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會猝死嗎?必讀11個捱夜猝死前兆,拆解身體發出的致命求救警號
「熬夜會猝死嗎?」這個問題,或許縈繞在無數習慣晚睡、為工作或生活「搏盡」的都市人心頭。當疲勞成為日常,我們很容易忽視身體發出的微弱警號,然而,猝死的悲劇往往並非突如其來。事實上,在心臟停止跳動前,身體早已透過一系列由輕到重的「前兆」反覆求救。本文將為您逐一拆解這11個捱夜猝死前兆,從記憶力下降、異常出汗等早期警報,到胸痛、心悸等危險信號,助您學會聆聽身體的求救聲。我們更會深入剖析捱夜如何一步步觸發致命的連鎖反應,並提供實用的自我評估、預防及補救指南,讓您在無法避免捱夜時,也能守護好自己的心臟與生命。
拆解身體求救信號:捱夜猝死的各種前兆
要了解熬夜猝死的前兆,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其實,在悲劇發生前,身體早已透過不同階段的警號,發出求救信號。很多人想知道熬夜多久會猝死,但這並非一時三刻的事,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當我們忽視這些信號,就等於錯過了逆轉健康的機會。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拆解這封由身體寄出的「求救信」,由輕微到危急,逐一剖析捱夜猝死的各種前兆。
第一階段:輕度警報 (可逆期) – 身體的早期「溫馨提醒」
這個階段的信號相對溫和,就像朋友的善意提醒,告訴你是時候調整作息了。這時身體的損耗尚可逆轉,只要及時正視,健康就能重回正軌。
記憶力顯著下降與注意力不集中
近來是否覺得腦筋轉數變慢,常常話到嘴邊卻想不起,或者處理工作時難以集中精神?這不單純是「無精神」。睡眠是大腦鞏固記憶和清除代謝廢物的黃金時間。長期捱夜會直接妨礙這個過程,使大腦功能下降,是身體發出的第一個清晰警示。
情緒不穩、易怒或焦慮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讓你瞬間情緒失控或感到焦慮不安。這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擾亂了負責調節情緒的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的「情緒管理中心」因過勞而失靈,脾氣自然變得暴躁,耐心亦隨之消耗。
免疫力下降(經常感冒或生病)
明明以往身體不錯,現在卻變得容易感冒、喉嚨痛或出現其他小毛病,康復時間也比以前長。這是免疫系統響起的警鐘。我們的免疫系統極度依賴充足睡眠來進行修復和強化。持續捱夜會削弱免疫細胞的作戰能力,令身體的防禦力大打折扣。
第二階段:中度警報 (損傷期) – 器官開始受損的持續性警號
如果忽視了第一階段的提醒,身體的警報就會升級。這個階段的症狀更為持續和明顯,反映出體內器官已因長期透支而開始出現實質性損傷,猝死熬夜的風險正逐步增加。
無法緩解的極度疲勞
這不是普通睡一覺就能恢復的疲倦,而是一種深入骨髓、即使週末補眠也無法消除的極度疲勞感。這種狀態顯示身體的能量儲備已嚴重透支,心臟、肝臟等重要器官正承受著巨大壓力,被迫長期「加班」運作,功能已開始受損。
反覆出現的腸胃道症狀
在沒有明顯飲食問題的情況下,卻頻繁出現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甚至腹瀉等症狀。長期捱夜和壓力會擾亂自主神經系統,直接影響胃腸道的正常蠕動與消化液分泌。有時,這甚至是心臟供血不足,影響到腸胃功能的非典型表現。
異常出汗(盜汗/冷汗)
在非運動或炎熱的環境下,無故冒出一身冷汗,或者在睡眠中全身濕透(盜汗)。這是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典型信號。這個系統負責調控心率、血壓和體溫,當它失調時,代表身體內部平衡已被嚴重破壞,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號。
第三階段:重度警報 (危險期) – 須立即求醫的典型捱夜猝死前兆
來到這個階段,身體發出的已是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以下症狀與心臟及腦血管的急性問題直接相關,是典型的捱夜猝死前兆。若出現其中任何一項,必須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熬夜會死嗎」這個問題的答案。
胸痛與胸悶
感到胸口有被重物壓住的緊縮感、壓榨性疼痛或嚴重胸悶,甚至疼痛感會延伸至左肩、背部或下巴。這是心肌缺血的最典型信號,意味著心臟的冠狀動脈可能已嚴重阻塞,心肌正處於缺氧狀態,是心肌梗塞的直接前兆。
心悸與心律不齊
突然感覺心跳異常劇烈、跳得混亂、漏拍或速度過快。長期捱夜會令心臟的電生理活動變得極不穩定,容易誘發惡性心律不整。一旦發生,心臟可能無法有效泵出血液,是導致猝死的直接原因之一。
呼吸困難與氣促
在沒有劇烈運動的情況下,甚至在靜止時,都感到呼吸困難、透不過氣。這可能是心臟功能衰竭,無法將血液有效泵出,導致肺部充血積水的表現。身體正努力獲取氧氣,是心功能嚴重受損的危險信號。
單側肢體麻木與眼前發黑
突然出現單邊手腳麻木無力,或一瞬間眼前發黑、視力模糊。這些症狀提示腦部血液供應可能出現了嚴重問題,有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心臟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腦部缺血警號往往也預示著心血管系統的巨大風險。
昏厥或頭暈
在沒有預兆下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甚至短暫失去知覺而昏倒。這通常是因為心律嚴重失常或血壓驟降,導致腦部瞬間供血中斷。每一次昏厥都可能是一次心臟驟停的「預演」,是離猝死僅一步之遙的極危險信號。
熬夜真的會猝死嗎?揭示從疲勞到心臟停頓的致命連鎖反應
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熬夜真的會猝死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單純的「會」或「不會」複雜得多。事實上,捱夜猝死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場由長期睡眠剝奪引發的「致命連鎖反應」。當我們持續對抗生理時鐘,身體內部四大核心系統——心血管、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便會逐一失守,最終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這就像推倒第一塊骨牌,其後的崩塌只是時間問題。
心血管系統的直接衝擊:心臟的「過勞」悲歌
心臟是這場悲劇中首當其衝的主角。當我們休息時,心臟也會跟著放慢節奏,進行自我修復。長期熬夜等於強迫心臟全年無休地加班,令它疲憊不堪,最終引發致命故障。
生物鐘紊亂導致血壓與心率失控
人體的血壓與心率在一天內有自然的起伏規律,通常在夜間睡眠時降至最低點。熬夜打破了這個規律,令心臟和血管無法得到應有的休息。結果就是,血壓持續處於高水平,心率也變得不穩定。這種失控狀態會極大地增加心臟的負荷,長遠來看會對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增加冠狀動脈痙攣與血栓形成風險
持續的壓力與高血壓,會讓負責為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變得脆弱和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血管更容易突然收縮痙攣,阻斷血流。同時,血液中的血小板也會變得更活躍、更黏稠,大大增加了形成血栓的風險。一旦血栓堵塞了冠狀動脈,心肌梗塞便會發生,這正是許多猝死熬夜悲劇的直接原因。
神經系統的過度負荷:大腦的「短路」危機
熬夜不僅傷害心臟,更會讓負責指揮全身的總司令——大腦,陷入「短路」危機。睡眠是大腦進行自我維護和清理的黃金時間,剝奪睡眠,就是剝奪大腦的生機。
交感神經過度興奮
我們的神經系統分為「戰鬥模式」的交感神經和「休息模式」的副交感神經。熬夜會讓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身體持續釋放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這會導致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壓飆升,進一步加劇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大腦清除代謝廢物功能受阻
科學研究發現,深度睡眠期間,大腦會啟動一套名為「膠淋巴系統」的清理機制,高效地清除日間活動產生的代謝廢物。如果長期熬夜,這個「大腦清道夫」就無法正常工作,導致有害的代謝物在大腦中堆積,影響認知功能,甚至可能增加日後患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內分泌系統的全面失調:「壓力荷爾蒙」的失控
內分泌系統是身體的化學信使,負責調節新陳代謝與壓力反應。熬夜會徹底打亂荷爾蒙的分泌節律,尤其是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會全面失控。
皮質醇水平長期過高
皮質醇的分泌有其自然的日夜節律,本應在晚間降至最低。持續熬夜會導致皮質醇水平長期居高不下。這種狀態不僅會引發高血壓和高血糖,還會促進身體的炎症反應,從內部侵蝕血管健康,為心血管疾病埋下深層的隱患。
胰島素阻抗與血糖波動
睡眠不足還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即出現「胰島素阻抗」。這意味著身體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穩定,長此以往,不僅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不穩定的血糖本身也會對血管內壁造成損害,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免疫系統防線的崩潰:讓身體門戶大開
免疫系統是我們抵抗外來病原體的軍隊,而睡眠就是這支軍隊休養生息、補充戰力的時間。熬夜無疑是自毀長城,讓身體的防線門戶大開。
削弱免疫細胞功能
研究表明,僅僅一夜的睡眠不足,就足以顯著降低體內負責攻擊病毒和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長期熬夜會全面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讓人更容易感冒,甚至增加患上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增加全身性炎症反應
睡眠不足會刺激身體產生更多的促炎因子,導致全身處於一種低度的慢性發炎狀態。這種看不見的「體內之火」,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的共同根源。它會不斷損害血管,使血管壁變得粗糙,更容易形成斑塊和血栓,最終觸發致命的心血管事件。
風險自我評估:您是否屬於捱夜猝死高危險群?
了解過熬夜猝死的前兆後,我們需要知道,捱夜帶來的風險並非人人均等。某些朋友因為本身的生活習慣或健康狀況,確實更容易成為高危險群。不如花幾分鐘,看看自己是否需要特別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號。
已有心腦血管病史者
如果您本身已經被診斷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整或曾有中風等病史,那麼您需要對捱夜這件事格外謹慎。可以這樣理解,您的心血管系統本來已經承受著一定的壓力,長期捱夜會導致血壓波動、心率不穩,這無疑是為一個本已脆弱的系統持續加壓,會顯著增加心肌梗塞或腦血管意外的風險。
背負巨大精神壓力與情緒不穩者
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巨大是常態。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焦慮或情緒經常大起大落的狀態,身體會持續分泌壓力荷爾蒙,例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會令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使心臟長期處於一種「備戰」的狀態。這種慢性的生理消耗,會慢慢侵蝕心血管的健康。
不良生活習慣者
長期吸煙與酗酒者
吸煙與酗酒可以說是心臟的「雙重敵人」。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直接損傷血管內壁,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同時增加血液黏稠度;而過量酒精則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加重肝臟代謝負擔,長遠來看亦會對心肌造成損害。這兩種習慣疊加捱夜,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破壞力。
肥胖與缺乏運動者
體重超標,特別是腹部肥胖,往往與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壓等「三高」問題相連,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已知風險因素。另一方面,長期缺乏規律運動,會導致心肺功能相對較弱,心臟儲備能力不足。當身體因捱夜而處於應激狀態時,一顆缺乏鍛鍊的心臟,自然更難應對突如其來的負荷。
患有特定睡眠相關疾病者
這裏特別要提到的是睡眠窒息症(Sleep Apnea)。患者在睡眠中會出現呼吸短暫停止的情況,這會導致身體在夜間反覆缺氧。每一次的缺氧,都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一次衝擊,令血壓升高。如果本身有這個問題,再加上捱夜打亂生理時鐘,對心血管系統的傷害是雙重的。
有家族猝死病史者
這一點經常被忽略,但卻非常重要。如果您的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中,曾有人在較年輕的年紀(例如50歲前)因心臟問題突然離世,您便需要提高警覺。這可能意味著家族中存在某些與心臟結構或心律相關的遺傳傾向,這些潛在因素會使您捱夜猝死的風險高於一般人。
逆轉損傷:預防捱夜猝死悲劇,從建立「心臟防護罩」開始
了解過各種熬夜猝死的前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採取行動。與其不斷思考熬夜會死嗎,不如主動出擊,為自己的心臟建立一個堅固的防護罩,從根本上預防捱夜猝死的悲劇。這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一步步實現的健康工程。
黃金睡眠法則:打造高效修復環境
睡眠是身體進行底層修復和充電的最重要時機,它的質素直接影響心血管健康。打造一個理想的睡眠環境,就是為心臟提供最佳的休養空間。
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
我們的身體內置一個生理時鐘,規律作息能讓它運作得最好。嘗試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即使是週末也盡量維持。這樣可以穩定荷爾蒙分泌,讓心臟和血管系統得到可預期的休息和恢復節奏。
優化睡眠環境:避光、降噪、控溫
一個理想的睡眠空間應該是全黑、安靜和涼爽的。使用遮光窗簾隔絕光線,因為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深度。如果環境嘈雜,可以考慮使用耳塞。同時,將房間溫度維持在一個舒適的水平,有助身體放鬆,更快進入深層睡眠。
睡前儀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冥想或深呼吸
睡前一小時,應該讓大腦從白天的忙碌中「下線」。手機和電腦屏幕發出的藍光會干擾睡眠,所以最好放下它們。你可以改成進行一些放鬆活動,例如閱讀實體書、聽柔和的音樂,或者進行幾分鐘的深呼吸練習,讓心跳和思緒都平靜下來。
智慧運動策略:增強心肺功能而非增加負擔
運動對心臟絕對有益,但關鍵在於「智慧」地進行。目標是強化心肺功能,而不是在身體本已疲憊時,再給它額外的壓力,這樣才能有效預防猝死熬夜的風險。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根據健康指引,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有顯著益處。這聽起來很多,但可以分拆進行。例如,每週五次,每次快走30分鐘。其他選擇還包括慢跑、游泳或騎單車,這些運動都能有效訓練心臟,提升其泵血效率。
避免在極度疲勞後進行劇烈運動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當你經歷了長時間的捱夜或感到極度疲勞時,身體其實處於一個應激狀態。此刻進行高強度或劇烈的運動,會對心臟造成巨大負擔,甚至可能誘發心律不整等危險情況。運動應該在精力充沛時進行,量力而為。
健心飲食指南:從內部滋養心血管
吃進身體的每一口食物,都在塑造你的健康。一個對心臟友善的飲食習慣,是從內部鞏固心血管防線的基礎。
均衡飲食:多蔬果、全穀物、優質蛋白
日常飲食應該色彩繽紛,多攝取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它們富含抗氧化物和維他命。主食方面,選擇全穀物如糙米、燕麥,它們提供豐富的纖維。蛋白質來源則以魚肉、雞胸肉、豆類等優質蛋白為主,這些都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
減少攝取:高油、高鹽、高糖及加工食品
高油、高鹽和高糖的食物是心血管的敵人。它們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長遠會損害血管健康。所以,應盡量減少進食油炸食物、汽水、甜點及香腸、午餐肉等加工食品。
定期身體檢查:及早發現潛在風險
很多心血管問題在早期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定期檢查就像是為身體進行預警掃描,能夠在問題變得嚴重前及早發現,讓我們有機會處理潛在的風險。
建議檢查項目:心電圖、血壓、血脂檢查
即使感覺身體健康,也建議定期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查。量度血壓、進行血脂檢測(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水平)和靜態心電圖(ECG)是評估心臟健康的基本三項。這些檢查簡單快捷,卻能提供關於心血管狀況的重要資訊。
高危人群應考慮進行運動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監測
如果你有心臟病家族史、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又或者經常需要捱夜工作,就屬於較高風險的群體。可以和醫生商討,考慮進行更深入的檢查,例如運動心電圖(在運動壓力下觀察心臟反應)或24小時心電圖監測(Holter),以捕捉日常生活中不易發現的間歇性心律不整問題。
搏盡後自救:應對捱夜風險的黃金48小時修復指南
當你因為工作或生活而通宵達旦,身體其實已經響起了警號。許多人關心熬夜會死嗎,甚至擔心出現熬夜猝死的前兆。雖然捱夜猝死並非必然,但是每一次的極度疲勞,都是對心血管系統的一次重擊。想有效應對猝死熬夜的風險,關鍵在於搏盡後的48小時內,進行策略性的身體修復。這套指南並非要你完全彌補失去的睡眠,而是透過精準的步驟,穩定身體狀態與啟動修復機制,將傷害減到最低。
首24小時:以穩定與補充為核心
捱夜後的第一天,身體處於極度不穩定的狀態,血糖與荷爾蒙水平都十分混亂。所以,這24小時的目標不是追求精力充沛,而是「穩定」與「補充」,幫助身體平穩過渡。
醒後第一餐:優質蛋白+複合碳水化合物,避免高糖衝擊
醒來後你可能會很想吃一些高糖分的食物來提神,例如冬甩或甜麵包。但是,這只會讓你的血糖急速飆升後又迅速崩盤,疲勞感會變得更嚴重。正確的做法是選擇一份由「優質蛋白質」和「複合碳水化合物」組成的早餐。例如,一碗燕麥片配雞蛋,或者全麥多士配牛油果。這樣能為你提供穩定而持久的能量,避免身體狀態大起大落。
日間能量管理:20分鐘強力小睡,避免咖啡因過量
午飯後睡意來襲時,可以安排一次20分鐘左右的「強力小睡」(Power Nap)。這個時間長度足以恢復精神,又不會讓你進入深層睡眠,避免醒來後更加昏沉。至於咖啡,你可以喝一杯來提神,但是要適可而止。過量的咖啡因會讓神經過度興奮,影響你當晚的睡眠質素,形成惡性循環。建議在下午三點後就不要再攝取咖啡因了。
水分補充:全日保持充足飲水,幫助代謝
捱夜會讓身體輕微脫水,這會加劇頭痛和疲倦感。所以,在捱夜後的第一天,要確保全日飲用足夠的水。充足的水分不但能幫助身體更有效地清除因壓力而產生的代謝廢物,還能維持大腦清晰運作。你可以準備一個水樽放在身邊,提醒自己定時補充水分。
後24小時:以深度修復為目標
度過了最辛苦的首24小時,接下來的目標是引導身體進入「深度修復」模式。重點在於創造最佳的休息條件,讓身體真正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晚餐選擇:清淡易消化,富含鎂、鉀的食物
為了準備一晚好眠,晚餐應該選擇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油膩或辛辣的食物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可能干擾睡眠。你可以多選擇一些富含鎂和鉀的食物,這兩種礦物質有助於放鬆肌肉和穩定神經。例如,綠葉蔬菜(如菠菜)、香蕉、三文魚和雞胸肉都是很好的選擇。
晚間放鬆儀式:溫水浴、輕柔伸展,為身體降溫
睡前一至兩小時,可以進行一些放鬆儀式,為入睡做好準備。沖一個溫水浴能幫助身體放鬆,而且沐浴後體溫自然下降的過程,會向大腦發出「準備睡眠」的信號。你也可以做一些輕柔的伸展運動,紓緩因長時間工作而繃緊的肌肉。關鍵是遠離手機和電腦屏幕,讓大腦從興奮狀態中平靜下來。
提早入睡:比平時提早30-60分鐘上床,彌補睡眠債
你無法一次過補回所有失去的睡眠,但是可以開始償還「睡眠債」。在捱夜後的第二天晚上,嘗試比平時提早30至60分鐘上床休息。這額外的休息時間,能讓你的身體有更多機會進入深層睡眠階段,這是身體進行細胞修復和鞏固記憶的最重要時刻。這一步是整個48小時修復計劃中最關鍵的收尾。
常見問題 (FAQ): 解開關於捱夜猝死的迷思
關於熬夜猝死的前兆與風險,許多人心中總有各種疑問。我們在這裡整理了一些最常見的問題,希望用最直接、清晰的方式,為你逐一拆解這些關於捱夜與生命的迷思。
偶爾捱夜一次半次真的沒關係?
很多人認為,只要不是長期習慣,偶爾為了工作或娛樂捱夜一晚,身體應該能夠應付。這種想法其實忽略了身體的即時反應。即使只是單次捱夜,你的生理時鐘已經會被打亂,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隨之飆升,心跳和血壓亦會不自覺地上升,直接加重了心血管系統的負擔。
這就像欠下一筆「睡眠債」。雖然短時間內你可能只感覺到疲倦,但這筆債務已確實存在。對於一個健康的人來說,一次捱夜或許不會立即觸發致命後果,但它絕對不是「沒關係」。每一次捱夜都是對身體防線的一次衝擊,如果這種衝擊變得頻繁,防線就會逐漸被削弱,為日後的健康問題埋下伏筆。
年輕力壯是不是就不用擔心捱夜猝死的風險?
年輕,絕對不等於擁有免死金牌。近年新聞中,捱夜猝死的案例主角往往是正值壯年的年輕人,這就是一個響亮的警號。年輕人的身體機能雖然處於巔峰,恢復能力也較強,但面對睡眠被剝奪所造成的生理壓力,身體的反應機制與年長者並無二致。
更危險的是,年輕人往往會因為自恃體格強健,而忽視身體發出的早期警號,例如偶發的心悸、胸悶或莫名的疲勞,常將其歸咎於普通的工作勞累。這種忽視,可能導致錯失了最關鍵的求救時機。因此,不論年齡,只要持續捱夜,猝死的風險就會存在。
週末「補眠」能有效消除長期捱夜的健康風險嗎?
利用週末長時間睡眠來彌補平日的睡眠不足,是許多都市人的習慣。這種「補眠」行為確實可以短暫緩解疲勞感,但對於消除長期的健康風險,效果非常有限。
長期的睡眠剝奪會導致身體出現慢性炎症反應、內分泌失調、心血管壓力增加等深層次的生理損傷。這些損傷是日積月累的,無法單靠一兩天的額外睡眠就完全逆轉。而且,平日晚睡、週末晚起的作息,會造成一種「社交時差」,進一步擾亂你的生理時鐘,讓身體更難建立穩定的休息規律。補眠就像只支付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暫時解決了當下問題,但健康的本金債務依然存在。
出現疑似捱夜猝死的警號時,第一時間應該做什麼?
當你或身邊的人出現任何疑似捱夜猝死的警號,例如劇烈胸痛、呼吸困難、心跳異常、暈眩或單側肢體麻木時,每一秒都至關重要。請務必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立即停止所有活動。不論你正在做什麼,都應馬上停下來,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以減輕心臟的負擔。
第二,立刻尋求醫療援助。毫不猶豫地致電緊急求助熱線(香港為999),清晰說明你的位置和主要症狀。切勿嘗試自行駕車前往醫院,因為在途中病情可能隨時惡化。
第三,在等待救援時保持冷靜。解開衣領、皮帶等緊身衣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嘗試緩慢地進行深呼吸。
時間就是生命。正確識別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並果斷求醫,是應對這種緊急狀況的唯一正確方法。
