第二是可以幫助你保持放鬆和節奏感,避免因閉氣而引致的緊張。穩定的呼吸是身體放鬆的基礎,而放鬆,正是成功浮起來的不二法門。

你的身體是「天然浮木」還是「精實潛艦」?體格對浮力的影響

脂肪與肌肉的密度之戰:為何脂肪比例較高者更容易浮起

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人好像天生就很容易浮起來,而有些人則需要更多練習。這除了技巧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與每個人的身體構成有關。關鍵在於脂肪和肌肉的密度不同。

脂肪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它在水中是會自然浮起的。相反,肌肉和骨骼的密度都比水大,它們在水中則有下沉的趨勢。因此,如果一個人的身體脂肪比例較高,他的身體平均密度就會較低,就像一塊「天然浮木」,更容易在水中獲得正浮力,輕鬆地浮起來。

為何健身人士或精瘦體質學浮水時挑戰更大?

基於上述原理,一個常見的迷思便被解開了。許多經常健身、肌肉結實或體型精瘦的人士,在初學游泳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游水浮唔起」,感到特別困難。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技巧不好,而是物理原因所致。由於他們體內的肌肉比例高而脂肪比例低,導致身體的整體平均密度較高,有時甚至會大於水的密度。這讓他們的身體就像一艘「精實潛艦」,需要更飽滿的吸氣和更精準的放鬆技巧,才能克服身體下沉的自然趨勢。

【浮力類型自我診斷】:判斷個人體質與管理學習期望

了解自己的身體類型,有助於你設定合理的學習期望。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自我診斷:在水中深吸一口氣後,嘗試全身放鬆,看看身體的反應。

如果你能輕易地浮在水面,那你可能屬於「天然浮木」型。你的學習重點將會是身體的平衡與穩定控制。如果你發現即使吸滿了氣,身體還是有明顯的下沉趨勢,那你可能就是「精實潛艦」型。你的初期練習重點,應放在最大化吸氣量,以及學習如何透過輕微的動作輔助身體上浮。認清起點,能讓你更有策略地進行練習。

為何游水時雙腳總是「浮唔起」?解答初學者最大疑問

「我的上半身可以浮,但雙腳總是沉下去!」這幾乎是每一個游泳初學者都會遇到的最大疑問,也是導致很多人覺得自己「游水浮唔起」的主要原因。放心,這是一個完全正常的物理現象。

人體結構的科學解釋:重心與浮心的位置差異

這個現象可以用人體的「重心」和「浮心」來解釋。我們的「浮心」(浮力的中心點)主要集中在胸腔的肺部周圍,因為這裡是空氣所在,最輕、浮力最大。然而,我們的「重心」(重量的中心點)則通常位於較低的臀部和腹部區域,因為雙腿充滿了密度較高的肌肉和骨骼。

當浮心在上、重心在下時,水對你身體的作用力就會像一個蹺蹺板。浮力會將你的胸口向上推,而重力則會將你的雙腿向下拉,最終導致雙腳下沉。

破除迷思:頂級泳手雙腳亦非完全浮起,重點在於身體平衡

這裡要為大家破除一個迷思:即使是世界頂級的游泳選手,在完全靜止的狀態下,他們的雙腳也未必能完全浮在水面。

學習浮水,重點從來都不是追求像一塊木板那樣,完美地靜止平躺在水面。游泳是一項動態的運動,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移動中保持身體的平衡。當你開始打腿和划手時,所產生的前進動力和水流的升力,就會自然地將你的雙腿抬高,從而讓整個身體處於一個更水平、更流線型的推進姿態。所以,與其執著於雙腳是否下沉,不如將注意力放在學習如何平衡和驅動你的身體。

從零開始:真正學會「游泳怎麼浮起來」的5個核心步驟

理解了浮力科學後,我們便可以進入實踐環節。要解答游泳怎麼浮起來這個核心問題,並不是單靠蠻力或意志力,而是一套有系統的步驟,讓你從心理到身體,逐步掌握與水共存的技巧。以下五個核心步驟,將會引導你由淺入深,真正學會游泳浮起來的竅門。

步驟一:建立水感,克服對水的初始恐懼

在淺水區進行水中漫步與臉部入水練習,適應水的壓力與承托力

學習任何新事物,第一步都是熟悉環境。對於游泳,你的第一個練習場應該是水深只及腰部或胸口的淺水區。你可以在水中來回行走,感受水的阻力如何與陸地上不同。然後,你可以扶著池邊,嘗試慢慢蹲下,讓水浸過肩膀,再練習將臉頰、嘴巴、鼻子,最後是整張臉浸入水中,同時用鼻子持續向外吐氣。這個過程的目的,是讓你的皮膚與神經系統習慣水的溫度、壓力與包圍感,讓你明白水既有壓力,也有強大的承托力。

步驟二:透過「水母漂」感受身體的無重力狀態

水母漂詳細教學:深吸氣、抱膝、頭埋胸前,感受身體自然浮起

水母漂是讓你初次體驗身體被水完全承托的絕佳練習。首先,在水中站穩,用口深吸一口氣然後閉氣。接著,慢慢蹲下,讓全身進入水中,同時雙手環抱雙膝,盡量將膝蓋貼近胸口。最後,放鬆頸部,將下巴貼向胸前,整個人蜷縮成一團。你會感覺到,背部會像一個氣球一樣,慢慢地、不受控制地向上浮起,直至漂浮在水面上。

為何水母漂是建立「我能浮起來」信心的基石

這個練習的關鍵在於,它幾乎不需要任何技巧,純粹是利用肺部的空氣讓身體自然上浮。當你親身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漂浮時,一種「原來我真的可以浮起來」的信心便會油然而生。這個成功的體驗,是打破心理恐懼,讓你敢於嘗試後續更複雜漂浮技巧的基礎。

步驟三:掌握平衡,從「大字漂浮」學會全身放鬆浮起

俯漂技巧(海星漂):身體呈「大」字型伸展,增加與水接觸面積

學會了蜷縮身體漂浮後,下一步就是伸展身體。俯漂,也常被稱為海星漂,練習時同樣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將臉部溫和地放入水中,身體向前趴。接著,將你的四肢輕輕向外伸展開,像一隻海星一樣。身體伸展能極大化與水的接觸面積,這會讓浮力分佈更均勻,身體也更容易穩定下來。

仰漂技巧(大字漂):最省力的水面休息技巧,恢復體力與冷靜

仰漂是游泳中一項極為重要的自救與休息技巧。練習時,身體先輕輕向後躺,讓耳朵完全浸入水中,眼睛望向天空。關鍵是將臀部輕輕向上挺,感覺腰部放鬆。然後,像俯漂一樣將四肢伸展成「大」字形。這個姿勢可以讓你口鼻露出水面,輕鬆呼吸,是你在水中恢復體力或需要冷靜思考時的最佳選擇。

練習目標:讓身體穩定漂浮10秒以上

不論是練習俯漂還是仰漂,給自己設定一個清晰的目標很重要。初期的目標可以是讓身體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穩定地漂浮超過10秒。當你能輕鬆達成這個目標時,代表你的身體已經開始掌握在水中維持平衡的竅門。

步驟四:掌握從漂浮到站立的關鍵技巧,告別嗆水恐懼

常見錯誤:為何愈心急抬頭愈容易嗆水失衡?

許多初學者在漂浮後,因為急於呼吸而猛然抬頭,結果身體反而失去平衡,腳步下沉,口鼻入水。這是因為頭部的重量相對較大,先將頭抬離水面會破壞身體的水平平衡,導致下半身迅速下沉,形成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姿勢。

安全站立三部曲:「收腳、撥水、後抬頭」的正確順序

從漂浮姿勢安全地站立起來,是有固定順序的。第一步是「收腳」,將你的雙腿膝蓋彎曲,收向腹部。第二步是「撥水」,雙手同時由上而下,或由前向後撥水,利用水的反作用力將上半身撐起。第三步是「後抬頭」,當你的雙腳已經垂下並能在池底站穩時,才將頭部抬離水面。

H44: 建立安全感:為何學識站立是放心練習漂浮的基礎
當你熟練掌握了如何從任何漂浮狀態穩定地站立起來後,你就擁有了在水中的「煞車掣」。這份能夠隨時控制自己身體、安全返回站立姿勢的能力,會給你極大的安全感,讓你更有信心去重複練習漂浮,不再害怕失控。

步驟五:針對個人體質的強化練習,解決「浮唔起」問題

「天然浮木」型建議:重點練習平衡與穩定性,避免翻滾

如果你的身體脂肪比例稍高,很容易就能浮起來,那麼你的挑戰可能來自於穩定性。你可能會發現在漂浮時身體容易左右翻滾。針對這種情況,你的練習重點應放在啟動核心肌群,想像身體是一塊堅實的木板,在水中保持穩定,避免不必要的晃動。

「精實潛艦」型建議:專注最大化吸氣與利用輕微划水輔助

若你的體質比較精瘦,肌肉比例高,可能會感覺自己游水浮唔起,特別是雙腳容易下沉。首先,確保每次漂浮前都將肺部完全吸滿空氣,以最大化內在浮力。同時,你可以學習用手掌做輕微的搖櫓划水(sculling),或用腳尖輕輕打水,這些微小的動作可以提供額外的上升力,輔助你的身體維持在水面。

解決「浮唔起」的絆腳石:心理障礙與常見錯誤排解

許多朋友在思考「游泳怎麼浮起來」這個問題時,往往會將焦點完全放在身體技巧上,然而,有時真正讓我們無法成功游泳浮起來的,其實是心理上的關卡與一些細微的身體錯誤。要徹底解決「游水浮唔起」的困境,我們需要先處理好內心的恐懼,再修正身體的平衡感。

如何克服對水的內在恐懼?

對水的恐懼是人類自然的反應,它源於對未知環境與呼吸困難的本能抗拒。要克服這種恐懼,並不是單純靠意志力,而是需要透過具體的練習,讓大腦和身體重新建立對水的信任感。

從控制呼吸開始:在淺水區練習臉部入水與持續吐氣

建立信任的第一步,是掌握在水中的呼吸控制權。你可以在及腰的淺水區,先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將臉浸入水中,同時透過鼻子或嘴巴持續、緩慢地將空氣吐出,你會看到一串串氣泡冒出。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你親身體驗到,即使臉在水中,你依然能完全掌控呼吸的節奏,空氣不會突然用完,水也不會輕易跑進鼻子,從而建立起最基礎的安全感。

為何「放鬆」是關鍵?愈緊張愈容易下沉的科學解釋

「放鬆」這個建議聽起來很抽象,但其背後有著實在的科學根據。當人感到緊張時,全身肌肉會不自覺地繃緊收縮,這會導致兩個結果:第一,肌肉密度本身就比水和脂肪高,繃緊的肌肉會讓身體的整體平均密度增加;第二,身體蜷縮會減少與水的接觸面積,進而減少了水能提供的承托力。這就是愈緊張、愈用力掙扎,身體下沉得愈快的原因。

身體總是失衡或翻滾怎麼辦?

當你初步克服了對水的恐懼,可能會遇到另一個挑戰:身體在嘗試漂浮時,總是不穩定,容易左右翻滾或上下失衡。這通常與身體中軸的穩定性有關,而關鍵就在於核心肌群的運用。

核心肌群的重要性:學習收緊腹部以穩定身體中軸

許多人誤以為漂浮時全身要像麵條一樣癱軟,但其實不然。正確的放鬆是指放鬆四肢,但同時需要適度地啟動核心肌群(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來穩定身體的中軸線。練習時,你可以想像將肚臍輕輕向脊椎方向收緊,這股內在的力量就像船的龍骨,能有效防止身體在水中輕易翻滾,讓你的漂浮姿態更加穩定。

平衡練習:嘗試單手或單腳輕扶池邊進行漂浮

想提升平衡感,可以借助池邊進行輔助練習。首先,雙手輕扶池邊,身體呈直線向後漂浮。當感覺穩定後,嘗試只用單手扶著,感受身體重心的變化。接著,可以進一步挑戰只用指尖輕觸池邊,甚至放開雙手,讓單腳腳尖輕觸池底或池壁作支撐。透過這種循序漸進減少支撐點的方式,你的身體會慢慢學會在水中自我調節,找到平衡的感覺。

「游泳怎麼浮起來」終極懶人包:常見問題 (FAQ)

學識浮水是否代表要全身浮出水面?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迷思。學會游泳浮起來,目標並非要像一塊木板般,將整個身體完全浮於水面之上。真正的關鍵在於達到「中性浮力」,也就是讓身體在水中保持一個水平而放鬆的狀態,口鼻能夠輕鬆地露出水面呼吸。事實上,即使是頂尖的游泳選手,在靜止漂浮時,雙腿也可能因為肌肉密度較高而輕微下沉。所以,學習重點應放在身體平衡與放鬆,而不是追求整個身體都浮出水面。

為何有些人好像天生就「游水浮唔起」?

這個現象背後有很直接的科學解釋,主要與個人身體的構成有關。簡單來說,就是脂肪與肌肉的比例問題。脂肪的密度比水低,所以它會在水中上浮;而肌肉的密度比水高,所以它會下沉。如果一個人的身體肌肉比例較高,脂肪較少,例如經常健身或體格精瘦的人士,他的身體平均密度就會比較接近水,甚至比水更高,這使得靜態漂浮變得更具挑戰性。這並非代表學不會,只是需要更多技巧去輔助,例如更飽滿的吸氣和利用輕微划水來幫助身體浮起來。

男女生理差異對學習浮水有影響嗎?

確實有影響,而這也和上一點提到的身體構成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女性天生的身體脂肪比例平均較男性高。這個生理上的差異,讓女性在學習浮水時通常會佔有少許先天優勢,因為較高的脂肪比例等於身體內置了更大的「救生圈」。不過,這只是一個普遍的趨勢。一個肌肉量高、脂肪比例低的運動型女性,與一位體脂較高的男性相比,前者在學習浮水時可能同樣會感到挑戰。所以,關鍵始終是個人的身體組成,而不是單純的性別。

我很怕水,真的能學會浮起來嗎?

答案是肯定的。怕水是學習游泳時最常見,也是最需要正面處理的心理關口。當我們感到恐懼時,全身肌肉會不自覺地繃緊,呼吸變得急促短淺。繃緊的身體密度會增加,讓你更容易下沉;而肺部沒有吸飽空氣,也削弱了身體最主要的浮力來源。要克服這個問題,並非單純告訴自己「不要怕」,而是要透過系統性的練習,逐步建立自信。可以從最基礎的淺水區練習開始,例如水中行走、臉部入水和有控制地用口吸鼻呼。當你逐步掌握在水中的呼吸和平衡後,就會發現身體自然能夠放鬆下來,成功浮起來的信心也會隨之建立。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