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濕水腫讓你疲倦睡不好?必讀9大濕重警號,附中西醫食療生活祛濕全攻略

每逢潮濕天氣,總覺得渾身不爽,睡再多也疲倦乏力?身體浮腫,四肢沉重,彷彿被濕毛巾包裹?這些揮之不去的困擾,很可能源於體內積聚的「濕氣」。濕重不僅影響精神狀態,更是身體響起的健康警號。本文將為你拆解9大濕重警號,從中西醫角度深入剖析潮濕水腫的成因,並提供一套涵蓋飲食、生活習慣及食療的全面祛濕攻略,助你告別「濕重」煩惱,重拾輕盈活力。

「濕重」上身?9大警號自我檢測,從疲倦睡不好開始

潮濕水腫是不少香港人的困擾,尤其在天氣潮濕的日子,總覺得身體特別沉重,甚至影響睡眠質素,導致潮濕睡不好。其實,身體早已透過各種訊號提醒我們「濕重」了。不如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九個警號,你中了多少個?

身體的沉重訊號:精神與四肢的表現

濕氣最先影響的,往往是我們的精神狀態和身體感覺。

警號一:疲倦乏力,睡再多也提不起勁

明明睡足了八小時,醒來後依然覺得昏昏沉沉,好像怎麼睡也睡不飽。這種揮之不去的疲倦感,是濕氣困住身體陽氣的典型表現,令你整天都提不起勁。

警號二:四肢困重,關節痠痛,感覺被濕毛巾包裹

感覺四肢特別沉重,好像綁了沙包一樣,不想活動。有時候關節也會隱隱作痛。這種感覺,就像身體被一條濕毛巾緊緊包裹着,既重又黏,很不舒服。

消化系統的直接反映:觀察食慾與排便

濕氣最容易影響脾胃功能,所以消化系統的反應會非常直接。

警號三:食慾不振,容易胃脹、消化不良

到了吃飯時間卻沒有胃口,或者只是吃了一點點就覺得胃部脹滿。這是因為濕氣阻礙了脾胃的消化功能,食物難以被正常分解和吸收。

警號四:大便黏膩不成形,黏附馬桶難沖淨

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排便狀況。如果大便質地軟爛,不成條狀,而且容易黏在馬桶上,需要沖好幾次水才乾淨,這就是濕氣黏滯特性的反映。

警號五:腸胃脹氣或腸鳴頻繁

即使不是在飯後,肚子也經常咕嚕作響(腸鳴),或者時不時感到有氣體在腹中亂竄,造成脹氣不適。這也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訊號之一。

身體外觀的明顯變化:浮腫與皮膚問題

除了內在感覺,濕氣也會在我們身體外觀上留下痕跡。

警號六:身體浮腫虛肥,按壓小腿皮膚回彈慢

早上起床照鏡子,覺得臉部和眼皮特別浮腫嗎?或者覺得下半身特別虛肥?你可以試着用手指按壓小腿內側的脛骨位置,如果皮膚凹陷後回彈得很慢,就表示體內有多餘水分滯留。

警號七:舌頭腫大有齒痕,舌苔厚白或黃膩

伸出舌頭看看,舌頭的體積是否比平時胖大?舌頭邊緣有沒有一圈像牙齒印的痕跡(齒痕)?再看看舌苔,是不是鋪了一層厚厚的白色或黃色舌苔,感覺油油膩膩的。這些都是體內濕氣過重的明顯標誌。

警號八:面部及頭皮油脂分泌旺盛,易生暗瘡或濕疹

面部和頭皮特別容易出油,即使勤於清潔,很快又變得油光滿面。同時,暗瘡、粉刺甚至濕疹問題也可能反覆出現。這是因為濕氣影響了皮脂分泌,並可能與熱氣結合,形成濕熱。

女性專屬警號

女性朋友由於生理結構的關係,濕重時還會有一個較獨特的訊號。

警號九:白帶分泌物增多,質地清稀或黏稠

如果發現白帶分泌量比平時明顯增多,無論質地是清稀如水,還是比較黏稠,都可能是體內濕氣下注的表現。

拆解潮濕水腫成因:中西醫學整合全分析

要有效處理潮濕水腫帶來的困擾,首先要了解它究竟從何而來。很多人以為潮濕水腫純粹是天氣問題,但其實身體內部狀態才是關鍵。中醫和現代醫學對此各有獨到的見解,整合兩者觀點,就能更全面地掌握成因,從根源解決問題。

中醫視角:脾失健運,內濕外濕夾擊

在中醫理論中,身體內有一個重要的器官負責管理水液代謝,它就是「脾」。你可以將脾想像成身體內置的「抽濕機」,它的主要職責是「運化水濕」,將身體吸收的水分和營養輸送到全身,同時將多餘的廢水排走。當這部抽濕機運作失靈時,水濕便會滯留體內,形成「濕氣」。

什麼是「外濕」?香港潮濕天氣如何侵襲人體

「外濕」是指來自外部環境的濕氣。香港天氣出名潮濕,尤其在春夏兩季,空氣中的濕度經常很高。這些外在的濕邪會透過皮膚毛孔和呼吸道侵入人體,阻礙氣血運行。身體就像被一張濕透的被子包裹著,讓人感到四肢沉重、精神不振,這就是外濕作祟的典型感覺。

什麼是「內濕」?飲食與生活習慣如何損傷脾胃

「內濕」則源於身體內部,主要是脾胃功能受損所致。當我們的脾胃,也就是身體的「抽濕機」功能減弱時,便無法有效處理體內的水液。經常飲用凍飲、進食生冷食物(如沙律、魚生)、偏好甜食或油膩煎炸食物,都會直接損傷脾胃的陽氣,削弱其運化功能,導致水液積聚,形成內濕。

內外相合:為何體內濕氣重,在潮濕天氣下症狀加劇

當身體本身已有「內濕」問題(即脾胃功能欠佳),就好像一塊已經濕了一半的海綿。這時候再遇上潮濕的天氣(外濕侵襲),內外濕氣便會「裡應外合」,令情況雪上加霜。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下雨天或潮濕的日子,會感覺特別疲倦、水腫問題更嚴重、甚至因為身體黏膩不爽而睡不好的原因。

現代醫學觀點:影響身體水分平衡的關鍵

現代醫學則從生理功能和營養學的角度,解釋身體為何會出現水分失衡,導致水腫。它主要關注飲食中的鈉含量、荷爾蒙水平、蛋白質攝取量以及藥物影響等具體因素。

高鈉飲食:重口味如何導致水分滯留體內

鈉質(鹽的主要成分)在體內有一個特性,就是會吸附水分。當我們吃了太鹹或重口味的食物,例如快餐、加工食品或濃味的醬汁,攝取了過量的鈉。身體為了稀釋血液中過高的鈉濃度,便會自動保留更多水分,結果就是水分滯留體內,引發水腫,讓你隔天起床時臉部和四肢都感覺浮腫。

荷爾蒙波動:經期、懷孕及更年期與水腫的關係

女性身體的水分平衡,很容易受到荷爾蒙水平變化的影響。不少女性在月經來臨前一星期,會因為體內雌激素和黃體酮的波動而出現水腫。同樣地,懷孕期間身體為了孕育胎兒會儲存更多體液,加上增大的子宮壓迫靜脈,也容易引起下肢水腫。進入更年期後,荷爾蒙的轉變同樣會影響身體調節水分的能力。

蛋白質攝取不足:低蛋白血症與全身性水腫

血液中的蛋白質(特別是白蛋白)扮演著維持血管內水分平衡的重要角色,它就像一道閘門,防止水分隨意滲漏到組織間隙。如果日常飲食中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因某些疾病導致體內蛋白質流失,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下降,這道閘門便會鬆脫,水分就會從血管滲出,造成全身性的水腫。

特定藥物影響:了解血壓藥、消炎藥等潛在副作用

某些長期服用的藥物,也可能帶來水腫的副作用。例如部分類型的血壓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類固醇藥物或某些糖尿病藥物,都可能影響腎臟排走鈉和水的功能,或改變血管的通透性,從而引起體液滯留。如果懷疑水腫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

生活中的陷阱:加劇潮濕水腫的5大元兇

了解了中西醫學的理論後,我們來看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習慣正是加劇潮濕水腫的元兇。

元兇一:飲食失衡(生冷、肥甘厚味、酒精)

凍飲、雪糕、生冷瓜果會直接冰鎮我們的脾胃;油膩、甜膩的食物難以消化,會加重脾胃負擔;而酒精,特別是啤酒,在中醫角度被視為濕熱之物。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削弱身體代謝水濕的能力。

元兇二:缺乏運動(久坐或久站,循環變差)

肌肉收縮是幫助靜脈和淋巴系統將體液回流心臟的重要動力。長時間坐著或站著不動,下肢缺乏活動,體液便會因地心吸力而積聚在腳踝和小腿,導致循環變差,引發水腫。

元兇三:作息紊亂與睡眠不足,拖慢身體代謝

經常熬夜或睡眠質素差,會直接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當身體無法在夜間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復,所有器官功能都會減慢,包括處理和排泄多餘水分的能力,使潮濕睡不好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元兇四:環境因素(長居濕地、常開冷氣)

除了居住在潮濕地區,長時間身處冷氣環境也是一個陷阱。冷氣會使毛孔收縮,阻礙身體透過出汗自然排濕。室內外的溫差和濕度差,也會讓身體的調節系統無所適從。

元兇五:情緒壓力(影響氣血運行與脾胃功能)

中醫認為「思慮傷脾」。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或壓力,會導致體內「氣機」鬱結不暢,直接影響氣血運行。氣血不順,自然會妨礙脾胃的正常運作,使其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加重內濕問題。

告別潮濕水腫:24小時全天候生活實踐法

面對潮濕水腫的問題,很多人會覺得束手無策,甚至影響到睡眠質素,造成潮濕睡不好的困境。其實,要擺脫這種因潮濕引發的水腫困擾,並不需要複雜的療程。關鍵在於將祛濕的智慧融入每天的生活細節中。我們可以從早、午、晚三個時段入手,透過一些簡單的調整,就能全天候啟動身體的「排濕模式」,一步步改善水腫問題。

【早晨篇】喚醒身體代謝力,告別浮腫面貌

早晨是啟動身體機能的黃金時間。只要把握好這個時段,就能為一整天的代謝打好基礎,有效減輕面部和身體的浮腫感。

晨起一杯溫水,啟動腸胃與循環

經過一夜的睡眠,身體處於相對靜止和缺水的狀態。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可以溫和地喚醒腸胃,促進蠕動。同時,溫水有助於提升體溫,啟動血液循環,為身體排走代謝廢物和多餘水分做好準備。

早餐智慧:以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穩定代謝

早餐的選擇對穩定代謝非常重要。白麵包、白粥等精緻澱粉容易消化,但也容易造成血糖波動。我們可以改為選擇燕麥、糙米飯糰或全麥麵包。這些全穀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健脾,穩定血糖水平,讓身體的代謝機能平穩運作。

晨間觀察:檢查舌苔與面部浮腫,掌握身體狀況

每天早上刷牙時,可以順便觀察一下自己的舌頭和面容。舌苔是否厚膩?舌頭邊緣有沒有齒痕?眼皮是否特別浮腫?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養成這個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及時了解體內的濕氣狀況,並根據情況調整生活對策。

【日間篇】對抗久坐不動的辦公室水腫

對於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朋友來說,日間是水腫問題最容易加劇的時段。下半身循環變差,濕氣和水分就容易積聚。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對抗水腫。

午餐選擇:避開高鈉外賣與生冷沙律,選擇蒸煮烹調

外賣食物普遍鹽分較高,容易導致水分滯留體內。而生冷沙律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影響水濕運化。午餐時,我們可以盡量選擇以蒸、煮方式烹調的飯菜,例如蒸魚、灼菜配糙米飯,清淡而有營養。

辦公室伸展:每小時起身活動,促進下肢循環

設定一個每小時響一次的提醒,起身走動幾分鐘,或者在座位上做一些簡單的腿部伸展運動,例如轉動腳踝、伸直小腿等。這些小動作可以有效促進下肢的血液回流,預防因久坐引起的腳部水腫。

穴位按摩DIY:輕按足三里、三陰交,健脾利濕

在工作空檔,我們可以輕輕按壓小腿上的兩個重要穴位。足三里(位於膝蓋外側凹陷處往下約四指寬處)和三陰交(位於腳踝內側最高點往上約四指寬處),都有健脾益氣、利水祛濕的功效。每次按壓至有輕微痠脹感即可。

聰明補水策略:以暖水、米水或無糖茶飲代替凍飲

辦公室補水很重要,但凍飲會削弱脾胃功能,加重濕氣。我們可以準備一個保溫瓶,全天飲用暖水。或者,自製一些米水、粟米鬚水等無糖茶飲,既能補充水分,又有助於健脾利水,是更聰明的選擇。

【晚間篇】把握黃金修復期,排走體內多餘濕氣

夜晚是身體自我修復和排除廢物的黃金時間。把握好睡前這段時間,可以事半功倍地排走體內積聚了一整天的濕氣,對改善因潮濕睡不好的情況尤其有幫助。

晚餐烹調秘訣:善用薑、蔥、蒜、陳皮等溫性辛香料

晚餐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在烹調時,可以適量加入生薑、蔥、蒜、陳皮等性質溫和的辛香料。這些食材不僅能增添風味,還有助於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幫助身體在夜間更有效地化濕。

飯後慢步半小時,避免濕氣積聚

晚餐後立刻坐下或躺下,食物容易積滯,影響脾胃運化,從而產生濕氣。飯後休息片刻,然後出外慢步約半小時,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避免濕氣在體內積聚,為晚上的休息做好準備。

睡前溫水足浴,促進循環輕微發汗

睡前用約40度的溫水浸泡雙腳15至20分鐘,可以有效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放鬆身心。透過足浴讓身體微微出汗,也是一個溫和有效的排濕方法,有助提升睡眠質素。

營造乾爽睡眠環境:提升睡眠質素,把握夜間排濕黃金期

睡眠環境的濕度直接影響睡眠質素和身體的排濕能力。在潮濕的季節,睡前可以開啟抽濕機,將睡房的濕度維持在一個舒適的水平。一個乾爽的環境,能幫助身體在夜間黃金修復期更順暢地排出濕氣,告別潮濕睡不好的困擾。

「吃」走濕氣:營養師推薦祛濕食材與保健品全攻略

想擺脫惱人的潮濕水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每日的飲食入手。其實我們的廚房裡,就藏著許多天然的「抽濕機」,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平衡,告別因潮濕引致的疲倦和睡不好。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從日常食材到專業保健品,如何聰明地「吃」走濕氣吧。

日常飲食中的「抽濕機」食材清單

想在日常飲食中輕鬆祛濕,可以從以下幾類食材著手,它們各有不同的功效,能針對性地解決身體的濕重問題。

利水消腫類:赤小豆、薏仁、冬瓜、粟米鬚

這類食材能直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赤小豆是利水消腫的代表,它的效果比普通紅豆更強;薏仁同樣是祛濕良品,特別是生薏仁,除了利水,還有清熱的作用,不過它性質偏涼,孕婦和體質虛寒的朋友就要小心食用。冬瓜連皮一起煲湯,利水效果會更好,是夏天消暑祛濕的家常好選擇。平時煲湯煮粟米時不要丟掉粟米鬚,它其實是很好的利水食材,用來煲水喝也很方便。

健脾益氣類:淮山(山藥)、茯苓、白朮、扁豆

祛濕的根本在於健脾,脾胃功能好,身體自然懂得處理濕氣。淮山(新鮮的稱為山藥)性質平和,能補脾益氣,很適合用來煲湯。茯苓和白朮是中醫健脾祛濕的經典組合,能從根本上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扁豆則能健脾化濕,特別適合脾虛濕重,胃口不佳的人。

溫中化濕類:生薑、陳皮、砂仁

對於喜歡生冷飲食而引致寒濕的朋友,就需要用帶有溫性的食材來化解濕氣。生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濕,煮菜或泡水喝都有幫助。陳皮不單止能理氣,其芳香氣味更有助化濕醒脾。砂仁同樣是芳香化濕的好幫手,常用於改善消化不良和腹脹。

簡易祛濕食療:赤小豆薏仁水與冬瓜湯的正確煮法

赤小豆和生薏仁洗淨後,用水浸泡數小時,然後加水煮滾後轉小火煲約一小時。重點是只喝湯水,而且千萬不要加糖,因為甜食會助濕。至於冬瓜湯,建議將冬瓜連皮洗淨切塊,可以配搭薏仁、扁豆或瘦肉一同煲煮,簡單調味即可,是一款清熱解暑的祛濕家常湯。

善用中西草本力量,天然祛濕選擇

除了日常食材,我們也可以善用一些中西方的天然草本,透過茶飲的方式輕鬆祛濕,為身體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西方傳統草本茶:蕁麻葉、蒲公英根、接骨木花

在西方草本學中,蕁麻葉是著名的天然利尿劑,有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和毒素。蒲公英根除了有助肝臟排毒,同樣有利尿消腫的功效。接骨木花則能促進發汗,幫助身體透過皮膚排走濕氣。這些草本茶溫和而有效,是日常保健的好選擇。

中醫芳香化濕智慧:佩蘭、藿香、豆蔻的妙用

中醫有一種獨特的祛濕方法叫「芳香化濕」,就是利用植物的香氣來振奮脾胃,化解濕濁。佩蘭和藿香就是代表,它們的清香能化解體內的濕濁之氣,特別適合在潮濕的夏天使用。豆蔻不僅是香料,它溫和的香氣也能行氣化濕,改善胃脹不適。

如何選擇去濕保健品?

對於生活忙碌的都市人,有時難以單靠食療調理,選擇適合的保健品就成為一個方便的選項。不過,市面產品眾多,應該如何選擇?

看懂成分表:中西複方(如橙皮苷、褐藻素)的協同優勢

選擇時,首先要學會看懂成分表。一些結合中西草本的複方產品,往往比單一成分效果更全面。例如,傳統健脾祛濕的中藥(如茯苓、白朮),配搭現代科研萃取的成分(如橙皮苷、褐藻素),可以發揮協同效應,更快地幫助身體排走多餘水分和鈉質。

精明挑選三大準則:產地來源、生產認證(GMP)與效果實證

要精明地選擇,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準則。第一,了解產品的產地和原材料來源,確保品質。第二,留意產品是否在具備良好生產規範(GMP)認證的廠房生產,這是安全的基本保證。第三,查看產品是否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或效果實證支持,而不只是單純的廣告宣傳。

諮詢專業意見:購買前先請教中醫師或藥劑師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購買任何保健品前,最好先諮詢你的中醫師、營養師或藥劑師。他們能根據你的個人體質和需要,提供最適合的專業建議,確保選擇安全又有效。

關於潮濕水腫的常見問題 (FAQ)

處理潮濕水腫的問題時,許多朋友總會有些疑問。我們整理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一次過為你解答,讓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Q1: 天氣潮濕、睡不好,會加劇水腫嗎?

答案是肯定的,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當外部環境潮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外濕」過重時,會妨礙身體自身排走濕氣的功能。情況就好像在濕度極高的浴室內,很難晾乾毛巾一樣。而且,潮濕天氣容易讓人感到身體沉重,影響睡眠質素。當你因為潮濕而睡不好,身體的代謝功能,特別是脾胃運化水液的能力就會減弱,結果體內多餘的水分更難排出,令潮濕水腫問題變得更加明顯,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Q2: 冬天乾燥,身體還會有「內濕」問題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答案同樣是肯定的。濕氣分為「外濕」與「內濕」。外濕與環境有關,但內濕則源於我們身體內部的功能失調,特別是脾胃的消化及代謝能力。即使在乾燥的冬天,如果你經常吃生冷食物、喝凍飲、偏好甜食油膩,或者缺乏運動,這些生活習慣都會削弱脾胃功能,導致身體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從而產生「內濕」。所以,祛濕並不是春夏的專利,調節好生活習慣,一年四季都需要注意。

Q3: 祛濕期間應該多喝水還是少喝水?

這或許聽起來有點矛盾,但正確的做法是需要飲用足夠的水。我們要排走的「濕」,並非身體所需正常水分,而是代謝不良後滯留的廢物。飲用足夠的溫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像用新鮮的水流沖走渠道中的淤塞一樣,幫助身體透過排尿或出汗將濕氣帶走。相反,如果身體缺水,反而會傾向於儲存更多水分,加劇水腫。關鍵在於選擇喝溫水,避免喝冰凍飲品,以免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

Q4: 所有水腫都是濕氣重造成?小心嚴重疾病警號

這一點必須要特別留意,並非所有水腫都能簡單歸咎於濕氣重。雖然潮濕引致的水腫很常見,但持續不退或異常嚴重的水腫,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號,或與心臟、腎臟、肝臟等器官的疾病有關。這些器官負責調節體內液體平衡,一旦功能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病理性水腫。

何時應立即求醫:分辨「濕重」與「疾病」水腫

學會分辨兩者的分別十分重要。一般因濕重引起的水腫,通常是暫時性的,可能在下午或晚上比較明顯,而且在調整飲食或增加運動後會有所改善。但是,如果水腫問題持續,範圍擴大,或者伴隨其他不尋常的症狀,就應該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警惕症狀:氣喘、尿量驟減、體重急升、單側肢體腫痛

如果水腫同時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都應視為緊急情況,並盡快求醫:
* 氣喘:稍微活動就感到呼吸困難,可能表示心臟功能出現問題或肺部積水。
* 尿量驟減:小便量突然大幅減少,是腎臟功能可能受損的直接警號。
* 體重急升:在短短數天內體重不正常地增加幾公斤,這通常代表體內有大量水分滯留。
* 單側肢體腫痛:只有單邊手臂或腿部出現不對稱的紅、腫、熱、痛,這可能是深層靜脈栓塞的跡象,需要即時處理。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