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澱粉會肥?營養師拆解澱粉質碳水化合物19個必知關鍵,教你分好壞、食得飽又能瘦!

食澱粉會肥?這句話彷彿是減重人士的緊箍咒,讓許多人聞「澱粉」色變,將白飯、麵包、麵條等視為致肥元兇,甚至為求速效而完全戒掉。但您又是否知道,完全戒絕澱粉質不但可能令您能量不足、專注力下降,更會導致肌肉流失,甚至引發便秘及情緒問題?

事實上,澱粉質本身並非減重路上的敵人,真正的關鍵在於懂得分辨「好」與「壞」、食對份量與時機。本文將由專業營養師為您徹底拆解關於澱粉質與碳水化合物的19個必知關鍵,從基礎概念、破解致肥迷思,到針對減重、健身及糖尿病患者的個人化擇食策略,一步步教您如何食得飽足、有能量,同時輕鬆達成理想體態。

【基礎概念】由零開始認識澱粉質碳水化合物

談到減重,許多人會立即將澱粉質碳水化合物視為頭號敵人,但這種想法可能讓我們錯失了身體必需的能量來源。要聰明地管理體重與健康,第一步不是盲目戒除,而是真正地從根本認識它。這個章節會像朋友聊天一樣,帶你由零開始,拆解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營養學名詞,為你建立清晰穩固的知識基礎。

一文看懂:碳水化合物、醣、糖、澱粉的關係

「碳水化合物」、「醣類」、「糖」、「澱粉」,這些詞彙經常交替出現,容易讓人感到混亂。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接下來,我們會逐一剖析,讓你清楚了解它們各自的角色與關連。

總稱:什麼是碳水化合物 (醣類)?

首先,我們來談談最大的概念:碳水化合物。在營養學上,它的正式名稱是「醣類」,是人體必需的三大營養素之一,與蛋白質和脂肪並列。它就像是我們身體的首席燃料,為大腦運作、肌肉活動等所有生理機能,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率的能量。

「醣」與「糖」的分別:營養學定義詳解

很多人會將「醣」和「糖」混為一談,但它們在營養學上是有分別的。「醣」是一個大家族,包含了所有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飯中的澱粉、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纖維等。而我們口中所說的「糖」,通常是指那些有甜味的簡單醣類,像是砂糖、蜜糖等。簡單來說,「糖」是「醣」的一種,但「醣」不完全等於「糖」。

簡單 vs 複雜碳水化合物:核心差異與影響

醣類這個大家族,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派系:簡單碳水化合物和複雜碳水化合物。它們的核心分別在於分子結構。簡單碳水化合物的結構很小,身體能快速分解吸收,所以血糖會升得快,例如糖果、白麵包。複雜碳水化合物的結構較大,身體需要更長時間消化,能量會緩慢釋放,血糖也比較穩定,例如糙米、燕麥、番薯等。

身體如何運用澱粉質:能量的產生、儲存與轉化

了解了基本定義後,下一步就是探討我們的身體如何巧妙地運用這些澱粉質。從入口的一刻開始,一場關於能量產生、儲存與轉化的旅程就此展開。

從食物到能量:澱粉轉化為葡萄糖的消化過程

當我們吃下米飯、麵條(例如瀨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等澱粉質食物後,消化系統就會開始工作。口腔中的唾液澱粉酶會先初步分解,然後在小腸中,各種消化酶會接力將複雜的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徹底分解成最簡單的單位——葡萄糖。這些葡萄糖隨後會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成為血糖,並運送到全身各處。

即時燃料與備用倉庫:葡萄糖與肝醣的角色

進入血液的葡萄糖,首要任務是為身體細胞提供即時能量,特別是大腦,它極度依賴葡萄糖運作。如果能量暫時足夠,身體會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肝醣」,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肝醣就像是身體的備用電池,當血糖降低或需要額外能量時,它會迅速分解變回葡萄糖應急。

攝取過量警號:能量如何轉化為脂肪儲存

那麼,如果攝取的葡萄糖太多,連備用倉庫(肝醣)都存滿了,會發生什麼事?這時候,身體就會啟動另一個儲存機制,將這些剩餘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在脂肪細胞中。這就是「食澱粉會肥」這個說法的生理基礎,但關鍵在於「過量」二字,而非澱粉質本身。

澱粉質碳水化合物的分類:直鏈、支鏈與抗性澱粉

即使同是澱粉,其內部結構也有細微的差別,這些差別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消化速度和健康。了解不同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分別,能助你更精準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澱粉的結構:直鏈澱粉 vs 支鏈澱粉

澱粉的內部結構,主要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直鏈澱粉的分子像一條直線,排列緊密,消化酶較難分解,所以消化速度較慢。支鏈澱粉的分子則像樹枝一樣有很多分岔,結構鬆散,消化酶可以從多個點同時進攻,所以消化速度快得多。一般食物中的澱粉,就是這兩種澱粉以不同比例組合而成,這也影響了它們的口感和升糖指數。

抗性澱粉:有助體重管理的「好澱粉」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討論「抗性澱粉」。它是一種很特別的澱粉,無法在小腸中被消化吸收,而是直接進入大腸。它的作用類似膳食纖維,熱量較低,能增加飽足感,而且可以成為益生菌的食物,有助維持腸道健康。放涼的米飯、未熟透的香蕉和煮熟後冷卻的薯仔都含有較多抗性澱粉。

膳食纖維:不提供能量但至關重要的碳水化合物

最後,不要忘記碳水化合物家族中一位重要的成員——膳食纖維。雖然它幾乎不提供熱量,但對健康至關重要。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還能幫助穩定血糖和膽固醇。了解膳食纖維與其他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分別,對於建立均衡飲食觀念十分重要。全穀物、蔬菜、水果和豆類都是膳食纖維的優質來源。

【健康影響】澱粉質是敵是友?破解致肥核心迷思

很多人一聽到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就馬上聯想到「致肥」,但這個觀念其實需要好好釐清。澱粉質並非洪水猛獸,它反而是身體運作不可或缺的盟友。我們一起來拆解關於澱粉質的種種迷思,看看它對健康真正的影響。

食對澱粉質的3大核心益處

選擇優質的澱粉質,並且適量攝取,能為身體帶來不少好處。

維持大腦與代謝:身體首選的能量來源

身體就像一部高效能的機器,而澱粉質消化後產生的葡萄糖,就是這部機器的首選燃料。特別是大腦,它是一個極度依賴葡萄糖來運作的器官。穩定的葡萄糖供應,可以維持我們的思考能力、專注力與整體新陳代謝,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

保護肌肉免於流失:節省蛋白質的關鍵作用

攝取足夠的澱粉質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節省蛋白質」。當身體有足夠的葡萄糖作為能量時,就不需要分解寶貴的肌肉組織來獲取能量。反之,如果完全戒絕澱粉,身體在能量告急時,就會被迫燃燒肌肉,這對於維持肌肉量與基礎代謝率相當不利。

穩定情緒與記憶力:血清素與大腦健康的連結

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有助於大腦製造一種稱為「血清素」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能夠幫助我們放鬆、改善情緒,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快樂荷爾蒙」。充足的血清素,不僅能穩定情緒,對於維持良好的記憶力與睡眠質素也有正面影響。

完全戒絕澱粉質的潛在風險

雖然減少精製澱粉是好事,但如果走向極端,完全不吃任何澱粉質,就可能為身體帶來一些潛在風險。

能量不足導致疲倦、專注力下降

當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被切斷,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感到疲倦乏力。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很容易累,工作或學習時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速度也好像變慢了,這就是大腦與身體在發出能量不足的警號。

肌肉流失危機:身體被迫燃燒肌肉獲取能量

前面提到澱粉質有保護肌肉的作用,反過來說,長期缺乏澱粉質,身體在耗盡儲備的肝醣後,就會開始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來轉化成能量。肌肉的流失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形成一種越減越難,甚至容易復胖的體質。

缺乏膳食纖維引致便秘及腸道問題

許多優質的澱粉質食物,例如全穀物、根莖類蔬菜和豆類,都是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如果為了戒絕澱粉而避開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繼而引發便秘,甚至影響腸道益生菌的生態平衡,對長遠的腸道健康構成威脅。

真正致肥元兇:總熱量超標而非澱粉質本身

將體重增加的罪名完全歸咎於澱粉質,其實並不公平。致肥的核心關鍵,始終在於「總熱量攝取大於總熱量消耗」。

熱量密度比較:脂肪 (9 kcal/g) vs 碳水化合物 (4 kcal/g)

從純粹的熱量角度看,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的熱量,而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只提供4千卡。這表示,同樣重量的脂肪,熱量是碳水化合物的兩倍有多。所以,高脂肪的食物其實更容易導致熱量超標。

飲食陷阱:與精製澱粉搭配的高脂高糖醬汁與配料

問題往往不在澱粉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烹調和配搭它。例如,一碗淨濑粉碳水化合物含量適中而且脂肪極低,但配上肥美的牛腩、濃厚的沙嗲醬汁,熱量就會大幅飆升。同樣地,白麵包本身熱量不高,但塗上厚厚的牛油或果醬,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淨碳水」概念:如何評估真正影響血糖的份量

在閱讀營養標籤時,可以留意一個叫「淨碳水化合物」的概念。它的計算方式很簡單,就是將「總碳水化合物」減去「膳食纖維」的份量。因為膳食纖維不會被身體消化吸收,所以不會直接影響血糖水平。「淨碳水」這個數值,更能反映出食物中真正會轉化為能量、影響血糖的碳水化合物份量。

好壞澱粉質大比拼:原型食物 vs. 精製加工品

要聰明地食澱粉,關鍵在於學懂分辨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分別。我們應該多選擇原型食物,減少精製加工品的攝取。

一張圖看懂:從膳食纖維、營養密度、升糖指數(GI)比較

我們可以從三個主要方面去比較原型澱粉與精製澱粉。第一是「膳食纖維」,原型食物(如糙米、番薯)富含纖維,能增加飽足感,而精製食物(如白米、白麵包)在加工過程中已去除大部分纖維。第二是「營養密度」,原型食物除了提供能量,還附帶維他命、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營養價值更高。第三是「升糖指數(GI)」,原型食物的GI值通常較低,能讓血糖平穩上升,而精製澱粉的GI值較高,容易造成血糖大起大落,刺激食慾。

【聰明擇食】您的個人化澱粉質攝取實踐指南

了解澱粉質碳水化合物的基礎理論後,就讓我們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在日常飲食中作出聰明選擇,並不需要複雜的計算或徹底放棄美食,關鍵在於掌握選擇優質來源、估算合適份量,以及應對外出用餐的技巧。這份指南將會是您的實踐藍圖,助您輕鬆駕馭健康飲食。

優質澱粉質食物來源:3大類推薦

要有效管理飲食,學會分辨不同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分別是第一步。與其說有好壞之分,不如用「營養密度」來思考。優質的澱粉質來源通常未經精細加工,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纖維、維他命和礦物質,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以下是三大類值得您優先選擇的食物:

全穀物類:糙米、藜麥、燕麥、全麥麵包

全穀物保留了穀物的麩皮、胚芽和胚乳,營養價值遠高於只剩下胚乳的精製穀物(如白米、白麵包)。它們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穩定血糖、促進腸道健康,並且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與礦物質。將日常主食的一部分換成糙米、藜麥飯或燕麥,是提升飲食質素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根莖類蔬菜:番薯、薯仔、芋頭、南瓜

來自大地的根莖類蔬菜是天然的澱粉質來源。它們不僅提供能量,更含有豐富的鉀質、維他命A及C。例如番薯和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而薯仔連皮食用更能攝取到不少纖維。這些原型食物能提供原始的營養與飽足感,是白飯、麵條以外的絕佳替代選擇。

豆類與莢豆科:鷹嘴豆、黑豆、扁豆

豆類是獨特的食物,它們同時提供了優質的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以及大量的膳食纖維。這個黃金組合使得豆類的消化速度較慢,能有效延長飽足感,對於體重管理和血糖控制尤其有益。不論是加入沙律、製成濃湯或作為配菜,豆類都能為您的一餐增添營養和層次。

如何計算每日所需澱粉質份量?

知道了吃什麼,下一步就是吃多少。計算份量並非要求您拿出電子磅精確測量每一餐,而是建立一個大致的概念,幫助您避免不自覺地攝取過量。

一般健康建議:佔每日總熱量攝取的45%至65%

根據多數健康指引,碳水化合物應佔每日總熱量攝取的大約45%至65%。以一個每日需要2000千卡的成年人為例,這相當於900至1300千卡來自碳水化合物,換算下來約為225至325克。當然,這個數字會因應個人活動量、年齡及健康目標而有所調整。

學懂閱讀營養標籤:解讀總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與添加糖

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籤是您的好幫手。首先留意「總碳水化合物」一欄,它包含了澱粉、糖和膳食纖維。接著,細看「膳食纖維」的含量,含量越高通常代表食物越健康。最後,檢查「糖」的部份,特別是留意成份表中是否有添加糖(如高果糖玉米糖漿、蔗糖),這類糖分應盡量減少攝取。

份量換算實例:一碗飯約等於多少麵包或番薯?

為了讓份量概念更具體,這裡有一些常見食物的約等換算,每份約含50克碳水化合物:
* 一碗白飯 (約200克)
* 一碗半熟米粉或意粉
* 兩片厚切方包
* 一個中型番薯 (約180克)
* 一條大粟米
* 三塊梳打餅 (約75克)

香港外食族攻略:茶餐廳、快餐店擇食技巧

香港人生活忙碌,外出用餐是常態。即使在茶餐廳或快餐店,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同樣可以食得健康。

早餐選擇:通粉/米粉 vs. 奶油多/西多士

早餐的選擇對全日的精神狀態影響深遠。一碗湯底清淡的火腿通粉或榨菜肉絲米粉,相比起充滿飽和脂肪和糖分的奶油多士或西多士,是更理想的選擇。不論是通粉、米粉還是瀨粉,其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能量,關鍵在於避免高脂肪的烹調方式與配料。

午餐與晚餐:如何選擇米飯、米線、意粉的份量與種類

午餐與晚餐是補充能量的主要餐次。點餐時,可以主動要求「少飯」,或者將白飯轉為糙米飯(如果餐廳有提供)。選擇米線或意粉時,醬汁是關鍵。盡量選擇番茄醬或清湯底,避免白汁、忌廉汁等高脂肪醬汁。不論是米飯、米線,甚至是瀨粉,其碳水化合物本身並非致肥元兇,真正需要留意的,是整體配搭的脂肪與總熱量。

飲品陷阱:避開高糖飲品對血糖的衝擊

跟餐飲品是個常見的熱量陷阱。一杯正常的凍檸茶或奶茶可以含有超過20克糖。點餐時,記得選擇「走甜」、「少甜」,或直接選擇無糖的中國茶、熱檸水或清水,便能輕易避開不必要的糖分攝取,避免血糖大幅波動。

免費下載:您的一週健康澱粉餐單及購物清單

為了讓您更容易將以上建議付諸實行,我們特別為您設計了一份實用的資源。

提供可下載的PDF餐單範本及購物清單

這份免費的PDF指南,包含了一星期三餐的健康澱粉質飲食建議,並附上一份對應的購物清單。您只需跟著清單採購,參照餐單準備,就能輕鬆開啟您的健康飲食生活。立即點擊下載,為您的健康踏出實在的一步。

【分眾策略】針對不同目標,調整您的澱粉質攝取方案

每個人對澱粉質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都不同,因此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黃金標準。要聰明地攝取澱粉質,關鍵在於了解自己的目標,然後制定個人化的攝取方案。不論您是想減重、提升運動表現,還是需要管理血糖,都可以透過調整澱粉質的攝取方式,更有效地達成目標。

減重族群:如何透過低醣飲食有效減脂?

對於希望減重的朋友來說,低醣飲食(Low-carb diet)是一種廣受討論並且有效的方法。它的核心概念並非完全戒絕澱粉,而是有策略地控制攝取量,從而啟動身體的燃脂機制。

低醣飲食定義:每日攝取50至150克碳水化合物

專業上,低醣飲食一般指每日的碳水化合物總攝取量控制在50至150克之間。這個範圍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應來自蔬菜、少量水果和優質的全穀物,而不是精製糖和加工食品。

減重原理:穩定血糖與胰島素,提升飽足感

低醣飲食之所以有助減重,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可以讓血糖水平更穩定,避免因血糖急升而觸發大量胰島素分泌,因為胰島素會促進脂肪儲存。第二,低醣飲食通常會搭配較高比例的蛋白質和健康脂肪,這兩種營養素能提供更持久的飽足感,有助於自然減少整體熱量的攝取。

安全執行要點:確保每日最低攝取量以維持基本功能

雖然要減少碳水化合物,但是完全不吃是不可取的。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許多基本功能,都需要依賴葡萄糖來維持運作。為了安全起見,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應至少維持在50克以上,以支持身體的基本需求。開始任何新的飲食方案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健身運動族群:提升運動表現的黃金法則

如果您有運動習慣,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就是您最好的運動夥伴,而不是敵人。了解不同澱粉質碳水化合物分別,並且在對的時間攝取對的份量,是提升運動表現和加速身體恢復的關鍵。

運動前:補充複合碳水化合物儲備能量

運動前一至兩小時,建議補充複合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全麥麵包或番薯。它們的消化速度較慢,可以為您在運動過程中提供穩定而持久的能量,就好像為汽車入滿油一樣,確保您有足夠的燃料完成訓練。

運動後:3:1黃金補充比例,加速恢復與增肌

運動後的黃金補充時機是30至60分鐘內。此時,建議以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約3:1的比例進行補充。碳水化合物能快速回補運動時消耗的肌肉肝醣,而蛋白質則負責修補受損的肌肉纖維。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杯朱古力奶,或者一隻香蕉配一份蛋白粉。

增肌期與減脂期的澱粉質攝取調整

在不同的訓練週期,澱粉質的角色也需要調整。在增肌期,身體需要較多的熱量和能量去支持高強度訓練和肌肉生長,因此可以攝取較多的澱粉質。而在減脂期,則需要減少總熱量攝取,澱粉質的份量應相應調低,但建議將主要的份量安排在運動前後,以維持運動表現和保護肌肉。

糖尿病患者:學習醣質計算以穩定血糖

對於糖尿病患者或需要嚴格控制血糖的人士,學習「醣質計算」(Carbohydrate Counting)是一項非常實用的自我管理技巧。透過計算每餐的碳水化合物份量,可以更精準地預測餐後血糖的反應,從而達至穩定血糖的目標。

「一份醣」的定義:15克碳水化合物換算法

在醣質計算中,一個基本的換算單位是「一份醣」。一般來說,「一份醣」等於15克的碳水化合物。學會這個換算方法後,您就可以更靈活地搭配不同食物,同時將每餐的總醣量控制在目標範圍內。

常見食物份量換算:五穀、水果、高澱粉蔬菜對照表

要將概念應用於日常,了解常見食物的份量換算很重要。例如,約1/3碗白飯、半塊全麥方包、半個中型蘋果,或半碗濑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大約是15克,即等於「一份醣」。建立自己的食物換算清單,有助於輕鬆實踐醣質計算。

與營養師合作,制定個人化血糖管理策略

醣質計算是一個有效的工具,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藥物使用和生活習慣都不同。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與您的醫生或註冊營養師合作,他們可以根據您的個人情況,協助您制定一套安全又有效的個人化飲食計劃,讓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妥善管理好血糖。

【常見問題】營養師解答關於澱粉質的5大疑問

關於澱粉質碳水化合物的討論總是充滿各種迷思,令人感到困惑。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類食物?以下集合了五個最常見的疑問,讓我們逐一拆解,助你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必須完全戒絕白飯、白麵包等精製澱粉嗎?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想法,但答案並非如此絕對。其實,你不需要完全戒絕白飯、白麵包等精製澱粉質食物。精製澱粉經過加工,移除了麩皮與胚芽,所以流失了大部分膳食纖維、維他命和礦物質。它們的優點是容易消化,能夠快速為身體提供能量。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精製澱粉反而有其功用。例如,運動員在訓練前後需要迅速補充能量,或者一些消化能力較弱、食慾不振的人士,精製澱粉是個不錯的能量來源。關鍵在於「平衡」與「份量」。日常飲食中,我們可以將部分精製澱粉換成全穀物或根莖類蔬菜,增加纖維與營養素的攝取。將白飯混合糙米,或選擇全麥麵包,都是聰明的做法。

晚上食澱粉會更容易肥嗎?

這個說法是減重界最經典的迷思之一。體重增加的根本原因,在於全日總熱量攝取大於總熱量消耗,而並非進食澱粉質的時間。我們的身體代謝系統並不會因為入夜就「關機」,然後自動將所有吃進來的澱粉質轉化為脂肪。

很多人覺得晚上吃飯會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晚餐吃得過於豐盛,或者晚餐後還會吃下薯片、雪糕等高熱量零食,導致全日總熱量超標。只要控制好全日的總熱量攝取,即使在晚上適量食用優質的澱粉質碳水化合物,例如一小碗糙米飯或番薯,並不會直接導致肥胖。反而,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有助身體製造血清素,可以幫助放鬆、提升睡眠質素。

水果中的果糖與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有何不同?

雖然水果含有果糖,但它與汽水、糖果中的添加糖對健康的影響有很大分別。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包裝」。

水果是天然的原型食物。當你吃一個蘋果時,除了果糖,你同時會攝取到豐富的膳食纖維、水分、維他命、礦物質以及各種抗氧化物。其中的膳食纖維可以減慢糖分的吸收速度,避免血糖水平急劇飆升,並且能提供飽足感。

相反,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例如高果糖玉米糖漿,則是純粹的「空熱量」,除了提供甜味和熱量外,沒有任何其他營養價值。這些糖分會被身體迅速吸收,容易引致血糖大上大落,長遠更會增加肥胖及患上慢性病的風險。所以,我們應該限制的是添加糖的攝取,而非新鮮水果。

升糖指數 (GI) 高低有何分別?一定要揀低GI食物?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是量度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後,影響血糖上升速度的指標。高GI食物會被身體快速分解吸收,令血糖迅速飆升;而低GI食物的消化速度較慢,血糖上升的幅度會比較平穩。

選擇低GI食物的確有不少好處,例如有助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為身體提供更持久的能量。但是,我們不應只單憑GI值來判斷食物的好壞。因為GI值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烹調方法、食物的成熟度,以及與什麼食物一同進食。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薯片的GI值可能比焗薯仔低,因為薯片中的高脂肪減慢了胃部排空速度,但這不代表薯片是更健康的選擇。

因此,GI值是一個實用的參考工具,但不應是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建立整體的健康飲食模式,多選擇未經加工的原型食物,確保飲食多樣化。

生酮飲食完全不吃澱粉質,是否健康?

生酮飲食是一種極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飲食模式。它透過嚴格限制所有澱粉質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迫使身體燃燒脂肪產生酮體作為能量。這種飲食方法在短期內或能達至快速減重的效果,亦被應用於治療某些疾病如腦癇症。

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完全不吃澱粉質存在不少健康風險。首先,它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均,特別是缺乏膳食纖維、某些維他命B群及礦物質,容易引致便秘和影響腸道健康。在適應初期,身體或會出現疲倦、頭痛、專注力下降等俗稱「酮流感」的副作用。長遠來看,攝取大量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總括而言,生酮飲食是一種相當極端的飲食方式,執行困難,而且並非人人適合。在沒有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專業指導下,不建議普羅大眾輕易嘗試。均衡飲食始終是維持長遠健康的基石。

Peter Cheung

Peter Cheung

資深健身專家及體能教練,擁有多項國際專業認證。Peter 致力於推廣科學化健身,專長於體態塑造及運動表現提升。

Peter 曾任 Perfect Medical 的特約健康顧問,就運動科學與體態管理提供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